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水文化变迁研究方法探析_熊永兰
长江石首段河岸带地下水位变化过程模拟及分析

第34卷第4期2023年7月㊀㊀水科学进展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Vol.34,No.4Jul.2023DOI:10.14042/ki.32.1309.2023.04.010长江石首段河岸带地下水位变化过程模拟及分析夏军强,朱㊀恒,邓珊珊,周美蓉(武汉大学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㊀430072)摘要:冲积河流的河岸带具有调蓄水文过程㊁净化水环境等重要功能,通过研究河岸带内河水对地下水的影响范围,可为岸线规划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㊂本研究于2021年在长江中游石首段实施了沿垂向不同深处的河岸土体级配测量及地下水位过程监测,同时开展了变动河道水位条件下河岸内地下水位变化过程的数值模拟㊂基于数值试验,定量分析具有不同河流形态区域内地下水位对河道水位变化的响应过程,确定研究区域内侧岸地下水位的变化范围㊂实测数据及计算结果表明:河岸带地下水位受河道水位影响显著,离岸10m 处水位变化同步性几乎一致,20m 处峰值落后1d;伴随离岸距离的增加,地下水位滞后性增加,峰值下降,侧向潜流交换的主要影响范围在离岸约1400~1600m,该范围外地下水位全年内变幅小于河道水位最大变幅的5%;在单位河长范围内,2021年河道补充地下水的水量约为5000m 3/m,地下水排泄到河道的水量约为3000m 3/m;相较于顺直段,弯道凸岸处地下水位响应更快,峰值更高,凹岸则相反;在考虑降雨入渗后,区域内径流系数约为0.80,地下水位变幅较不考虑降雨时的差别很小,而河道补充(排泄)地下水流量均约为4000m 3/m㊂关键词:河岸地下水;河道水位;交换水量;潜流影响范围;长江中游中图分类号:P333.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6791(2023)04-0572-13收稿日期:2023-02-23;网络出版日期:2023-07-10网络出版地址:https :ʊ /kcms2/detail /32.1309.P.20230710.1055.002.html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U2040215;52009095)作者简介:夏军强(1974 ),男,浙江绍兴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河流动力学研究㊂E-mail:xiajq@ 河岸带是既具有水域特性㊁又具有陆地特性的水陆交界区域,受到河水和地下水的共同作用[1]㊂在河岸潜流带内,河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使得水量和水质都进行交换,进一步影响溶质和能量的交换,最终对河岸带生物群落的生长和繁殖产生影响[2-4],是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一环[5]㊂因此,确定河水与地下水在河岸带内进行相互作用的范围,可以为岸线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㊂河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发生在河床表面以下的沉积缓冲带或侧向河岸带的多孔渗透区内,该区域称之为潜流带[6]㊂早期对潜流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河床潜流带,而对河岸带内侧向潜流交换的研究则进展相对较慢,并且大多针对稳态条件㊂Brunke 等[6]在研究河水与地下水交换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时提出了侧岸潜流带的概念,同时引入 潜流走廊 模型,阐述潜流与河岸带生态影响间的关联性㊂相较于河床潜流交换,侧岸的潜流交换更加显著[7],同时在弯曲河流上侧向潜流交换量级和范围更大[8-10]㊂Cardenas [8]研究了在河水补充地下水和地下水排泄到河水2种情况下,不同弯曲程度的河流侧岸潜流带范围㊂一方面随着河道弯曲程度的增加,侧岸潜流带的范围有所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河岸带基流流量增加,潜流带范围有所减小㊂林俊强等[9]通过搭建室内模型研究了不同弯曲河岸形态影响下的侧岸潜流交换特性,发现随着河岸弯曲程度增大,河岸侧向孔隙对流引起的侧岸潜流交换强度增加㊂近年来,部分研究者对于非稳态的侧岸潜流交换过程进行了探索㊂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季节月份㊁水位波动㊁融雪等因素[11-16]作用下河岸带地下水和河水的动态交换规律㊂刘东升等[11]在新安江大坝下游河段监测了水压和温度,分析了冬季和夏季河岸带水热交换特征,得出夏季的潜流宽度更大;束龙仓等[13]统计了新汴河多年河岸地下水位,发现随离岸距离增加,地下水位与河道水位相关性下降㊂相较于长时间的潜流交换,一些学者侧重于研究短时间内河道水位急剧涨落的影响,分析了暴雨㊁洪水及大坝泄水等因素[17-22]影㊀第4期夏军强,等:长江石首段河岸带地下水位变化过程模拟及分析573㊀响下的河岸带地下水过程㊂Liang等[19]基于二维Boussinesq方程,研究了洪水事件下的顺直河岸内河水-地下水交换㊂结果表明,洪水期间河水快速下渗到含水层,并且大部分河水短时间内能返回河流,剩余河水将在含水层内停留很久,不仅会流回河流,也会流向下游含水层㊂张泽宇等[20]在室内搭建模型研究了单峰脉冲洪水信号对河岸带地下水过程影响,说明河岸带内各点地下水水位的波动随洪峰的增大而增强,水位的增幅随洪水历时的增长而增大㊂以上研究没有考虑到分层土体的渗透特性对地下水流动的影响㊂Salehin等[23]则结合水槽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了非均质河床对潜流交换的影响,发现相较于均质河床,非均质河床潜流交换通量更大㊂胡淑蘅等[24]考虑了河底淤泥层及堤岸对侧向潜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者对侧向潜流过程均有限制作用,潜流范围缩小㊂目前对于长江中游干流河岸带的侧向潜流研究相对较少,多数研究集中于小流域内的局部河段内㊂本文通过野外原型监测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长江中游二元结构河岸土体的渗透特性,计算中游石首河段河岸带地下水位变化过程,给出河水变动对地下水位的主要影响范围及水量交换过程,以揭示河岸带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的控制因素㊂1㊀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1.1㊀河段概况本文选取长江中游的石首弯道段作为研究对象(图1),研究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下荆江河段,上起新厂(荆82),下迄荆104断面,全长约33.9km,由上㊁下2个顺直段和1个弯道段组成,曲折系数为2.09㊂河段进口处较为顺直,弯道放宽段有倒口窑和藕池口心滩,弯顶左岸一侧为向家洲边滩㊂河段平滩河宽沿程先增加后减小,变化范围在730~2800m之间不等[25]㊂河段水面纵比降较平缓,2021年内平均纵比降为0.5‱㊂由于石首河段除进口有藕池口分流外(流量较小,约占干流流量的5%),并无其他大支流,故监利站资料可较好地代表该河段的水沙过程㊂三峡工程运用后的2003 