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汉语白话新诗鼓掌

合集下载

现代白话诗经典诗歌

现代白话诗经典诗歌

现代白话诗经典诗歌导语: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现代白话诗经典诗歌,欢迎阅读。

《沪杭车中》—徐志摩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初恋》——日·岛崎藤村记得苹果树下初次相会你乌黑的云发刚刚束起一把雕梳斜插在头上衬着脸庞如花似玉你温情地伸出白皙的纤手把苹果塞进我的怀中那微泛红晕的秋之硕果恰如我俩萌生的恋情但我无意地吐出叹息轻轻飘落在你的双鬓欢乐的恋爱之杯斟满你的蜜意柔情在那片苹果树林里有一条自然而成的小路羞赧地向我问起是谁最早把它踏出《只要彼此爱过一次》——汪国真如果不曾相逢也许心绪永远不会沉重如果真的失之交臂恐怕一生也不得轻松一个眼神便足以让心海掠过飓风在贫瘠的土地上更深地懂得风景一次远行便足以憔悴了一颗羸弱的心每望一眼秋水微澜便恨不得泪水盈盈死怎能不从容不迫爱又怎能无动于衷只要彼此爱过一次就是无憾的人生《你一定要走吗?》泰戈尔旅人,你一定要走吗?夜是静谧的,黑暗昏睡在树林上。

露台上灯火辉煌,繁花朵朵鲜丽,年轻的眼睛也还是清醒的。

旅人,你一定要走吗?我们不曾以恳求的手臂束缚你的双足,你的.门是开着的,你的马上了鞍子站在门口。

如果我们设法挡住你的去路,那也不过是用我们的歌声罢了,如果我们曾设法挡住你,那也不过是用我们的眼睛罢了。

旅人,要留住你我们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只有眼泪。

是什么不灭的火在你眼睛里灼灼发亮?是什么不安的狂热在你的血液里奔腾?黑暗中有什么呼唤在催促你?你在天空的繁星间看到了什么可怕的魔法,是黑夜带着封缄的密讯,进入了你沉默而古怪的心?疲倦的心呵,如果你不爱欢乐的聚会,如果你一定要安静,我们就灭掉我们的灯,也不再弹奏我们的竖琴。

诗歌中国话

诗歌中国话

诗歌中国话以下是一首名为《中国话》的诗歌:
有一种语言,它很神秘,
它蕴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

它是黄河的波涛,是长城的雄壮,
是孔子的智慧,是唐诗的韵律。

这就是我们的母语,中国话,
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语言。

无论我们身在何方,
听见这熟悉的乡音,心便安然。

中国话如琴瑟般和谐,
平仄起伏中藏着世间万理。

又似龙井茶,清冽而醇厚,
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其深邃之美。

我们说起中国话,
便想起春节的鞭炮,中秋的明月,
想起京剧的唱腔,书法的笔墨,
想起古老的中国,生机勃勃的中国。

让我们一同传承这份瑰宝,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
中国话将永远流淌在我们血脉中。

新诗面对的问题

新诗面对的问题

新诗面对的问题
郑敏
【期刊名称】《文艺研究》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 "五四"运动后,白话新诗成为汉浯诗歌的主流,作为汉语文学的新生事物,它虽然受到青年及教育界诗歌爱好者的普遍关注,但由于它本身的艺术要求特别高,在脱下华贵典雅的古典汉语诗的华服后,很难立即找到适合自己的白话服饰,所以比起小说、散文、戏剧,白话诗的艺术转换一直是一个艰难的问题.
【总页数】6页(P44-49)
【作者】郑敏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诗与旧诗--重读胡适谈新诗兼论新诗的标准问题 [J], 周晓风
2.《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敢于面对新问题的学术著作 [J], 张中宇
3.新诗教学面对的困难 [J], 郑成志
4.新诗面对的问题 [J], 郑敏
5.汉语新诗需面对的问题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六一中国话诗朗诵串词

