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国现代文学史 .ppt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 ppt课件

61
杂文
是文章形式的彻底解放,也是文学精神的深 刻自觉,它是鲁迅对可用于现代中国的一切 文章形式的创造性综合,也是他一生文学成 就的综合显示。鲁迅明确反对现代“文学概 论”之类对各体文章的严格限制,强调既要 发挥各体文章特殊的形式功能,更要注意互 补融合,追求无所顾忌自由驱遣的恢弘气象。
62
中国现代文学史
胡适
31
中国现代文学史
理论建设的三个部分: • 为白话做出重新定位 • 对白话文学形式的探索 • 对白话文学精神的追寻
32
胡适对白话文学的基本观点: 中国文学一向是朝着白话的路走的。古文是 死文字,白话才是今人使用的“活文字”, 才是今人表达情感、思想,进行文学创造的 合用的工具。
33
周作人对思想革命的倡导和推进: •《人的文学》指出新文学本质是对“人”的重新 发现,它的根本目标在于能使人性得以健全发展
56
不愿意想到目前,于 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 写了十篇《朝花夕 拾》。
——鲁迅
民国本《朝花夕拾》插图
57
中国现代文学史
• “取今复古”的魏晋格 调
• 面对大众启蒙与守住自 我的内心
• 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 对现代中国文章形式的
创造性综合
58
• 狭义的杂文,又称“杂感”, 是指用现代白话文写作的篇 幅短小手法灵活的“社会批 判和文明批判”
左起:王独清、郭沫若、
郁达夫、成仿吾 37
莽原—未名社 • 《莽原》周刊创刊于1925年4月,是在鲁迅
的主持下与原狂飙社的成员合办的一个刊 物,并由此而形成了一个写作群体,其中 包括韦素园、高长虹、韦丛芜等,创作上 也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 • 1925年秋,由鲁迅、韦素园、台静农、李 霁野、曹靖华等又组成未名社
杂文
是文章形式的彻底解放,也是文学精神的深 刻自觉,它是鲁迅对可用于现代中国的一切 文章形式的创造性综合,也是他一生文学成 就的综合显示。鲁迅明确反对现代“文学概 论”之类对各体文章的严格限制,强调既要 发挥各体文章特殊的形式功能,更要注意互 补融合,追求无所顾忌自由驱遣的恢弘气象。
62
中国现代文学史
胡适
31
中国现代文学史
理论建设的三个部分: • 为白话做出重新定位 • 对白话文学形式的探索 • 对白话文学精神的追寻
32
胡适对白话文学的基本观点: 中国文学一向是朝着白话的路走的。古文是 死文字,白话才是今人使用的“活文字”, 才是今人表达情感、思想,进行文学创造的 合用的工具。
33
周作人对思想革命的倡导和推进: •《人的文学》指出新文学本质是对“人”的重新 发现,它的根本目标在于能使人性得以健全发展
56
不愿意想到目前,于 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 写了十篇《朝花夕 拾》。
——鲁迅
民国本《朝花夕拾》插图
57
中国现代文学史
• “取今复古”的魏晋格 调
• 面对大众启蒙与守住自 我的内心
• 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 对现代中国文章形式的
创造性综合
58
• 狭义的杂文,又称“杂感”, 是指用现代白话文写作的篇 幅短小手法灵活的“社会批 判和文明批判”
左起:王独清、郭沫若、
郁达夫、成仿吾 37
莽原—未名社 • 《莽原》周刊创刊于1925年4月,是在鲁迅
的主持下与原狂飙社的成员合办的一个刊 物,并由此而形成了一个写作群体,其中 包括韦素园、高长虹、韦丛芜等,创作上 也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 • 1925年秋,由鲁迅、韦素园、台静农、李 霁野、曹靖华等又组成未名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 PPT课件

24
第二个十年
① 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的文艺团体,有茅盾、田汉、蒋光慈、 柔石、丁玲、殷夫等作家。(茅盾的《子夜》 则标志着革命文学的实绩); ②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老舍、巴金、 曹禺、洪深、沈从文、萧乾、张爱玲、钱钟书, 以及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如刘纳欧、施蛰存, 穆时英等; ③鲁迅杂文丰收; ④1936年鲁迅逝世。
12
教学大纲
第六讲 丁玲(4课时)
一、作家简介 二、《莎菲女士的日记》重点:莎菲的形象分析 难点:莎菲的情感世界 思考:《莎菲女士的日记》与《狂人日记》的比较
13
教学大纲
第七讲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4课时)
一、京派小说 二、海派小说 重点:沈从文《边城》分析 难点:沈从文眼中的“乡下”与“都市” 思考:举例说明京派与海派小说的风格差异
25
第三个十年
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战爆发; ②文学界形成三个不同的文学区域: 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 ③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 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④三个区出现的优秀作品。
26
六、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要特 征
1、白话代替文言。古典文学中占主流的文学是诗 歌、散文,是用文言进行写作,小说、戏剧不被 视为正宗文学;而现代文学则提倡白话,提倡小 说、戏剧的创作。
39
胡适等一些新文学运动的参加者为使新诗摆脱 旧诗格律的影响,进行了艰苦的努力。
40
• 《人力车夫》是一首胡适创作的白话诗,诗中反映了 一个年少的人力车夫的悲惨生活。这首诗最早发表于 1918年1月15日的 《新青年》(第4卷第1号)上,此 诗后来收入我国第一本白话诗集 《尝试集》中。
诗中描写了一个年少的人力车夫,在饥寒交迫的冬天里, 立在马路旁等候顾客的情景。一位顾客看到年少的人力车夫在 寒风中的样子,对他产生一种怜悯和悲伤之情,不忍坐他的车。而年少的 车夫却向这位同情他的顾客诉说他已经半日没有拉到顾客了,你的心意虽 然好,但是也不能填饱我饥饿的肚皮。这位好心的顾客只好无奈地上了他 的车。
第二个十年
① 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的文艺团体,有茅盾、田汉、蒋光慈、 柔石、丁玲、殷夫等作家。(茅盾的《子夜》 则标志着革命文学的实绩); ②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老舍、巴金、 曹禺、洪深、沈从文、萧乾、张爱玲、钱钟书, 以及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如刘纳欧、施蛰存, 穆时英等; ③鲁迅杂文丰收; ④1936年鲁迅逝世。
