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和梯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理论观点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区域经济学-人大,高洪深编著)

三、点辐射、线辐射和面辐射 1.点辐射: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 (1)辐射过程中: ① 资本必然向投资效率高的地区流动 。 ② 技术通常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流动。 ③ 人才流动比较复杂。 ④ 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的辐射同样十分重 要。 ⑤ 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辐射通常表现出单向辐射的特 点,即主要是由周边落后地区向中心城市流动。 (2)辐射媒介:即良好的交通、信息传播手段和市场机制。 • 交通:发达的铁路、公路网络。 • 信息传播:加大通信网络建设的力度。
2019年2月4日星期一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11
第三节 辐射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一、辐射理论的理论意义 (1)辐射理论认为,任何辐射都是双向的 。 (2)更加强调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基 础性作用。 (3)高度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和依赖性。 (4)把平衡发展理论和不平衡发展理论结合起来研究解 决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 二、辐射理论的实践意义 1.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规划 : (1)点辐射:以城市为中心建立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 络,从而提高城市和周边地区的辐射效率。
2019年2月4日星期一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10
二、辐射理论的适用性 (1)梯度推进理论只是辐射理论的一个方面 。 (2)根据反映经济发达程度的综合指标把国内各个地区 划分为四类地区,这样一种发展思路简单地用梯度推 进理论是无法解释的。 (3)在制定发展战略方面,经济发展程度采取相应的分 析方法。 (4)我们可以进行跨地区研究,以便制定相应的发展战 略。 (5)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解决就业问题、中等城市和小城 市的布局问题、研究制定房地产业的发展战略问题、 进一步优化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制定正确的扶贫战略。
7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

江苏地图
• 江苏省人民政府把江苏
苏北
从理论上划成三块:
• 苏南为江南五市(南京、 苏州、无锡、常州、镇 江);
• 苏中为江北沿江三市 (扬州、泰州、南通);
• (4)从长期来看,如果西部落后地区等到 东部发达地区带动中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后 得到推动力,必然延误西部落后地区和中 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中国的地区差距将 在很长时期内进一步扩大。
• (5)从理论上来看,梯度推进理论忽略了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互动 性。
• 梯度推进理论只注重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 区和落后地区的推动作用,忽略了后者对 前者在人才、自然资源、粮食等方面的支 撑作用。
四、关于辐射问题的几点说明 1.点辐射、线辐射、面辐射三者具有共同的特点: (1)都意味着经济资源和人文环境的流动和传播,促使
地区之间逐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2)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辐射,都是双向辐射。 2.需进一步讨论 : (1)点辐射、线辐射都是一种抽象; (2)点辐射、线辐射和面辐射并没有既定的顺序; (3)从辐射的机制来看,点辐射是最简单的;线辐射,
• (2)四类地区内还可以根据经济水平的发展高低进行调 整,四种程度的发展方式相嵌,形成多元化、复杂的辐射 网络。这种多元化辐射网络是不能够用梯度理论解释的。
• (3)在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时,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 梯度转移理论不能解决。
• (4)按照辐射理论,我们可以进行跨地区研究, 即把若干省市自治区的交界地区、若干行政地区、 若干县的交界处形成的地域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以便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 ●中心城市的优势: • ①技术、人才、资金;②思想观念、思维
方式;③管理水平;④生活方式和习惯。
• ●周边地区的优势: • ①资源、劳动力、土地等;②生态、环境
第6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有序的梯度转移,主要 是由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内 在因素所决定的。
第6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三、梯度转移理论的特点
• 通过对梯度转移理论内容的分析,我们认为, 梯度转移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 第一,梯度转移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差 的运动即由高梯度区的中心地(一般是大城市) 向低梯度区一级一级地转移,出现所谓“工业 区位向下层渗透”的现象。
第6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 第五,区域的梯度不是绝对的,任何一个地区是处 于高度、中度还是低度的梯度位置,并不是一个地 理位置的问题,而是由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 平,特别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决定的。而且 梯度的方向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第6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 思考:你赞成梯度转移理论么?
