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汉代家族法中的孝

合集下载

“孝”与汉代丧葬祭祀

“孝”与汉代丧葬祭祀

“孝”与汉代丧葬祭祀作者:许亚飞来源:《文物世界》 2014年第2期许亚飞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学说明确地提出了孝道理论。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于是儒家的孝道思想也就随之成为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思想之一。

汉代统治者通过尊高年、举孝廉、“使天下诵《孝经》”[1]等多项措施大力倡导孝道,使两汉时期重孝之风大盛,从而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汉代的丧葬祭祀更是深受“孝”观念的影响,形成了明显的时代特色。

下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孝”在丧葬祭祀上的反映加以论述。

一、“孝”与厚葬儒家孝道思想历来把养生与送死等量齐观。

《礼记·中庸》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荀子·礼论》也说:“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背叛之心也。

”“事生,饰始也;送死,饰终也;终始具而孝子之事毕,圣人之道备矣。

”儒家这种“事死如生”的孝道观对汉代葬俗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这就是厚葬之风的形成和泛滥。

在汉代“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2],权贵豪族、地主富商为了显示孝道,博得孝的美名而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厚葬去世的父母。

《潜夫论·浮侈》云:“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

或至刻金镂玉,檽梓楩柟,良田造茔,黄壤致藏,多埋珍宝偶人车马。

造起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侈上僭。

”又云:“京师贵戚,必欲江南檽梓豫章楩柟;边远下土,亦竞相仿效。

夫檽梓豫章,所出殊远,又乃生于深山穷谷……计一棺之成,功将千万……东至乐浪,西至敦煌,万里之中,相竞用之。

”从这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贵族豪强的厚葬已经到了非常奢侈的地步,而且这种厚葬情况还遍及全国,以至“边远下土”。

另外,随着孝道观念的深入人心,普通百姓为了厚葬其亲人也不惜倾家荡产。

崔寔《政论》云:“念亲将终无以奉遣,乃约其供养,豫修亡殁之备,老亲之饥寒,以事淫汰之华称,竭家尽业,甘心而不恨。

浅谈孝道对汉代法制的影响

浅谈孝道对汉代法制的影响

的说法 , 但这时并没有谈到具体的措施 。到了汉 代, 实践 了“ 以孝治天下 ”孝 的精神亦渗透在其 , 法律制度 中。纵观汉代 的立法和司法 , 我们不难 发现 , 从立法 的指导思想到法律条文 的内容再到
司法的领域中, 无处不体现着孝的精神和要求。


法律 思想 方面 :汉律 以孝道 思想
20 0 9年 6月
翟芳: 浅谈 孝道 对汉代 法制的影响
5 3
的实现 。《 周书 ・ 康诰》 记载 :元恶大憝 , “ 矧惟不孝 不友。 子弗祗服厥父事 , 大伤厥考心。 后来的历 ”
代统治者无不继承这一做法 , “ 将 不孝罪 ” 列为 十
惰其 四支 , 不顾父母 之养 , 不孝也 ; 一 博弈好饮
于事亲 , 中于事君 , 终于立身 。” 据此 , 人子的承欢 色笑 , 事君尽忠 , 以至立身行道 , 无非尽孝 。虽有 贵贱之分 , 职守之别 , 但孝无二致 。所以孝经又 说 : 敬 尽 于 事 亲 , 德 教 加 于 百 姓 , 于 四海 , 爱 而 刑 盖天子之孝也。富贵不离其身 , 然后能保其社稷 而 和其 民人 。 诸侯 之孝 也 。 盖 能守其 宗庙 , 盖卿 大 夫之孝也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 同, 资于事父 以 事君而敬 同。故母取其爱 , 而君取其敬 , 兼之者 , 父也 。故 以孝事君则忠 , 以敬事 长则顺 , 忠顺不 失, 以事其上 , 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 盖士 之孝也。用天之道 , 分地之利 , 谨身节用 , 以养父 母 , 庶 人 之 孝 也 。 由此 看来 , 天 子 一 直 到 庶 此 从 人, 凡修身治人的大道理 , 莫不以孝为主。 值 得 注 意 的是 , 道一 出现 就 与法 制 结下 不 孝 解之缘。据《 吕氏春秋》 引佚《 商书》 “ :刑三百 , 罪

