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一)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 ppt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 ppt课件
61
杂文
是文章形式的彻底解放,也是文学精神的深 刻自觉,它是鲁迅对可用于现代中国的一切 文章形式的创造性综合,也是他一生文学成 就的综合显示。鲁迅明确反对现代“文学概 论”之类对各体文章的严格限制,强调既要 发挥各体文章特殊的形式功能,更要注意互 补融合,追求无所顾忌自由驱遣的恢弘气象。
62
中国现代文学史
胡适
31
中国现代文学史
理论建设的三个部分: • 为白话做出重新定位 • 对白话文学形式的探索 • 对白话文学精神的追寻
32
胡适对白话文学的基本观点: 中国文学一向是朝着白话的路走的。古文是 死文字,白话才是今人使用的“活文字”, 才是今人表达情感、思想,进行文学创造的 合用的工具。
33
周作人对思想革命的倡导和推进: •《人的文学》指出新文学本质是对“人”的重新 发现,它的根本目标在于能使人性得以健全发展
56
不愿意想到目前,于 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 写了十篇《朝花夕 拾》。
——鲁迅
民国本《朝花夕拾》插图
57
中国现代文学史
• “取今复古”的魏晋格 调
• 面对大众启蒙与守住自 我的内心
• 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 对现代中国文章形式的
创造性综合
58
• 狭义的杂文,又称“杂感”, 是指用现代白话文写作的篇 幅短小手法灵活的“社会批 判和文明批判”
左起:王独清、郭沫若、
郁达夫、成仿吾 37
莽原—未名社 • 《莽原》周刊创刊于1925年4月,是在鲁迅
的主持下与原狂飙社的成员合办的一个刊 物,并由此而形成了一个写作群体,其中 包括韦素园、高长虹、韦丛芜等,创作上 也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 • 1925年秋,由鲁迅、韦素园、台静农、李 霁野、曹靖华等又组成未名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 PPT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 PPT课件
24
第二个十年
① 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的文艺团体,有茅盾、田汉、蒋光慈、 柔石、丁玲、殷夫等作家。(茅盾的《子夜》 则标志着革命文学的实绩); ②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老舍、巴金、 曹禺、洪深、沈从文、萧乾、张爱玲、钱钟书, 以及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如刘纳欧、施蛰存, 穆时英等; ③鲁迅杂文丰收; ④1936年鲁迅逝世。
12
教学大纲
第六讲 丁玲(4课时)
一、作家简介 二、《莎菲女士的日记》重点:莎菲的形象分析 难点:莎菲的情感世界 思考:《莎菲女士的日记》与《狂人日记》的比较
13
教学大纲
第七讲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4课时)
一、京派小说 二、海派小说 重点:沈从文《边城》分析 难点:沈从文眼中的“乡下”与“都市” 思考:举例说明京派与海派小说的风格差异
25
第三个十年
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战爆发; ②文学界形成三个不同的文学区域: 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 ③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 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④三个区出现的优秀作品。
26
六、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要特 征
1、白话代替文言。古典文学中占主流的文学是诗 歌、散文,是用文言进行写作,小说、戏剧不被 视为正宗文学;而现代文学则提倡白话,提倡小 说、戏剧的创作。
39
胡适等一些新文学运动的参加者为使新诗摆脱 旧诗格律的影响,进行了艰苦的努力。
40
• 《人力车夫》是一首胡适创作的白话诗,诗中反映了 一个年少的人力车夫的悲惨生活。这首诗最早发表于 1918年1月15日的 《新青年》(第4卷第1号)上,此 诗后来收入我国第一本白话诗集 《尝试集》中。
诗中描写了一个年少的人力车夫,在饥寒交迫的冬天里, 立在马路旁等候顾客的情景。一位顾客看到年少的人力车夫在 寒风中的样子,对他产生一种怜悯和悲伤之情,不忍坐他的车。而年少的 车夫却向这位同情他的顾客诉说他已经半日没有拉到顾客了,你的心意虽 然好,但是也不能填饱我饥饿的肚皮。这位好心的顾客只好无奈地上了他 的车。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
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声。
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做出了贡献。
02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鲁迅及其作品
总结词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
详细描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呐喊》等,以尖锐的笔触和深刻的 社会洞察力,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国民性的弱点。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对 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流派与思潮
白话文运动
总结词
白话文运动的发起旨在推动文学语言的现代化,打破文言文的束缚,使文学更加贴近大 众。
详细描述
白话文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文学领域的一场重要变革。它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使文学语言更加通俗易懂,更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这一运动对中国文学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京派与海派文学
总结词
京派与海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大重要流派 ,分别代表了北方和南方的文化特色和风格。
详细描述
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大重要 流派。京派文学以北京为中心,代表了北方的文化特 色和风格,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海派文学以 上海为中心,代表了南方的文化特色和风格,注重吸 收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创新。两大流派的差异和特色对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创作提供了规范的语言文字基础,促进了当代文学的传播和发展。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文化交流与传播
01
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世界了解中国