12
教学大纲
第六讲 丁玲(4课时)
一、作家简介 二、《莎菲女士的日记》重点:莎菲的形象分析 难点:莎菲的情感世界 思考:《莎菲女士的日记》与《狂人日记》的比较
13
教学大纲
第七讲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4课时)
一、京派小说 二、海派小说 重点:沈从文《边城》分析 难点:沈从文眼中的“乡下”与“都市” 思考:举例说明京派与海派小说的风格差异
25
第三个十年
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战爆发; ②文学界形成三个不同的文学区域: 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 ③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 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④三个区出现的优秀作品。
26
六、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要特 征
1、白话代替文言。古典文学中占主流的文学是诗 歌、散文,是用文言进行写作,小说、戏剧不被 视为正宗文学;而现代文学则提倡白话,提倡小 说、戏剧的创作。
39
胡适等一些新文学运动的参加者为使新诗摆脱 旧诗格律的影响,进行了艰苦的努力。
40
• 《人力车夫》是一首胡适创作的白话诗,诗中反映了 一个年少的人力车夫的悲惨生活。这首诗最早发表于 1918年1月15日的 《新青年》(第4卷第1号)上,此 诗后来收入我国第一本白话诗集 《尝试集》中。
诗中描写了一个年少的人力车夫,在饥寒交迫的冬天里, 立在马路旁等候顾客的情景。一位顾客看到年少的人力车夫在 寒风中的样子,对他产生一种怜悯和悲伤之情,不忍坐他的车。而年少的 车夫却向这位同情他的顾客诉说他已经半日没有拉到顾客了,你的心意虽 然好,但是也不能填饱我饥饿的肚皮。这位好心的顾客只好无奈地上了他 的车。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

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声。
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做出了贡献。
02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鲁迅及其作品
总结词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
详细描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呐喊》等,以尖锐的笔触和深刻的 社会洞察力,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国民性的弱点。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对 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流派与思潮
白话文运动
总结词
白话文运动的发起旨在推动文学语言的现代化,打破文言文的束缚,使文学更加贴近大 众。
详细描述
白话文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文学领域的一场重要变革。它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使文学语言更加通俗易懂,更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这一运动对中国文学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京派与海派文学
总结词
京派与海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大重要流派 ,分别代表了北方和南方的文化特色和风格。
详细描述
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大重要 流派。京派文学以北京为中心,代表了北方的文化特 色和风格,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海派文学以 上海为中心,代表了南方的文化特色和风格,注重吸 收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创新。两大流派的差异和特色对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创作提供了规范的语言文字基础,促进了当代文学的传播和发展。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文化交流与传播
01
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世界了解中国
中国现代文学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声。
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做出了贡献。
02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鲁迅及其作品
总结词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
详细描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呐喊》等,以尖锐的笔触和深刻的 社会洞察力,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国民性的弱点。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对 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流派与思潮
白话文运动
总结词
白话文运动的发起旨在推动文学语言的现代化,打破文言文的束缚,使文学更加贴近大 众。
详细描述
白话文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文学领域的一场重要变革。它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使文学语言更加通俗易懂,更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这一运动对中国文学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京派与海派文学
总结词
