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古田方言动词的重叠式
浅谈流行歌词中动词重叠现象

浅谈流行歌词中动词重叠现象浅谈流行歌词中动词重叠现象毕业论文是检验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文档,如何写好毕业论文也成为每个即将毕业的学子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论文范文摘要:歌词是指歌曲中的文词部分。
歌词作为一首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方面也存在着可以探讨的价值。
林夕是香港着名的流行歌曲填词人,通过对林夕词中动词重叠的探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流行歌词中乃至现代汉语中的动词重叠现象。
关键词:林夕歌词动词重叠歌词是指歌曲中的文词部分。
歌词作为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方面也存在着可探讨的价值。
在着名的流行歌曲填词人中,林夕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位。
林夕,原名梁伟文,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晋身香港乐坛的专业填词人。
他于2009年1月18日在2008年度《十大中文金曲颁奖音乐会》上获得代表香港乐坛最高的终身荣誉大奖——金针奖。
至今为止,林夕所填的词不下千首,其中很多作品都成为一代人传唱的经典。
如《至少还有你》《红豆》《北京欢迎你》等等。
林夕词中有很多动词重叠式的使用,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研究动词的重叠,首先要区分动词重叠和重复,二者在形式和意义上都不相同。
重叠是词汇的形态变化,通过词语的形态变化使词的语义发生改变。
在形式上,重复部分念轻声,重复部分和原来部分之间没有明显的停顿。
在意义上表示动量小或时量短:而重叠则是一种语言运用的技巧,是一种修辞格。
在形式上,重复部分重读,重复部分和原来部分之间可以有明显的停顿。
在意义上,动量大或时量长,加重强调。
[1]在林夕歌词中也找到一些运用重复的句子:(1)弹弹弹(编编编)完成无暇的唱片(梁汉文《披头四》)(2)等等等只等一晚给我度夜(3)这位想去追追追(郑希怡《花多眼乱》)动词重复在语义上往往表示动作的持续和动作的反复,即前面提到的动量。
这里的持续是从宏观上而言的,如歌词中“弹弹弹”和“追追追”,并不是一直在“弹”和“追”,中间或许有间隔,但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动作的持续。
《《成都通览》方言重叠式研究》

《《成都通览》方言重叠式研究》一、引言成都,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中心,其方言独具特色。
其中,方言重叠式在成都话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和独特的表现力。
本文将针对《成都通览》中的方言重叠式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揭示其构成特点、语法功能及文化内涵。
二、方言重叠式的构成特点1. 语音特点成都话中的方言重叠式在语音上具有明显的特点。
一般来说,重叠的音节在发音时会有一定的延长和加重,使得整个词语听起来更加柔和、亲切。
此外,部分重叠式还具有音节间的和谐性,使得整个词语的音韵更加优美。
2. 形态特点成都方言中的重叠式在形态上表现为词语的重复和音节的加长。
如“麻麻亮”、“悠悠哉”等,都是通过词语或音节的重复来形成重叠式。
这些重叠式在形态上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成都话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方言重叠式的语法功能1. 描述性功能方言重叠式在成都话中常用于描述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程度。
如“亮堂堂”、“热乎乎”等,通过重叠式的使用,可以更加生动地描绘出事物的形象和感觉。