【优秀版】现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PPT

【优秀版】现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PPT
义的。 戊戌变法前后编辑《白话丛书》。
(二)浪漫主义也是这一时期的 文学主潮。
第一、异军突起的创造社拥有一 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
第二、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 一的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 作实践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 诗的形式美。
(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也占 有一席之地。
吸收外国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 于其创作中。如《野草》的象 征主义,徐志摩诗的唯美主义、 诗人李金发的象征主义等。
梁启超等人倡导“小说界革命”、新文 体 。著《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黄遵宪、梁启超等人倡导的“诗界革命” 形成独特的“语丝”体。 第二、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诗的形式美。 (二)浪漫主义也是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潮。 裘廷梁(1857-1943)。 戊戌变法前后编辑《白话丛书》。 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黄遵宪、梁启超等人倡导的“诗界革命” (二)浪漫主义也是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潮。 第二、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诗的形式美。 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戊戌变法前后编辑《白话丛书》。 第二、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诗的形式美。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 刊。该刊创办于1924年11月, 1930年3月停刊。主要撰稿人 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 语堂等。
以散文创作为主,发杂感、短 评、小品。形成独特的“语丝” 体。
二、文艺思潮
著《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一。 )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占主潮地位 。 梁启超等人倡导“小说界革命”、新文体 。
倡导白话文运动的先驱。 戊戌变法前后编辑《白话丛书》。 倡导白话文运动的先驱。

中国现代文学史.ppt

中国现代文学史.ppt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
(1928-1937.6)
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1928—1937.6) 第十章 茅盾 第十一章 老舍 第十二章 巴金 第十三章 沈从文 第十四章 小说(1928-1937.6) 第十五章 通俗小说(自学内容,暂略) 第十六章 新诗(1928-1937.6) 第十七章 鲁迅(二)(见第二章) 第十八章 散文(1928-1937.6) 第十九章 曹禺 第二十章 戏剧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本课件由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 代文学教研室集体制作,其中文字内容、 版面设计主要由朱伟华老师、陈悦老师完 成,康文老师、杨国强老师协助,技术处 理刘鸿、丁建国。
二00六年六月
绪论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
(1917-1927)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
(1928-1937.6 )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
(1937.7-1949.9)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1937.7 -1949.9)
赵树理 小说(1937.7-1949.9) 艾青 通俗小说(自学内容,暂略) 新诗(1937.7-1949.9) 散文(1937.7-1949.9) 戏剧(1937.7-1949.9)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
(1937.7--1949.9)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
(1917-1927)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1917-1927) 鲁迅 小说(1917-1927) 通俗小说( 1917-1927 ) 郭沫若 新诗(1917-1927) 散文(1917-1927) 戏剧(1917-1927)

现代文学史第一学期课件

现代文学史第一学期课件

引言1、中国现代文学及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指五四文学革命至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时期的文学。

这一历史时期内的文学及文学现象的历史称为。

2、分期:第一时期,五四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1917——1927;第二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1927——1937;第三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1937——1949;3、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属于新民主主义文学的范畴。

4、特点:(1、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斗争的过程,它在反动派残酷压迫的艰难环境中,在和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的反复斗争中,在不断克服自身的错误和缺点的过程中发展壮大。

(2、中国现代文学立足于中国的社会现实,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广泛吸取和借鉴外国文学的有益成分,开辟了现代民族化的文学发展的新道路。

(3、中国现代文学成就显著。

出现了许多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和经得起考验的作品,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各种体裁的作品内容广泛,形式新颖,思想深刻。

发扬五四以来的文学的革命战斗传统,对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文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编五四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1917——1927)第一章本时期文学史概况一、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开端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文学运动时期,但以鸦片战争后的近代进步文学为先导。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反映这些变化,出现了以反抗列强侵略,要求挣脱封建束缚为主要内容的进步文学。

