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口迁移与人口城市化系统动力学分析

合集下载

对陕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

对陕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

对陕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陕西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名城众多,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

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陕西也面临人口增长、资源短缺以及环境问题等挑战,为了实现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下是一些思考:一、人口问题:陕西人口数量庞大,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人口增长速度也有所提高。

如何合理控制人口增长,使其与资源和环境相适应,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加强人口政策引导:制定积极的人口政策,鼓励生育适度,引导人口合理增长。

同时,加大对老龄人口的关注和照顾,提供完善的养老服务,降低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

2.提高城乡人口分布均衡性: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吸引农民移居城镇。

同时,加强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高农村人口生活品质。

二、资源问题:陕西地区资源丰富,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以及农田、水源等自然资源。

但随着经济发展,资源的消耗速度加快,资源短缺问题逐渐凸显。

1.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促进清洁生产,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

2.发展绿色产业:加大环保产业的发展力度,推动陕西经济结构升级,优先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向绿色发展转变。

三、环境问题:陕西地区是重要的生态屏障,但也存在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

解决环境问题是陕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1.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与教育: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营造全民关注环境的氛围。

2.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管理体制建设,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环境执法的严格执行。

四、经济问题:陕西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但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协调。

1.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陕西应加强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陕西省人口数据的统计分析

陕西省人口数据的统计分析

陕西省人口数据的统计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陕西省是我国西部重要省份之一,位于华北地区西北边缘,素有“关中之地”之称。

陕西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陕西省人口结构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了解陕西省人口数据和变化趋势,对于科学合理地制定政策、规划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陕西省的人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陕西省人口的总体情况、年龄结构分布、性别比例、流动情况以及政策影响等方面,旨在为陕西省人口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对陕西省人口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陕西省人口的发展趋势,为未来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也能够为陕西省的人口发展提出一些建议,指导未来的人口规划和发展方向。

【2000字】1.2 研究目的陕西省人口数据的统计分析旨在深入了解陕西省的人口情况,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通过对陕西省人口数据的综合分析,探讨陕西省人口的总体情况、年龄结构分布、性别比例、流动情况以及人口政策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旨在揭示陕西省人口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本研究的目的包括但不限于:1. 理解陕西省人口总体情况,包括总人口数量、人口密度等基本情况;2. 分析陕西省人口的年龄结构分布情况,探讨老龄化问题及其影响;3. 研究陕西省人口的性别比例情况,探讨性别比例失调问题;4. 探讨陕西省人口流动情况,包括城乡人口流动、跨省流动等情况;5. 分析陕西省的人口政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探讨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深入研究,可以为陕西省未来人口发展趋势提供参考,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发展预测。

2. 正文2.1 陕西省人口总体情况陕西省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人口数量庞大。

截至最近统计数据显示,陕西省人口总数约为4000万人,为全国第22位。

在人口密度方面,陕西省为全国第26位,人口密度较高。

陕西省人口总体情况中,农村人口较多,约占总人口的60%,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地区。

陕西省城市流动人口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陕西省城市流动人口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DU igj g L o gse g AN Jn -n ,I n — n i T h
( oeeo ra n ni n n, o h et nvri , i r70 2 C i ) C l g f b na dE v ometN  ̄ w s U ie t X I 1 17,hn l U r sy a a
Absr c t a t:Ai m To g tq a t ai e r lto e we n t o t g p p l t n sz n o o i - c n mi a tr . e u ni t e ain b t e he f ai o u a i ie a d s me s e o e o o cf co s t v l n o M eho Usn he p n i a o o n n l ss a g e so n y i. s ls Th o a o ulto t ds i g t r c p lc mp ne ta ay i nd Re r s in a a ss Re u t i l e t t p p ain.t e ur l h - b n p p l t n,a l a t r 1 a tr r oa l ea ie t h ie o r a o t o u ai n,a d u b n a o uai o swel s ohe 3 fc o sa e n t b y r l t o t e sz fu b n f a i p p l t v l ng o n ra
s c n ay i d s i s c o n e o e p o o t n o e o d r u t e c u td frt r p r o f n r a h i GDP,u b n a e a e a n a g sa e n g t e t esz f r r a v rg n u l wa e r e a i o t ie o — v h u b n f ai gp p lt n a o t o u a i .Al t ev ra l sc n b e r s n e y t r cp o o e t a d t e e r g e s n e l n o l h a b e a er p e e td b i wo p i i a c mp n ns n n t e r si — n l h h o q ai n b t e n f ai g p p l t n a d v r b e s g t Co cu in T e r g e so f c ff ai g p p lt n u t ew e o t o u a i n a a ls i o . o l n o i n l so h e s in e e to o t o u ai r l n o