2. 强调性功能重叠式在语法上具有强调作用,可以突出事物的某一特征或状态。
如“一串串”的“串”,强调了事物的数量多;“慢慢儿”的“慢”,则强调了动作的缓慢。
四、《成都通览》中的方言重叠式研究《成都通览》作为一部记载成都地区文化和语言的文献,为研究成都方言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成都通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方言重叠式实例。
这些实例反映了成都方言在语音、形态、语法等方面的特点,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五、方言重叠式的文化内涵方言重叠式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成都话中,方言重叠式的使用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通过使用这些重叠式,人们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同时,方言重叠式也是成都地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维护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六、结论本文通过对《成都通览》中方言重叠式的研究,揭示了其构成特点、语法功能及文化内涵。
闽东古田县杉洋话的人称代词——兼论其历时涵义

杉洋话基本的三身代词有三个 : “ 我” 、 “ 汝” 、 “ 伊” 。“ 我” 、 “ 汝” 沿用的是上古时期 的第 一、 第二人称 代词 , “ 伊” 则沿用了中古时期的第三人称代词 。读音上 , “ 我” 在杉洋镇和宁德虎演声韵母都是 u a , 古田 城关则是 g u a i ; “ 汝” 的声韵母三地一致 , 都是 n y ; “ 伊” 在杉洋镇和古田城关声韵母相同, 为i , 在宁德虎
1 引言
杉洋镇位于古 田县东部 , 北与宁德市蕉城区虎溟乡和洋中镇接壤 , 是古 田通往宁德及其沿海以及南 往罗源的东大门, 乡址杉洋村距古田县城 7 4 公里( 古 田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1 9 9 7 : 5 6 ) 。杉洋因其特殊
的地理位置, 其语音系统和词汇系统与以古田县城关( 指今古 田县城 区) 口音 为代表的古 田话有 明显的
泪则是入声收尾韵 i ? 。
2 人称代词的类别
我们 以普通话人称代词为参照 , 列表观察杉洋话与古田城关话 、 宁德虎 话人称代词的异同。
[ 收 稿 日期 ]2 0 1 2年 9 月 2 2日 [ 定 稿 日期 ]2 0 1 3年 1 月 1日 d o i : 1 0 . 7 5 o 9 / j . 1 i n s c i . 2 0 1 3 0 1 . 0 2 7 8 5 6
由上表可得出以下结论 :
1 ) 杉洋话与虎溟话在复数和统称上高度一致 , 都用“ 齐齐” 、 “ 齐齐侬” 表复数和统称 。不同的是第一 人称复数中, 杉洋话多了个“ 我人” , 虎很话第一人称复数有“ 我侬” , 而第 二、 第三人称复数则没有“ 一 依” 的形式 。据虎演话调查对象黄秀松的使用表现, “ 我依” 表示 比较亲密的关系, 是包含式 , 因而第二 、 三人 称 中就没有相应的“ 一 依” 表复数的形式。“ 我依” 在杉洋和虎溟年长者 中有的说成“ 我汝” , 年轻人都说成
闽东古田话形容词的重叠式

字组声母类化 规律变化 。具体如 下 :
( 1 ) 阴平字重叠后 为阴去 、 阴 平
乌_ ÷ 乌乌 : U 5 5 - - -  ̄ U 2 1 U
甜 甜 甜 : t i e r j _ + t i e q t i e 0 ( 2 ) 阳平 字 重 叠 后 为 不 变
红 红 红 : g Y 0 孙 _ + 田D o y 0
J OURN AL O F L O NGYAN UNI VE RS nY
闽东古 田话形容词 的重 叠式
李 滨
( 福 建教 育 学院 福 建福 州 3 5 0 0 2 5 )
摘要 : 闽东古 田话形容词的重叠表现 为词根重 叠和词缀重 叠。从音 变规律 、 句法功能和语 义特征等来看 , 通过与福 州方言 、 漳州方言形容词重 叠式的对 比, 发现 古田话形容词特有的重 叠式是 “ A A — B B _ ’ ’ 、 “ X X A ” 、 “ X X 2 A ” 和“ A X X ” 。“ A X l X 2 ” 是上古 、 中古汉语重 叠式的延续和发
