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绪论
(完整版)现代文学史

现代中国文学史·绪论一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广义:中国文学史整体认同为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狭义:指与现代中国文学相对关系紧密的此前文学史(一)中国现代文学直接源于元明清文学:1、元代文学汤显祖“尊情说” :以情反理《牡丹亭》2、明代中叶:王阳明的心学;李贽“童心说” 。
3、晚明公安派主将袁宏道“性灵说”:4、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颇具现代思想意识的小说。
《红楼梦》中现代思想意识举例:1、以“情”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精神2、现代情爱观、婚恋观:(二)白话的倡导溯源注意:古典白话与现代白话的不同。
鲁迅《狂人日记》的发表拉开了新旧文学的距离,划分出一种语言的分界。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历史发展(一)发生: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及文学思潮演变1、中华民族面临的三重危机:民族生存危机封建政治危机传统文化危机2、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及文学思潮演变(1)鸦片战争及洋务运动时期(1840--1894)经世致用文学思潮,“师夷长技以治夷”,中体西用。
(2)维新变法时期(1895――1905):①维新文学思潮两大观念深入人心:A进化观念:维新派是进化观点主要阐释者和应用者。
B民主自由观深入人心②清末维新派的文学改良是文学现代化的最早尝试1898年开始,维新派先后提出来“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一系列口号。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格,必新小说;欲新文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③西方作品的译介:林纾与“林译小说”1898年夏,林纾尝试着与王寿昌合作翻译了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逸事》即《茶花女》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3)辛亥革命时期(1906――1916)文学出现多元化取向,革命的趋势,并成为启蒙的主要手段,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二)近代文学转型(1)由传统的古典文学体系向现代的、情感型的文学体系过渡。
现代中国文学(绪论)课程教案

1937--1949: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新文学的成熟时期。
(二)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打破现当代文学的界限,开始重新划分文学史。这里简单向大家介绍有影响的几个观点。
1)80年代中期,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中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
3.性质意义上的界定:
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探讨的重点,出现了“众声喧哗”的局面。争论的焦点在于现代文学到底是时间概念?还是性质概念?在这里我们也向大家介绍传统和近年来两方面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1.否定传统文化、模仿西方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移植、模仿、借鉴、探索的策略,造成了定位的困难。
2.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忧患意识与峻急情绪,过多的强调了文学的救亡、启蒙、教育等外在社会功能,致使现代文学不时偏向了纯粹的宣传。
3.重思想轻技巧、重意识轻审美。强烈的理性精神使文学负载了太多"非文学"的使命,导致现代文学的艺术水准普遍不高。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性质
1.基于意识形态认定(80年代以前):
“中国现代文学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从社会历史、阶级意志出发,使得文学史成为政治史、革命史的附庸,其独立性和内在规律被消。)
2.出于习惯的时间型界定:
淡化政治意识形态色彩,把“现代文学”作为一个文学的时间概念或文学发展的阶段概念来处理。“所谓中国现代文学,是发端于1917年以《新青年》杂志倡导文学革命,迄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召开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文学。”——凌宇《中国现代文学史》
(完整版)现代中国文学史

现代中国文学史·绪论一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广义:中国文学史整体认同为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狭义:指与现代中国文学相对关系紧密的此前文学史(一)中国现代文学直接源于元明清文学:1、元代文学汤显祖“尊情说” :以情反理《牡丹亭》2、明代中叶:王阳明的心学 ;李贽“童心说" 。
3、晚明公安派主将袁宏道“性灵说”:4、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颇具现代思想意识的小说.《红楼梦》中现代思想意识举例:1、以“情”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精神2、现代情爱观、婚恋观:(二)白话的倡导溯源注意:古典白话与现代白话的不同。
鲁迅《狂人日记》的发表拉开了新旧文学的距离,划分出一种语言的分界。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历史发展(一)发生: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及文学思潮演变1、中华民族面临的三重危机:民族生存危机封建政治危机传统文化危机2、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及文学思潮演变(1)鸦片战争及洋务运动时期(1840——1894)经世致用文学思潮,“师夷长技以治夷”,中体西用。
(2)维新变法时期(1895――1905):①维新文学思潮两大观念深入人心:A进化观念:维新派是进化观点主要阐释者和应用者 .B民主自由观深入人心②清末维新派的文学改良是文学现代化的最早尝试1898年开始,维新派先后提出来“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一系列口号.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格,必新小说;欲新文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③西方作品的译介:林纾与“林译小说”1898年夏,林纾尝试着与王寿昌合作翻译了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逸事》即《茶花女》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3)辛亥革命时期(1906――1916)文学出现多元化取向,革命的趋势,并成为启蒙的主要手段,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二)近代文学转型(1)由传统的古典文学体系向现代的、情感型的文学体系过渡。
中国现代文学绪论

