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文化

合集下载

竹子文化调研报告

竹子文化调研报告

竹子文化调研报告竹子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竹子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资源,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竹子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和演变。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对竹子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多样化的应用领域。

二、竹子文化的历史渊源竹子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早在三千年前的中国古代文化中,竹子就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建筑、农具、工艺品等各个领域。

竹子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还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竹子的形态美、材质优良以及可塑性成为了其受欢迎的原因。

三、竹子文化的传统应用领域1. 建筑:竹子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竹楼、竹桥等。

竹子的韧性和耐候性使其成为了理想的建筑材料,且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2. 生活用具:竹筷、竹篮、竹扇等是中国人生活中常见的竹制品。

竹子的纤维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食具、容器等方面。

3. 文房四宝:中国古代文房四宝之一的笔具中,竹子的应用最为广泛。

竹子制成的笔杆、墨盒等都具有独特的质感和艺术价值。

4. 书画:竹子在中国书画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竹子以其清雅、灵动的形态成为了艺术家们喜爱的创作对象。

四、竹子文化的现代应用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竹子的应用领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1. 建材:竹子不仅具有环保性和可再生性,还在现代建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竹木复合材料用于屋面、立面装饰等。

2. 家具:竹子具有轻便耐用的特点,被用于制作家具,如竹地板、竹桌椅等。

3. 环保:竹子的可再生性和抗菌性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环保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环保包装、绿色家居等领域。

4. 艺术创作:竹子的形态美和灵动感令其成为现代艺术家喜爱的创作材料,如竹子雕塑、大型竹子艺术装置等。

五、竹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竹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竹子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一些传统手工艺人的努力,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变迁的发展,这些手工艺人逐渐减少,竹子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困境。

趣谈竹子的文化意蕴

趣谈竹子的文化意蕴

趣谈竹子的文化意蕴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种植物。

它生长在山野、溪边、庭院等地,被人们视为高雅、纯洁的象征。

竹子的文化意蕴很丰富,包括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多个方面。

竹子在儒家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弘扬中庸之道,而竹子正是具有中庸之性的植物。

与其他大树相比,竹子不偏不倚地生长,既不太高也不太矮,不太粗也不太细,它伸展自如地独立生长,体现了中庸之道的精神。

儒家追求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而竹子深深地扎根于泥土中,坚强而卓越,象征着崇高的品格和人生理想。

儒家学者也常以竹子自比,鼓励人们坚持正义、追求真理。

竹子在道家文化中展现了自然的神秘和无拘无束的境界。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与自然的融合与达到自然的境界。

竹子高大笔直、挺拔傲立于山野之中,不受风吹雨打而屹立不倒,传达了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境界。

竹子的中空与孔隙,更是象征了道家追求无为而治的理念,以虚心态度对待人事物,才能与生活达到和谐一致。

竹子在佛教文化中象征着菩提心和智慧。

佛教注重人类的觉悟和解脱,而竹子是一个很好的象征。

竹子生长迅速,每年都会长出新的竹笋,象征着修行人的日益精进和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

竹子的节节可用,无论是竹笋、竹叶还是竹茎,都能为人们提供食物、建筑材料、文房四宝等各种用途。

这象征了菩萨度化众生的无私行为,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他人。

竹子的镗空结构,寓意了修行人要具备空灵的心灵,以获得智慧和觉醒。

竹子还富有浓郁的禅意和雅致之美。

禅宗强调冥想和心的宁静,而竹子就像一个禅宗修行者一样,不以外物扰乱内心的平静。

竹子秀美而朴素的外表,不张扬,只在无意中散发着诗意和禅理。

竹子还是中国传统文人墨客钟爱的题材,他们通过描绘竹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赞美。

竹子的色调、形态和纹理都成为了古代画家的写生素材,表达了中国文化崇尚自然的审美观。

竹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物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它蕴含了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无拘无束和佛教的禅意和智慧。

中国竹文化

中国竹文化


青 衣

之 气 度
青 衣
彰显气节,虽不粗壮,但却正 直,坚韧挺拔;不惧严寒酷暑,万 古长青。 竹是君子的化身,是“四 君子”中的君子。 竹之七德 竹身 形挺直,宁折不弯;是曰正直。 竹 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是曰奋进。 竹外直中空,襟怀若谷;是曰虚怀。 竹有花不开,素面朝天;是曰质朴。 竹超然独立,顶天立地;是曰卓尔。 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是曰善群。 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是曰担当。

