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史绪论(j最新)
【doc】台湾光复初期闽台关系的若干史实

台湾光复初期闽台关系的若干史实《中共福建省委党校)2008年第1O期文史论苑?台湾光复初期闽台关系的若干史实汪毅夫(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北京100009)摘要:文章简要记录台湾光复初期(1945-1948)闽台关系的若干史实:"合福建台湾为一监察区",福建省政府协助处理"国民党直属台湾党部台童养成所(崇安)"善后事宜,台湾义勇队撤离前后在福建的活动,福建省保安司令部对台湾"二?二八"事件的反应等.关键词:台湾光复初期(1945—1948):闽台关系中图分类号:K2O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88(2008)10-0080-03关于台湾光复初期(1945—1948)的闽台关系,我在{1945-1948:福建文人与台湾文学》【1】,《闽台关系史丛谈》回等文里记有若干史实.兹补记一二.1945年10月22日上午,在国防最高委员会第174次常务会上,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呈以台湾省光复,其监察机构亟宜设立.闽台地区接近,拟请合福建台湾为一监察区,其原有闽浙监察区内之浙江省,划出为浙江监察区,请鉴核备案",会议决议通过;四于右任又呈:"请以蒋伯诚为监察院浙江监察使,并改以杨亮功为监察院福建台湾监察使",会议亦决议通过.翻"合福建台湾为一监察区"乃是台湾光复初期闽台"法缘"即政治法律层面上之闽台关系的重要史实.闽台监察区设立后,闽台监察使杨亮功往来闽,台两地,工作相当活跃.例如,1947年2月,杨亮功以"闽高一分院检察处首席检察官张滇微"审判金门,厦门地区汉奸过程中"违法失职,行为不检"提出的弹劾案,经监察院"审查成立,移付惩戒;"闱砌又如,1947年台湾"二?--A"事件发生后,杨亮功奉命赴台查办相关问题.网附带言之.当时除监察院外,还有农林部以闽,台两地密不可分的关系,设置了"农林部闽台区渔业指导处".收稿日期:2o08一O9—16作者简介:汪毅夫,男,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社会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8O?台湾光复初期闽台关系的若干史实1945年l0月18日,中国国民党直属台湾执行委员会为"函请台童教养所仍归接办由"致函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谓:查崇安台童教养所自廿三年九月份起由本部接管,现因本部迁台在即,为便利管理起见,拟将该所仍归贵府接管,除分电外相应函请查照办理,迳令该所遵照并希见复为荷. 此致福建省政府主席刘书记长张兆焕同台湾党部此函所提要求于理不合.按规则应向上一级部门提出,由上一级部门指令福建省政府是否接管.对此,福建省主席刘建绪批示"不必接管",并函复台湾党部.同1947年2月25日,福建省政府电令崇安县政府:社会处案呈崇安县台童教养所三十六年二月十九日台逢字第166号代电略称:"查本所经费无着,奉命结束回台,借垫各款无法清偿,请准将本所财物中受(售)卖一部以所得价款清理债务"等情转呈到府,除饬公开招标变卖并向该县政府洽办外,合行令仰遵照,届时派员前往监视,仍将办理情形见报.此令.c7】自此,"中国国民党直属台湾党部台童教养所"之善后事宜得到妥当办理.1945年9月4日,中国国民党直属台湾党部秘书周召南致函福建省政府某官员,其文日:专启者.职随张主委赴漳小住旬日,拟即返里竣(俟)中秋后再来漳厦.此次承台湾义勇队聘为复员建设委员会委员,将来是否东渡尚在考虑中.支团文建会职务虚居其名,惭愧万分,倘东渡时当即辞去.兹有友人赵满源君任教靖师有年,前曾呈厅核准以代用教员任用有案,现拟检齐证件,呈请无试验检定为国文科教员,特为函恳宽予核办.舍弟召钦现正埋头整理诏中,嘱笔代为道候.此叩请崇安(黄主任秘书均候)职周召南九月四日嗣从信中"此次蒙台湾义勇队聘为复员建设委员会委员"一语看,台湾义勇队于战后在福建设立了"复员建设委员会"并招聘人员.