京派与海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大重要流派 ,分别代表了北方和南方的文化特色和风格。
详细描述
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大重要 流派。京派文学以北京为中心,代表了北方的文化特 色和风格,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海派文学以 上海为中心,代表了南方的文化特色和风格,注重吸 收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创新。两大流派的差异和特色对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创作提供了规范的语言文字基础,促进了当代文学的传播和发展。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文化交流与传播
01
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世界了解中国
【优秀版】现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PPT

义的。 戊戌变法前后编辑《白话丛书》。
(二)浪漫主义也是这一时期的 文学主潮。
第一、异军突起的创造社拥有一 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
第二、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 一的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 作实践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 诗的形式美。
(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也占 有一席之地。
吸收外国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 于其创作中。如《野草》的象 征主义,徐志摩诗的唯美主义、 诗人李金发的象征主义等。
梁启超等人倡导“小说界革命”、新文 体 。著《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黄遵宪、梁启超等人倡导的“诗界革命” 形成独特的“语丝”体。 第二、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诗的形式美。 (二)浪漫主义也是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潮。 裘廷梁(1857-1943)。 戊戌变法前后编辑《白话丛书》。 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黄遵宪、梁启超等人倡导的“诗界革命” (二)浪漫主义也是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潮。 第二、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诗的形式美。 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戊戌变法前后编辑《白话丛书》。 第二、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诗的形式美。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 刊。该刊创办于1924年11月, 1930年3月停刊。主要撰稿人 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 语堂等。
以散文创作为主,发杂感、短 评、小品。形成独特的“语丝” 体。
二、文艺思潮
著《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一。 )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占主潮地位 。 梁启超等人倡导“小说界革命”、新文体 。
倡导白话文运动的先驱。 戊戌变法前后编辑《白话丛书》。 倡导白话文运动的先驱。
(二)浪漫主义也是这一时期的 文学主潮。
第一、异军突起的创造社拥有一 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
第二、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 一的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 作实践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 诗的形式美。
(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也占 有一席之地。
吸收外国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 于其创作中。如《野草》的象 征主义,徐志摩诗的唯美主义、 诗人李金发的象征主义等。
梁启超等人倡导“小说界革命”、新文 体 。著《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黄遵宪、梁启超等人倡导的“诗界革命” 形成独特的“语丝”体。 第二、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诗的形式美。 (二)浪漫主义也是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潮。 裘廷梁(1857-1943)。 戊戌变法前后编辑《白话丛书》。 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黄遵宪、梁启超等人倡导的“诗界革命” (二)浪漫主义也是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潮。 第二、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诗的形式美。 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戊戌变法前后编辑《白话丛书》。 第二、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诗的形式美。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 刊。该刊创办于1924年11月, 1930年3月停刊。主要撰稿人 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 语堂等。
以散文创作为主,发杂感、短 评、小品。形成独特的“语丝” 体。
二、文艺思潮
著《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一。 )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占主潮地位 。 梁启超等人倡导“小说界革命”、新文体 。
