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 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现代文学的开端与新文学运动1.1 文学革命与新文学运动的背景1.2 代表性作家与作品1.3 新文学运动的深远影响2. 鲁迅与现代文学2.1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2 主要作品解析:《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2.3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3.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3.1 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及其文学主张3.2 创造社的文学实践与成就3.3 代表性作家与作品4. 沈从文与乡土文学4.1 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4.2 湘西世界的描绘:《边城》等作品解析4.3 乡土文学的意义与影响5. 现代诗歌与散文的发展5.1 现代诗歌的崛起与代表诗人5.2 现代散文的成就与特点5.3 代表性作家与作品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作家生平和作品特点。

2. 鉴赏法:分析重点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

4.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分享心得,提高课堂参与度。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全面的文学史教材。

2. 辅助读物:推荐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和相关评论文章。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影像资料:播放相关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提问和讨论积极性。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文学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考试成绩和论文质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讲授与互动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3. 课程进度安排:6.1-6.2:现代文学的开端与新文学运动6.3-6.4:鲁迅与现代文学6.5-6.6: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6.7-6.8:沈从文与乡土文学6.9-6.10:现代诗歌与散文的发展七、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 一、幻想精神在传统文化中的边缘地位 • (一)中国文化的早熟性质,趋向实际和
理性。
(二)对道德功利的强调
• 二、传统文化中的儿童地位和古代儿童文 学
• (一)童年的消逝 • (二)古代民间儿童读物
二、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儿童文学运动 • 一、五四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转型 • (一)理论的先行 • 1、文字改革: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 2、“儿童本位”的儿童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说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学的现代化
• 一、现代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 (一)八十年代以前评论界对“现代文学”
的界定
• (二)八十年代以来的观点: 文学的整体性
• 二、现代文学的整体特点:
• (一)概况
• (二)特点: 启蒙、“为人生而艺术”、 “传播”新思想
第九章 左翼、京派和海派小说

第一节 左翼小说的创作
• 一、三十年代文学的总体状况
二十年代小说 人生写实派 (文研会为主) 主观抒情派 (创造社为主)
三十年代小说 左翼文学(上海)
京派文学(北京) 海派文学(上海)
• 二、左翼小说 • (一)茅盾开创的“社会剖析小说” • (二)丁玲
• (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等“东北作 家群”作家(流亡作家群)
第一节 老舍的创作以及老北京文化 • 一、老舍的创作经历
• 二、老舍小说中的老北京文化 • (一)“京味小说” • (二)老舍小说中的老北京文化
第二节 老舍对老北京文化的思考
• 老舍对老北京文化的思考: • (一)老舍的思考 • (二)对老北京和老北京人的热爱与批判
• 二、老舍对现代北京的复杂心情 • (一)“挽歌情调” • (二)对现代北京人的刻画

(完整版)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完整版)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教学要求:1、历史分期与各时期的总体特点;2、各时期的主要文学现象和文学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课时安排:课时教具使用:多媒体课室教学过程:★一、中国现代文学及其历史分期 P1(一)中国现代文学史借用钱理群的话说: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指从1917年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所发生发展的历史。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最新的分法,是用“三个十年”把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十年:五四时期,1917—1927年(20年代)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30年代)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40年代)二、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一)前五四文学时期1898年戊戌变法:梁启超、康有为梁启超:创办《清议报》,开始“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严复:翻译英国赫胥黎《天演论》,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林纾:开拓“汉译小说”,翻译了近180种西方名著。

(二)新文化运动 P3序幕: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新青年》主要内容:“拥护德先生"、“拥护赛先生”、“打倒孔家店”,是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统一。

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1、文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原因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

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文学革命兴起的原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指自19世纪末到现在的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战争、革命、社会变革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对于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名词解释:1. 白话文:白话文是指以口语为基础的文字表达方式,与古代文言文相对。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白话文的兴起和普及被认为是一次文学革命,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更易懂、更贴近生活的文学作品。

2. 新文学:新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支重要潮流。

在20世纪初,一批知识分子开始反对传统文学形式和内容,提倡以写实主义为基础的现实主义文学。

他们的作品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3. 汉语口语化:汉语口语化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在20世纪中叶以后,作家们开始注重表达方式的真实性和生活化,大量运用口语和方言,使作品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和亲和力。

