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要点之地质地形专题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地形知识点归纳总结图

高考地理地形知识点归纳总结图

高考地理地形知识点归纳总结图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科目,在高考中占据了很大的权重。

其中,地形知识点是地理科目中最为基础且重要的一部分。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地形知识点,下面将通过归纳总结图的形式,对高考地理地形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梳理。

一、地貌类地形地貌类地形是指由地壳运动和风水侵蚀等因素形成的各种地形形态。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山地- 山脉:由多条山系组成,呈条带状或环状分布。

- 山地:起伏较大,有明显的斜坡和沟谷。

- 台地:在山地边缘或内部的平坦地带,海拔较高。

2. 高原- 高原:地面平坦,海拔较高。

- 平原台地:类似于高原,但地势相对较低。

3. 盆地- 落水盆地:河流发育之后,河流进一步发展形成的盆地。

- 民水盆地:由于内陆湖泊水位下降,形成的盆地。

- 干断盆地:河流干取之后,河谷被沉积物填满形成的平坦地带。

二、水系类地形水系类地形是指由水流形成的各种地形形态。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河流- 上游:河流发源地,地势陡峭,水流湍急。

- 中游:河流通过山地和丘陵地带,形成河谷,地势平缓。

- 下游:河流进入平原地带,地势平坦,形成河口。

2. 湖泊- 淡水湖:主要由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形成的湖泊。

- 盐湖:由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湖泊中的水体富含盐分。

- 天然湖: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湖泊。

- 人工湖:由人类因素形成的湖泊。

3. 洪水- 洪水泛滥:河流水位超过岸堤,泛滥到周围地区。

- 洪水退却:洪水消退后形成的河谷。

三、平原类地形平原类地形是指地势平坦、没有明显的起伏的地貌形态。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河流冲积平原:河流带来的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平坦地形。

2. 漫滩平原:风力或冰川作用堆积形成的平坦地形。

3. 内陆干燥、半干燥平原:地区降水量较少,植被稀疏。

4. 沿海平原:紧邻海岸,地势平坦,多沉积物。

四、特殊地形特殊地形是指具有特殊形态的地貌。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火山地形: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地貌。

2. 堰塞湖:河流中断,河水通过堰塞物形成湖泊。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地质地貌》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地质地貌》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地质地貌》(2024·广东)发育于云南省临沧市某处半山腰的硝洞是一个石灰岩溶洞,洞内有较厚的夹杂石灰岩砾石块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其表层有约2m厚的文化层(含有古人类活动遗留物的沉积层)。

左图为硝洞剖面示意图;右图为自洞内望向洞口方向的景观照片。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地貌形成的因素)参与该溶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包括()①化学溶蚀②重力崩塌③冰川刨蚀④风力吹蚀⑤流水侵蚀A.①②③B.①②⑤C.①④⑤D.③④⑤2.(外力作用)可推断,该溶洞内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主要源自()A.洞顶的滴水化学淀积物B.人类活动遗留的堆填物C.洞内石灰岩崩塌堆积物D.地质时期的流水搬运物【答案】1.B 2.D【解析】1.溶洞是流水溶蚀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形成的地下喀斯特地貌。

该溶洞是受流水侵蚀、化学溶蚀可溶性石灰岩形成的,洞内有较厚的夹杂石灰岩砾石块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故流水侵蚀、化学溶蚀石灰岩,重力崩塌形成洞穴,故参与该溶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包括化学溶蚀、重力崩塌、流水侵蚀,①②⑤正确,与风力、冰川作用关系不大,③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石灰岩属于浅海沉积,地质时期随地壳的抬升运动,石灰岩沉积处被抬升形成陆地;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形成溶洞,地下河流经中低山区,可能挟带砾石、砂和黏土等不同粒级的碎屑沉积物,这些物质随水流进入溶洞,并在洞内沉积下来,形成粉砂质黏土沉积物,D正确;洞顶的滴水化学淀积物、洞内石灰岩崩塌堆积物的主要成分应该是石灰岩块,而不是粉砂质黏土,AC错误;据材料可知,人类活动遗留物的沉积层在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之上,B错误。