母 不类 化 则 为 “ 甜” . 类 化 了就 变成 “ 咸 怀 咸 甜 怀甜 ” 中的“ 怀甜 ” [ n i e 0 ] , 二者语义 完全相反 。 2 .“ A A B” 式 重 叠 的变 调 规 律 “ A AB ” 式 重 叠 的声 调 变 化 规 律 就是 “ A B” 的变调 规律 . “ A B” 的 变 调 严 格 遵 循 固有 的 二 字
词根重叠 的形式 主要有 “ A A” 、 “ A A B” 、
“ A B B ” 、 “ A A B B ” 几 种类 型 。此外 , 还 有 一种 特
殊 的肯定 否定重 叠式 “ A A— B B 一’ 以 及 数 量 极 少
闽东古田话形容词的重叠式

组 音变 规律 . 只不 过变 调 后 的“ A ” 重 复 一次 而 已 声 母 的变 化规 律 则 遵 循声 母 类 化 规 律 类 推. 即第 二个 “ A” 的 声母 受第 一 个 “ A ” 的韵 尾 影响而类化 , “ B ” 的声母 受第二个 “ A” 的韵 尾影
骸” 。因数量 极少 , 不好归 纳其 变调规律 。但从
词根重叠 的形式 主要有 “ A A” 、 “ A A B” 、
“ A B B ” 、 “ A A B B ” 几 种类 型 。此外 , 还 有 一种 特
殊 的肯定 否定重 叠式 “ A A— B B 一’ 以 及 数 量 极 少
的“ A B A C ” 式重叠 。 ( 一) 词根 重 叠的类型 与变调规 律 1 . A A式重叠 的变 调规 律
“ A A” 式 重 叠 的 声 调 变 化 规 律 与 二 字 组 的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1 — 0 7
( 6 ) 阴人字重叠后为 阴平 、 5 3
弱 弱 弱 : y o ? _ ÷ v a 墅 v ? 塾
( 7 ) 阳人字重叠后为 阳平 、 阳入
表 1 A A — B B 一 音 变规 律
形容词 A或 B原调值
阴平 5 5
清楚 楚 s ‘ i t 3 n u n u
干焦焦 : k a 0 t a t a 5 k a t a t a 5
J OURN AL O F L O NGYAN UNI VE RS nY
闽东古 田话形容词 的重 叠式
李 滨
( 福 建教 育 学院 福 建福 州 3 5 0 0 2 5 )
摘要 : 闽东古 田话形容词的重叠表现 为词根重 叠和词缀重 叠。从音 变规律 、 句法功能和语 义特征等来看 , 通过与福 州方言 、 漳州方言形容词重 叠式的对 比, 发现 古田话形容词特有的重 叠式是 “ A A — B B _ ’ ’ 、 “ X X A ” 、 “ X X 2 A ” 和“ A X X ” 。“ A X l X 2 ” 是上古 、 中古汉语重 叠式的延续和发
海南闽语定安话情态动词重叠现象的句法语义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文化论坛2021年第1期•理讼岛耆木•海南闽语定安话情态动词重叠现象的句法语义研究王瑞珍1 ’2,温宾利1(I.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广东广州5丨0420;2•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摘要:定安话是海南闽语的重要分支,其中存在情态动词重叠这一独特的语法现象,这在普通话中并无对应结构,具有一定的语法研究价值_,研究表明,定安话情态动词重叠在语义上通常表示“程度增强•’,该重登结构的第一个成分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程度副词“很”.这一研究结论从一个侧面印证了M o r a v c s i k的“重叠结构用于表达语义加强”的理论假设,同时对进一步揭示定安话情态动词的系统特征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关键词:海南闽语;定安话;情态动词;重叠;程度增强中图分类号:H1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丨674 -7615(2021)0丨-0丨丨2-07D0I : 10. 15958/j. cnki. jywhlt. 2021.01. 017一、问题的提出动词、形容词、名词、量词、副词和拟声词是汉 语中常见的可重叠词类,而助动词-•般被认为是不 能重叠的。
