马建华《体会明贬实褒的表达特点,学习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

合集下载

推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白杨礼赞教案苏教版(1)

推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白杨礼赞教案苏教版(1)

第2课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托物言志手法和作用。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小白杨》。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二、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毡.子(zhān)主宰.(zǎi)倦怠.(dài)恹.恹欲睡(yān)倔强..(jué jiàng)虬.枝(qiú)婆娑.(suō)开垦.(kěn)潜.滋暗长(qián)锤.炼(chuí)旁逸.斜出(yì)秀颀.(qí)刹.那(chà)(2)理解词义①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②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文中是贬词褒用,是对海燕大无畏精神的赞美。

③渴望:迫切地希望。

④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文中指海鸥和海鸭因恐惧而发出叫声。

⑤飞窜:飞快地逃窜。

⑥胆怯:胆小;缺少勇气。

⑦争鸣:比喻在学术上进行争辩。

文中指比声音的高低。

⑧蜿蜒:文中指像蛇类爬行的样子。

⑨预言:预先说出(将来要发生的事情)。

2.作者简介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背景探寻《白杨树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生字新词,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

2、诵读课文,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

3、学习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过程二、整体感知课文(一)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

题目意思是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二)自主解决生字和新词。

开垦主宰倦怠倔强婆娑虬枝伟岸傲然宛然秀颀鄙视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不折不挠三、精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然后选两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白杨树力争上游,笔直的杆,笔直的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二)顺着感情的脉络梳理课文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坚强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

2、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

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白杨树普通,不平凡。

白杨树象征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象征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四、练习“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默读例文,把握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阅读《别了,语文课》,懂得作者是如何表达“我”对学习中国语文的情感的。

3.阅读《阳光的两种用法》,体会作者塑造的充满智慧和爱的母亲形象及例文的表达方法。

4.学习描写具体事物或人的写作方法,让真情流露于笔尖。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学习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并表达出感情变化的写作方法,让真情流露于笔尖。

▶教学目标1.阅读理解《别了,语文课》和《阳光的两种用法》都是在向读者传达一份真实、温馨的情感,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关键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别了,语文课》中“我”的情感变化,体会《阳光的两种用法》中作者塑造的充满智慧和爱的母亲形象,并且从这两篇例文中体会充满爱和感恩的情感。

2.表达运用通过阅读习作例文,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并写出情感变化;通过描写具体事物和人物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目标1.预习提纲:(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例文内容。

(2)思考:这两篇例文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3)你从这两篇例文中学到了怎样的写作方法?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课时板块一导学《别了,语文课》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上语文课吗?如果有一天你将不再学习语文,不再学习中国文字,你会怎么想呢?有一位少年因为特殊原因,没有机会学习语文了,我们一起去例文中看看吧!2.自读自悟。

课件出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借助旁批,默读例文,说说“我”对学习中国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设计意图】自读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在学习例文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得到写作方法的指引。

引导学生对照旁批,根据提示,体会作者借助事例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作方法。

3.畅谈交流。

(1)例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例文讲了“我”以前不喜欢上国语课,临近移民,在老师的教育下,“我”明白了祖国语言的美好,决心自修,继续学习中国语文的事。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学习和运用形容词——从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说起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学习和运用形容词——从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说起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学习和运用形容词——从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说起一、教学目标1.了解形容词的基本概念和语法功能,掌握形容词的常用分类和修饰对象,理解形容词在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方法。

2.通过了解和分析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的事迹,学生能够感受形容词的描述力和表现力,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形容词的定义、分类和修饰对象,能够灵活运用以及在文章中发挥作用。

2.领会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的精神内涵,通过形容词的运用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的图片,利用导入问题调动学生的读图和联想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这是谁?他的大黑骡子做了什么?2.讲解(1)形容词的概念和语法功能形容词是充实词的一类,用来修饰名词和代词,描述它的属性、状态和特征。