周召南,1905年生,福建诏安人.国立中山大学法学士.曾任广东汕头市立女中,澄海县中教员,福建诏安中学校长,国民党广东党部主任干事兼代科长.1942年6月起任国民党直属台湾党部秘书,1944年6月起兼任三青团福建支团文建会秘书,委员.1945年9月21日,台湾义勇队总队长李友邦向福建省保安司令部出具保函称:兹向福建省保安司令部保释台胞陈秋云乙名来队管训,嗣后该陈秋云行动由本队负责.1945年11月2日,福建军人监狱快邮代电称:寄押犯陈秋云一名已由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台湾义勇队总队保释管训,并由该队呈送保结到部,合电仰即将该陈秋云开释.等因,奉此,遵于10月31日开释饬该陈秋云迳往该队报到.据上记档案可知,台湾义勇队战后在福建有保释台胞陈秋云并吸收其入队的活动. 1945年11月7日,台湾义勇队队员黄坚等奉命从厦门搭乘"华光"号轮船撤赴台湾,途中遇险,轮船触礁沉没于漳浦县蜘蛛澳,队员15人遇难.1946年4月,《参加台湾义勇队队员黄坚家81?《中共福建省委党校)2008年第1O期属请救恤》文称:黄坚(又名印堂)原籍晋江县法石乡临海保后厝村人,于去年7月间参加台湾义勇队第二支队为少尉队员,旋逢国家胜利,该队奉派赴台工作,不意于儿月7El由厦门起航渡台,中途遇风,8El驶至漳浦海岸,船被风浪摧破竟遭难身亡,遗下祖母年近九十,母六十余暨氏衰弱一身,幼女三人,六命一家无一可能生产.……11o]四1947年3月20日,福州市市长严灵峰分电福州警察局及其大根分局,仓山分局,台江分局,小桥分局,电文称:本市警察局奉福建省保安司令部情仁字第62号代电开:"查此次台湾'----A'事件,台湾当局为维护治安,惩办首要,刻正在搜捕煽动暴乱之奸徒.为防止此项奸徒向本省潜逃起见,自文到日起,对于由台来闽船只及所载旅客应予严密注意.除分电外,仰切实遵照仍将奉文日期具报为要".市长严灵峰(哿)军保.【】l】这是福建省保安司令部对台湾"二?-A."事件的反应,其时乃在台湾当局"刻正在搜捕"无辜之时也.82?参考文献:【1】汪毂夫.闽台区域社会研究【M】.厦门:鸶江出版社.2004.【2】汪毅夫.阁台缘与闽台风【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3】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会议记录:第9册(影印本)【z】.中国国民党党史馆,19960).【4】闽台汉奸罪行实录【M】.厦门江声文化出版社.1947.【s】扬亮功,何汉文有.调查"二?二八"事件报告[A】.蒋永敬.扬亮功年谱【c】.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8【6】福建省档案'lit:11—10—6994[Z1.f7】福建省武夷山市档案馆:2—11—95[Z].【8】福建省档案馆:2—8—8426【z】.【9】福建省档案411r:89—11—5084[Z1.【lO】福建省档案馆:11—10—7368[Z1.【11】福建省福州市档案馆:908—08—106[Z].【责任编辑蓝剑平】。
第一章闽台历史渊源

第一章闽台历史渊源第一节史前闽台关系地缘相连、血缘相亲、法缘相循、语言相通、情缘相系、文缘相乘。
一、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1、闽台地理距离与特征闽台在史前就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福州鸡鸣,基隆可听”这句谚语,说明了台湾和福州与大陆有“不可分离,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西隔台湾海峡和福建遥遥相对,相距宽度不到200千米,狭处只有130千米,离福州最近。
台湾海峡,平均水深只有50米至100米。
台湾和台湾海峡,本来就是和福建相连的华夏古陆的一部分。
台湾是以大陆为根生成的一个岛屿,在地缘上与大陆是不可分的。
在1.5万年以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