2019年,监利站年均径流量为3768亿m3,较运用前(1998 2002年)减少了6%;而年均输沙量为0.79亿t,较运用前大幅度降低,减幅为78%㊂此外,监利站多年平均汛期水量在运用后降低至3005亿m3,较运用前的3480亿m3偏少约14%,汛期来水量变化相对较小;而在上游水库蓄水拦沙及水土保持工程的综合影响下,监利站多年平均汛期输沙量在运用后显著降低至0.68亿t,较运用前的3.36亿t偏少约80%㊂图1㊀荆江河段示意Fig.1Sketch of the Jingjiang reach574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1.2㊀河岸及河床土体组成荆江段河岸多为上部黏性土体及下部非黏性土体组成的二元结构河岸,其上层多为粉质黏土和壤土;下层为粉细砂,且下层的厚度一般大于30m㊂本研究在下荆江石首河段左岸向家洲钻孔取土,得到了地表以下0~45m的河岸土体样本,并采用激光粒径分析仪(Microtrac S3500)进行测量,得到了不同深度下河岸土体级配和中值粒径㊂根据测量结果,土样级配在深度4~5m处发生明显变化,上层土体中粒径小于0.10mm组分的含量达95%,属于黏性土类,平均中值粒径小于0.03mm;下层土体粒径大于0.10mm组分的含量约60%,为粉细砂,平均中值粒径为0.11mm(图2)㊂河床土体组成与河岸下层土体均为粉细砂,且随着深度的增加,砂土的密实性增加㊂由于采样的土壤在钻孔过程中受较大干扰,因此,无法测量其他土体特性,如渗透系数等㊂根据之前的荆江段河岸土体土工试验结果可知,上层粉质黏土的渗透系数约为1ˑ10-5cm/s,下侧粉细砂的渗透系数在2.4ˑ10-3~3.8ˑ10-3cm/s之间[26]㊂图2㊀石首段河岸土体组成Fig.2Bank soil compositions in the Shishou reach1.3㊀河岸内部地下水位监测2021年1月19日至11月28日,在向家洲(29ʎ45ᶄ01ᵡN,112ʎ23ᶄ32ᵡE)和北门口(29ʎ45ᶄ16ᵡN, 112ʎ26ᶄ01ᵡE)2个站点布置了3口监测井(图1㊁图3),测得了2处地下水位的变化过程㊂在向家洲河岸离岸10m和20m处修建了2个监测井(1号井和2号井),在荆95断面上游约800m处;在北门口离岸10m处修建了3号井,在荆98断面上游约700m处㊂3口井的深度均为20.0m,井底高程比最低河道水位低约9.0m㊂每口井的顶部高出地表1.2~1.4m,以确保井在洪水漫滩时不被淹没㊂每口井内悬挂一台HOBOU20-001-02水位记录仪,测量范围为0~30.5m,测量精度为0.03m㊂水位记录仪固定在地表以下16.2~16.4m处,比最低河道水位低约5.0m㊂图4给出了2021年1月19日至11月28日内3口监测井的地下水位㊁石首水位站的实测日均水位及降水量㊂2021年石首站的最高水位为34.17m,最低水位为24.53m,平均水位为29.19m㊂在1 3月间始终保持较低水位,之后在4 6月水位抬升,7月进入洪峰期,并于9月中旬达到最高水位㊂在三峡工程开始蓄水后,水位开始下降,平均日退水速率约0.12m/d㊂根据降雨过程可知,石首河段2021年降水量为1374.0mm,主要降雨时段集中于4 8月,其中4月7日㊁4月24日㊁6月3日和8月24日降水量大于40.0mm㊂相较于多年平均值,2021年属于偏丰水年㊂日均降水量与石首站水位相关系数约为0.10,可见该地水位主要受上游来流控制,受局地降雨影响较小㊂北门口(3号井)离岸10m处的地下水位与河道水位同步性强,水位峰值均出现于同一天㊂在涨水期和洪峰期内,该处地下水位与河道水位平均差值约为0.21m㊂向家洲(1号井㊁2号井)实测的地下水位在4月8 16日㊁4月22日至5月1日㊁5月22日至6月7日之间存在陡升陡降的现象,在后文(3.4节)中分析了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判断可能与该区域附近水塘的修建和蓄水有关㊂除去这几日的数据外,1号井的地下水㊀第4期夏军强,等:长江石首段河岸带地下水位变化过程模拟及分析575㊀位与3号井的水位十分接近㊂而离岸20m 处(2号井)的地下水位同步性下降,最高水位落后河道水位1d,峰值下降约0.12m㊂在退水期内,3口井的地下水位明显高于河道水位,最大水位差约1.42m,反映了地下水位的滞后性㊂图3㊀地下水位监测井布置情况Fig.3Setup of the groundwater level monitoring wells图4㊀2021年河道水位㊁地下水位和降水量变化过程Fig.4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river stage,groundwater level and rainfall in 20212㊀侧向潜流过程计算模型与验证2.1㊀地下水三维运动方程在不考虑水的密度变化条件下,孔隙介质中三维空间的流动可以用下面的偏微分方程表示:∂∂x (K xx ∂h ∂x )+∂∂y (K yy ∂h ∂y )+∂∂z (K zz ∂h ∂z )-W =s s ∂h ∂t (1)式中:K xx ㊁K yy ㊁K zz 为渗透系数在x ㊁y 和z 方向上的分量,m /s;h 为水头,m;W 为单位体积流量,s -1,用以代表流进汇或来自源的水量,由降雨或其他因素形成;s s 为孔隙介质的储水率,m -1;t 为时间,s㊂模型构建及求解使用MODFLOW 数字模型[27],其数值求解方式使用有限差分法㊂2.2㊀局部模型率定与验证2.2.1㊀模型率定模型率定过程中的计算区域选择在荆98断面局部河段,河段内设置有北门口站点3号监测井(图3),576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利用所测地下水位对渗透系数进行率定㊂荆98断面位于弯顶下侧(图1),左岸为凸岸侧,河底坡度较缓;右岸为凹岸侧,河底坡度较陡㊂凸岸侧有边滩,中水时露出,洪水时淹没㊂模型横向计算范围为6000m,断面地形采用2019年的实测数据㊂由于河漫滩高程变化相对较小,故忽略其河漫滩的地形变化,近似可取为河道最外侧高程实测值㊂垂向上,该断面地表以下70m 为不透水基岩[28],故本次模拟范围上至河底及河岸表面,下至-70m 深度㊂纵向上沿荆98断面上下游各延伸500m㊂计算的网格总个数为10ˑ401ˑ23(纵向ˑ横向ˑ垂向)㊂网格纵向尺寸为100m;横向尺寸为20m,靠近河道附近的网格加密,缩小为10m;垂向尺寸介于0.9~6.9m,且位于浸润线附近的网格较密㊂根据实测资料,河岸组成由上到下依次为4~5m 粉质黏土㊁16~20m 松散-稍密粉细砂㊁20~25m 中密粉细砂㊁55m 密实粉细砂,底部为不透水基岩;河床组成由上到下依次为8~20m 松散-稍密粉细砂㊁8~表1㊀土体渗透系数率定结果Table 1Calibration of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of bank soil土质厚度/m 渗透系数/(cm㊃s -1)粉质黏土4~5 1.0ˑ10-4松散-稍密粉细砂8~20 1.0ˑ10-2中密粉细砂8~25 5.0ˑ10-3密实粉细砂55 1.2ˑ10-3基岩 1.0ˑ10-925m 中密粉细砂㊁55m 密实粉细砂,底部为不透水基岩㊂各土层渗透系数取值范围参考‘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范:SL373 2007“,同时结合以往的实测资料,表1给出了渗透系数率定结果㊂计算区域内的边界条件设置为:①纵向边界上,由于局部河段内上下游水位变化很小,纵向坡降引起的河岸内地下水上下游流动可忽略不计,即假设上下游流量为0m 