第6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
1.杜能:农业圈理论系统地阐明了农业经济集约化 水平由中心城市向四周农牧业区逐级下降,经 历多个梯度达到荒野的过程。
2.韦伯:利用等费线来探究各种类型工厂的生产成 本在地区间的变化梯度并据此找出工厂的最优 区位。
3. 现代生产布局研究,各国普遍遇到地区间经济 发展不平衡,就需要绘制地区经济发展梯度图。
第6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 2、梯度和反梯度并存论 • 他们认为,技术的梯度转移是在生产力不发达
的条件下起作用的,其原型在古代社会中存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变化, 使技术的梯度转移产生各种类型。一般来说, 区域之间的经济技术的空间推移同时存在着梯 度式推移、跳跃式推移和混合式推移三种形式。 • 但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它们的作 用大小是有区别的。 • 当前国际、国内的技术转移是技术推移和跳跃 发展共同起作用的混合模式。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
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
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式及评价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式及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式及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它对制定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大作用。
不同的发展理论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不一样,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不一样。
在选择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时,应结合当地实际,充分考虑区域内外的发展环境,做出合理的选择。
一、平衡发展理论--主张地区间、产业间平衡发展,适用于较高发展阶段和较小地区。
主要观点:平衡发展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提出。
主张各地区、各产业应基本保持同步发展,通过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该理论注重加大对落后地区、不发达产业的投资,以使各地区、产业平衡发展。
理论评价及实践意义:平衡发展理论注重于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维护社会稳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有利于区域和产业协调发展。
但是这种理论的局限性较明显,第一,不发达地区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
一般区域特别是欠发达区域,不可能拥有推动所有地区、所有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且少量资金投放不能获得较好效益。
第二,注重地区间公平和产业平衡,忽视了效率。
由于各地区间区位、资源、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劳动力等经济发展条件差异性大,投资效率和经济效果各有不同,条件好的地区投资效率高,反之,条件差的地方投资效率低。
第三,实践效果不佳。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曾一度采取平衡发展战略,注重沿海与内地平衡发展,平衡布置生产力,这样做虽然缩小了区域间的差距,但是由于投资分散,重点不突出,导致全国经济发展都比较迟缓,效果不理想。
二、梯度推进理论--主张产业和要素从高梯度到低梯度有序发展,适用于工业化初期的宏观经济布局。
主要观点:梯度推进理论重视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的差距,认为较为发达地区属于高梯度地区、不发达地区属于低梯度地区。
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应在高梯度地区优先发展,而传统产业应在低梯度地区发展。
产业结构的升级逐步有次序地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24页

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与辐射理论20世纪60、70年代,区域经济学家克鲁默、海特等人,在赫克曼、威廉姆斯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和美国哈佛大学弗农等人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理论,在创立至今的40多年中,经历了静态梯度推移理论、动态推移理论、反梯度推移理论和广义梯度推移理论等四个发展阶段,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引入不平衡发展理论的思想,进而沿用梯度理论指导整体经济的区域划分及区域经济各自的发展方向,在进入21世纪,梯度推移理论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广义梯度推移理论和辐射理论共同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设想并不断完善自身,本章希望通过对梯度理论及辐射理论的分类介绍及相互比较,探索未来区域经济理论发展的潜在方向。
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基础之上,随着各国区域经济的动态发展在不断地演变和完善自身,广义梯度理论即是梯度理论发展至今拥有的第四个阶段。
一、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一)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提出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为了判断一个产业部门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今后的发展前景,英国经济地理学家埃斯塔尔根据美国1947—1967年21年间各产业部门职工人数的增长率,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与工业部门在国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的升降状况,为各个工业部门进行评分。
凡得分在7~10分之间的部门均归入兴旺部门,得分在3.5~6.9分之间的为停滞部门,得分在3.4分以下者为衰退部门,如表3-1所示。
表3-1 各工业部门评分大致说来,这三种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如图3-1所示。
兴旺部门停滞部门衰退部门图3-1 三部门阶段图(二)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与梯度理论的关系经济梯度推移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发达产业或地区的创新活动。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n
如果下面两个条件成立,我们说 是理想重量向量 w1 , wn 的中位数:
w
1 j 1 i
xj x
w
i j n
n
i
,
w
1
j 1
i
w
i j
i
区域经济学
xi x;Wi tq( xi ) k 1 t k q k ( xi )
m
q( xi ), q1 ( xi ), q 2 ( xi ), q m ( x);t , t1 , t 2 , t 3 , t m ; s S R T ( S ) wi d ( xi , s);T ( S ) w i ( s xi ) wi ( xi s)
c1 Qi1 Qi 2
Qi代表其产业部门I在整个产业中所占有的 百分比,下标1、2分别代表不同的区域, 代表将计算结构具有相同符号的百分绝 对值加在一起。Ci代表区域产业化系数
区域经济学
6、产业结构变化率 c2 Q j1 Q j 2