刍议汉代的“孝治”

刍议汉代的“孝治”

然在一定程 度上提 倡小农经济。但“ 黄老” 本质上是一种法 治精神 , 小农 者 大 力 提 倡 以血 缘 关 系 为 纽 带 的 “ ” 巩 固统 治 , 过 举 孝 廉 , 《 经 》 对 孝 来 通 把 孝 从 孝 成 经济保护不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和促进小 农经济健 康发展 , 客观 上要 求 作 为学 校 教 科 书和 大 力 优 抚 孝 子 的 政 策 , 而 使 “ ” 为 汉 王 朝 的 治 国 纲 改 维 以儒家的“ 、 ” 仁 孝 思想治 国。为什 么汉代 后来 “ 以孝 治天下 ”, 有“以仁 领。在社会发展 中确 实起到 了教 化 民众 , 良社会风 气 , 护社会 稳定 和 没 在 治天下 ” 呢?主要是 由汉代小农经济 的状 况和“ 孝” 仁、 自身的特 质决定 的。 巩 固统治 的作用 。但 由于孝是 一个 纯伦理观念 , 其发展 中又受到统治 者 无方 向的引导 , 民众盲从 和过 激 的行 为。在 其实践 过程 中不可 避 秦汉 时期是我 国封 建社会 小农经济 的初期 阶段 , 仁 、 ” “ 孝 作为治 国思想都 有 目的 、 源干伦理道德 , 但相对 “ ” 仁 来说 , 孝” “ 的范 畴更古老 , 孝 ” 是个纯 伦理 免地与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律发生 了激 烈冲突 , “ 原 并严重 冲击 了法律 作为维护
若 既 想 使 同 姓 王 分 封 制 既 能 继 续 发 挥 “ 建 亲 戚 , 藩 屏 汉 ” 积 极 作 用 , 纪》 封 以 的 载惠 帝四年 ( 元前 1 1年 ) “ 公 9 , 春正月 , 举民孝悌 力田者复其身” 。孝悌 又 能 和 平 地 解 决 封 国 过 大 的 问 题 , 好 的 办 法 就 是 用 “ ” 其 笼 络 和 感 指子弟顺事父兄。文帝十二年 ( 最 孝 对 公元前 18年 ) 6 三月诏 :遣谒 者劳赐三老 、 “

刍议汉代的“孝治”

刍议汉代的“孝治”

刍议汉代的“孝治”[摘要] 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王朝。

统治者在选官制度、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行孝治,取得了显著成果,对汉代社会的稳定发展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汉代孝治父母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王朝。

近年来,学界关于汉代“孝治”的研究有很多,主要集中在“孝”与汉代选官制度及“孝”与汉代治国纲领等方面。

但在述及孝的起源,汉代“以孝治天下”的原因,汉代统治者大力推行孝的措施以及孝对汉代社会的影响几个方面则有所不足,本文拟就此问题做简要论述。

一、孝德的产生及汉皇室的态度从甲骨文中“孝”字和殷代普遍存在祭祀考妣的资料看,中国自殷代起就有了“孝”的观念。

西周时期,作为道德观念的“孝”就更为人们所重视。

最初的“孝”观念的涵义是畜养父母、尊敬长辈、追念祖先的。

而在西周的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下,则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奴隶主统治的宗法系统。

治家和治国是一致的,“孝”对维护奴隶社会宗法、等级、分封、世袭制度起着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作用。

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分散的封建个体生产方式逐步出现,孝亲成了中国道德的本位。

在中国古代社会,无论家与国,其组织系统和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由孝亲推及为忠君。

宗法家庭成为“国”与“民”之间的中介,“国”与“家”相沟通,“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构成了中国社会独具的“家国同构”的格局,故治国与齐家相互为用。

而促使孝上升到政治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的是汉室君主。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推行“以孝治天下”的封建帝国,以孝为核心的封建伦常第一次受到统治者空前的重视,揭开汉王朝尊父倡孝序幕的是第一代皇帝汉高祖刘邦。