对此,朱德熙认为,助动词(一般指“情 态动词”)不能重叠116\丁声树指出,助动词虽然是 一种动同,可是它跟一般的动词不一样,动词一般 可以重叠,而助动词不能重叠2]89。
试举两例:例1a•张三看书。
b.张三看看书。
例2 a.张三会写字。
丨).*张三会会写字。
从例1可见,汉语普通话中的一般动词“看”通 常可以重叠。
例2显示,普通话的情态动词“会”不能重叠(“会”具有情态多义性,但不管是哪种情态 义都不能重叠)。
实际上,大多数汉语南方方言中 的情态动词(用加黑字体表示)也不能重叠(例句 中,泉州话、漳州话和台湾闽南语中的“会晓”,客家 话中的“晓”和粤语中的“识”都相当于普通话例2中表示“能力”的“会”)®,如例3 —5所示例3a.张三会晓开车。
汉语方言中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和功能的差别

作者: 石毓智
作者机构: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117570
出版物刊名: 汉语学报
页码: 59-63页
主题词: 方言 动词重叠 动补结构 历史语法
摘要:方言的动词重叠是明显有别于普通话的,然而不论在方言还是普通话中,动词重叠式的形式、意义和功能之间都存在着规律性的制约关系:凡是第二个动词为轻声的,皆表达时量短或者动量小的语法意义,且能够带宾语;凡第二个动词仍为重读音的,皆表达连续或者量大的意思,且不能够在其后带宾语。
本文还探讨了形成这种现象的历史原因。
汉语中方言重叠形容词的应用

汉语中方言重叠形容词的应用汉语中方言重叠形容词的应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方言重叠词的结构方式方言重叠形容词和现代汉语的重叠形容词一样,构造形式有单音重叠,双音重叠的AABB等形式,还有后缀式的ABB式。
因为是方言,形容词重叠还有一些自己的特色,像“A里BC”,“A头A脑”,“A手A脚”等形式。
(一)单音重叠式无论南北方言,单音重叠形容词都比较丰富,并且没有地域之分,像“高高、胖胖、矮矮、黑黑、肥肥”这一类。
但有一些单音重叠形容词有地域性,经过大众传播,才成为南北通用的,像东北方言中的“刚刚的”,形容过硬、了不起的意思,这个词语原先在东北通用。
通过春晚小品的传播,渐渐被大多数人所用。
单音重叠形容词都是在形容词的基础上,进行重叠,这样表达的效果明显强于单音词。
例如“他有一张黑脸”给人的印象,远不及“他有一张黑黑的脸”生动形象。
(二)双音节重叠式双音节重叠式是在形容词AB的基础上,分体重叠为AABB式和整体重叠为ABAB式。
分体重叠式主要有:高兴———高高兴兴欢喜———欢欢喜喜干净———干干净净模糊———模模糊糊安静———安安静静客气———客客气气明白———明明白白整体重叠的有:雪白———雪白雪白漆黑———漆黑漆黑冰凉———冰凉冰凉邦硬———邦硬邦硬碧绿———碧绿碧绿滚圆———滚圆滚圆在皖南方言中,还有“老长———老长老长老粗———老粗老粗”东北方言中的“拔凉———拔凉拔凉”这个重叠形容词也是通过赵本山的小品为全国人所知,并迅速使用的。
(三)扩展型重叠扩展型重叠形容词将形容词从一个字扩展为四个字,三个字来加强形容词的使用效果。
四个字的扩展型重叠形容词大多和人体器官有关,有“A头A脑”“A 手A脚”“A声A气”“A眉A眼”等形式,如“呆头呆脑,笨头笨脑、鬼头鬼脑、憨头憨脑、愣头愣脑”,“大手大脚,碍手碍脚、蹑手蹑脚”,“粗声粗气、细声细气,尖声尖气”,“贼眉贼眼,鼠眉鼠眼,冷眉冷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普资讯
近指 和远 指或 者 方位 词所 跟 的重 叠动 词 常 常不 同 。 意 义 多相 似 、 近或 者 有 一 定 的联 系 的 , 可 但 相 才
维普资讯
李 滨 :闽 东 古 田方言 动词 的重 叠 式
闽东古 田方言动词 的重 叠式
李 滨
( 福建 教 育 学院 中5 系, c 福建 福州 3 0 2 ) 5 0 5
摘 要 : 篇论 文 从 共 时平 面 的角度 描 写 了闽东 古 田方 言 动词 的重 叠形 式和 变调 规律 , 句 本 从
法、 语义 、 用 三个平 面分 析探 讨 了动词重 叠变调 的语 法 意义 。 语 关键 词 : 田方 言 ; 古 动词 ; 叠 变调 ; 法意 义 重 语
中图分类 号 : 7 文 献标 识码 : H1 7 A
重 叠是 有 些 汉 语 动 词 的 语 法 功 能 之 一 。 郭 锐 (0 2 10 认 为 , 2 0 ,9 ) 在现 代 汉语 中 , 1%的动词 可 以 有 2