六一中国话诗朗诵串词

六一中国话诗朗诵串词
合: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甲:伴来随着夏日温暖的阳光,我们迎来了六一儿童节
乙: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享受诗歌带给我们的欢乐,享受这段美好时光
丙: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一起走进诗情画意之中
丁: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敞开你的心扉,释放你的激情戊: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这里将成为诗歌的海洋,让快乐响彻云霄
诗歌是自我们古金人类心血的结晶,在这个光环的照耀下,一代一代人茁壮的成长,
为了不辜负古人的期待,我们要把诗歌发扬光大,让我们的后人为我们感到骄傲。

合:下面请欣赏诗朗诵《中国话》。

现代诗《雨巷》赏析

现代诗《雨巷》赏析

现代诗《雨巷》赏析现代诗《雨巷》赏析《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动乱的1927年的夏天。

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雨巷》赏析及拓展阅读,欢迎大家阅读!现代诗《雨巷》赏析篇1一、音乐感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

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

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

在诗中,她也象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

诗中所写的雨巷里,本来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行;自“丁香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

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现在有两个各自孤独的青年男女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也正是诗人当时所想知道的。

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

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

推广普通话的诗歌

推广普通话的诗歌

推广普通话的诗歌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方面,都离不开说普通话。

推广普通话,已经成为现今的社会趋势了。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普通话的诗歌朗诵,希望能帮到你。

推广普通话的诗歌一最爱喝的水呀永远是黄河水给咱一身太阳色能把那雪融化最爱吃的菜是那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清清白白做人不掺假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最爱说的说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最爱做的事儿呀是报答咱妈妈走遍天涯心不改永远爱中华普及民族共同语,增强中华凝聚力积极推广普通话,齐心协力奔小康规范中国语言,提高民族文化普通话: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普通话:迎四方客;送一片情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说普通话让生活更精彩说普通话让社会更温馨普通话同青春携手文明语和时尚并进普通话融汇东西南北情文明语深入男女老少心心相印,语相通和谐社会乐融融说好普通话,朋友遍天下面向现代化,推广普通话爱国旗,唱国歌,说普通话跟党走,听党话,写规范字面向现代化,推广普通话推广普通话的诗歌二我喜欢说普通话我喜欢写规范文字普通话是一种如音乐般美好的语言听着总是让人怡情悦耳规范的文字清秀美丽总给人特别美妙的视觉享受常常拨动你我的心弦不断燃烧一种喜欢的情感普通话是中国人对外开启的窗口说好普通话也是一种对时尚的追求用它沟通没有障碍交流之中心意相通大家都说普通话知道你是用它在把爱表达更不会听着我说话却不知道我是在说啥说好普通话既维系了大家的情感又通过它把中国人的心声向世界表达生命的喜怒哀乐也有了更加精准的回答我们都希望规范汉字的写法给一双双眼睛盛开一朵朵美丽的奇葩看着赏心悦目的一笔一划让我们的好心情沐浴在阳光下大家写出了规范的字体使我们在阅读中尽享行云流水的飘逸和美丽你用文字在愉快我的心灵我更不会用糟糕的字体使你尴尬准确你我的话语规范我们的汉字在心中架起表情达意的桥梁在愉悦中让语言文字永远生动普通话宣传标语1、心相印,语相同,和谐校园乐融融。

