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专题三水文与地形高频考点23地理景观图与外力地貌解读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对应地貌判断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对应地貌判断一、知识讲解1.判断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对应地貌(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以我国为例)(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如图所示)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2.外力地貌的应用(1)风向的判定(2)河流流向的判定二、高考经典试题1.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解析第(1)题,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的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而形成贝壳堤,故选C项。
第(2)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故选B项。
第(3)题,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该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在多条贝壳堤形成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泥沙在海水作用下堆积,海岸线向海洋的方向推进,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海岸线多次变动,故选D项。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外力作用与地貌

典型地貌:海蚀柱、海蚀崖、海 蚀穴、海蚀平台等
2.堆积地貌
典型地貌:海滩、沙嘴、离 岸堤、水下沙坝等
侵蚀堆积考点
时间越久,侵蚀时间越长,磨圆度越好,如河流下游鹅卵石。 流水堆积、风力堆积、海浪堆积具有分选性。即颗粒大、比重大 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冰川堆积,重力崩塌堆积无分选性,堆积物杂乱。
外力作用与地貌
风化
物理风化、化学 风化、生物风化
作用:使岩石崩 解和破碎,为其 他外力作用创造 条件,形成风化
物
侵蚀
搬运
风、流水、冰川、海 风、流水、冰川、
浪等
海浪等
作用:对地表岩石及 其风化物进行破坏, 形成碎屑物;使得风 化物等离开原地,并 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作用:使侵蚀碎 屑物离开原地, 为堆积地貌提供
程
粗
1.是不是来自山顶?
海浪搬运 冰川搬运/
2.是不是来自本地风化?
重力作用
沙河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 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 表沙粒易启动。 风沙流沿着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 后携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 坡上。
3.是不是来自冲积平原?
√ 4.是不是来自冲积扇?
流水搬运 风力搬运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D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典例剖析
【例2】(2021年全国甲卷)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
沉
沉积地貌类形成过程
积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三 水文与地形 高频考点25 地理景观图与外力地貌解读练习

学习资料专题25 地理景观图与外力地貌解读一、单项选择题(2018·武昌区调研)2016年11月24日陕西省政府宣布汉中发现世界级天坑群,成为中国天坑地貌分布新北界。
下图为“天坑形成示意图”,形成天坑群的地区分布着厚而广的石灰岩地层,地层底部和顶部具有隔水层,局部岩层裂隙、节理构造相对发育。
据此回答1~2题。
1.形成天坑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风力侵蚀B.风力堆积C.流水侵蚀D.流水堆积2.裂隙在天坑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 )A.促进土壤发育B.使洞顶坍塌C.使地下溶洞扩大D.使地下河道变宽(2018·永州模拟)在高山雪线之下的山坡上,有一个特殊的地带——高山流石滩。
它是由大大小小的石块构成的。
放眼望去,好像一派无生命迹象的荒凉“石海”,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各种美丽而独特的高山花卉在石缝间悄悄绽放,这些星星点点的花卉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带(见右图)。
据此回答第3题。
3.形成高山流石滩碎石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风力堆积作用B.风化作用C.流水搬运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2018·铜陵模拟)读图,完成第4题。