”孝”是刘姓皇朝为保证其统治长治久安的重要法宝。

在整个汉代历史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汉代“以孝治天下”的原因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统治政策的确立,主要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和统治的成功治国经验等决定的。

汉朝的孝道是怎样的

汉朝的孝道是怎样的

汉朝的孝道是怎样的孝道,是东方灿烂的文化遗产,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伦理道德观念里最核心的部分。

虽然时代在变迁,但孝道对于家庭和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国民道德素质的作用却依然存在。

下面小编给大家讲下汉朝的孝道是怎样的?在中国各个朝代中,汉朝最讲究孝道。

原因很多,关键原因是朝廷官员的选拔制度。

无论是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还是在之后,孝道都是朝廷大力宣扬的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

到了东汉时期,更是明确把察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查什么又举什么呢?考察士人的言行,然后向朝廷推荐两个方面的人才。

一个是秀才,一个是孝廉。

秀才主要是对于儒家的经典有一定造诣者。

在东汉中后期,以秀才出仕的人很少。

一个是因为风气使然,大家都过于看重孝道。

另一个原因,恐怕就是秀才需要博学,并且调查可以比较简单直接的看到结果。

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也当上秀才,实在是说不过去。

而孝廉就不一样了,主要就是对父母的孝顺。

可是孝顺父母就能当官的话,那么,没有什么才学,没有什么能力的也都可以参与选拔。

简单来说,孝廉的考察门槛比较低。

这可能是东汉中后期孝廉盛行,而秀才式微的一个原因。

于是,关于孝顺,在汉代的民间和官场就留下了许多很有意思的故事,有的让人吃惊,有的让人赞叹,有的让人疑惑,有的让人愤慨。

形形色色的孝,形形色色的人。

在《后汉书》中关于孝子的记述很多,比较有名的像赵咨,强盗来家里抢劫,赵咨为了不打扰生病的八十老母,主动请盗贼吃饭,并且表示,除了给老娘留下一点衣服和口粮之外,其他的妻子儿女钱财物品,盗贼随便挑,自己绝不阻拦。

搞的盗贼一愣一愣的。

后来盗贼不敢下手,觉得赵咨好的过头,转身撒腿就跑,可是赵咨却拿着钱财追赶出去。

遥想赵咨边追边喊:“盗贼兄,给你钱……”。

在传记中对赵咨的评价是很高的,世人也很敬仰赵咨。

可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许多观念也跟着变化。

如果现代有这么一个人,对盗贼如是做,估计大家就只会笑话赵咨傻帽了,而女性朋友们也必然高喊口号,呼吁赵咨的老婆一脚把没有良心的老公给踹掉。

管窥汉代家族法中的孝

管窥汉代家族法中的孝

管窥汉代家族法中的孝作者:王涛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24期摘要孝是儒家伦理道德观的核心内容,汉代统治者提倡以“孝”为本,“以孝治天下”,使得原本只是一种道德规范上升为国家法律和公共政策,“孝道”的推行逐渐形成了汉代独特的孝治文化。

汉代的“孝道”贯穿于其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于家族法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和突出。

本文主要依据《汉书》、《后汉书》等基本史料,以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汉代的孝与法律的融合过程、特点,汉代法制中的孝及其实施状况和后果作了一番综合考察。

关键词汉代以孝治天下家族法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8-288-01“礼”的规范至始至终统治中国封建社会,“礼”有政治意义上的“尊尊”和社会意义上的“亲亲”双重内涵。

然而,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亲亲”则是政治意义上的“尊尊”的本源。

因为从历史上看,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亲亲”比作为政治意义上的“尊尊”更具普遍性;从中国封建社会家国一体的结构来看,国乃家的扩大,家乃国的缩影。

所以,“孝”作为“亲亲”的首要之义,必然受到统治者之重视。

为什么要选择汉代的家族法?這是因为:其一,“汉以孝治天下”这是历代史家的定论;其二,是从历史的的演进来看,汉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是汉代所理解的孝还处于“父慈子孝”的阶段,较为接近孝的本义②,另一方面是因为汉的法律制度在封建社会前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王朝的法律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家族法当然也不例外。