3/s;②横向边界上,河岸横向最外侧赋予河道最低水位24.53m,河道边界赋予石首站的实测日均水位条件(图4);③垂向边界上,底部设置为不透水边界㊂在模型率定与验证中,暂不考虑降雨影响,则源项为0㊂图5给出了北门口地下水位监测点3号井计算与实测的地下水位过程对比情况㊂从图5中可以看出,整体上计算结果与实测地下水位过程吻合较好㊂在涨水过程中,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性良好,平均绝对误差约为0.20m,纳什效率系数大于0.99;退水过程中模拟结果和实测数据间误差略有增大,平均误差约为0.32m㊂图5㊀北门口3号监测井计算与实测的地下水位Fig.5Calculated and measured groundwater level hydrographs in the No.3well 2.2.2㊀模型验证与敏感性分析利用向家洲布置的2个地下水位监测井(1号井和2号井,图3),对模型进行验证㊂向家洲位于荆95断面附近,模型构建过程与前面相同,且同样采用石首水位站的实测值作为边界条件(图4)㊂由实测资料可知,向家洲处河岸上层为粉质黏土,厚度约为4m,下侧为粉细砂㊂各层土体的渗透系数取值与表1相同㊂图6给出了向家洲监测点计算与实测的地下水位变化过程㊂除去几处水位骤增数据外,在离岸10m 处地下水位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绝对误差多在0.23m 以内,但在退水期末误差较大,误差约为0.60m;在离岸20m 处,地下水位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多在0.33m 以内㊂㊀第4期夏军强,等:长江石首段河岸带地下水位变化过程模拟及分析577㊀图6㊀向家洲监测点计算与实测地下水位过程Fig.6Calculated and measured groundwater level hydrographs at Xiangjiazhou㊀㊀以向家洲处的地下水位变化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河岸渗透系数的敏感性分析㊂对于表层黏土,在表1的渗透系数取值基础上(工况1)分别增加和减小50%(工况2㊁工况3),开展潜流过程计算㊂对比离岸20m处的地下水位过程,工况1 工况3的地下水位相差很小,差值小于0.02m㊂对于下层粉细砂的渗透系数,结合实测资料设置计算工况4 工况6,对应的渗透系数分别为0.0025㊁0.0050和0.0075cm/s㊂图7(a)给出了在离岸20m处,不同渗透系数下计算的地下水位变化过程㊂可以看出,河岸下层粉细砂层对于地下水位计算结果的影响较大,当渗透系数减小至0.0025cm/s时(工况4),涨水期及洪峰期地下水位较工况5降低了0.19m,退水期增加了约0.11m;当渗透系数增加至0.0075cm/s时(工况6),涨水期及洪峰期地下水位较工况5增加了0.05m,退水期则降低了约0.09m㊂进一步分析下层粉细砂渗透系数变化对单位河长内的河水-地下水交换量的影响,如图7(b)所示㊂当渗透系数减少至0.0025cm/s时,河水补充地下水峰值减少27m3/(m㊃d),地下水排泄河水峰值减少14m3/(m㊃d),全年内河水补充地下水减少约1000m3/m,地下水排泄河水减少约1000m3/m㊂;当渗透系数增加至0.0075cm/s时,河水补充地下水峰值增加10m3/ (m㊃d),地下水排泄河水峰值增加22m3/(m㊃d),全年内河水补充地下水增加约1500m3/m,地下水排泄河水增加约1000m3/m㊂总体看来,河岸表层粉质黏土渗透系数的改变对河岸地下水位的影响较小,而下层粉细砂渗透系数的改变对地下水位及潜流量的计算结果影响较大,且离岸越远影响越明显㊂由于表层土体较薄,2021年内河道水位高于表层土体底板的历时约有80d,故大部分时间段内表层黏土对地下水位的影响较小㊂将表层黏土的渗透系数与下侧粉细砂设为一致,地下水位的计算结果仅改变了0.3%,同时若忽略粉细砂因密实度增加产生的渗透系数变化,计算结果的影响在2%以内㊂因此,在后续河段尺度的潜流过程研究中,可近似不考虑河岸土体分层对于潜流过程模拟的影响㊂图7㊀下层粉细砂不同渗透系数下离岸20m处模拟结果Fig.7Simulation results at20m distance from the bank slope with different hydraulic conductivities of fine sand578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2.3㊀河段模型建立与验证断面局部模型模拟计算时,主要分析了单侧河水对河岸地下水的作用,没有考虑到平面地形变化对侧向潜流的影响[29-30]㊂而在实际河流中,弯曲河流常常拥有蜿蜒的河岸形态,河岸会受到多侧河水的入渗;同时在河岸带内地下水间也会相互作用,对地下水的时空变化分布产生进一步影响[19]㊂为了分析河流平面形态对侧向潜流范围的影响,此处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平面计算范围㊂通过分析河弯内不同位置潜流过程的差异,揭示河道形态变化对河岸带地下水位的影响㊂2.3.1㊀模型建立石首河段模拟范围长13.55km㊁宽10.8km,范围内河道长度为33.9km,曲折系数为2.09(图1)㊂模拟网格共216列㊁271行,总网格数量为58536个,河道处网格作为无效网格处理,共7249个,故有效网格数为51287个,每个网格的长度和宽度均为50m㊂由前文参数敏感性分析可知,下层粉细砂的渗透系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远大于表层粉质黏土㊂本研究缺乏区域内全部的河岸土体分层资料,难以建立全范围内非均质河岸模型,故近似采用均质河岸模型,则区域内土体均采用粉细砂层的渗透系数(0.0050cm/s)㊂针对边界条件,在河道两侧网格赋予水位条件,模拟范围四周边界采用零流量边界条件㊂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荆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实测资料,河弯左右两岸的水位差在0.02~0.08m之间,横比降约为0.05%,左右两岸水位差相较于约7.7m的河道水位年变幅很小,对河岸带地下水位计算结果影响很小,故可利用新厂和石首站的水位插值赋予沿程水位条件㊂2.3.2㊀模型验证对比荆95断面局部模型离岸50m处地下水位与石首河段模型同位置处的地下水位㊂整体上河段模型计算地下水位略高于局部模型计算水位,平均高约0.42m,涨水期和洪峰期内平均水位差约0.46m,而在退水期平均水位差减小约0.31m㊂计算时间段内,纳什效率系数约为0.98,说明河段模型计算结果较为准确,而水位略高于局部模型原因可能在于河流平面形态的影响㊂3㊀典型急弯段侧向潜流模拟分析3.1㊀单侧河水作用下的侧向潜流范围与潜流量将荆95断面局部模型计算时段扩大至2021年全年,图8给出了初始时刻(1月1日)㊁河道水位最高时(9月10日)㊁计算时段末(12月31日)的河道水位及地下水位横向变化㊂对比初始水位线和最高水位线,地下水位横向梯度在涨水的过程中明显增大㊂相较于初始河道水位26.45m,洪峰期内河道的最高水位达34.17m,增加了7.72m㊂近岸处的地下水位随河道水位提升明显,两侧离岸100m内地下水位增加幅度超过6.0m,离岸200m内的增加幅度超过4.5m㊂远岸处的地下水位受河道水位的影响较小,在左右岸离岸800m外,地下水位较初始情况的增加幅度小于1.0m㊂在退水期内,河道水位下降,但远岸处的水仍然流向河岸内部,地下水位有所提升,使得潜流带范围仍有所扩大㊂在左右岸离岸约1400m外,地下水位变幅小于河道水位变幅的5%,故河道水位波动对该范围以外的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很小㊂图9给出了单位河长内的河水-地下水交换量与河道水位变化过程㊂从图9中可以看出,单位河长内河水-地下水交换量的变化趋势大致与河道水位同步,在河道水位较高时,河道补充地下水的水量较大;当河道水位较低时,河道水补充地下水的水量较小,且当河道水位持续下降时,地下水反过来排泄到河道㊂在单位河长范围,2021年内河道补充地下水的水量约为5000m3/m,地下水排泄河道水量约为3000m3/m,净水量约为2000m3/m㊂2021年监利站径流量为4228亿m3,沙市至监利站距离为162km,河段内河水向河岸入渗的净水量约为6.5亿m3,约占监利站径流量的0.15%㊂㊀第4期夏军强,等:长江石首段河岸带地下水位变化过程模拟及分析579㊀图8㊀河道水位及地下水位线横截面Fig.8Lateral