——观赏功能
竹子四季长青,在庭院中,是不 可缺少的点缀假山的植物。桂林漓江 旁广植凤尾竹,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蜀南竹海是中国最大的两处竹海。
青 衣
桂林漓江凤尾竹竹海 蜀南竹海
国画
——
青 衣
竹欣赏
青 衣
青 衣
青 衣
谢谢观赏!
中国竹文化Fra bibliotek竹——简介
竹为高大、生长迅速的禾草类植物,茎为 木质。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 霜傲雨,倍受中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 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 等美称。 中国古今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众多。

之 胸 怀
青 衣
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定的自 然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地 理气候、动植物资源等诸多因素的 影响,其中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 植物资源中,非竹莫属。东亚文明 乃是“竹子文明”。中国文人墨客 把竹子空心、挺直、四季青等生长 特征赋予人格化的高雅、纯洁、虚 心、有节、刚直等精神文化象征, 而画竹则成为中国花鸟画的一个重 要画种,我国清代的郑板桥以画竹 天下闻名。

竹文化调研报告

竹文化调研报告

竹文化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文化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竹子作为材料,具有独特的韧性和缠绵的美感,成为了艺术家和工匠们喜爱的素材之一。

同时,竹文化还代表了勤劳、坚韧和纯洁的精神。

为了进一步了解竹文化的现状和其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次竹文化的调研。

二、竹文化的历史源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竹文化传统。

竹子在农业、建筑、工艺美术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古代文人墨客常以竹作为主题,写诗、作画,表达他们心中的理想和情致。

在佛教文化中,竹子也常被视为纯洁和忍耐的象征。

三、竹文化的当代表现在现代社会,虽然竹文化的影响力相对减弱,但它仍有一定的存在和发展空间。

竹子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建筑设计、家居装饰、食品包装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利用竹子的特性,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

此外,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竹文化息息相关,如竹编、竹戏等。

四、竹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竹文化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对当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竹文化的精神内核,如勤劳、坚韧和纯洁,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竹文化在环保意识的提升中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竹子生长迅速,同时也是可再生资源,利用竹子可以减少对其他资源的消耗,保护环境。

最后,竹文化对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人们更加关注自然与环境,追求简约和平和的生活态度。

五、竹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在未来,竹文化有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挖掘。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竹子作为可再生资源和环保材料的优势将得到更多重视。

同时,竹文化也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新出更多的应用和艺术形式。

通过推广竹文化教育和培养竹文化艺术人才,可以进一步提升竹文化的传承和影响力。

六、结论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生活和审美的追求。

竹文化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通过竹子的材质和精神内涵,对建筑、艺术、环保等方面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竹子文化及应用

竹子文化及应用

竹子文化及应用竹子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具有广泛的文化和应用价值。

下面将从竹子的历史、文化背景、艺术表现和应用等方面详细介绍竹子文化及应用。

竹子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竹子也在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具有类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竹子以其快速生长、多功能和独特的形态,在古代就被人们视为一种神秘的植物。

竹子的生长速度可达每天数厘米,被誉为“不求春水自长”的植物。

竹子生长地广泛,对水质要求不高,能够适应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因此,人们大量种植竹子,利用竹子开发生产并提升生活品质。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四君子”之一,象征着品质高尚和正直的品德。

竹子在中国文学、绘画和音乐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在古代文人雅士的诗词中,常用竹子来比喻坚韧的品质和生命力,表达对正直和无私的赞美。

在绘画中,竹子常被用作主题或背景,以其简洁的造型和卓越的生命力,传达出精神上的宁静和超物质的追求。

在音乐中,竹子制作的简笛是古代中国十分流行的乐器之一,它以其悠扬的音色和独特的演奏方式,为人们带来愉悦和放松的感受。

竹子在日常生活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竹子的茎可以被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制品,如竹篮、竹帘、竹席等。

这些制品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还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竹子还可以用于建筑和家具制作。