中国的家族法起源于国家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

秦汉则是其初步发展。

汉代重孝,汉宣帝曾指出:“父子之亲,夫妻之道,天性也,虽有祸患犹蒙死而存亡,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③汉代家族法具有典型意义。

汉代家族法中有关孝的规定最终是维护父权。

汉律明确规定父与子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处于绝对的不平等地位。

汉高祖曾下令:“民得卖子。

”④父母对子女有管辖权。

《汉书·韦贤传》曰:“孝莫大于严父,故父之所尊,子不敢不承;父之所异,子不敢同。

从“东海孝妇”看汉代“孝”的变异

从“东海孝妇”看汉代“孝”的变异

思 想 进行 缓 冲 的作 用 . 定 程 度 上考 虑 了 中 国 国情 。 一
2帮助 促 进 马 克思 列 宁主 义 的 中 国 化 . 马 列 主 义 刚传 人 中 国 时 .作 为 一 种 新 型 的政 治 思想 吸 引 了
难 本 志 的 . 非 是 破 坏 孔 教 , 坏 礼 法 , 坏 国粹 , 坏 贞 节 , 无 破 破 破 破 f ) 守 主义 的时 代 影 响 一 保 坏 旧 伦 理 忠 孝 节 . 坏 旧 艺 术 中 国 戏 , 坏 旧 宗 鬼 神 , 坏 旧 文 破 破 破 1 代 资产 阶级 思 想 的进 一 步 成 熟 . 近 现 代 化பைடு நூலகம்的 概 念 逐 步 取 代 了西 化 的概 念 .西 方 的 文 化 和 传 统 学 . 坏 旧政 治特 权 人 治 ” 是 这 一 “ 坏 ” 程其 实 不 免 会 有 破 。 破 过 但 的文 化 逐 渐 被 有 识 之 士 重新 认 识 . “ 化 ” “ 代 化 ” 表 面 上 些 主 观 随 意性 和形 而 上 学 的 倾 向 。 虽然 不 是 全 部 的 反 传统 , 是 从 西 到 现 .
1 . 对西 方文 化 的重 新 认 识 与 西 方 英 法 等 国先 发 内 生 型 的 变 革 不 同 , 中 国 近 代 以 来 的 发 展 变 化 的最 初 推 动 力 不 是 自身 的 发 展 , 而是 西方 的 军 事 入 侵 强 迫 驱 动 的结 果 但 是 近 代 中国 所 取得 的发 展 和 进 步 , 非 是 西 并 方 列 强 所 赐予 的 .而 是 中 国 人 民 在 反 抗 西 方 列 强侵 略 蹂 躏 的 同 时学 习其 长 处 . 经 过 自身艰 苦 卓 绝 的斗 争 历 程 所取 得 的 。 以 , 并 所 盲 目崇 尚西 方 文 化 是 很 不 明 智 的 。世 界 的文 明进 步 历 程 就 应 该 是 各 个 文 明互 相 了解 和 融 合 的过 程 , 以 , 西 方 文 化 的 逐 步 认 所 对 识 绝 不 是 盲 目的跟 随 .而是 在 我 们 已有 文 化 的 基 础 上 考 虑 如 何

汉代的孝道文化

汉代的孝道文化

人与事法史春秋70汉代的孝道文化文 宋伟哲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对中华法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于“孝”字的含义,古今的理解大致相同。

《说文解字》云,“善事父母曰孝”,可谓一语中的。

不过,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孝道的理解还是存在一些差异,官方推崇孝道的侧重点也略有不同,这就导致围绕孝道展开的一系列法律制度设计、法律实践以及法律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汉朝建立后,吸取暴秦二世而亡的惨痛教训,推崇无为而治,继而独尊儒术。

这些政策的背后皆有孝道这一核心理念作为支撑,“孝治天下”也成为汉朝的标志符号,并成为此后历代王朝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

