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音韵学的术语 (二)声母
第二讲声母

Company Logo
f [ f ]:唇齿、清、擦音。发音时,下唇接近上
齿,形成窄缝,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声 带不振动,气流从唇齿间的空缝中挤出,摩 擦成音。
Company Logo
发音练习:
b-p: 编排biānpái b-m: 饱满bǎomǎn b-f: 缤纷bīnfēn 奔跑bēnpǎo 北方běifāng 被迫bèipò 表面biǎomiàn 蓖麻bÌ má 爆发bàofā 普遍bǔpiàn 皮毛pÍ má o
上齿龈,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气流振 动声带,从鼻腔通过。
Company Logo
l [ l ]:舌尖中、浊、边音。发音时,舌尖抵 住上齿龈,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气流 振动声带,从舌头的两边或一边通过。
Company Logo
发音练习:
代替 dàitÌ 叮咛dīngnÍ ng 胆略dǎnlüè 台灯táidēng 鸵鸟tuóniǎo 铁路tiělù 纽带niǔdài 黏土niántǔ 论调lùndiào 龙头lóngtóu 两难liǎngnán 稻田dàotiàn 大娘dàniáng 打捞dǎlāo 特点tèdiǎn 体念tǐniàn 桃李táolǐ 难得dándé 内胎nèitāi 掠夺lüèduó 柳条liǔtiáo 连年liánnián 灯塔dēngtǎ 当年dāngnián 带领dàilǐng 跳动tiàodòng 童年tóngnián 提炼tÍ liàn 浓淡nóngdàn 农田nóngtián 朗读lǎngdú 晾台liàngtái 冷暖lěngnuǎn
Company Logo
2.绕口令练习 史老师,讲时事,常学时事长知识。 时事学习看报纸,报纸登的是时事。常 看报 要多思,心里装着天下事。 早晨早早起,早起做早操,人人做 早操,做操身体好。
音韵的基本概念

上古汉语语音,就是传统所说的上 古音,指的是西周至秦汉的古音, 又简称“古音”。清人把研究汉语 音韵的学问分为“古音学”、“今 音学”、“等韵学”。所谓“古音 学”又称“古韵学”,就是研究上 古音的。 上古的历史,至晚可从商代后期讲 起,因商代后期已有成体系的文字 甲骨文今天可以见到。但是那时的 语言真相由于文献不足,至今也说 不清楚。所以上古音的上限只好断 自周初。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教研室
第 2 章 音 韵 学 知 识
教学目的:掌握有关音韵的基本知 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古书阅读 中的具体问题。 重点难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教学时数:14节 授课方式:讲授 学生阅读书目: 唐作藩 《音韵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 版社 陈复华 《汉语音韵学基础》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 向 熹 《古代汉语知识辞典》音韵 部分 四川人民出版社
第 二 节: 上 古 汉 语 的 音 韵 系 统
二、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 上古音声母系统的研究始于清初,顾炎武 的著作已经开始了古今声母异同的研究, 但只是个萌芽。对古声母研究最有成就和 影响的是清代学者钱大昕(字晓征,一字 辛楣,号竹汀),他著有《十驾斋养新 录》,其中的《古无轻唇音》、《舌音类 隔之说不可信》等篇目是研究上古音的重 要文献。近人章太炎著有《古音娘日二纽 归泥说》,曾运乾著有《喻母古音考》等 篇目,都是研究上古声母的重要文献,他 们对上古声母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 一 节: 音 韵 的 基 本 概 念
二、关于韵母方面的概念 (1)韵母、韵头、韵腹、韵尾、 音节 (2)韵、韵部、韵目、韵类 (3)四呼、两呼和四等
第 一 节: 音 韵 的 基 本 概 念
三、关于声调方面的概念 (1)声调:声调是字音的三要 素之一。汉语中,声调在区别 意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次于声 母和韵母。 (2)平仄 四声中的平上去三类古人称为 舒声,入声一类称为促声。 四声还可以分为“平声”与 “仄声”两大类:平声自为一 类,谓之平。上去入三声合为 一类,谓之仄。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音韵学音韵学=声韵学、音韵、声韵、等韵学、等韵、声母、零声母、声类、声纽、双声、七音、五音、牙音、舌音、齿音、喉音、唇音、重唇音、轻唇音、舌上音、舌头音、齿头音、正齿音、半舌音、半齿音、清浊、全清、全浊、次清、次浊、字母、三十六字母、韵母、韵类、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附声韵、不附声韵、等呼、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洪音、细音、韵头、韵腹、韵尾、介音、阴声、阳声、对转、旁转、四声、平声、仄声、平仄、阴调、阳调、直音、读为、读曰、读若、读如、拼音、反切、音和、类隔、重纽、内外转、内转、外转古音、今音、叶音(叶韵)、韵书、韵部、韵目、平水韵、十三辙、韵摄、等韵图、吴音。
