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物性分析在翻译研究中的可操作性_省略_月几时有_及其英译文的及物性分析_曹琪

合集下载

及物性分析模式在语篇教学中的翻译实践

及物性分析模式在语篇教学中的翻译实践

及物性分析模式在语篇教学中的翻译实践许多国家都通过将外语及其母语紧密结合来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言语能力,并进而提高语篇意识和翻译水平。

本文将从理论到实践的角度探讨及物性分析模式在语篇教学中的翻译实践。

首先,讨论及物性分析模式的理论分析及其适用性。

在此,我们认为及物性分析模式是一种跨文化的翻译模式,它可以适用于多种文化背景,并能够有效地解决涉及文化不同的翻译任务。

它主要是将母语用法与外语用法以及语篇强调作为其翻译算法的核心。

因此,及物性分析模式可以有效减少语篇的文化转化难度,使外语学习者能够在外语语境中选择最佳的句法设计,从而达到有效的翻译效果。

接下来,讨论及物性分析模式在语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方式。

首先,及物性分析模式可以在语篇语言课堂中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进行语篇翻译,使他们能够学习如何运用语法结构及其受母语影响的文化表达来传达自己的思想。

其次,及物性分析模式也可以被用于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语篇的文化内涵,这对于建立语篇意识和提高翻译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及物性分析模式还可以作为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调整个人表达风格的重要方法,使他们能够有效而准确地传达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此外,及物性分析模式在翻译实践中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这包括但不限于语言文字对语篇翻译的影响,以及文化背景对语篇翻译的影响。

因此,学习者在使用及物性分析模式翻译语篇时,应该注意文化差异,并尽力遵循语言的文字表达习惯,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本文所探讨的及物性分析模式可以证明,它在语篇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有效帮助学习者扩大语言表达能力,在文化交流中更加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思想。

因此,建议语篇教学者应该利用及物性分析模式,以培养学习者在翻译实践中的语篇意识,为他们提高翻译水平打下基础。

及物性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其5个英译本

及物性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其5个英译本

及物性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其5个英译本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韩礼德提出人类语言具有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Halliday1985:169)。

其中,概念功能是指人类用语言表达他们是如何构建现实世界的心理图景,以及描述周围和内心世界所发生的事件或情形。

及物性系统是实现概念功能的重要语义系统。

在描述人类活动和自然界的各种事件中,可根据活动和事件的性质分为六种不同的过程类型:物质(material)过程、心理(mental)过程、关系(relational)过程、言语(verbal)过程、行为(behavioral)过程以及存在(existential)过程。

及物性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过程、参与者以及环境因素的选择,在语言中再现人的各种社会经历和心理经历。

目前,及物性分析被应用于各种不同的语篇类型(Short,1976; Kennedy,1982;朱士昌,1995;申丹,2006)。

在我国,黄国文(2002,2003)以及曾祥芳(2010)成功地将及物性分析运用到诗歌翻译领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著名南宋诗人苏轼的代表作。

它是一首独具特色并且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

然而,至今尚无人从功能语法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本文运用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理论对该诗词及其五个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对原文与译文的及物性分析来发现原文和译文是如何表现主客观世界的人和物,进一步加深对原文和译文的理解与赏析;通过对比过程类型和参与者,分析译者是否正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意象所隐含的意境。

本文研究检验了将及物性分析与诗词翻译研究相结合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看《春晓》几个英译文的及物性特征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看《春晓》几个英译文的及物性特征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看《春晓》几个英译文的及物性特征当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待《春晓》的英译文,我们需要了解文本的及物性特征。

及物性是描述动词所带宾语与主语之间关系的语法特征,包括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和联接动词。

由于英语和汉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差异,所以在翻译《晓》这个古典诗歌时,涉及到了很多的及物性特征。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春晓》的英译文:1.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唤起玉车灰,飞来绣作花。

