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公开课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杂文的特点,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和实质。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抽象的道理讲得形象、深入浅出的论证艺术。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批判继承的文化观念。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放包容的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和实质。
(2)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
(2)结合现实,正确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面对各种各样的事物,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是全盘接受,还是一概拒绝?在文化领域,同样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看看他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 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三)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34 年6 月4 日。
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都执行一条卖国投降路线,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大片国土沦陷。
在文化方面,国民党反动派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
在革命阵营内部,一些人在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存在着盲目排斥和全盘接受的两种错误倾向。
统编版新教材拿来主义公开课课件3

统编版新教材拿来主义公开课课件3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统编版新教材《拿来主义》这一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拿来主义的定义和内涵,探讨其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拿来主义特点,领会其在各个阶段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结合实际案例,讨论拿来主义的利与弊。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拿来主义的定义、内涵及其在改革开放中的运用。
2.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不同时期拿来主义特点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客观评价拿来主义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拿来主义特点,理解其在各个阶段的作用。
重点:掌握拿来主义的定义、内涵及其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入拿来主义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拿来主义的定义、内涵,分析不同时期的拿来主义特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b. 课堂讲解:对比分析改革开放前后的拿来主义特点。
c. 案例分析:讲解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拿来主义在实践中的应用。
3.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拿来主义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拿来主义2. 板书内容:a. 定义与内涵b. 不同时期的拿来主义特点c. 拿来主义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拿来主义的认识。
2. 答案要求:包括拿来主义的定义、内涵,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拿来主义特点,以及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拿来主义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拿来主义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文化、科技等,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对比分析。
市级公开课课件《拿来主义》

将借鉴的经验和知识应 用于实际情境中,提出 自己的创新想法。
拿来主义的实践
通过实际项目和案例研究,学生可以将拿来主义的理念应用到实践中,提升 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
市级公开课课件《拿来主 义》
拿来主义是一种教育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借鉴和创新的方式 来提升学习效果和创造力。
拿来主义的概念
拿来主义指的是借鉴他人的经验和知识,结合自身情况,形成独来主义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源自于人类向前发展的历史,人们通过学习他人的成果来提升自身。
拿来主义的原则
1 批判性思维
评估所借鉴的经验和知 识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2 创造性思维
结合借鉴的内容,发现 新的创意和解决问题的 方法。
3 尊重知识产权
在借鉴他人的作品时, 要尊重其知识产权和著 作权。
拿来主义的技巧
1 阅读广泛
从各种资源中获取不同 的观点和知识。
2 观察借鉴对象
3 应用创新思维
学习成功的案例,并分 析其背后的原因和方法。
拿来主义的意义
拿来主义让学生受益于他人的智慧,发展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进 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拿来主义的适用范围
拿来主义适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教育、科技、商业和艺术等,能够帮助人们 更好地学习、创新和解决问题。
拿来主义与抄袭的区别
拿来主义强调借鉴和创新,注重个人的思考和理解,而抄袭则是简单地复制他人的作品或想法。
统编版新教材拿来主义公开课课件3