诗朗诵《中国话》

诗朗诵《中国话》

诗朗诵《中国话》
有一种语言,它很神秘
它蕴涵着一个民族上下几千年悲喜交加的情感;
有一种语言,它很古老,
古老到那刻在骨头上的文字里都找不到它的起源;有一种语言,它很丰富,
阴阳上去中回荡着慷慨激昂倾诉着温宛缠绵;
有一种语言,它很自然,
点横竖撇捺就展现出花草虫鱼天地山川;
有一种语言,它很新鲜
新鲜得几乎每天都在诞生着新的词汇让人应接不暇;这,便是中国话,
一个古老的东方神话
那黄河的不羁和刚强,是中国话!
那长江的奔放和潇洒,是中国话!
那大山的雄武,高原的粗犷,是中国话!
那江南的温柔,水乡的秀雅,是中国话!
听,中国话正通过我的胸腔
我的喉头在联合国讲坛上响起……
那么亲切优美那么有力伟大!
中国你属于一个伟大的民族,
一个朝阳升腾的天地!我爱你,我们的中国话!
眼神体态语训练
口诀:挺胸微笑吸气开始了
你,我,他,你们,我们,他们,大家,所有人,大地,草原,高山,河流,生长,落下,抓住,放弃,飞翔,弥漫,誓言,承诺,回首昨天,展望未来,我的心愿,我的梦想,加油,努力,前进,我爱你。

白话创作诗歌第一人【《新潮》白话新诗创作的摸索和开拓】

白话创作诗歌第一人【《新潮》白话新诗创作的摸索和开拓】

白话创作诗歌第一人【《新潮》白话新诗创作的摸索和开拓】1918年11月,由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等北京大学学生发起的新潮社在北京大学成立。

1919年1月1日,《新潮》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出版发行,1922年3月,《新潮》出完了三卷二期后终刊。

傅斯年在1919年5月1日《新潮》第一卷第五号上发表了一首白话诗《我们一伙儿》:“春天杏花开了/一场大风吹光/夏天荷花开了/一阵大雨打光/秋天栀子开了/十几天的连阴雨把他淋光/冬天梅花开了/显他又老又少的胜利在大雪地上/杏花、荷花、栀子、梅花――/你败了,我开/咱们的总名叫‘花’/咱们一伙儿……”这“一伙儿”包括傅斯年、罗家伦、俞平伯、康白情、朱自清、周作人、叶绍钧、顾颉刚等人,他们在《新潮》上共发表了60多首白话诗,共同摸索和开拓着白话新诗的道路,壮大了白话新诗的声威,也壮大了五四白话新诗的创作队伍。

《新潮》诗人和《新青年》一起,用大胆的探索和试验,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开了中国新诗创作的先河。

新潮社的顾问胡适,在《新潮》上共发表了三首诗歌,其中一首《关不住了》被胡适自己称为“新诗成立的纪元”。

这首诗在《新潮》第一卷第五号上刊登,题目后标着“译Sara Teasdale’s Over the Roofs.胡适”,诗歌后面还有“Over the Roofs”的原文。

在形式上,该诗打破了旧诗格律的限制,语言上以白话入诗,采用了白话的字、白话的文法和白话的音律,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

诗歌虽以四行为一节,但全不受四行诗的限制,字数一任表达的具体需要,并以拟人的口气在诗中不断插入引语,显得活泼、生动。

即使是在一节诗内,句子也不整齐排列,而是错落有致,形成一种情绪上的起伏。

在内容上,该诗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与渴望,自由“关不住了”!该诗形式的自由有机地结合了思想的自由追求,用现代白话表现了现代的思想,这也许就是胡适追求的白话新诗吧。

胡适把自己看重的诗歌交给《新潮》发表,足见胡适对新潮社的重视,也可以看出胡适对新潮社年轻的白话诗人,寄予了怎样的厚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汉语白话新诗鼓掌
作者:王庚云刘霖徐成菊
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6期
自汉语白话诗歌问世以来,各种质疑之声便持续不断;进入90年代之后,许多人更是对诗歌感到困惑至极,诗歌市场、文体样式、命运等问题成了关注的焦点;这里试从解析困惑入手,阐明诗歌仍是处于前进的路上,仍是拥有美丽的明天,让诗歌爱好者坚定信心。

一、对新诗的困惑
质疑新诗的各种声音几乎从未间断,特别是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学的边缘化,诗歌成了边缘的边缘,诗歌观察者、读者和专业诗歌创作者,无不对诗歌感到极其困惑,孙绍振的话更是如晴天霹雳,“当前中国新诗显然是处在危机之中。