2. In spring one sleeps unaware of day's coming. Everywhereone hears the songs of birds. As the jades barrage the ash, blossoms fly embroidered.3. In spring one sleeps, hearing no sound;While everywherethe familar sounds are mute.4. Asleep in spring, I did not realize the dawn. Everywhere I hear the song of birds. While putting makeup on, I amsurprised by the flowers in the air.5. In spring asleep, omit I cannot dawn. Everywhere hear bird song. Start up jade car ash, fly come embroidered flower.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这几个英译文的及物性特征:第一个译文中,“sleep” 是及物动词,“hears” 是及物动词,“飞来”作为动词表及物性。

这里通过动词和宾语的关系,译文的及物性表现出来。

第二个译文中,“sleep” 是不及物动词,“hears” 是及物动词,“fly” 作为动词表及物性。

及物性分析模式在语教学中的翻译实践

及物性分析模式在语教学中的翻译实践

及物性分析模式在语教学中的翻译实践及物性分析模式(transitivity analysis)是一种应用于语言教学
的分析方法,它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及物性质。

中文翻译实践则是指在中文教学中,使用及物性分析模式进行翻译练习的
实际操作。

在中文翻译实践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不同及物性质的中文句子
或段落,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语料进行分析和翻译练习,来加深他们对及物
性质的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句子或段落中的主语、谓语和宾语,并帮助他们理解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区别。

通过这种分析,学生
可以学会如何准确地将中文句子翻译成英文,并且能够根据句子的及物性
质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总之,中文翻译实践是一种利用及物性分析模式进行语言教学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的及物性质,提高他们的中文翻译
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及物性分析在翻译研究中的可操作性——《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及物性分析在翻译研究中的可操作性——《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l e c t st he s t y l eo f h et t ra n s l a t o r .
Ke g " wo :F u n c t i o n a l l ng i u i s t i c s ;T r ns a i t i v i y ;P t r e l u d e t o Wa t e r Me l o d y :T r a n s l a t i o n
Tr a n s i t i v i t y An a l y s i s i n Tr a ns l a t i o n S t u di e s
— —
A s t u d y o f “ P r e l u d e t o Wa t e r Me l o d y ” a nd i t s t r ns a l a t e d v e r s i o n s i n t h e F r a me wo r k o f
— —
水 调歌 头 ・明月几 时有》 及其英译文 的及物性分析 曹 琪
( 山东大学, 山 东济 南 2 5 0 1 0 0 )
【 摘要】本文从韩礼德 的功 能语 言学角度 出发, 对北 宋文学家苏轼的 《 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 及其 三种译文进行经
验 纯理功能分析 .研 究认 为,对 于词 的及物性过程的划分应以整句、而非小句为单位;不能单纯地根据及物性过程的数
o f E x p e r i e mi l a Me t a - f u n c t i o n i n s ys t e mi c f u n c t i o n a l l i n g u i s t i c s . R e s u l t s s h o w ha t t he t d e f ni i n g o f t r ns a i t i v i t y p r o c e s s t y p e s i n p o e t r y s h o u l d b e b a s e d o n s e n t e n c e s i n s t e a d o f c l a u s e s ;t he f a i hf t u l n e s s o f he t t r a n s l a t e d v e r s i o n s i S n o t d e t e r mi n e d b y he t i r t r a n .

汉诗英译的及物性分析

汉诗英译的及物性分析

汉诗英译的及物性分析自然语言系统包括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

在翻译语言的过程中,由于译者对语篇的理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译本。

这点在我国的古诗翻译方面尤为明显。

因此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审美空间。

通过合理的对比分析,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可以科学和系统地解释意象模糊出现的一些原因,从而增加翻译的准确性和增加翻译的评判标准。

标签:自然语言系统;语篇概念;译文分析;评判标准一、前言语言学家韩礼德先生从语言功能的角度指出自然语言语义系统包括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

概念意义中有包括经验意义和逻辑意义。

在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中,语篇的及物性结构体现小句的概念功能,概念功能是指人们可以用语言谈论主客观世界中的事物,情态,时间以及对世界的认识。