例如:美丽的花儿、开心的小朋友、高大的树木等。

形容词在句子中的作用:修饰名词或代词,用来描述其属性或特征。

充当定语和表语。

例如:美丽的陈园,陈园非常美丽。

(2)形容词的分类和修饰对象按照语音构造、意义和用法等方面,形容词可以分为以下五类:1)单音节形容词:红、白、黑、短、高、新、旧、快等。

2)双音节形容词:漂亮的、高大的、聪明的、勤劳的等。

3)形容词性的词组:舒适宜人的、欢快活泼的、绿草如茵的等。

4)复合形容词:有时可以用连字符或空格隔开,也可以合并为一个词。

例如:高楼大厦、聚精会神、真心实意、冰天雪地等。

5)特殊的形容词:有些形容词比较特殊,不仅可以用来形容人和物,还可以用作修饰动词、副词和其他语法成分等。

例如:困难、吃苦、好奇、实在、恶劣、优秀等。

形容词的修饰对象:一般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

除此之外,还可以修饰其他语法成分,如动词、副词和数词等。

例如:她的歌唱非常优美;他反应迅速,很少犯错误。

(3)形容词在文章中的作用形容词在文章中的作用很重要,它可以让句子有感情色彩、形象生动和精练易懂的特点。

通过细腻的描写、深入的分析和独特的观察,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诵读欣赏文笔精华(四)》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诵读欣赏文笔精华(四)》教案

《诵读欣赏——文笔精华(四)》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选材,构思特点,品味语言。

2.明确文章的主旨是通过来抒发一种平凡、朴实的人生道理,讽喻那些追求功名利禄、腐化堕落的人。

3.体会对比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杨柳,是一种平凡的树。

它没有松树的挺拔,也没有白杨的伟岸。

更没有百花的娇媚。

但古往今来它却成为文人笔下不衰的颂歌。

因为在古典诗词中杨柳具有独特的含义。

“柳”与“留”同音。

所以经常用在关于离别的诗歌中。

柳永的《雨霖铃》中有“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的写柳的名句。

今天,我们来看看著名的现代作家、画家、文学翻译家丰子恺笔下的杨柳又是怎样的?二、分析第一段1.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作者到底喜不喜欢杨柳?明确:作者的画中多杨柳,可见作者应该是喜欢杨柳的。

2.那么作者有没有明确说明自己喜欢杨柳的原因呢?明确:没有。

作者多次从“有人说”的角度来谈自己对杨柳的感情。

作者喜欢杨柳的原因不象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刻意去喜欢杨柳的。

作者喜欢上杨柳完全是偶然的情况下,是因为昔年在自己的屋边种了一株杨柳,而取名为“小杨柳屋”。

作者之所以不明确说原因上因为其实喜欢上杨柳上非常偶然的,极平常的。

也许在别人的眼里,这不能成为理由的。

3.“天下事往往如此”中的“如此”该如何理解?明确:指“我”的画中多杨柳,人们便说“我”喜欢杨柳。

作者由此及彼,想到天下事,感悟现实中的某些现象。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对某些事情捕风捉影,妄加推测。