台湾被称为“浮福建”,表示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2、“东山陆桥”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
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米。
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
大约在距今32000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12000年前,由于气候逐渐变暖,“东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
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
“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二、闽台人缘密切关系的史实1、左镇人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3万至2万年。
“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
“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
“左镇人”的发现,把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万多年。
2、长滨文化1968—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5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陶文化,命名为“长滨文化”。
从谱牒看闽台五缘关系

谱 牒是 追 祭祖 先 ,延 系血 缘 ,启 迪 子 孙后
维 系宗 族血 缘关 系 , 均参 照祖 居地 昭穆 。仅蚶 江 代 。修谱是不忘本 的表现,让子孙后代知所从 这种 行 动 和思 想感 情 , 在 闽 台两 地 极 为浓 尤 为例 , 纪姓为“ 为德方隆盛 , 传经乃华宗 , 守曾绳 来 , 祖 武 , 友振 家 声 ” 王姓 为 “ 章华 国 、 礼 传 厚。在修谱 的活动中, 孝 ; 文 诗 大陆常常邀请台湾族裔参 这种 海 峡两 岸 族人共 修 谱牒 的传统 习惯 , 构 家、 修德克 昌、 为善必庆”林姓为 “ ; 维道世士秩 , 加 , 迪德为敦本 , 登科以显宗 , 忠孝传家永”欧 阳姓 成 了闽 台关 系 的一 大特 色 。如嘉 庆 年 二 十五 年 ; 为 “ 兆 彰彦 良 , 为宗 中奕 ” … 世 可 … (85 蚶 江 石 壁 ( 山 ) 修 谱 时 , 台 湾 淡水 14 ) 玉 在 在
中心行业高级研 究员, 省民间文 艺学家协会 、 曲艺家协会 、 民俗 学会等会 员。
4 2
一
支人数相当可观的开发 台岛的大军。
人 口迅速增长 , 许多台湾女嫁到大陆 , 使两岸人
莲埭 , 郑成功夫人董酉姑(6 3 18 )系永宁沙堤 民的血肉关系更加密切 。仅石狮市石壁 , 12— 6 2 , 2 人, 明末随郑东渡复台。 其祖家沙堤祥芝分房董 永宁三村林 氏族谱 中记载这种婚姻关 系就有6
的“ ——传 衍史 。族谱 以增强“ 魂” 木本水源 ” 居舍开垦荒土为田。厥土惟上 , 、 秋成所获 , 倍于 “ 宗 睦族 ” 敬 的思想情 感 。 中土 ” 。
千枝 一本 , 万派 固源 。闽台谱牒 凝 聚了海峡 两 岸 同胞 血浓 于水 的“ 缘性 ” 系 。本 文 以石 多 关 述 闽 台五缘 关系 。
闽台关系史丛谈

闽台关系史丛谈
汪毅夫
【期刊名称】《东南学术》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本文就"‘闽在海中'与台湾的早期住民"、"澎湖与泉州的行政隶属关系"和"台湾光复初期的闽台关系"诸问题取证设论.本文认为,台湾是古闽越族的住地之一,古闽越族为台湾的早期住民;泉州官府在澎湖驻兵设官的时间应不迟于宋乾道四年(1168);台湾光复初期的闽台关系充分体现了"兄弟相扶持"的情分.
