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教案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课堂教学设计

作业
设置
必做:
选做:
板书
设计
反思及
作业反馈
三、盘点收获,对比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学生寻找图片中的信息,
交流共享,小组内讨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学生画图,动脑动手。
开
放
式
延
伸
用家庭厨房中的物品设计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提示:纯碱是碳酸钠,器具可以考虑用输液器的塑料软管;
食醋中含有醋酸。)
2.培养学生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3.类比氧气的制法,探究二氧化源自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开
放
式
导
入
上节课学习过化石燃料的燃烧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如果持续的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还能保持平衡吗?
从实际出发,引到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的信息转化能力,从化学角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投影氧气的制取装置,制取氧气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药品的选取,
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正确的操作顺序、
如何验证、验満?
首先,药品的选取,含碳酸根离子的物质和酸。
观察现象:气泡的多少、速率的快慢等。
确定反应原理
从制取二氧化碳来看,选择药品时应考虑的因素。
设计实验装置
装置大比拼:各种变式装置,评价优劣
确定二氧化碳的验证验満方法。
调用已有的学习经验,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提供思路参考。
由特殊推演到一般,提升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成为具有可迁移、可延伸的方法武器。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教案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以及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并学会实验室制取、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的设计和检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含量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认识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法及学法重点: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难点:实验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教法:指导法、引导法学法:探究式、讨论式学法课前准备提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
教学过程一、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1、请同学们看书137页图二氧化碳的生成与消耗,图中数据表示的是二氧化碳的相对量。
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1)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2)人和动植物呼吸呼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3)动植物尸体的腐败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1)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2)水的溶解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对自然环境产生什么影响?你认为这些影响是有利还是有弊?大家提前已经查阅了一些资料,互相交流讨论一下。
2、科学家在美国夏威夷的莫那罗亚山顶设置了高精度的气体分析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行了连续测量,为研究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请同学们看书136页的图,图中描述的是1 958-1994年期间的测量结果。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曲线的形状和走势,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提示:(1)同一年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怎样变化的?是不是每年都在重复这样的变化规律?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不同的年度,二氧化碳的含量呈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和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来分析。
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6.3《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2.结合课堂所学,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3.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如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等。要求: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所需材料,并将实验结果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进行展示。
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4.认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掌握,特别是其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学生对二氧化碳制备、收集和检验实验的操作技能,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能力。
3.将二氧化碳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主动发现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6.3《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以及与之相关的化学反应。
2.学会使用实验室设备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备、收集和检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3.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过程,了解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化学《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3)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的选择,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筛选的能力。
(2)通过对仪器装置的选择、组装,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不同的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不同,学会思考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并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合作、勤于思考、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装置设计及制取方法。
【难点】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设计,确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一般方法。
初三化学教案6.3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1

年级学科初三化学课题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1)备课人张卫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含量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认识保护自然界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需的药品和反应原理,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二氧化碳循环图,提高学生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的认识世界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重点、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课时 1 时间45分钟12 【教学过程】:复习: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导入新知】:可以说,没有化石燃料,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
然而,近100多年来,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大量开采和利用,一方面导致了其储量的急剧减少,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那么,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对大自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怎样在实验室制取出二氧化碳呢? 【教学过程】: 一、二氧化碳的循环 1、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变化规律 (1) 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总体上是每年都在_____,但在同一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也不同。
造成二氧化碳含量总体含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2)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是 ;主要消耗途径是 。
2、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1)温室效应的产生 因为能源(燃料燃烧)增多,森林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地面吸收的太阳光能量不易散失而形成全球变暖,这种现象称“_____________”。
其他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有臭氧(O 3)、甲烷(CH 4)和氟氯烃等。
(2)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 (3)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1、药品: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装置:由于该反应的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且不需要加热,所以它的装置可以与我们前面学到的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_______的装置相似。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教案

展示幻灯片“物理性质”
讲解干冰及其用途
独立思考、完成表格
从整体上把握CO2的物理性质。
展示幻灯片“牛刀小试”
思考、回答
及时巩固CO2的物理性质
引导:二氧化碳还有何用途?说明CO2的什么性质?
思考、回答
引出CO2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布合作,完成实验
总结CO2的性质
通过探究,直观感受CO2的相关性质
创设情景;“新闻链接”
问题:说明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下窖前应如何准备?
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展示、总结
以此引出CO2不能供给呼吸
进一步理解运用CO2的密度
和其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创设情景:扁瓶子中加石蕊。
小花变色
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完成实验、总结
引导:利用了O2和CO2的哪些性质?CO2还具有哪些性质?
思考、回答
引出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
创设情景:自制简易天平
问题:如何证明CO2的密度与空气密度的关系
思考、回答、
完成探究实验
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进行探究,解决问题
创设情景:喝汽水时会打嗝
问题:探究CO2的溶解性
思考、小组合作探究。
展示幻灯片“再试牛刀”
独立思考、笔答
及时巩固CO2的物理、化学性质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合作、分享
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所学知识。
展示幻灯片“达标检测”
独立思考、笔答
检验学习成果
作业布置:
1.构建性质决定用途知识网络
2.新课堂P138-140
及时巩固整理
学习方法的培养,巩固学习成果
九年级化学教案
第六单元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

