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1PPT课件
音韵学课件

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 一字而可以三声四声,若《易》爻之上下无常,而唯变所 适也。 《诗》三百篇中,亦往往用入声之字。其入与入为韵 者什之七,入与平上去为韵者什之三。以其什之七,而知无 人未尝无入声也,以其什之三,而知入声可转为三者也。 ——《音学五书· 音论》
顾炎武的这种看法,犯了以今律古的错误。 上古韵文中的韵脚字,其声调在中古看来不同,并 非意味着在上古也不相同,很可能在上古它们本来 就属于同一声调。
上古調類 中古調類
平 平
上 上
去
長入 去
短入 入
第七章 上古到隋唐语音系统的发展
第一节 上古到隋唐声母系统的发展 表现在四方面: 1、舌上音的产生 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到了唐代它们才从 舌头音中分化出来。分化条件: (一四)端 答打多低嫡帝都堵笃 端< (二三)知 折卓知质置株竺
注音: 被注字和注音字 重文: 古字形和今字形 谐声字:被谐字和主谐字 两个不同方面的声母在上古是相同或接近的,如果在今音 (指中古音)中读音不同,就说明它们在两汉以后发生了分 化。如童(定母)撞(澄母),在上古它们或者都读作澄 母,或者都读作定母,意思是,其中一个声母在上古是不 存在的。
二、研究上古声母的几项重要结论 1、古无轻唇音。 清人钱大昕得出。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声 母在上古不存在。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並明”。 此结论的证据有: (1)“非”古读作“帮” 《诗》:“东有甫(非)草。”《韩诗》作“圃(帮)草。” 《左传》:“及甫田之北竟。”《释文》:“甫,布(帮) 五反,本亦作圃(帮)”
5、谐声字。谐声字即形声字。 童——撞蹱 二、研究上古声母的方法 方法是:通过以上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 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 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声母。 具体来说,以上五种材料每一种都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 异文: 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声训: 被释词与训释词
音韵学基本知识教育课件

《韵镜》、沈括的《梦溪笔谈》、元人黄公绍 《古今韵会》、刘鉴《经史正音切韵指南》、清 人李元《音切谱》都将声母分为全清、次清、全 浊、次浊四类。 每类包括的声母如下: 全清:帮非端知精照见影 心审 次清:滂敷透彻清穿溪晓 全浊:并奉定澄从床群匣 邪禅 次浊:明微泥娘疑喻 来日
司马光的《切韵指掌图》无名氏的《四声等子》 分为五类,将全浊声母分为全浊和半清半浊, 半清半浊指浊擦音邪、禅。
的概念。 1、韵头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韵头共有i[i]、u[u]、ü[y]3 个。根据多数音韵学家的研究,单纯的韵头在中 古时期只有i、u两个,今天的ü[y]韵头在中古还没 有。 2、开口呼与合口呼
如: 都类:都丁多当得德东 古类:古公过各格兼姑佳乖 居类:居举九俱纪几规吉诡
需要指出的是,声类与声母不完全相同,一 个声类有时是一个声母,有时是一个声母的条件 变体。 具体情形将于第三章《广韵》的声类和声母中介 绍。
二、关于声母的分析 1、对声母发音部位的分析
在现代汉语中,从发音部位的角度将声母分为 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 音、舌面音和舌根音。
全浊,指的是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次浊,指的是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有的 书将浊擦音归入次浊)。 课堂练习: 1、按七音分类写出三十六字母 2、音韵学的全清、次清指什么。
第二节 音韵学对汉语韵母的分析
一、从韵母第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分析, 音韵学家提出了“韵头”和“开口呼”“合口呼”
五音、七音、九音对三十六字母的具体分法见 图1:
2、对声母发音方法的分析 音韵学对声母发音方法的研究可以分为两方面: (1)从形成阻碍的方式和气流状况的角度对声 母进行分析
最早从成阻方式和气流状况的角度对声母进行 研究的学者是明末清初的方以智。他在《通雅》
音韵学课件