倡导白话文运动的先驱。 戊戌变法前后编辑《白话丛书》。 倡导白话文运动的先驱。
【PPT】中国现代文学史(精)

3、叙事模式:
晚清已有关于现代小说形式的论述(林纾
译介的外国小说) “五四”后现代小说的叙述模式如横断面 (《一件小事》)、成长小说(《倪焕 之》)意识流(《梅雨之夕》)等更是广 泛应用。
还有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
论述的连载体、花絮体等,都与19~20世纪西 方小说叙事模式接近或同步。
传统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划分: 以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2卷 5号上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 为开端,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 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 京召开。历时32年,习惯上称为 “现代文学三十年”。 这种划分方法是中国现代文 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王瑶先生在 《中国新文学史稿》中提出的。
温儒敏 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 下册
朱栋霖 丁帆 朱晓进 主编 高等教育琰 主编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
程光炜 吴晓东 孔庆东等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扬义文存》
杨义 著
人民出版社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界定
用现代的文学语言(现代白话文)与 现代的文学形式(诗歌、散文、小说、戏 剧),表达现代中国人思想、情感和心理 的文学(即近代中国追求国家和民族的现 代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所导致的中国人 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的变化)。 (前言P1)
三、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课程设置
课程依现代文学的三个“十年”,分 为三个大的段落,即三编 : 1917-1927(新文学的生长期); 1927-1937(新文学的发展期); 1937-1949(新文学的成熟期) 。
2、结构:单线索的串珠式--多线索 的交叉式--蛛网式。
最早小说是15世纪,西班牙的《列那狐游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件

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是以博爱心为基础的文学, 不是以好名心为基础的文学;是为文学而创作的文 学,不是为文学本身以外的什么东西而创作的文学。
三、外国文学作品的引入。几乎所有文学革 命的发起者和参加者都做过译介外国文学的 工作。如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沈 雁冰等人都是极为活跃的译介者。 《新青年》从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一、文学革命的思想根源来源于外国文学的 影响 在文学革命的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发难 者就直接从外国文学中得到过启示。 如胡适深受美国庞德诗歌影响,陈独秀的 文学革命论则以西方19世纪资产阶级文学作 为蓝本。其倡导文学革命的基本理论——文 学进化论就是从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主要学 说之一的进化论脱胎而来的。
2、1918——五四运动爆发,是五四文学革命 的“发展期”。在1917年,文学革命虽然形 成了一定的声势,但反响并不强烈。1918年3 月,为了增强其反响,《新青年》第四卷第 三号发表了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信”。 3、五四运动——1927年,是文学革命取得全 面胜利的时期,其重要标志是:新的、优秀 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纯粹的文学社团如雨 后春笋般出现。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从文学 革命到革命文学发展的转折时期。
第一卷开始就先后译介了屠格涅夫、王尔德、契珂夫、易朴生 这些俄国、法国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的涌入和 被接受。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西方文艺 复兴以来的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 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文学思潮如:形式主义、自
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 析派、意象派、立体派、未来派等等;哲学思潮如:进化论、 人道主义、实证哲学、尼采超人哲学、叔本华悲观哲学、弗洛 伊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 家主义、马克思主义等。
三、外国文学作品的引入。几乎所有文学革 命的发起者和参加者都做过译介外国文学的 工作。如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沈 雁冰等人都是极为活跃的译介者。 《新青年》从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一、文学革命的思想根源来源于外国文学的 影响 在文学革命的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发难 者就直接从外国文学中得到过启示。 如胡适深受美国庞德诗歌影响,陈独秀的 文学革命论则以西方19世纪资产阶级文学作 为蓝本。其倡导文学革命的基本理论——文 学进化论就是从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主要学 说之一的进化论脱胎而来的。
