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有效运用
谈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

谈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显而易见。
相较于课堂上传统的黑板讲解和填空练习,动手实验更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提高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漫长枯燥的数学学习中,好的动手实验可以揭示数学的美妙,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学习到的知识。
首先,动手操作可以使小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
孩子们经常会遇到如原理繁杂,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或公式,而动手实验可以让他们亲身体验这些概念和公式,从而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
比如,当教授相关三角函数的知识时,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实验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形状,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三角函数的意义和用途。
其次,动手实验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孩子们不仅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加深理解,还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动手操作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融会贯通,通过实际操作,他们可以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灵活应用新知识。
此外,动手操作能够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当学生看到课堂上有趣的实验或活动时,他们会更渴望参与进来,而不仅仅是坐在椅子上听讲。
孩子们参与实验的同时,也会在尝试中出现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与实验的过程可以让小学生们更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其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也更有助于培养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
此外,在动手操作实验中,孩子们还可以锻炼其团队合作的技能,从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力。
孩子们在实验之前必须制定实验计划和分工合作,从而为实验的成功与失败负责。
如果需要,他们还要为一些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甚至需要一些创造性或非传统的思考方法。
这样,孩子们可以提高其协作和沟通能力,建立一个更积极更有爱的学习氛围。
总的来说,动手操作实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孩子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更好地掌握新的学习内容;锻炼其团队合作和领导技能;以及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动手操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对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作用。
一、提高教学效果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帮助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操作过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学习几何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用纸板剪裁、折叠等动手操作的方式来制作几何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出各种几何图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还可以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培养学生能力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亲自动手进行操作,这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动手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动手操作也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对实际操作过程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学习平面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找出各种图形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动手操作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动手操作的作用,通过灵活多样的动手操作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
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该加大对动手操作教学的支持和推广力度,为教师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动手操作教学资源和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共同推动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良性发展。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尤其是在数学课堂上。
动手操作是指通过实际操作、模型制作、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潜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经验,对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一、动手操作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经常面对的是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这往往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
而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观察、实验、动手制作,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形象化,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几何图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纸板、剪刀等工具进行图形的制作、拼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知识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主动探索和研究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思考、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在学习分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物品的分割、比较、运算等实际操作,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转化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数学知识都是抽象的,难以让学生直接理解和掌握。
而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
在学习平行线和垂直线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搭积木、绘制图形等方式进行实际操作,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线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学知识的形象化认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谈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

谈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一、动手操作的概念动手操作是指通过实物、模型或图形等具体的东西进行操作,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动手操作更加直观、生动,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可以包括使用教具、模型、实验等形式,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通过观察、实践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二、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来自于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采用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2.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数学知识,加深对数字、几何图形等概念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亲自操作计数棒来理解加法、减法运算,通过拼图来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等,都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3.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动手操作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这对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增强学生的记忆力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增强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实验结果表明,动手操作对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具有很好的效果。
三、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1.利用教具进行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使用具体的教具来进行教学,例如使用计数棒、算盘、平衡秤等教具来进行加减法运算,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数学运算的意义和规律。
2.利用模型进行教学对于一些几何图形或者立体图形的教学,可以利用模型来进行教学。
例如可以使用积木、拼图等模型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图形的性质和特点。
3.进行实际探究活动通过一些实际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从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规律和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谈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

谈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学生们的学习方式也在逐步改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会通过板书、讲解等方式来向学生们传授知识。
然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特别是小学生。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探讨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
一、动手操作的优势小学数学课程是非常基础的数学教育,学生们需要通过实际案例来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动手操作是一种非常实用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它允许学生们亲自动手,将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几何形状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几何模型,从而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几何形状的定义、特征和属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有许多不同的实践方式。
例如,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手工制作、拼图、折纸等方式来进行实践操作。
此外,还可以使用电子白板、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将课堂效果进一步提升。
动手操作实践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明确的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们应该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灵活性:动手操作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情境进行调整,确保其有效性。
3.与板书结合:动手操作不应该取代板书和讲解,而是应该与之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4.适当的难度:动手操作应该根据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调整合适的难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虽然动手操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风险。
例如,学生可能会因为粗心大意而出现安全问题。
此外,孩子们可能会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动手操作实践中,教师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教学效果。
四、结语。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是让孩子通过自己亲自去折、画、剪、摆、量、分、拼等,让他们在动手中理解数的概念,感受数学的意义,培养数学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自己往往忽视了让孩子自己亲自动手操作、实践,而是一味地讲,让孩子仅仅是记忆,而殊不知这种记忆是短暂的。
正如有人所说:“我听见了,但可能忘记,看见了可能记住,做了便真正理解了。
”由此可见,亲自动手操作是多么重要。
原先,自己也是一直理解不了动手操作会有多大的作用。
但这学期的公开课中,让自己明白了动手操作的重要。
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上《对称图形》这节公开课中,有一个练习是让学生找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对称轴,然后画出来。
在试教中,自己讲解并教孩子们找对称轴,然后再画。
孩子们很难准确化出来,也理解不了为什么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试教后向其他老师请教时,其他老师给我的建议是让学生先准备好这些图形的纸,让学生先动手折,然后沿着折痕画出对称轴。
在上课时就按照准备好的,先让学生动手折,学生通过折了解到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就是对称轴,并且这条折痕就是对称轴。
让学生动手折,学生也马上就提起了兴趣,一会儿,大部分学生通过折很快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称轴找全了也很快准确的画出来了。
即使个别反应比较慢的也找到了其中的一条。
对于圆这个特殊的图形,在试教是,学生怎么也理解不了为什么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学生总认为一直数下去就一定能数出一个数,但通过让学生动手折,学生知道怎么着都可以一直折下去,所以终于理解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都说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最强的,他们的思维不受任何东西的约束,可以天马行空自由的发挥。
但在过去注重教师讲的教学中,很多时候就束缚了孩子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压制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同样是在这节课中让孩子们动手剪对称图形。
先让他们自己动手剪,剪出一个对称图形。
部分学生知道先对折,然后再剪,这样,很快就剪出了对称图形;还有一部分学生先画好一个对称图形然后再剪,不过最后还是剪出了对称图形;还有个别学生则直接剪最后没有剪出对称图形。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
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
"一语道出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现在就教学中的操作活动,谈谈我的认识。
一、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学习时感到枯燥,缺乏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参加各种活动,动手操作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探究,满足好奇爱动的心里特征。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给学生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实践操作,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二、动手操作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新知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操作活动,一方面是手与眼的协调活动,另一方面是手与脑的密切沟通。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牢牢地扎根在脑海中。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和区别。
三、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思维提供支柱,有助于他们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谈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

