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赏析:节令是一种命令
400字美文摘抄赏析

400字美文摘抄赏析400字美文戴抄赏析(一)果为亲热情感,如许玄妙的一个词。
情,是由感而熟,感,又是由情而领。
邪果对事物的感情差别,以是咱们对事物的认知有所差别。
正在《韩非子》外有一则寓言,宋国有个富人野面的墙被雨淋坏了,儿子说:“没有建孬,会有人去偷。
”邻居也是那样说,成果因实被偷了。
富人感觉儿子聪慧而邻居否信。
那一则寓言也注明了情感上的亲疏影响着咱们对事物认知的邪误。
异样一句话,为什么儿子是聪慧的而邻居则是否信的?邪是果为正在情感上感觉儿子更为亲热,以是会感觉是为本人着念;而邻居的话呢,兴许是远乎于一种诅咒。
林浑玄有一篇文章《风外颠仆没有为风》,说的是小时分走路摔倒时奶奶老是嗔怪风,“怎样把尔的乖孙子绊倒呢?”果为心疼本人的孙子,以是总感觉孙子皆是邪确的,是风否恶。
奶奶的慈爱仁慈,呼之欲出。
那也注明,情感上的亲疏,决议着咱们对事物的认知。
异一尾歌,正在差别的情境、差别的人听去,是有所差别的。
邪是唐玄宗自创的《霓裳羽衣直》,他从外听到的是十丈软红,而咱们从外听到的是殁国之音。
果为对岳飞的青睐,咱们说“青山有幸埋奸骨”,果为对秦桧的恨,以是咱们说“皂铁无辜铸侫臣”。
忘失曾有一名诗人说:“境由口熟。
”很年夜水平上说没了情感取认知的闭系。
这么,便让咱们带着仁慈而美妙的情感去看那个世界吧。
既然一朵花面能够看没一个世界,这么便让咱们立看云舒云卷,看到一个美妙的世界,把有限搁正在掌口,把永久正在一霎时珍藏。
果为亲热,以是美妙!【赏析】那篇谦分做文饱露密意,情文并茂,文量兼美。
考熟一泻无遗天倾诉动身自心田的实情,具备动人的力气。
文章标题问题便旗号明显天提没“果为亲热,以是美妙”那一不雅点。
齐文牢牢天围绕着“话习题”引经据典,撷英掇华,论占有力,力透纸向。
从今代诗词到古人的美文,从寓言故事到汗青事真,内容充分丰盛,言语掷天有声。
文章以“果为亲热,以是美妙”支篇,呼应文习题,添深了文章的力度,给人留高深入的印象。
公文命令的详细解说及示例

公文命令的详细解说及示例(一)命令(令)的定义和特点1.命令(令)的定义《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对命令(令)的功能作了如下阐述: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公布实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职员。
“命令”和“令”曾被作为两种文体看待,实际上,从性质、功能和写作方法上看,并没有什么差别,不过是一种文体的两个名称而已。
1987年后,合并为一个文体。
目前,在公文写作实践中,两种名称仍然并存。
如《国务院、中心军委关于授予钱学森同道“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命令》一文(国发〔1991〕51号)使用了“命令”的文体名称;而1999年10月15日建设部发布第7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公布实施《建筑工程施工许可治理办法》,使用的是“令”这一文体名称。
两个名称的使用有这样的规律:假如标题中有主要内容这一项,一般用“命令”这一名称;假如标题中没有主要内容这一项,由发令机关加文种组成,一般用“令”这一名称。
2.命令(令)的特点(1)权威性和强制性命令(令)是所有公文中最具权威性和强制性的下行文种。
命令一经发布,受令者必须尽对服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更不答应抵制和违反。
通常所说的“令行禁止”,通过命令这种文体,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受权威性和强制性特点的制约,命令(令)只能用于重大决策性事项,如发布重要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公布实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以及奖励成就突出的职员等。
(2)严格的发布权限命令(令)虽是行政公文的主要文体,但并不是所有行政机关都有权发布命令(令)。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务委员会、委员长,xx,国务院和国务院总理,国务院各部委及其部长、主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才有权力发布命令(令)。
其他各种企事业单位、党团组织和社会团体,均无权发布命令(令)。
党的领导机关可以和同级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命令(令),但是要以行政公文的面目出现。
公文中命令定义是什么范文

