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地理集中度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产业地理集中的理论分析及应用

产业地理集中的理论分析及应用摘要:研究证明,产业地理集中能改善产业生命力,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文章首先探讨了产业地理聚集的原因,并指出自然优势聚集力、外溢聚集力和人文凝聚力是产业地理集中的基本动力;然后提出了利用产业地理集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产业地理集中;产业区位;区域经济一、产业地理集中: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捷径产业地理集中或产业蔟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的企业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了一个稳定、持续有不寻常的竞争优势集合体。
工业化时代的代表性产业像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造船业等大规模聚集于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
硅谷高技术产业和底特律汽车工业的集中是单一产业的地理聚集的两个最有名的案例。
克鲁格曼等人提出硅谷型聚集不是一个例外而是具有规律性。
现在学者们越来越发现,产业聚集无处不在、无所不有。
在美国,有名的聚集还有华尔街的金融业、好莱坞的娱乐业、加利福尼亚的酿酒业、华盛顿的炼铝业等等。
伊利森和格拉泽(Ellison and Glaeser)通过对制造业的地理集中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每个产业都显示出过度的集中,459个四位数SIC产业中的446个有明显的聚集。
波特(Porter)指出产业地理集中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并认为“蔟群”(Clusters)的因素支配着当今的世界经济地图,它是每个国家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州内经济甚至都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在经济发达国家尤其如此”。
蔟群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正如波特教授所说;“贫困国家由于缺乏发展完善的蔟群,他们在世界市场上,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参与竞争。
要超越这一阶段,发展功能完善的蔟群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那些欲从中等收入转入发达经济行列的国家来说,蔟群是一个尤其重要的制约性因素”。
风行世界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园区、创业园区等形形色色的园区不是产业区位理论或产业地理集中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无非是运用政府的力量造成产业的地理集中,创造一个全新的产业蔟群,从而获取更高的生产率和持续的竞争优势。
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及启示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世界产业结构正经历着深刻而持续的变革。
这些变革不仅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发展,也塑造着全球经济的格局。
了解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对于各国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推动产业升级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世界产业结构经历了从农业主导到工业主导,再到服务业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的转变。
在早期,农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制造业迅速崛起,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而在现代社会,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涵盖了金融、科技、教育、医疗、娱乐等众多领域。
当前,世界产业结构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的发展趋势。
一是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重塑各个产业的形态和运营模式。
在制造业中,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化生产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了个性化定制和柔性生产。
例如,汽车制造企业通过数字化设计和智能生产线,可以更快地推出新车型,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在服务业中,电子商务、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
二是绿色产业的兴起。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全球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推动了绿色产业的发展。