4.图中所示黄河河段的水系和水文特征是( )A.水渠纵横,支流众多B.水深流急,河床呈现V字形C.多水多沙,河水浑浊D.结冰期长,春汛明显(2018·三明中学质检)右图为岩石表面因覆盖藻类而呈现出红色的“红石”景观。
“红石”景观一般分布在海拔2 000~4 000米之间的谷地里。
研究发现,此类“红石”上的藻类喜低温潮湿的环境,依附生长于“新鲜”的石头表面,是一种先锋植物,之后便被其他植物群落所取代。
据此完成下题。
5.我国下列地区中最可能出现该类景观的是( )A.粤东B.苏南C.陕北D.川西(2018·北京人大附中调研)位于浙江省乐清市境内的雁荡山,素有“寰中绝胜”“海上名山”之誉,史称“东南第一山”。
据此回答下题。
6.根据雁荡山峡谷图片,判断该景观的形成原因是( )A.古冰川作用B.古岩浆活动C.流水侵蚀D.风力侵蚀(2017·天津调研)在干旱地区大山的山麓,某些风蚀洼地或干涸洼地的底部,在岩石裸露的平坦地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尖角石块和砾石,其岩性与基岩一致,此称为岩漠。
高考自然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外力作用与地貌

1.图甲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的主要成因是
A.风力堆积形成 B.流水沉积形成 C.风力侵蚀残留 D.地壳运动导致地形抬升
2.图乙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盛行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
成因是
陡坡迎风坡,侵蚀强;缓坡背风坡,侵蚀弱。
A.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B.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C.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辨析:侵蚀作用比风化作用对岩石的破坏更强
风化作用是外力对岩石的静态破坏,侵蚀作用是外 力对岩石的动态破坏,两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辅相 成。风化加快了侵蚀速度,侵蚀将岩石风化物剥离,使风 化得以持续进行。
3.搬运作用
搬运作用(transportation)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 往他处的过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图示:风力搬运)
督查:某驴友在四川巴朗山考察日
记中写到:“穿过如茵的低草,继续上行,
终于到达此行的目的地——流石滩。上
方不远处雪山巍峨,近处只见山坡上碎石
遍布,砂砾石堆积,呈现一片荒凉的景象。
不经意间,突然发现,竟有鲜艳的花儿在
碎石间坚毅绽放,经人指点,这就是传说
中的蓝莲花……”。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流石滩中碎石的形成原理( )
(1)流水侵蚀地貌:b (化学溶蚀)喀斯特地貌
先是海洋环境下形成以石灰岩为主的 沉积岩,后地壳抬升,石灰岩性沉积 岩露出地表,再经过长时间风化作用 与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
点拨6:喀斯特地貌
峰丛、峰林、孤峰、 残丘、漏斗等
溶洞、地下河、钟乳 石、石笋、石柱等
区别 峰丛 峰林
峰丛是基部相连并成簇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峰与峰之间多为马 鞍型;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课件: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

考向训练
考向一 结合区域环境特征推断外力地貌的成因 1.(安徽文综)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 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 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 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貌。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 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冰川滑过地区
冰碛地貌、冰碛湖、 峡湾等
海浪
_海__岸_ 地区
海积地貌,如沙滩、 贝壳堤等
方法技巧 外力地貌与地理环境判定
判定
风向的 判定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河流流 向判定
地貌与 气候类型
地貌与 自然灾害
①峰林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发育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②冰斗是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发育最为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 ③沙丘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典型堆积地貌
冲积扇——泥石流 “V”型谷——滑坡、泥石流 冲积平原——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盐碱化(华北平原) 沙丘——荒漠化
地理实践力
外力沉积规律 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流 水沉积、风力堆积、海浪沉积均遵循以上规律,而冰川沉积则为杂乱堆积。