公文中命令定义是什么范文命令(令)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军事机关及其负责人颁布的,是具有强制执行性质的领导性、指挥性的下行公文。
从词义上看,是“使人为事”的意思。
“命”还有“严肃”的含义,“令”有“告诫”的含义。
命令是我国最古老的公文文种之一。
三国时候曹操为了完成其统一中国的大业,千方百计广招人才,先后颁布了《求贤令》、《举士令》和《求逸才令》等。
在我国古代,命令有称作“誓”、“诰”、“制”、“政”、“策”等的。
命令(令)是“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奖惩有关人员;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时所使用的公文。
1.内容重要。
命令(令)所涉及的事项,有的是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有的是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这些都是重要的内容。
运用命令来奖惩有关人员,往往也是在全国或某一地区影响较大的。
如果是一般性的表彰先进或批评错误,就不用命令而用通报等别的公文文种。
2.权威性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国务院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以及县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才可以依据法律规定的权限发布命令,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发布命令。
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地方政府都很少使用命令这一文种,国家高级领导机关和主要领导人才较多使用。
因此,命令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命令一旦发布,别的单位或个人都不得修改或歪曲,如果别的公文的内容与命令的有关精神相抵触的,也一律以命令的为准。
3.强制性大。
命令具有明显的强制性,上级机关发布了命令,下级机关不管是否同意,不管有什么困难或问题,都必须坚决地无条件地执行。
令出必行,违反命令或抗拒执行命令,就要受到惩罚,在所有国家机关行政公文中,命令是最具有强制性的。
〔1990〕军字第23号《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已于1990年5月26日经xx常务会议通过。
现予公布施行。
主席xx1990年6月9日附件:《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略)××市人民政府:关于外商赠送物品审批权限问题,外贸部贸进管字〔1981〕353号文件规定,外商赠送物品以及××、××接受外商赠送汽车十辆以下,由省人民政府批准,而且省府已发出×府办〔19××〕××号文件明确了接受赠送物品报批手续。
《节用》高中文言文阅读答案

《节用》高中文言文阅读答案《节用》高中文言文阅读答案当一个圣人统治一个国家时,一个国家可以成倍增长。
大治理就是世界,世界可以成倍增长。
其次,不需要从外面拿地。
因为它的* *给了它无用的费用,足以翻倍。
圣王郑伟,发号施令,让事情变得快乐,让人们赚钱,做任何事情都无一例外。
因此,财富没有被利用,人民的堡垒没有被劳动,它的繁荣是有利可图的。
它为什么要穿衣服?冬天冷,夏天热。
对于衣服的方式,冬暖夏凉的,不加鲜的老祖宗都会去。
为什么是为了皇宫?带上冬天的寒冷,让基地的雨蒙羞。
那些强化宫殿的人,如果新鲜的祖先不加进去,他们就会走。
为什么他们是盔甲盾五战士?欺负小偷。
那些加光益于甲盾五兵,坚而难破者,鲜祖不加则去。
为什么是为了船?车行山河,船行溪谷,使各方受益。
给旅行之路增添光明和利益的人,不增添新鲜祖先的人,都会去。
不管是什么,都会毫无例外地使用。
成年人聚珠、聚鸟、聚兽、聚犬、聚马,受益的衣服、宫殿、甲盾、五兵五船的数量,是几倍!如果不难的话。
那么困境是什么呢?只有人有麻烦,但人能做到。
前贤者君为法曰:“吾夫二十岁,莫敢离家。
十五岁了,女人都不敢不理人。
”这位神圣国王的法律也是。
没有圣王,百姓骄横。
想让跳蚤待在家里的人,会待在家里20年;想在家里呆到很晚的人会在家里呆四十年。
减去它末世的跳蚤,那就是圣王律法后的十年。
如果只写三年,孩子就能数两三遍。
这不仅是为了让跳蚤住在家里,也是为了繁殖它们。
* *那些在政府统治下的人有很多方法为自己做事。
它使人民努力工作,它的成员是厚的,人民的财富是不足的,有无数的人被冻结和饥饿。
对周边国家的进攻和征服,久留者一年到头,快则几个月。
男女好久没见了,这是我的方式。
有无数的人不安分地生活,时不时地吃喝,患疾病,入侵和攻击城市。
