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入门 第一、第二章

合集下载

第二讲__音韵学知识

第二讲__音韵学知识

韻書
韻書是“按照字音分韻編排文字的一種 書”,韻書可視為反切的總滙。 隋朝陸法言編成《切韻》一書,原本已亡 佚。現存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最完整的 韻書是宋代在《切韻》基礎上官修的《大 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成書于宋 大中祥符元年(1008),距今已逾千年。
《廣韻》的編排體例
總體特點:以調統韻 編排分三個層次: 1.以調分卷:分為五卷(平聲字多,分為兩卷); 2.卷下分韻:上平28、下平29、上聲55、 去聲60、入聲34,共206韻; 3.韻下再列同音字組,稱為小韻,每個小 韻都注反切。
《廣韻》206韻舉例
《廣韻》共206韻,陽聲韻與入聲韻相配。 東董送屋——收-/-尾 江講絳覺——同上
脂旨至 咍海代
——隂聲韻;無韻尾 ——隂聲韻;收-尾
真軫震質——收-/-尾 桓緩換末——同上
侵寢沁緝——收-/-尾 談敢闞盍——同上
陽聲韻與入聲韻相配
語音的生理性質
發音器官 肺:發音的動力站 喉頭、聲帶:發音體 口腔和鼻腔:主要的共鳴器
音節、音素
音節:語流裏最自然的語音單位,對漢語 來說,一般一個漢字就是一個音節。 音素:對音節的構成成分進行分析,从音 色(質)角度劃分出來的最小語音單位。
例字 光 他 衣 聲母 韻頭 g t u 韻母 主元音 a a i 韻尾 ng
現代語音學常識
語音的物理性質:語音四要素 語音的生理性質:發音器官 音節、音素 元音、舌位 輔音 發音方法 發音部位 現代漢語元音、輔音系統
第二節 傳統音韻學基本知識
音韻學:研究漢語歷史語音系統的學問。 音韻學發展主要階段 音韻學四大分支 宋代三十六字母 《廣韻》206韻

《音韵学》课件第2章第2节

《音韵学》课件第2章第2节

滂 p 敷 pf 舌尖前 齒頭 端t 透 齒音 五音 七音 舌面前 正齒 t 舌面後 牙音 知 徹 影 舌面後 喉音 舌尖中 半舌音 精 清 ts ts 舌面前 半齒音 照 穿
分析:
雙脣 脣齒
重脣 幫p 脣音 輕脣 舌尖中 舌頭 非 舌音 舌面前 舌上 pf
三.五音和七音(二)

“五音”和“七音”的實質: “五音”、“七音”不僅指發音部位,實 際上含有發音方法的内容
重脣 → 塞音:p幫組
輕脣 → 塞擦音:pf非組
(鼻音m、M除外)
舌音 → 塞音:t端組、知組
齒音 → 塞擦音、擦音:ts精組、t照

第二節
聲母
一.聲、紐、Biblioteka 母二.宋人三十六字母 三.五音和七音
四.清濁
四.清濁

清 全清 次清 全濁
濁 次濁
清 濁 (全清) (全濁)
分析:
滂 幫p p 非 敷 pf pf 端 t 透 t 知 徹 影 精 ts 清 ts 照 t 穿 不送氣 t 送氣
並b
明m
奉 bv
定d 澄
微M
泥n 娘
從 心s 邪 dz z 牀 審 禪 塞 .塞擦 鼻.邊.半 擦 d
5
可稱爲 可稱爲 可稱爲 可稱爲
幫母或幫紐 滂母或滂紐 並母或並紐 明母或明紐
p b m
第二節 聲母
一.聲、紐、字母
二.宋人三十六字母 三.五音和七音
四.清濁
二.宋人三十六字母