太平天国时,‚文以纪实‛、‚不需古典之言‛、‚毋庸半字虚浮‛的改革主张,谭嗣同、夏曾佑,‚诗界革命‛,梁启超,‚新文体‛,诗歌改革方面成就较大的是黄遵宪19世纪末,晚清思想界开展的启蒙运动,将小说推上了传播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前台。

梁启超,‚往往每一书出,而全国之议论为之一变‛;‚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件
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是以博爱心为基础的文学, 不是以好名心为基础的文学;是为文学而创作的文 学,不是为文学本身以外的什么东西而创作的文学。

三、外国文学作品的引入。几乎所有文学革 命的发起者和参加者都做过译介外国文学的 工作。如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沈 雁冰等人都是极为活跃的译介者。 《新青年》从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一、文学革命的思想根源来源于外国文学的 影响 在文学革命的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发难 者就直接从外国文学中得到过启示。 如胡适深受美国庞德诗歌影响,陈独秀的 文学革命论则以西方19世纪资产阶级文学作 为蓝本。其倡导文学革命的基本理论——文 学进化论就是从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主要学 说之一的进化论脱胎而来的。

2、1918——五四运动爆发,是五四文学革命 的“发展期”。在1917年,文学革命虽然形 成了一定的声势,但反响并不强烈。1918年3 月,为了增强其反响,《新青年》第四卷第 三号发表了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信”。 3、五四运动——1927年,是文学革命取得全 面胜利的时期,其重要标志是:新的、优秀 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纯粹的文学社团如雨 后春笋般出现。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从文学 革命到革命文学发展的转折时期。
第一卷开始就先后译介了屠格涅夫、王尔德、契珂夫、易朴生 这些俄国、法国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的涌入和 被接受。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西方文艺 复兴以来的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 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文学思潮如:形式主义、自
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 析派、意象派、立体派、未来派等等;哲学思潮如:进化论、 人道主义、实证哲学、尼采超人哲学、叔本华悲观哲学、弗洛 伊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 家主义、马克思主义等。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PPT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PPT