这个不擅长政治的人就这么自给自足,怎么算本事?政治上没有圣人这回事。
所以,墨子说: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大益天下!(选自《墨子节用》,删除)【注】鲜祖:明丽。
美文欣赏:登高怀远话重阳

美文欣赏:登高怀远话重阳重阳又名登高节,自古到今,传统文化依旧在影响着人生的生方向,从古人的诗句中依稀可以感悟到重阳佳节的盛况。
下面是本文库带来的美文欣赏:登高怀远话重阳下,希望你们会喜欢。
一年一度秋风劲。
几番风雨,清凉了炎炎夏日,开阔了蓝蓝天宇,为我们送来了果实斑斓草木缤纷的深秋。
岁岁重阳,转眼又是。
有人问,毛泽东《采桑子▪重阳》这首词里面,"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其实答案就在眼前:"寥廓江天万里霜。
"每一篇好作品,都是逻辑谨严文本自足的,有立论,就会给出依据。
这些依据就巧妙地隐含在字里行间,所以好诗词需要反复吟咏。
只要读者平心静气,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春光是热闹的,秋色是肃穆的,所以不相似。
视野的广远,事物的丰硕,毕竟以秋为胜。
看到"霜"就想到凄清惨淡,这是常人的感触。
高瞻远瞩,从霜天寥廓之中看到天地之大美,这是伟人的视角。
我们读书思考,就是为了获得前贤的经验,领略他们精神世界奇伟瑰丽的景观,用高远的视角看世界,看人生,看自我。
阅读诗词亦是如此,逢年过节亦是如此。
这就是文化的精髓,这就是古人的风神。
正如一座山承载着千万年风景,一个重阳佳节,就像《山海经》里的珠树,缀满了中华文明璀璨的瑰宝。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甚至更早的时期。
古代中国是农耕社会,在农耕文明中,"农事"就是天下大事。
季节的转换,寒暑的更替,往往成为以国家为主体的祭祀、政治、管理等事务的节点。
毕竟靠天吃饭的时代,即便是"休息"的含义,也与生产力空前提高的现代社会有所不同。
所谓时令,既是自然界的指令,也是国家的政令。
在那种生活条件下,一时一个令,也是理所当然的。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先秦时代,即有九月秋收之时祭飨天帝、召集百官、通告入室避寒、筹备存储过冬等活动。
这就好比有事业在身的人,任何行动,都要有计划、有准备,顺利完成任务,及时地降低损害。
要知道上古时代并不能像今天一样,能够预报季节天气、能够清楚地应对四季。
公文命令的详细解说及示例范文

公文命令的详细解说及示例范文范本1:公文命令的详细解说及示例范文一、命令的定义及作用命令是指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或个人下达某项指示或要求的一种文书形式。
命令的作用是确保指示能够准确、迅速地传达到被指示的对象,从而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命令的组成部分1. 标题:命令文书的标题应准确地概括命令内容。
2. 正文:命令的正文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 引言:介绍命令的依据和目的。
(2) 主体:具体说明命令的要求和内容。
(3) 结尾:总结命令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命令的示例范文尊敬的xx单位/个人,根据xx法令的规定,xx机关决定向贵单位/个人下达以下命令:1. 内容1:详细说明命令的内容和要求。
2. 内容2:进一步阐述命令的具体要求。
3. 内容3:强调命令的重要性和必须遵守的性质。
请贵单位/个人在收到本命令后立即执行,并在xx日期前将执行情况报告给我方。
附件:1. 相关文件附件1;2. 相关文件附件2。
法律名词及注释:1. xx法令:指具体的法律法规或条文,根据具体情况填写。
范本2:公文命令的详细解说及示例范文一、命令的定义及作用命令是指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或个人下达一项指示或者要求的一种文书形式。
命令的作用在于确保被指示的对象能够准确、迅速地接收到指示信息,以便有效地开展工作。
二、命令的组成部分1. 文章标题:命令文书的标题要准确概括命令的内容,方便阅读者理解。
2. 正文:命令的正文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 引言:介绍命令的背景和依据。
(2) 主体:详细说明命令的要求和内容。
(3) 结尾:强调命令的重要性和执行的必要性。
三、命令的示例范文尊敬的xx单位/个人,根据xx法律的规定,xx机关决定向贵单位/个人下达如下命令:1. 第一部分命令内容;(1) 具体内容1;(2) 具体内容2;(3) 具体内容3。
2. 第二部分命令内容;(1) 具体内容1;(2) 具体内容2;(3) 具体内容3。
