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合集下载

七上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

七上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

七上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一.重要实词:《世说新语》两则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家庭聚会2.与儿女讲论文义讲论文义:谈论诗文3.俄而雪聚俄而:不久4.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比不上因:凭借6. 即公大兄无奕女即:就是。

7.陈太丘与友期形期:约定8.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9.过中不至,太丘舍去至:到。

去:离开10.去后乃至乃:才11.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12.非人哉语气词,表示感叹13.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14.下车引之印:拉15. 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16.去后乃至乃:才。

《论语》十二章1.学而时习之时习时:按时2. 不亦说乎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3.人不知儿不愠愠:生气,发怒。

4.吾日三省吾身: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泛指多次省:检查,反省。

5. 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替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8. 三十而立立:站立9. 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10. 七十而从新所欲,不逾矩逾:越过,超过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12. 不堪其忧堪:忍受1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喜欢,爱好14.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以…为乐趣15. 饭疏食饮水饭:吃饭水:冷水16. 曲肱而枕之肱:胳膊17. 于我如浮云于:对于18.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于此19.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好的方面,优点20. 子在川上曰川:河流21.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流逝斯:这,指河水舍:舍弃22. 博学而笃志笃:忠实,坚守23. 仁在其中矣仁:仁德古代诗歌四首1.东临碣石临:到达2. 水何澹澹澹澹; (水波)荡漾3. 山岛竦峙竦:高起峙:挺立4.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5.海日生残夜残夜:夜将尽未尽6. 几处早莺争暖树暖树:向阳的树7. 最爱湖东行不足不足:不够虽有嘉肴1.虽有嘉肴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不知其旨也旨:甘美3.虽有至道至:达到极点4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所以5.教然后知困知不足困:不通,理解不了6.然后能自反也自反:反省自己7.然后能自强也强:勉励河中石兽1.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河干:河边2. 山门圮于河圮:倒塌3. 二石兽并沉焉并:一起4. 阅十余岁阅:经过,过了5.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求:寻找竟:终于6. 棹数小舟棹:划船7.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讲学,教书8. 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情的道理,规律9. 是非木杮是:这木杮:削下的木片10. 湮于沙土,渐沉渐深耳湮:埋没耳:语气词,表示“罢了”11.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12.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侵蚀,冲刷坎穴:坑洞13.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不已:停止遂:于是溯流:逆流14. 但知其一但:只15. 可据理臆断欤臆断:主观地判断智子疑邻1.智子疑邻智:以……为聪明。

语文实词虚词

语文实词虚词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一、120个实词1、爱:义项:①喜爱,爱护;②怜惜,同情;③吝惜,舍不得。

例句:第一册: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触龙》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同上)第二册: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同上)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六国》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第三册: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愚溪诗序》第四册: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促织》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

《柳毅》舅姑爱其子,不能御。

(同上)第五册: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齐桓》第六册:(无)2、安:义项: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③安心;④安放,设置(后起意义);⑤疑问代词。

什么,什么地方;⑥怎么,哪里。

例句:第一册: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勾践》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既来之,则安之。

(同上)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同上)项王曰:"沛公安在?" (同上)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第二册: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同上)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同上)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六国》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第三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第四册:毅谓夫曰:"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

《柳毅》第五册:(无)第六册: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同上)3、被:义项:①被子;②覆盖;③施及,加于……之上;④蒙受,遭受;⑤介词,表示被动;⑥音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详细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概述

(详细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概述

(详细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概述一、实词的概念和分类实词是指能够直接代表实际事物或具象意义的词语。

按照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实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几种类型。

1. 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时间、抽象概念等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两种。

2. 动词动词是表示行为、动作或存在状态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实义动词和系动词两种。

3. 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特征或状态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种。

4. 副词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程度副词、方式副词、时间副词和地点副词等几种类型。

二、虚词的概念和分类虚词是不能直接代表实际事物或具象意义的词语。

它在句子中起连接、修饰或标点等作用。

按照功能和形式的不同,虚词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等几种类型。

1.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方位或时间的词语。

常见的介词有“在、上、下、中、间、之”等。

2.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的词语。

常见的连词有“和、与、或、但、然而”等。

3. 助词助词是用来标示词的词类、词义关系或语态等的词语。

常见的助词有“的、地、得、吗、了”等。

4. 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情感的词语。

常见的语气词有“不、了、啊、呢、吗”等。

以上是对初中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概述。

实词直接表示实际意义,而虚词则在句子中起到辅助作用。

初一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初一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音节助词
久之,目似瞑
很,非常
意暇甚
突然
屠暴起

以刀劈狼首

又数刀毙之
刚刚、正、才、刚好 方欲行
打洞
一狼洞其中
从通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代词,他的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只,仅
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
后腿
屠自后断其股

亦毙之
代词
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
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盖以诱敌
用来
盖以诱敌

《狼》
范围副词
缀行甚远
《狼》
程度副词
投以骨
《狼》
虚词
复投之
《狼》
频率副词
第1页
序号 文言 37 缀 38 之 39 而 40 之 41 大 42 其 43 敌 44 顾 45 其 46 乃 47 前 48 相 49 少时 50 去 51 犬 52 之 53 甚 54 暴 55 以 56 又 57 方 58 洞 59 隧 60 以 61 其 62 止 63 自 64 股 65 亦 66 之 67 乃 68 盖 69 以 70 亦 71 顷刻 72 之 73 几何
第4页
《狼》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狼》
狼亦黠矣
《狼》
及其家穿井
《穿井得一人》
闻之于宋君
《穿井得一人》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穿井得一人》
丁氏对曰
《穿井得一人》
初,权谓吕蒙曰
《孙权劝学》
卿今当涂掌事
《孙权劝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孙权劝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