不可寫爲“并”
分析: 滂 幫組 幫 p 四 p 非組 字 非 敷 端組 組 知組 pf pf 五 精組 字 端 55 t,不讀 透 讀t 照組 組 55 t 見組 知 徹 四 影組 字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一、《广韵》61平声韵: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二、《广韵》34入声韵: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三、《广韵》35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半舌:来半齿:日六、王力上古29韵部:七、王力上古32声母: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幽觉唇音:帮滂并明微物文脂质真歌月寒缉侵叶谈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崩烹蒙风亡东通农龙工空仰烘邕宗从嵩钟充双儿章昌商戎十、十三辙韵目表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注:加[]的韵目指的是该韵在此部,但是该字并不在此部。

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2、只有一二四等的:匣3、只有一四等的: 端透定泥精清从心4、只有二三等的: 知彻澄娘照穿床审5、只有三四等的: 喻(三等云,四等余)6、只有三等的: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7、只有四等的:邪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1、一等: 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2、一三等:东戈(2)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4、二三等:麻庚(2)5、三等: 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6、四等: 齐先萧青幽添(6)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宕:阳唐效:萧宵肴豪曾:蒸登假:麻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其中:有开无合共四摄:效流深江有合无开共二摄:遇通开合都有共10摄。

音韵学课件

音韵学课件

• “缔结”’的“缔”一字,过去有di和ti两读, • di的读音符合语音的历史演变规律。
• “缔”在《广韵》里属于去声齐韵。齐韵中 的“缔”字有很多同音字,如“弟、第、递、 逮、棣”等,既然它的同音字读di,它也应 该“dì”,这是符合一般规律的。 “机械”的“械”字,xì è、jì è,方言gàì ,在 某些方言中,现在的字典中采取了xì è。 古反切“械”为胡介切,古为“匣”母字, 匣母字在今音齐撮两呼的前面都已变为x了, 所以“械”字当读为xì è。将“械”读成jiè或 gài可能是受偏旁“戒”的影响。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第一章思考练习
• 1、什么是音韵学? • 2、什么是语音学? • 3、什么是今音学? • 4、什么是古音学? • 5、音韵学有那些功用?
第二章、音韵学对汉语 声母的分析
• • • • •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关于声母的名称 第三节、对于声母的分析 第四节、《广韵》声母及声类 第五节、古今声母的演变
章太炎:
3 、音韵学与语音学
语音学
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 理基础。 语音学是对人类的发音进行客 观的描写,着重分析人类语音 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讲述 发音器官的作用,分析各种语 音的构成。正是由于这个缘故, 所以语音学又可以称为普通语 音学。它的作用在于训练人们 发音、听音、辨音和记音的基 本技能。而利用科学实验的方 法进行分析研究的语音学,叫 实验语音学。
梅县
j、q、x 普通话
• 原来普通话的j、q、x来自于古音的两个声母系统,一是g、k、 h,一是z、c、s当他们和开口呼和合口呼相拼时还是g、k、h, z、c、s,当他们和齐齿呼和撮口呼时就变成了j、q、x。
四、音韵学是建立汉 语史的前提

音韵学基础知识讲稿

音韵学基础知识讲稿

音韵学基础知识讲稿上编汉语语音史第一章语音韵学基本术语一、音韵学概说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结构系统及古今语音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

我们所说的音韵学指的是汉语音韵学。

在传统的语文学中,音韵学与文字学、训诂学同列,均属“小学”(即为传统语言文字学)。

音韵学在五四以后,已经被列入了历史语言学的范畴,沦为我国乃至世界学术界研究汉语的一门关键的学科。

音韵学就是一门源远流长,文献多样、成就非常大的历史科学。

音韵学的研究对象是:罗常培先生在《旧剧中的几个音韵问题》中指出:“音韵学就是分析汉字或汉语里所含的‘声’、‘韵’、‘调’三种元素,而讲明它们的发音和类别,并推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古今流变的。

”汉语语音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即为上古、中古和近代三个时期。

第一就是上古音时期,即为周秦两汉时期(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200年)的语音系则1复;第二就是中古音时期,即为魏晋唐宋时期(公元200年至公元1200年)的语音系统;第三就是近代和现代音时期,即为元明清至当代将近七百年间的北方话的语音系统。

