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7.29 陈湛匀教授 梯度推进理论与反梯度推移理论研究文献综述(下)

合集下载

梯度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

梯度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

梯度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一、本文概述梯度理论,作为一种深入探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的理论工具,自其诞生以来就在科学研究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梯度理论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其理论内涵,并阐述其在多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及其深远意义。

文章首先将对梯度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其起源与发展脉络,接着分析梯度理论在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案例,最后总结梯度理论对于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深化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认识的重要作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在应用前景。

通过对梯度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还能够为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等实践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二、梯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梯度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分析框架,起源于经济学领域,尤其是在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其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中叶,当时的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到空间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梯度理论应运而生。

梯度理论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Edgar Hoove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他观察到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由中心城市向外围地区扩散的经济活动梯度。

胡佛认为,这种梯度是由于资源、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中的不均匀分布所导致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梯度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空间经济理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是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

他在其著作《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中,详细阐述了梯度理论的内涵和机制。

缪尔达尔认为,梯度现象是由经济发展的累积循环因果效应所导致的,富裕地区通过累积优势不断吸引资源和要素,形成经济发展的高地,而贫困地区则由于资源流失和要素不足而陷入低水平均衡陷阱。

此后,梯度理论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提出了著名的“核心-边缘”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梯度理论的内容。

梯度推移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

1、发展背景现有梯度推移理论最早产生于西方。

早在1862 年, 西方产业布局理论的先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 H . Tunen ) 就开始注意到了经济生活中的梯度现象, 提出了农业圈理论。

该理论阐述了农业经济集约化水平由中心城市向四周农牧区逐步下降、经历多个梯度最终达到荒野的梯度分布。

后来, 阿尔弗雷德•韦伯(A. Weber ,1909又从资源和能源的角度探讨了各种类型工厂的生产成本在区域间的变化梯度, 并据此得出了工厂的最优区位, 初步揭示了产业的空间集聚机制, 从而使梯度理论进一步丰富。

马歇尔(Marshell,1 961 ) 在上述理论特别是韦伯产业集聚理论的影响下提出的外部规模经济思想(external scale economies则为现有梯度推移理论奠定了雏形, 为产业空间布局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梯度推移理论最终成形于美国哈弗大学教授拉坦弗农(Ruttan Ve r n o n )等人提出的工业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

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

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梯度转移理论被引入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区域经济研究中,中国“七五”计划首次正式提出将中国经济发展区域按东、中、西三大地带划分,重点突出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先发展。

在东部发展起来后,国家制定了西部大开发计划,而后又实行中部崛起战略。

这正体现了梯度推移的战略思想。

梯度推移理论的前提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存在着梯度。

实行梯度推移的目的是随着梯度的推移、经济的发展,逐步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传统的梯度推移理论(狭义梯度推移理论)存在静态性、反对跨越发展和不全面的局限性,已不能充分适应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一些学者又提出了广义梯度推移理论。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公共管理系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公共管理系

公共管理系•【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教授】顾杰.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教授】邓泽宏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教授】丁宇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教授】周均旭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教授】何应龙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副教授】魏敏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副教授】雷德明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副教授】李秋容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副教授】吴汉军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副教授】石秀华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副教授】卢珂.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副教授】程红丹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副教授】刘文波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副教授】张彦英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副教授】王哲2013-07-08•【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讲师】张雅勤2013-07-08•【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讲师】唐青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教授】董登新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教授】张智勇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教授】熊吉峰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副教授】周云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副教授】王伟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副教授】罗莉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副教授】胡荣芳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副教授】刘珺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讲师】卢敏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讲师】邱莉丽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讲师】程妍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工教研室】【教授】陈秀峰.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工教研室】【教授】彭惠青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工教研室】【教授】张英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工教研室】【副教授】李莉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工教研室】【副教授】柯燕.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工教研室】【讲师】冯晓平2013-07-08教师系统分析与集成社教社社数社社常社。

2013.7.23 陈湛匀教授 生产力布局理论分析

2013.7.23 陈湛匀教授 生产力布局理论分析

陈湛匀教授生产力布局理论分析生产力布局,是指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对生产力的总体布局。