命题探究
精研真题
(2019·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4.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A.水土流失
√C.土地沙化
B.沼泽化 D.盐碱化
解析 由上题可知,洼地增多增大是风力作用造成的,为风力侵蚀的结果, 风力侵蚀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和细粒物质的流失,导致周边地区的土地沙化, C正确; 断流期间,难以发生水土流失,故A错误; 断流期间,不易造成沼泽化,故B错误; 盐碱化主要发生在地势低洼的区域,故D错误。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外力作用与地貌

海蚀窗
海蚀地貌
海蚀崖与海蚀穴
海蚀拱桥
海积地貌
沙嘴
连岛坝
拦湾坝
第4部分 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地表年降雪 的积累量和年消融量相等的界线,称为雪 线。
• 雪线以上为多年积雪区,雪线以下为季节 积雪区。
• 雪线高度的决定因素有:温度、降水量和 地形。
• (1)温度:形成多年积雪,取决于近 地面空气层温度是否长期在0℃以下, 当降水量和地形相同时,温度越高、 雪线越高。
第2部分 风成地貌
风成地貌
• 主要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堆积 • 典型地貌:雅丹地貌、沙丘、
• 风蚀地貌: • (1)主要作用:风力携带细沙等颗粒物对岩石、沉积物的侵蚀
• (2)特点:顶平、身陡;风蚀蘑菇具有“头大、身小”的特点;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 (3)主要地貌类型: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雅丹、石窝/风蚀壁龛(kān )、风蚀洼地、
河流源头的宽浅河谷及自由蛇曲
黄河青海段自由蛇曲 地图册37页
澜沧江源头宽浅河谷 必修一课本72页
河流地貌
• (2)上游:流经山区,地势落差较大,水流湍急,下蚀作用强烈,多形成“V”形谷。
长 江 三 峡
澜沧江峡谷
河流地貌
• (3)中游:流出山区,地势落差减小,水流减缓,侵蚀作用减弱,河水失去两岸山脉的侧
• (2)冰川堆积地貌:冰碛丘陵、侧碛堤(尾碛堤)、终碛堤、中碛堤、鼓丘等 • (3)冰水堆积地貌:冰水扇和外冲平原、冰水湖、冰砾阜阶地、冰砾阜、锅穴、蛇形
丘
冰蚀地貌
刃脊、冰斗、冰斗湖
冰碛物、角峰
冰积地貌
侧碛
外冲平原
第5部分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 主要作用:岩溶作用 • 概念: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作用过程 (分解与化合)和物理作用过程(流水 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对可 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叫做岩溶 作用。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地理景观图的判读(共31张PPT)

黄土高原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20 20年 高考地 理专题 复习: 地理景 观图的 判读(共 31张PPT)
(2016·江苏卷)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 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1~2题。
1、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D
A.①
B.②
(2011全国卷)图示青藏铁路从拉 萨向北上坡段某处的景观。其中T 是为保护铁路而建的工程设施。据 此完成下题。
T设施的主要作用是 B
A.防御坡部位崩塌对铁路的危害 B.防御沟部位洪水及泥沙对铁路 的危害 C.防御河流洪水对铁路的危害 D.方便野生动物穿越铁路线
D.山麓草原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20 20年 高考地 理专题 复习: 地理景 观图的 判读(共 31张PPT)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20 20年 高考地 理专题 复习: 地理景 观图的 判读(共 31张PPT)
(2019海南卷)有着“东方好望角”之称的某沿海小镇,迎接了中国 大陆新千年的第一缕曙光。这里房屋、道路依地势而建。在方圆四、 五平方千米的山坳里,房屋多用石块砌成,屋顶瓦片也多压着石块, 形成“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群(图3)。据此完成12~13题。
C.③
D.④
2、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C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20 20年 高考地 理专题 复习: 地理景 观图的 判读(共 31张PPT)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20 20年 高考地 理专题 复习: 地理景 观图的 判读(共 31张PPT)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活动:
都江堰水利工程
(1)在洪水期,为什么都江堰能 保证灌区不受洪水威胁?在枯水期, 又如何保证有足够的水量进入灌区?
弯道水流产生离心力 (水流在此打漩) 表层水流向凹岸 底层水流向凸岸
大部分水流随底层水流 向外江
(80%的砂石由外江带走)
活动:
都江堰水利工程