音韵学研究的就是每一个时期的声、韵、调系统是什么一种状况,都有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出什么规律。

传统的音韵学包含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北音学几个门类。

古音事功甲骨文、金文中的韵文以及《诗经》的用韵人与自然声字为主要材料,考据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系统。

今音学是以《切韵》音系的韵书为重点对象,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语语音面貌。

等韵学就是做成若干图表,着重于分析汉语语音的声、韵、调结构,阐释汉语发音的原理和方法。

北音学就是现代学者以元代的《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为材料,创建起至了研究近代(元明清)语音系统的北音学。

汉语音韵学比较难学的原因是: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我们从方块汉字中去寻找古代的读音是困难的。

古人在研究音韵学时,往往使用一些难懂的术语,而2且术语不统一。

有些学者套用阴阳五行等神秘思想来解释音韵学原理。

汉语音韵学PPT课件

汉语音韵学PPT课件

通过喉头,振动声带,然后从鼻腔缓缓流出。例如“卖马”、“埋没”。
f [f]唇齿、清、擦音。 发音时上齿靠近下唇,中间留一条缝隙,
软腭和小舌翘起,堵住鼻腔通道,肺部呼出的 气流通过喉头,但不振动声带,气流经过口腔, 从唇齿的缝隙间摩擦而出。例如“风范”、 “分发”。
z [ts]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背,软腭和小舌翘起,堵住鼻腔通道,肺部呼出
d [t]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 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龈,软腭和小舌翘起,堵住鼻腔通道,肺部呼出的气流
通过喉头,但不振动声带,到达口腔,然后舌尖突然离开上齿龈,气流爆出而发 音。例如“大胆”、“歹毒”。
t [t ]舌尖中、送气、清、塞音。 发音的情形与d[t]相同,只是爆破发音时气流较强。例如“贪图”、“推托”。 n [n]舌尖中、浊、鼻音。 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龈,软腭和小舌下垂,打开鼻腔通道,肺部呼出的气流 通过喉头,振动声带,然后从鼻腔缓缓流出。例如“哪能”、“难弄”。 l [l]舌尖中、浊、边音。 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龈,软腭和小舌翘起,堵住鼻腔通道,肺部呼出的气流 通过喉头,振动声带,到达口腔,从舌头的两边流出。例如“劳累”、“罗列”。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
汉语的语音单位
汉语的语音单位主要有:
(一) 音素。音素是按照音质的不同划分出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
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与音高、音长和音强没有关系。它又是最
小的单位,不能再加分析。
(二) 音节。音节是说话时自然发出、听话时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
音片断。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
(三) 声母、韵母、声调。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如果音节开头
3、卷舌单元音韵母
发一个单元音,舌尖同时上卷的是卷 舌元音。由卷舌单元音充当韵母,一般 不同其他的声母相拼,而单独组成一个 音节。普通话中只有一个卷舌元音韵母 er,发音时舌头位于舌面央中不圆唇元 音[ ]的位置,同时舌尖翘起,带有卷舌色 彩。

音韵学课件

音韵学课件

第一讲音韵学·绪论一导语/引言语言=语音+语汇+语法中国传统语言学= 文字+ 音韵+ 训诂音韵学,质言之,即中国传统语音学章太炎《国语学草创·序》有言:音以表言,言以达意,舍声音而为语言文字者,天下无有。

二什么是音韵学(一)音、韵→音韵《说文解字·音部》:音,声也。

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宫商角徵羽,声;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