由于竹子具有轻质、坚韧和寿命长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和装饰材料的制作。

竹子还可以制作家具,如桌椅、床铺等,为人们提供优雅、舒适和环保的生活环境。

除了在生活中的应用,竹子还有许多其他的应用领域。

竹子纤维可以制作纸张,竹子纤维纸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被称为“竹纸”,具有耐久性和保护性能。

竹子的茎可以制成竹木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环保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船舶和汽车等领域。

竹子还可以制成炭,被人们用于烹饪、发酵和医药等方面。

竹子还可以用于制作工艺品和艺术品,如竹编工艺、竹木雕刻等,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受到国内外人们的喜爱和欣赏。

竹子的精神,品质和象征意义总结

竹子的精神,品质和象征意义总结

竹子,它是一种古老的植物,也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形态。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竹子一直被视为具有高贵品质和深刻象征意义的特殊植物。

竹子以其优美的形态和坚韧的品质,成为我国文化中的精神象征,被称为“竹”,还有“竹云”,“青箬”,“苕帚”,“茭笋”等。

在我看来,竹子精神的主要特质包括:清廉、坚毅、谦逊、淡泊、坚韧不拔。

这些品质不仅反映在竹子自身的生长特点中,也是我国人为了追求内心自由、博大、高尚的心灵追求融入文学中的动力源泉。

我将从竹子的品质入手,依次对竹子的精神、品质和象征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1. 清廉**竹子通常是直立而清丽的,无论是生于污泥还是生于洁土,都能保持身心清廉的姿态。

正如孔子赞扬道:“君子如竹之绳直,不可乱”。

清廉不仅是一种外在的修养,更是一种内心的洁净。

在我国文化中,竹子的清廉品质常常被引申为人应该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行,不为物欲所困扰,心如竹清。

**2. 坚毅**竹子的生长过程充满坚韧的品质。

不管是在烈日下还是在寒风中,竹子都能坚韧不拔地生长,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和鼓舞。

这也是竹子被视为坚毅不屈的象征。

在传统文化中,竹子的坚毅品质常被引申为人要坚韧不拔的品质和永不放弃的精神。

**3. 谦逊**竹子一直以其谦逊的态度示人。

不管在何时何地,竹子都保持谦逊的姿态。

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所写:“清风拂袖自谦卑”。

竹子的谦逊品质使其成为我国诗词中常被用来比喻人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和不骄不躁的性情。

**4. 淡泊**竹子常常生长在僻静的山谷或溪边,它对于外在环境的条件并不苛刻,宁静致远,它的生活方式也是淡泊的。

在我国文化中,竹子的淡泊品质常被引申为人应该追求淡泊高雅的境界,不被世俗所累。

**5. 含苞待放**竹子在其顶端生有芦苇科植物的茅草”茅草“通”茅然“、”茅庐“之”茅",而”壇"之“竹”,茲構成有”茅壇“之摸强又单纯的形象,含苞待放杨的等待精神。

**6. 节俭**竹子一直以其简朴的身心示人。

写竹子品格

写竹子品格

写竹子品格
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象征,它以其独特的品格和魅力,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和敬仰。

竹子的品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坚韧不拔:竹子在生长过程中,无论遇到多大的风雨,都能坚韧不拔,屹立不倒。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学习的。

2. 高雅脱俗:竹子以其清新脱俗、高雅大方的形象,被视为文人墨客的象征。

它的形象经常出现在诗词、绘画等艺术作品中,代表了高雅的艺术品味。

3. 谦虚低调:竹子生长在深山幽谷之中,不张扬、不炫耀,默默无闻地生长。

这种谦虚低调的品质,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4. 生机勃勃:竹子生长迅速,四季常绿,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它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希望,激励我们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5. 和谐共生:竹子与其他植物和谐共生,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这也代表了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保护环境。

竹子的这些品格,不仅仅是竹子的特性,更是人们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向往。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学习竹子的品格,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有品质、有担当的人。

竹子廉洁文化

竹子廉洁文化

竹子廉洁文化竹子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化符号,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中的一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被赋予了许多意象,其中的“廉洁”文化是一种深刻的内涵。