三、分析第二段1.作者可以说不上一条喜欢杨柳的理由,但也可以为了附和迎合说出上百中高雅深刻的喜欢杨柳的理由。

只是前一种是随缘,尊重自然本性。

而后一种则是有意去结缘。

2.第二段中的“天下事又往往如此”这里如何理解“如此”?明确:“如此”指的是作者可以为自己对杨柳的感情寻找各种借口,那么对喜欢杨柳可以找借口,那么其他事情呢?现实中的确有很多人千方百计为自己的言行或过错寻找借口,加以辩解,搪塞和推委,作者认为这又过于矫情。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教材解读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解读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一
方法用于本单元的每篇文章, 例如《把铁路修道拉萨去》 一文的导语中“默读课文, 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 的铁路,建设者在修铁路的 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 怎样克服的。”这样的提示 就是通过阅读相关语段提炼、 概括核心内容的方法。
3.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 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 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导 语中提出的“体会优美的语言和 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提出不懂 的问题讨论解决”在这一单元的 课后思考题中体现得很充分,在 备课的时候,要重视利用课后的 思考题来设计教学。例如《草原》 中的“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 草话斜阳”
《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 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1.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 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 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以童年为专题的单元,在本册教材中并不少见。如,一年 级下册“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是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甜蜜和 幸福,知道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三年级上册“多彩的儿童 生活”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三年级下册“儿童生活” 则在体现童年快乐生活的同时,也展示了生活中的一些烦恼 以及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四年级上册“成长的故事”引导学 生思考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 人相处。本组“永远的童年”,描述了一个个独特而珍贵的 童年感受,使学生认识到:要珍视这些感受,留住童年,保 持童真。)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表达6:中华文明赞长春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表达6:中华文明赞长春版

《表达·中华文明赞》教课反省教课成效:世名的四大明,曲折波折的万里城,黄河,泰山⋯⋯中文明如群星,照亮夏的每一个角落。

次作,是通演的形式,来源流的中文明。

写一篇演稿,演稿的目自。

写中文明的演稿,必据有资料,从你采集到的资猜中,你感趣的来写。

演稿在构上一般是:开白、主要内容和束。

演的言要凝,富裕感染力。

演要配合适合的手、作,感情要充足。

成功之:⑴指材:将你认识到的文明方式加以整理,想想哪方面的文明自己最感趣、累的素材最丰富,哪些内容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在此基上,一步好资料,确立自己要写的内容。

老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比如,各地不一样的文明内容等方面都能够沟通。

假如学生有到外处旅行的;假如学生没有去外处,也能够一中文明的土人情。

⑵指构想:仔回从本元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合自己的材想想:自己准怎写,才能把内容写得清楚、详细,才能凸所写文明的特色。

想好后,学生沟通,互相自己打算怎写,听一听其余同学和老的建。

( 3)全班学生行沟通。

每可推一名同学登台述,第1页/共3页其余同学进行评论。

能够从内容能否清楚、详细,特色能否突出,语言能否正确通畅等方面进行评论。

教师要注意面向全体同学,使尽量多的学生都能获得参加活动的机遇。

教师还由始至终关注学生在口语社交中的动向生成,合时又适合地指引学生进行社交活动。

不足之处:题目弘大,学生从思虑和沟通中很难掌握文化意识形态,采集的资料更为零落。

在教课目的的完成方面,着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落实,在感情、态度、价值观方面,存在短缺,应努力实现三维目标。

驾御讲堂的能力不强,语言需机智风趣,提升讲堂应变能力。

假如我再从头来上这节课,我会这样做:珍爱学生的独到感觉,重视在演讲教课中培育学生的个性。

指引学生自主命题,不作过于仔细的指导,鼓舞学生自主选择表达形式,这样就防止了约束学生的思想,真实使学生的习作拥有个性色彩。

“教书先生”唯恐是街市百姓最为熟习的一种称号,从最先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仰慕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我爱你,汉字》名师指导和佳作点评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我爱你,汉字》名师指导和佳作点评

统编版五班级下册单元习作名师指导和佳作点评第三单元我爱你,汉字习作目标从下面的内容中选择其中一项开展活动,尝试着写一份简洁的争辩报告。

1.搜集资料,围绕汉字的历史或汉字书法或其他感爱好的汉字内容,开展简洁的争辩。

2.调查学校、社会用字不规范的状况,如,调查同学的作业本、街头招牌、书籍报刊。

一、审题。

1.审清类型:本次习作体裁属于应用文。

2.限制词:“选择其中一项”(1)“围绕汉字的历史或汉字书法或其他感爱好的汉字内容”(2)“调查学校、社会用字不规范的状况”中心词:“汉字的规范使用”3.审清内容:本次习作要求写一份简洁的争辩报告,可以是关于汉字的历史进展或汉字书法的争辩,也可以是关于学校、社会用字不规范的争辩(犹如学作业本书写状况调查、街头招牌用字状况调查、书籍报刊中的错别字状况调查)。