从言含一。

凡音之属皆从音。

於今切。

《说文解字·音部》新附字:韻,和也。

从音員声。

…古用均。

音+韵→音韵两字连言,词汇化,指称中国古代语音,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事情。

(二)音韵学汉语音韵学,又称声韵学,是研究汉字的历史读音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语音系统及其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1、音韵学的发展①古代典籍中对汉字读音的描摹:▪急言、缓言、急气、缓气、长言、▪短言、闭口、横口▪声同、声近、读若、读如②汉末至魏晋时期,反切的创制和音韵蜂出局面的形成:▪三国魏人李登的《声类》▪晋吕静的《韵集》,沈约的《四声谱》③汉魏六朝时期“音义”类著作的勃兴④中古音的代表韵书——《切韵》,《唐韵》,《大宋重修广韵》(36字母/等韵学的兴起)⑤反映近代口语语音系统的韵书——周德清的《中原音韵》⑥汉语古音学的历史发展——陈第的《毛诗古音考》(“叶音”说兴衰的历史轨迹:魏晋六朝的“协韵”——唐人继之——朱熹的“叶音”说)2、传统音韵学与现代音韵学▪传统音韵学主要有三个分支,即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

▪汉语的现代音韵学,是在继承传统音韵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逐步建立起来的。

三、本课程内容的具体分布汉语音韵学的基本范畴及其概念•汉字的字音和汉语的音韵结构+国际音标IPA •反切•有关声母方面的概念•有关韵母方面的概念•有关声调方面的概念以《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系•《切韵》的产生、发展及其性质•《广韵》的版本和编排体例•展示《广韵》音系的等韵图•《广韵》的声韵系统•中古音系与现代普通话读音的比较•《广韵》反切的今音变读上古音研究概略•“协韵”说与上古音研究的开端•上古音研究的材料和方法•上古的语音系统•上古音知识的运用《广韵》以后的韵书与近代音研究•后出《广韵》系韵书与平水韵、词韵•《中原音韵》音系与反映近代音的韵书+ 近体诗格律四、音韵学之功用(见《音韵学概论》概括为六点。

音韵学基础doc

音韵学基础doc

《音韵学基础》第一节概说一汉语语音的历史变化语音与语言的其他要素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不过这种变化是缓慢的,只有积聚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被感知。

汉语刚产生时的语音是什么样的?现在无从知道。

近代学者对有文献记载以来的汉语语音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各家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汉语语音古今差别很大。

古今汉语语音不同,可以从现代汉语方言之间的比较中窥测到一斑,因为语音的地域差别正是语音古今变异的遗迹。

现代学者对汉语语音演变的历史做了分期,其目的就是在汉语发展史上规定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共时语音系统,作为对语音进行研究的共同基础。

比较明确具体地提出汉语语音史分期的有三家:瑞典学者高本汉,我国学者罗常培和王力。

三家分期大同小异,但现在学术界多数学者沿用王力的分期。

五力把汉语语音史分为四期:1、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2、中古期,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3、近代,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4、现代,公元20世纪(“五四”以后)。

高本汉和罗常培的分期与王力的分期只有粗细之别,没有本质的不同。

多数学者之所以遵用王氏分期,是因为王氏分期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把语音发展史与语法、词汇发展中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语音史的四期,同时也适用于语法史、词汇史的分期,而高氏、罗氏则主要是从语音史角度提出的分期;其二,王氏的四期分化较简单,概括性强,适用于一般语言文字工作者,高氏、罗氏分期比较细密,适用于专门从事语音史研究的工作者。

古代汉语课学习有关的历史语音常识,主要是为了解决文献阅读中的词义问题和更好地欣赏古代诗歌和韵文。

前者需要上古音知识,后者需要中古音知识,而学习上古音又必须以中古音为基础。

二音韵学与语音学音韵学(汉语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同文字学、训诂学一样,是传统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音韵学和语音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内容上是有分歧的。

