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除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关系探讨
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探讨

计学意义 ( 1 .8 , 0 0 ) G R x = 0 88 P< .5 ; E D组与无症 状组 H p感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4 , x = 69 8 P< .5 , 00 ) 结果见图 l 。
作者单 位 :1 5 00 0呼和浩特 , 0 内蒙古 医学 院附属 医院 消化 内科
( 李艳梅 、 苏秉忠 ) 保健病房 ( , 程文俊)
维普资讯
中国医师讲修 杂志 2 0 0 7年 4月 5日第 3 0糟第 4期 内科版
C i 嵋t dMe . Di5h20 V .0 No4 hnJP 肼I d A r t 0 7, a 3 , . A l 1
维普资讯
・
48 ・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 0 0 7年 4月 5日第 3 O卷第 4期 内科版
C i Ps r hnJ ot a g dMe . pi5h20 V I 0. o4 d A r t 0 7, o. N .A l 3
・
临床 论 著
・
为阴性 。取材部位为 胃窦小弯侧距幽门 3c 以内。 m 快速尿激酶试验及¨ U T同时 阳性为 H 感染。 C— B p 3 统计学方法 : . 应用 SS 15软件进行分析 , P Sl . 组间 比较采用 x 检验 , 00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 P< .5
义。
诊于我院的有烧心、 反酸 、 胸痛等反流症状的门诊及 住院患者 50例 ( E D组) 排除有影响食管动力 0 GR , 性疾病的患者 、 周 内服用抗 酸药物治疗 的患者 、 4 孕 妇及哺乳期妇女 、 心绞痛患者 、 有霉菌性食管炎等其 他食管疾病患者 , 对于不愿意加入和有 胃、 食管手术 史者均除外。其 中男 39例 , 11 0 女 9 例。年龄 l 8—
幽门螺杆菌感染占胃食管反流病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感染占胃食管反流病研究进展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组织损伤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受到重视。
临床表现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外组织的损伤为主[1]。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已证实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MALT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Hp 的感染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LES)的压力、局部胃酸分泌以及胃排空功能。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Hp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并明确为胃癌的危险因素[2-3]。
有学者观察到[4],在成功根除Hp后,随着Hp感染率下降,胃食管反流病和食管腺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研究者[5]推测Hp与GERD的发病有关。
本文就幽门螺杆菌(HP)感染占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研究进展做以总结分析报道。
1 Hp概述1.1 Hp研究现状 Hp是幽门螺杆菌的简称。
被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二人发现,二人也因此获得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6]。
他们认为Hp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
长2.5~4.0μm,宽0.5~1.0μm。
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
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除典型的形态外,有时可出现杆状或圆球状。
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长。
幽门螺杆菌检测试剂为目前国内使用最广泛的幽门螺杆菌检测工具。
目前有学者已经确认Hp与上胃肠道疾病中的4种疾病密切相关:①慢性胃炎;②消化性溃疡病;③胃癌;④胃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恶性淋巴瘤。
1.2 Hp感染后涉及疾病的范围近年来有关Hp与上消化道疾病之间关系已受到胃肠病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及毒理学等领域的学者或专家的极大关注。
研究发现Hp感染不仅与消化道系统中的胃肠道疾病相关,而且还涉及到许多胃肠道外如心脑血管、血液、内分泌、免疫、皮肤等多系统疾病。
根除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研究

根除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研究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
方法:38例Hp阳性的GER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观察组给予雷贝拉唑+甲硝唑+克拉霉素的三联疗法根治Hp,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铝碳酸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及胃镜检查结果。