profiles of river stage and groundwater level图9㊀荆95断面附近单位河长内河水与地下水的交换水量与河道水位变化过程Fig.9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water exchange volume between river and groundwater per channel-length and the river stage at the section of Jing953.2㊀石首河段地下水位分布特征及潜流量图10(X为横向起点距,Y为纵向起点距)给出了石首河段不同时刻河岸地下水位的分布情况㊂初始时刻地下水位与河道水位相差很小,无明显水流流动(图10(a))㊂在涨水过程中,河岸带的地下水位随着河道水位不断抬升㊂当河道水位达到最高时(图10(b),9月10日,河道水位为35.05~33.61m),河岸带一定范围内地下水位有了明显提升㊂河道水位较初始情况增加7.62~7.71m,近岸处的地下水位涨幅较大,在距河道100m河岸内,地下水位较初始情况增幅大于6.5m;远岸处地下水位涨幅较小,距河道900m河岸外,地下水位较初始情况增幅小于1.0m㊂在河道水位经历短暂下降后(图10(c),10月20日),一方面近岸处的地下水位对河道水位变动敏感,也立即随之下降,地下水来不及传入河岸内部而排泄入河道中;另一方面,远岸处的地下水位仍在增加㊂此时,相较于最高水位,河道水位下降了4.07~3.96m,但是600m外的地下水位仍然在上升㊂地下水水位波峰传达至离岸约300m处,水位呈现出中间高㊁两边低的情况,地下水一方面会补给河水,另一方面会继续往河岸内部流动㊂经历1a的模拟后(图10(d),12月31日),河岸带的地下水位分布情况较初始水位有了明显变化㊂河道水位全年内最大变幅约为7.7m,而在1600m外,在全年内水位变幅小于河道水位最大变幅的5%,河道水位变动基本不影响该处的地下水位㊂对比局部模型与河段模型,在考虑了河流的平面形态后,侧岸潜流的主要影响范围有所扩大,原因在于河岸带内上下游的河水入渗促进了潜流向内发展,特别在凸岸处,地下水位明显较高㊂对比潜流量,取荆95断面所在位置,在单位河长范围,2021年内河道补充地下水的水量约为5000m3/m,地下水排泄河道水580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量约为3000m3/m㊂相较于前文所计算的水量较为相似,原因在于河道内水体主要位于黏土层之下,故前文计算结果中河水通过黏土层向内入渗仅占很小一部分㊂图10㊀石首段河岸地下水位变化过程Fig.10Groundwater level distributions at different times in the Shishou reach3.3㊀不同河流形态特征位置的地下水位变化过程为了研究2021年内河流平面形态变化对于河岸带地下水位的影响,选取弯道进口顺直侧㊁弯道凸侧等4个具有不同形态的河岸位置(研究位置A D,图10(a)所示),分析不同离岸距离下地下水位的变化过程㊂该4处位置分别具有的特点包括:①弯道进口顺直侧,该处河岸单侧临水;②左岸凸侧,该处河岸两侧临水;③右岸凹侧,同样受到两侧河道水位影响;④洲滩处,地下水受四周河水影响㊂图11(a)给出了进口顺直段(位置A)离岸距离(S)分别为100㊁500㊁1000m处的地下水位变化过程㊂如图11(a)所示,在离岸100m处的地下水位和河道水位的相位差较小,具备较好的跟随性,对河道水位响应较快;但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地下水位与河道水位之间的相位差增大㊂在离岸500m处,地下水整个水位过程只有一次涨落过程,且最高水位时刻(10月17日)滞后河道37d,而当距离达到1000m时,水位变化过程只有较平缓的涨水过程,变化幅度更小㊂同时从图11(a)中可以看出,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地下水位的涨退历时也在明显增加㊂河道水位在1月2日至2月19日有一个短暂的上升回落过程,在离岸500m处,这个过程坦化,上升回落时间为1月2日至4月3日,历时93d,相较于河道(历时49d)增加44d㊂而在离岸1000m处,河道水位短暂上升对地下水位已无影响(水位变化小于0.01m)㊂在退水期,离岸500m处地下水已经不能在12月31日前完成退水过程,但进入下一年份的枯水期(1 3月),水位可能会继续下降㊂在弯道凸岸侧(位置B,图11(b)),相较于顺直段,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也会出现峰值坦化,历时增长的情况;但是在退水过程中,各距离下的地下水位要明显高于顺直段的地下水位㊂相较于单侧河水影响的。
知识图谱在智慧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知识图谱在智慧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摘要: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逐渐出现了大量水利工程,有序对这些水利工程建设,可推动现代社会向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
而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则需要加强对知识图谱的应用。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知识图谱的简单介绍,进而以某水利工程为例,对知识图谱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以此为现代智慧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支持。
关键词:知识图谱;智慧水利;水利工程引言:水利工程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抗洪、防涝、农业灌溉等诸多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水利工程的要求逐渐提高,使得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时,逐渐应用了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中包括知识图谱,大大提升了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质量,使得水利工程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1 知识图谱概述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知识图谱被广泛应用的各个领域。