▪ 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对文学 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这一时期又以1942年延安文艺 座谈会的召开为界,明显分为两个阶段:
▪ 抗战初期,广大作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积极宣传 一致抗日和爱国主义思想。出现了大量通俗明快, 短小精悍的文艺作品,如街头诗,独幕剧等。还出 现了一系列的历史剧,作家们纷纷借历史故事和历 史人物之口,反映严峻的现实,表达人民的正义呼 声,其中,郭沫若的《屈原》、《虎符》等历史剧 最为成功,影响最大。
六、考核方式
考查课,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 平时成绩包括考勤(40%)、作业(30%)、 课堂表现(30%)三个部分。
绪论 “现代文学”的含义及分期
◆“中国现代文学”以1917年1月《新青年》第2 卷第5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而 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 大会在北京的召开。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文学” 仅是一个时间概念。
▪ 小说方面,有鲁迅的《狂人日记》、《呐 喊》、《彷徨》中的诸篇小说,叶圣陶、郁 达夫等一大批新文学作家创作的内容、形式 全新的小说。
▪ 诗歌方面,出现了胡适、刘半农、刘大白等 众多的白话新诗人,尤其是郭沫若的诗集 《女神》,以其内容与艺术的大革新和特有 气势,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 散文方面,它体现在鲁迅、李大钊等人创作的 大量文艺性短论(随感录和杂文)及鲁迅的 《野草》、《朝花夕拾》和周作人、冰心、朱 自清等人创作的抒情叙事散文(“美人”)中。
▪ 话剧方面,胡适、田汉、洪深,欧阳予倩等人 也积极的创作话剧剧本,为话剧在中国的发展 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 所有这些创作都以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 人物形象和新的语言形式,呈现出开创一代文 风的崭新气象,充满了破旧立新的“五四”时 代精神。
现代文学绪论

第三讲
二组
知识分子人格分裂的悲剧:郭沫若
朗诵并赏析<凤凰涅槃>
第四讲 中国现代的名士:郁达夫 第五讲: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巨匠:茅盾
三组:讨论“吴荪甫”形象
第六讲:市民文学的杰出代表:老舍
四组:讨论“祥子”形象
第七讲:从边城走向世界:沈从文
五组:赏析《边城》
第八讲
第九讲 第十讲
世纪的良知:巴金
新文学的悲剧作品: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
人看,彻底打破了传统文学中东方式“大团圆” 的结局,表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和巨大的批判力 量。 新文学的喜剧作品: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引起人们对丑恶事物的憎恨,达到对美的肯定,
显示出喜剧文学的全新色调。(老舍、丁西林)
三、现代文学发生的背景 (一)外部环境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张岱《祁止祥癖》)
2、晚清文学改良思潮
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掀起的“诗 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 革命”与白话文运动。
四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概况
总主题:
个性解放、人的解放——人的文学
弘扬“人的解放”的同时,强化了阶级解放 和民族解放的意识
是语言形式,白话文很快取代了文言文,并确立了无可 动摇的地位。
其次,新文学作家从西方引进近现代的文学体式和 艺术技法,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对各种体式和技法几乎都 作了尝试,对文学形式作了突破性的改革,改变了旧文 学的单一、僵化模式,建构起完备的现代文体意识。
(三)新的文学审美品格
中国的新文学是以对历史和现实的强烈批判精神和
的价值观念得到根本性的刷新。
与此相关联文学的的社会
中国现代文学史――绪论

(2)1927——1937,即第二次国内革命 战争时期。这个时期,可以称之为新文学 的发展期。比起上一个时期来,本时期在 文学上的主要收获是:在理论上有了“无 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以及关于文艺 大众化问题的探讨。 (3)1937——1949,新文学的成熟期
三: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1、五四文学革命 :启蒙当时愚昧的人心 2、20年代蒋光慈、沈得明等人的提倡。宣 传马克思主义,译介苏联作家作品。 3、1928年以后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 导。最终结果:使得文学革命和无产阶级 革命相结合。 4、1937年以后,抗战文艺得到了极大发 展。
(二)现代文学的起止:1919——1949 (即我们所说的现代文学三十年)
1、萌芽: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19年五四运动 前夕,它是晚清以启蒙运动逐步推进的结果,也是新文化运动 的直接产物。 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了 《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于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 第一卷名《青年杂志》,主编为陈独秀,以向青年进行思想启 蒙为己任,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了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 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望。) 理论倡导: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上 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开现代文学的先河:1918年,胡适、沈尹默、刘半农在《新青 年》上发表新诗。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 《狂人日记》。
2、分期 准备期: 1917——1919年 上篇: 1919——1949年 现 代文学 下篇: 1949——今天 当 代文学
3、现代文学 (1)1919——1927 新文学的生长期(即五 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特点:第一:这一时期的文学是以大呼猛进的 状态发生、发展着的,文化先驱的切肤之痛使 他们以激进的状态创作。 第二:由于自身深受传统的熏陶因而不可 能完全抛弃传统,造成文言、白话夹杂的情况。 第三:生硬的模仿西方的文学创作。 第四:1921年以后,新的刊物、作者不断涌 现,文坛一派热闹气象,作家:胡适、叶圣陶、 鲁迅、茅盾、冰心、郭沫若、郁达夫等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 绪论