4.审清重点:本次习作要初步把握争辩性报告的写法,包括问题的提出、争辩方法、资料整理以及争辩结论四个部分。

二、选材。

下面的素材可以作为本次习作的选材。

1.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姓赵,于是,我们对“赵”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调查争辩。

2.班上很多同学趴在桌子上写字,于是,我在校内内对学校生的写字姿势作了调查争辩。

3.我看到街上好多招牌错用成语,于是对街头招牌滥用成语的状况作了一次调查争辩。

三.写作思路。

一篇争辩报告的正文包括前言(问题的提出)、主体(争辩方法、资料整理)、结论三部分。

前言这一部分主要是问题的提出,即以陈述问题的形式阐述为什么要争辩这个问题、争辩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该项争辩所要解决的问题等。

示例:《关于本班同学近视状况的争辩报告》一、问题的提出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只有拥有一双健康光明的眼睛,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看,我发觉我们班有很多同学的视力下降了,戴眼镜的同学越来越多,眼镜度数也越来越高。

由此,我着手对班里近视的同学作了一次调查争辩,以便让大家对近视有所了解,找到一些预防近视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四单元第 5 时
体会明贬实褒的表达特点,学习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
一、案例背景
本单元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写的4篇文学作品。

作家的笔下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尽职的母鸡,无不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可亲可爱。

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

四篇文章除了直接描写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文中还有多处用反语来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介于本单元的语言特色,所以我们四年级组全体老师决定把体会明贬实褒的表达特点,学习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作为一个案例研究,在教学中通过深入探究,仔细琢磨,用心体会,亲自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对反语这种表达方法有深刻体会,并在自己的说话和作文运用反语表达自己情感。

二、案例实录
导学目标:
1.体会单元课文明贬实褒的表达特点。

2.学习用明贬实褒的方法来表达对事物的喜爱之情。

导学重点:
体会单元课文明贬实褒的表达特点。

导学难点:
学习用明贬实褒的方法来表达对事物的喜爱之情。

导学准备:
课件、趣学单。

导学流程
附:趣学单学习流程
三、案例反思
本单元我们四年级全体教师对单元课文进行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达到了学生把文本学得更实、更好的效果。

教学中通过体会明贬实褒的表达特点,学习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案例研究,学生对文本中作者哪些地方运用反语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这种表达与直接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有什么区别,在生活中运用反语表达喜爱之情的语言的积累,以及在课堂中练习用反语表达自己对事物的喜爱之情,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学生就牢牢地掌握了文本中彰显的语言特色——用反语表达喜爱之情。

本案例的实施,不仅是更加高效的使用教材,落实课标要求,还是我们四年级老师第一次创造性使用教材,是全体老师智慧的结晶。

本堂课例,充分体现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主人的理念。

通过学习指南,趣学单的引导学生主动深入文本,自己找出作者用反语的地方,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反语表达效果,自己生活中对反语的收集整理,以及在课堂中运用反语的练习,绝大多数学生对反语这种表达方法体会深,掌握得牢。

整堂课例老师只是引导点拨,小结提升,学生是整堂课的主人,体现了语文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本单元我们还做了同一作家对不同动物的描写,不同作家对同一动物的不同描写的案例研究,还进行不同作家对动物描写的群文阅读。

本单元案例,我们对单元课文进行有效整合,我们尝试创造性使用教材,事实证明教材只是一个蓝本,我们完全可以加以有效地整合,并创造性地使用,这样会把课标落实得更实、更有效。

当然,这个研究过程是辛苦的,需要所有教师认真解读教材,精心设计学习指南,趣学单,需要老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效果是以前一课一课教的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