(2)为什么都江堰能最大限度地 减少泥沙通过宝瓶口进入灌区?
溯源侵蚀
溯源侵蚀是指在河流或沟谷 底部地形变陡之处,因流水 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 位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 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思考
万里长江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 腾而下,巴塘县城境内进入云南,与澜沧 江、怒江一起在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中穿 行形成了“三江并流”的壮丽景观。到了 香格里拉县的沙松碧村,突然来了个100 多度的急转弯,转向东北,形成了罕见的 "V"字形大弯,“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 原壮大观”,人们称这天下奇观为“长江 第一湾”。
山前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
中下游或河 流宽谷
河流中的沙洲,江心洲四面环 水
由河流挟带的泥沙沉积而成,有的江心洲平时出露水面, 洪水泛滥时顶部会没入水中,发生泥沙沉积;有的江心洲
则长期出露水面,洪水期也不没入水面以下
中下游
平坦开阔
在平原地区,河流侧向发展导致凹岸侵蚀后退、凸岸堆积 前伸,河曲不断向下游移动,形成曲流带。当河床弯曲越
江心洲因其规模较大, 在分汊河床消亡时与 河岸或河漫滩相连接, 可成为河漫滩的一部 分。
心滩与江心洲
活动
当河流进入海洋时,河水很快分散, 由于流速突然降低而产生沉积作用, 同时河水与海水混合,海水中的离子 使河水中不易沉积的胶体物质絮凝沉 降。在大河河口,尤其是河流泥沙含 量高的河口,因泥沙大量沉积而形成 三角洲。据此讨论三角洲形成的物质 条件和动力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地理景观图与外力地貌解读
一、选择题
(2018·秦淮区调研)2016年11月24日陕西省政府宣布汉中发现世界级天坑群,成为中国天坑地貌分布新北界。
下图为“天坑形成示意图”,形成天坑群的地区分布着厚而广的石灰岩地层,地层底部和顶部具有隔水层,局部岩层裂隙、节理构造相对发育。
据此回答1~2题。
1.形成天坑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力侵蚀B.风力堆积
C.流水侵蚀D.流水堆积
2.裂隙在天坑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 )
A.促进土壤发育B.使洞顶坍塌
C.使地下溶洞扩大D.使地下河道变宽
(2018·常州模拟)在高山雪线之下的山坡上,有一个特殊的地带——高山流石滩。
它是由大大小小的石块构成的。
放眼望去,好像一派无生命迹象的荒凉
“石海”,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各种美丽而独特的高山花卉
在石缝间悄悄绽放,这些星星点点的花卉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
带(见右图)。
据此回答第3题。
3.形成高山流石滩碎石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力堆积作用B.风化作用
C.流水搬运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
(2018·南京模拟)读图,完成第4题。
4.图中所示黄河河段的水系和水文特征是( )
A.水渠纵横,支流众多B.水深流急,河床呈现V字形
C.多水多沙,河水浑浊D.结冰期长,春汛明显
(2018·如东中学质检)右图为岩石表面因覆盖藻类而呈现出红色的“红石”景观。
“红石”景观一般分布在海拔2 000~4 000米之间的谷地里。
研究发现,此类“红石”上的藻类喜低温潮湿的环境,依附生长于“新鲜”的石头表面,是一种先锋植物,之后便被其他植物群落所取代。
据此完成下题。
5.我国下列地区中最可能出现该类景观的是( )
A.粤东 B.苏南 C.陕北 D.川西
(2018·南京南大附中调研)位于浙江省乐清市境内的雁荡山,素有“寰中绝胜”“海上名山”之誉,史称“东南第一山”。
据此回答下题。
6.根据雁荡山峡谷图片,判断该景观的形成原因是( )
A.古冰川作用B.古岩浆活动
C.流水侵蚀D.风力侵蚀
在光照充足、水温约为20~30 ℃的温暖、洁净海域,珊瑚的造礁作用旺盛。
下图示意达尔文提出的珊瑚礁由岸礁—堡礁—环礁的形成过程。
据此回答下题。
7.图中( )
A.岛屿因外力侵蚀低至海面以下
B.珊瑚礁因堆积作用体积逐渐扩大
C.潟湖中储存了丰富的淡水资源
D.珊瑚礁会加速海浪对岛屿的侵蚀
石沪是修建在潮间带(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间的海岸),利用海水运动将鱼群困在石墙内的传统陷阱式捕鱼设施,下图示意台湾澎湖“心形项链”石沪,“项链坠”是集鱼的沪房,“项链串”是防止鱼游出石沪的石堤。
据此回答8~10题。
8.石沪主要修建在潮间带,主要是因为潮间带( )
A.海水深度较浅B.渔业资源丰富
C.海面风浪较小D.海水周期涨落
9.推测沪房处的石墙剖面结构与实际最符合的是( )
10.石沪捕鱼设施的主要作用是( )
A.捕鱼产量增加B.资源持续利用
C.避免海岸侵蚀D.有利水体净化
(2017·淮阴调研)在干旱地区大山的山麓,某些风蚀洼地或干涸洼地的底部,在岩石裸露的平坦地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尖角石块和砾石,其岩性与基岩一致,此称为岩漠。
读“岩漠的地貌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题。
11.图中干盐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当地(双选)( )
A.降水量小,蒸发量大
B.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
