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重点问题
●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概念 ●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 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回程效应 ●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
三、回程效应遏制低梯度地区的发展 1.回程效应:在极化效应作用的同时,作为扩展效应的对 立物而起作用的。 2.当处在高梯度上的发达地区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经济 发展欣欣向荣时,它的投资环境、就业机会也会随之得 到改善。低梯度上的贫穷地区存在劣势:
劣势
要还本付息 或支付利润
人才流往 发达地区
只能发展 衰退部门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一、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 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 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 老。 英国经济地理学家埃斯塔尔,根据美国1947— 1967年20年间各产业部门职工人数的增长率,工业增 加值的增长率与工业部门在国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的 升降状况,给各个工业部门进行评分,评出衰退部门。 二、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论 第一,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 优劣。
第二,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按顺序逐步 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第三,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 开来 。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与大范 围的两种形式 : 局部范围的扩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大致按距离 远近、向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邻近城市转移。 大范围的扩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全国行政区 域城市系统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
第6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有序的梯度转移,主要 是由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内 在因素所决定的。
第6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三、梯度转移理论的特点
• 通过对梯度转移理论内容的分析,我们认为, 梯度转移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 第一,梯度转移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差 的运动即由高梯度区的中心地(一般是大城市) 向低梯度区一级一级地转移,出现所谓“工业 区位向下层渗透”的现象。
第6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 第五,区域的梯度不是绝对的,任何一个地区是处 于高度、中度还是低度的梯度位置,并不是一个地 理位置的问题,而是由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 平,特别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决定的。而且 梯度的方向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第6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 思考:你赞成梯度转移理论么?
第6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
1.杜能:农业圈理论系统地阐明了农业经济集约化 水平由中心城市向四周农牧业区逐级下降,经 历多个梯度达到荒野的过程。
2.韦伯:利用等费线来探究各种类型工厂的生产成 本在地区间的变化梯度并据此找出工厂的最优 区位。
3. 现代生产布局研究,各国普遍遇到地区间经济 发展不平衡,就需要绘制地区经济发展梯度图。
第6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 2、梯度和反梯度并存论 • 他们认为,技术的梯度转移是在生产力不发达
的条件下起作用的,其原型在古代社会中存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变化, 使技术的梯度转移产生各种类型。一般来说, 区域之间的经济技术的空间推移同时存在着梯 度式推移、跳跃式推移和混合式推移三种形式。 • 但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它们的作 用大小是有区别的。 • 当前国际、国内的技术转移是技术推移和跳跃 发展共同起作用的混合模式。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
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
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n
如果下面两个条件成立,我们说 是理想重量向量 w1 , wn 的中位数:
w
1 j 1 i
xj x
w
i j n
n
i
,
w
1
j 1
i
w
i j
i
区域经济学
xi x;Wi tq( xi ) k 1 t k q k ( xi )
m
q( xi ), q1 ( xi ), q 2 ( xi ), q m ( x);t , t1 , t 2 , t 3 , t m ; s S R T ( S ) wi d ( xi , s);T ( S ) w i ( s xi ) wi ( xi s)
c1 Qi1 Qi 2
Qi代表其产业部门I在整个产业中所占有的 百分比,下标1、2分别代表不同的区域, 代表将计算结构具有相同符号的百分绝 对值加在一起。Ci代表区域产业化系数
区域经济学
6、产业结构变化率 c2 Q j1 Q j 2
Qj代表区域某产业部门在整个产业中所占 的百分比,下标1、2分别代表不同的年 份, 代表将计算结构具有相同符号 的百分数绝对值加在一起,C2代表区域 产业变化率。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区域经济学》——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区域经济学
运输成本最小化的区位选择: 生产活动的区位选择分析最初起源于对运输成本 的最小化的探讨。区位被抽象为生产地点距离 原材料、能源、市场的距离远近。 厂商的最优区位理论一直由韦伯模型主宰着这一 模型的基本特征是厂商的目标函数对市场和资 源禀赋均好的区位时敏感的。这种模型是在假 定厂商承担产出和投入的运输成本情况下得到 的。由于在韦伯模型中,产出和投入的数量被 视作既定的,所以厂商降选择运输总成本最小 的区位。
区域经济学 第六章

2020年8月21日星期五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8
• ①运输区位法则。
• 假定铁路是唯一的运输手段,以吨公里之大小计算运费。已知甲 方为消费地,乙方为原料(包括燃料)产地,未知的生产地丙方 必须位于从生产—销售全过程看吨公里数最小的地点。吨公里数 量小地点在什么地方,是根据运费确定区位的核心问题。韦伯研 究了原料指数(即原料重量与制品单位重量之比)与运费的关系, 指数越小,运费越低。从而得出运输区位法则的一般规律:原料 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原料产地;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 于消费区;原料指数近似为1时,生产地设于原料地或消费地皆可。 几乎完全根据原料指数确定工业区位。 ②劳动区位法则。
