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理论下的英汉上下义词构成方式探析
认知与忠实——汉、英上下位词翻译的认知视角

认知与忠实——汉、英上下位词翻译的认知视角钟书能;阮薇【摘要】The frequent use of synonyms in C-E/E-C translation is intended to avert mechanical repetition,and what is favored are the super-ordinates or the sub-ordinates in the form of hyponym as synonyms in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Prototype Theory and the Metonymy Theory,the co-authors of this paper will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rules of hyponym-formation and the alternating mechanism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It is assumed that the present research will be of some help to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he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在翻译实践中,为了避免同一词汇的重复,译者往往会选择同义词来玉成其事。
其中,上下位词的替代是英汉互译中的最为实用的一种译巧。
以认知语言学中范畴理论和转喻理论等为理论框架,审视汉、英上下位词的构词方式,并分析英汉互译中上下位词的替代认知机制。
本研究对我国的汉/英翻译实践与外语教学均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期刊名称】《韶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3)011【总页数】5页(P114-118)【关键词】范畴;转喻;上下位词;翻译;教学【作者】钟书能;阮薇【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常常遇到上下位词替代的现象,无论是英汉翻译还是汉英翻译都无法避免。
英语词义特点原型范畴理论视角研究

英 语词 义特 点原 型范畴 理论视 角研 究
口 周 瑞 英
摘
要: 英语词 义复杂多样 , 呈现 出多样性 、 层次性、 变化性和 民族 性等特点。认 知语 言学原型范畴理论 对英语词 义
特点的研 究提供 了新的视 角。词义是人类对客观世界 的认知 范畴 化和概 念化的结果。词 义的语 义范畴是始 于原 型 并 围绕原型通过 家族相似性衍 生出来 的各 个意义扩展 成意义链 所形成的语 义 网络 。语 义范畴有上位 范畴 、 基本 范
词汇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 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
词汇中最为复杂的成分是词义, 它不仅涉及到词 自身的意
义、 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及词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等方面, 同 时还涉及到人们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词义虽然复杂, 但
二、 英语词义特点概述
英语词义看似简单, 却很复杂, 因此英语学习者觉得难 以掌握0综合已 有的语言研究者对英语词义的 研究, 我们认
认知行为因文化、 语言 、 人文等环境不同而有差异。从符号 学的角度看 , 语言是一种意象化的符号, 即包括产生这一文 化的民族观念及形态方面的语言符号 、 民族世界观、 哲学观、
构世界中的 现象相联系的那一部分意义; 内涵意义是表示
人们对该词所指的事物所怀的感情或所抱的态度; 文化意
1 1 Y B 0 4 7 )
作者简介 : 周瑞英 , 湖南城 市学院外 国 语 学院副教 授 , 硕 士, 湖 南益 阳, 4 1 3 0 0 0 。
1 9 9
湖南 社会 科 学 2 0 1 6年 第 5期
语言学家程雨民教授( 1 9 9 9 ) 认为: “ 理解词义不仅要注意语 言系统赋予它的特定含义, 而且还需考虑到词在语言结构 中的地位。也就是说一个词不仅有它的字面意义, 还有其语 境意义。 ” 理查德( R i c h a r d s , 1 9 7 6 ) 指出, 词义包括指称意义 、 内涵意义和文化意义。他认为指称意义是指词与客观或虚
英汉基本层次词及其在构词方式中的差异分析