2、1918——五四运动爆发,是五四文学革命 的“发展期”。在1917年,文学革命虽然形 成了一定的声势,但反响并不强烈。1918年3 月,为了增强其反响,《新青年》第四卷第 三号发表了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信”。 3、五四运动——1927年,是文学革命取得全 面胜利的时期,其重要标志是:新的、优秀 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纯粹的文学社团如雨 后春笋般出现。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从文学 革命到革命文学发展的转折时期。
第一卷开始就先后译介了屠格涅夫、王尔德、契珂夫、易朴生 这些俄国、法国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的涌入和 被接受。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西方文艺 复兴以来的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 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文学思潮如:形式主义、自
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 析派、意象派、立体派、未来派等等;哲学思潮如:进化论、 人道主义、实证哲学、尼采超人哲学、叔本华悲观哲学、弗洛 伊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 家主义、马克思主义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华中师范大学精品课程)PPT课件

c 艾青发表《了解作家,尊重作家》一文
d 王实味发表了《政治家·艺术家》和《野百 合花》两篇杂文,刊登于1942年3月《谷雨》 和《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引起更大的反响。
15
CHENLI
(二)关于《讲话》
1、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党内整风的基 础上召开了延安文艺工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谈会。毛泽东在会上以党 的最高领导人的身份做了发言,后题为《在延安文艺 座谈会上的讲话》。
9
CHENLI
作品有: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具有史诗的 内涵;沙汀的《困兽记》;夏衍的《法西斯细 菌》宋之的《雾重庆》等。并出现了艾青长诗 《火把》史诗性抒情长诗。
(三)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文学用喜 剧结束一个时代(1944年9月——1949年9月)
10
CHENLI
这一时期的创作集中表现了两个主题: 其一,对国民党统治的批判; 其二,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 风格上不约而同的具有讽刺风格,表现出喜剧性。
7
CHENLI
2、文学从单一走向复杂。
文学向着多层次思维、多方位观察转变,文学 艺术的表现追求应有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深刻 性,倾向于“史诗格调”。
3、创作特点:“三个面向” (1)面向现实:
8
CHENLI
(2)面向历史:
形成了以郭沫若《屈原》位代表的历史剧的创 作高潮。
(3)面向自己:以抗战为背景写知识分子的 苦难历程,反思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性格。
3、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 的论争。
(1)由此论争引发的对王实味等人的政治性批 判。
a 周扬在1941年7月发表了《文学与生活漫谈》
一文,重视文学创作的内部规律,提出某些精
14 到见解。
d 王实味发表了《政治家·艺术家》和《野百 合花》两篇杂文,刊登于1942年3月《谷雨》 和《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引起更大的反响。
15
CHENLI
(二)关于《讲话》
1、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党内整风的基 础上召开了延安文艺工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谈会。毛泽东在会上以党 的最高领导人的身份做了发言,后题为《在延安文艺 座谈会上的讲话》。
9
CHENLI
作品有: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具有史诗的 内涵;沙汀的《困兽记》;夏衍的《法西斯细 菌》宋之的《雾重庆》等。并出现了艾青长诗 《火把》史诗性抒情长诗。
(三)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文学用喜 剧结束一个时代(1944年9月——1949年9月)
10
CHENLI
这一时期的创作集中表现了两个主题: 其一,对国民党统治的批判; 其二,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 风格上不约而同的具有讽刺风格,表现出喜剧性。
7
CHENLI
2、文学从单一走向复杂。
文学向着多层次思维、多方位观察转变,文学 艺术的表现追求应有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深刻 性,倾向于“史诗格调”。
3、创作特点:“三个面向” (1)面向现实:
8
CHENLI
(2)面向历史:
形成了以郭沫若《屈原》位代表的历史剧的创 作高潮。
(3)面向自己:以抗战为背景写知识分子的 苦难历程,反思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性格。
3、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 的论争。
(1)由此论争引发的对王实味等人的政治性批 判。
a 周扬在1941年7月发表了《文学与生活漫谈》
一文,重视文学创作的内部规律,提出某些精
14 到见解。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PPT

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高晓声 古华 张弦 张一弓 李国文 王蒙 谌容 张贤亮
女人》 方之
《天云山传奇》 《李顺大造屋》 《芙蓉镇》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冬天里的春天》
《布礼》、《蝴蝶》 《人到中年》 《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
《内奸》
周克芹