3. 第三部分命令内容;(1) 具体内容1;(2) 具体内容2;(3) 具体内容3。
公文中命令的含义是什么范文

公文中命令的含义是什么范文公文中的指挥是什么意思命令(令)由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军事机关及其负责人发布。
它们是强制性的、主导性的和命令性的文件。
从词义上看,它的意思是“使人做事”,“生活”也有“严肃”的意思,“秩序”有“警告”的意思。
司令部是中国最古老的公文之一。
三国时期,曹操为完成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千方百计招贤纳士,先后颁布了《求贤纳士令》、《选贤纳士令》、《求贤纳士令》。
在中国古代,命令被称为“誓”、“高”、“志”、“正”和“策”。
含义:命令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发布行政法规”;公布重大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情况;对相关人员的奖惩;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决定的公文。
最新订单:范文义1、6月份,通过调整炉渣类型、调整焊钳、添加还原煤、提高操作规程等措施,改变了电弧炉的运行环境。
电炉运行条件明显改善,吨精矿电耗大幅降低至70.61kw。
H。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电炉渣铜含量为0.65%,总电耗为3298360kw。
H、电弧炉的冻结层为280mm。
与去年最佳工艺指标相比,吨铜精矿电耗节约12.23kw。
H、 6月份节电268508元。
为鼓励职工在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提高节能降耗的积极性,公司决定对冶炼炉职工奖励1万元整。
2.今年投产以来,公司中和渣自然产量为300-1500吨/月,采用危险废物处理方式处理。
处理费用高。
公司副总工程师李俊良与生产技术部积极协调组织成立研究小组,对中和渣中铜的可回收量进行研究,提高公司金属回收率,节约中和渣处理成本,通过后续工艺处理将其排除在系统之外,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公司研究决定,中和渣课题组对李俊良同志奖励3000元,对其他参加人员奖励800元。
同时,希望全体职工积极为公司的生产工作作出贡献,使公司的业绩更上一层楼!XXX铜业有限公司XXX年8月4日最新订单乡镇党委和县级直属单位党组织:2007年,全县科级干部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本职,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开拓创新,勇于奉献,开创了全县四个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公文中命令定义是什么_行政公文

公文中命令定义是什么公文中命令的含义命令(令)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军事机关及其负责人颁布的,是具有强制执行性质的领导性、指挥性的下行公文。
从词义上看,是“使人为事”的意思。
“命”还有“严肃”的含义,“令”有“告诫”的含义。
命令是我国最古老的公文文种之一。
三国时候曹操为了完成其统一中国的大业,千方百计广招人才,先后颁布了《求贤令》、《举士令》和《求逸才令》等。
在我国古代,命令有称作“誓”、“诰”、“制”、“政”、“策”等的。
命令(令)是“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奖惩有关人员;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时所使用的公文。
公文中命令的特点 1.内容重要。
命令(令)所涉及的事项,有的是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有的是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这些都是重要的内容。
运用命令来奖惩有关人员,往往也是在全国或某一地区影响较大的。
如果是一般性的表彰先进或批评错误,就不用命令而用通报等别的公文文种。
2.权威性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国务院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以及县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1 / 5府才可以依据法律规定的权限发布命令,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发布命令。