易最直观。而基 本层 次词 是 基本 层 次在语 言 中的具 体体 的山、 地 、 、 水、 鞋 球等 。英语 中与之相 对应的是 :i , a r hl w t , l e 现, 是人们最常用最先 习得 的词【 ( ) 3 。 l er , h , a 等l ( )  ̄t so bl 3 ” 。虽然不 同语言 中的基本 层次词 h e l j
Hale Waihona Puke 层次是各层级中最有 信息 量和 实用性 的层 次 , 通过 人 的 基 本 层 次 词 是 人 们 对 世 界 万 物 进 行 最 初 范 畴 化 的 结 果 , 是 一
身体 体 验 得 到 的 层 次 , 词 层 次 上 人 们 观 察 区 分 事 物 最 容 般 是 用 单 纯 词 来 表 达 的 , 汉 语 中 都 是 如 此 。 例 如 : 语 中 在 英 汉
Bo n 15 ,93 。后 来 R sh& Me s 】9 , 将 范 畴 致性 , r (9 8 17 ) w oc .i[ (71 15 不需 要解 释就 能理解 , 例如 : 一说到 “ 子” 人们就能 椅 , 分为 三 个 主 要 层 次 : 义 层 次 、 本 层 次 、 义 层 次 。 基 本 联想到“ ” 上 基 下 坐 。同时 , 还具 有 语言 交 际上 的常 用性 特 点。 它
词方法词语搭 配轻松 , 范围宽广 , 中心概念 采用 的是基本 层
( ) 一 文化背景 及表达 习惯 。语 言是 文化 的沉 淀 , 然 必 次 词 。英 语 中也 有 类 似 的 构 词 产 生 , 如 :he- so 要受 到民族 文化心 理的影 响 , 同语言 的 国家对 同一事 物 例 sos nw 不 sos t ns he 等。但从 英汉 基本 的构 词形式 来 看 , he- e i sos n 汉 的兴趣度 、 熟悉 度和使 用 频率也 会有 所不 同。汉语 属 于孤 语中基本层次范 畴词是 词汇 的中心词 , 而英语 中基 本层次 立语 , 缺少丰富 的词 缀 , 表现 上下 义的时 候 , 在 通常使 用 的 范畴词更倾 向是概 念含义 上 的类属 , 多用 单纯 词来 表示上 是复合词 , 例如 : 酒一啤酒一烧酒 等 ; 而英语属 于屈析 语 , 词
语义范畴原型理论视角下的英语词汇教学

语义范畴原型理论视角下的英语词汇教学在当今信息社会中,英语词汇的教学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不仅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也是学习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的开展英语词汇的教学,有必要从理论角度研究英语词汇的教学策略。
有别于以往的一些文化传播模型,语义范畴原型理论从语义视角出发,以范畴原型为基础,进行英语词汇教学活动。
语义范畴原型理论认为,学习英语词汇时,人们通常会以范畴原型作为联系词汇之间关系的基础。
范畴原型指的是英语词汇如何组织与构成类别,因此学习者能够根据范畴原型组织英语词汇,从而加深对词汇的理解。
例如,根据范畴原型,可以把动物类别划分为哺乳类动物、两栖类动物等,这样学习者就能够更容易理解不同类别之间的差异。
此外,语义范畴原型理论还指出,英语词汇的教学应以范畴原型为基础,以语义差异为核心,借助跨文化的信息处理理论,从而更好的理解英语词汇之间的差异。
在实践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用范畴原型来理解语义差异,另外,通过一些游戏、趣味的活动让学生有兴趣的学习英语词汇,从而改善英语词汇学习的效果。
当然,以上只是语义范畴原型理论视角下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的引用,在实践中,可以根据该理论提出的一些建议,加以改进或结合其他教学理论,来实现更好的英语词汇教学效果。
此外,还可以借助相关信息技术来支持英语词汇教学,以便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以语义范畴原型理论视角下的英语词汇教学,不仅可以帮
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英语词汇,还有助于教学者更加科学有效的进行英语词汇教学。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语义范畴原型理论的理论框架,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更高效的教学活动。
范畴化视角的汉英词典名动兼类实证研究——以“拍卖”为例