电影《人到中年》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泛指中国在1980年代开始一种文学创作思想(潮 流),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最先出现的一种 文学现象。主要是表现“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 的精神物质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 思,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在当时 中国社会有广泛影响。
伤痕文学开端于1977年11月刘心武在《人民文学》 上发表的小说《班主任》,其名称来源于复旦大学 一年级新生卢新华于1978年8月11日在《文汇报》 上发表的小说《伤痕》。
电视剧《人到中年》
特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以颂扬改 革精神,塑造改革者形像,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 形形色色改革起过造势作用的文学作品(以小说为 主)。改革文学是随着农村实行联产计酬、承包责 任制,城市开始经济改革应运而生的。1983至 1984年间,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 了一个创作高峰,在社会上颇为轰动。
在此之前的中国小说中,自然一直主要 是作为环境因素的,而在这批作品之中 自然具有了主题的意义。
张承志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 创作,超越了社会政治层面,突 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 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文 化学的思考.
主要作品有韩少功的《归去来》、 《爸爸爸》、《女女女》,阿城 的《棋王》、《孩子王》、《遍 地风流》,郑万隆的《异乡异 闻》,贾平凹的《古堡》、《远 山野情》,李杭育的《最后一个 渔佬儿》、王安忆的《小鲍庄》 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文学平民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使 传统的文学接受主体发生变化,文学 成为民众文化参与的工具,培养了多 样化的读者群。
3、文学自身发展的促进。
古典文学的式微,新的文 学形式的孕育。文学自身发展 的现代性追求导致传统文学产 生新的质变。
二、文学革命的准备:文学观念的 变革
文学界掀起了“诗界革命”、 “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白话文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改良 运动。
中国现代文学史
1、什么是“现代文学”
“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 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 情、心理的文学”。
2、何谓“文学的现代化” (1)思想的现代化。 (2)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 (3)文学语言与形式的更新 。
3、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
1)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30多年, 但大大缩短了近代中国与西方在文 学上的距离。
1、政论散文:以梁启超成就最高,梁启超把 自己的新文体作为新民的觉世之文,以此传 播西方的政治思想,鼓吹立宪、新民、强国 ,是富含感情,汪洋恣肆的魔力文字。如《 少年中国说》、《新民说》等。
2、革命派散文:以章太炎(有学问的革命 家)成就最高。文章动人心魄,自由尖 锐,富于创造。革命派散文具有革命性 、斗争性、鼓动性与通俗性的统一。
最早提出“言文合一”的是黄遵宪。
胡适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主张。
5、新的文学观念的产生:鲁迅兄 弟的文学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 能和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提出“ 文章者,国民精神之所寄也”,强 调文学的长远功效,而非现实的实 用性,希望文学通过对民族精神、 国民灵魂的熏陶和改造来达到振兴 民族的目的。即鲁迅后来的文学“ 立人”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研究的对象:
中国现代文学既是作家作品的历史, 也是文学和文化思想的历史,也是中 国社会接受和运用现代文学的历史。 同时,现代文学为中国的近现代社会 创造了民族共同的想象空间,对中国 近现代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凝聚,民族 国家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我们学习中国现代文学
史,就是要掌中国现代 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史与 作家作品学习相结合,重在 解读文本。
2)中国现代文学诞生在民 族危机深重的年代,是一 种有强烈使命感的文学。 3)重视文学本身的独特 性能。
4)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 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 ,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 形成的新的文学。
4、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1917——1949) 中国文学自1917年之后就被分成
了两个部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 (1949年后),并成为学科的名称一 直沿用至今。
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 时期,但以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文学 为其先导。是文学在特定历史阶段 的激变。
1、西方知识观念对文学的促进
西学动渐,中国知识分子 逐步接受西方的近代科学观念 ,以此为基点思考国家和民族 命运,变革和维新成为时代主 潮。
2、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
晚清社会组织机构的变革,引 起文化机制和文学的变化。