C.地势低洼,河流水汇集
D.农业生产灌溉用水量大
12.如图为位于地中海的石灰岩地貌,天气晴朗时,透过石拱能欣赏到海天一色的“蓝窗”景观。
该景观(双选)( )
A.主要在外力作用下形成B.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C.主要是海浪侵蚀形成的D.在冬季受流水侵蚀较弱
二、综合题
13.(2018·宜兴中学调研)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甲为法国西海岸最大的沙丘,沙丘东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沙丘以每年5米的速度持续向内陆推进。
乙图为非洲西海岸塞内加尔河入海口处的沙洲,近年来该沙洲不断向南伸展。
(1)据图描述甲图沙丘的形成过程,并比较沙丘东西两侧坡度的差异及原因。
(2)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试推断乙图中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一位到澳大利亚旅游过的游客在博客中写到:这里的十二使徒岩,仿如哨兵一样站立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之前,守卫着澳大利亚大陆。
其实它们是海边一组十二块各自独立的岩石,其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耶稣的十二使徒,因此就以圣经故事里的“十二门徒”命名。
这些宛如“十二使徒”的石柱群,是大自然造就出的“海岸雕塑”。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现在只余下七个……
(1)简述“十二使徒岩”的形成过程。
(2)上图中b与a比较,指出其明显变化并说明变化的自然原因。
(3)推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二使徒岩”海岸地带未来将会发生的自然变化。
答案精析
1.C 2.C [第1题,天坑属于喀斯特地貌,受流水侵蚀作用的影响而形成,选C。
第2题,由图可知,岩层的空隙和裂隙是流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层裂隙越大,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使地下溶洞扩大,选C。
]
3.B [在温度接近冰点的山区,容易产生冻融风化作用,山体岩石的细孔会因为吸收邻近的液态水而不断增大,当温度降低时,水结冰,体积膨胀产生压力,这样的压力导致岩石风化,最后分裂,形成了大量的碎石,因此选择B选项。
]
4.D [图中所示黄河流经银川平原,多灌溉水渠,但支流很少,A错。
平原地形,落差小,流速缓,河道宽广,B错。
由于未流经黄土高原区,河流含沙量较少,河水清澈,C 错。
每年的春季由于河面冻凌开化淤塞河道,造成河流水位上涨而形成春汛,D对。
]
5.D [该地区海拔较高,有冰川活动,川西地区为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区,属于横断山区,海拔较高,冰川活动较多,在高山谷底多发育为低温潮湿的环境,D正确。
]
6.C [浙江位于湿润地区,雁荡山峡谷景观的形成原因是流水侵蚀,C对。
]
7.B [当珊瑚沿着大陆海岸生长时,也会使海岸不断扩大,增加陆地面积,有的珊瑚在岛屿四周堆积起来,体积逐渐扩大。
]
8.D 9.B 10.B [第8题,石沪是修建在潮间带(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间的海岸),利用海水运动将鱼群困在石墙内的传统陷阱式捕鱼设施。
石沪主要修建在潮间带,主要是因为潮间带海水周期涨落,利用海水周期涨落可以将海中的鱼拦在石沪中,选择D。
第9题,石沪面向大海的一面坡度较小,背向大海的一面坡度比较陡,这样进入石沪的鱼很难逃回大海,高潮水位不超过石沪,可以防止鱼逃回大海,选择B。
第10题,这种“守株待兔”式捕鱼不会导致过度捕捞,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
捕鱼产量增加、避免海岸侵蚀、有利水体净化不是其主要作用。
选择B。
]
11.AC [干盐湖多分布在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地表水汇集的地区,故选AC项。
] 12.AC [图示景观为海蚀拱桥,是海浪侵蚀形成的。
]
13.(1)海水落潮时,露出大面积沙滩,盛行西风会将沙吹向岸边,使沙丘增生,遇到森林阻挡,堆积而成。
沙丘的西侧为西风的迎风坡,坡度缓;东侧受森林的阻挡,为背风坡,坡度陡。
(2)河流自北向南注入海洋,受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受自北向南的加那
利寒流影响,沙洲不断向南延伸。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信息甲图中沙丘位于法国西部,且不断向内陆推进,可以判断与西风有关,联系移动沙丘中迎风坡一侧坡度缓,背风坡一侧坡度陡,即可进行判断。
第(2)题,注意考查的角度“向南”和洋流有关,“延伸”和泥沙不断沉积有关。
14.(1)海浪不断的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崖壁上形成了许多洞穴,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以致发展成海蚀拱桥(门),在外力作用下“拱桥(门)”最终倒塌,海蚀拱桥外侧的部分形成形状各异的岩石柱,并从海岸岩体分离了出去,最终形成了“十二使徒岩”。
(2)(石柱的数量减少)一根石柱已成碎石。
原因:由于海浪长期侵蚀石柱的根基,导致这根石柱倒塌并破碎。
(3)由于继续受海风海水的侵蚀,“使徒岩”仍会倒塌(数量减少),被海水搬运;同时,海水不断击打、侵蚀石灰岩海岸,使其后退的过程中,又有新的“使徒岩”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