统编版新教材拿来主义公开课课件3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新教材,涉及第十章“概率与统计”的第三节“事件的独立性”。
具体内容包括:事件的独立性定义、判定方法及其应用;条件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概率事件独立性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事件的独立性定义,能够判断实际生活中的事件是否独立。
2. 学会运用条件概率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事件的独立性定义、条件概率的计算。
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概率模型,运用独立性原理进行求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篮球运动员投篮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投篮命中的概率与之前的投篮结果是否有关联。
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事件的独立性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独立性原理。
3.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篮球运动员投篮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独立性原理判断事件是否独立,以及如何计算条件概率。
4. 随堂练习(15分钟)布置两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10分钟)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1. 事件独立性定义2. 条件概率计算方法3. 例题及解答步骤4. 练习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某商店的会员卡发放概率为80%,非会员购买商品的优惠概率为30%,会员购买商品的优惠概率为50%。
如果一名顾客购买了商品,且获得了优惠,求该顾客是会员的概率。
答案:(1)事件独立。
(2)设事件A为顾客是会员,事件B为顾客获得优惠,则P(A)=0.8,P(B|A)=0.5,P(B|非A)=0.3。
根据条件概率公式,计算得P(A|B)=0.5。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事件的独立性及其应用掌握程度,以及条件概率的计算方法。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2篇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4【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正确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1、总体理解文意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教学设想】1、学习本文可以从理解文章的观点和结构入手。
2、对语言的揣摩要结合鲁迅杂文善于运用形象说理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的词句,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可通过练习一中的3题进行。
(详见《教师教学用书》P10“教学建议”部分)3、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总体理解文意,先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初步体会文中一些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题解导入:“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或主张。
“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它的题旨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鲁迅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的文化遗产),又要认真的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2、讲读课文的'前半部分(1-4节)(第5五节为过渡节,也可到第5节)(1)学生阅读这部分课文,思考以下问题: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
(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
课文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接着举出事实(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媚外卖国(2)细读第3节,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词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教师补充: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则当佳节大典之际,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
《拿来主义》优秀课件1

思考讨论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总结了“拿来主义” 者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和“拿来”的四个 条件,请分别加以说明。
思考讨论
使用——直接学习 存放——化害为利 毁灭——完全摒去
沉着 有辨别 人才能成为新人 勇猛 不自私 文艺才能成为新文艺
拿来主义者 必备的条件
( 沉着 ) (勇猛 ) (有辨别) (不自私)
说明怎样 “拿”?
(2). “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 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是怎样说理的?
(3).“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是怎样说理的? (4).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如果这五句 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拿来” 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问题(1)
★“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用一句 话说
方 式
创新
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 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 ------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
作比较。
比喻论证
•该“明用的段积学有 事作 水 习相 物者”上用推的似 作了论成点 比十到就的 喻个人是事来比的不物论喻断“打证。积积作德累比抽者”起方象先,来,的用正的也观两面。就点个论接是正比述着喻积又用确,累用人 。从的“们“作不熟积用积知土,跬”说、 •步如”《、劝“不学积》小“流积”土两成个山比,喻风从反雨面兴说焉明;如积果水不积成累渊就,不 能蛟达龙到生远大焉目;标积。善说成明德学习,要而积神累明。自下得面就,分圣两心层备说焉明。如 何故做不到积积累跬。步作,者无用以四至个比千喻里正;反不对积照小:先流用,“无骐以骥成”、 “江驽海马。”对骐比骥,一说跃明,主不观条能件十的步好;坏驽,马不是十学驾习,的功决在定因 素不,舍坚。持不锲懈而才舍是之学,好朽的关木键不;折又;用锲“而锲而不不舍舍,”金,石“锲 而可舍镂之。”对蚓照无,爪说牙明之只利有坚,持筋不骨懈之、强持,之以上恒食,埃才土会,有所 成下就饮。黄说明泉做,到用积心累一就也要坚。持蟹不六懈跪。而最二后一螯个,层非次蛇,鳝作者 又之用穴蚓无和蟹可两寄个托比者喻,正用反对心照躁,也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4页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章主旨2.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思路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选用精妙喻体的含义【教学过程】一、走进作者,感悟伟人(通过ppt的引导,请学生来介绍鲁迅的生平事迹以及作品)1.生卒年代:1881-1936 ,终年55岁。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作家。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人生中的大事情:留学日本——弃医从文——新文化运动主将——拯救灵魂——民族魂3.作品: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反映国民劣根性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而已集》等16部。
二、理清思路,整体感知1.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针对的是什么错误思想?明确: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2.齐读1-3自然段,说说“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危害是什么?明确:闭关主义的危害——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送去主义的危害——子孙给人家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3.正是上面两种主义有巨大的危害,作者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请同学们找一找作者的中心论点在哪里。
(结合文章题目进行引导)明确:虽然作者在第5自然段就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命题,但第7自然段准确地阐释了怎么去“拿”的问题,因此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第7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4.这种先批判错误的思想,然后树立自己观点的论证思路叫什么?明确:先破后立三、深入分析,学习论证1.文章的那几个自然段是在论证观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作者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后,就要说服别人赞成拥护自己的观点。
这个过程就叫论证,其间采用的方法就叫论证方法。
8,9两个段落是在论证中心论点的,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
(引导学生什么是比喻论证时,可采用《晏子使楚》中晏子反驳楚王“齐人善盗”的观点,他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打比方证明自己的观点“环境使然”。
公开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优秀3篇)