新能源、节能环保、资源回收等领域成为投资和发展的热点。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增加,逐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
同时,企业也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三是产业分工的全球化和区域化。
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产业分工也更加精细。
发达国家往往专注于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而发展中国家则在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环节发挥优势。
然而,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上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分工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区域化趋势,一些国家开始重视构建自身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以增强经济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我国产业的区域集中度分析

我国产业的区域集中度分析产业的区位模式多种多样。
一些产业在空间上集中于某一地区,而另外一些产业则分散在各地。
产业在某一地区的高度集中或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地理变化的必然现象。
它包括以下的含义:一个产业或行业的生产能力高度集中于某个地区,这个地区该行业的产出能力占全国整个行业产出能力的比重,大大高于其他地区该行业产出能力占全国总产出的比重,同时也明显高于该地区其它行业产出能力占全国同行业产出的比重:此外,该行业在地区内吸收的就业人数大大高于同行业在全国的水平。
在中国市场化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增强,地区之间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目前,我国产业的区域集中度究竟如何,或者不同产业究竟集聚在哪些地区,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一、研究对象行业(或产业)是指从事相同性质的经济活动的所有单位的集合。
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2002年),将经济活动划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四级。
门类采用英文字母编码,大、中、小类采用阿拉伯数字编码。
木文侧十究的对象为C 门类制造业中的20个大类。
从全球角度研究产业集聚,主要是分析某产业主要集聚在哪几个国家;在一国范围考察产业集聚,则主要是看某产业主要集聚在哪几个省区,也可以细化到更小的市县中一位。
本文考察的产业集聚地区维度,按照行政区划,细化到省一级。
二、衡量指标 1、行业集中度CRn行业集中度是产业经济学中衡量市场结构最常用的指标,是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产量(或资产总额、产值、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利润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
本文中作为产业集聚指标,它代表的是某产业规模最大的几个省区占全国的份额。
本文选取CR4 、CR8 两个指标。
Xni inXCR ∑==1CRn 代表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 家企业的行业集中度; Xi 为第i 位企业的产量,n 为所要计算的具体前若干家企业数目,N 为行业内的企业总数。
公式里的n 可以根据计算的需要确定,通常n=4或n=8。
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经验及启示

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经验及启示[摘要]借鉴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经验,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政策,注重根植性、融资环境、产业链条、产业体系、龙头企业、人才及创新力,才能找到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之路。
[关键词]产业集群;经验;启示对产业集群的讨论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对英国产业区的观察,由于美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快速增长以及“第三意大利”的兴起,才激发了人们最近一二十年内对产业集群的热情。
1 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经验1.1 国外产业集群发展经验美国代表性产业集群有硅谷微电子产业、加州的葡萄酒业、底特律汽车城等。
集群特点:一是优越的发展条件促成类型多样的产业集群出现,各类产业集群都有较好的发展,这缘于大学与科研机构发达,科技政策完善,创新投入较多,发达的工业和农业基础;二是以市场导向为主。
企业多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聚集到一起的,而政府仅仅进行引导;三是产业集群大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相耦合。
区域最初的资源和信息等优势促进了产业的选择和集聚,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甚至确定其发展方向。
世界各国对产业集群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第三意大利”的影响。