所谓的知识图谱,又叫做知识领域映射地图,指的是以信息可视化技术为基础,结合图形徐涛、数学、信息科学等方面相关技术,将所有概念、定义、参数等相关内容直观展示出来的技术手段。
该技术具有诸多优点,如用户搜索的频率越频繁,范围越大,系统内部存储的信息量越多;能够赋予字串全新的含义,并非是简单的符号;其中融合了诸多学科,提升了用户搜索的连贯性;可使用户采集到大量有用且准确的信息;可与互联网连接到一起,有利于更多相关信息的采集等[1]。
正是知识图谱具有这些优势,使其被现代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广泛关注。
2 某水利工程知识图谱的构建2.1某水利工程对象关系分析本研究当中,选择某水利工程作为研究对象,对智慧水利工程中的知识图谱构建展开了研究。
研究时,针对工程中已有的泵站、大坝、水库为例,根据“实体1—关系—实体2”的原则,构建出三类表,即:名录表、基础信息表及关系。
工程信息具体映射时,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内容:(1)泵站类,由泵站的基本信息表、泵站名录表、泵站与大坝关系表构成;利用相应的运算代码,将各类表关联到一起。
我国近十年教授治学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NKI期刊2005—2014年数据

・
我 国近 十年教授治学研究 的知识 图谱分析
图谱 中 圆圈 的大 小 表示 频 次 , 内部 不 同 的深
浅灰 度 的图表 示 不 同 的年 份 ; 外 边 的加 粗 黑 色 圆
结构 ” 代 表 了教 授 治 学 中 的 治 理 结 构 问 题 , 总 频
圈表 示 具 有 高 中介 中 心 度 ( c e n t r a l i t y ) 的 关 键 节 点 。 中介 中心 度反 映 了节点在 整个 网络 中的媒 介 能力 。中介 中心度 高 的节点在 整个 网络 中具 有 重 要地 位 。 以中介 中心度 高 的关 键 词为检 索 条件 往 往可 以检 索 出高质 量 的文献 。表 1中是 按 中介 中
关键 词 :高等教 育 ; 研 究现 状 ; 知 识 图谱 ;C i t e S p a c e 中图分类 号 :G 6 4 4 . 5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2 0 9 5— 6 7 6 2 ( 2 0 1 5 ) 0 4— 0 0 5 6— 0 6
教授 治学 问题 是高 等教 育研究 中的一个 重 要
心度 大 小列 出排名 前 1 0位 的关键 词 。
表1 2 0 0 5 - - 2 0 1 4年 我 国教 授 治 学领 域 高 中 介 中 心 度 关 键 词
数为 1 7 6 。而其余 的关键词 , 从频数来 看数值较 低, 从 图谱来 看 , 均 可 以归 入 相 近 的研 究 热 点 中 ,
2 0 1 5年 第 4期
弼 熬盲诌靠
T HE MOD ERN E DUC A T1 0 N J OU RNAL
No . 4.2 01 5
( 总第 2 0 4期 )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水文大数据研究进展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水文大数据研究进展孟露;杨海波【期刊名称】《人民珠江》【年(卷),期】2024(45)2【摘要】水文大数据相关研究是近些年水文领域的研究重点和核心问题,同时也是提高水文事务处理效率和增强水文规律真实性及可信性的重要内容。
现将从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264篇文献和Web of Science(WOS)收录的219篇文献作为样本数据,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其进行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及热点分析,深入探索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
研究表明:从发文量总体来看,国内和国际发文量均呈现上升趋势。
从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来看,国内学者和机构间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现象。
从研究热点来看,以“智慧水文”“预警系统”“Big data testing”等为突现关键词意味着该领域的研究重点逐渐向技术化、数字化方向演进,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现代的水文监测技术与水文学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技术和方法,均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可以更充分地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将水文和大数据相结合逐渐成为了该领域的研究趋势。
【总页数】7页(P38-44)【作者】孟露;杨海波【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33【相关文献】1.大数据审计研究综述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2.大数据背景下我国电子数据取证研究现状及热点——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3.大数据在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演化——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4.“数字中国”背景下大数据财务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 知识图谱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图书馆学报》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1 2 3
4 5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 中心
22 8 14 4 12 l
6 9 6 6
6 7
7
国家图书馆 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演 化 的进 程 … 。
图1 《 学报》 研究机构聚类 图谱 图1 显示 , 学报》 《 的论文主要来 自武汉大学信 息管理 学
院、 北京大 学信息管理 系和南京大学信 息管理 系为 中心的3 个聚类簇 。结合表 1从各个节点 的发文频次看 , 汉大学信 , 武
息管 理学院 的文献 贡献率最大 , 高于其他机构 , 次是北 远 其
2 分 析 与 结 果
21 研 究机 构 分 析 .