结果:观察组Hp根除率为89.5%,临床总有效率为84.2%,低于对照组的94.7%,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四项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四项临床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根除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不大,对于Hp阳性的GERD患者应根除Hp,以减少恶变几率。
标签:幽门螺杆菌;胃食管反流病;胃镜自上世紀末医学界发现幽门螺杆菌(Hp)以来,多方已证实Hp是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并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1]。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烧心等症状,其与Hp感染是否有关联,目前仍存在争议[2]。
为探讨根除Hp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联,笔者开展了相关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确诊为GERD 患者98例,其中男47例,女51例,年龄18~61岁。
所有患者均具有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如烧心、嗳气、反酸、胸骨后灼痛等,并排除以下患者:(1)有消化道手术史,或合并有严重肝、胆、肾、心、脑血管疾病及消化性溃疡等其他上消化道疾病;(2)近期有抑酸、抗Hp药物使用史;(3)有恶性病变,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经胃镜取胃黏膜组织实验检查共有38例患者Hp阳性,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其中观察组男9例,女10例,年龄19~59岁,平均(36.5±7.4)岁;对照组中男8例,女11例,年龄18~60岁,平均(37.1±7.6)岁。
根除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研究

根除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研究王木生;李玉芳;项文坤;熊锋宝【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年(卷),期】2008(17)11【摘要】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食管内24 h pH监测的方法 ,定量观察H.priori阳性GERD患者根除H.priori和单用兰索拉唑治疗3月后食管酸暴露的变化,以及H.pylori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根除H.priori和姑息治疗3月后食管酸暴露的变化.RE组:反流性食管炎(RE)表现患者60例,按就诊门诊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丽珠唯三联+兰索拉唑方案,对照组单用兰索拉唑.CSG组: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患者60例,按就诊门诊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均采用丽珠唯三联方案,对照组不采用药物治疗.以上两组待H.pylori根除后,对比研究H.pylori根除组和对照组3月后食管24 h pH监测参数.结果 RE组:H.pylori根除和单用兰索拉唑治疗3月后两组24 h食管pH监测主要观察5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SG组:H.prlori根除和姑息治疗3月两组24 h食管pH监测主要观察5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GERD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后食管酸暴露无明显改变,CSG 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后食管酸暴露无明显改变,H.prlori感染可能与GERD的转归和发生无关.【总页数】3页(P887-889)【作者】王木生;李玉芳;项文坤;熊锋宝【作者单位】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二系临床教研室,江西,南昌,330029;江西妇幼保健院急诊科江西,南昌,330029;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江西,南昌,330029;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江西,南昌,33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相关文献】1.根除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疗效间的关系研究 [J], 李常伟;古赛2.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 [J], 王明芹;姚洪森;邬迎星;张健;兰洋;姚冬梅3.根除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研究 [J], 刘国兴4.根除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分析 [J], 殷笑影;徐鸰鸽5.根除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疗效间的关系研究 [J], 邹素娟;林捷;林晓玲;徐文飞;石润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根除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分析