竹子的廉洁表现在其自身的品质上。

竹子是一种生命力旺盛的植物,它能够经受住风雨的摧残,还能以最坚韧的骨干挺立在风中。

这种坚韧不拔、始终保持优美姿态的精神,正是竹子廉洁的象征。

竹子追求简约、朴素的生活方式,不受尘世的诱惑,不失圆润、柔软的品质,因此在中国民间文化中,竹子被赞誉为“君子之象征”。

竹子的廉洁也体现在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上。

中国的文化中,把贪欲、欲望深陷其中的人形容为“沉溺于草木之中”,而将那些具有竹子精神的人描述成“悬挂于高悬的竹枝之上”,保持纯真、高洁的精神情操。

竹子还被认为是一种“清凉”的象征,即它具有清除杂念、净化人心的作用。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竹子经常被用来描述廉洁、清贫、节俭、纯真等美德。

在《红楼梦》中,宝玉喜欢在竹林里散步,正是因为竹子展现了宁静清凉的气质和细腻的隽语,符合他内心的追求和审美。

竹子廉洁文化也是一种道德观念,历来被人们尊崇、传承。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竹子的形象与人们的思想、行为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像对待竹子一样追求心灵的宁静、精神的纯净。

廉洁的文化理念是竹子文化中的核心部分,这种文化理念体现了人们的高尚情操、守正自律的精神品质和道德品格。

在中国的古代诗词中,经常会出现与竹子有关的形象,例如道德观念高尚的司马相如就在《吊屈原赋》中写道:“苍茫竹海长势好,青出于蓝胜于蓝。

”这句诗意味着竹子的高贵、坚强、清朗的品质将永不磨灭。

竹子廉洁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归宿。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竹子廉洁文化所传达的思想和精神品质,来应对各种人生的挑战。