谈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备受关注。
动手操作是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物体或使用工具等手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动手操作已经成为教学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其有效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肯定。
本文将就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数学知识,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在学习立体图形的时候,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各种立体图形,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特点和性质,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动手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往往以讲述和板书为主,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和无聊。
而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习分数的时候,可以通过让学生用各种色块手工制作分数模型,让他们亲身体验分数的概念,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锻炼手部的灵活性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学习测量的时候,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尺子、直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可以使他们更加熟练地掌握测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我们应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大对动手操作的推广和应用,创造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生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有效运用
作者:卢晓然
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2017年第06期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根据新课标要求,数学课堂越来越多地使用了操作活动。
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个感官参与的以感知形式为主的认识活动。
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推理等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与联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因此,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
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自参与是何等的重要。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所有的知识都是新的,没有所学知识做铺垫,他们学习数学的一切都来源于生活实践,来源于见过的,动过的,体验过的,操作过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理解学会所学习到的知识。
1.动手操作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学生刚踏入小学门槛,学习时间、方式和要求的骤变使他们处于不适应状态,从而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观,对学习缺乏主动和持久的耐性,作为启蒙阶段的小学数学,仍然是抽象的、概括的。
一年级小朋友的抽象思维还很稚嫩,而且大部分小朋友学习数学还依赖教师、家长,不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普遍存在着学习目的性不强,学习兴趣比较淡薄,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表现在课堂上为被动,不专心,对学好数学缺乏信心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程度。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例如在学习第二册《人民币的认识》时,除了让孩子们在家里买东西,我还在课堂上举行了换钱游戏,购物活动等,特别是购物活动学生的兴趣特别浓厚。
我在班上弄了一个“跳蚤市场”,请了部分家长同时购买了一部分商品,让孩子们在班上购买商品,孩子们特别兴奋,他们除了理解了所学知识,更多的是在心里种下了“学有所用”这样的思想,会更喜欢数学。
2.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化成个体认识的过程。
如果教师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自己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的过程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应用规律去解决新的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例如在学习5的分成与组
成时,我先让学生用小棒操作分出5可以分成1和4,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成3和2,5可以分成4和1,然后让学生发现规律,找到记忆的方法。
当学生熟练以后,学习6的组成和分成,7的组成和分成……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和规律,学生有了5的知识经验,学起来更快。
3.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力不是先天的,它是后天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发展和培养起来的。
所以,我们要重视想象能力的培养。
比多和比少的知识,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相当简单的内容,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很不容易理解的。
我在上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先让学生弄懂一样多。
让学生摆出5个三角形,在下一行摆出5个圆形,用一条条线把一个个三角形和圆形分别对应起来,学生直观地看出了三角形和圆形一样多,同时告诉学生,这样的方法叫做“一一对应”,然后多摆出2个圆形,让学生看出了这时“圆形比三角形多2个,三角形比圆形少2个”。
再抽象到7比5多2,5比7少2,这样通过动手操作,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学生很容易理解了比多和比少,再遇到这样的题目,学生会自动在脑里想象两个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4.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力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既需要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
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可见多动手操作,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创新的目的。
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让他们积极地动手、动脑。
大胆地去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在认识平面图形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两个平行四边形可以拼成什么,两个正方形可以拼成什么……任意图形,不限个数可以拼成什么”学生的热情高涨,拼出了大公鸡,小狗,火车,长颈鹿……等等动物和形象。
在《认识人民币》时,我创建了一个场景,需要买8元5角的物品,学生拿出来8元5角的钱时,有很多种拿法,8元的有拿8张1元,或一张5元3张1元,因为学具里面有2元的,学生或拿出了4张2元,或5元和2元,1元各一张,5角的拿法也有一张5角,或5张1角,或两张2角一张1角。
这样的训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发挥学生丰富多彩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体会到了探究中发现的乐趣,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证明,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能力,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安排一些合作的动手操作活動,既能达到知识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使用在生活。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同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有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