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和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 三者成 为《 学报 》 的核 心研 究力量 ; 从研究 机构 的属性看 ,学报 》 《 的研究 力量 主要集 中在高校相应 的信息管理 院系 , 而图书馆的研究力量
相对薄弱 。
在Ct p c 软件界面 , i saeI e 1 网络节点选择机构 ( stt n , I tui ) ni o 主题词来源选择文献标题 ( Ⅱ )摘要 (bt c)关键词 (e te、 i as at、 r d—
教授 陈超 美博 士 基于Jv平 台 开发 的软件 CtsaeI 可 aa i D c 为 e 1
● ●
视化 分析工 具 , 软件是 一种适 于 多元 、 时 、 该 分 动态 的复 杂 网络分析 的新一 代信 息可视 化技 术 , 独特之 处在 于绘 制 其 的科 学 引文 网络知识 图谱 , 可展示 学科最 新前 沿领域 及其
文数据和 关键 词数 据等进行 处理分析 , 用科 学知识 图谱 的方式梳理 了学报的研 究力量分布 、 学术代表人 物及 重要 学术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西南各民族水文化进展评析和趋势展望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西南各民族水文化进展评析和趋势展望作者:崔海洋袁倩莹陈子华来源:《民族学刊》2023年第07期[摘要]自20世紀70年代开始,学术界对水文化相关议题越来越重视。
本文通过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对西南各民族水文化研究进行进展评析,发现中国民族学视角下水文化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学术群体,同时水文化概念的不断引申一定程度上搭建了与国际学界水文化研究的对话点,但少有超出族别研究园囿,存在定义泛化、方法固化、对象简约化等问题。
当下我国西南民族地区水污染、水治理、水安全议题凸显,面对这些挑战,水文化研究不应该被定位为片面、泛化的文化表征,而应当同现实的水文生态环境紧密关联,并对国家水情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议题作出积极、直接的回应。
因此,在了解民族与水环境共存、共生态势基础上,加强水文化调查资料整理、多学科理论研究体系构建,以及西南民族水文化与国家政策的互动关联性探讨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评估其适应机制、适应效能,并在现代发展中加以利用,这是中国民族学视角下水文化研究的一大重点。
[关键词]水文化;西南各民族;生态民族学;知识图谱;共被引关系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23)07-0102-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古村落演变机理及发展模式研究”(18BMZ07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崔海洋,贵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新发展理念与多党合作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生态民族学、农村区域发展研究。
袁倩莹,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生态、农村区域发展研究。
陈子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研究方向:文化地理、西南民族文化研究。
水,不仅是西南各族人民的“生命依托”,还是西南各族人民的“文化源流”。
源流于西南地区的水,其生生不息、百川汇海的势与能,孕育成就了独特灿烂和绚烂多姿的西南各民族“水文化”,承载和滋养了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文化。
国际村落景观研究发展与趋势——基于知识图谱分析

2021·01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变化多样,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演变,各个地域逐步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村落景观。
这些村落景观也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文化变迁综合的象征。
在全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村落景观文化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
早在19世纪60年代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后,西方国家的工业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加速扩张,历史村落景观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冲击。
此时,国外一些国家的学者就已经开始对村落景观进行多层面的、系统性的研究[1]。
由于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在彼此的发展道路上出现了一定的交集,针对景观开展的人文性研究在逐渐增加。
国外研究者有的通过关注生态功能,联合地理、社会及人类等多种综合型学科来进行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相关研究[2]。
有的学者通过对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案的研究,来实现村落自然环境与生态的保护[3-4],并针对多目标村落土地利用规划与景观生态设计提出了新思想和方法论[5]。
大量文献反映出国外学者通过上述研究方法和视角,注重结合景观文化与传统村落中的生态功能问题,非常值得国内研究人员借鉴和思考。
然而,基于中国知网CNKI 数据库对村落景观进行检索,可以发现其近年来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相关政策层面的梳理、村落景观的物质层面的保护以及相关实证项目案例的辨析,对于全球范围内该领域的研究趋势的分析还是缺乏关注和研究。
为了更好地把握和认识村落景观近20年来的研究进展和基本框架,探寻未来国际视野下村落景观领域的研究趋势、前沿和热点,本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 数据库资源,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针对村落景观研究领域的有关文献进行量化分析,以此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一)数据来源本文检索村落景观的数据范围来源于美国的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出版的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的文献。