小句的及物性结构主要包括参与者,过程和环境三个成分,其中过程是核心成分,而过程的判断又主要取决于动词的使用。

韩礼德把及物性结构分成物质,心理,关系,言语,行为和存在六个过程加以描述。

韩礼德(Halliday,1994:107)认为现实世界是由各种过程组成的,各种过程都是同样重要的,他们是有机的整体。

在翻译中,不同的译者由于对语篇的理解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译本。

尤其是在中国古诗词翻译中,这种差别尤其明显。

古诗词的语言的词汇量并不大,但却是语言精华的凝聚,意随义生,意中有意,所以不同译本的差异有时是悬殊的,给翻译评判带来了相当的难度。

功能语法作为一种倾向语义的语法(Halliday, 1994:45)成为文本分析的有效工具。

本文尝试从语篇感念意义入手,分析古诗《送友人》及其译文的及物性结构。

二、《送友人》的及物性分析表1是对李白的《送友人》的及物性分析。

第一句“青山横北郭”是个物质过程,它的过程比较好判断,句中的“横”意为“横穿”,“青山”是行为者(Actor), “北郭”是表示方位和地点的环境成分。

第二句“白水绕东城”的过程和第一句一样比较明显,句中的“绕”是判断的标志。

《兰亭集序》英译文的及物性和语义功能等效页资料

《兰亭集序》英译文的及物性和语义功能等效页资料

《兰亭集序》英译文的及物性和语义功能等效一、引言《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上乘之作。

短短的325 字,将记叙、抒情、谈论三种表达方式熔于一炉,既描述了文人、雅事、美景、幽情,也论述了作者的人生观,立意高远。

作为我国古代散文的一枝奇葩,对《兰亭集序》进展翻译并将其译介到国外也就成为译者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林语堂、谢百魁、孙大雨、罗经国等翻译家都对《兰亭集序》进展了翻译。

从语言学和翻译的视角对如何评价这些译文并推及古文英译方法论和翻译策略的探讨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争论方向。

二、理论概述〔一〕等效翻译综述奈达〔Nida〕在“读者反映论”的根底上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观,即“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和“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奈达的这一理论在20世纪60、70年月风行欧洲,于80年月传入中国。

然而,对于读者群体的关注并非始自奈达。

奈达之前,麦休?阿诺德〔Mathew Arnold〕曾这样阐述:“翻译作品对我们的影响应当与原作对其最初读者的影响全都”〔宋志平,2023〕。

奈达的“等效论”认为,翻译就是交际,推断一篇译文的效用不宜拘泥于相应的词汇意义、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比照,重要的是要考察承受者正确理解和赏识译语文本的程度。

比较来看,朱厄特〔Jewett〕的提法“译者要设法使得他给译语读者留下的印象与原语作者给原语读者留下的印象差不多”,已经比较接近“等效论”了。

我国著名翻译家瞿秋白也曾有过相类似的表达:“翻译应当把原文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

1954年,茅盾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说:“文学的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茅盾,1983〕。

刘宓庆〔1999〕先生在论及翻译时所言,“‘承受者’因素是语际转换根本作用机制中重要的功能机制”。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汉英及物性特征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汉英及物性特征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汉英及物
性特征
贾伟文
【期刊名称】《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12)006
【摘要】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及物性理论是Halliday纯理功能的核心内容,是描述小句的系统,包括六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本文从该理论出发,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汉英版本的及物性特征,并通过比较两者在及物性上的差别,评析译文,从而指出及物性理论在进行译本评析上的重要指导作用.
【总页数】3页(P90-91,96)
【作者】贾伟文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I046
【相关文献】
1.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看《将进酒》的汉英及物性特征 [J], 余瑞瑞
2.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看《虞美人》的及物性特征 [J], 李蓓蓓
3.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看《声声慢》的汉英及物性特征 [J], 王永霞
4.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浅析《新贵妃醉酒》的汉英及物性特征 [J], 杨欣潓
5.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浅析《新贵妃醉酒》的汉英及物性特征 [J], 杨欣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9及物性分析在翻译研究中的可操作性——《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其英译文的及物性分析曹琪(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100)【摘要】本文从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对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其三种译文进行经验纯理功能分析。