Qj代表区域某产业部门在整个产业中所占 的百分比,下标1、2分别代表不同的年 份, 代表将计算结构具有相同符号 的百分数绝对值加在一起,C2代表区域 产业变化率。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区域经济学》——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区域经济学
运输成本最小化的区位选择: 生产活动的区位选择分析最初起源于对运输成本 的最小化的探讨。区位被抽象为生产地点距离 原材料、能源、市场的距离远近。 厂商的最优区位理论一直由韦伯模型主宰着这一 模型的基本特征是厂商的目标函数对市场和资 源禀赋均好的区位时敏感的。这种模型是在假 定厂商承担产出和投入的运输成本情况下得到 的。由于在韦伯模型中,产出和投入的数量被 视作既定的,所以厂商降选择运输总成本最小 的区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比较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和梯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理论观点。
※经济发展辐射理论的主要内容:(1)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彼此的辐射,两者的影响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2)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或地区首先并较强地向周边地区辐射。
(3)辐射的媒介主要是道路、交通、通信等,他们所决定的市场一体化水平,直接决定着辐射的有效性。
(4)现代化和经济发展中辐射的是所有影响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的理论观点:(1)增长极理论(2)点轴开发理论(3)网络开发理论(4)循环累积因果论(5)中心—外围论(6)倒“U”型经济发展理论(7)知识溢出理论※经济发展梯度理论的主要内容:①客观上存在经济与技术发展的区域梯度差异。
②客观上存在产业与技术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扩散和转移的趋势。
※经济发展梯度理论的理论观点:(1)增长极理论。
(2)点轴扩散理论。
(3)网络开发理论。
(4)狭义梯度推移理论和反梯度推移理论。
(5)中心辐射理论。
2、列举两大理论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具体应用。
※梯度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二选一)(1)梯度推移理论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根据梯度推移理论,我国实行东部地区优先发展战略,待东部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余力后,再逐步将资金、技术推进并扩散到中西部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由于梯度推移模式的着眼点符合当时的国情和改革开放的需要,赢得了决策层的支持。
其理论主张在国家七五计划地区发展战略中得到了突出体现。
其结果是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承接了国际先进生产力的梯度转移,积累了强大的经济总量。
作为非均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梯度推移理论的实施对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腾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反梯度推移理论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
根据反梯度理论,每个时期的生产力布局战略和区域开发重点,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条件来确定,主张跳过发达地区直接对不发达地区进行开发。
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转移方向,除了向商业、贸易发达地区转移外,还向资源丰富但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地区转移。
而后一种转移是超越现有生产力梯度分布的跳跃式转移。
欠发达地区引进先进技术,不一定是高梯度地区的“外溢”的技术,低梯度地区只要具备条件,可以直接引进、采用世界最新技术,发展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1999年中央政府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至今已有5年多的时间,有60个重点工程项目在国家的支持下在西部开工建设,西部地区的投资增加明显,经济增速加快。
但西部地区发展目前也明显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观念、体制和人才问题仍然是影响西部开发的三大制约因素。
其次,经济发展缺乏产业支撑。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各地均把开发投资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而对特色产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导致西部工业化推进缓慢,工业增长乏力,工业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下降,使西部大开发缺乏长远的产业支撑。
工业化推进缓慢,不仅难以吸纳大量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第三,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
近年来,虽然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在逐步加快,但相比较而言,仍要低于东部发达地区。
这种不平衡的增长格局,势必导致全国经济总量进一步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将趋于下降,东西部地区间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第四,大项目投资的漏出效应。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希望在西部搞一些标志性的大项目来带动西部开发。
然而,国家在西部投资的一些大项目,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本身就是一些全国性的项目,它们主要是解决沿海地区的能源短缺和环境保护问题,跟当地经济联系不够紧密;有的通过外地采购和承包,在项目招投标和建设的过程中,获得中标的企业大多为沿海企业,工程建设所需的设备和零部件也多来自沿海地区,甚至工程建设的民工也有许多来自中部。
由此就形成了一个“投资漏斗”,其对当地经济的带动和乘数作用并没有预期的大。
※辐射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应用(挑一个写就行):(1)增长极网络化:积极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
城市不仅意味着它是人口流动、资本聚集、信息集中、科技发展等方面的中心地区,更意味着它是人才分流、资本扩散、信息传播、科技推广的要地。
因此点辐射理论特别强调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
我国实施加速城市化进程的战略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选择走市场引导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城镇化道路;实施稳健的城镇化发展政策,使城镇化与经济同步增长;逐步实现城镇发展的高度化和网络化。
其一根据城镇发展的路径(“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及城镇发展的趋势,今后一个时期,在适当控制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发展规模的同时,要逐步实现中小城镇的不断升级。
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依托,着力发展小城镇,特别是发展中心集镇。
通过政策引导、吸纳城乡资金、大城市辐射等来加快中小城镇建设。