“今音学”是以《切韵》(《广韵》)系韵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可以包括北宋)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韵味主要的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假借字等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如现存最早的等韵图《韵镜》、《七音略》)作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的反切,基本上就是分析《切韵》系韵书的反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的。
后来音韵学家又用它来研究、分析、描写近代的语音系统。
到了清代,古音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
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语音学。
本声:是指保存在《广韵》中的上古音,从上古到《广韵》读音一样,古本有之。
变声:是指古无此纽,后经演变分化才有此纽。
阴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又把古韵分为三类: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做“阴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叫做“阳声韵”。
古音[,m]、[,n]、[,?]三类。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做“入声韵”。
(这里的“阴声韵”、“阳声韵”的区别完全是从韵尾着眼的,跟声调的分阴、阳毫无关系。
入声——声调、韵母——是和鼻音韵尾〔阳声韵〕相配的,即?,k、n,t、m,p) 、北音学:是以研究《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中原音韵》一系韵书所反映的近代北方话的语音。
现代汉语语音篇第二章

第二节
韵母系统及韵母正音
☆ 单元音韵母 ☆ 复合元音韵母 ☆ 前鼻音韵母 ☆ 后鼻音韵母 ☆ 韵母结构 ☆ 韵母正音
普通话的韵母共有39个,分为三大类:
⑴ 单韵母:单元音韵母,由一个元音构成的 韵母。共 10 个:
a o e i u ü ê -i(si) -i(shi) er。 ⑵ 复韵母:复合元音韵母,由两个或三个 元音组合成的韵母。共13个:ai ei ao ou ia ie ua uo üe iao iou uai uei 。 ⑶ 鼻韵母:鼻韵尾韵母,由一个或两个元 音与鼻辅音 n 或者ng 组合成的韵母。共16 个:an ian uan üan en in uen ün ang iang uang eng ing ueng ong iong。
根据五度标调法,归纳出普通话声调的调型。 调型:即声调调值的类型,高低升降的变化模式: 阴平:高平调型;数字调值 55 阳平:中升调型;数字调值 35 上声:降升调型;数字调值 214 去声:全降调型;数字调值 51 调类:根据调型归类:普通话具有四个种类—— 阴平调、阳平调、上声调、去声调。 调号:根据四类调型的线条形式简化而成的符号, 参见第一章《汉语拼音方案》的声调表。
n i ng o i
音 爱 我 王
要
尾
月
韵腹:韵母中开口度最大、发音最响亮的 元音,也叫主要元音或字腹。如ua中的a、 uen中的e、iou[iou]中的o。 韵头:韵腹前面的元音,又叫介音、字头, 介于声母和韵腹之间。只有i u ü三个元音 可充当。 韵尾:韵腹后的元音或辅音,也叫字尾。 由i u(o)两个元音和鼻辅音n ng 充当。
第五节
音节结构分析
☆ 音节结构分析 ☆ 音节正音
一、音节的结构 音节一般由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构成要 素,如果把韵母内的韵头、韵腹、韵尾算 上的话,共有五个部分。当然,有些音节 只有两个、三个、四个部分,因没有韵头, 或韵尾,或声母。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韵学名词解释整理⾳韵学名词整理第⼀章:绪论1、⾳韵学:分析研究汉字字⾳及其历史演变的⼀门学科。
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系统的,属于历史语⾳学范畴。
⾳韵之学细分为今⾳学、古⾳学、等韵学,后来⼜增加北⾳学,即近代语⾳学。
2、⼩学:中国古代研究语⾔⽂字的学问。
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字的学问叫“⼩学”,⽂字研究包括字⾳、字形、字义;⽽⾄晚到唐宋时,“⼩学”⼜细分为三个门类:⽂字之学、训诂之学、⾳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字、⾳韵、训诂之学⼜有很⼤发展,清⼈编《⼩学考》,把“⼩学”分为四类,⽂字、声韵、训诂、⾳义。