4. “文革”文学: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一场重大事件,对于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文学作品受到了严格的审查和限制,许多作家被迫放弃写作,而一些作品则被用来宣传和歌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5.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中国文学发展的一种重要流派。

这种文学风格强调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传统文学模式的颠覆。

作家们尝试以多元化的语言和形式表达个人和社会的困惑和矛盾。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个丰富多样的领域,其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

通过对这些名词的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潮和特点。

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欣赏和品味中国现代文学的精华。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部分,涵盖了从清朝末年到今天的一系列文学作品。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现代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现代文学的起点:中国现代文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维新时期。

当时,中国面临着国家危机和社会变革,一批爱国志士开始反思传统文化,提倡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

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文学刊物,如《新青年》和《新小说》等,为后来的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

2. 五四运动与文学变革: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一时期,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包括鲁迅、胡适、茅盾等,通过文学作品传达他们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反思。

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呐喊》等作品,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此展开了一场思想解放和文学革命。

3. 抒情诗的兴盛:20世纪上半叶,抒情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大特色。

代表作家有徐志摩、聂绀弩、朱自清等。

这些作家以纯粹的写作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吸引了大量读者,并且对后来的文学影响深远。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聂绀弩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作品,至今仍被广为传诵。

4. 抗战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历经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磨难和洗礼。

在这一时期,文学作品承载着抗争和希望,成为了人们抵抗外敌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力量。

有名的作家如艾青、丁玲、王实味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英勇。

例如艾青的《乌篷船》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5. 文革与后文革时期的复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许多作家和文化人受到迫害和压制。

然而,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中,仍有一些作家坚持在困境中发声。

在文革后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一批新人作家涌现出来,他们的作品承接着先辈,展现了新时代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 新文学运动:指1917年至1927年间中国文化领域内出现的一系列思想解放、文学革命和文艺创新的运动。

2. 白话文运动:指新文学运动中,以推崇白话文为主要特征的文学运动。

白话文是指白色文字表达的口语话语,是当时普通百姓普遍使用的语言。

3. 独立自由派:指新文学运动中不属于任何政治派别,反对应用传统文艺观念,追求独立与自由的文学流派。

4. 立体派: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性流派之一,注重诗人的独立性和个性表达,采用现代派艺术手法,倡导诗歌立体化,力求用诗言志。

5. 五四文化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爆发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现代文化的追求。

6. 文艺复兴:是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文艺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倡导民主化、市场化和多元化,以扭转文艺长期沉闷和僵化的局面。

7. 江湖文化:是以小人物为主角,展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命运的文化现象,常常被认为是中国前现代文学的一种形式。