陕西省人口城镇化发展存在问题及策略研究——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

陕西省人口城镇化发展存在问题及策略研究——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

人口城镇化即伴随着非农产业发展并在城镇聚集,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镇集中,从而使区域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生活方式日益普及的过程[1]。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城镇常住人口超过农村常住人口,全社会整体进入了城镇主导型发展阶段[2]。

与此同时,城镇化发展中长期积攒并普遍显现出来的诸如生态环境、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转移人口市民化[3]、异地城镇化和半城镇化[4-6]、城镇化及城市蔓延与耕地保护[10]等问题日益突出。

然而,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陕西省人口城镇化呈现出新的特征,出现了新的问题。

本文以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旨在分析近5年陕西省人口城镇化变化情况,研究人口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提,为人口城镇化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人口城镇化空间分布特征(一)关中地区人口集聚更加明显关中地区较陕南、陕北地区人口集聚能力强。

2015年关中地区常住人口为2385.08万人,相比2010年增长了43.28万人,是陕北地区增长人口的5倍,陕南地区的8倍(陕北地区增长8.95万人;陕南地区增长5.42万人)。

西安仍然是人口的集聚中心,2015年西安市常住人口达870.5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3%,略高于2010年的22.6%。

咸阳和宝鸡两市由于西安的辐射带动作用,也逐渐成为人口转移目的地,人口聚集能力逐步加强,2015年咸阳市常住人口较2010年增加了7.4万人,高于除榆林市之外的其他地市。

关中地区人口集聚趋势更加明显。

2010~陕西省人口城镇化发展存在问题及策略研究——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2015年1%抽样调查数据赵欣欣,刘科伟,任仪,张可心(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西安710127)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陕西省人口城镇化出现不一样的特征。

本文以陕西省2015年1%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陕西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对陕西省5年来的人口变化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人口向关中地区、城市市辖区集聚更加明显,异地城镇化和半城镇化现象仍然较严重,老龄化问题突出,因此要通过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培育县域优势主导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来推进县域发展,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缓解大城市和城市市辖区发展压力,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城市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分析

城市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分析

城市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分析城市人口流动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流向城市地区的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流动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城市人口流动现象。

本文将从城市人口流动的原因、影响以及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城市人口流动的原因1. 经济发展:城市通常集中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和产业,更有利于创业和就业机会的增多,吸引了许多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2. 教育医疗资源:城市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农村更加发达,许多家庭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选择迁往城市居住。

3. 城市化进程: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机会,许多人选择迁往城市。

4. 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有些地区受到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的困扰,人们为了寻找更安全、更适宜居住的环境,选择流动到城市。

二、城市人口流动的影响1. 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的流入,为城市带来更多的劳动力和消费需求,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2. 城市社会结构变化:人口流动导致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人口密度增加,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城市社会问题也随之增加。

3. 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大量人口流入城市,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如交通、水源、住房等方面的供应问题。

4. 城乡差距扩大:城市人口流动加剧了城乡差距,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农村面临着严重的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问题。

三、城市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作用1. 促进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流动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人口流动加速了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2. 优化人口结构:城市人口流动使得城市的人口结构更加合理和多样化,有利于提高城市的人力资源素质。

3. 促进农村发展:城市人口流出也带动了农村发展,流出人口通过工资回流和创业投资等形式,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4. 促进文化交流:城市人口流动使得不同地区的人口相互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