别。结论 根除幽门螺杆菌并不会显著增加 或减 少 胃食管反流病 的发病率 , 提示幽 门螺杆菌 可能 既不 具有 对 胃食管反流病
相关性 。方法 经 胃镜 、4 食道 p 2h H监 测、 c I 一尿素呼气试验 、 4 快速尿素酶试验 、 r i—t r Wat n s r h a y染色检查 , 5 将 0名 H p阳性 不
伴GR E D的十二指肠 溃疡患者分 为)单 纯抑 酸治疗 。疗程 结束 后 , 察 H : 观 p根 除及 GR E D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 幽门螺杆菌根除率 为 9 %。疗程结束 1 2 周后 , p根除者与对 照组 G R H E D发生率均为 0 疗程 ;
维普资讯
20 年 5 08 月第 4 卷第 1 期 6 5
・
论 著・
根除 螺杆菌与胃 反流病 性分 幽门 食管 相关 析
殷笑影 徐 鸽鸽 ( 大连市中心医院 , 大连 16 3 ) 10 3
【 摘要】目的 分析幽门螺杆菌 阳性 的十二 指肠球溃疡患 者中 , 根除幽 门螺杆 菌后 胃食管反流病 发病率 的情况 , ' 了解两者 的
d o e a le f r e a i ain o .M e ho s u d n uc r at r d c t f Hp l e o t d Al p t n s u d r n n o c p , 4 h u s p a e H- ntrn , C u e s r a l a i t n e we t e d s o y 2 - o r e o h g a p mo i i g 1 - r a e b e t e l o 4 h
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返流病关系的探讨

! 一 般 资 料 $%%.年 -月 a $%%[年 $月 我 院 门 诊 病例 ’例#解放军总院门诊病例 .$例#年 龄 [%a ,[岁#绝 经年龄平均 N’"$.b N"+’岁#其 中 自 然 绝 经 .!例#人 工 绝 经 -例_所有病例符合以下条件*c 自然绝经或人工绝经 !年 以 上&d 有 雌 激 素 缺 乏 所 致 的 萎 缩 性 阴 道 炎 症 状&e 生殖 道 健 康 临 床 评 分 f 
第6 期
尿毒症 , 是致残致死 主要原因 。早期糖 尿病肾病标 志物 主要 为尿微量 白蛋 白, 临床糖尿病 肾病 则出现
外, 较对照 组比较 , 血搪水 平控制更 好有利于控 制 尿白蛋白的排泄。
蛋白尿, 有效减少白蛋白 排泄量, 就能达到逆转早 期搪尿 病肾 病及延缓临床糖尿病肾病 恶化。 特治组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脂质代谢紊乱的研究
李m玲 t 涂 萍( 南昌市第 三医院,309 300 )
中 分 号 5. 图 类 R7 8 2
糖尿病 肾病 D 是糖尿病( M) (N) D 的一种严重微
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空腹取血查血糖、血脂 。测定方法采用法 国产 A - L C O -5 Y N 1E型全 自动生 化仪 , 血糖测定采用葡 萄糖 氧化酶法 , 尿白蛋 白浓度 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 计算 微量 白蛋 白排泄率 , 药盒 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 究院
控制是延缓糖尿病肾 病发展的重要措施, 因此推测
本组病人 尿白蛋 白排泄量减少与血压控制有关。此
幽门螺杆菌的根治与胃 食管反流病的关系
赵 越( 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 吉安 , 30 ) 3 00 4
中分 号5 图 类 R3 7
八
括慢性 胃炎、 消化性 溃疡及 胃粘膜相关 淋巴组 织淋 巴瘤等等, 均有报道 。 对有 临床症状 的 H P阳性的慢 性 胃炎患者行 H P根治治疗 ,我们通常能取得较好 疗效 。
) 发病率 的变化 , 现报告如下 :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 床资 料 : 组病 人 17例 , 8 , 4 . 本 2 男 6例 女 1 例; 年龄 1-8岁, 47 平均 4 . 7 8岁。 其中慢性浅表性 胃 炎 9例, 5 糜烂性 胃炎 2 例 , 性胃炎 5 。病例 7 萎缩 例 符合以下标准 : 胃镜结果 ; H 有 有 P检测结 果 ; H 经 P 根治治疗 , 且两次 胃镜结果 间隔一年以上。 1 H . 2 P根 治 方案 :P 标 准 剂 量 ( 奥美 拉 哇 PI 如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探讨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探讨目的对幽门螺旋杆菌(HP)与反流性食管炎(RE)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
方法回顾性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胃镜检查的科研病例,根据镜检结果分为正常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组及瘢痕期组,每组各分为HP(+)及HP(-),共6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发病率与HP之间的关系。
结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组及瘢痕期组中HP(-)的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较HP (+)高,两组均P<0.05,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中,HP(+)及HP (-)组的发病率无差异性区别,结果无差异性区别。