因此,了解汉代的孝道文化,就成为研习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重要一环。

以身作则高祖刘邦是汉朝的建立者,也是汉代孝道文化的积极倡导者,他与父亲刘太公之间,就留下了许多动人故事。

刘邦出生在徐州丰县的一户普通人家,性格“宽仁爱人”“常有大度”,不喜欢从事生产劳动,父亲刘太公经常责怪他游手好闲,不如兄弟勤劳。

多年后,已成为开国皇帝的刘邦在一次宴会上向刘太公回忆此事道,“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其实在刘邦创业时期,太公屡受连累,吃了不少苦头。

公元前205年,刘邦和项羽在彭城激战,项羽以少胜多,击溃汉军主力,刘邦仅以身免,刘太公、吕后等亲属尽数被项羽俘虏。

此后,楚汉双方惨烈拉锯,焦灼之际,项羽命人把刘太公绑在高案上,威胁刘邦道,“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刘邦答道,“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这便是成语“分我杯羹”的来历。

项羽听罢大怒,当即就要杀掉刘太公。

万幸在鸿门宴上救护过刘邦的项伯,此时又挺身而出劝谏项羽,“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祇益祸耳”。

刘邦派陆贾劝说项羽交还太公,遭到项羽拒绝。

直到楚汉鸿沟划界,项羽才把刘太公等人交还给刘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特 殊的历 史时 期, 方面是汉 代所理解 的孝还 处于“ 慈子孝 ” 国 一体的结构 下 , 一 父 这种 亲情扩 展开来 在大多 数情况 下便会 由爱家
的阶 段 , 为接近孝 的本义 0另 一方面 是因为汉 的法律 制度在封 而爱 故乡直 至 爱国家 , 而使 以家庭 为基 础的 社会 、 较 , 从 国家稳 固和 建社 会前 期起着 承前启 后的作 用, 对后 世王朝 的法 律制度 有着深 有 力。 远 的影 响 , 家族 法 当然也 不例 外 。
性也 , 有祸 患犹 蒙死 而存 亡 , 爱 结于心 , 厚之至 也 , 虽 诚 仁 岂能违 的核 心乃 延续 父祖 的生命 。这 里 的生命 包含 了父 祖的 理想 和愿
之哉 ?’ 汉代 家族 法具 有典 型意义 。 ’ @ 望。 受此 思想影 响 , 代人 逐渐 形成 了“ 先王之 法服 不敢服 , 汉 非 非
关键 词 汉代 以 孝治 天下 家族 法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90 9(000-8-l 10 -522 1)828O 中图分类 号 : 9 9 D 2
“ 的规范 至始至 终统 治中国封 建社会 ,礼” 礼” “ 有政 治意义 上 体 。“ 只要 父亲 生存 , 儿子 的存 在就 隐在父 亲之 荫下等 于没有 。 的“ 尊尊 ” 和社会 意 义上 的“ 亲” 重 内涵。 亲 双 然而 , 作为社 会意 义 作为 其反 面 , 如果 父亲死 亡 , 子作 为不变 的代 替父亲 的存在 显 儿
处腰 斩 。 也可 见汉代 重孝 , 侧重 于政 治思想 和法 律规范 , 其对 仲舒 断之 日: 甲生 乙, 不能长 育 , 以乞丙 , 于义 已绝 矣 。 虽杖 甲 , 不 论 ,
明显受儒 家“ 慈孝 ” 观念 的制约 , 以慈 为前提 , 母不 慈, 孝 父 父与 子
汉代 重孝 , 不仅 体现 在家族法 上 , 它影 响 了整个 的汉代 法制 , 比如 汉代 规定 “ 不孝 ” , 处 以重刑 。汉武 帝 时, 山王刘 赐 的 罪 并 衡
的关系 便断 绝 了, 父权便 随之 消 失。 董仲 舒 的春秋 决狱 中有个 案
L g l y t m A dS c t e aS se n oiy e