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它对语音从生理属性和物理属性两方面去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典文学的基础 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节奏和押韵,富于音乐
感。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乐 感的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 去入四声分成平仄两类,规定了严格的交替 格律。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音韵学修养, 对古代诗歌就无法做到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欣 赏,学习不好,更谈不上研究。
“戛、透、拂、轹、揉”今释
戛:相当于塞音和塞擦音中的不送气音。 如: b、d、g、j、z、zh 透:相当于塞音和塞擦音中的送气音。如: p、t、k、q、c、ch 拂:相当于擦音。如:f、h、x、s、sh 轹:相当于边音。如:l 揉:相当于鼻音和半元音。如:m、n
清浊分析
据《隋书〃潘徽传》载,魏 李登的《声类》
这些分类和定名大致都是一致的,也有不同
之处,如《韵镜》、《梦溪笔谈》、《经史 正音切韵指南》和《音切谱》都将声母分为 全清、次清、全浊和次浊四类;《四声等 子》、《切韵指掌图》分为五类,原因是将 全浊声母分成了全浊和半浊半清(指浊擦音 “邪”、“禅” )两类;《音学辨微》则分 为七类,它是将全清声母分为最清和又次清 两类,将全浊声母又分为最浊和又次浊两类, 将次浊声母又分为次浊和浊两类。
中古时期,在同一摄内,汉语的韵母共分为
四个等。其中开口韵八 等的),简称“等呼”。这种分类出现很早, 在敦煌写本《守温韵学残卷》中就有“四等 轻重例”,说明在唐末之前就有了四等的存 在。在宋元时期的等韵图中,四等是通过四 个格子的形式去表示的。一二三四等分别被 排列在四个格子之中。
(一)韵部的归纳
归韵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韵腹相同或相近,
韵尾相同;韵头异同或有无不论。(2)声调相 同。
(二)摄的归纳
1、归摄的条件
归摄的条件宽得多,它不论韵头,也不 计声调,对韵尾的要求也不很严格,凡是韵 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或部分相同的一组 韵即为一摄。所谓韵尾部分相同,是指阳声 韵韵尾与其相配的入声韵韵尾发音部位相同 。 2、十六摄
m、n、l、r
第二节 音韵学对汉语韵母的分析
(一)关于韵类
(二)对韵母的分析


1、韵头 2、开口、合口 3、等 4、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开口呼
齐齿呼 合口呼 撮口呼
洪音
细音 洪音 细音
开口 合口
四等
音韵学家同时从韵头、韵腹两个角度对韵母
进行分析,提出了“等”的概念。“等”就 是根据韵头、韵腹的状况对韵母的分类。 和现代汉语不同,古代分析韵母中的韵头和 韵腹时,则是将他们混为一体进行分类的, “类”的不同用“等”这个术语去表示。
3、音韵学是训诂学的重要工具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桓
公怪之。曰:“与仲父谋伐莒,谋未发而闻 于国,其故何也?”管仲曰:“国必有圣人 也。 ”……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 “子邪?言伐莒者。”对曰:“然。”管仲 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 “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 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 曰:“……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君 呿而不唫,所言者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 者莒也。”
汉语音韵学
第一章 导 论
(一)什么是音韵学
1、音韵学的性质 也称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 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 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声、韵、调系统,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 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 律。
2、音韵学的分类
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
十六摄
1.通:东冬钟 2.江:江 3.止:支脂之微 4.遇:鱼虞模 5.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 6.臻:真谆臻文欣魂痕 7.山:元寒桓删山先仙 8.效:萧宵肴豪 9.果:歌戈 10.假:麻 11.宕:阳唐 12.梗:庚耕清青 13.曾:蒸登 14.流:尤侯幽 15.深:侵 16.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2、十音和九音 3、戛透拂轹揉 4、清浊
五音和七音
五音的分法最早见于《玉篇》卷首所附《五
音声论》,其名称为:喉、舌、齿、唇、牙, 排列次序是所谓由内而外。还有一种排列法 是所谓由外而内,即唇、舌、齿、牙、喉。 《广韵》卷末所附《辨字五音法》的排列就 是这样。
所谓七音,是从五音的舌音中又分出一个半
中古三十六字母
唇音
舌音 齿音
重唇音 轻唇音 舌头音 舌上音 齿头音 正齿音
牙音 喉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全清 帮 非 端 知 精 照 见 影
次清 滂 敷 透 彻 清 穿 溪
全浊 並 奉 定 澄 从 床 群
次浊 明 微 泥 娘