8. 没有主题的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小说领域内的
一种文学倾向,其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主题,而是强调个体情感、人际关系和社会现实的多方面性。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50年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1949.7)1、1917—1927:五四新文学运动产生和向革命文学发展的时期2、1927—1937:左翼文学运动的形成和壮大时期3、1937—1949:抗战的民族的文学运动兴起和繁荣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7—至今)1、十七年文学(1949—1976)创作两个阶段一确立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狂欢时代1序曲诗歌何其芳长篇抒情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胡风组诗《时间开始了》小说赵树理《登记》话剧老舍《龙须沟》2主旋律诗集郭小川《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邵燕《到远方去》《给同志们》梁上泉《喧腾的草原》散文靳以《到佛子岭去》《佛子岭的曙光》李若冰《柴达木手记.小说赵树理《三里湾》康濯《春种秋收》马烽《结婚》谷峪《新事新办》萧军《五月的矿山》周立波《铁水奔流》3变奏小说杜鹏程《保卫延安》—解放战争孙犁《风云初记》---抗日战争峻青《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王愿坚《党费》《粮食的故事》话剧胡可《战斗里成长》陈其通《万水千山》二高涨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丰收时代1 成熟文学作品长篇小说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胡正《汾水长流》陈残云《香飘四季》陈登科《风雷》浩然《艳阳天》梁斌《红旗谱》吴强《红日》罗广斌杨溢言《红岩》杨沫《青春之歌》曲波《林海雪原》欧阳山《三家巷》《苦斗》冯德英《苦菜花》短篇小说马烽《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李准《李双双小传》《耕耘记》刘澎德《桥》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周立波《山那面人家》《禾场上》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罗宾基《山区收购站》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生活小赋吴伯箫曹靖华人生漫忆,碧野山水游记诗歌贺敬之郭小川《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闻捷《复仇的火焰》李季《杨高传》李瑛的军旅诗2新的开拓(反应古代生活作品)历史剧老舍《茶馆》郭沫若《蔡文姬》田汉《关汉卿》曹禺《胆剑篇》小说李劼人《大波》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黄秋耕《杜子美还家》《顾母绝食》冯至《白发生黑丝》徐懋庸《鸡肋》3多样化文学局面A山西“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孙谦,束为,胡正,韩文洲---人民内部矛盾,中间人物,语言大众化B河北“荷花淀派”孙犁,刘绍棠,从维熙,房树民—普通人,充满人情味,散文随意洒脱,诗意浪漫气息C湖南“茶子花派”周立波,谢璞,孙建忠,周建明,叶慰林,古华---农民高尚情操和心灵美,方言土语,幽默第三节文艺思想斗争对现实主义的冲击十七年中三轮冲击一电影《武训传》---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批判运动导演—孙瑜清末武训“行乞兴学”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海河边上》《锻炼》二 1954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5对胡风集团的批判------文字狱,教条主义1956整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造.刘绍棠《田野落霞》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丰村《美丽》李威伦《爱情》陆文夫《小巷深处》阿章《深夜的别离》1957整风转变为反击右派三 1957—1959三年困难时期1961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2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强化1957左倾错误长篇小说《刘志丹》昆曲《李慧娘》电影《林家铺子》《早春二月》《舞台姐妹》《北国江南》《不夜城》第四节“文革”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厄运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拉开文化大革命序幕文革期间三种文学一“阴谋文学”长篇小说《鸿南作战史》—张春桥授意而作《牛田洋》----吹捧林彪短篇小说《初春的早晨》-----描绘“一月革命”风暴,歌颂“文化大革命”,夺权为最高主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1.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主要内容: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双簧信》提出三大主义。

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3.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4.1921年1月,北京,文学研究会,创作,人生派或为人生文学5.语丝社,语丝文体,湖畔诗社,情诗闻名。

6.林纾,文言小说,《荆生》《妖梦》7.新文化的先驱,蔡元培、李大钊、8.学衡派。

提出,仓明国粹,融化新知9.章士钊《甲寅》10.《台湾日报》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摇篮。

11.鲁迅,1918年5月《新青年》强调,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改造国民性问题。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上,标志者五四新文学创作伟大的开端,‘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揭露了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的吃人本质。

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了强烈的反抗和变革的精神。

大胆的提出“从来如此,便对么”最后,狂人期望未来,瞩目下一代,发出了“救救孩子”呐喊。

12.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和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13.《野草》还对病态的社会和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无情的针砭和批判。

14.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篇》和《而已集》15.王统照,美和爱来弥合缺陷,净化人说。