2 口年 日月 ( ) 01 下
{占 I 缸会 } I
管窥 汉代 家族 法 中酌 孝
王摘ຫໍສະໝຸດ 涛 要 孝 是 儒 家伦理 道德观 的核 心 内容 , 汉代 统 治者提 倡以 ‘ ” 哮 为本 , 以孝 治天 下” 使得 原本 只是一 种道德 规 范上升 “ ,
第二 , 强化 了家庭 内的尊 卑关 系 。孝 对敬 的强调 , 使家庭 中
中 国的 家族 法起源 于 国家产 生 之前 的原始 社会 。秦汉 则 是 父子 间 的尊卑 关系越 发分 明, 日常 生活 中的规 矩也 日渐增 多, 其
其初 步 发展 。 汉代 重孝 , 汉宣 帝 曾指 出: 父子之 亲 , “ 夫妻 之道 , 天 氛 围与秩 序俨 然如 宫殿 。助长 了整个社 会 因循守 旧的传 统 。孝
例 : 甲有子 乙乞 丙, “ 乙后长 大, 丙所成 育 。 而 甲因酒 色谓 乙 日: 汝 长 子“ 爽坐 告王父 不孝 , 皆弃市 ” 。根据 汉律 , 幼无 论在什 么情 卑 是吾 子, 乙怒 杖 甲二十 。甲以乙本是 其子 , 不胜 其忿 , 自告 县官 。
况 下殴打 了父母 , 皆处死 刑; 殴死 父母者 要枭首 : 杀父母者 以大逆
为国家法律和公共政策,孝道’ “ ’ 的推行逐渐形成了汉代独特的孝治文化。汉代的 ‘ 道” 哮 贯穿于其社会的方方面面, 尤其于 家族法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和突出。本文主要依据《 汉书》 、后汉书 等基本史料 , 以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汉代的孝与法律 的 融合 过程 、 点 , 特 汉代 法制 中的孝 及其 实施状 况和 后果作 了一 番综合 考察 。
非 0 某 汉 代家族 法 中有 关孝 的规定 最 终是 维护父 权 。汉律 明确 规 先王 之法 言不敢 道 , 先王 之德 行不敢 行 ”的 守旧心理 。 些孝
定 父与 子在 民事 法律 关 系中处 于绝 对的 不平等 地位 。汉 高祖 曾 的 内容成 为 了社会发 展的 阻力 。
下 令 : 民得卖 子 。0 “ ” 父母 对子 女有管 辖权 。《 书 ・ 贤传》 汉 韦 日:
第三 , 助长 了汉代 的 厚葬之 风 。 孝对父 母丧 葬礼节 的强 调严
“ 莫大 于严父 , 孝 故父之 所尊 , 不敢不 承; 子 父之 所异 , 不敢 同。 重助 长 了汉代 的厚 葬之风 , 汉代成 了中 国古代厚 葬现象 比较严 子 ” 使 维 护父 权是 世界 各才 是完 全 民事权 利主 体 。但 是汉 律 中的父 权 重 的朝代 , 导致 劳 民伤 财 。
汉代 家族法 重孝 , 无论是 积极 还是 消极 , 想具有 以下几 点 我
的缩 影 。所 以,孝 ” “ 作为 “ 亲亲 ” 的首要之 义 , 必然 受到统 治者 之 影 响:
重视 。
第一 , 强 了社会凝 聚力 。家 族法 中突现 孝 , 增 一方 面强化 了
为什 么要选 择汉代 的家族 法 ?这 是因为 : 其一 ,汉 以孝治天 家庭 成员 之间 的亲情 , 其彼 此互 相帮助 : “ 使 另一方 面又 磨练 了成 下” 是历代 史家 的定论 :其二 , 这 是从历 史的的演 进来看 , 汉是 一 员 间的忍 耐力 , 强 了其对 各种环 境 的适应 能力 。 古代 中 国家 增 在
上 的“ 亲” 是政 治意 义上 的“ 尊” 亲 则 尊 的本源 。 因为 从历 史上看 ,
现 出来。0 ” 因此 , 财产 制度与 婚姻制度 一样 , 为宗法 家族 的延 续服
作 为社会 意义 上 的“ 亲” 亲 比作 为政 治意义 上 的“ 尊尊 ” 具普遍 务 的。 更
性: 从中 国封建社会 家 国一体 的结构来 看, 国乃 家的扩 大, 家乃 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