音韵学基础一、音韵学常识掌握国际音标的基本知识,如与拼音字母写法的区别、读音、语音特征等。
二、音韵学基本概念掌握、理解重要的概念。
三、中古音概说(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中古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演变规律。
四、诗律(重点、难点)掌握律诗平仄的有关内容五、上古音概说(重点)重点掌握上古汉语的韵部系统和声母研究成果参考书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1980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1982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2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1981殷焕先《反切释要》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9殷焕先、董绍克《实用音韵学》齐鲁书社 1990一、音韵学常识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
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
传统音韵学一般分为四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北音学和等韵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北音学是研究近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学问。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汉语语音发展史分期:分期时间代表音系上古音先秦两汉《诗经》音系中古音六朝到唐宋《切韵》音系近古音元明清《中原音韵》音系现代音“五四”以后普通话音系《国际音标》:见附表。
注意掌握:1、国际音标与拼音字母写法上的区别。
2、读音3、语音特征舌面元音舌位图:子夜歌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
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
二、音韵学的基本概念(一)声方面的术语1、声纽:即声母。
又称音纽或纽。
大概古人以为声母是一个字音的枢纽,所以将它称作声纽。
2、字母:声母的代表字。
音韵学PPT精品课程课件全册课件汇总

五、音韵学是训沽学的工具
《吕氏春秋· 重言》
•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 之。日:“与仲父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其 故何也?”管仲日:“国必有圣人也。”……少 顷,东郭牙至。管仲日:“此必是已。”乃令宾 者延之而上,分级而立。管子日:“子邪?言伐 莒者。”对日:“然。”管仲日:“我不言伐莒, 子何故言伐莒?”对日:“臣闻君子善谋,小人 善意。臣窃意之也。”管仲日:“我不言伐莒, 子何以意之?”对日:“臣闻君子有三色。艴然 充盈,手足矜者,兵革之色也。日者臣望君之在 台上也,艴然充盈,手足矜者,此兵革之色也。 君呿而不唫,所言者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者 莒也。 • 《荀子· 非十二子》:“敛然圣王之文章具 • 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
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各地方性口语的一门科学。要对方言进行深人 的研究,牵涉到方言的历史,因为方言就是历史上某一阶段的官话即 普通话在某一地区的保留。 幕--北京[mù]
梅县
j、q、x 普通话
• 原来普通话的j、q、x来自于古音的两个声母系统,一是g、k、 h,一是z、c、s当他们和开口呼和合口呼相拼时还是g、k、h, z、c、s,当他们和齐齿呼和撮口呼时就变成了j、q、x。
Title
Title
Title Title Title
Title
Title
术条件。
反切的文献出处
唐· 陆德明“然 “是应动时 古人音书(即 “孙叔言 已有反语, 为字注音)止 (孙炎)创 为誉况之说 则记于汉末 《尔雅音 (即直音法), 也。” 义》,是汉 孙炎始为反语, 末人独知反 魏朝以降渐 繁。” 语。” · 音辞篇》《经典释文 《颜氏家训 · 条例》《国故论衡· 音理篇》
我国最早一部韵书 是三国魏人李登的 《声类》。其次晋 吕静《韵集》。但 这两部书已失传, 现存最早一部韵书, 隋代陆法言的《切 韵》:把同音字编 在一起,按四声分 韵排列,供作诗押 韵选字用的.