研究认为,对于词的及物性过程的划分应以整句、而非小句为单位;不能单纯地根据及物性过程的数量及分布特征来判定译文的忠实度;对词的多种理解方式影响译文及物性过程的选择;及物性分析能反映译者的翻译风格。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及物性;《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翻译【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24(2014)01-0039-06Transitivity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Studies——A study of “Prelude to Water Melody ”and its translated versions in the Framework ofTransitivityCAO Qi(Shandong University,Jinan250100,Shandong,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study Su shi ’s Prelude to Water Melody and its translated ver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of Experiential Meta-function i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Results show that the defining of transitivity process types in poetry should be based on sentences instead of clauses;the faithfulness of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is not determined by their tran-sitivity features;ways of understanding the poetry affect the transitivity features of the translated versions;transitive analysis ref-lects the style of the translator.Key words:Functional linguistics;Transitivity;Prelude to Water Melody;Translation1.引言对于古诗词的英译问题,国内已有学者尝试从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对译文进行经验功能分析,例如黄国文(2002)。

经验功能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的一部分,指讲话者作为观察者的功能,表达人们的社会经历和内心的心理经验。

在经验功能的多个语义系统中,最重要的是及物性系统。

它将人们对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划分为若干个过程,并指明相关的参与者和成分。

韩礼德提出六种主要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

在用及物性系统的分析框架来描述诗词及其译文的过程中,不少研究倾向于依据译文与原文之间及物性过程的数量和分布的对比,来判定译文的忠实度,例如王永霞(2007)、朱姗(2010)等。

另外,一些研究对古诗词的及物性过程的划分缺乏充分的合理性。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其三种英译文(分别为Burton Watson 、许渊冲、林语堂所译,以下简称W 译、许译、林译),探讨功能语言学在古诗词分析和翻译研究方面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内容包括:对词的及物性过程划分的方式,能否依据及物性过程的数量——————————————————————【收稿日期】2013-11-10【作者简介】曹琪,女,江苏泰州人;山东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语用学、句法学等研究。

第12卷第1期2014年1月Vol.12No.1Jan.2014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NINGBO RADIO &TV UNIVERSITY2014年第1期40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及分布判定译文的忠实度,词的多种理解方式对于译文的影响,译文及物性过程的选择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反映等。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原文及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2.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对于前一小句“明月几时有”,存在四种理解。

其一,“有”指“领有”、与“无”相对,引申为“出现”的意思,是个动态动词,其意为“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因而属于物质过程。

其二,把“有”指“得有”,其意为“(如此的)明月(我们)什么时候能得有”,属于关系过程。

其三,“有”指“存在”,意思为“什么时候存在有明月”,属于存在过程。

其四,把“几时”理解为一段时间,其意为“明月会出现多长时间”。

从过程类型来看,W和许采用物质过程,林采用关系过程。

尽管W和许采用的都是物质过程,却分别属于上述的第一种和第四种理解。

林则采用关系过程中的内包式来表达上述第二种理解中的所有式。

后一小句“把酒问青天”字面上是由一个物质过程“把酒”和一个言语过程“问青天”组成,从整体意义上来说,属于言语过程,“把酒”为伴随的环境成分。

对此,三种译法均采用言语过程。

其中,林的译法中的动词“ask of”欠妥,“ask of”的意思是“向……要求”,此处应为“问”的意思。

此外,由于“把酒”这个词本身具有“行酒”的动态意义和“手执酒杯”的静态意义,所以导致三种译文的分歧:W的译文体现的是动态意义,许和林的译文体现的是静态意义。

根据《古代汉语词典》,“把”在本首词中是动态意义,因此W的译文更能反映出苏轼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从及物性角度来说更为贴切。

2.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原词此句从整体上来说属于心理过程,“知”是表示认知的动词,感觉者是诗人自己。

对于心理过程的现象,常霄鹏(2010)认为是“天上宫阙”,笔者认为应该是“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其中“天上宫阙”和“今夕”均属环境成分。

三种译文均采用心理过程,但在对现象的表述上有所不同。

“今夕是何年”这个小句属于关系过程,W把其译为属于关系过程的直接引语;许也将其译为关系过程的句子,但在逻辑意义上与“I do not know”形成主从关系;林将两个小句结合起来,作为上文“I ask of the blue sky”的讲话内容,就句子本身而言,属于心理过程,不同于前两种译法将心理过程的现象译为关系过程的做法,林将其译为了物质过程,物质过程动词为“goes”。