水利科技信息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及措施

水利科技信息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及措施谭晓冬 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摘 要 水利科技信息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对于水利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利科技信息档案资源是指与水利工程、水资源管理等相关的科技信息资料和数据。
通过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档案资源,可以提高水利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促进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水利科技信息档案管理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文章从水利科技信息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入手,阐述了其开发利用的努力方向及相应的措施,并结合本院当前水利科技信息档案现状和利用效果,建设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做好水利科技信息档案管理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 开发利用 信息资源 档案管理中图分类号:G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23)14-025-04水利科技档案资源是水利系统内部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信息资源,应力求实现资源共享,为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决策层或社会提供相应的服务,这就需要将其开发整合,把死档案变成活档案,从而将其潜在价值变为现实价值。
一、开发水利科技信息档案资源的重要性1.学术研究支持。
水利科技信息档案资源承载着水利行业学术研究的基础。
通过研究这些档案,可以了解水利领域的发展历程、技术进步和创新成果,为深入的研究工作提供指导和促进。
2.技术进步推动。
水利科技信息档案资源是推动水利技术进步的重要驱动力[1]。
通过整理和归纳历史上的水利科技成果和经验,可以为当前和未来的水利规划、技术审查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帮助工程师和决策者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水利项目,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推动水利事业的发展。
3.决策支持。
水利科技信息档案资源能为政府部门和决策者提供重要依据。
水利事业关乎国家和民众生活,决策者需要及时获取各类水利科技信息,了解国内外的最新进展和成功经验,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利政策和规划,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国家的水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引言
当前水资源管理正在经历重大的范式转变。过 去研究者与管理人员大都注重从自然系统及工程技 术的角度来研究水资源管理问题,而忽视了社会学 的作用[1]。近 年 来 少 数 研 究 人 员 已 开 始 意 识 到 可 持续的水 资 源 管 理 更 应 关 注 社 会 文 化 的 作 用[2,3]。 自然生态系统变化、社会文化变迁和政策法规演化 是主导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因素,三者相互作用促进 水资源管理的发展[4]。因此,发展可持续的水资源 管理科学与政策体系不仅要认识水生态系统演化的 自然规律,更应关注其与社会文化变迁以及水管理
政策发展的动态关系。 关于文化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表述
方式,主要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来阐述。根据 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我们认为水文化应是历史上形 成、不断演进且为某一社会群体所认同的关于水的 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相关的思想和行为范式。水文 化变迁主要指人类治水理念的变化,如从除害兴利 到可持续利用再到应对气候变化等。以往研究者与 管理者都是从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采取 归纳 推 演[2,3,5,6]、案 例 分 析[7]、半 结 构 式 访 谈[8] 等 定性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水文化,而仅有少数学者从 定量分析的角度来探讨水文化,如 Yip 等[9]通过问
根据所面向的读者群的差异,报业市场一般分 为小报和严肃报纸 2 类。受商业而不是公众利益的 驱动,小报的主要内容是人们感兴趣的故事、娱乐新 闻、体育新闻和丑闻。而严肃的报纸则面向国家政 治和国际新闻,代表了主流的社会价值取向,是公众 利益的体现。因此,在本研究中选择严肃类的报纸 作为数据的来源。
《人民日报》是中国关于意识形态的主流喉舌, 是传递文化、政策的主流声音,是我国最具影响力和 权威性的报纸,在全国传播范围广泛。另外,《人民 日 报》于1946 年5 月发行,是我国发行至今有电子
* 收稿日期: 2013-11-27; 修回日期: 2014-01-02.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流域文化变迁与生态演化相互作用对流域水生态政策影响的机理研究———黑河与墨累—达 令河对比研究”( 编号: 91125007) ; 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发现项目“理解文化和生态对流域退化遏制政策的驱动机制”( 编 号: DP120102917) 资助. 作者简介: 熊永兰( 1980-) ,女,副研究员,重庆万州人,主要从事水资源管理研究. E-mail: xiongyl@ llas. ac. cn * 通讯作者: 张志强( 1964-) ,男,研究员,甘肃定西人,主要从事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E-mail: zhangzq@ lzb. ac. cn
作为一种新兴的知识发现方法,科学知识图谱能够全方位揭示知识的来源和发展规律,具有用作一
种水文变迁定量研究方法的潜力。通过提取《人民日报》中与水相关的文章关键词,绘制出 1946—
2012 年我国水文化变迁的知识图谱并对图谱解读,分析出我国水文化变迁的轨迹; 将水文化变迁
与当时的水政策、水利开发阶段和水文极端事件进行关联,发现具有较好的协同性,显示出科学知