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地方政府都很少使用命令这一文种,国家高级领导机关和主要领导人才较多使用。
因此,命令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命令一旦发布,别的单位或个人都不得修改或歪曲,如果别的公文的内容与命令的有关精神相抵触的,也一律以命令的为准。
3.强制性大。
命令具有明显的强制性,上级机关发布了命令,下级机关不管是否同意,不管有什么困难或问题,都必须坚决地无条件地执行。
令出必行,违反命令或抗拒执行命令,就要受到惩罚,在所有国家机关行政公文中,命令是最具有强制性的。
命令范文一〔1990〕军字第23号《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已于1990年5月26日经xx常务会议通过。
现予公布施行。
主席 xx1990年6月9日附件:《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 (略)命令范文二××市人民政府:关于外商赠送物品审批权限问题,外贸部贸进管字〔1981〕353号文件规定,外商赠送物品以及××、××接受外商赠送汽车十辆以下,由省人民政府批准,而且省府已发出×府办〔19××〕××号文件明确了接受赠送物品报批手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令是一种命令
文/毕淑敏赏析/周志恩
夏初,买菜。
老人对我说,买我的吧。
看他的菜摊,好似堆积着银粉色的乒乓球,西红柿摞成金字塔样。
拿起一个,柿蒂部羽毛状的绿色,很坚硬地硌着我的手。
我说,这么小啊,还青,远没有冬天时我吃的西红柿好呢。
老人很明显地不悦了,说,冬天的西红柿算什么西红柿呢?分明是吃药啊。
我很惊奇,说怎么是吃药呢?它们又大又红,灯笼一般美丽啊。
老人说,那是温室里做出来的,先用炉火烤,再用药熏。
让它们变得不合规矩的胖大,用保青剂或是保红剂,让它们比画的还要好看。
人里面有汉奸,西红柿里头也有奸细。
冬天的西红柿就是这种假货。
我惭愧了。
多年以来,被蔬菜中的骗局所蒙蔽。
那吃什么菜好呢?我虚心讨教。
老人的生意很清淡,乐得教诲我。
口中吐钉一般说道——记着,永远吃正当节令的菜。
萝卜下来就吃萝卜,白菜下来就吃白菜。
节令节令,节气就是令啊!夏至那天,太阳一定最长。
冬至那天,阳光一定最短。
你能不信吗?不信不行。
你是冬眠的狗熊,到了惊蛰,一定会醒来。
你是一条长虫,冷了就得冻僵,会变得像拐棍一样不能弯曲。
人不能心贪,你用了种种的计策,在冬天里,抢先吃了只有夏天才长的菜,夏天到了,怎么办呢?再吃冬天的菜吗?颠了个儿,你费尽心机,不还是整个瞎忙活吗?别心急,慢慢等着吧,一年四季的菜,你都能吃到。
更不要说,只有野地里,被风吹绿的菜叶,太阳晒红的果子,才是最有味道的。
我买了老人家的西红柿,慢慢地向家走。
他的西红柿虽是露地长的,质量还有推敲的必要。
但他的话,浸着一种晚风的爽凉,久久伴着我。
阳光斜射在网兜上,那略带柔软的银粉色,被勒割出精致的纹路,好像一副生长的印谱。
人生也是有节气的啊!春天到了就做春天的事情,去播种。
秋天就做秋天的事情,去收获。
夏天游水,冬天堆雪。
快乐的时候欢笑,悲痛的时分洒泪。
少年需率真。
过于老成,好比是用了植物催熟剂,早早定形,抢先上市,或许能卖个好价钱,但植株不会高大,叶片不会密匝,从根本上说,该归入早夭的一列。
老年太轻狂,好似理智的幼稚症,让人疑心脑幕的某一部分让岁月的虫蛀了,连缀不起精彩的长卷,包裹不住漫长的人生。
世上有句话——您看起来比实际的岁数年轻,听的人把它当作一种恭维或是赞美,说的人把它当作万灵的廉价礼物。
我总猜测这句话的背后,缩着上帝的一张笑脸。
比实际的年龄年轻,就分明是好的,美的,值得庆贺的吗?
小的人希冀长大,老的人期望年轻。
这种希望变更的子午线,究竟座落在哪一扇生日的年轮?与其费尽心机地寻找秘诀,不如退而结网,锻造出心灵与年龄同步的舞蹈。
老是走向死亡的阶梯,但年轻也是临终一跃前长长的助跑。
五十步笑百步,不必有过多的惆怅或是优越。
年轻年老都是生命的流程,不必厚此薄彼,显出对某道工序的青睐或是鄙弃,那是对造物的大不敬,是一种浅薄而愚蠢的势利。
人们可以濡养肌体的青春,但不要忘记心灵的疲倦。
死亡是生命最后的成长过程,有如银粉色的西红柿被摘下以后,在夕阳中渐渐地蔓延成浓烈的红色。
此刻你只有相信,每一颗西红柿里都预设了一个机关,坚定不移地服从节气的指挥。
(选自2014年5月20日《广州日报》)【赏析】
这是一篇谈人生哲理的散文。
说到人生哲理,难免让人感觉话题有些大,道理有些深,甚至有玄虚深奥的感觉。
谈人生哲理的文章势必要议论说理,而对于议论说理,一般人都会有些烦,尤其是对那些喋喋不休、不厌其烦甚至有些隐晦艰涩的议论,人们更是敬畏有加,避而远之。
虽然本文也是在议论中完成了对人生哲理的阐释,但读者不会有厌烦的感觉,反而会有一口气想读完的急切心理,读完之后会有反复回味、细细咀嚼的盎然兴致。
这是为什么呢?