陕西省人口数据的统计分析

陕西省人口数据的统计分析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利用线性模型对人口进行预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
若将年份看作自变量 , 以 1970 年为基数 , 人口总量为因变 量,可利用线性回归模型 y=β0+β1x 对人口进行预测分析,利用数 理统计学中极大似然估计法对模型中的系数进行估计得出方程为 y=0.03x+1894,并根据 SPSS20.0 软件对方程以及方程中的系数进 行检验 , 检验结果如下 :
[关键词]灰色预测模型;指数平滑法;人口性别比 [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人口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自新中国建立 以后 , 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极大改善 , 人口死 亡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 过多的人口数量对环境、经济和社会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 , 适当地控制人口数量与性别比成为我国发展过 程中需要克服的主要难题。
(2)指数平滑法的应用 根据 2002-2013 年的人口性别比的数据 , 利用公式计算出当 α=0.1 时的人口性别比,同理也可计算出 α=0.3 和 α=0.9 时的人口
[收稿日期]2018-11-26 [作者简介]李娇,女,宁夏海原人,研究方向:复杂数据分析;米丹丹,女,甘肃天水人,研究方向:复杂数据分析。
(1)指数平滑法模型的建立
由上表知 : 模型整体拟合优度 R2=91.6%, 方差分析中各个参 数的显著性检验 P < 0.05, 综上可知 , 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良好且 各个参数均显著 , 则模型可以很好地对人口数量进行预测 . 1.2 利用灰色模型对人口数量进行分析讨论
记 X (0) 为非负的原始数据序列 , 有 n 个观察 值 ,X (1) 为 X (0) 的一次累加生成序列 , 设灰色模型的微分方程为 :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4期(总第456期)

陕西省人口移动空间格局变动研究

陕西省人口移动空间格局变动研究

陕西省人口移动空间格局变动研究本文以人口流动理论为基础,以陕西相关人口流动数据为依据,利用灰色预测和马尔科夫链预测分析了陕西人口移动趋势及空间格局变动趋势,得出持续发展陕西经济有助于改进人口空间配置效率等结论。

陕西的后发优势将会改变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人口已从净流出转为净流入。

陕西要建立陕西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库;政府在居住证办理、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社会保障、技能培训、人才引进等方面,要采取一系列有助于促进人口城市化的政策。

标签:人口移动;灰色预测;马尔科夫链;空间格局所谓人口移动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一种运动过程,它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動。

人口迁移指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人口流动是人口在短期离开后又返回原居住地而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口迁移、流动是人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国内外理论界在概念使用上分歧较大,“人口流动”(population mobility)、“人口迁移”(population migration)和“人口移动” (population moving)往往混用。

由于我国长期使用户籍管理制度,故而“流动”与“迁移”不是同一概念。

随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淡化成为一种趋势,因此,本文采用“人口移动”一词。

随着工业化推进和人口移动,中国城镇化率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1年的51.27%,增长1.7倍,发展迅速,但与处于同等发展阶段的国家相比,中国的城镇化却滞后于工业化。

陕西省2011年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城镇化率仅为47.3%[1]。

从国际经验看,在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时,各国的平均城镇化率在55%左右,但即使以现行标准衡量,全国及陕西的城镇化率也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陕西省有流动人口589.44万人,流量加大,人口向经济活跃地区和大城镇流动的趋势突出[2]。

陕西省人口数据的统计分析

陕西省人口数据的统计分析

陕西省人口数据的统计分析【摘要】陕西省人口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人口总量逐年增长,目前超过4000万人。

在人口结构方面,老龄化趋势明显,青少年人口比例下降。

人口变化趋势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但城乡人口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

人口增长主要受经济发展和政策调控影响,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增多。

陕西省人口发展存在一定问题,如老龄化、城乡人口失衡等。

为此,需制定更合理的人口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未来人口发展趋势预测显示,陕西省人口将继续增长,但需面对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结构问题,需采取措施应对。

【关键词】陕西省、人口数据、统计分析、人口总量、人口结构、人口变化趋势、人口分布、人口增长原因、人口发展问题、人口政策建议、人口发展趋势预测1. 引言1.1 陕西省人口数据的统计分析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人口较为集中的省份。

根据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陕西省的人口总量为约4亿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

人口数量庞大,主要集中在省会西安及周边地区。

在人口结构方面,陕西省呈现出老龄化趋势。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逐渐增加,而15岁以下的青少年人口占比逐渐减少。

这一趋势可能会影响到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和社会保障的压力。

人口变化趋势方面,陕西省的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缓。

这可能是由于生育率下降、人口迁移增加等因素导致的。

未来人口增长可能呈现出更加平稳的态势。

在人口分布情况分析中,陕西省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特别是省会西安及周边城市。

农村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少,存在城乡人口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人口增长原因分析显示,陕西省人口增长主要受到自然增长和外部移民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发展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工数量逐渐增加,也对人口增长产生影响。