如果我们能够像对待竹子一样端正对待廉洁文化的理念,那么这个社会将会更加公正、和谐、美好。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被物质的追求所迷失,内心的纯净和高尚变得越来越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竹子情结"的造境取向
中国园林意境的建构是其造景艺术的最高审美境 界,而“园林之诗情画意即诗与画之境界在实际景物 中出现之,统命之日意境”。∞J‘‘竹文化”即竹子诗歌、 竹子绘画以及有关竹子的典故或传说等皆构成了竹子 造景的人文景观资源,从而有助于营造充满诗意的园 林意境。而对“竹类景观”的意境美的感悟却与游玩 者的社会地位、文化素质、美学涵养等密切关联。像领 略竹类植物景观的形式美,就需观察者通过感知获得 的竹类植物景观的表象之美而借助心理物理学理论中 提出的从“刺激”到“反应”的过程所获得的审美愉悦。 比如竹秆的婷婷玉立、竹枝的临空横展、竹叶的摇曳多 姿、竹笋的精巧玲珑等。同时,竹竿的光洁硬朗、刚而 不阿,枝叶的精巧细腻、柔而不媚,竹色的热情活力、华 贵纯净等皆具备特有的审美质感。加之竹子与风雨、 昆虫、飞鸟相伴随均能发出潇瑟、清远、悠长、爽朗的 “天簌之音”,真可谓“竹风声若雨,山虫听似蝉”。 “竹子造景”的意境美的审美体认大致历经竹子 自然美的“形境”、艺术组合美的“画境”、理想升华美 的“意境”的感悟过程,而游玩者通过“观赏”实境再深 入到“品悟”虚境,才将这种潜意境加以再现或再造。
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并称之为“三益”。元代吴 稹称颂松、竹、梅、兰名“四友图”。明代黄凤池辑《梅 兰竹菊四谱》,陈继儒称之为“四君子”。后人又加上 奇石或水仙合称“五友”或“五清”等。由此观之,“竹 林七贤”之所以醉心于竹,概因竹子终年常绿、简劲素 雅、刚直有节而与其崇尚的豁达洒脱、皈依自然、刚正 耿直的人生追求相契合。
而“移竹当窗”特指竹子的框景技法。概因相邻竹丛
的竹梢由于重心向下相向弯曲就容易形成一幅天然的 画框,而游人则处在最佳的视角,通过画框看到特色景 致,此乃用竹借景的一个造境范例,故而又称“尺幅 窗”“无心画”。《园冶》评赏“移竹当窗”的悠远意境 云:“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拢 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 怀”。可见,“竹子框景”旨在透过图案精美的漏窗来 欣赏窗外竹林,竹景时隐时现、忽明忽暗、情趣横生,显 现了小中见大、虚实相生、若隐若现、壶中天地的审美
功能,华夏民族的内在情感、观念常借竹而得以象征、 表现,因而竹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符号。…譬如
收稿日期:2008一10一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4BZX057) 作者简介:张鹏色(1967一),男,江苏泗洪人,副教授,硕士。
万方数据
・232・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5卷
区开始盛行“夏种树,冬种竹”的诞辰礼俗;南北朝时,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及珠江流域也有了“竹迷日”或 “竹醉日”,即民间由“如竹苞矣”的旺盛生命力而引发 的竹崇拜。而早期道教“天师道”也曾把竹作为崇拜
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加以复现,并运用景名、匾额、楹联
等艺术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诸如北京紫竹院公 园的“八宜轩”的楹联“雨雪风霜竹益翠,诗画书印景 怡人”,就取意于四种时态竹景和关于竹子的诗、画、
书、印的竹文化,游玩者经竹径通幽、入轩小憩、品味楹
联而顿生诗意情趣。同时,“竹子造境”的“画意”,即 将绘画艺术的写意手法运用于竹子景观设计。崇尚 “以画人园,因画生景”的园艺造境传统,譬如唐代王 维的辋川别业、宋代赵接佶的寿山艮岳、明代米万钟的 勺园、石涛的片石山房、清代李渔的芥子园、袁枚的随 园等,即体认了“咫尺千里,起伏开合”“胸有丘壑,意 在笔先”“外师造化,内法心源”的审美佳境,从而使游 人凭借赏竹、吟诗、读画、品笔等艺术鉴赏而加深了对
譬如说,“观”主要表现为对竹子景物和外部形态的整
体直观的感受和把握。即竹子景物以其实在的形式,
如色彩、线条、形状、质地、清香、声音等形式美因素向 游人传递着某种审美信息。“品”是指欣赏者根据自
己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思想情感等,运用联想、想
万方数据
第2期
张鹏飞:论“竹子情结”文化对中国园林意境建构的审美观照
[1]何明,廖国强.中国竹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 版社,1994:21.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0:78.
含蓄广邃、明敞虚旷、动静交替的审美境界。譬如说,
“竹径通幽”是竹子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最常见的造景 手法。它利用竹在量上的优势,巧妙使用竹子分隔空 间的功能,通过空间私密营造原则,在一定的景观序列 中,形成峰回路转的感官效果。而竹径的“幽”与“曲” 又可增强景观的含蓄性,且以优美流畅的动感来引发 游客探幽访胜的心情,并可产生宁静、幽深的意境美。
发生规律性变迁,诸如“春之动、冬之静、秋之爽、夏之 荫”。加之尚有出笋时的层次感、抽条时的线条感、展 叶时的郁闭感、换叶时的疏朗感,故观之令人萌生心旷 神怡之美。 综上所述,“竹子造景”的意境美是特指观赏者在 自由感知的基础上凭借情感、理解、联想等审美活动而
是。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
在华夏文明的演进历程中,竹不仅仅是生产和生 活诸多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用具,而且渗透到文化、宗 教、艺术、伦理等领域,并承传着中华民族的人格理想、 宗教理念和审美情愫。由此,竹子作为一种特殊的自 然质体,确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诸多 园囿,并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加之文化传统理念的审