2.韦伯:利用等费线来探究各种类型工厂的生产 成本在地区间的变化梯度并据此找出工厂的最 优区位。
3. 现代生产布局研究,各国普遍遇到地区间经 济发展不平衡,就需要绘制地区经济发展梯度 图。
2020年8月21日星期五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5
• 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约翰·杜能)Johann Heinrich von Thünen 1783-1850(或译屠能)
本章难点:
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回程效应
2020年8月21日星期五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2
• 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的产 品生命周期理论。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 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 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
• 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 并作了充实和发展。
第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
局部范围的扩展
大范围的扩展
1.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处在第一梯度的大城市 (1)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种种信息汇集与传播的中心 。 新闻媒体、研讨会、展览(车展) (2)大量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图书馆、资料馆,同时也是 各方面人才荟萃之地 研究与发明 (3)聚集经济效益来推动与加速发明创造、研究与发展工作 的进程 节约所需投资。 (4)发展新兴工业可能遇到的风险都较大。 (5)创新产品一般价格昂贵 。
劳动密集型企业,鞋厂、家具、玩具、仪 器仪表、塑料、服装等,也相继被爆出搬 至内陆省区,甚至远走越南、柬埔寨。
1、2002年东莞的最低工资标准是450元,现在是690元,五年上涨了50%多, 而实际上,现在珠三角工人的工资已经远远高于这个数字,大约在1000元到 1500元之间不等 2、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水电费用、厂房租金等等。
主导专业化部门为兴旺部门---高梯度地区 主导专业化部门处在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 退部门---低梯度地区
主导产业
上海:家具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通讯设
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 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
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8个产业。
衰退部门
冶金 石油与煤 食品
评 分
3.2 2.4 2.4
皮革及其制品 0
橡胶与塑料 制品
机床 一般机器制 造
7.8
7.6 7.1
家具及室内装 修
比较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和梯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理论观点

1.比较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和梯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理论观点。
※经济发展辐射理论的主要内容:(1)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彼此的辐射,两者的影响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2)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或地区首先并较强地向周边地区辐射。
(3)辐射的媒介主要是道路、交通、通信等,他们所决定的市场一体化水平,直接决定着辐射的有效性。
(4)现代化和经济发展中辐射的是所有影响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的理论观点:(1)增长极理论(2)点轴开发理论(3)网络开发理论(4)循环累积因果论(5)中心—外围论(6)倒“U”型经济发展理论(7)知识溢出理论※经济发展梯度理论的主要内容:①客观上存在经济与技术发展的区域梯度差异。
②客观上存在产业与技术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扩散和转移的趋势。
※经济发展梯度理论的理论观点:(1)增长极理论。
(2)点轴扩散理论。
(3)网络开发理论。
(4)狭义梯度推移理论和反梯度推移理论。
(5)中心辐射理论。
2、列举两大理论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具体应用。
※梯度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二选一)(1)梯度推移理论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根据梯度推移理论,我国实行东部地区优先发展战略,待东部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余力后,再逐步将资金、技术推进并扩散到中西部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由于梯度推移模式的着眼点符合当时的国情和改革开放的需要,赢得了决策层的支持。
其理论主张在国家七五计划地区发展战略中得到了突出体现。
其结果是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承接了国际先进生产力的梯度转移,积累了强大的经济总量。
作为非均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梯度推移理论的实施对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腾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反梯度推移理论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
根据反梯度理论,每个时期的生产力布局战略和区域开发重点,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条件来确定,主张跳过发达地区直接对不发达地区进行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广义梯度及其梯度转移是一个动态的历史 发展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自然历 史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一成不变、 永远最优的高梯度结构状态是不存在的。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一、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 二、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论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一、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
1.杜能:农业圈理论系统地阐明了农业经济集约化 水平由中心城市向四周农牧业区逐级下降,经 历多个梯度达到荒野的过程。
2.韦伯:利用等费线来探究各种类型工厂的生产成 本在地区间的变化梯度并据此找出工厂的最优 区位。