其二根据城镇布局网络化原理及不同规模城市的辐射功能,我们要合理布局城镇网络,形成大中城市围绕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围绕中心大城市、中心集镇围绕中小城市、中小城镇带动农村的城镇化发展网络格局。
以特大或大中城市为中心,大力发展卫星城市或城市带。
通过城镇发展的高度化和网络化的扩张效应和辐射效应带动农村地区的发展,使其成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大力发展中小城镇,搞好中小城镇建设。
中小城镇的优势是缩短了中小企业的协作半径;充分利用社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有利于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就近分散转移,减少其向大中城市集中过度流动所形成的就业压力。
(2)点、轴、网开发互动:加快沿线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长江经济辐射带的作用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长江经济辐射带是指垂直于长江及其100~200km范围内的经济区域。
长江经济纵向分为上、中、下游、延伸四个经济圈。
长江上游经济圈是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以长江上游和铁路干线为轴线,形成沟通西部不发达地区与东、中部地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长江中游经济圈是以长沙、武汉、南昌为中心,以长江中游和铁路干线为轴线,加强东西、南北通道建设和沿江港口建设。
长江下游经济圈是以上海、南京、合肥为中心,强化对苏北、皖北的经济辐射。
西藏、云南、贵州作为长江的延伸经济圈,要增强长江对其纵向辐射作用。
长江经济带的点、轴、网络开放具体为:以拉萨、昆明、贵阳、成都、重庆、长沙、武汉、南昌、合肥、南京、上海等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为一级节点城市,以一级节点城市之间由铁路(或高速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水路、航空、管道、通信主干线等构成的连接轴线为一级轴线;以地级城市为二级节点城市,以一级节点城市与二级节点城市之间,以及二级节点城市之间由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通信干线等连接轴线为二级轴线;以县城为三级节点城市,以二级节点与三级节点城市之间,以及三级节点城市之间的公路、水路、通信干线等连接为三级轴线。
由节点城市和轴线构成网络,形成优势区位,呈点、轴、网络状展开。
(3)面辐射扩散化:加快经济发展的梯度推进。
东南沿海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经济技术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走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将其传统产业和市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中部地区处于国家腹心地位,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部、低于东部,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一方面要抓紧能源和原材料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承接东部地带转让出来的国内市场份额和相应的传统产业,综合发展资源型产业和加工型产业。
西部地带要以资源开发为主,着重开发国家急需而又为本地区富有的资源。
充分发挥我国三大发达区的横向辐射作用,既要加快其内部的经济辐射,还要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以京津唐城市区为辐射源带动河北、内蒙、山西的经济发展;以长江三角洲为辐射源,带动苏北、安徽、江西的经济发展;以珠江三角洲为辐射源带动湖南、江西、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的经济发展。
(4)超常思维: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
由于地区差异的客观存在,梯度推移在空间上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从高至低的正梯度推移,也有跳跃式的推移,还有逆梯度的推移和多种推移方式并存的混合式推移。
在交通运输设施、通信手段比较落后的时代,空间推移速度慢,传递距离有限,梯度逐级推移的作用较明显。
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条件和信息传递手段的改善,现代技术空间推移的速度和规模大大改变,跳跃式的推移日益频繁。
技术革命将会给落后地区带来超越发展的机会。
而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并非按经济发展梯度的高低顺序进行。
只要经济发展需要,又具备某些特殊条件,落后的低梯度地区也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开发新的产业和产品。
(5)知识溢出: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由于知识、技术、信息的共享性和传播的快捷性,既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缩小此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更要充分利用知识的溢出外部性,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改造传统工业,走新型工业的道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3.分析说明两大理论的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现实意义和理论缺陷。
※辐射理论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意义:①就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规划来看,辐射理论的实践意义是明显的。
②在实现中国东西、南北的经济互补性问题方面,辐射理论同样能够给我们以启发。
③辐射理论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合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梯度理论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意义:①梯度推进理论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梯度推进理论从客观实际出发,以不平衡发展规律为基础,承认区域间不平衡的现实,认为条件好的地方应较快地发展起来,并通过产业和要素从高梯度到低梯度的转移,带动条件差的地方发展。
②梯度推进理论有较强的适应性。
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条件往往呈现出梯度性,按梯度推进依次发展能取得较好效果。
③在实践中梯度推进理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制定了“七五”、“八五”计划,实行沿海地区率先开放战略,鼓励部分地区率先富起来,并通过先富带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
由于该战略的成功实施,我国经济保持了20多年连续高速增长,被认为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梯度推进理论在中国现实运用中的缺陷:(1)按照梯度推进理论把我国划分成东部发达地区、中部欠发达地区和西部落后地区,是比较粗略的划分方法。
(2)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梯度推进理论忽略了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3)梯度推进理论忽略了同一地区内部的经济互补性。
(4)从长期来看,必然延误西部落后地区和中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5)从理论上来看,梯度推进理论忽略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互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