1对于新诗自身。

新诗产生伊始,很多写诗的人认为不要一切“束缚”,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要模式,完全按意愿而为,进入完全的文体狂欢状态,导致诗歌严重散文化倾向,散文同诗歌的界线难以把握,这样的作品,思想正确,艺术则平庸至极,淡而无味许多作品表达单调,语言平乏无力;这样,新诗失去了可以有效利用的参照系统,失去了一元化的准则。

结果,写出的太多诗是很不像诗的。

鲁迅感慨,“新诗却已奄奄一息!”认为新诗多为眼看的,“没有节奏、没有韵,它唱不出来;唱不来,就记不住;记不住,就不能在人们的脑子里将旧诗挤出,占了它的地位。

”无疑,我们缺少高质量的诗歌。

一种强烈的负面文化信息油然而生,诗歌,不值得阅读,难以达到人们想去背下,去诵读的程度,即使是《再别康桥》这种很具有代表性的新格律诗,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得上所以然来。

今天,很多人怀疑新诗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危机,跌入了可怕的低谷,存在着巨大的纰漏。

伴随着二十一世纪初刮遍中国的“文学终结论”,甚至有人预言新诗将会是我国最先消失的文学种类。

各种文体中,诗歌显得更无力,更弱小。

2对新诗外部。

今天,“诗遭到空前的冷遇,它在不断退出原有的文学地盘,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

写诗的人,写而不读不赏,甚至包括自己的作品,只有需要研究诗歌的人才会看,即使有人读,也不过是急匆匆的乱翻。

著名诗人非马曾这样说:“我昨天(2002年9月9日)去上海书城,打算到中国当代诗歌书架上找一本我的诗集,可是没有;我想找我朋友们的诗集,还是没有找到,我叫服务员在电脑上搜索,也没有。

难道现在诗歌如此没有市场吗?我感到很困惑。

”他还说:“美国诗坛的情况和中国一样,现在报纸上已经不刊登诗歌了。

”看来,
诗歌缺乏市场、读者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诗作为一种最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文体,在注重经济效益的社会压力面前,更表现得局促窘迫”。

诗歌难以受到社会的重视,阅读与写作同时存在门槛,写诗就成了自娱自乐的圈内事;写诗也不能为诗人带来多少实际的利益,没有多少人再会把诗人当成自己的追求,因为这是一条没有前途的“黑道”,正如有人曾经对敬文东那样,先“表示了真诚了哀悼”,把诗人比作“左撇子”,再劝“这是‘黑道”’。

(1-262)诗人甚至被责骂成白吃粮食的一群人。

诗歌无法发挥大的作用,难以代表人们的心情;社会上甚至有这样的声音,诗歌可有可无;诗歌难以取悦人的感官,无法留下深刻印象,难以感染人、打动人。

文学,真正进入人的心里,进入灵魂,达到精神陶冶的,只是极其可怜的极少部分。

“兴”、“观”、“群”、“怨”的作用,早已消失殆尽。

诗歌虽可称为精神的贵族,却注定只是艺术的流浪汉。

二、仍在路上
吕进先生以诗歌精神重建、诗体重建和诗歌传播方式重建为诗歌变革内容,指出“新诗面临二次革命,以迎接新的复兴”。

新诗的状态是正处于路上,我们应当着力于诗歌的形式、内容与质量三方面的建设。

1形式。

自由体代替格律性,成为诗歌的主导文体样式,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自由表达情绪,抒发情感,可是随之而来的诗歌遭遇告诉我们,自由未必是好事,诗歌地位一落千丈,在边缘的边缘角落痛苦挣扎。