真正能够“冷静的谛视人生,客观的,写实的,”描写着灰色的卑锁的人生。

16.许钦文的《鼻涕阿二》,《惨雾》冷峻而沉重,为人民描述了一场乡村的惨酷场景。

《活鬼》嘲讽了旧中国乡村的小孩子娶打媳妇的风俗习惯。

17.蒋光赤代表作品《少年漂泊者》与《短裤党》等。

在中国文学史最早塑造了革命的形象。

18.1922年,台湾就开始出现新文学的小说创作、19.赖和,台湾新文学的奠基者,也是称作“台湾的鲁迅”。

20.叶绍钧,《校长》《前途》《外国旗》《潘先生在难中》,表现了小市民知识分子的自私与猥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9
鲁迅杂文创作的几个时期 • 1918年至1924年即《热风》和《坟》的一部分, 属早期 • 1925年至1929年间,这一时期的杂文包括《华 盖集》及其续编,《而已集》和《三闲集》 • 1930年至1934年,包括《二心集》、《南腔北 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和《花 边文学》
60
鲁迅杂文的内容
1931年第七期 《良友· 战事画刊》
9
现代文学内部的 变迁:现代化 (西方化)到本 土化(民族化) 的转变
10
四、中国现代文学前、后期的形成
中国现代文学史记录的 是从1917年新文化运动 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期间中国 文学的发生发展情况。 这中间又以抗战的爆发 作为前后期的分界点
青年梁启超
22
文界革命:最早出现在 在梁启超写于1899年的 《夏威夷游记》中,在 后来一系列报业的实践 中成就的‚新文体‛
23
小说界革命:公开亮 相是在诗界革命已达 于创作高潮的1902年, ‚俗语文体‛的建设 便成为一种必然
24
研究论著
• 刘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 期的中国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 •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 小说· 叙 事》,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 陈平原:《触摸历史和进入五四》,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
新文学实践条件的产生 和成熟的过程就是新文 学的‚发生‛。这个 ‚发生‛的条件包括新 文学和文化实践的主体、 方式和资源等一整套社 会性的机制。
15
事实上,这里的‚发生‛ 概念——在某种意义上, 它试图描述一种新文学 结构性的发生,即在前 新文学时期去发现某一 种可能导向新文学的社 会性体制和结构的初步 诞生。
30
《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从文学进化论的立场 提出了文学变革的必要性。 他认为,文学的发展必须 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他以中外文学史史实论证 了‚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 学‛的文学发展观。
胡 适
31
二、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理论建设的三个部分: • 为白话做出重新定位 • 对白话文学形式的探索 • 对白话文学精神的追寻
50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 卓越而不间断地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多种崭新 样式,并一一使其臻于成熟
• 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 抗意识的优秀传统 • 在热情呼唤现代化的同时,意识到现代化在中 国可能产生的各种假象、变体和负面效应,充 满辩证精神的深刻思想
51
二、《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 中国文学由此跨入‚现代‛
• 探索农民灵魂世界的秘密 • 知识分子形象的两种类型 • 几种基本的叙事方式 • 借历史小说审察传统思想在现代的命运
52
1918年的《狂人日记》 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成功的白话 小说,中国文学由此 真正跨入现代
53
《呐喊》收录了1918- 1922年的14个短篇,首 开20世纪中国文学最深 刻的主题——国民性批 判的先河
56
不愿意想到目前,于 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 写了十篇《朝花夕 拾》。 ——鲁迅
民国本《朝花夕拾》插图
57
四、杂文
• ‚取今复古‛的魏晋格 调
• 面对大众启蒙与守住自 我的内心 • 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 对现代中国文章形式的 创造性综合
58
• 狭义的杂文,又称‚杂感‛, 是指用现代白话文写作的篇 幅短小手法灵活的‚社会批 判和文明批判‛ • 广义的杂文泛指中国现代一 切白话文的总和,但其内在 精神必须体现作者的独立意 志和自由思想
43
散文创作 1918年4月,《新青年》 4卷4号开辟了‚随感录‛ 专栏,为现代散文的创 作提供了最初的园地
44
戏剧创作 这一时期虽有胡适的《终身大事》、郭沫若 的诗剧《棠棣之花》等创作,但在现代戏剧 传统中的意义并非十分重大,真正对中国现 代剧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作家和作品是在1922 年以后才出现的
5
1.价值观的转变:民族文 化人格的重构 2.主流社会思潮的转变: 西方思想的传播 3.文学传统的转变:对多 元文学创作的认同 4文学话语权的转变:个人 话语-启蒙话语-大众话语
易卜生《玩偶之家》6
二、对启蒙的冷静反观
• 周氏兄弟精神世界中 充满矛盾的两条思路 • 现代化主题的矛盾与 张力 • 题材的多样化选择 • 文学形式的变革实践
周作人
7
文学现代化
•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基本题材:知识分子题 材与农村题材 •现代文学形式的变革: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的 历史要求与文学语言的民族个性的矛盾
8
三、国家现代化及文学的新要求