结论HP阴性者的RE发生率高,HP呈阳性者的RE炎症程度较轻。
可见,反流性食管炎(RE)可能会抑制幽门螺旋杆菌(HP)的生长,且幽门螺旋杆菌可能会降低RE发生率。
标签:幽门螺旋杆菌;反流性食管炎;关系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食管粘膜的破损,即食管糜烂和/或食管溃疡[1]。
有学者猜测,反流性食管炎(RE)是否会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有关[2],现对此猜测进行一些相关性的研究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胃镜检查的科研病例,其中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1.5±12.4岁。
经胃镜检查分为胃黏膜大致正常,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瘢痕,均有合并或不合并的反流性食管炎。
1.2 方法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标准:①镜下诊断:根据1991年第9届的胃肠病学术会议的分型标准[3] ②病理活检:在齿状线上3cm的食管黏膜处取材,进行活检。
HP检查:进行快速的尿素酶试验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二者均呈阳性为HP(+),两者均为阴性则HP(-)。
将所收集的病例,分为正常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组及瘢痕期组,再每组分为HP(+)及HP(一),共计6组,其中6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均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具有可比较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幽门螺杆菌 ( 789:;<=>;?8@ AB9<@:, 是慢性胃炎主 ()) 要病因, 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中亦起着重要作用 . 但 对人体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有关 根除 () 后, 这方面报道较少 . 本研究比较了根除 () 成功组与失 败组中胃食管反流病 (*+,-) 发病率, 探讨两者的关系. / 资料与方法 / . / 病例选择 /’’’ 年 0 月 C "%%/ 年 0 月经内镜证 实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经活检有 (A 感染, 剔除已 有 *+,- 症状或内镜下食管炎的门诊病人共 /!0 例, 女 !$ 例, 平均 &# . ! 岁 ("% C 0# 岁) 男 /%" 例, . 采用随 机双盲法分为 " 组治疗: 铋剂 D 甲硝唑 D 阿莫 4 组: 西林; 铋剂 D 两种安慰剂 . 两组性别、 年龄及饮 E 组: 食生活习惯具有可比性 ( ! F % " %!) " 受试者 / 年内每 周 C 每月随诊 / 次, 劝阻用抑酸剂, 戒烟酒及饮咖啡 . 观察内镜、 下食管炎或 & C 0 月做 / 次胃镜并检查 (), *+,- 出现的时间和 () 感染情况 . ( *+,) 症 / . " *+,- 诊断 根据患者有胃食管反流 状, 反流性食管炎 ( ,+) 的内镜诊断及分级根据我国 /’’’ 年 # 月 "! 日烟台全国反流性食管病 G 炎研讨会 制定的 ,+ 诊断标准, 参照 H>I>@B 5 J:998 分类和 /’’$ 年洛杉矶会议的分类分为: 正常 (可有组织学改 % 级: 变) ; 点状或条状发红, 糜烂, 无融合现象; / 级: " 级: 有条状发红, 糜烂, 并有融合, 但非全周性;& 级: 病变 广泛, 发红, 糜烂, 融合呈全周性, 或溃疡 . / .& (A 检测方法 取活检组织作快速尿素酶试验 和取组织切片作 K>@?7:L 5 H?>@@B 银染色检查 . " 项阳 性, 方为 () 阳性 . 可疑者加作抗 () 5 MN* 或 /$O 5 尿 素呼气试验以确诊 . /.$ 统计学方法 用卡方检验 .
[/] 导一致 ( /) . 有关机理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 () 感
染后, 胃体炎症导致该区壁细胞毁坏, 从而减少胃酸 壁细胞泌酸功能恢复, 甚至在短期 分泌, () 根除后, 内增加, 使胃酸分泌量增加而发生胃食管反流; (") 在
万方数据 陈冬妹 (/’0! C ) , 女, 主治医师, 学士 ! 作者简介:
率减少, 亦支持本观点 % 研究中还发现在发生 &(’) 的 !, 例中, 其症状都不很严重, 内镜分级均在 - * . 级, 且在抑酸及促动力治疗后, 症状很快缓解, / 例抑 酸治疗仅 . 周后自行停药, 未再复发, 是否说明 "# 根 除后, 胃内 #" 值升高只是一短暂现象, 因而 &(’) 的 发生也只是暂时的 % 总之, 此研究进一步证实 "# 感染会减少 &’() 的发病, 而根除 "# 后可导致 &’()% 然而, 由于 "# 长期持续感染的危害性, 如胃炎、 溃疡、 肿瘤等的发 生, &(’) 患者是否需要根除"# 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
结果
共获得 /"3 例完整资料 . 两组 () 根除者 *,+或食管炎发生人数为 "$ 例, 内镜分级 % 级 /3 例, /级 根除失败者 *,+- 或食管炎发生人数为 $ 例, 内 3 例, 镜分级 % 级 & 例, 根除组 *+,- 或食管炎发 / 级 / 例, 病率远高于根除失败组 ( ! 2 % . %!) , 且不受年龄、 性 别、 饮食因素的影响 (见表 /) .
&0"
S<T@L>9 <U J<V8@L O9:L:;>9 J8V:;>9 E:<8LN:L88@:LN "%%/, W<9. 3, P<. !
根除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关系探讨
陈冬妹!