“第三意大利”,即意大利的东北部和中部地区。
意大利产业集群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素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主要从事纺织、服饰、家居等传统产业的生产。
特点是,第一,集群生产的产品的特色性、卓越性突出。
第二,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具有良好的分工合作关系。
第三,同类企业与相关企业在当地长期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有机的企业网络。
上下游企业之间以分工为基础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分包商和客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
另外,集群内各中介和协会等非官方组织的作用强大。
德国、法国、印度等产业集群也都积累了很多经验。
1.2 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沿海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率先发展产业集群。
宁波的服装、东莞的电子、义乌的小商品等,一个产业撑起了地方经济的一片天。
宁波模式是品牌优势带动型。
产业地理集中度的国际比较及其对集群战略的启示

该与产业的生命周期有关, 但并未做进一步的实证 研究 。更多的学者注意到产业集群和就业的关 J
系很可能随着产业类型而变化 , 产业本身的特点 对于产业集群形成的不同影响、 以及产业集群对于 不同区域的不 同影响结果¨ 。而在本文看来 , 上
述争论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 强调专业化集群作用的
一
其中 x是每个 区域 在总的就业 中的比例 , i S 表示在区域 i 中的某一产业员工 占所有该产业员
G
∑s一∑x
s
其地理集中度可 以更高?第二 , 在不 同的国家和
不同的发展 阶段 , 同产业集 中度有什么不 同? 不 通过 国际 比较 , 可以观察各种产业在不 同国家、 不 同发展阶段 的集 中度差异 , 为城市制定更为合理 的产业集群战略奠定产业基础 。 二、 产业地理集中度的计算 表示产业地理集中度 的指标一般有赫希曼指 数 、 间基 尼 系数 【 空 1 以及 s P指 数 【 还有 用 某 1 ;
以波特为代表的集群学派在对多个 国家 比较 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优 势理论¨ , 明某些 国家或地 区为何能持续保持 J说 竞争优势。这一理论摆 脱 了单 纯 的禀赋优 势理 论, 揭示 了产业聚集对 于当地产业动态竞争优势
形 成 的影响 。
此后的很多实证研究揭示 了产业地理集中度 上升对生产效 率 的积极 影响。在产业集群 环境 外, 孤立 的公 司所遭受 的“ 外围折扣” 降低 了 4 % 0 的回报 。几个关 于美 国和 日本 高密度 区域 的 J 实证研 究 表 明, 集 对 于 生 产 率 有 积 极 的效 聚 果 。并且 , J 地理集 中程度 上升被认 为可 以促进 就业和收入水平上升H , J尤其是在乡村地 区或 县 区域 , 其作用更明显 咱J 。 上述研究使得产业集群在世界经济发展领域 日益成为研究焦点 , 并为很 多区域经 济发展提供 了有效 的战 略路 径 , 力地 影 响着 城 市 发 展 的政 有
银行业产业集中度国际比较研究

行 获 利 能 力之 间 没 有 正 向关 系 。 于 良春 、
该指标 的比重 ,即前几位企业市场 份额 之 和 ,用 C R 表示 ,它是行业 中企业数 目和
规 模 的 函数 ,计 算公 式 为 :
L ,
鞠源 (9 9 19 )从产业组织学的角度对我 国 银 行 业 的 市 场 结 构 、 行 为 与 绩 效 关 系作 了 开创性的实证研究 ,认为市场集中与垄断 低效同时并存 ,因而提出应放松管制以提 高 我 国 银 行 业 绩 效 水 平 。 林 毅 夫 等 (0 2 2 0 )将影 响银行业结构的因素分角为
15 5
蠢驻 辩臻 黼 器 露
0
黼 鬻 豫黧
l _ l_ l_ l l l
瓣囊 《 藏 嚣 鞲藏蓦 瓤麓 嚣 嚣
0 0
0o m 艄 瓤糕觋代服裔l 糍l |5■曩■ 糕 中国科技信息 2 1 年 第 4期 # 斌 豫嘏 黪_l 誓 一 《■ 啊 0 鳓 l ■ _ ■
银行业 产业集 中度 国际 比较研究
吴 志 坚 中 国光 大 银 行 1 0 4 05 0
攘 篓 豢
产 业 集 中 度 是 反 映 产 业 市 场 结 构 的 关 键 指 标 。通过 测 算 对 比 中 国 、 中 国香 港 和 美 国银 行
销 售 、 资 产 等 方 面 的 累 计 数 量 占整 个 行 业
高 2~3个 百 分 点 。 B re 和 Ha n n (9 3 eg r n a 19 )研 究 发现 ,
、
中 国 、 中 国 香 港 、美 国 银 行
业 市场 集 中度 比较
2 1 国银 行 业 基 本情 况 .中
1 文 献综 述
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

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一、引言有关产业区域聚集的研究是新经济地理学和产业组织学文献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取得经济学家的普遍关注,并在20世纪9()年代以来取得了快速发展(Krugman, 1991a; Kim, 1995; Hanson, 2001)o经济学理论通常把产业区域聚集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两方面,即区域间自然禀赋的不同性(Ohlin, 1933)和产业区域聚集的外部效应(Marshall, 1920; Henderson, 1974; Krugman, 1991b),而外部效应又可以分为技术外溢、专业劳动力聚集、接近客户和供给商等。
国际上最近几年来有关产业区域聚集的实证研究发展很快。