从 语义 角度 来 看 ,古 田话 单 音动 词重 叠前 的 主
语 可 以是 确 指 的 名 词 或 代 词 , A 式 重 叠 后 , “ A” 如果 后 面不 加任 何辅 助 成 分而 单 独作 谓语 时 ,其 主语 不 能是 确指 的 名 词或 代 词 .必须 是 泛指 的 近指 和远 指 的 指示 代 词 , “ 、 、 如 这 那 这儿 、 儿 、 个 、 个 ” 或 那 这 那 ,
音 节 的为 A AB A B A A AB和 AB C式 重 叠 。 B 、 AB 、 B B A 单 音双 音动 词 的重 叠变 调 规律 比较 复杂 。重 叠 后 表
擦 _ 擦 擦 : ‘ + ‘ 5si + t i .t i 5 ‘ s k s kt k G、 阳人字 重 叠后 为 阳平 、 阳人 食・ 食 食 : e s 驺i - _ + s ? i l ? i e e5
写 写写 : a s 2i s 4 i l i L+ al
D、 阴去字 重叠 后 为 阴平 、3 5
同样 的 意思 也 可 以用方位 名 词做 主语来表示 :
( 东 看 看 , 看 看 , 想 做 乇 ! ( 看看 , 看 2) 西 汝 东 西
做. 做做 : o t o3 ÷ t s 5 s o
看 看 , 想干 什 么 !) 你
行.行 行 :i ÷ ka L a iO o 日 a
啼. 啼啼 :‘ 3_ ‘ 3 l 3 ÷ ti 3+ i 3 i 3 e_ t e ‘ e C 上声字 重叠 后 为 阴去 、 3 、 5
想. 想想 :y s蜘 y r ÷ s 日L} y n ̄j
现 出来 的语 法 意义 也 比较 丰 富 。重 叠有 的属 于构 词 重 叠 。 的属 于构 形重 叠 , 文 主要 探讨 古 田方 言 动 有 本 词 的构 形重叠 形 式 、 调 规律 及其 语 法意 义 。 变
一
读 读 读 :‘ k t k t ̄ k _ + t y ‘ ‘y- y s
得 比较 丰 富 . 叠形 式 表现 为单 音 节 的 为 A A
斫 _ 斫 斫 : oZ  ̄u u ?3 + s ?- so lo 5 u -
A A转 、 A来 A去 、 A转 A转 、 A蜀 A、 A务 A务 等 , 双
重叠 , 音 动词 重 叠 形 式 是 A 双 音 动 词 重 叠 式是 单 A,
E 阳去 字重 叠后 为 阴平 、 、 阳平
坐 _ 坐 坐 : i sil + s o5i o 5o
衙 _ 衙 衙 : ‘ 毓 ÷ ‘ e + k i _k i i e e 弱
A AB B 。与现代 汉 语相 比 , 田话 动 词 的重 叠形 式显 古
B 阳平字 重叠 后 为不 变 、
者 是 虚指 的 方 位 名 词 “ 、 ” 不说 “ 、 ” 等 , 东 西 ( 南 北 ) 并 且 应 由这些 指示 代 词 或方 位 名词 组成 对举 句 。才 能 表 达 完整 的意 思 ,多 用 于表 达责 备或 不愉 快 的语言 环境 。例 如 : () 1 者看 看 , 看 看 , 许 汝想 做乇 ! 这儿看 看 , ( 那儿
觑 觑觑 : ‘2 t‘5 y t y1 sy 3 5 s 5 3
看 , 想 干什 么 !) 你
收稿 日期 :0 6 0 — 2 20— 4 2
基金项目: 022 j 5 0 n
作者简介:  ̄
6 7
(9 4 )女 , 古 田人 , 建教 育 学院 中文 系讲 师 , 师 范大 学文 学院 汉语 言 文字 学专业 2 0 级硕 士研 究 生。 16- , 福建 福 福建 03
“ A” 式 重 叠 往 往 可 以 后 加 具 有 语 法 意 义 的 A
“ 字 , 成“ 嘱” 构 AA嘱” 嘱”13应 为 “ 。“ ( a) 蜀下 ” 口语 的
、
单音动词的重 叠形式、 变调 规律及其语法意义
1A 、 A式 重叠 的变 调 规律 及其 语 法意 义 “ A”式 重 叠 的变 调 规律 与二 字 组 的连读 变 调 A 规律一 样 ,且 后 字 的声母 变 化 也遵 循 二字 组声 母 类 化规律①, 体如 下 : 具 A、 阴平 字重 叠后 为 阴去 、 阴平
搓 搓 搓 : ‘ t‘2 O t o sO1 5 s  ̄5
包 . 包 包 :a p u 3 u5 ÷ pu a a 5
合音 . 其调值不受前字调值的影响 , 但声母受前一字 影 响而类 化 , 阴 声韵 和人 声 韵 “ ” 声母 不 变 , 在 ?后 阳
声 韵后 变 为 “ ” 人 声 韵“ ” n。 k 后变 为 “”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