范畴化视角的汉英词典名动兼类实证研究——以“拍卖”为例邱琳【摘要】在有关为汉英词典进行词类标注的问题上,许多学者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关注,他们的研究无疑加深了人们对汉英词典词类标注重要性的理解.词类标注有助于确保词类与配例的一致性,提高释义的准确性等.文章以“拍卖”一词为例,以范畴化理论为出发点,对比“拍卖”在几部标注词类和未标注词类的汉英词典中的词类标注和译义情况,并基于语料库对该词的使用情况进行定量分析,指出几部汉英词典对该词词类标注及译义的不足之处并加以修正.【期刊名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7)009【总页数】5页(P92-96)【关键词】范畴化理论;原型范畴理论;动态范畴理论;词类标注【作者】邱琳【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重庆4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6近年来,词类问题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汉语不同于英语,没有明显的形态变化,词与词的组合不是靠形态变化,而是靠虚词和语序,因此,词类的划分和使用问题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特别是在词语兼类问题上,更是百家争鸣。
王仁强(2006)在对8部汉英(汉语)词典O-Z部共有的双音节词条的研究中,发现有1211个词条在词类识别上存在差异,动名类在数量和比例上都位居第一,在24个类别中占46.74%。
[1]各部词典对这些词语的词类标注有着各自不同的做法,一些词典只将其标注为名词或动词,造成了词语功能义项的缺失,不利于大家对这些词语的全面掌握。
本文以范畴化理论为基础,以“拍卖”为例,考查汉英词典中的动名兼类现象。
我们在对四部未标注词类的汉英词典、四部标注词类的汉英词典以及两部标注词类的汉语词典的比较研究中发现,“拍卖”在各部词典中的词类标注以及译义情况有所不同。
未标注词类的词典中,有的以名词词组或单词译义“拍卖”,有的用动词性短语来译义;标注词类的词典中,大部分词典都给“拍卖”标注为动词,只有《新汉英词典》给其标注为动名兼类。
原型范畴视阈下的英汉词缀构词法比较研究

在原型范畴视阈下的英汉词缀构词法比较研究一、概述在语言学研究中,词缀构词法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而在不同语言的词缀构词法中,英语和汉语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本文中,我将从原型范畴视阈出发,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词缀构词法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对比分析,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在词缀构词法上的异同,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这一主题。
二、词缀构词法概述1. 英语词缀构词法英语作为一种屈折语,词缀构词法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英语的词缀构词法主要包括前缀、后缀和合成等形式。
其中,前缀通常出现在词的前面,用以改变词的词性或含义;后缀则出现在词的结尾,用以表示词的时态、数、语态等;而合成则是由两个或多个词语组合而成一个新的词语。
2. 汉语词缀构词法相较于英语,汉语的词缀构词法则显得更为简洁和灵活。
汉语的词缀构词法主要包括前缀和后缀。
前缀在汉语中并不常见,而后缀的使用则更为广泛。
汉语中也存在着一些特殊的词缀构词法,比如reduplication(重叠)、转换等。
三、原型范畴视阈下的比较研究1. 前缀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前缀的应用都是为了给词以新的含义或词性。
在英语中,dis-常用于表示否定,如disappear(消失)、disagree(不同意)等;而在汉语中,常见的前缀有"不"、"非"等。
2. 后缀英汉两种语言中后缀的运用也有相似之处。
在英语中,-tion通常用于构成名词,表示动作或状态,比如nation(国家)petition(竞争)等;而在汉语中,-性、-主义等后缀同样用以构成名词,表示某种特定的性质或理论。
3. 合成在合成方面,英语和汉语的差异更加显著。
在英语中,合成词通常由两个或多个词语组合而成,比如schoolbag(书包)、blackboard (黑板)等;而在汉语中,合成词的构成更为灵活,既有形声字的组合,也有意声字的组合。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从原型范畴视阈出发,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词缀构词法进行比较研究,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似和差异。
范畴理论下的英汉上下义词构成方式探析

( 95 19 )指 出 ,基 本 层 次 范 畴最 自然 , 感 知 辨 认 最 快 ,功