第四章 音韵学

语音是付诸于声音的, 语音是付诸于声音的,但由于古代没有多媒体用于 记录语音, 记录语音,所以对音韵学的研究都是通过研究古代有
关音韵的书面材料,如韵书和等韵图以及各种文献
来进行的。古代汉语音韵学主要研究上古、中古、近古时 来进行的。古代汉语音韵学主要研究上古、中古、 期的汉语语音系统情况, 期的汉语语音系统情况,其中中古和上古又是重点所 在。
所以,守温三十字母反映的是唐代声母的情况, 而守温三十六字母,则反映的是宋代声母的情况。 总体上,守温字母反映了唐末宋初汉语声母的情况。而三 十六字母后来成为研究汉语各个时期声母情况的重要工具, 人民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声母多少的实际对其进行增减,一 直沿用到今天,在音韵学上称作“传统的三十六字
母”。
1、从重唇音中分化出轻唇音非敷奉微来(唐末宋 初),并于元明时期,随全浊声母的消失,非敷 奉三母合流并为f[f]。
2、知、庄、章三组中古声母合流,于元代产 生zh/ch /sh/这一组声母。
3、精、见两组声母(舌尖前和舌根)在与齐齿呼和撮口呼 的韵母相拼时,逐渐产生变化(受韵头影响,发生腭化, 舌位变化),大致于清初期,产生出j/p/x这一组声母,这 种变化也叫尖团不分。要注意的是,很多方言仍然分尖团。
一、什么是音韵学 、 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 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 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 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 又称为声韵学。从语音研究的角度, 又称为声韵学。从语音研究的角度,音 韵学属于汉语历史语音学范畴。 韵学属于汉语历史语音学范畴。
所谓声、 所谓声、韵、调系统,简言之,就是 调系统,简言之, 声母韵母和声调的种类, 声母韵母和声调的种类,以及声韵的配合 规律。 规律。
常用的术语是“读如,读若”直接注音;“读为、读曰”用于破通假,也有 注音的性质。
古代汉语·音韵学

第二节 上古音声类
一、上古声类考订的材料
主要依靠形声字、异文、声训、今字、重文、古 人音读、现代汉语方言等资料比较推证。
异文:
伏羲、包牺、伏牺、伏戏、宓羲; 逶迤、委蛇、威夷、委它、委迟; 孟猪(古泽名)、望诸、明都、盟诸; 匍匐、扶服、扶伏、蒲伏。
第二节 上古音声类
一、上古声类考订的材料
主要依靠形声字、异文、声训、今字、重文、 古人音读、现代汉语方言等资料比较推证。
音韵学
第一章 音韵学概述 第二章 中古音 第三章 上古音 第四章 近古音
第一章 音韵学概述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声韵调的发音 原理和类别,并探讨汉语各个时期声、韵、调 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汉语语言 学的一个重要门类。
古代音韵,大体可分为上古(先秦两汉)、 中古(魏晋至唐宋)、近古(元明清)三 个时期。
第三节 上古音声调
黄侃《音略》以为上古只有平、入二声。 王力《汉语史稿》认为上古声调在分平、入 两大类的前提下,平声又分长平(即中古平 声)、短平(即中古上声);入声又分长入(中 古已变去声)、短入(中古仍为入声)。
声训: 法,逼也。 男,任也。 房,旁也,在堂两旁也。(《释名》) 马,怒也,武也。(《说文》)
第二节 上古音声类
二、上古声母考订的几个主要结论
(1)古无轻唇音(钱大昕)
如“伏羲”即“庖羲”,“扶服”即“匍匐”,“附娄” 即“部娄”,“汶山”即“岷山”等。
(2)古无舌上音(钱大昕)
中古舌上音“知彻澄娘”,上古都读舌头音“端透定 泥”。如:直特但,都猪,队坠,兆桃,台治,涂除,汤畅 等。
如山摄:寒、山、灿、先分别为一、二、三、 四等。
第三节 中古音韵类
2、中古206韵
音韵学课件2015版1章1节

學”的原因 4.音韻學的研究對象 5.本課程學習的重點
1.關於“小學”
小學的初義與今天相同。 即供孩童讀書的地方。 後來表示漢語語言文字學。
小學:文字
文字 – 字形 音韻 – 字音
訓詁 – 字義
教材與教師:
姓名: 生年: 學歷: 專業: 職稱: 通訊:
課件下載:
網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音韻學的學習 第二節 語音學知識復習 第三節 漢語音韻研究簡史
第一節 音韻學的學習
一.音韻學的學習對象 二.音韻學的功用 三.音韻學的學習方法 四.學習音韻學的工具書和參考書
第一節 音韻學的學習
2.從現代語言學理論出發對音韻學的命名
研究的範圍 個別 一般
研究的時代 歷時 共時
研究的要素 語音 語義
語法
可以稱爲:漢語歷史 語音學
3.只稱“音韻學”不稱“漢語歷史語音學”的 原因
音韻學有傳統的研究方法。
音韻學有傳統的術語。
音韻學有傳統的著述。
即便今人已經使用新的方法,但傳統的 方法、術語、著述仍必須使用和利用。
一九七八年六月十日
31 53 31 31 31 31 31 31 31
35 21 35 35 35 35 35 35 35
1.現代漢語學習和教學(五)
學習和教學普通話⑶
分辨平翹:
次資
平平
召刀
翹
壽濤
翹
第一節 音韻學的學習
二.音韻學的功用
1.現代漢語的學習和教學 2.古代漢語的學習和教學
2.古代漢語學習和教學(一)
汉语音韵学PPT课件

音,会在研究古代文化、阅读古代典籍过程中遇到
一定的障碍;相反,学会用今音解读反切,就会在
一定程度上解除这种障碍。(2)解析音系。反切
材料是研究古代语音重要材料之一。一个时代的反
切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语音,一个时代成系统的反
切,反映一个时代的语音系统。
.