故选D。

(2024·浙江1月)河流阶地是发育在河谷两侧高水位之上的阶梯状台地。

下图为某河流阶地剖面示意图,图中标注的时间为阶地形成的距今时间。

完成下面小题。

3.(河流阶地地貌)各级阶地形成过程中()A.T1抬升速率最大B.T2抬升幅度最大C.T3下沉速率最小D.T4下沉幅度最小4.(河流阶地地貌)与其他阶地相比,T2具有不同结构,可能是()A.形成时位于曲流的凸岸处B.形成时河流侧蚀河床展宽C.形成后风力侵蚀向上搬运D.形成后遭遇特大洪水事件【答案】3.A 4.D【解析】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T1阶地1.1万年抬升了30米,T2阶地2.4万年抬升了35米,T3阶地5.5万年抬升了50米,T4阶地40万年抬升了50米,T1抬升速率最大,A正确;T4、T3阶地抬升幅度最大,BCD错误。

高考地理专题—地质地貌

高考地理专题—地质地貌

B.6时41分
C.13时41分
D.23时41分
2.地震发生日,当地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B
C.昼夜等长
D.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
3.本地为地震多发地带,主要位于( D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C.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D.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
4.图中属于内流河的是 A.甲 B.乙 C.丙
B D.丁
10.台湾东北的“野柳地质公园”有一块形似“金钱豹”的岩石,
每年只能在农历大潮的退潮期间见到,不过在2011年4月勘查时,
发现“豹头”掉在地上,金钱豹已“一命呜乎”(如图4)。金
钱豹头部消失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风力侵蚀作用 B.海浪侵蚀作用
华北地区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南藏北、带 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
南1北900麓-1;920
东南沿海
④1华921北-1地94区0 ,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
一11带994611、--11山9968东00 中部和渤海湾;
⑤1东981南-2沿00海0 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
读某地景观素描图,完成第3题。 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地地质构造属于背斜 B.该地经历过上升运动 C.该景观形成过程可能是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岩浆活动、侵蚀作用
D.在该地岩石中可能找到生物化石
2.难以形成山脉的地质作用是 D
A.地壳水平运动 B.地壳垂直运动
C.火山喷发
D.风力侵蚀
读我国某地历代海岸线变迁示意图,
回答1--2题。

高三地理地形构造知识点

高三地理地形构造知识点

高三地理地形构造知识点地形构造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涉及到地球上各种地貌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在高三地理学习中,地形构造是一个重点难点,下面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地形构造知识点。

一、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现代地质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地球的外部由若干个运动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通过构造活动导致地壳的变动。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震、火山、地山脉的分布,对地球上各个地区的地质变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地震构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结果之一。

地震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断层运动和岩石应力积累等。

地震构造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的重要手段。

三、火山构造火山是地球表面岩浆活动通道的一个口岸,它是地球表面火山岩喷发形成的洞口。

火山构造是指火山活动造成的地形地貌特征,研究火山构造可以揭示地球内部岩浆活动的特点和火山岩的形成过程。

四、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岩石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包括构造断裂、褶皱和隆起等地质现象。

地质构造研究地球的演化过程和构造运动的规律,对于勘探矿产资源,了解地下水的沉积和寻找油气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风蚀构造风蚀构造是指风力作用下产生的地貌形态,主要包括风蚀洞、风蚀壁、风蚀石等。

风蚀构造研究表明,风是地表形成和改变地貌的重要力量,它对风沙的运动和风蚀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六、冰川构造冰川构造是指冰川形成和变迁过程中的地貌特征,包括冰川谷、冰川疙瘩、冰碛等。

冰川构造研究揭示了冰川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对于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冰川退缩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七、海洋构造海洋构造是指海洋中的各种地貌形态,主要包括海岸线、海底地形、海底火山等。

海洋构造研究对于了解海洋的地质特征、地球板块运动和地政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以上地形构造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貌的形成机制。

这些知识点在高三地理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各种地质构造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为我们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高考地理地形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高考地理地形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高考地理地形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地貌类型1. 高山地貌:指海拔超过2000米的山地,包括山地、高原、山脉等。