心 审
邪 禅 匣
疑 喻 来 日

第二章
音韵学对汉语语音结构的分析和归纳
(二)对声母的分析 1、五音和七音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音韵学从韵尾的角度对韵母作出的分析
1、阴声韵:韵尾为元音或没有韵尾的韵。如:
ai、ei、iao、a、ia、ie等。
2、阳声韵:韵尾为鼻音的韵。如:an、en、
iang、am、im等。
3、入声韵:韵尾为塞音的韵。如:ap、it、ik
第三节 音韵学对汉语韵母的归纳
中古声母清浊示意图
发音方法旧名与新名
全清: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
和不带音的擦音。b、d、g、j、z、zh、 f、h、x、s、sh 次清: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 p、t、k、q、c、ch 全浊:带音的塞音、塞擦音以及擦音。
(普通 话无此类声母,南方方音中有。)
次浊: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等。
和晋 吕静的《韵集》中已经有清浊的分别。 唐 孙愐的《唐韵〃序》中说:“切韵者,本 乎四声。……引字调音,各自有清浊。”
明确从清浊角度对声母进行分类的最早文献
是《韵镜》和无名氏的《四声等子》,其后 旧传司马光所撰的《切韵指掌图》、沈括的 《梦溪笔谈》、元 黄公绍的《古今韵会》、 刘鉴的《经史正音切韵指南》,清 江永的 《音学辨微》等书中都从清浊的角度对声母 进行了分类。
第二章
音韵学对汉语语音结构的分析和归纳
第一节 音韵学对汉语声母的分析
(一)关于声母的名称



1、声纽 2、字母 3、声类
唐守温三十字母
唇音 舌音
牙音 齿音 喉音
不、芳、並、明。 端、透、定、泥是舌头音。 知、彻、澄、日是舌上音。 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 精、清、从是齿头音。 审、穿、禅、照是正齿音。 心、邪、晓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
气流阻碍方式、气流状况的分析
明方以智《通雅· 切韵声原》:初发声(塞、塞
擦不送气)、送气声(塞、塞擦送气、擦)、忍收声 (边、鼻、半元音)。
清钱大昕(江永、江有诰、陈澧):出声、送气、
收声。 清洪榜:发声、送气、外收声(擦、边)、内 收声(鼻、半元音)。 劳乃宣:戛、透、轹、捺。 邵作舟:戛、透、拂、轹、揉。
学和等韵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 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 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 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 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后来又有“北音学”分支。
(二)音韵学的功用
1、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
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 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 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 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
2、音韵学是研究方言、学习普通话的必备知
识 方言的调查离不开音韵学的指导。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方言调 查字表》,采用的就是中古音系,目的在于 古今对照,说明今音特点的历史根据和演变 规律。 学习普通话,也需要一点音韵学知识。
就这两组韵的今音来看,开口呼中的二三四等韵已
没有什么区别,合口呼中的一等与二等、三等与四 等也已相混,但是在中古时期,二呼四等各自的读 音却是有区别的。清 江永在《音学辨微》中作了这 样的解释:“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 四尤细。” 根据今人的研究,四等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韵母有无 韵头及韵腹元音的音值上。
舌音,从齿音中又分出一个半齿音,合称为 七音。这种分法最早见于南宋张麟之重刊的 《韵镜》和郑樵的《通志〃七音略》。
九音和十音
到了南宋的《切韵指掌图》,又将七音中的
唇音分为重唇音和轻唇音,将舌音又分为舌 头音和舌上音,将齿音分为齿头音和正齿音, 将半舌音和半齿音合称为舌齿音,这样就成 了九音。 将半舌音和半齿音分列,即为十类,称十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