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献包括:Kim(1995)研究了美国自I860年至1987年间经济活动区域散布的长期转变趋势;Ellison and Gla CSC r(1997)优化了衡量产业区域聚集程度的指标体系;Duranton and Over man (2005)采用了接近精准的企业地理位置数据,在假设企业的区域散布是持续,而不是受到区域边际限制的基础上对区域经济的文献作了重要发展。
最近几年来,关于中国的产业区域聚集状况的研究也有很多,但得出的结论存在争议。
例如:Young(2()()0)利用5个产业(农业、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的数据发现中国的行业区域聚集程度在1985—1997 年呈下降趋势,而白重恩等(2004)则利用行业分类较细的2位代码行业数据(29个省、32个2位代码行业)研究发此刻同一时期中国的行业区域聚集程度呈上升趋势。
关于文献中对于中国行业区域聚集程度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白重恩等(2()04)以为过于粗糙的行业分类可能致使Young(2()()0)的结论出现误差。
在本文中,咱们利用近一段时期(1998-2003年)更为细化的区域和行业数据(2861个县区、539个4位代码行业)进行分析,试图揭露中国行业区域聚集程度近期的发展趋势。
国外农业产业集聚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农业产业集聚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国外农业产业集聚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农业产业集聚是指通过建立供应链上下游的产业协同关系,将各个环节的企业、组织和个人集聚到一起,形成一条高效完整的生产、流通和销售体系的经济形态。
在农村区域,农业产业集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
国外农业产业集聚经验具有很强的推动效应,对于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和乡村振兴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农业产业集聚的实践经验1.建立供应链上下游的产业协同关系农业产业集聚的核心在于建立供应链上下游的产业协同关系。
例如,在美国的新泽西州,蔬菜类生产制造商、批发市场、零售商和餐饮服务企业通过协作把蔬菜销售链上下游进行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产、流通、销售体系。
同时,企业之间互相配合、彼此补充,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这种以供应链为核心的产业协同关系是农业产业集聚的重要基础。
2.依靠地理优势进行集聚地理优势是农业产业集聚的重要条件。
例如,日本的福岛县因为地理位置相邻,加工制造规模较大,促进了果汁饮料、饮料等企业的集聚;美国的伊利诺伊州农民依托区域内湖泊的水路和铁路交通优势,通水陆运物流,引发各个组织和企业的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
依靠地理优势进行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实现农村经济的大规模发展。
3.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和普及产业技术创新是农业产业集聚的重要驱动力。
例如,荷兰的土壤管理、温室技术领先全球,与肥料、水肥等科技配套推广,有效提高了农作物品质和产量;日本通过引进最新的生产技术和技术管理手段,促进农产品品质的提高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产业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
二、国外经验对中国的启示1.建立完整的生产、流通、销售体系农业产业集聚要建立起完整的生产、流通、销售体系。
在中国,农产品生产环节的体制和机制还比较落后,没有形成完整的生产、流通和销售链。
因此,要抓住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关系这一核心,推动产业结构体系升级,逐步打造完整的供应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纵横・2006年第11期产业地理集中度的国际比较及启示范磊,陈继祥,戴芳(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52)摘要:国家发展阶段、发展环境、产业类型、产业发展阶段等差异都会影响产业的地理集中。
成本敏感的产业在我国要素价格普遍较低的条件下,可在较多的区域形成集群,而一些资本密集型行业可在中心城市形成集群。
关键词: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群;集群战略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06)11—0051一03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如何通过产业集群战略提升本地产业竞争力是每个城市现阶段必须考虑的问题。
通过国际比较,可观察各种产业在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集中度差异,为我国城市制定更为合理的产业集群战略奠定基础。
一、产业地理集中度的国际比较美国的产业地理集中状况。
美国不同产业地理集中度差异非常大,42%的产业属于空间集中较低,33%的产业属于中等集中水平,25%的产业空间集中非常明显。
美国地理集中度较高的产业多为传统产业,如烟草、纺织、皮革及其制品,地毯及垫子。
另外,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和汽车产业地理集中度也相对较高,但这些产业的地理集中度低于上述传统产业。
空间集中较低的有工业机械和设备、石陶及玻璃制品、橡胶和混合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等。