(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消化内科 中山
李祖平" 贾凌梅""
!"#$%%
" 湖南省郴州市立医院内镜室
郴州
$"&%%%
表 / " 组根除情况和 *,+- 发 !& /"3
() 根除成功 P (1) (#!Q/) 0& (&3Q3) "% (0!Q$) #&
*,+- 发生 P (1) ("#Q0) /# ( 0 &%Q%)
# ("#Q’) "$
() 根除失败 P (1)
*,+- 发生 P (1)
美国科学家绘制出肺炎链球菌基因全图
美国科学家日前测序了一种高度传染性的肺炎链球菌菌株的基因组, 绘制出了肺炎球菌的完整基因 开发新的疫苗及揭示越来越多菌株所具有的抵抗抗生素能 图谱 % 这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该细菌的强毒性, 力的原因 % 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该细菌引起的肺炎, 脑膜炎和其他感染 % 这些疾病每年导致 $-- 万儿童死亡 % 肺炎链菌存在于人的咽部和鼻后部, 过去用青霉素就可以杀死肺炎链球菌, 现在这种细菌抵抗抗生素 的能力越来越强 % 科学家希望通过对肺炎链球菌的基因测序, 更好地认识这种细菌, 并开发出新的抗生素 % 研究中还发现, 肺炎链球菌拥有大量负责糖代谢的基因, 与其它已测序的细菌相比, 肺炎链球菌含的 糖分运输器的百分比最高, 说明肺炎链球菌能够在呼吸道的独特环境中生存 % 肺炎链球菌基因组包含 !!$+ 个编码区域, 其中 +/Y 具有生特功能 % 通过测序鉴别了肺炎链球菌基因 组中的与细胞粘性和细胞表面蛋白有关的序列, 以及肺炎链球菌不同菌株之间的基因序列差别, 这些导致 菌株毒性的差别 % 进行这一研究的是美国基因研究所, 约翰斯 ・ 霍普金斯大学和塞莱拉公司等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们 %
"" 广东省中山市板芙医院
中山
!"#$!’) 对经内镜证实为十二
【提
要】 目的
探讨胃幽门螺杆菌 (()) 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病 ( *+,-) 发病率的关系 . 方法
指肠球部疡并有 () 感染, 剔除已有 *+,- 患者 /!0 例, 采用双盲对照法, 观察 *+,- 症状出现的时间和 () 感染情况, 试验结束后, 分为 () 根除组和 () 根除失败组, 比较两组 *+,- 发病率 . 结果 高于根除失败组 (’ . /1 ) ( ! 2 % . %!) . 结论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中图分类号] , !3/ *+,- 发病率 [文献标识码] 4 [文章编号] /%%# 5 0&$6 ("%%/) %! 5 %&0" 5 %" ("# . ’1 ) 显著 () 根除组 *+,- 发病率 而根除 () 后可导致 *+,-. () 感染会减少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
研究方向: 消化内科
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 年第 N 卷第 1 期
$+$ 参 考 文 献
[!] 胃食管交接处, 尿素酶产生的氨与胃酸中和 , 根除
( $) 高胃泌素血症减 "# 后此反应消失; "# 根 除 后, 轻, 使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下降, 而促进胃食管反流 % 在既往对健康志愿者、 十二指肠溃疡和 &’() 患者的 研究中发现 &(’) 有 "# 感染者在质子泵抑制治疗期 间胃内 #" 值的升高明显大于无 "# 感染者, 短程质 子泵抑制剂治疗 "# 感染的 &’(), 其症状缓解率亦
(&$Q0) $$
# ( $ ’Q/)
! 2 % " %!
&
讨论
*,+- 是由于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 引起烧心、 反酸、 反食、 胸骨后疼痛或咽下困难等症 状, 病理变化食管粘膜的炎症、 糜烂、 溃疡和纤维化 等 . *+,- 广义地包括有或无明确食管炎组织学改变, 而客观证实有症状性反流异常 . 其发病机制主要是食 管下端括约肌 ( R+H) 不适当迟缓或经常处于松弛状 态, 并有反流物引起食管粘膜损害, 食管对反流物清 除功能削弱等因素所致 . 本研究显示, 十二指肠溃疡 与报 患者根除 () 后, *+,- 或食管炎的发病率增加,
参考文献(6条) 1.Savarino R;Mela GS;Zentilin P Effect of pantoprazole on 24h intragastric pH in duodenal ulcer (abstr) 1996(zk) 2.Koop H;Kuly S;Flug M Intragastric Ph and serum gastrin durinadministration of different doses of pantoprazole in healthy subjects 1996 3.Verdu EF;Armstyong D;Fraser R Effec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status on intragastric Ph during trentment with omeprazole[外文期刊] 1995 benz J;Tillenburg B;Peitz U Helicobacter pylori augments the pH-increasing effect of omeprazole in patients with duodennal ulcer[外文期刊] 1996(3) 5.孙嘉丽;刘原钰 胃幽门螺杆菌感染加速质子泵抑制剂潘妥拉唑治疗期间反流性食管炎的愈合 2000(01) 6.梁海清;王世和 根除HP是否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有关[期刊论文]-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