诗歌失去了“规矩”,诗与非诗失去一定标准。

自由诗自由到了无章可循。

就内容与形式的讨论,废名直言:“新诗的诗的形式并没有”。

冯雪峰曾经说:“越是没有规律的束缚,越是注重自然和自由,如果不是同时以最大的积极精进的精神和努力去实现和建树,那么,流弊就一定非常的大,结果一定会内容浅薄、形式散漫无组织的东西,多于内容深刻充实、形式也相当有组织有创意的东西了。

”“现在新诗的各种各样的形式是都还不能满意的。

”孙绍振也有过抱怨,“每个诗人都可以有自己独创的准则,每一个诗人都可以不承认其他任何人的准则,这就不但使读者而且使作者陷入了艺术的无政府状态,其实就是把任意性当成艺术,其结果是无准则。

”有没有通套模式仍是尚未知晓的事,但可以断定现代的新诗文体并未成型,没有成熟。

我们的新诗正处于寻求一种宽泛通套格律的过程。

同漫长的诗歌历史相比较,建立诗歌的范式传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2质量与内容。

1952年,冯雪峰也曾说,“我们三十多年来的新诗成绩,就是拿那最好的代表作来说,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都还没有达到人民所希望的那样使人满意,还没有达到能够让人经久地传诵的程度,”著名诗人杨光治先生曾将新诗的种种弊端大致概括为:大白
话、大黄话、大黑话。

郑敏也认为,“‘五四’以来新诗所面临的最基本问题就是:诗魂何处投胎。

”以上观点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共同反映了诗歌的内容与质量是存在问题的。

《诗经》跨五百多年历史,仅传三百余篇,而新诗不到百年历史,每年都有无以计数的作品产生,如果真的所有人都可以随意写出诗,那只会是人人皆可为艺术家,却所有的人都不可为艺术家。

韩作荣有言:“那满是褶皱的沾满油腻的语言和惯常的表达方式,已经没有任何新鲜感,充其量只是诗歌的赝品。

”诗人需要追求诗歌的诗质。

新诗要发展下,那是必须“靠诗人自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写出各合乎诗的文章。

”对于诗歌的追求应当是“甘愿让一个读者读一千遍,而不愿让一千个读者只读一遍”(里尔克语)。

“言而无文”,哪里会其行可远?新诗,必须有诗之“文”。

三、重拾信心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已经有数千年的传承历史,它基本是一直处于时代、政治与生活的中心地带,在历史上有极高地位,人们经常将诗歌的过去成就与今日的境况对比,对新诗的探索进行挑剔,消极预判诗的未来,使新诗承受着“古典的压力”,这是不够科学的。

历史上,诗歌由一种新的探索到成功,都是在反复曲折中前进,都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渡阶段,而这个过渡阶段往往是上百年,即使我们是新诗探索仍未取得很大成就,不表明新诗已经陷入了可怕的低谷,一切只是时间问题。

我们相信,“中国文化毕竟拥有丰厚积淀,这是其强大生命力的保证。

”“近20多年来,群众性学习、创作诗词的热情更加高涨。

”“当代诗词,正处于由复苏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

”“新诗并不像有些人断言那样,已经淡出我们的生活,诗歌爱好者,大有人在。


作为起源于抒情,发展于抒情的文学样式,诗歌前景并非暗淡不光,我们没有理由失去信心,“因为生活在继续,人性在继续,人们对美和理想的追求在继续,文学理想仍然在召唤着年轻人的心灵,这就是诗歌能继续发展,诗坛定‘江山代有人才出’的前提和基础。

”并且人类经过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后,必定是走向精神文明的追求阶段。

就文化生态学角度而言,我们的城市是离不开一种精神品格;人类发展的一种趋势,或正如海德格尔的那句名言:“诗意地生活在这人间”。

诗,给人灵魂的释放与安慰;“诗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诗是人类的文明之母,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诗性精神之光照亮文学、艺术乃至生活的一切领域”。

到了加缪这里,他甚至更是把艺术作品看成人类的避难所,我认为诗歌即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