历代文人墨客创造出大量的咏竹佳品,使竹之高洁挺 拔、常青不凋、摇曳幽声、清疏倩影等尽人诗怀,并借以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竹文化景观”是特指人化了的竹子所显示出来 的华夏文化性质,或者说是中华民族为了满足生活需
要、生产需要、书写需要、审美需要等,有意识地用竹创 造的景象,它既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心理倾向和审美特
点,又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程度。同时,“竹文 化符号”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用于较稳固地象 征某种特定意义的事象。竹子又被中华文化赋予了象 征宗教观念和理想人格,表现审美情感和理想境界的
・233・
“竹子情结”的审美悟化。 计成《园冶》之“园说”云:“梧荫匝地,槐荫当庭; 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 屏,列千里之耸翠,虽由人作,宛白天开”。【8 o而《园冶》 之“相地篇”赞叹“竹林幽境”日:“竹坞寻幽,醉心即
效果。可以说,竹子生命演变大多须历经出笋、长竹、 抽枝、展叶、换叶等进程,而随着季节变换,竹景也随之
对象。陈寅恪评日:“天师道对于竹之为物,极称赏其
功用”。H1可见,竹在中国传统“君子比德”“观物取象” 的思维方式下业已成为某种君子人格的审美体征。可 以说,“竹子情结”的文化勃兴不仅由于竹子独特的自 然美特征,更重要的是竹子虚心有节、不畏霜雪的外观
特性与华夏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识相吻合,进而 成为中国传统美德的物质载体。像苏轼文日:“梅寒
熳”,描摹了“竹林结茅”的养心怡情和返朴归真的山 野趣味。而竹林的曲径通幽注重含蓄深邃、忌直求曲、 忌宽求窄。《园冶》特强调曲径的审美功用,诸如“蹊 径盘而长、不妨偏径,顿置婉转”等,以达求庭院深远、
获得的竹类植物景观内在的蕴涵美。因此,“竹子情
结”建构的景观境界不只是游客眼前的亮丽风光,而 更是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的审美 情趣,并激发游赏者突破有限的自然时空而跨入无限 的自由联想,从而升华了“竹子情结”的审美魅力。 参考文献
象征与表现虚心、高洁、耿直、坚贞、遥念等思绪,从而 构成生命情志依附、贯注、超越于竹意象等几种文学符
号类型,以显示出清新淡雅、幽静柔美的审美趋向。 “竹子”清秀挺拔、树叶婆娑,虚心有节,风韵别 致,文人骚客竞相咏颂。《诗经・小雅・斯干》云:“秩 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旧1唐代杜 甫云:“无数春笋满林花,柴门密掩断人行,会须成番 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宋・苏轼《绿竹筠》云:
摘要:竹子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质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诸多园圃,并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加之 文化传统理念的审美观照,就构建了独具魅力的中国传统“竹子情结”。因此,“竹子情结”建构的景观境界不只是有限 的亮丽风光,而是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的审美情趣,并激发游赏者突破有限时空而跨入无限的自由 联想,从而升华了“竹子情结”的审美魅力。 关键词:竹子情结;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园林;意境构建;审美观照 中图分类号:B83—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617(2009)02—0231—03
第5卷第2期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Social Sciences)
V01.5 No.2 Apt.2009
009年4月
论“竹子情结"文化对中国园林意境建构的审美观照
张鹏飞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安徽蒙城233500)
明”。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傲雪凌霜、四时长 茂而倍受国人的称颂,并被赋予坚忍不拔、虚心硬节、 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在人类历史演进中,竹子与
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 特色彩。幻化为别具一格的中国传统竹子文化。可以说,
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褒扬了竹
子逆境抗争的秉性和清高脱俗的雅趣。同时,竹子虚 怀若谷、淡泊宁静、刚劲挺拔、洁身自好的品格备受世
美观照,从而建构了独具魅力的中国传统“竹子情结”。
一、“竹子情结"的文化孕含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和分布
中心。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华夏文化是“竹的文
化”;英国李约瑟博士也认为中国的文明是“竹子的文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
俗”。清代郑板桥云:“咬定青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放松,立根原在破
人推崇,故而文人骚客皆崇竹爱竹、寓情于竹、引竹自
况、悠然自得。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竹子与国人的生活 息息相关。古人的衣食住行均与竹子有密切关联。竹 子早在三千多年前就被作为栽培珍品而用以美化宅院 和环境,像中国园林萌芽时期的周代,竹子就已经被用 于造园活动。同时,竹又是一种营造交通运输的重要 材料,竹常用以开路架桥、制舟做车。而在时代需要与 条件制约之下发明创造的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在特 定的环境之中代代承传,并成为一个突出的文化质 点。¨J‘‘竹子情结”又富含“送子”与“延寿”的审美幻 化力量。因此,国人对竹的喜爱也由审美功用渐趋延 伸至宗教崇拜。北魏时在今浙江、山东等省的部分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