第六单元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起点分析:对于学生来说,二氧化碳是一种熟悉的物质,但学生无法系统地理解二氧化碳的属性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以及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环境的影响。
教师应通过分析教材中两幅图片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系统地理解二氧化碳;在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如何循环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备;让学生学会理解“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初步学习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自然界二氧化碳循环和含量变化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了解保护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难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准备:锥形瓶、双孔胶塞(带分液漏斗和风道)、集气瓶、磨砂玻片、试管(2)、酒精灯、试管夹、碳酸钙、稀盐酸、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和蒸馏水等级:1第一课时教学流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提问导入:co2会污染空气吗?但如果空气中co2含量过多会有何影响?学生活动思考回答设计意图引入新课自主交流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循环;2、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主要性质与用途,学习了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预习检测:1、二氧化碳是造成的主要气体,它在空气中主要的消耗途径是,近年来大气明确本课学习中二氧化碳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目标,完成预习2、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色味的气检测题体,密度比空气,溶于水。
固体二氧化碳俗称,是一种常用的。
3、实验室常用和来制取co2。
4、二氧化碳不能也不能支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
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一:二氧化碳的循环1、仔细观察教材p131图片信息,回答下列问题:思考探究在1960年――2021年间,大气中二氧化碳是如何小组交流展示变化的?在同一年中,夏季和冬季是如何变化的?a、近50年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逐年增加-1-让学生有目的地用问题完成预习任务,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b、同一年中,二氧化碳是冬多夏少(原因)2、仔细阅读教材p132活动天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途径各有哪些?a、产生途径: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b、消耗途径:光合作用自主学习二: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碳酸钙+稀盐酸)caco3+2hcl=cacl2+h2o+co2↑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a、无色无味的气体;b、密度比空气大;c、能溶于水。
【教学方案】《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1课时)

《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CO2的循环。
2.认识大规模的开采与使用化石燃料对CO2含量变化的影响。
3.了解CO2含量变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认识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4.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探究的兴趣。
5.培养学生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6.确立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CO2的自然循环及含量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认识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提高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化石燃料作为一种优质能源,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化石燃料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
然而近百年来,人类对化石燃料进行的大规模的开采和使用,一方面导致了其储量的急剧减少,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气中CO₂含量的增加。
CO2是一种怎样的气体?其含量的增加会对大自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讲述】C O2这种气体对于大家并不陌生,空气中含有CO2,人和动物呼吸呼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大自然中的CO2本来是一种符合生态平衡的循环。
二、讲述新课知识点一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提问】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大气中CO2含量增加,会对原来平衡的循环产生什么影响呢?【过渡】要想知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是否发生变化,就要进行监测,这项工作早在1958年就已经开始了,一直到现在还在继续。
【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曲线的形状和走势,你能获得哪些信息?(1)同一年中,大气中CO2的含量是怎样变化的?是不是每年都在重复这样的变化规律?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不同的年度,CO2的含量呈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读图6-3-1:横轴和纵轴的意义;曲线的总体走势;曲线是否有一定的周期规律;锯齿状的“峰”和“谷”的形成原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要得到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还应用到装置_____;
课后反思
(3)确定气体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问题?
确定发生装置应考虑:
确定收集装置应考虑:
【当堂作业】
1、实验室制备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时一定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A.长颈漏斗B.锥形瓶C.酒精灯D.集气瓶.
2.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连接装置③加入大理石④加入稀盐酸⑤收集⑥验满其中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5.科学家们对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何认识?
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7.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比较
反应物的状态
反应条件
密度(与空气比)
是否与水反应
二氧பைடு நூலகம்碳
氧气
8.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装置比较
发生装置
收集方法
O2
加热KMnO4
H2O2和M nO2
C O2
【指名学生回答】
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1课时)
探究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含量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2、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制法进一步提炼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通过对比氧气、学习二氧化碳的制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1.二氧化碳的自然循环 及含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保护自然平衡、人语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①④③⑤⑥
C.②①③④⑤⑥D.②③④①⑤⑥
3.在地球大气中,因CO2含量的增加引起“温室效应”。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主要原因是()
A.含碳 燃料的燃烧B.石灰石的分解
C.植物的光合作用D.人口增长呼出的CO2
4.右图是自然界碳的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自然界CO2的来源途径有(任写一点);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加工图片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各抒己见
[引入]
化石燃料作为优质能源,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大规模的使用使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这对大自然有何影响?科学家在美国夏威夷的莫纳亚山顶 设置了高精度的气体分析仪器,并根据16年的测量画出了曲线图。
【小组讨论】1.导致二氧化碳 含量变化的可能原因
2.若减少森林砍伐,对自然界的二氧化碳的循环有何影响?
【小组代表回答】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步骤:①组装仪器② ③将石灰石加入中,塞紧双孔塞;再将稀盐酸从口加入④收集气体⑤验满
[交流、讨论]
(1)制取二氧化碳是否还有其他装置?
(2)如何证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
【学生观察P131-132图片,认真看P133最后一段,思考】
1.在同一年度内,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是怎样变化的?
2.在不同的年度内,二氧化碳含量变 化呈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
3.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发展趋势对自然环境产生什么影响?人们要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速度减慢?
4.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哪些?消耗 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哪些?
(2)任何物质都有两面性,CO2对人类的
正面影响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等,不利影
响有(任写一点);
(3)人类降低空气中CO2含量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减少CO2排放,二是增加CO2消耗,请写出一条你能做到的消耗CO2的方式或途径。
5、某实验小组利用下面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请根据装置回答:
①欲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装置是_______,有关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