3、古⾳学:与“今⾳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以《诗经》⽤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系统的⾳韵学部门。
4、今⾳学:⼜称“⼴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系统的⾳韵学部门。
5、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声、韵、调)系统。
唐宋⾦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略》、《韵镜》)。
到清代,⾳韵学家⼜利⽤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学6、北⾳学:以元代《中原⾳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的等韵图为对象,建⽴⼀门“近代语⾳学”(“北⾳学”)。
第⼆章:⾳韵学的基础知识1、反切:“反切”是⼀种注⾳⽅法,它是⽤两个汉字注出另⼀个汉字的读⾳,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
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法。
“反切”早期不⽤“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唐代宗⼤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音韵学音韵学=声韵学、音韵、声韵、等韵学、等韵、声母、零声母、声类、声纽、双声、七音、五音、牙音、舌音、齿音、喉音、唇音、重唇音、轻唇音、舌上音、舌头音、齿头音、正齿音、半舌音、半齿音、清浊、全清、全浊、次清、次浊、字母、三十六字母、韵母、韵类、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附声韵、不附声韵、等呼、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洪音、细音、韵头、韵腹、韵尾、介音、阴声、阳声、对转、旁转、四声、平声、仄声、平仄、阴调、阳调、直音、读为、读曰、读若、读如、拼音、反切、音和、类隔、重纽、内外转、内转、外转古音、今音、叶音(叶韵)、韵书、韵部、韵目、平水韵、十三辙、韵摄、等韵图、吴音。
“今音学”是以《切韵》(《广韵》)系韵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可以包括北宋)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韵味主要的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假借字等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如现存最早的等韵图《韵镜》、《七音略》)作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的反切,基本上就是分析《切韵》系韵书的反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的。
后来音韵学家又用它来研究、分析、描写近代的语音系统。
到了清代,古音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
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语音学。
本声:是指保存在《广韵》中的上古音,从上古到《广韵》读音一样,古本有之。
变声:是指古无此纽,后经演变分化才有此纽。
阴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又把古韵分为三类: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做“阴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叫做“阳声韵”。
古音[,m]、[,n]、[,?]三类。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做“入声韵”。
(这里的“阴声韵”、“阳声韵”的区别完全是从韵尾着眼的,跟声调的分阴、阳毫无关系。
入声——声调、韵母——是和鼻音韵尾〔阳声韵〕相配的,即?,k、n,t、m,p) 、北音学:是以研究《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中原音韵》一系韵书所反映的近代北方话的语音。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韵学第⼆章⾳韵⼀、古⾳异读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迁,⾳有转移。