能 反应 层 次 最 高 ,习 得 命 名 较 早 , 知 识 组 织 最 有 可 小 , 主 要 取 决 于 人 的认 知对 事 物 归 类 而 后 随 着 认 知 的 发展 人 们 才 慢 慢 在 基 本 范 畴 的基 础 上 对 事 物进行抽象化或具 体化。更加抽象化 的范畴是上位范畴 ,
个 “ 含 ”的 概 念 ( a m r 1 8 :8 ) 。 即上 下义 关 系 的方 式 。人 们最 先 总 是 从 最 基 本 的类 来 开 始 命 名 事 物 的 , 包 P le , 9 1 5
“ 畴 ”一 词 在 不 同 的 学科 领 域 里 具 有 不 同含 义 。 在 范
范 畴 具 有 心 理 认 识 上 的 易 辨 性 、 地 位 等 级 上 的优 先 性 、行 为 反应 上 的 一 致 性 、语 言 交际 上 的 常 用 性 、相 关 线 索 的有 效 性 以及 知 识 和 思 维 的组 织 性 。这 些 都 说 明 ,基 本层 次 范 层 次 ,它 为 人 们 较 准 确 地 认 知 世 界 搭 建 了 一 个平 台 , 是 人
法 ,主 要 就 是 运 用 修 饰 词 加 基 本 范 畴层 次 的 概 念 来 构 成 下 o d n t c t g r s r i a e a o i )和 下 位 范 畴 ( u 0 d n t e e S b r ia e
义 词 ,这 使 得 汉 语 词 具 有 明显 的义 类 范 畴 标 记 ( 寅 、李 c t g r e ) 。基 本 层 次 范畴 在 认 知 习 得上 具 有 优先 性 , 王 a eo is 弘 ,2 0 :1 5 ;而 英 语 中 的这 种 构 词 方 式 相对 较 少 ,并 是 人 们 进 行 大 部 分 思 维 活 动 的 一 个 基 础 层 次 。 马 清 华 03 3 ) 且 层 次 也 不 同 , 因而 缺 乏 明显 的义 类 标 记 。 这 是 英 汉 两 民 ( 0 0 、沈 家 煊 ( 9 9 、 熊 学 亮 ( 0 2 、 T y o 20 ) 19 ) 20) a lr
范畴化理论与英汉语义场释义对比研究

2 .内涵不 同
乐” 中国日报》 在《 一则报道 中使用 的对应英文是:
“ gi i n” 农 家乐 ) A ra me t( tn 。这是 一个 由“ gi l r” a r ut e c u ( 农业 )和 “netimet 娱乐 ) 成 的新 词。 在 etr n n”( a 合 新 的时期 它有 了新 的概 念 ,A ra met ( 家乐 ) “ gi i n ”农 tn 就是指农 村旅游 , 如走 玉米 田迷 宫 、 搭乘 颠簸 的干草
的。该理 论认 为语 言系统 中 的词 汇在语 义上是相互
式 。人们 通过概 念 化能 力 构成 了概 念 体 系 , 通 过 词
概念来 反映世 界上 的事 物 和现 象 , 而决定 了语 言 从 的意 义。 因此 , 义不 是客 观 存在 于 我们 的思 维 以 语 外, 而是 客观 现实 和认 知能力 共同作用 的结果 。】 L 此
联 系 的 , 们共 同构 成 一个 完 整 的词 汇 系统 。语 义 它
场 包括上 下义 义场 , 同义义场 , 义义 场 。上下 义义 反
外, 所有 范 畴都 具 有模 糊 性 。范畴 中没有 哪一 组 属 性 为所 有成 员所共 有 , 否是 范 畴成 员 由家 族相 似 是 性决 定 。与其他 成员享有 更多共性 的成员 为该范 畴
范 畴是客 观事 物最 一般 规 定性 的 概念 , 藉 以 是 进行 理论 思维 的工 具 。概 念 的形成 以认知 为基 础 。 概念是 词义 的基础 , 义是 概念 在 语 言 中的表 现 形 词
对 比 , 据 它们词 义 的共 同特 点 或关 系 划分 出来 的 根
类。 …语 义 场 理 论 ( e ni Fe er ) 最早 是 S ma t idThoy , c l 2 纪2 0世 0—3 0年代 由德 国和瑞 士 的一 些 学者 提 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畴理论下的英汉上下义词构成方式探析范畴理论下的英汉上下义词构成方式探析话题:教育学习月季花范畴摘要:从语义学角度看,词与词之间不仅存在同义关系、反义关系,还存在上下义关系。
上下义关系即上义词的词义包含下义词的词义。
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在范畴理论的框架下,探讨英汉上下义词的构成方式。
研究发现,英语在上下义词构成方面,处于最上层的上义词和直接位于其下的下义词倾向于用独立的词表示,只有位于第三层次的下义词才采用“定中构词法”;而汉语在上下义词构成方面,倾向于从上至下都采用定中构词法。
关键词:范畴范畴结构上下义一、引言从语义学角度看,词与词之间存在着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以及上下义关系。
这是结构主义者历来研究的重点。
上下义关系(hyponymy)作为语义关系的一种,是一个“包含”的概念(Palmer,1981:85)。
即上下义关系是一种包容关系,类概念的词包容种概念的词(王寅,2001)。
具体说来,汉语中,如“花”包含“兰花”“月季花”等;动物包含“狮子”“大象”等;而英语中,cry包含有hawl(嚎哭)和wail(恸哭)等,flower包含tulip和rose等。