其一是本文运用了“由事及理”的结构技巧。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要阐述某种人生哲理,但不直接说人生哲理,不直接发议论,而是先从夏日买菜的生活小事入手,起笔叙述“我”不想买老人的乒乓球样银粉色的西红柿,嫌它小而青不好吃,被老人“不悦”地说了一顿之后“我”有些“惭愧”了,居然向老人“讨教”起“吃什么菜好”的问题来了,于是老人大谈了一番植物的生长规律、自然界的节令,于是“我”在回家的路上自然地联系到人生的节气,进而悟出了一番人生哲理。
运用这种“由事及理”的写作方法,要注意先叙事,再议论说理,叙事与议论之间要有自然的过渡。
如本文的开头三段是叙述“我”在买菜的过程中被卖西红柿的老人说得“惭愧”后向他“讨教”,以一种虚心的态度静听老人讲植物生长规律、自然节令的故事。
这个亲身经历的生活事件起着引出后文议论的作用,后文的议论是由前面叙述的生活事件引发出来的,并拓展了一番,延伸了一层,由自然界的节令联想到了人生的
节气。
这样,叙事是议论的引子、触点,议论中对叙事的延伸、升华。
当然,行文过程中,要注意在叙事与议论之间安排巧妙自然的过渡,本文的第四、五段正是起着联结上下文的过渡作用,既承接前文写作者辞别卖菜老人走在回家路上的欢快愉悦心情,又通过联想“人生也是有节气的”引出对“年轻年老都是生命的流程,不必厚此薄彼”的哲理思考,阐发一个人只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踏实地过自己的本真生活,就能“锻造出心灵与年龄同步的舞蹈”的道理。
其二是叙事简洁活泼中见风趣,富有生活气息。
作者对买菜事件的叙述富有生活气息,让人读之兴致盎然,主要得力于叙事文笔的简洁活泼而又形象风趣。
比如开头的“夏初,买菜”四个字,一个名词交代时间,一个动词交代事件,多么简洁,省去了夏日风景、菜场气氛的繁复描写与交待。
比如“我”与卖菜老人的对话,通篇没有一个引号,直接陈述对话双方的语言,通篇没有双方的外貌、形态、动作描写,纯以对话展开情节,神态描写也极少。
但是,简浩的叙事中文笔活泼风趣,人物的情感心理鲜明突出,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比如“买我的吧”,一个祈使句令老人主动邀客的期待心理流露无遗。
比如“冬天的西红柿算什么西红柿呢?分明是吃药啊”,一个反问句,一个感叹句,表现老人对“我”嫌弃他小而还青的西红柿不好吃的态度的极度反感,对“我”自以为冬天的西红柿好吃的经验的浅薄的鄙夷与不屑,对“我”不知道吃错了冬天的西红柿还自以为吃得对吃得好的行为的棒喝与悲叹。
形象鲜活,情感鲜明,富有生活气息。
老人将冬天里吃西红柿比作“吃药”,称“西红柿里头也有奸细”,比喻形象,既令人警醒,更表明老人对用火烤和药熏等作假的方式使西红柿变得又大又红做法的愤慨与谴责。
老人在给“我”讲解“吃什么菜好”时谈到了必须遵循植物的生长规律,只有慢慢等,才能吃到每一个季节可以吃到的菜。
老人的讲解中使用了“你能不信吗?”“在冬天里,抢先吃了只有夏天才长的菜,夏天到了,怎么办呢?再吃冬天的菜吗?”“颠了个儿,你费尽心机,不还是整个瞎忙活吗?”等多个反问句,促使“我”警醒,也促使读者思考,从而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
老人这番讲解给“我”的感受是“但他的话,浸着一种晚风的爽凉,久久伴着我”,这番感受既是写老人质朴的讲解富有哲理,也是写“我”从中获得教益的舒畅欢快与对老人的感激。
其三是议论平易浅近中见深刻,富有思维张力。
作者在叙事基础上的议论没有引经据典,故作高深,而是平易浅近,如促膝谈心,但又形象深刻,促人深思,富有思维张力。
比如“春天到了就做春天的事情,去播种。
秋天就做秋天的事情,去收获。
夏天游水,冬天堆雪。
快乐的时候欢笑,悲痛的时分洒泪。
”用语极为平易,告诉读者人应该什么季节做什么事,是什么心情就做出什么举动,一切要随其自然。
比如在将“少年”与“老年”的对比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