【总页数】7页(P145-151)
【作者】汪毅夫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5.7;K295.8
【相关文献】
1.从闽台关系史看台湾文化的定位 [J], 梁仲蚪;黄梅雨
2.对闽台经济文化的全面概括和重新审视——何绵山著《闽台经济与文化丛谈》评介 [J], 牛跃天
3.小议《澎湖杂咏》等诗对研究闽台关系史的参考价值 [J], 王人恩;
4.闽台关系史丛谈 [J], 汪毅夫
5.医神崇拜在闽台关系史上的地位、作用及其影响 [J], 翁志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闽台文化

一部中华文明史证明:作为华夏文明的核心文化的河洛文化,是客家文化及闽台文化的根,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精神文化纽带。
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文化; 河洛文化是一个地域的和历史的文化概念。
历史上的"河洛"不仅仅指洛水与黄河交汇形成的夹角地带,而是泛指以嵩山、洛阳为中心的"河南"、"河内"、"河东"等广大地区。
这片广袤的沃土是中华先民最古老的繁衍生息之地,更是中华文明诞生的源头之地。
1、河洛地区孕育了华夏文明中华民族号称是"炎黄子孙",河洛地区是炎黄二帝诞生和活动的主要地区。
《国语·晋语四》载:"昔少典娶于有是氏,生黄帝炎帝"。
少典是有熊(今河南新郑)的国君,后传位于黄帝。
黄帝时期河洛地区农牧业已相当发达,因而人口繁盛。
由于经济的发达,河洛地区率先进入奴隶制社会,从而结束了社会的"部落"或"酋邦"形式,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夏。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夏王朝的建立,创造了华夏国家最古老的原生形态,对社会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后,在河洛地区出现了更为成熟的文字、城市、礼制和青铜器,标志着河洛文明已经发展到了全新的阶段。
"禹都阳城"、"商都西亳"、"周都洛阳"之后,河洛地区文化更加发达。
从传说时期到三代期间,河洛地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多领域中诞生了一大批精英,如黄帝、夏禹、姜尚、周公、老子、庄子、墨子、商鞅等等,形成了儒、道、法、兵、墨、名、纵横等诸多河洛文化流派,并产生了众多的各具特色的典籍,如《诗》、《书》、《易》、《礼》、《乐》、《春秋》等经典——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经"。
河洛文化由此逐渐成为强势文化,在其辐射和影响下,"东夷"、"西戎"、"苗蛮"等文化也都很快华夏化。
闽台区域文化资料

名词解释1.东山陆桥是福建与台湾史前文化关系的一个有力的历史见证。
人们惊奇地发现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
这道浅滩评均水深不超过40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米。
古地理与古气候学研究表明: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
2.左镇人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为青年男性右顶骨残片。
其后又陆续采集到顶骨、额骨、枕骨和单个牙齿等。
其年代距今约3万至2万年。
考古学家称之为“左镇人”。
“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
3.长滨文化1968-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包括潮音、乾元、海雷等十几个海蚀洞穴)进行了5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民文化,命名为“长滨文化”。
4.大坌坑文化1964年,经台湾大学发掘,在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位于淡水河口)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坌坑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台湾北部淡水河下游和西海岸一带。
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
石器有磨制的磅、链和打制的斧、网坠等。
大坌坑文化距今约6400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5.圆山文化 p46.凤鼻头文化 p4-57.文化 p238.文化的三个阶段 p23-249.闽台文化 p2410.闽台文化内容 p2411.闽台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 p2412.四大山头与九大门派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佛教,派系复杂,山头林立,主要如四大山头:佛光山、中台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九大门派:大岗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大仙寺派、观音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东和寺派;五大团体:国际佛光会、中华佛教青年会、中华佛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护僧协会。