法国的产业地理集中状况。
法国95个行政区范围内,50%的产业地理集中度较低,23%是中等,27%较高。
空间集中程度较高的制造业有矿石冶炼、金属矿冶炼、摄影及光学仪器和钟表,传统产业如纺织、毛纺、鞋类和皮革制品等。
空间集中程度较低的有汽车、有色金属、通用机械和建筑材料等。
在法国,除与自然资源有关的产业地理集中度较高外,传统产业的空间集中度比较高,而一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地理集中度比较低,如汽车产业,其地理集中度为0。
英国的产业地理集中状况。
英国的产业集中度比美国和法国低,其中65%的产业地理集中度较低,中等程度的产业占19%,高度的为16%。
英国传统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普遍较高,如纺织产业。
而高科技产业的集中度却比较低。
英国产业地理集中度较低的产业有烟草工业、办公机具、橡胶轮胎、工业用电子设备、药品制造、电报电话设备等,这些产业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
我国和印度的产业聚集状况。
我国和印度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相对落后。
在印度,多数产业处于中等聚集水平,而皮革制品、烟草、饮料等传统产业的空间集中度较高,一些资本密集型和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如机械设备制造、电子和计算机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等产业地理集中度较低。
其中,电子和计算机设备制造的集中度最低。
我国的产业地理集中度较高的产业有6个,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最高,另外有仪器仪表注: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70371043)、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博士生论文专项资助及上海交通大学青苗基金资助。
收稿日期:2006—08—19—51—万方数据经济纵横-2006年第11期及文化办公机械、电器机械及器材、化学纤维、金属制品和石油化工及炼焦业。
中等集中度的产业有6个,主要是纺织业、食品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烟草加工业。
低集中度的产业有7个: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金属矿物制品业。
通过上述对比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1.产业集中较高的行业,其地理集中度可能较低。
我国很多研究者认为产业集中度较高的产业应有较高的地理集中度,但从各国的比较看,这一认识并不正确。
现实中,一个厂商(集团企业)往往有多家工厂,这些工厂有可能集中在一个区域,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分布在多个区域。
所以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度是由工厂的空间分布而不是由企业总部的分布决定的。
以汽车工业为例,美国地理集中程度比较高,主要是底特律集中了较多的工厂,但在法国的地理集中度为0,这意味着法国汽车业的工厂分布相对分散。
另外如机械设备制造、制药等产业,以厂商市场份额为依据计算的产业集中度都比较高,但在美、英、法等国的地理集中程度都比较低。
2.成本敏感或处于成本敏感发展阶段的产业,倾向于以专业化集群形式发展。
在发达国家,某些传统产业的地理集中明显较高。
从我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聚集状况看,我国的金属制品、仪器、工业机械、电子产业的地理集中度远远高于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
从这些产业的发展阶段看,我国的金属制品、工业机械尤其是电子行业,还处于成本敏感的发展阶段;而成本敏感的行业,如纺织,在发展中国家要素成本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可适度分散。
而在发达国家,这些产业必须通过高度地理集中获得竞争优势。
3.产业空间组织模式因国家环境、发展阶段的不同有很大变化。
与产业集中的状况不同,各种产业在各国的空间组织模式差异非常大。
美国区域专业化程度较高,而欧洲的区域专业化程度就较低。
我国的电气机械及器材、金属制品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地理集中度明显高于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而纺织等传统产业的地理集中度比一52一发达国家低许多。
这既反映了我国资本密集型产业集中度较低的现实,也说明高度聚集的产业空间组织方式可以提升竞争力。
最重要的是,产业地理集中不仅与各国家的发展阶段有关,还与当地的生产工艺、分工条件、外部需求环境等有关系。
同样的产业,离开了特定国家的环境条件,其空间组织形式会有较大变化。
例如,印刷和出版业,在美国是地理集中最低的产业之一,而在法国却是地理集中度最高的产业之一。
所以,很难根据少数几个产业特性来确定哪个产业是地理集中度较高的产业。
从不同国家的比较看,不同产业的空间布局会有不同,相同产业也会随着产业发展阶段、外部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因而,产业布局要根据各个国家自身的情况来判断。
二、对我国实施产业集群战略的启示近年来,产业集群已成为许多地区和城市提高竞争优势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各地都在规划利用产业集群促进当地发展,但对哪些产业容易形成产业集群或者各种产业形成集群的路径缺乏明确的战略性指导。
下述结论可为各地实施集群战略提供启示。
1.以低成本战略为主的产业集群在我国可小规模、多区域发展。