2. 平原地貌:平坦广阔,没有明显的地形起伏,可分为河流冲积平原、湖泊沉积平原、冰川沉积平原等。

3. 丘陵地貌:比平原高而低于山地的地貌,呈圆块状或矮山状。

4. 高原地貌:指相对较高的地区,海拔一般在500-1500米之间,呈台地或山地状。

5. 盆地地貌:地势低洼,四周环山,由于地壳下沉而形成。

二、地形要素1. 山地:海拔较高,多为岩石构成,包括山峰、山脉、山谷等。

2. 平原:地势平坦,通常是由于河流冲积、湖泊沉积形成的,适宜农业发展。

3. 河流:由雨水或冰川融化水源形成,有源头、上游、中游和下游等不同部分。

4. 湖泊:静态水体,可以分为咸水湖和淡水湖,是常见的地表水资源。

5. 海洋:连接着各个大洋的广大水域,包括海岸线、海底地形等。

三、地理标志1. 露头:即岩石露出地面的部分,可以判断岩石类型和地层结构。

2. 台地:广大平坦的高原地区,可以形成于多种地质力学作用。

3. 峡谷:两山夹峙形成的狭长河谷,通常陡峭,景色壮丽。

4. 瀑布:河流从高处跌落的地方,形成水柱飞挂的景象。

5. 沙漠:干旱无水的地方,地表以沙子为主,气候极端。

四、地理现象1. 冰川:大量积雪在深山中聚集形成的巨大冰体,对地貌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2. 地震:地球内部发生的振动现象,会造成地表的震荡和破坏。

3. 火山:地球内部的熔岩喷出口,喷发出岩浆、烟尘等物质。

4. 水循环:指水分在地球上不断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等过程。

5. 侵蚀作用:包括风蚀、水蚀、冰蚀等,会改变地表形态。

五、地理要点1. 大陆漂移说:由阿尔弗雷德·韦格纳首先提出,认为地球上的陆地是在远古时期通过漂移,从一个超大陆上拆分而来。

2.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心的旋转,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

3. 纬度和经度:纬度是指地球表面北半球或南半球与赤道之间的角度,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东半球或西半球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角度。

学习重点地理地形地貌

学习重点地理地形地貌

学习重点地理地形地貌学习重点:地理地形地貌地理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它是地球表面物质的层次、结构和形貌的综合反映。

地形地貌的形成与板块构造、地质作用、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

下面将分别介绍地球的地理地形特征、地质作用和地貌类型。

一、地球的地理地形特征地球的地理地形特征非常复杂多样,主要包括高山、平原、盆地、丘陵等。

其中,高山是由地壳运动导致的地表抬升形成的,山峰通常较高且陡峭;平原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低洼区域,地势相对平坦;盆地是由断层活动或地壳下沉形成的,其地势较平坦,四周被山脉或丘陵环绕;丘陵是由风蚀、水蚀等地表作用形成的圆形或长条形地形,地势较平缓。

二、地质作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外力量对地壳的作用,包括构造作用和破坏作用。

构造作用主要是指地壳的抬升、塌陷和变形,例如板块运动导致的地震和火山活动;破坏作用主要是指风蚀、水蚀和冰蚀等外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和破坏作用。

这些地质作用对地形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如高山的抬升和侵蚀作用形成了陡峭的山峰,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平原和河谷。

三、地貌类型及其特征地貌类型是指地表形态的分类,可分为山地地貌、平原地貌和河谷地貌。

山地地貌主要包括山脉、山地和高原,其特征是地势高峻、坡度陡峭,有丰富的地表形态和地形特征;平原地貌主要包括冲积平原、河滩平原和冰碛平原,其特征是地势较为平坦,土地肥沃,适合农业发展;河谷地貌主要包括峡谷、河谷和峡湾,其特征是地势低洼,河流侵蚀力强。

总结起来,地理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态的综合反映,其形成与地质作用和自然力量密切相关。

了解地球的地理地形地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变化和演化过程,也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地形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形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形知识点总结地表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构造运动、地质作用、气候作用、水力作用、风力作用和生物作用等。

不同地区的地形因素不同,所以地表地貌有着很大的差异,从海拔零米的低洼地区到海拔八千多米的高山峰,地表地貌形态各种各样,丰富多彩。

地形知识点总结:一、地形基本概念地形是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形态特征。

地形主要受构造运动、地质作用、气候作用、水力作用、风力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形成。

1. 构造运动:包括地壳的抬升、沉降、挤压和断裂等活动。

2. 地质作用:包括岩石的侵蚀、风化、溶蚀和沉积等活动。

3. 气候作用:包括温度变化、降水作用、冰雪作用等活动。

4. 水力作用:包括地表水流、河流侵蚀、湖泊形成等活动。

5. 风力作用:包括风沙侵蚀和风蚀地貌等活动。

6. 生物作用:包括植被的保护和侵蚀、动物的穴居作用等活动。

二、地形分类地形可以按照形态特征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河谷、峡谷、丹霞地貌等。