这些山头、门派、团体,都与福建佛教的法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3. 莆田妈祖金身巡台 p14.风俗15.打尾牙 p8416.春节 p8417.除夕 p8518.元宵节 p8719.出灯 p8720.元宵丸的品种有两种:一种是实心的,一种是带馅的。
闽台农合作文献综述

【摘要】:闽台行业协会作为非营利组织,两者之间若能密切地交流与合作势必在促进闽台经贸交流、产业对接、文化交流、农业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引擎作用。
本文试从行业协会的概念界定、组织特征和职能定位入手,再通过比较闽台行业协会发展的历史沿革及运作模式,总结台湾行业协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为进一步规范福建省行业协会的发展提供改革创新的建议;通过对闽台行业协会交流合作的可行性、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评价闽台行业协会交流合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初步成效及所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闽台行业协会交流合作的切入点、领域、途径和共赢模式,基于共生理论提出进一步深化闽台行业协会交流合作的对策建议。
本文共分为6章: 第1章绪论主要概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对行业协会及行业协会交流合作的相关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动态,闽台交流合作及闽台行业协会交流合作的相关理论成果,和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技术路线。
第2章主要阐述了行业协会的概念界定、组织特征和职能。
第3章简要介绍了闽台行业协会发展的历史沿革,福建行业协会发展总体的组织概况及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四地行业协会发展的概况。
对福建行业协会发展的现状、特点及所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借鉴台湾行业协会发展的经验,提出规范福建行业协会发展的改革建议。
第4章主要阐述了闽台行业协会交流合作的可行性、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闽台行业协会交流合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初步成效和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5章基于共生理论,提出深化闽台行业协会交流合作的机制构建。
即创造环境诱导机制、强化共生动力机制、减少或消除共生阻尼机制,使闽台行业协会的共生关系模式向更高级的模式演进,最终达到闽台行业协会共生关系的理想模式----对称互惠共生条件下的一体化共生模式。
第6章是结论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研究成果及主要观点的总结,和阐述本文研究的不足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闽台行业协会交流合作【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F203【目录】:∙摘要3-5∙Abstract5-9∙第1章绪论9-17∙ 1.1 问题提出及选题意义9-10∙ 1.1.1 问题的提出9-10∙ 1.1.2 选题的意义10∙ 1.2 文献综述10-15∙ 1.2.1 对行业协会的相关理论研究10-13∙ 1.2.2 对闽台交流合作方面的理论研究13-15∙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5-16∙ 1.3.1 研究内容15∙ 1.3.2 研究方法15-16∙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如图1‐1)16∙ 1.5 本文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16-17∙第2章行业协会的概念界定及组织属性17-26∙ 2.1 行业协会的概念界定17-20∙ 2.1.1 国外对行业协会的概念界定17∙ 2.1.2 国内对行业协会的概念界定17-20∙ 2.2 行业协会的组织特征和职能20-24∙ 2.2.1 行业协会的组织特征20-22∙ 2.2.2 行业协会的组织职能22-24∙ 2.3 小结24-26∙第3章两岸行业协会发展的比较与对台湾经验的借鉴26-40∙ 3.1 两岸行业协会发展的历史沿革26-29∙ 3.1.1 1949 年以前,两岸共同经历了旧式行会到近代同业公会的转变26-27∙ 3.1.2 1949 年以后,两岸行业组织的差异性逐渐形成27-29∙ 3.2 福建行业协会发展的现状及特征29-34∙ 3.2.1 福建行业协会总体的组织建设概况29∙ 3.2.2 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行业协会发展的概况29-31∙ 3.2.3 福建行业协会发展的三种模式31-33∙ 3.2.4 福建行业协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33-34∙ 