从整体看,我国要素成本比较低,成本敏感产业在我国的区位选择弹性比较大,不象在发达国家那样必须依赖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才能保证竞争优势。
在我国很多地区,纺织、服装、皮革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可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当地政策优势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内地欠发达地区,集群战略的产业基础应重点考虑这些传统产业,从而较快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2.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有可能在多个区域中心城市分散形成。
从美、英等发达国家看,制药、机械设备、汽车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工厂分布的地理集中度并不高,每个产业也不止一个集群。
如,美国医疗设备产业集群在麻省、明尼苏达和加州等区域都存在。
在我国,上述行业中即便是今后只剩下少数集团企业,也不意味着工厂不能适度分散。
所以,很多中心城市都有机会吸引到这些产业的工厂,并通过上下游联系形成产业万方数据经济纵横・2006年第11期集群。
当我国很多省份确定汽车产业作为本区域的支柱产业时也不必过分担忧,因为这种空间分布状态有一定合理性。
当然,这些产业对当地的产业环境,如,工人素质等还是有一定要求的。
3.注意集群战略与区域产业政策的区别。
这是各地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时经常忽视的一点。
产业政策往往与“先进”、“合乎需要”等价值判断相联系。
而所有产业的地理集中都有改善生产力、促进区域繁荣的作用,高技术和低技术并无差别。
地理集中造成的成本节约、技术溢出等外部效应,是产业政策根本无法引导的。
一些地方采用产业政策的基本思路,如,扶持龙头企业等,这对少数资本、技术密集的辐射型产业集群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对更多集群来说,这种只向少数企业倾斜的产业政策妨碍了竞争,会抑制整个集群的发展。
所以,地方政府的集群战略主要是通过某种平台机制扶持整个集群的发展。
平台机制类似于集群发展的基础,如,法国将冶金产业集中在矿源地区;对其他不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则搭建共同技术平台。
地方政府既应分析本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也要考虑产业本身的类型和特征,然后才能搭建合适的集群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1]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5,(8).[2]唐根年,徐维祥.中国高技术产业成长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空间布局研究[J].经济地理,2004,(5).[3]Devereuxa.,M.P.,RachelGriffithb,HelenSimpson.ThegeographicdistributionofproductionactivityintheUK.Region—al[J].ScienceandUrbanEconomics,2004,(34).[4]Ellison,G.,Glaeser,E..GeographicconcentrationinUS—manufacturingindustries:adartboardapproach.JournalofPoliticallG』.Economy,1997.[5]Fabiani,S.,Pellegrini,G.,1998.Un’analisiquantitativedeUaimpreseneidistrettiindustrialiitaliani:redditvita,produttivitfaecostodellavoro,L’Industria[M].Rivistadieconomiaepoliti—caindustriale.[6]Fujita,MasahisaandTakatoshiTabuchi,.RegionalGrowthinPostwarJapan[M].RegionalScienceandUrbanEconomics,1997,(27).(责任编辑:李琪)(上接第9页)业和市场的关系。
政府要为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战略指导、制定规则、政策引导,提供有利于创新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对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必要的资金支持,消除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构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
特别是政府在对企业自主创新提供财政和税收优惠支持时,要根据本地的产业特点突出重点。
二是创新市场环境,培育有效率的市场。
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来自市场,企业创新的价值也只有通过市场才得以实现。
所以,政府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吸引”和“逼迫”企业从事自主创新活动。
这就要求政府实施有利于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市场政策,培育高效率的创新市场,使价格信号能真正成为企业创新决策的依据。
三是保护创新利益。
保护创新利益是坚定企业自主创新的最基本的要求。
在实践中,与企业创新有关的知识产权往往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这一方面侵害创新企业的创新利益,更重要的是挫伤企业创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