因此,可以说“包含”其实是一个类属问题。
上层的称作上义词,而下层的称作下义词。
在上下义词构成方式方面,汉语的下义词常用“属+种”的义类构词法,主要就是运用修饰词加基本范畴层次的概念来构成下义词,这使得汉语词具有明显的义类范畴标记(王寅、李弘,2003:135);而英语中的这种构词方式相对较少,并且层次也不同,因而缺乏明显的义类标记。
这是英汉两民族对基本层次概念在构词功能上的认知差异所致。
因此,本文拟从认知角度出发,利用范畴理论,分析英汉语言中上下义词的构词方式,旨在分析这种差异的认知机制,从而更好地认识英汉两民族在认知方面存在的差异。
二、范畴理论与英汉上下义词构成方式对比“范畴”一词在不同的学科领域里具有不同含义。
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是一个“用途很广且含义模糊的术语”(赵艳芳,2001:55)。
人们常常将范畴与“类”“概念”等同起来,然而在本质上它们是不同的。
范畴是指事物在人的认知中的归类(赵艳芳,2001:55),它常常是人的主观与客观的相互作用。
这与“概念”具有相似之处,但严格地说,它们又是不同的。
概念是指在范畴基础上形成的词语的意义范畴(赵艳芳,2001:55),而“类”是指事物的自然分类,并不涉及人的主观作用。
(一)范畴结构与基本范畴一个范畴可大可小,主要取决于人的认知对事物归类的方式。
人们最先总是从最基本的类来开始命名事物的,而后随着认知的发展人们才慢慢在基本范畴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抽象化或具体化。
更加抽象化的范畴是上位范畴,而具体化的范畴即为下属范畴(蓝纯,2001:31),这样就出现了范畴的层级结构。
Ungerer &Schmid(2001)认为,认知范畴根据其“完形、属性、结构、功能、语言形式”等各方面的不同因素可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层次范畴(basic level categories),上位范畴(super-ordinatecategories)和下位范畴(subordinate categories)。
基本层次范畴在认知习得上具有优先性,是人们进行大部分思维活动的一个基础层次。
马清华(2000)、沈家煊(1999)、熊学亮(2002)、Taylor(1995)指出,基本层次范畴最自然,感知辨认最快,功能反应层次最高,习得命名较早,知识组织最有效,所用词语最短且使用最频繁。
王寅(2003:138)认为基本层次范畴具有心理认识上的易辨性、地位等级上的优先性、行为反应上的一致性、语言交际上的常用性、相关线索的有效性以及知识和思维的组织性。
这些都说明,基本层次范畴是人们洞察事物、形成概念、发挥语言功能作用的最低层次,它为人们较准确地认知世界搭建了一个平台,是人们认识事物、理解世界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出发点,是进行范畴化的最有力工具。
它在英汉两民族的上下义构成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王寅、李弘(2003)将Berlin(1978)关于生物生命的三层次即:(1)最高的生命层(life form level);(2)种类层;(3)最低层,分别用范畴结构中上位范畴、基本范畴、下属范畴来代替。
本文在分析英汉上下义词构词方式时也将采用他们的这种分类,即本文也拟将最高的生命层视为一个范畴(上位范畴),将中间层的种类层视为基本层次范畴,将下面所有的具体层次视为另一个范畴(下属范畴)。
这样英语中的“tree”和汉语中的“树”可视为表示同一范畴的术语。
该范畴中的基本层次可为“pine”和“松树”,它们都大致具有上述基本层次范畴的特征,是范畴中的原型样本,是语言中的基本词汇,且形式简短。
当然,由于人的主观因素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在基本层次的划分方面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不同民族,甚至是同一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差异,因而对范畴的划分、基本层次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并且会随时间、地域、民族而发生变化(Ungerer&Schmid,2001:43,45)。
(二)范畴结构下的英汉上下义词构词方式对比虽然英汉两民族在基本词汇的构成方面基本相似,但在抽象或具体的上下义词的构成方面却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两民族对范畴认知方式、概括层次、社会背景、构词功能的不同所致。
我们通过分析发现,英语上下义词的构词方式倾向于:表示上位范畴的词和表示基本范畴的词,各用独立的单词表示,如上位范畴词“tree”,基本范畴词“oak,elm”;表示下位范畴的词多采用“修饰语+表示基本范畴的词”,如“water elm”“rock elm”等。