3.3 台湾行业协会发展的现状及对台湾行业协会发展的经验借鉴34-39∙ 3.3.1 明确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确保行业协会的独立性34-35∙ 3.3.2 以法律的形式保障经费来源35-37∙ 3.3.3 管理双轨制度37∙ 3.3.4 “业必归会”和“一区一会”制度37∙ 3.3.5 准确定位协会职能37-39∙ 3.4 小结39-40∙第4章深化闽台行业协会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40-51∙ 4.1 闽台行业协会交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40-42∙ 4.1.1 两岸关系趋好,交流合作日趋频繁40-41∙ 4.1.2 五缘优势41-42∙ 4.2 深化闽台行业协会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42-45∙ 4.2.1 是实现闽台两地产业顺利对接,促进闽台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需要42-43∙ 4.2.2 是增强闽台两地企业应对各种贸易争端、金融风险的能力,走向国际化发展的需要43-44 ∙ 4.2.3 是完善闽台行业协会自身发展的需要44∙ 4.2.4 是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的需要44∙ 4.2.5 有利于两岸的和平统一44-45∙ 4.3 闽台行业协会交流合作的初步成效及所存在的问题45-49∙ 4.3.1 闽台行业协会的交流合作已取得显著进展45-46∙ 4.3.2 闽台行业协会交流合作中所存在的问题46-47∙ 4.3.3 针对闽台行业协会交流合作中所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47-49∙ 4.4 小结49-51∙第5章基于共生理论的深化闽台行业协会交流合作的机制构建51-65∙ 5.1 共生的概念及其内涵51-54∙ 5.2 共生理论对深化闽台行业协会交流合作问题的适用性分析54-55∙ 5.3 闽台行业协会共生关系模式进化的机制构建55-63∙ 5.3.1 创造环境诱导机制57-59∙ 5.3.2 强化共生动力机制59-62∙ 5.3.3 减少或消除阻尼机制62-63∙ 5.4 小结63-65∙第6章结论65-69∙ 6.1 本文研究成果及主要观点的总结65-67∙ 6.2 本文研究的不足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67-69∙参考文献69-73∙致谢73。
海峡两岸台湾史学术研讨会论文蓝鼎元筹台的说服艺术厦门大学人文

选死士,精器械,慎机密,搜丑而歼之,治其标也。
士习。课农桑、修学校,以养以教,自然不为盗贼,治其本也。
民为先,弭盗之源,抚民为本。 19
在武备这一思路中,蓝鼎元不断深化“经理海疆之要务”的战略思想。他开
始所提的武备,只是搜捕“截劫商船”的“贼船” ,包括防范和镇压人民的反抗。
教化则驯;地无美恶,经理则善” 13 既驳劣
策又陈以良策,后者可将对方思路源自向正确方向,即使良策未被接纳,也可以通
过正面献策来动摇其劣策
六、建言献策的呼应法
蓝鼎元的理台策议相互联系,在论辩说服中无捉襟见肘、顾此失彼之窘,此
谓论说之呼应。在对台湾患得患失、充满疑虑的清政府看来,台湾的开发会助长
“患自内生”的势头。因此,陈请垦台,须佐以治民之策。治民有外、内两法。
是在雍正元年(1723 年)撰《平台纪略》年)写《与吴观察论
台湾事宜书》 ,不辞舌敝唇焦,不断陈述垦台主张。尽管垦台之说服,效果有限,
但从较长时间来看,还是逐步被采纳、实施。
八、内锐外柔的劝上法
蓝鼎元筹台策议影响理台历有清一代,足见其策议的远见卓识。若部属藐视
上级,对其指示置之不理,一味高谈己见,甚或出言不逊,厉语严词痛斥,将有
海峡两岸台湾史学术研讨会论文
蓝鼎元筹台的说服艺术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郭志超
畲族政治家蓝鼎元,原为福建漳浦苌谿一介寒士,康熙六十年(1721 年)
四月台湾爆发了朱一贵领导的大规模起义,南澳总兵蓝廷珍奉檄率师平台,时年
41 岁的蓝鼎元作为其族兄蓝廷珍的幕僚从征。在平台期间及此后,蓝鼎元所写
的公檄、条陈、上疏、书简和著述多有筹台谋略,对台湾民众,特别是对起义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蛇郎君”传说
东南地区有云:古有一农夫,耕种为业,生有数女, 惟最小者貌美而贤惠,又甚孝父,故为父母所爱。一日 农夫出耕,路遇恶蛇,将其缠绕,谓农夫须择一又嫁彼, 不然即置之死地,幸少女继至,慨言愿嫁蛇救父。蛇闻 言遂释农夫,呼风唤雨挟少女而去。俄顷至一宫阙,蛇 摇身变为王子,即与少女成婚。
2、高山族的来源 西来说:大陆的百越族
2、高山族的来源
4)习俗相近
断发文身:“被,翦也,文身,刻画其体内,点其中,为蛟 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伤也” “发在周围者悉除之,中留园顶,剪而下垂,状若头陀。 ”“妇人以墨黥手为虫蛇之文”“至娶妻后,即于肩背胸堂手 臂两腋,以针刺花,用墨烟文之”“女将嫁时,两颐用针刺如 ‘网巾纹’,名刺嘴箍,不刺,则男不娶。” 图腾崇拜:(蛇、龟) 饭稻羹鱼:北方以麦、黍为主的旱地作物,闽台以水田为主 的稻作文化,同时也兼及湖海河渠的捕捞和养殖
2、高山族的来源