”龟兹qiū cí⼤宛 yuaū⽉⽒ roù zhī焉耆 pyngy康居 qū⾼句丽 goū⾝毒 yuün dú镐京hào 长勺 shu?会稽 kuài jī冤句 qū函⾕关xián 阿房宫y páng 阳夏jiǎ东不羹láng 左冯翊píng 逻些suō并州bīng 番禺pün 天姥mǔ盟诸mang 台州taī单于chán 可汗ka hán 洗马xiǎn 扈从z?ng 契xia⼥娲wü皋陶güo yáo 冯夷píng 共⼯gōng 宓妃fú feī曲沃wǒ朱提shú shí华不注huà fū魁⽗fǔ先零lián 牢姐zǐ荤粥xūn yù吐⾕浑tǔ yù hún 吐蕃tǔ bō仆射pū ya夫差chaī伍员yún 钩践gōu 墨翟dí观射⽗guàn yì fǔ景差cuō樊於期wū jī⾼渐离jiün 夏⽆且jū禽滑厘gǔ郦⾷其lì yì jī冒顿m? dú呼汗邪hū hán y?⾦⽇磾jīn mì dī曹⼤家gū祢衡mí⽞奘zàng 李阳冰níng 万俟m? qí尉迟yù chí种ch?ng 繁p?查zhü⽆射yì徵zhǐ筑zhù牺尊suō纶⼱guün 齐衰zīsuī⼆、⾳韵学相关概念(⼀)⾳韵学简介⾳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音韵(声母系统)

声母系统一、有关声母的概念自有音韵之学,就以“字音”作为研究的基本对象。
一个字基本上代表一个音节。
古人很早就懂得一字之音可以离析为两个部分,前部分叫声,后部分叫韵。
声母,古人又叫纽。
最早出现纽的概念是在唐代,西域僧人神珙《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
反纽就是反切。
反,就是翻,把离析开的二音(切语两个字)再翻回去;纽,就是扭结、纠合,也就是拼音。
后来音韵学家又用纽称呼声母的代表字,三十六字母又叫三十六纽。
至章太炎倡议,“纽”专指声母,又叫声纽。
1、字母我国文字不是拼音文字,过去也没有一套标音符号,所以在以前的音韵学上只好用汉字来代表声母和韵母。
所谓“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不包括韵母。
韵母的代表字叫“韵目”。
最初古人把同声纽的字放在一起,只叫它双声,没有想到给这些双声字群一个总的名称。
大约在唐代末年有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印度梵文的拼音原理给汉语音韵制定了三十字母:不芳并明端透定泥知彻澄日见溪群疑来精清从心邪照穿审禅晓匣影喻到宋代又增加六个:非敷奉微娘床,改“不芳”为“帮滂”,这就成了唐宋间(9世纪-11世纪)汉语语音的三十六字母。
每个字母代表一个声母,道理和拼音文字一样,一个字代表一个音。
不过守温他们用的是方块汉字,不如音标符号那么简单。
当一个汉字用来代表一个声母时,只取它的前一部分,不管它的后一部分,比如代表声母b的帮(bang)就只取b,不管后部分。
因此这个声母也可以用“巴布班”等字来代表,只要这个字是用b做声母就行了。
不过习惯上都沿用三十六字母,所以后来的音韵学家很少改用别的字。
明代云南人兰茂有《韵略易通》,曾以一首《早梅诗》代表20字母:“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王力也曾用《太平歌》代表22个声母:“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
”有人认为f是擦音,无送气不送气之分,“泥娘”无论切韵音系还是现代汉语方言均无区别,因此认为“敷娘”是宋代音韵学家为使等韵图表整齐而勉强分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反切 聲母 韻母 聲調 等韻圖
第二節 聲母
一.聲、紐、字母 聲 二.宋人三十六字母 宋人三十六字母 三.五音和七音 五音和七音 四.清濁 清濁
一.聲、紐、字母 聲 字母的理解:
幫 滂 並 明
代表
可稱爲
幫母或幫紐 滂母或滂紐 並母或並紐 明母或明紐
重脣 幫 脣音 輕脣 舌頭 非 舌尖中 舌音 舌面前 舌上 雙脣 脣齒 舌尖前 齒頭 端 齒音 五音 七音 舌面前 正齒 舌面後 牙音 知 影 舌面後 喉音 舌尖中 半舌音 精 舌面前 半齒音 照
古人術語
滂 敷 並 奉
今人術語
明 微
透 徹 清 穿
定 澄 從 牀
泥 娘 喻 心 審 邪 禪
五音和七音( 三.五音和七音(二) 五音和七音 “五音”和“七音”的實質: “五音”、“七音”不僅指發音部位,實 際上含有發音方法的内容
重脣 → 塞音:
幫組
(鼻音 、
除外)
輕脣 → 塞擦音: 舌音 → 塞音:
組非組端組、知組 精組、 照齒音 → 塞擦音、擦音:
四.清濁 清濁
全清
清 次清 全濁
濁 次濁
清 濁 (全清)(全濁)
分析:
幫 非
滂 敷
並 奉
明 微
端 知 影 精 照
不送氣
透 徹 清 穿
送氣
定 澄 從 牀
泥 娘 心 審 疑 邪 禪
代表
可稱爲
代表
可稱爲
代表
可稱爲
二.宋人三十六字母 宋人三十六字母 分析: 幫組 四 非組 字 端組 組 知組 五 精組 字 讀 照組 組 見組 四 影組 字
組
不可寫爲“并”
幫 非
滂 敷
並
讀 奉 讀
明 微
,不讀
,不讀
端 ,不讀 透 知 精 照 徹 清 穿
定 澄 從 牀
泥 娘 心 審 邪 禪
五音和七音( 三.五音和七音(一) 五音和七音 分析:
擦
塞.塞擦 鼻.邊.半
見
溪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