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高晓声 古华 张弦 张一弓 李国文 王蒙 谌容 张贤亮
女人》 方之
《天云山传奇》 《李顺大造屋》 《芙蓉镇》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冬天里的春天》
《布礼》、《蝴蝶》 《人到中年》 《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
《内奸》
周克芹
电影《人到中年》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泛指中国在1980年代开始一种文学创作思想(潮 流),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最先出现的一种 文学现象。主要是表现“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 的精神物质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 思,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在当时 中国社会有广泛影响。
伤痕文学开端于1977年11月刘心武在《人民文学》 上发表的小说《班主任》,其名称来源于复旦大学 一年级新生卢新华于1978年8月11日在《文汇报》 上发表的小说《伤痕》。
电视剧《人到中年》
特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以颂扬改 革精神,塑造改革者形像,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 形形色色改革起过造势作用的文学作品(以小说为 主)。改革文学是随着农村实行联产计酬、承包责 任制,城市开始经济改革应运而生的。1983至 1984年间,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 了一个创作高峰,在社会上颇为轰动。
在此之前的中国小说中,自然一直主要 是作为环境因素的,而在这批作品之中 自然具有了主题的意义。
张承志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 创作,超越了社会政治层面,突 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 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文 化学的思考.
主要作品有韩少功的《归去来》、 《爸爸爸》、《女女女》,阿城 的《棋王》、《孩子王》、《遍 地风流》,郑万隆的《异乡异 闻》,贾平凹的《古堡》、《远 山野情》,李杭育的《最后一个 渔佬儿》、王安忆的《小鲍庄》 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同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东北大学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第一 卷。作家都被纳入“革命作家”、“进步作家”、“小资产阶级作 家”、“右翼作家”等范畴进行评价。
• 1956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下 卷,作者阐发了研究现代文学的三大目的:第一,叙述“五四”以来 先驱者使用文艺武器与统治阶级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实况;第二, 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史实和经验加以正确的叙述和总结;第三,全 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2.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知识与发展 规律,熟悉中国现代文学运动、思潮、流派的历史 过程及特点。
3.指导学生阅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作品,培养 学生对文本的艺术感悟能力与理论分析能力。
4
教学大纲
五、学习方法与教学要求
1.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精读 重点的作家作品。
2.听课:本课程要求学生认真并做好笔记。听课 和笔记情况随时检查,记入平时成绩。
• 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1951年王瑶《中国新 文学史稿》(上册)的出版和他在北京大学所开的课。 王瑶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
20
二、“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二)
• 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这本文 学史建构了一种激进的写作框架。在文学运动部分,用革命运动统摄 文艺运动和现象;在作家作品部分,简单地使用了阶级划分的方法。
16
教学大纲
第十讲 现代话剧(8课时)
一、文明戏与爱美剧 二、丁西林与早期独幕剧 三、田汉、洪深与浪漫戏剧 四、夏衍与戏剧民族化的努力 五、曹禺的戏剧创作重点:《雷雨》、《日出》分析 难点:曹禺戏剧中的悲剧命运 思考:《北京人》中的“北京人”形象的意义
17
绪论
18
一、《中国现代文史》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朱栋霖、 丁帆、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4、《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许祖华 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志刚 孙中田 主编
主讲人 孙青
1
教学大纲
2
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中国现代文学》
二、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三、使用教材 郭志刚、孙中田主编,《中国现代
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版。
3
教学大纲
四、教学目的
1.使学生热爱中国现代文学,培养学生对中国 现代文化传统的自豪感与理性分析能力。
10
教学大纲
第四讲 鲁迅(下)(4课时)
一、《野草》与《朝花夕拾》 二、鲁迅和30年代杂文 三、《故事新编》 重点:《故事新编》的创作特色 难点:《故事新编》历史小说的写法 思考:《故事新编》的语言风格
11
教学大纲
第五讲 茅盾(4课时)
一、茅盾:冷峻理性的小说大家二、茅盾的文学创作 三、《蚀》三部曲四、长篇小说代表作——《子夜》 五、茅盾的短篇小说的创作 六、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 重点:《子夜》人物形象分析 难点:《子夜》的叙事艺术 思考:总结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
第一讲 现代新诗奠基者:郭沫若(4课时)
一、作者简介 二、《女神》 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重点:《女神》的艺术特色 难点:郭沫若的诗歌主张 思考:《女神》反映的时代精神
8
教学大纲
第二讲 新诗流派的多样化探寻(4课时)
一、“凤凰之再生”——郭沫若和《女神》 二、小诗派与湖畔诗人 三、新月派诗人的追求 四、冯至及其他诗人 重点:新月派主要作家作品分析 难点:新月派的诗歌理论 思考:徐志摩诗歌的浪漫抒情风格
19
二、“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一)
• 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后一节, 是“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可视为最 早的以“史”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尝试。
• 20年代末期始,少数高校以开设了新文学研究的课程和 讲座。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李何林等都讲授过现 代文学的课程,并出版过文学史著作,如周作人的《中 国新文学之流源》、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来中国文艺思 潮论》等。因此,现代文学的早期研究有很强的“当代 性”。
14
教学大纲
第八讲 巴金(4课时)
一、巴金:燃烧青春与生命的作家 二、巴金与《家》 重点:《家》的思想内容 难点:巴金的叙事艺术 思考:《家》的心理描写手法
15
教学大纲
第九讲 老舍(4课时)
一、老舍的文学史地位及创作生涯 二、《骆驼祥子》 重点:祥子的“三起三落” 难点: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思考:老舍作品中的京味特色
教学大纲
七、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绪论(2课时)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 二、“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 三、什么是现代文学? 四、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段 五、三个十年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背景 六、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重点:现代文学的构成 难点:现代文学的特征 思考:第二个十年文学创作的整体特色
7
教学大纲
3.讨论:要求学生事先搜集和阅读材料并写好发 言提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4.考试:本课程期末考试1次,考试方式为闭卷。
5
教学大纲
六、本课程的重、难点 重点: 1.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有关史料的识记。 2.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的分析与阐释。 难点: 1.中国现代文学史运动和思潮的评价与研究。
6
12
教学大纲
第六讲 丁玲(4课时)
一、作家简介 二、《莎菲女士的日记》重点:莎菲的形象分析 难点:莎菲的情感世界 思考:《莎菲女士的日记》与《狂人日记》的比较
13
教学大纲
第七讲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4课时)
一、京派小说 二、海派小说 重点:沈从文《边城》分析 难点:沈从文眼中的“乡下”与“都市” 思考:举例说明京派与海派小说的风格差异
9
教学大纲
第三讲 30年代文学思潮(4课时)
一、30年代文学发展总评 二、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三、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爆发的原因 四、三十年代文学发展总体特征 五、革命文学论争 六、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 七、左翼作家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争 八、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文艺的冲突 重点:“左联”的形成 难点:文学发展的总体特征 思考:“第三种人”的文艺观念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