公开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优秀3篇)篇一:语文《拿来主义》教案篇一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理一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请同学们朗读_自然段。
生:朗读。
师:文章一开头就谈“闭关主义”,请问同学们“闭关主义”的具体做法是什么?生:“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师:“闭关主义”的这一做法造成了什么恶果?生:封闭、落后。
(放映鸦片战争片断)师:“落后就要挨打”,于是“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有什么作法呢?生:搞“送去主义”。
师:对!请问搞“送去主义”都送去些什么?生1: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
生2:还有几位大师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哒到欧洲去。
生3: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师:为什么要送?生:还不是给外国打怕了,害怕外国。
师:送的实质是什么?生1:媚外、讨好。
生2:投降。
师:对!讨好外国,投靠外国。
师:鲁迅先生说,由送古董到送活人,这也算是一点进步,怎样理解“进步”一词?生:反语。
师:对!这是写作手法,它的含义是什么?生:“进步了”就是媚外、投降加剧了,加深了。
师:很好!一个劲儿地送去,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没有危害?用课文原话说。
生:“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师:残羹冷炙是吃剩的饭菜,用这样的东西来奖赏子孙未免太过份了,因为只有什么人才能用残羹冷炙?生:叫化子,要饭人。
师:你给叫化子的残羹冷炙是奖赏他么?生1:同情他。
生2:打发他。
师:“同情”也好,“打发”也好,只能算是施舍。
好!我们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解释这种“奖赏”的?生: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这是“抛给”的,说的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师:“抛来”“抛给”“送来”有什么区别?生:“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
师:讲得好,谁有新的见解?生:“抛来”是受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
师:讲得很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外国有目的地送来了什么?生: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写作上有所借鉴。
2.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并掌握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分析与引导提问相结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洋垃圾”视频,“洋垃圾”到底是该进还是禁呢?我们今天先来继续学习《拿来主义》,然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了文章思路,明白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这节课我们来解决为什么拿来,怎样拿来。
二、探究文本,学习论证
(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的1至7自然段,回答问题:边读边勾画出相关的信息
1.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提到哪几个“主义”?它们的表现和危害是什么?
2.为什么要拿来?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提到哪几个“主义”?它们的表现和后果是什么?
明确:闭关主义
表现: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实质:惧外、排外
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碰了一串钉子(割地赔款)导致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
表现:只是送出去,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
实质:媚外、卖国
后果:祸延子孙(子孙沦为乞丐)
送来主义
表现: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毒害、侵略)
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一概排斥
2.为什么要拿来?
韩愈《原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破不立
塞:堵塞;止:停止。
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
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
现比喻不破除旧的、坏的东西,新的、好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
立论:议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叫“立”,
驳论:批驳别人的观点,叫“破”;
本文先驳后立(先破后立),在批驳、否定的基础上,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
文章前半部分从反面论述了应该实行拿来主义,后半部分从正面论述了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二)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的8至10自然段,思考讨论:
1、第8段中“大宅子”比喻什么?中外文化遗产
2、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分别是什么?
3、拿来主义者是如何对待文化的?
(三)本文的论证方法
1.类比论证(第3段)
——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2.比喻论证(8、9段)
——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3.对比论证(8、9段)
——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4.因果论证(8、9段)
——因闭关、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要拿来
三、走出课堂思考反省
“洋垃圾”到底是进,还是禁?还是选择性的进?
四、课堂小结:
当今时代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
那么,作为一个青年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面对外来事物,我们该如何取舍呢?我们应该勇敢地拿来,然后占有、挑选并创新,为我所用!
五、布置作业
运用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以“如何面对手机”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
六、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鲁迅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拿来主义
送来主义
破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