这个范畴结构中的词又构成了上下义关系,即上位范畴的词是上义词,而基本范畴和下位范畴构成层级性不同的下义词(下文中的汉语分析也同此理)。
汉语则不同,其上下义词的构词方式几乎全都是“修饰语+中心词”,这其中的“中心词”既可由表示上位范畴的词充当,也可由表示基本范畴的词充当,按上下次序如“树”“樟树”“香樟树”等。
具体分析见下文。
1.范畴结构与英语的上下义词构成方式英语构词时注重词的词类范畴属性,如表示某概念的词具有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等性质,多用后缀表示词性,在构词中更多地使用了“词类范畴法”(王寅、李弘,2003:138),但是在上下义构词方面,英语大都有独立的词表示上下义关系,只有在表示下属范畴的下义词时,其构成方式多为定中构词方式。
如图1:在表示各种各样的“tree”时,英语中有独立的单词来表示,但当表示树的种类下的具体分类时,其构词方式为“定语+树的种类名”。
如表示“elm”的具体分类时,用“定语+elm”构成。
这种情况在动词方面也有体现。
如在表示“笑”的上下义关系时,其基本范畴的笑用“laugh”构成“笑”的上义词,但具体怎么笑时,用不同形式的词来表示下义词,如“snicker”(暗笑)、“giggle”(咯咯地笑)等。
如图2:2.原型理论与汉语的上下义词构成方式汉语则不同,汉语的上下义词构成方式多采用定中构词方式,如图3:即:表基本范畴的词以及下属范畴的词,如樟树及其具体分类香樟树、龙脑樟树都是由“定语+中心语”构成的。
此外,在动词的上下义词构成方面,汉语也多采用“定语+中心语”构词方式,如“笑”有“大笑、冷笑、讥笑”等。
如图4:这也说明汉语的上下义词多采用“定中构词法”,而英语只有小部分的上下义词采用“定中构词法”,且多用来表示下属范畴。
从上面的对比可见,英语从上位范畴到基本范畴多用不同的单词,从基本范畴到下属范畴才常会使用定中构词法,从而构成上下义关系。
而汉语中的定中构词法使用范围更广,频率更高,从上位范畴到基本范畴以及从基本范畴到下属范畴大多采用定中构词法形成上下义关系,并用范畴语来做义类标记,突出表现其所属的范畴。
这是英汉两语言在上下义词构成方式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由于对不同范畴概念在构词功能上的认知差异所致。
三、结语上下义关系作为语义关系的一种,指的是一种包含关系,是语义学研究的视角之一。
上下义词体现了人类认知过程的包含思想,是人类认知过程的产物。
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先认识具有突显特征的事物,即事物中的原型。
这也正是上下义词构成方式的认知理据。
英汉两民族在认识事物时具有共同的认知倾向,即总是先认识具有原型特征的事物,而后再认识与之相关的一些事物。
这也构成了上下义词形成的认知基础之一。
但是在以原型为基点的构词方面,英汉两民族在上下义词的构成方面是不同的。
英语从上位范畴到基本范畴多用不同的单词,从基本范畴到下属范畴才会使用定中构词法,而汉语中的定中构词法使用范围更广,频率更高,从上位范畴到基本范畴以及从基本范畴到下属范畴大多采用定中构词法形成上下义关系,并用范畴语来做义类标记,突出表现其所属的范畴。
这体现了人类认知差异性的一面。
参考文献:[1]Berlin.B,Kay.P. Basic Color Terms:TheirUniversality&Evolution[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1969.[2]Palmer,F.R.Semantic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1.[3]Rosch.E.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Psychology,General,1975,(104).[4]Ungerer,F.&Schmid,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5]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6]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7]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8]王寅,李弘.原型范畴理论与英汉构词对比[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9]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0]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1]亚里士多德.范畴篇[M].方书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彭燕妹杨新亮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