从理论上说,生产力布局,是指生产力要素资源在区域空间上的配置或组合。

提出生产力布局问题,一是源于各类生产部门和企业所需要的空间条件上的差异性;二是源于地域空间上各特定地区所具备的空间条件的差异。

一般来说,生产力布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布局,也就是生产力的全国总体布局;中观布局,也就是产业部门布局和地区生产力布局;微观布局也就是城镇范围内企业内部的布局。

在“一五”期间,中国划分两大经济地带:沿海和内地;列了1958年,划分了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北、西南、华中七大经济区。

在60年代, 为了战备需要,划分为一线、二线、三线三大经济地带,后将原来华中、华南区合并为中南区, 成为六大经济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又划分为东部沿海、中部内陆和西部边远三大经济地带。

每一个经济地带都存在着二元经济成分。

东部沿海地区生产力水平较高, 但资源相对不足, 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内陆地区生产力不发达,但资源占据优势。

从建国50多年来生产力布局战略调整的实践过程中,中央政府每一次对生产力总体布局的重大调整,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也经受了“公平”与“效率”抉择的痛苦。

国内外对优化生产力布局做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一系列的理论观点。

1909年韦伯工业区位论,1933年克里斯泰勒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1964年,杜贝地区的差异以及各地区间的关系学科;1978年涅克拉索夫区域布局规划理论。

19世纪30年代前,社会资源配置能达到帕累托最优, 主要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索罗-斯旺模型1-2-3、大推进论4、贫困恶性循环理论5-6、低水平均衡陷阱论7和临界最小努力论8等平衡发展理论。

该理论是2 SolowRM. A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6, 70 ( 2): 203-223.2 SolowRM. Technical andtheAggregateProductionFunc-tion[ J]. ReviewofEconomicStudies, 1957, 39( 3): 327-345.3 SwanTW. EconomicGrowth andCapitalAccumulation[ J]. EconomicRecord, 1956, 32: 334-3614 Rosenstein-RodanPN. 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Eastern andSouth-EasternEurope[ J]. Economic Jour-na,l 1943, 53( 1): 43- 505 NurkesR. International Proble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AmericanEconomic Review, 1952, 5( 1): 64-73.20 世纪60 年代和70 年代中心——外围理论,主要有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Myrdal,1957)、赫希曼的“核心-边缘理论”(Hirschman,1958)等;20 世纪60 年代,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从国家角度提出“中心—边缘理论”,对赫希曼的“核心—边缘区理论”进行了补充(Friedman,1966);弗里德曼认为,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从一个地区扩散,在另一个地区集聚,就导致了经济发展中心及其外围地区的形成。

梯度推移粘性形成机理研究

梯度推移粘性形成机理研究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Stickiness of
Gradient Process
作者: 黄福才 李爽 魏敏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页码: 63-68页
主题词: 粘性 梯度推移 机理 区域经济差异
摘要:基于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实,从梯度推移粘性角度对传统梯度理论提出质疑。

认为梯度推移扩散过程中,客观存在着诸多延缓梯度推移扩散进程的因素,形成梯度推移粘性。

具体来说,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梯度推移粘性形成的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的机理,并由此提出梯度粘性形成机理的“钻石模型”,模型中的各个关键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梯度推移的进程。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梯度推移粘性的存在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所以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克服梯度推移粘性。