陕西省的人口发展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老龄化、城乡人口分布不均等方面。

为此,需要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建议,如加强老龄化社会的养老保障、优化城乡人口流动政策等,以促进陕西省人口发展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5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M ay2007第27卷第3期(总83期) Journal of X i an Jiaotong University(Soc ial Sciences)V o.l27(Sum No.83)陕西省人口迁移与人口城市化系统动力学分析李晋玲,刘人境,贺柯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摘 要] 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陕西省人口迁移和人口城市化水平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模型,通过系统的仿真分析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加大会引起农村向城市大量的人口迁移,从而加快城市化进程;科技水平对城乡人口迁移有明显的影响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时,会引起城乡人口迁移规模的减小,对人口城市化水平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但降低劳动生产率只能在短期内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长期来看,并不能提高城市化水平;当对农村土地的占有采取严格控制时,对人口迁移具有一定的阻止作用;当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时,城乡之间的迁移人口会有所增加,而人口城市化水平有所下降。

[关键词] 人口城市化;人口迁移;系统动力学;陕西省人口分析[中图分类号] C92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45X(2007)03-0044-07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地迁移和流动,导致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但城市发展的总趋势是朝着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方向前进。

人口城市化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世界性潮流,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人口城市化发展水平,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人口城市化更是促进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因此,人口迁移是人口城市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人口的迁移对人口城市化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并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等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一、国内外有关城乡流动人口的研究现状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城乡流动人口的研究有多种理论视角,如二元经济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供需理论、同化理论和 推拉理论 等。

在众多理论学派中,最有影响的是刘易斯的两部门理论[1]和托达罗的城乡劳动力转移模型[2]。

这些理论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出发,以定性分析为主,解释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动因。

钱纳里在1975年通过对100多个国家的综合分析,得出在常态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发展状况平均的城市化水平,并通过模型回归,提出了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一般对应关系[3]。

威廉姆森关于人口增长的研究表明:迁入人口在城市人口的增加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迁移的贡献和自然增长的贡献呈负相关,在城市化发展的初期,迁移的作用相对比较重要;而在后期,当城市化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则以自然增长为主[3]。

我国学者在人口迁移与城市化水平研究等方面做了很多探讨。

周一星应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得到城市化水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显著性很高的对数关系[4]。

范力达对1983年84个国家有关城市化水平与非农业产值数字进行相关分析,也证实城市化水平的对数与非农业产值存在强正线性相关关系[5]。

卢向虎测算了中国 乡 城 人口迁移的具体规模,总结我国人口迁移的变动规律,得出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我国人口城市化主要方式的结论[6]。

宋学锋根据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内涵,采用解释结构模型和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建立了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选取五种典型的耦合发展模式进行情[收稿日期] 2007-01-10[基金项目] 国家 985工程 二期建设项目(07200701);国家留学基金项目(200216)[作者简介] 李晋玲(1963- ),女,山西太原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刘人境(1966- ),男,新疆乌鲁木齐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贺柯柯(1980-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44景模拟,提出分阶段和分地域地推进人口城市化发展模式和社会城市化发展模式,可以实现协调发展[7]。

童玉芬从影响北京市外来人口规模变动的主要因素出发,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北京市外来人口规模的动态仿真模型,通过对投资、技术和人口等几方面条件的变化,定量考察了北京市未来不同发展前提下外来人口的适度规模[8]。

程叶青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建立人地系统演变的动态调控模型,对该系统进行多种发展方案调控试验,通过比较优选出县域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优化调控模式,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9]。

李海峰用系统动态学方法分析了吉林省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建立了系统动态学模型,并分析了各种政策控制因素对城市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为有关决策部门提供了参考意见[10]。

王邦兆等运用系统动力学,建立了镇江市人口社会经济系统动态仿真模型,对实际系统行为的运行模式进行仿真,为镇江市制定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有益的启示[11]。

在众多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多采用的是统计分析的方法拟合城市化水平和经济水平等因素的相关关系,对城市化水平进行分析和预测,进而比较各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

这种方法受到影响因素的数量限制,一方面,选取的相关因素过多,可能会出现多重共线性等问题,而选取的相关因素过少,则可能遗漏重要相关变量,引起较大误差;另一方面,只能反映选取要素对人口的单向决定关系,而没有体现出人口数量对其它要素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的仿真方法,把陕西省人口迁移与人口城市化问题放在同一个系统中进行研究,应用仿真模型,根据陕西省的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科学技术进步、城市的就业情况和消费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变化,系统仿真出这些要素对陕西省人口迁移与城市的水平的影响关系,通过不同的政策对比找到未来适合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适度的由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的规模。

二、陕西省人口迁移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的系统动力模型(一)系统因果关系分析迁入人口在城市人口的增加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3],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目前仍是我国人口城市化主要方式。