民族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国家 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摆脱灾 难、振兴自强的唯一途径。 在近百年的历史空间里,人 们不约而同和频繁地使用着 ‚国家‛这个核心性概念。
32
胡适对白话文学的基本观点: 中国文学一向是朝着白话的路走的。古文是 死文字,白话才是今人使用的‚活文字‛, 才是今人表达情感、思想,进行文学创造的 合用的工具。
33
周作人对思想革命的倡导和推进: •《人的文学》指出新文学本质是对‚人‛的重新 发现,它的根本目标在于能使人性得以健全发展 •《思想革命》主张新文学必须有新思想,强调思 想的革命比语言文字的革新更为重要
16
二、近代知识界的形成
知识分子角色的转换
张元济,曾中进士,清末 投身出版业,经营商务印 书馆,是当时文人转型的 代表
17
近代报业的兴起:报业在知识和思想传播 意义上成为知识分子所承担的‚启蒙业‛
18
学会的涌现:近代的 知识实践形式
近代中国兴学会之风, 正是从戊戌变法运动开 始的
19
三、“白话”的兴起
一、鲁迅出现的意义
家庭、世事与‚第一要著‛
鲁迅原名周树人,号豫才, 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县, 念完私塾即往南京,1902 年,他考取官费留学日本
48
在最初的文学尝试失败 后,他站在当时中国人所 能达到的理论高度批判地 梳理了中西文化的历史发 展与利弊得失,确立文艺 为‚第一要著‛
49
鲁迅‚在当时认定中国当务之急,既非 片面移植西方物质技术,也非皮毛地抄 袭所谓民主政治,更不是生吞活剥地搬 用各种主义、学说,而‚首在立人‛, 树立个人独立自由之精神,这样社会群 体才能发展。‛
45
研究论著
• 陈平原:《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 青年>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03年 第01期; • 王晓明:《一份杂志与一个社团——重识 ‚五· 四‛文学传统》,《上海文学》, 1993年04期; •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 1999年
46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 鲁迅
25
第二章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
一、文学革命
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 主编的《青年杂志》(自第 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在上海创刊
《新青年》的‚青年形象‛ 与各种新式知识者向它的 迅速集结
27
破坏与建设的两个思想维度 • 首先展开在对中国思想传统的祖师爷孔子的 重新评判,展开在对封建礼教的抨击以及对 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的重新估定 • 其次在新文化的建设方面,主要体现为从西 方输入文明的‚欧化‛战略和相应的西方思 潮的引介实践
•《平民文学》对新文学进行了更加具体的界说, 指出新文学是‚平民的文学‛,就是要用普通的文 体实写大众生活的真情实状
34
三、文学社团与创作倾向
• 各种社团的涌起及其 主张 • 外来文学的影响 • 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倾 向
1922年文学研究会出版丛书
• 1921年1月,由郑振铎、沈雁 冰、叶绍钧、许地山、周作 人等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在北 京正式成立 • 文学研究会将《小说月报》 作为自己的代用会刊.自1921 年1月第12卷1号起,至1931 年12月第22卷12号止
鲁迅杂文涉及问题极其宽广,涵盖现代中国人 生活的各方面,核心是揭露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 奴役关系,大声疾呼人的自由与解放。 内容首先是直接抨击时弊的政论。另一项重要 内容是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探索中国如何看齐 世界前进大势而又不为先进文化所主宰,亦即他早 年希望的‚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 固有之血脉‛。
36
1921年6月,创造 社在日本东京成立, 其最早的成员包括 郭沫若、成仿吾、 郁达夫、张资平、 田汉、穆木天、陶 晶孙、何畏等
左起:王独清、郭沫若、
郁达夫、成仿吾
37
莽原—未名社
• 《莽原》周刊创刊于1925年4月,是在鲁迅 的主持下与原狂飙社的成员合办的一个刊 物,并由此而形成了一个写作群体,其中 包括韦素园、高长虹、韦丛芜等,创作上 也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 • 1925年秋,由鲁迅、韦素园、台静农、李 霁野、曹靖华等又组成未名社
28
对文学革命的不同 解释及其交锋 • 与林纾的论战 • 与‚学衡派‛的论 战
林 纾
29
文学革命运动的意义
1.中国现代新文化实践的开端
2.为‚白话‛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民族语言奠定 了基础 3.打破了近代以来体用之争的思想樊篱,以前 所未有的开放态度和极大热情吸收和引介外 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也从根本上改变了 民族‚文学‛的生产方式
11
抗战改变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格局和走向 •改变了‚五四‛以来强调个人的文学主张 •文学观念由西方化向本土化转变 •使后期现代文学形成了多元的、复调性的思
想特色与艺术追求
12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一、“发生”的概念
• 以不同的‚形象‛进入 历史叙述
• 两种叙述的深刻差异
• 现代文学‚发生‛的诸 多‚条件‛
61
杂文
是文章形式的彻底解放,也是文学精神的深 刻自觉,它是鲁迅对可用于现代中国的一切 文章形式的创造性综合,也是他一生文学成 就的综合显示。鲁迅明确反对现代‚文学概 论‛之类对各体文章的严格限制,强调既要 发挥各体文章特殊的形式功能,更要注意互 补融合,追求无所顾忌自由驱遣的恢弘气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