1)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 障,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 了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
2)具有大众化、平民化、民 主特征的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 ,为现代知识分子提供了理性 交往的空间,为文化和文学的 普及奠定了传播基础。
3)知识分子传统地位和角色的转换(科 举制度的废除,传统知识分子学而优 则仕的路子被阻断),社会出现了知 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 现了职业作家群。
1、晚清“诗界革命”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下 形成的一次广泛的政治和文化 运动。
梁启超是首倡的人物,黄遵宪
为其主将。“诗界革命”主张诗歌 要有新意境,要有新语句,要以旧 风格含新意境。要求诗歌以通俗的 语言创造新的诗境。
2、文界革命
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 口号,力求借鉴日本和西方的思想内 容和语言形式,创造出一种“新文体 ”。其特点是思想新颖,文白夹杂, 平易畅达,笔锋饱含感情,具有很强 的鼓动力的文体。
3、小说界革命:小说救国论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 系》(1902)提出“欲新一国之民 ,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小 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等 观点。重点表达了他小说新民救国 的主张。
4、白话文运动 文言文已经无法表现现代人丰富复杂的
思想、精神和繁复的内心世界,无法表现 现代人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当语言无法 表现它的对象时,变革就成为一种必然。
6、域外小说翻译运动:一批知 识分子认为西方的强大主要得 益于文学尤其是小说的教化与 新民,尤其强调小说对政治思 想的宣传与政治运动的配合。 于是,翻译西方小说成风,使 中国文学受到西方文学的广泛 影响。
三、文学革命前20年中国文学概况(文学的 过渡性特征)
成就最高,对后来文学革命造成了直接影响 的是政论散文、小说翻译和创作。
第二个十年(1927-1937):阶级解放意识, 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 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识和 人民解放意识,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 文学。
(二)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代主义。现实主义为主潮。
(三)代表作家:鲁迅、沈从文、郭沫 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张爱 玲、徐志摩、闻一多、丁玲、赵树理 、艾青、戴望舒、萧红、艾芜、钱钟 书、艾青、路翎、穆旦等。
3、政治、问题小说:宣传政治观念,关注 社会问题。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 等。
4、谴责小说:讽刺带谩骂。出 现了四大谴责小说:刘鹗的《 老残游记》、吴沃人的《二十 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 孽海花》、李宝嘉的《官场现 形记》。
现代文学分期:
1)1917—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 年代文学。
2)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 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3)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 学开端以及承继发展的多地域、多 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
5、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观
(一)内容思想:
第一个十年(1917-1927):民主意识、科学 精神、社会主义思想。
3、文学自身发展的促进。
古典文学的式微,新的文 学形式的孕育。文学自身发展 的现代性追求导致传统文学产 生新的质变。
二、文学革命的准备:文学观念的 变革
文学界掀起了“诗界革命”、 “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白话文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改良 运动。
中国现代文学史
1、什么是“现代文学”
“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 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 情、心理的文学”。
2、何谓“文学的现代化” (1)思想的现代化。 (2)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 (3)文学语言与形式的更新 。
3、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
1)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30多年, 但大大缩短了近代中国与西方在文 学上的距离。
1、政论散文:以梁启超成就最高,梁启超把 自己的新文体作为新民的觉世之文,以此传 播西方的政治思想,鼓吹立宪、新民、强国 ,是富含感情,汪洋恣肆的魔力文字。如《 少年中国说》、《新民说》等。
2、革命派散文:以章太炎(有学问的革命 家)成就最高。文章动人心魄,自由尖 锐,富于创造。革命派散文具有革命性 、斗争性、鼓动性与通俗性的统一。
最早提出“言文合一”的是黄遵宪。
胡适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主张。
5、新的文学观念的产生:鲁迅兄 弟的文学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 能和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提出“ 文章者,国民精神之所寄也”,强 调文学的长远功效,而非现实的实 用性,希望文学通过对民族精神、 国民灵魂的熏陶和改造来达到振兴 民族的目的。即鲁迅后来的文学“ 立人”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研究的对象:
中国现代文学既是作家作品的历史, 也是文学和文化思想的历史,也是中 国社会接受和运用现代文学的历史。 同时,现代文学为中国的近现代社会 创造了民族共同的想象空间,对中国 近现代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凝聚,民族 国家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我们学习中国现代文学
史,就是要掌中国现代 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史与 作家作品学习相结合,重在 解读文本。
2)中国现代文学诞生在民 族危机深重的年代,是一 种有强烈使命感的文学。 3)重视文学本身的独特 性能。
4)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 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 ,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 形成的新的文学。
4、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1917——1949) 中国文学自1917年之后就被分成
了两个部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 (1949年后),并成为学科的名称一 直沿用至今。
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 时期,但以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文学 为其先导。是文学在特定历史阶段 的激变。
1、西方知识观念对文学的促进
西学动渐,中国知识分子 逐步接受西方的近代科学观念 ,以此为基点思考国家和民族 命运,变革和维新成为时代主 潮。
2、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
晚清社会组织机构的变革,引 起文化机制和文学的变化。
1)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 障,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 了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
2)具有大众化、平民化、民 主特征的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 ,为现代知识分子提供了理性 交往的空间,为文化和文学的 普及奠定了传播基础。
3)知识分子传统地位和角色的转换(科 举制度的废除,传统知识分子学而优 则仕的路子被阻断),社会出现了知 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 现了职业作家群。
1、晚清“诗界革命”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下 形成的一次广泛的政治和文化 运动。
梁启超是首倡的人物,黄遵宪
为其主将。“诗界革命”主张诗歌 要有新意境,要有新语句,要以旧 风格含新意境。要求诗歌以通俗的 语言创造新的诗境。
2、文界革命
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 口号,力求借鉴日本和西方的思想内 容和语言形式,创造出一种“新文体 ”。其特点是思想新颖,文白夹杂, 平易畅达,笔锋饱含感情,具有很强 的鼓动力的文体。
3、小说界革命:小说救国论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 系》(1902)提出“欲新一国之民 ,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小 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等 观点。重点表达了他小说新民救国 的主张。
4、白话文运动 文言文已经无法表现现代人丰富复杂的
思想、精神和繁复的内心世界,无法表现 现代人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当语言无法 表现它的对象时,变革就成为一种必然。
6、域外小说翻译运动:一批知 识分子认为西方的强大主要得 益于文学尤其是小说的教化与 新民,尤其强调小说对政治思 想的宣传与政治运动的配合。 于是,翻译西方小说成风,使 中国文学受到西方文学的广泛 影响。
三、文学革命前20年中国文学概况(文学的 过渡性特征)
成就最高,对后来文学革命造成了直接影响 的是政论散文、小说翻译和创作。
第二个十年(1927-1937):阶级解放意识, 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 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识和 人民解放意识,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 文学。
(二)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代主义。现实主义为主潮。
(三)代表作家:鲁迅、沈从文、郭沫 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张爱 玲、徐志摩、闻一多、丁玲、赵树理 、艾青、戴望舒、萧红、艾芜、钱钟 书、艾青、路翎、穆旦等。
3、政治、问题小说:宣传政治观念,关注 社会问题。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 等。
4、谴责小说:讽刺带谩骂。出 现了四大谴责小说:刘鹗的《 老残游记》、吴沃人的《二十 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 孽海花》、李宝嘉的《官场现 形记》。
现代文学分期:
1)1917—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 年代文学。
2)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 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3)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 学开端以及承继发展的多地域、多 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
5、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观
(一)内容思想:
第一个十年(1917-1927):民主意识、科学 精神、社会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