从梯度理论浅析加速技术转移的路径———以厦门为例

从梯度理论浅析加速技术转移的路径———以厦门为例

St ud y on Pat hs t o Ac c e l e r a t e t he Te c hn o l o g y Tr a ns f e r f r o m t he Pe r s pe c t i v e o f Gr a d s Th e o r y
2 0 ・ 4 年 第 7 期
s i 。 n d T 。 } { l 。 R 。 甜 。 h
d o t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 7 6 9 5 . 2 0 1 4 . 0 7 . 0 1 9
从 梯度 理 论 浅 析 加 速 技 术 转 移 的 路 径
术 生成 部 门 ( 研究 机 构 ) 向使 用 部 门 ( 企业 和 商业 经营 部 门 ) 的转移 ,也 可 以是使 用部 门之 间 的转 移 。 技术 转移 不单 是 技 术 成 果 的转 化 ,也 不 单 纯 是 技 术 市场 上 的 技 术 贸 易 ,它 既 包 括 科 研 成 果 、新 工 艺 、 新 方 法 、专利 技 术 的应 用 和 推 广 ,也 涉 及 已实 施 了 的成 熟 技 术 、适 用 技 术 、技 术 装 备 、生 产 工 艺 的转 移 。从 知识 管 理 的角 度 看 ,技 术 转 移 过 程 就 是 一 个 知识 对 接 、知 识 学 习 、知 识 共 享 与 整 合 、知 识 创 新 发展 的过 程 ,技 术 转 移 过程 为逐 渐 从 高 梯 度 方 向低 梯度 方 的转 移 ,能 否 顺 利 进 行 技 术 转 移 过 程 ,受 到 技术 供 给方 和接 收 方 之 间 的技 术 和 知识 的梯 度 差 的 强烈 影 响 。 梯度 转移 理 论 认 为 ,创 新 活 动是 决 定 区域 发 展 梯度 层 次 的决 定 性 因素 ,而创 新 活 动 大都 发 生 在 高 梯度 地 区 。随着 时间 的推移 及 生命 周 期 阶段 的变 化 , 生产 活 动逐渐 从 高 梯 度 地 区 向低 梯 度 地 区转 移 ,而 这种 梯度 转移 过 程 主 要 是 通过 多层 次 的城 市 系统 扩 展开来 的 。可 以看 出 ,跨 区域 的产 业 梯 度 转 移 其 实 质是 技术 的梯 度 转 移 过 程 。美 国 向我 国 台湾 地 区 的 半导 体 产 业 转 移 ,就 伴 随 着 通 过 “ 台 湾 工 业 研 究

我国反梯度推移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反梯度推移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反梯度推移理论研究综述作者:牛艳梅来源:《时代金融》2012年第08期【摘要】梯度理论被引入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用于我国经济总体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

但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者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阐述了技术的梯度推移已不合时宜。

本文以综述的方式总结了反梯度推移理论引入我国以来的各个时期的学者们的观点,说明了反梯度推移更符合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梯度推移反梯度推移极化效应一、梯度推移理论的产生与引入梯度推移理论的思想最早产生于欧洲。

早在1826年,西方产业布局理论的先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H.Tunen)就开始注意到了经济生活中的梯度现象,提出了农业圈理论。

该理论阐述了农业经济集约化水平由中心城市向四周农牧区逐步下降、经历多个梯度最终达到荒野的梯度分布。

后来,阿尔弗雷德·韦伯(A.Weber,1909)又从资源和能源的角度利用等费用线探讨了各种类型工厂的生产成本在区域间的变化梯度,并据此得出了工厂的最优区位,初步揭示了产业的空间集聚机制,从而使梯度理论进一步丰富。

马歇尔(Marshell,1961)在上述理论特别是韦伯产业集聚理论的影响下提出的外部规模经济思想则为现有梯度推移理论奠定了雏形,为产业空间布局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代梯度推移理论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拉坦·弗农(Ruttan Vernon)等人提出的工业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

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

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技术梯度转移理论。

其基本观点为:无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一国范围内,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已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

有梯度就有空间推移。

生产力的空间推移,要从梯度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让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引进并掌握先进技术,然后逐步依次向处于第二梯度、第三梯度的地区推移。

非线性共轭梯度法的文献综述

非线性共轭梯度法的文献综述

非线性共轭梯度法的文献综述研究摘要:共轭梯度法最早是由Hestenes 和Stiefel 于1952年提出来的,用于解正定系数矩阵的线性方程组,在这个基础上,Fletcher 和Reeves 于1964年首先提出了解非线性最优化问题的共轭梯度法。

由于共轭梯度法不需要矩阵存储,且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和二次终止性等优点,于是,共轭梯度法的理论研究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现在共轭梯度法已经广泛地应用与实际问题中。