汉代:闽越国的建立 异姓王拥兵自重,专制一方,成为中央集权的严重 障碍。 “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对闽越国采取“分 而治之”来削弱其力量。 立闽越族的另一首领南武侯织为南海王,辖今之福 建西南、广东东北、江西南部地区。以闽君摇为东海王 ,世俗号为东瓯王。东海王的辖地在今之福建东北、浙 江南部地区。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平闽越国,采取迁其民、墟 其地的政策。“徙其人于江淮间,尽虚其地”部分人东 渡台湾避难。
《周礼、夏官司马》(周官)载:“职方氏 ,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 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 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 利害。” 闽越人山处水行,善于舟楫 《越绝书》载:“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 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锐兵任 死越之常性也。”
2、高山族的来源
秦朝:闽中郡 《史记-东越列传》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繇 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 长,以其地为闽中郡。”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列 入中华民族统一版图,接受中央王朝统治。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欲隔绝越人与海外的关系, 乃移越人于内地,迁罪人实海边之地。说明秦以前越人 的海上活动十分频繁,而东渡台湾、澎湖也是可信的。
“蛇郎君”传说
连横在《雅堂文集》中曾记述:“某处有蛇,久 而成怪化为美男子,往来村中,村中称之为蛇郎君。 闻某翁有三女,均未字,遣媒议婚,愿以千金为聘, 否则将灭其家。翁因贪利而又畏暴,命长女,女不从, 次女亦不从,小女才十七,见父急,慨然请行。既嫁, 蛇郎君爱之,居以巨室,衣以文绣,食以珍馐,金玉 奇宝,姿其所好。”
闽台两地亲近的神话传说
地形传说 台湾:玉山 屏山
福建:屏山(半屏山)
武夷山
阿里山
(望女石) (思母树)
地质年代
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第三纪 新生代 第四纪
古新世
始新世 第三纪 渐新世 中新世 上新世 第四纪 全新世 更新世
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
台湾,简称“台”,位于中国大陆架东南 部,北临东海,东向太平洋,东北与琉球群岛 为邻,南与菲律宾群岛相望,西南以台湾海峡 与祖国大陆福建省相望。全省陆地面积3.6万 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群岛 等大小100多个岛屿,其中台湾本岛面积3.5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7%以上,是中国 第一大岛。 早在2亿多年前的古生代晚期,台湾就从 海底隆起而成为一个海岛。后几经变迁,有时 和大陆相连,有时又似乎成了海岛。
春秋:吴越之争。 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俘 战国:楚越之争。公元前334年 越人流散江南各地,有的甚至渡海避居台湾 、澎湖。 连横《台湾通史》:“或曰楚灭越,越之子 孙迁于闽,流落海上,或居于澎湖。”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楚威王兴兵 伐之。大败越”,“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 ,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 ”。 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率领大批流散的宗 族入闽,进入福建的越王后裔与当地闽族人 互相融合,形成新的闽越族。无诸称王,建 立政权,是为闽越王。
三、台湾先住民的来源 1、高山族的名称 台湾地区的高山族,包括高山9族、平 埔10族,人口有40多万,约占台湾总人口 的2%。平埔人分布于西部平原或丘陵地带 ,开发相对较早,风俗习惯和语言都与汉 族融合,与汉族已经很难区分。现在所说 的高山族,一般是指定居于山区,受汉族 影响较少,至今仍保留着原住民族的语言 、风俗、习惯的那一部分,他们大多分布 于中部山区和东部纵谷平原。
干栏式建筑:
1、高山族的名称和来源
习俗相近 其它如高山族善于驶舟以及凿齿、猎头、悬葬、女 劳男逸等风俗习惯也都和古代越人相似。
2、高山族的名称
高山族因居地和语言的不同,内部有不同的 称呼。主要是“泰雅”、“赛夏”、“布农”、 “排湾”、“阿美”、“雅美”等,高山族这个 名称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祖国大陆对台湾少数 民族的泛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名为高 山族。 历史上,特别是在明清以前,高山族没有专 门的族称,一般在“土人”、“夷人”、“番” 前冠以地名来称呼。明末清初始称其为“番族” ,清统一台湾后,称山地土著居民为“高山番” (也叫“生番”、“野番”;称平地土著民为“ 平埔番”(也叫“熟番”。)
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