25
反切的局限:1、反切上下字各家不统一,
一个声母可以用好多字表示。《广韵》反切
文字学最先出现,东汉《说文解字 》,对字形进行研究;其次是训诂学 ,对字义进行注释,如《尔雅》;最 后是音韵学。
.
28
韵书是一种按韵归类编成的同音字典。已知中国
最早的韵书产生于魏晋时期。
两汉以来,韵文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辞
赋和五言诗的发展成熟向音韵研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当时的许多文论家都把声韵是否调协视为作文成败的
母是h的早期形式。从韵母说,a是汉唐的发音,e是方
言中元音高化的变异。 .
18
(5)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 基础 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节奏和押韵,富于 音乐感。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 乐感的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 去入四声分成平仄两类,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 律。★
.
19
愿,又去声卷胡驾切:下,行下。泉州话读阳去调的
有:文读ha31~决心,白读e31动量词,kHe31~he31放置。
文读
白读
阳上“下” ha22
ke22 e22 he22
阳去“下” ha31
e31 kHe31 he31
从声母上说,k kH反映了上古匣母与群母不分的发
音(“下”字中古为匣母字,这里读为群母),零声
一种注音方法了。不过,在具体运用时,仍说“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限u
+
限u
+
+
+
+
+
+
+
+
+
+
+
+
+
+
+
+
为什么普通话 里声母为[m n l]的阴平字特别 少? 为什么普通话 里[ka kha]音节 的字特别少? 为什么普通话 话里[t n th n]音节的 字特别少? 为什么普通话 里撮口呼韵母 特别少?
2、汉语音韵学和汉字学、训诂学、语法学、考古 学、校勘学、方言学、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及 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
哭桌出瞎
阳平 门难牛油 符糖齐时
革国博节 白敌学直
上声
府短酒纸 米老藕有
谷铁北百
去声
妇稻旱似 富对去试 慢浪岸用 附盗汗寺 客阔必式 木绿日叶
韵母 声母
双唇音 b、p、m
唇齿音 f
舌尖 d、t 中音 n、l
舌面 j、q、x
舌根音 g、k、h
舌尖 zh、ch 后音 sh、r
舌尖 前音
z、c、s
开口呼 齐齿呼 合口呼 撮口呼
(2)音韵学是训诂学的工具 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 代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传统学问。与训诂学关系密切 的学科有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献学 等,其中音韵学与训诂学的关系最为重要,是训诂学 的得力工具,因为训释词义,往往需要通过语音说明 问题。凡是有成就的训诂名家,无一不精通音韵学知 识或本身就是音韵学大家,如清人戴震、王念孙、王 引之、段玉裁,今人杨树达、杨伯峻、周祖谟等。
(3)学习音韵学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 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现代汉语从古汉发展而 来,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研究它 怎样发展变化到现代汉语。掌握语音演变规律 ,有利于做好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推普也需 要学习音韵。
(4)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 汉语 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各地方性口语的一门科学。 要对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牵涉到方言 的历史,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点的根 据,才能弄清方音的来龙去脉,才能对方音的 特点及其演变规律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因 此,要从事方音研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音韵 知识。
开口呼 齐齿呼 合口呼 撮口呼
i[ ]
ɑ[ ]
单元音 o[o] 韵母 e[ ]
i[i] iɑ[i ]
u[u]
ü[y]
uɑ[u ] ?