对于每年的报纸,抽取 4 个新闻周,包括 2 个构 造周和 2 个自然周。构造周和自然周都分别从每年 的上、下半年各抽取 1 个。构造周星期一到星期天 分别从上、下半年的 26 个星期一到星期天中随机抽 取。自然 周 的 抽 样 在 1988 年 以 前 随 机 抽 取,在 1988 年以后,根据“中国水周”日期的变化而变化, 即 1988—1993 年为 7 月 1 ~ 7 日; 1994 年以后为 3 月 22 ~ 28 日。 2. 2. 3 数据收集
和演变过程
分析、被引分析、多元统计分析
科技文献
结构化
水文化变迁研究 水文化
揭示水文化的演变过程 基于共词的社会网络分析
媒体或者文献 非结构化
94
地球科学进展
第 29 卷
图 1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水文化变迁研究框架 Fig. 1 Research framework on changes of water culture based on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尽管在过去 20 ~ 30 年电子媒介得到了快速发 展,但报 纸 仍 然 是 新 闻 报 道 的 主 要 来 源[11]。 报 纸 能够提供广播媒体所没有的对某个主题的深入报 道,因而是研究文化的有效工具。报纸的报道内容 也覆盖了新兴社会媒体,如博客和其他数据聚集工 具。另外,报纸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是其他媒体所 不能替代的。报纸也具有很长时期连续存档的特 性,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公众舆论因而可以作 为研究水文化的可靠信息来源。
词频分析方法是文献计量学的传统方法之一, 也是科学知识图谱的基本方法。词频分析方法所依 据的理论是齐普夫定律( Zipf’s law) ,它揭示了文献 中词汇出现频率 的 分 布 规 律[20]。 词 频 分 析 方 法 被 国内外许多科学计量学研究者应用于学科前沿研 究[15]。因此,将关 键 词 作 为 分 析 的 知 识 单 元,采 用 词频分析和共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水文化的 变迁。关键词的抽取主要有 2 种方式: 全文直接抽 取和字段间接抽取[21]。不同于科技文章,报纸本身 并没有关键词,因此,关键词的抽取只能采取全文直 接抽取的方式。首先要对文章进行分词,然后进行 词频统计,结合词频—逆向文件频率( 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TF-IDF) 算法提取关 键词。 2. 3. 1 构建分词词典
识图谱是定量研究水文化变迁的有效分析方法。进一步深化报纸普适性、关键词提取准确性以及
可视化分析精确性等方面工作是提升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水文化变迁定量研究水平的可靠途径。
关 键 词: 水资源管理; 水文化; 人民日报; 科学知识图谱; VOSviewer
中图分类号: P349; TV213. 4
文献标志码: A
第 29 卷 第 1 期 2014 年 1 月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Vol. 29 No. 1 Jan. ,2014
熊永兰,张志强,Wei Yongping,等.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水文化变迁研究方法探析[J]. 地球科学进展,2014,29 ( 1) : 92-103,doi: 10. 11867 / j. issn. 1001-8166. 2014. 01. 0092.[Xiong Yonglan,Zhang Zhiqiang,Wei Yongping,et al. On a quantitative method for water culture evolution research: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14,29( 1) : 92-103,doi: 10. 11867 / j. issn. 1001-8166. 2014. 01. 0092.]
4.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 5.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 文化变革( 包括知识革新、思想解放、口号宣传等) 是水资源管理政策变迁的重要原因。目
前针对水文化的相关研究多数采用定性分析方法,难以客观准确地揭示水文化变迁的阶段性特点。
存储的最早的报纸。因此,本研究选择《人民日报》 作为反映中国水文化的主要媒体,并 且 将 1946— 2012 年的报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有关水的 论述和意识形态的报道来反映中国关于水文化的发 展脉络。 2. 2. 2 抽样方法
由于对所有年份的全部报纸文章进行分析超出 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因此采取抽样的方式来进行研 究。对于报纸而言,简单随机抽样、自然周抽样和构 造周抽样[17 是 ~ 19] 3 种主要的抽样方法。简单随机 抽样不能反映媒体内容的周期性特征,而构造周抽 样可控制“系统性变化”因素,但该方法忽略了周与 周之间的差异,可能会错过重要的“新闻周”( 如自 1988 年以来,中国开始实施的“中国水周”活动) ,因 此,本文选择构造周抽样和自然周抽样。
表 1 水文化变迁研究与科学知识图谱之间的关系 Table 1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 on changes of water culture and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研究对象
研究目标
研究方法
数据源
数据结构
科学知识图谱
科学知识
揭示知识领域的结构关系 社会网络分析、词频分析、引文
通过定制的网页爬取程序,从 “《人民日报》图 文数据库”里下载所需日期的报纸,并以. xls 的格式 保存。根据抽样的结果,共下载《人民日报》1946— 2012 年报纸 2 043 份,文章数量为 148 086 篇。然后
采取人工判读的方法,提取出与水相关的文章,包括 涉及水政与水利经济、水资源、农田水利、水土保持、 防洪与河道整治、水利管理、环境水利等领域的文章 共 2 026 篇。 2. 3 数据预处理
分析方法包括引文分析、被引分析、多元统计分析、 词频分析以及社会网络分析[15]。
水文化常由非结构化的社会符号( 如文字) 来 表达,其载体为大众媒介。因此,一定时期的水文化 可由媒体或者文献中特定的词汇来表征,水文化变 迁可以通过研究媒体或文献中词汇和词频随时间的 变化规律来揭示。除研究对象外,水文化变迁研究 与科学知识图谱极具相似性( 表 1) ,我们可以借鉴 科学知识图谱的原理与方法来研究水文化变迁。根 据 Cobo 等[16]关于知识图谱绘制的流程,结合本研 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水文化变迁的研究框架 ( 图 1) 。该研究框架包括相互关联的 7 个步骤。这些 步骤将在以下的 2. 2 节至 2. 5 节中详细阐述。 2. 2 数据来源 2. 2. 1 媒体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