因此,我们在模型的建立中把人口迁移作为引起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

对于城市人口的增长,我们主要考虑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而对于乡村人口,则要综合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所引起的人口数量变化。

在测度陕西省人口城市化水平中,采用非农业人口比重进行衡量,即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其城市化水平。

这个指标体现了人口在经济活动上的结构关系,较准确地把握了人口非农化的经济意义和内在动因,反映了生产方式变革的广度与深度。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 农业人口 指从事农业生产及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 非农业人口 则指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及其家庭成员。

农村人口到城市的迁移规模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建立的模型中包括城乡收入差距、就业机会、消费水平、农村人均耕地面积[1,2]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将使人口迁移规模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城市人口数量和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变化。

模型主要的反馈回路是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的迁移回路,根据对人口迁移速率产生影响的因素进一步将系统细化为3个子系统:人口、土地、经济子系统。

人口子系统中,引起农业人口数量发生变化的因素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引起非农业人口数量发生变化的因素主要是人口的机械增长,即城乡间的人口迁移。

经济子系统与土地子系统之间,通过非农产业产值耦合,非农业产值的上升和非农业人口的增长会引起城镇用地需求的加大,相应的农村用地面积会减少,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减少,会促进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量的上升,形成一个正反馈回路。

农业和非农产业产值由相应的投资和劳动力决定,因而人口增加和投资增长都会引起产值增加,人均产值随之改变,进而影响到人口迁移速率,当城乡产值差异扩大时,乡村到城市的迁移量会上升。

反之,当这种差异缩小时,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规模也会随之缩小,引起农业和非农业人口数量的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反馈回路。

模型中城镇就业率由城镇就业岗位量和非农业人口总数决定,就业岗位量可以通过社会总产出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确定,非农产业的社会总产出增加,会引起城镇就业机会的增加,提高城镇就业率,影响城乡人口迁移量的上升,非农业人口的增加,而非农业人口的增加,又会引起非农产业产值的增加,在系统中形成一个正反馈回路(见图1)。

笔者需要对模型做几点说明:在对城乡人口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我们没有包含很多学者研究中所提到的户籍等制度因素,这是因为我们所采用的统计口径是 农业人口 和 非农业人口 ,与户口所在45李晋玲等:陕西省人口迁移与人口城市化系统动力学分析地并无直接关系;模型中所采用的劳动生产率含义是非农业产业社会平均劳动生产力,就业率是指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与非农业人口的比率,与统计年鉴中所指的就业率含义并不相同。

关于省际迁移人口,我们通过对陕西省统计年鉴中1996-2005年人口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省总人口的增长率与年鉴中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非常接近,也就是说可以认为陕西省整体的人口迁入和迁出规模基本保持平衡,所以,我们在系统分析中没有将人口的省际迁移纳入模型。

(二)参数确定系统动力学模型在进行仿真之前,首先必须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赋值。

本文中选用的模型参数有3种确定方法。

1.对于已有参考模式并且数据稳定性较强的单变量的参数,采用历史统计资料作算术平均来确定。

这里通过历史资料确定的参数包括耕地比例、农业和非农产业投资比例等。

2.对于变量间关系比较明显并且历史数据比较充分的参数,通过统计回归、道格拉斯(CD)函数进行求算。

农业产值、非农业产值借助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把资金作为内部循环作用因素,将劳动力作为外部投入要素,用黑箱化方法来表示投入与产出的转换机制,其公式可以表示为:Y =ALK,其中Y 为农业或非农产业产出, 、 分别为农业或非农业产出的劳动力和资金弹性系数,A 为广义科技进步因子,这里通过1996-2005年的数据进行回归拟合予以确定。

另外,城镇面积增量的计算是将城镇人口与非农产业产值作为系统输入,在考虑到科技贡献的前提下,借用CD 函数把城镇建成区面积作为黑箱产出计算,参数根据陕西省1996-2005年数据进行回归计算。

3.对于变量间关系不明显或数据不完全的参数确定,采用表函数予以给定。

其他不能获得历史资料或通过统计计算确定的参数,先进行模型调试,可以在参数值的变化范围内进行模拟调试,直至现实系统的模型行为无显著变化时,其相应值就确定为该参数值。

本文选用的是系统动力学的VENSI M 软件,模拟起始时间为1996年,终止时间为2015年,步长为1年。

所有数据来源于1996年至2005年各年份陕西省统计年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