uo[uo]
无韵尾 韵母
ê[ ] ie[iE]
üe[yE]
er[ ]
ɑi[ai]
uɑi[uai]
复元音 ei[ei]
uei[uei]
韵母 ɑo[ɑu] iɑo[iɑu] ?
(1)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要研究汉语语 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 习和使用,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要建立汉语语 音史,必须把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 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而要知道汉 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 究。
学习音韵学可以使我们了解汉语语音的历史发展 变化状况。了解汉语语音过去的面貌,有助于我们认 识今天汉语方言分歧的现象。对汉语方言现象有一个 清晰的历史规律性的了解,是研究方言必不可少的方 面,没有音韵学的帮助,这种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各地方言演变的速度有快有慢,通过排比同一音 类的不同音值表现,就可以为方言语音的历史发展理 出一条线索。
?
元音韵 尾韵母
ou[ou] ɑn[an]
iou[iou] ? iɑn[i n] uɑn[uan]
? üɑn[y n]
带鼻音 韵母
en[ n] in[in] ɑnɡ[ɑN] iɑnɡ[iɑN] enɡ[ N] inɡ[iN]
uen[u n] ün[yn] uɑnɡ[uɑN] ? uenɡ[u N]
鼻音韵 尾韵母
阳去21、阴入5、阳入21 今梅县:阴平44、阳平11、上声31、去声52、
阴入1、阳入5 今温州:阴平33、阳平31、阴上35、阳上24、
阴去42、阳去11、阴入313、阳入213
北京话古今调类比较表
清声母
平
次浊
浊声母 全浊
清声母
上
次浊
浊声母
全浊
清声母
去
次浊
浊声母
全浊
清声母
入
次浊
浊声母
全浊
阴平 夫汤妻诗
• 董同龢2001《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 • 耿振生1992《明清等韵学通论》,语文出版社 • 王 力1981《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 • 王 力1985《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 王 力1980《汉语史稿》,中华书局。 • 王 力1991《汉语音韵》,中华书局。 • 李新魁1986《汉语音韵学》,北京出版社。 • 潘悟云2000《汉语历史音韵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 魏建功1996《古音系研究》,中华书局。
onɡ[uN] ionɡ[yN]
中每 古个 韵韵 母摄 系又 统分 有开 十合 六口 摄和 二一 百二 零三 六四 韵等
古四声:平、上、去、入 今北京: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 今济南:阴平213、阳平42、上声55、去声21 今太原:平声11、上声53、去声45、阴入2、阳入54 今南昌:阴平42、阳平24、上声213、阴去45、
关于共时语音系统与历时语音变化规律:Leabharlann 普通话声母表中古音声母
b[p] p[ph] m[m] f[f]
d[t] t[th] n[n]
l[l]
z[ts] c[tsh]
s[s]
zh[t ] ch[t h]
sh[ ] r[ ]
j[t ] q[t h] g[k] k[kh]
x[ ] h[x]
帮滂並明非敷奉微 端透定泥来 精清从心邪 知徹澄庄初崇生 章昌船书禅 日 见溪群疑晓匣 影云以
第一章 绪论
一、音韵学的性质和功用 1、音韵学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 历史语音学(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是研究历代的汉语语音系统、 汉语语音的发展过程以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汉 语音韵学最初属于传统的语文学,后来传统语 文学发展为汉语语言学,而汉语音韵学也就成 为了其中的一门分支学科——汉语语音学。
汉语音韵学
2009年9月
本课程参考书目
• 丁声树、李荣1984《汉语音韵讲义》,上海教育出 版社。又载《方言》1981.4。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004《方言调查字表》, 商务印书馆。
•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 林焘、耿振生2004《音韵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 罗常培1962《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