第二节 对启蒙的冷静反观
三、题材的多样化选择 主题的多样性,决定了题材多方面的选择。 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基本题材:知识分子题材和农村 题材
第二节 对启蒙的冷静反观
三、文学形式的变革实践 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化的特征,最突出也最集中地体现 在文学形式(叙事态度、语言实践)的剧烈变革中。 文学形式变革的实践很大程度上又是民族国家的自主 性的体现。 启蒙——欧化:懂与不懂 民族化,群众化:“普及”与“提高”的矛盾,“改 造农民”和“改造知识分子”过程中现代性与封建 性的冲突。
第一节 文学启蒙的意义
三、“现代化”内涵的扩大 鲁迅和周作人循着民族、国家现代化和人的现 代化的方面扩大和深化了现代化的内涵。
鲁迅:《中国地质略论》、《摩罗诗力说》、 《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 周作人:《平民文学》和《人的文学》
第一节 文学启蒙的意义
周氏兄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造国民灵魂的重 要命题,极大地突出了中国文学中“个人现 代化的内涵和意义。 ”五四“文学革命乃至抗战爆发前的各种文学 思潮,着重强调的是文学与社会改造的密切 联系,文学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思想启蒙 作用。 抗战以后,文学启蒙由抽象个人转向具体的社 会大众;个人的现代化开始让位于国家和民 族的现代化。
结
束
第三节 国家现代化及文学的新要求
三、30年代中期后形成的三个审美空间 沦陷区文学:张爱玲与钱钟书(上海沦陷区) 国统区文学:呐喊——沉思,形式的现代化追求 解放区文学:文学的民族形式问题——文学与建国问 题。农民问题,疏离世界潮流,走向民族化与政治 化相结合的道路
第四节 现代化的中断与变异:中国现代文学前、后期的形成 一、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分化” 现代化问题是伴随着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感而产生的。 现代化的主题是在个人觉醒和民族振兴这两条基本脉络中交替 发展与演进。 表面地看,个人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的矛盾是在1927年前后 公开化。 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分化,国家与社会共同体的分化, 不同利益集团的分化,不同文化集团的分化,知识领域的分 化等。 真正导致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断与变异,以致改变中国现代 文学的基本格局和走向的是抗战。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绪论)知识点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绪论)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所指及研究对象1、时间所指。
从时间上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至1949年这一时期在中国出现的“文学思潮”。
这里特别提到“时间”的所指,是因为,“现代”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特指,特指五四至1949年这一时期。
2、内容所指。
从“内容”上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指的是什么呢?这一点国内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现代中国文学中出现的某种社会思想倾向。
但在实际研究中又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内容的所指理解得很宽泛,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以后中国各种文学事实中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另一种则将其所指理解得相对狭窄,认为是指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文坛出现的各种有特色、有一定影响(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文学主张。
由此也就形成了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和不同的研究格局。
前者(即宽泛的理解),既从理论形态出发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又注意结合一定时期有影响的、能体现某种文学主张的创作进行阐述,在两者的结合中揭示现代中国各种“文学思潮”的内涵、特点、规律。
后者(狭义的理解),则主要以各个时期有影响、有特色的文学主张为研究对象,着力从理论形态中剔析各种文学思潮的特点、规律。
体现这两种格局的代表性著作:1、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
(后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
)这可以说是最早系统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专著,影响也很大。
本专著就认为“文学思潮”主要指文学主张。
本书的研究对象就主要是理论主张。
这部著作,保留了很多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值得参考。
2、魏绍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
主要以理论主张为研究对象。
观点则代表了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大陆学术界“社会学与历史批评”的基本倾向。
3、许怀中《鲁迅与文艺思潮流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也主要以理论主张为研究的对象来阐述“文学思潮”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在文学表现形态方面—— 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
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成为实际的文学创 作的利器。
白话体新诗、小诗、散文诗、现代小说、 话剧、杂文、报告文学等一批新文体;在叙述 视角、描写手段、心理刻划、抒情方式、时空 结构等方面,也都进行了革新和创造,并沿着 民族化和现代化相结合的道路不断发展,日臻 成熟。
(三)在文学审美品格方面—— 从“中和之美”到“冲突之美”
“中和之美”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高的审美 理想和审美规范。总体说来,它体现了封建 的意识形态在审美领域由对于人的个性和自 由意志的压抑的禁锢。所谓“怨而不怒”、 “哀而不伤”、“温柔敦厚”,正从本质上 表达了封建统治阶级现实政治和审美的需要。
中国新文学在猛烈冲击古典审美规范的 基础上,建立了以崇高美为主要特征的现代 审美观念(个性解放)。
四、中国现代文学史概况
▪ 1917——1928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生长期) ▪ 1928——1937新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发展期) ▪ 1937——1949战争时期的文学(成熟期)
◆“现代文学”同时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
的“现代”性质的概念。
——钱理群
知识要点:
一、什么是“现代文学”?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特征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及各期文学的特点 四、中国现代文学史概况
何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指“五四”前至今的文学, 即包括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它是和中国的 现代史和当代史相对应的概念。现代指民主 革命时期,当代指社会主义时期。
2
第十章 巴金《家》、《寒夜》
2
第十一章 玲《莎菲女士日记》、萧红《生死场》
2
第十三章 曹禺《雷雨》、《日出》
2
第十四章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手推 2 车》
第十五章 钱钟书《围城》
2
第十六章 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
2
第十七章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1917年——1949年)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1917——1949年间各个历史时期 具有代表性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讲解和 分析,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30年的 历史风貌,掌握各种文体的鉴赏技巧,从而 提高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提高 文字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想象能 力的目的。
二、教学要求 本课程以作品讲析为主,以课后阅读练
▪ 中国现代文学是继承了中国文学的传统尤 其是近代白话文的成果,吸收了外国文学 的营养而发展起来的新文学。
▪ 新文学与旧文学的不同在于语言与形式、 思想与内容以及观念与品格。但其精神 又与古代文学相连。
▪ 中国现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已经成为中国 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宝贵内容。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特征
(一)在文学价值观念方面 1、文学进化的观念取代了“天不变道亦不变” 的观念。 2、“为人生”和“为艺术”的观念取代了“文 以载道”的观念。 3、纠正了以诗文为文学正宗而轻视小说、戏剧 的观念。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及各期文学的特点
现代文学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 1、(1917——1928)以五四文学为代表的20年 代文学。 2、(1928——1937)左翼革命文学、自由主义、 民主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3、(1937——1949)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为开 端以及继承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 40年代文学。
习为辅。因此,学习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需 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把作家、作品的学习与现代文学史的 背景知识紧密结合起来。
2、把课堂讲解与个人的独立思考及课后 作品的阅读紧密结合起来。
三、课程内容:
章节
内容
学时
绪论 “现代文学”的含义及分期
2
第一章 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伤逝》、《铸剑》 3
六、考核方式
考查课,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 平时成绩包括考勤(40%)、作业(30%)、 课堂表现(30%)三个部分。
绪论 “现代文学”的含义及分期
◆“中国现代文学”以1917年1月《新青年》第2 卷第5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而 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 大会在北京的召开。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文学” 仅是一个时间概念。
5、《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 黄修己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6、《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陈思和 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五、学习方法
课后自学和课堂听讲相结合。我们这个 课程重在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帮助大家提高 鉴赏能力,所以阅读作品是听课的前提,没 有读作品,听课的效果就要打折扣。其次, 是读一读相关的文学史,回到历史的情境中 去理解作家作品,这一点,是学好本门课程 的关键。
(四)现代文学具有开放性—— 从“封闭自守”到“走向世界”
从总体上看,百年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过程 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从纵向看,它与 中国古代文学保持着继承、借鉴与革新的关; 从横向上看,它又不断从域外文艺思潮和文学 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壮大自己。正是纵、横 两方面的联系,使新文学成为开放性的体系, 具有不断发展的动力和创新的活力。
▪ 学术界力图打通中国近、现、当代文学的概 念,因而有以下不同的称呼:20世纪中国文 学,近百年中国文学,19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等。
一、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
▪ 中国现代文学又称“新文学”,指1917年 到1949年间的文学。即用“现代语言与文 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 心理的文学。”(王瑶)
第二章 郁达夫《沉沦》
1
第三章 《女神》、《凤凰涅槃》
2
第四章 徐志摩《再别康桥》、《沙扬娜拉》 、闻一多《发现》 2 、《死水》
第五章 周作人《乌篷船》、朱自清《荷塘月色》
1
第六章 鲁迅《野草》
1
第七章 戴望舒《雨巷》、卞之琳《断章》
2
第八章 茅盾《子夜》、《春蚕》
2
第九章 老舍《骆驼祥子》、《月牙儿》、《断魂枪》
1
第十八章 郭沫若《屈原》、夏衍《上海屋檐下》
1
总学时
34
四、参考教材
1、《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 著 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上册)》王庆 生 林志浩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钱理群 温儒 敏 吴福辉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4、《中国现代文学史》 朱栋霖 丁帆 朱 晓进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