中生代时期的燕山运动(中国古地理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使福建台地活化,发生剧烈的断裂活动,在今长乐——南 澳断裂以东发生沉降,台湾海峡成为地槽浅海。 在新生代的第三纪末,地球上发生了喜马拉雅山造山 运动,台湾褶皱隆起,带动台湾海峡和福建海岸迅速升起。 此时福建与台湾连在一起。 在新生代的第三纪的中新世末,台湾海峡发生断陷,海 水侵入,于是福建与台湾分离。 在新生代的第四纪,由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 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台湾海峡时成为陆地(在早更新世、 中更新世前初期、中更新世末和晚更新后期,全球气候曾 出现四次冰期,),时而被海水淹没,致使台湾与福建四 次相连,四次分离。
3)文献记载: 翦伯赞在《台湾番族考》一文中指出“台湾的番族 是百越族的支裔,这种番族之占领台湾,不在宋元之际 ,而是在遥远的太古时代。” 百越族在历史时期又要为许多支,有东瓯、南越、 闽越,其中闽越族主要居住在今天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 一带。 福建的最古名称叫做“闽”。 《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闽在海中”。
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
“东山陆桥”是福建与台湾史前文化关系的一个有力 的历史见证。这条浅滩带西起东山岛东南,向东延伸 至海峡中部的台湾浅滩,再向东北伸展,经澎湖列岛 而至台湾的台南。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米,最 浅的地方只有10米。 1981年4月,中国地理学家林观德在美国召开的全新 世海平面变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中, 将这一浅滩命名为“东山陆桥”。
第一章 闽台地缘关系与历史渊源
一、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 台湾,简称“台”,位于中国大陆架东南部,北临 东海,东向太平洋,东北与琉球群岛为邻,南与菲律宾群 岛相望,西南以台湾海峡与祖国大陆福建省相望。全省陆 地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群 岛等大小100多个岛屿,其中台湾本岛面积3.5万平方公 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7%以上,是中国第一大岛。西隔台湾 海峡和福建遥遥相对,相距离宽度不到200千米,狭处只 有130千米,离福州最近。 闽台在史前就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福州鸡鸣, 基隆可听”这句谚语,说明了台湾和福建有“不可分离, 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 台湾海峡,平均水深只有50米至100米。据地质学家 研究,台湾和台湾海峡,本来就是和福建相连的华夏古陆 的一部分。
东山打捞上来的古菱齿象、犀、斑鹿、熊、马、四不象鹿等动物 化石,台湾也有这些动物化石。日本博士高桥启一也说:“我也去 过台湾,对台湾化石进行研究,对照东山岛的动物化石,两地的化 石相似,证明闽台关系密切。” 。
一、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
“东山陆桥”的特殊地位 第二,它是闽台之间早期人类迁移和文化传 播的桥梁。
2、高山族的来源
北来说:社会学 南来说:民族学 西来说: 考古学、传说、文献学、社会学
1)考古论证:
西来说:大陆的百越族
近年来台湾所发现的许多旧、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大量遗 物,充分说明了早在远古时代台湾就算大陆有文化上的联 系。
2)闽台人祖神话传说
台湾:黄色卵
男子洛莫兹
绿色卵
女子基宁
图腾崇拜:蛇 福建:许慎《说文解字》“闽,东南越,蛇种。” “蛇郎君”传说
关于古动物、古人类在台湾海峡“东山陆桥”活动的 时间,大致为1.1万年至4.2万年前。
二、闽台人缘上的密切关系
考古发现: 1、旧石器时代的台南县左镇人化石和台东县长滨文化 遗址 ( “清流人”、“东山人” ) “海峡人”(1万——3 万后前生活在大陆与台湾之 间谷地的晚期智人。 2、新石器时代的台北大坌坑文化、台北圆山文化和高 雄凤鼻头文化 (壳丘头文化 、昙石山文化遗址 ) 3、青铜时代 史前文化是相同的,属同一类型、同一时期的文化
一、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
“东山陆桥”的特殊地位
第一,它是远古时代(第四纪)华南地区动物由福 建迁徒台湾的必经之路。
东山岛收集的各种哺乳动物化石这一动物群的面貌与淮河流域的 动物群非常相似,与台湾澎湖海沟打捞上来的动物化石完全一样, 同属于一个动物群。其中9件鹿角化石上的明显人工刻痕,与台湾 的这种刻痕动物化石相类似,显示古人类打猎时利用鹿角作工具, 也证明了当时已经有古人类在台湾海峡生活。
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
大约在距今15000—12000年(全新世),全 球气候变暖,海洋水面因大陆冰川溶化而上升,海 浸达到了最高峰,原先露出海面的大陆和沿海地区 几乎全被海水所浸没,台湾成为一个四面环水的海 岛,直至今天。 现代科学还证明,台湾不仅是东大陆架的一 部分,而且台湾的基本地形与大陆的地块相同,在 地质成分上,是与福建、浙江两省相同的酸性火成 岩体。所以,后来有人送给台湾一个雅号——“浮 福建”,意思是说,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