3. 现代生产布局研究,各国普遍遇到地区间经济 发展不平衡,就需要绘制地区经济发展梯度图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1)大城市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种种信息
汇集与传播的中心 。 (2)大城市集中了大量科研机构、高等院校、
图书馆、资料馆,同时也是各方面人才荟萃之 地,给研究与发明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大城市可以依靠聚集经济效益来推动与加 速发明创造、研究与发展工作的进程,节约所 需投资。
2.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处于有序转移阶段的因素: (1)必要:随着技术的转让,同种工厂增多,
竞争也将加剧。 (2)有序:处在发展阶段上的产品的生产之所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4)生产新尖端产品,发展新兴工业可能遇到 的风险都较大 。
(5)创新产品一般价格昂贵 。 总之,处在创新阶段上的产业及其产品,在
布局上主要考虑的是专利保障、技术基础与协 作条件、尽可能占有更大的市场。这些正是高 梯度地区,特别是其中的大城市的优势之所在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 2、英国经济地理学家埃斯塔尔,根据美国 1947—1967年20年间各产业部门职工人数 的增长率,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与工业部 门在国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的升降状况, 给各个工业部门进行评分,评出衰退部门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创新阶段
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
衰老阶段
兴旺部门
停滞部门
衰退部门
第6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 理论
2020年6月6日星期六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重点问题 ●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概念 ●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 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回程效应 ●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第三节 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 第四节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 梯度及梯度转移
• 一、梯度的概念 • 地理梯度 “梯度”一词在自然地理学中,被用
于说明海拔的某一等高线所环绕的一定空 间地域(梯田) 。 • 关于梯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学术界对梯度的额定义也多种多样,我国 学者对梯度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 高洪深认为,从生产力布局学诞生之日起 ,梯度就被广泛用来在地图上表现地区间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向高 水平过渡的空间变化历程。
• 弗农认为,企业为顺应产品从新产品阶段到成 熟阶段再到标准化阶段的生命周期的变化,必 须在要素丰裕程度不一的地区之间转移产业, 以规避生产上的比较劣势。
• 此后,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 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根据该理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 经济发展梯度上,世界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 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时间推移由高梯度区向 低梯度区传递,威尔伯等人形象地称之为“工 业区位向下渗透”现象。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二、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论
第一,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 第二,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按顺序逐步由高 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第三,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与大范围的 两种形式 : 局部范围的扩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大致按距离远近 、向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邻近城市转移。 大范围的扩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全国行政区域城 市系统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
1、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 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 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 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 衰老。
第二节 梯度转移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 一、梯度转移理论的提出 • 梯度转移理论是从弗农(Vernon)的产品
生命周期理论发展而来的。该理论认为, 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 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 、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处于不同发展阶 段的产品由于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程度 不同,其布局指向也不相同。
• 广义梯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 一是自然要素层面的梯度分布; • 二是经济要素层面的梯度分布; • 三是社会因素层面的梯度分布; • 四是人力资源层面的梯度分布; • 五是生态环境质量好坏、脆弱程度层面的
梯度分布; • 六是制度层面的梯度分布。
• 广义的梯度是一个以自然、经济、社会、 人力、生态、制度为梯度子系统,内部结 构关系极其复杂的巨型系统。个子梯度系 统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比例关系是不 同的,这些比例关系不但包括各子梯度系 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而且还包 括两个梯度子系统间、三个梯度子系统间 、四个梯度子系统间、五个梯度子系统间 、六个梯度子系统间以至这些梯度子系统 中各种要素相互间的比例关系。
• 陈秀山和张可云认为,区域梯度是区域间 经济发展差距在地图上的表示。
• 在埃德加·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中, 多次使用“梯度变化曲线”来描述不同空间地 域间的地租、人口密度、土地利用收入的 变化轨迹。
• 吴殿廷认为,所谓梯度是指区域之间经济 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 差异。
• 上述专家学者既有从自然要素层面来描述 梯度的概念,也有从经济要素层面来论述 梯度的概念。但我们更倾向认同李具恒、 李国平的“广义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