初中语文部编版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古诗文课内篇)

初中语文部编版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古诗文课内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十二章》)
美丽的
好鸟相鸣
(《与朱元思书》)
好的
君子好逑
(《关雎》)

呼吼
阴风怒号
(《岳阳楼记》)
取别号
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河流
山门圮于河
(《河中石兽》)
黄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怨恨
恨别鸟惊心
(《春望》)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停止
蝉则千转不穷
(《与朱元思书》)
穷尽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愚公移山》)
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

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穷冬烈风
(《送东阳马生序》)

跑,疾走
尝趋百里外
(《送东阳马生序》)

离开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一狼径去
(《狼》)
旦辞黄河去
(《木兰诗》)
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河中石兽》)
成礼而去
(《周亚夫军细柳》)
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停数日,辞去
(《桃花源记》)
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醉翁亭记》)
消失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诫子书》)

进入
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义
例句
出处

文言文实词虚词大全

文言文实词虚词大全

一、实词文言文中的实词种类繁多,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实词:人物类:1. 君王类:皇帝、君主、王、臣等2. 官员类:大夫、臣、官、仕宦等3. 地位类:贵人、贫民、士族、百姓等时间类:1. 年:年、岁、时、日、月、辰、秒等2. 季节:春、夏、秋、冬3. 时间词:曙光、明朝、晚上、日头等地点类:1. 地名词:山川江河、城市、道路等,如山、水、都、京、宫等2. 方位词:东、南、西、北、中、上、下、左、右等抽象概念类:1. 德:仁、义、礼、智、忠、信等2. 情感:喜、怒、哀、惧、爱、恨等3. 思想:道德、人性、道义、忍辱负重等动作类:1. 睡觉:寐、寝、枕等2. 吃饭:食、啖、嚼、馔等3. 行走:行、走、步、趋、趋前等以上只是一部分文言文中的实词,实词种类非常丰富,根据文言文的不同语境和表达需要,还会有很多其他实词的使用。

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时,通过对实词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深入领会文言文的内涵和语境。

二、虚词文言文中的虚词种类繁多,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虚词:1. 介词:于、於、乎、之、於是、所以等。

2. 连词:而、然、若、既、故、非、或、如等。

3. 助词:之、乎、者、所、得、可、耳、将、焉等。

4. 叹词:噫、哀、欤、嘻、啊等。

5. 语气词:兮、耶、哉、矣、云等。

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连接、修饰、标记语法功能等作用。

由于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使用习惯与现代汉语不同,以上列举的虚词只是一部分常用的虚词,实际应用中还会有其他虚词的使用。

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时,了解虚词的用法和语义,可以帮助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虚词归纳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虚词归纳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虚词归纳汇总
实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可以独立使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而虚词则是没有独立意义,只有在句子中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才
能发挥作用,如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下面是初中语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汇总:
实词:
名词:人、树、桌子、苹果、花等
动词:跑、飞、看、唱、学等
形容词:高、快、美、红、新等
副词:很、非常、快速、慢慢地等
数词:一、二、三、四、五等
代词:我、你、他、她、它等
量词:个、只、条、本、张等
虚词:
介词:在、上、下、里、面等
连词:和、或、但、与、为等
助词:的、地、得、了、过等
语气词:吗、呢、啊、嘿、哼等
处所词:上、下、里、外、前等
时间词:今天、明天、昨天、年、月等
这只是初中语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简单归纳汇总,实词和虚词还有更多的分类和具体的词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和学习。

(全面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总结

(全面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总结

(全面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总结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学生在研究文言文的过程中,实词虚词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对初中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们。

实词实词是能够独立存在、有词义的词。

在文言文中,实词主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四类。

名词名词用来表示人、事物、地点等具体或抽象的概念。

在文言文中,名词通常具有复数形式、量词、和所属关系等特点。

一些常见的名词包括"人"、"物"、"天地"、"生物"等。

动词动词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

在文言文中,动词的时态和语气较多,常见的动词形式有表示肯定的"是",表示否定的"非",以及表示存在和动作的动词。

一些常见的动词包括"行"、"作"、"有"、"无"等。

形容词形容词用来描述名词的性质和特征。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通常有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以及用于修饰名词的前缀。

一些常见的形容词包括"美"、"善"、"良"、"难"等。

副词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表示程度、方式、时间等。

在文言文中,副词有时以"之"结尾,表示程度或强调。

一些常见的副词包括"甚"、"必"、"故"、"已"等。

虚词虚词是功能词,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补充等作用,但通常没有具体的词义。

在文言文中,虚词主要包括介词、连词和助词三类。

介词介词用来表示位置、方向、时间、原因等关系。

在文言文中,介词常常用来引导短语或从句,作为名词或动词的补充。

一些常见的介词包括"于"、"以"、"从"、"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文言文实词和虚词,一词多意提问者:沉入湖心的眼泪- 四级最佳答案而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以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敛赀财以送其行。

(《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为“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

用作动词,意思是“做”。

还可作判断词“是”用。

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

例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可译为“替”“给”等。

例如: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序》)(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六)表示被动关系。

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例如: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五蠹》)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2.用作助词。

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

可译为“呢”?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乃1.用作副词。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例如: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例略。

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在)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到)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从、自)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良曰:“长于臣。

”(《鸿门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例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如: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四)指示代词,表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2.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例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例如: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