尽管林的译法与原词“心理过程中包含关系过程”不同,但从表2.1表2.241曹琪:及物性分析在翻译研究中的可操作性语言剖析语篇功能角度看,林的译法更胜一筹。

就环境成分而言,W 将“宫阙”译为“palaces ”复数形式不妥,原词中的月宫应为单数,许的译法“palace ”更合适,而林将此译为“sphere ”,将“宫阙”模糊化,增加了神秘感,反映出苏轼对天上神仙世界的遐想与向往。

2.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此句话有两种理解方式,其一,此句中三个小句均为心理过程,动词分别为“欲”,“恐”,“胜”;其二,有两个心理过程:“我欲乘风归去”和“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动词分别为“欲”和“恐”,感知现象分别为“乘风归去”和“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琼楼玉宇”和“高处”为环境成分;其三,“我欲乘风归去”和“又恐琼楼玉宇”为心理过程,“高处不胜寒”为物质过程,动词为“胜”,目标为“寒”。

虽然“我欲乘风归去”是明显的心理过程,许却译为物质过程,虽然不明说“乘风归去”是诗人的愿望,但根据主旨意义读者也能推断出来,不但简练,而且体现了苏轼豪放洒脱的风格。

W 虽和林一样将此小句译为心理过程,但将“乘风”理解为“驾着风”的物质过程,用动词ride 表述,不如林将其理解为“凭借风力”、处理成环境成分那样精练通顺。

对于“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W 采用上述第二种理解方式;许采用第三种理解方式,并进行变通,用关系过程“the crystalline palace would be/Too high and cold for me ”表述;林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动,译文意思为“又害怕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太高了”,这实际上也属于上述第二种理解方式,只不过将其中的环境成分单独成句,阐述现象,解释诗人担心的原因。

林的这种处理方式相对较好,语气强烈,感情表达充分,上下文逻辑关系清晰。

2.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常霄鹏认为前一小句“起舞弄清影”为两个物质过程,动态动词分别为“起”和“弄”,动作的目标分别为“舞”和“清影”。

笔者认为此句包含三个物质过程,“起”、“舞”和“弄清影”,其中“起”指“起来”;非“开始”的意思,“舞”并非指名词“舞蹈”,而是动词“跳舞”,因而算作一个物质过程。

后一小句“何似在人间”中的“何似”有两种理解:其一,“比得上”;其二,根据《古汉语大字典》,“何似”仅是将两件事物拿来比较,意为表2.3表2.42014年第1期42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如何,比……怎么样”,因而此句并无嫌弃天上,赞美人间之意。

W译法中,连用三个物质过程的动词表达前一小句,基本符合原词及物性特征,后一小句采用的是上述第一种理解方式;许译法中,将原词“弄清影”这一物质过程转化为环境成分,后一小句采用关系过程表达的是上述第二种理解方式,采用比较接近原文意义;林译法中,模糊化了“起”和“弄”这两个动作,将整个前一小句处理为环境成分,同时意译了后半句话,但维持了原句整体角度的心理过程。

2.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此句中三个小句均属于物质过程,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和节奏感。

其中“低绮户”省略了动词,导致两种理解方式:其一,(月亮)低低地挂在彩绘雕花的门户上;其二,(月光)低低地透过雕花的门户。

根据主语一致原则,笔者倾向于第一种解释。

此外,作为环境成分的“绮户”究竟是门还是窗?W和林认为应理解为门,许理解为窗,吴功正在赏析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时,认为“户”指窗。

此处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W将整句译成言语过程中的言语内容,指苏轼对月亮说的话,将“转朱阁,低绮户”作为“照无眠”这个物质过程的环境成分,“低绮户”取上述第一种理解方式。

许将“转朱阁”作为唯一的物质过程,“低绮户”取上述第二种理解方式。

林将三个小句均译为物质过程,接连用三个动词展现原词的节奏感,用“stoops”一词涵盖“低”的意思,从及物性角度来说与原文较为接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