1. 山地:是地表地形的一种高大、陡峭、形态突出的地貌类型。

山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壳的抬升和着陆造山等构造运动形成的。

2. 丘陵:是地表地形的一种呈波浪状的起伏地貌类型,地势比较平缓,局部有小山丘和凹陷。

丘陵地形主要是由于地表的水、风、冰等侵蚀作用所形成的。

3. 平原:是地表地形的一种广阔平坦的地貌类型,地势较低,土地广袤。

平原地形主要是由于沉积作用和风化作用所形成的。

4. 高原:是地表地形的一种地形较高、地势平坦或呈阶梯状的地貌类型。

高原地形主要是由于构造运动和侵蚀作用所形成的。

5. 盆地:是地表地形的一种地势低洼、四周地势高,呈盆状局部地貌。

盆地地形主要是由于地壳的沉降和成层侵蚀作用所形成的。

6. 河谷:是地表地形的一种由于河流侵蚀作用而形成的狭长低洼地带。

河谷地形主要是由于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所形成的。

7. 峡谷:是地表地形的一种由于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地形类型,地势陡峭,峡谷兼具山地的气势和河谷的优美。

地理高考知识点地貌

地理高考知识点地貌

地理高考知识点地貌地貌是指地球表面所呈现的形态和特征。

它是自然界地理过程的产物,包括地质构造、风、水和冰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侵蚀、运移和沉积作用所造成的不同形态的地形。

地貌作为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地理高考中的主要考点之一。

本文将从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地貌类型以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地貌形成的原因地貌的形成是由于地球表面受到了地质构造、风、水和冰等自然力量的长期作用导致的。

首先,地球的地壳是由大规模的地质构造活动造成的。

地壳的抬升和沉降,构造的抬升和降低,形成了山脉、高原、盆地等不同形态的地貌。

其次,风、水和冰的侵蚀作用也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原因。

风力能够侵蚀岩石表面,形成风蚀地貌如沙漠和雅丹地貌;水力能够侵蚀河流河道和海岸线,形成河谷、冲沟、峡谷和海岸地貌;冰雪的作用能够切割山地和形成山地地貌。

二、主要地貌类型1. 山地地貌山地地貌是由于地壳构造的隆升和风、水和冰的作用导致的。

山地地貌以地形起伏、峰峦叠嶂、河流纵横等特点而闻名。

山地地貌的山脉是由于地壳构造作用形成的,岩石富含矿物质,适合农业和旅游业的开发。

2. 高原地貌高原地貌是由于地壳的抬升和风、水和冰的作用导致的。

高原地貌地势较平坦,海拔较高,平均海拔超过500米,地形逐渐升高起伏。

高原地貌的气候多样、生态丰富,适合农业、养殖和旅游业的发展。

3. 盆地地貌盆地地貌是由于地壳形成的坳陷而形成的。

盆地地貌的特点是地势低洼,周边环山,四周地形倒扣。

盆地地貌适宜农业发展,盛产农作物和资源。

4. 河谷地貌河谷地貌是由于河流的侵蚀和加深造成的。

河谷地貌中河水流淌,地形险峻。

河流对附近地区的经济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是农田灌溉和交通运输的要道。

5. 海岸地貌海岸地貌是由于海水的侵蚀和波浪的冲刷造成的。

海岸地貌被海洋包围,形成了崖壁、沙滩、湾泊等特点。

海岸地貌具有独特的海洋景观和丰富的生态资源。

三、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貌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如下所示:首先,地貌对农业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要点之地质地形专题
地质地形专题:
⑴南极发现有丰富煤炭(北极地区埋藏丰富石油),说明:南极(北极)地区曾经位于温暖湿润地区,森林茂密,后经大陆漂移至此,这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力佐证.
⑵刚果盆地(四川盆地)的形成原因: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
⑶死海(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内力作用----断裂陷落
⑷北美五大淡水湖(欧洲峡湾地形、湖泊)成因: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⑸庐山(华山、泰山)的形成:断块山地
⑹七大洲地形特色:
亚洲:①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
②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非洲:①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
②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
③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
欧洲:①欧洲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2/3;
②地势低平,为世界地势最低一洲(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③冰川地形广布
北美洲:①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②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山地,东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
③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
南美洲:①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
②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大洋洲:①地势低平。

地表起伏和缓;
②地形为南北三个纵列带,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地
南极洲:①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
②大陆冰川广布,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米,冰层以下地形多样
(7)开凿隧道问题:开凿隧道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渗漏问题;二是塌方问题。

因此,开凿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因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