关键词:共轭梯度法,非线性最优化,线性搜索,收敛性1.共轭梯度法共轭梯度法最早是由计算数学家Hestenes 和几何学家Stiefel 在20世纪50年代初为求解线性方程组,n Ax b x R =∈而独立提出的。

他们奠定了共轭梯度法的基础,他们的文章详细讨论了求解线性方程组的共轭梯度法的性质以及它和其他方法的关系。

当A 对称正定时,上述线性方程组等价于最优化问题1min 2n T Tx R x Ax b x ∈-基于此,Hestenes 和Stiefel 的方法可视为求解二次函数极小值的共轭梯度法。

1964年,Fletcher 和Reevse 将此方法推广到非线性优化,得到了求一般函数极小值的共轭梯度法。

而本书中,戴彧虹和袁亚湘介绍了多种类型的共轭梯度法,各方法的区分主要在于每次迭代的方向上,并且他们检验了每种方法在不同搜索下的全局收敛性。

在他们的研究中,目标函数连续可微有下界,导数满足Lipschitz 条件,他们通过对Zoutendijk 条件的判断,通常用反证的方法来考察全局各共轭梯度法的全局收敛性问题。

对于无约束优化问题min ()nx Rf x ∈一般给出一初值1x ,经由算法迭代产生23,,x x 。

在第k 次迭代,当前迭代点为kx ,用一种方法产生一搜索方向nk d R ∈。

然后下一迭代点为:1k k k kx x d α+=+其中,迭代方向kd 的不同选取产生了不同的共轭梯度法,kα为步长因子,步长的不同选取产生了不同的搜索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湛匀教授梯度推进理论与反梯度推移理论研究文献综述(下)
在今天《湛匀妙语》的节目上,著名经济学家、上海市投资学会副会长陈湛匀教授就“梯度推进理论与反梯度推移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发表演说。

陈教授提到:在生产力布局中体现空间均衡理念, 这就需要在实践中,有的地区主要以开发为主, 有的地区主要以保护为主,;要结合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内容, 提出包括交通、能源、环保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并要依三次产业进行空间布局引导。

以下是陈教授的部分观点实录:
1.增长极理论(growth pole theory)
增长极模式是区域生产力扩散的基本模式,增长极的概念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FPerroux)于1950年提出。

增长极理论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

增长极包含两层含义:产业增长极和空间增长极。

短期内迅速崛起的点状区域,如城市、工业区、经济特区等。

新古典经济学学者认为空间经济要素配置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增长极概念重视创新和推进型企业的重要作用,鼓励技术革新。

2.空间均衡理论
空间均衡, 意味着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的一种空间上的帕累托效率状态, 空间均衡并不表达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上均匀分布的含义,而是代表一种与地区资源环境禀赋相协调、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区域生产力布局状态;它的宗旨是生态、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发展。

其中,区位论(The Location Theory)理论的发展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在西方一直被认为是工业布局的理论基础。

主要以1826年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
民经济的关系》(约翰·冯·杜能,1997)、1909年韦伯《工业区位论》(阿尔佛雷德·韦伯,1997),韦伯主要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就是生产在某场合进行所获得的费用最大的地点)决定生产产所。

韦伯把运输成本作为影响工业区位的基本定位决定性因素。

相比较来说,美国胡佛的运费理论比较完整。

1993年克里斯泰勒的《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沃尔特·克里斯塔勒,1998)为代表的古典区位论,将城市的空间作用和等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中心地理理论;而市场区位论就是以贸易范围与市场区域大小来讨论生产力布局。

代表人物德国廖什(A.LOSCh)认为各类市场范围皆呈六角形态,因为它的供应面积既大于圆形,也大于四边形与三角形;他认为不断扩大市场范围,企业追求的是最大利润。

60年代中期,佩鲁的弟子,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布代维尔重新研究了经济空间的含义。

布代维尔认为,经济空间包括与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将区域分为三类:1.均质区域。

2.极化区域。

3.计划区域。

在生产力布局中体现空间均衡理念, 这就需要在实践中,有的地区主要以开发为主, 有的地区主要以保护为主,;要结合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内容, 提出包括交通、能源、环保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并要依三次产业进行空间布局引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