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典故

合集下载

关于冰的典故

关于冰的典故

关于冰的典故
关于冰的典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讲述,以下是一些古代与冰相关的文化典故和故事:
1. 卧冰求鲤:
这是一个著名的孝道故事,出自晋代干宝所编撰的《搜神记》。

故事讲述了东晋时期的王祥为了满足继母想吃鲜鱼的愿望,在严冬时节卧在冰面上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冰层以捕鱼,展示了他的至孝之心。

2. 曹操椎冰行船:
在汉末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在征讨袁绍残余势力时遇到川渠冻结,船只无法通行的情况,于是征发冀州百姓“椎冰”开路。

这个故事虽非直接体现冰的象征意义,但展示了古代人们面对恶劣天气条件下的生活状态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冰魂雪魄比喻高尚品质:
五代时期王定保的《唐摭言》以及宋代陆游的诗词中都使用了“冰魂雪魄”这一成语,用来形容人的精神品质纯洁无瑕、高尚坚贞,如同冰雪般晶莹剔透。

4. 朱棣对联中的“水无一点不成冰”:
明朝燕王朱棣曾经出过一个巧妙的对联,上联是“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通过拆字法,表达了环境变化导致事物形态改变的哲理,并暗含着深层次的政治寓意。

这些典故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于冰的不同层面的理解和应用,既有实际生活的写照,也有寓言式的道德教化,还有文学艺术上的借喻与象征。

有相关典故的成语故事

有相关典故的成语故事

有相关典故的成语故事1.疑邻盗斧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

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3.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5.一衣带水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典故 成语故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典故 成语故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故成语故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旨在指导中国社会建设和价值观念的发展。

以下是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典故和成语故事。

典故一:焚书坑儒故事发生在秦朝时期,当时的秦始皇实施严格的法律制度,限制言论自由。

为了巩固统治,他下令焚烧了大量的书籍,并处死了一些儒家学者。

这个事件被称为"焚书坑儒"。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仅是为了个别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要以个体的利益为基础,追求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成语一:众志成城"众志成城"这个成语形容当一群人团结一心,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们的力量就会变得无比强大。

这个成语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团结、友爱"。

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当敌人的侵略来临时,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敌人,并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通过这个典故,我们明白团结的重要性,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困难,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成语二:自强不息"自强不息"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个体要不断努力、积极进取,追求个人的进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个成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独立、自由、民主、平等"。

典故是源于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当时中国举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求迎头赶上西方列强。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个体应该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不断努力奋斗,不轻言放弃,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以上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典故和成语故事。

这些故事和成语都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各个方面,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30个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成语典故

30个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成语典故

30个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成语典故1、入木三分(王羲之)出自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诗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释义: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2、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3、墨守成规(墨子)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4、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之师。

5、口蜜腹剑(李林甫)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嘴上说的很甜美,心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

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6、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7、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8、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9、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古代典故20个小故事

古代典故20个小故事

古代典故20个小故事【实用版】目录一、引言1.介绍古代典故的重要性和价值。

2.简要介绍本文将探讨的20个古代典故。

二、第一个典故:高山流水1.解释典故的含义。

2.介绍典故的来历和相关历史人物。

3.分析典故所蕴含的道理和智慧。

三、第二个典故:指鹿为马1.解释典故的含义。

2.介绍典故的来历和相关历史人物。

3.分析典故所蕴含的道理和智慧。

四、第三个典故:破釜沉舟1.解释典故的含义。

2.介绍典故的来历和相关历史人物。

3.分析典故所蕴含的道理和智慧。

正文古代典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典故往往蕴含着丰富的道理和智慧,能够启发我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20个古代典故。

一、高山流水这个典故指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善于弹琴,子期善于听琴。

伯牙每次弹琴,子期都能听出其中的情感和故事。

后来,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便再也不弹琴了。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友谊是非常珍贵的,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知己。

二、指鹿为马这个典故指的是秦二世时期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

赵高为了试探群臣的反应能力,故意将一只鹿说成是马。

只有李斯、司马谈等人站出来反对赵高的说法,认为鹿就是鹿,不是马。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事实和真相,不被虚假的说法所蒙蔽。

三、破釜沉舟这个典故指的是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故事。

项羽率领楚军与秦军展开激战,为了激励士兵们的士气,项羽下令破釜沉舟,表示楚军要么胜利,要么死亡。

最终,楚军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出色的战斗力,大败秦军,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

保定的成语典故

保定的成语典故

保定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拥有许多与成语典故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故事。

以下是一些与保定相关的成语典故:
1. 三顾茅庐:这个典故发生在三国时期,刘备为请出隐居在保定涿州的诸葛亮,三次上山拜访。

最终,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答应辅佐刘备。

这个典故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个著名的典故,成为了“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来源。

2. 白雀关: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军包围,平原君赵胜去楚国求援,路过保定时,在白雀关遇到了楚国使者。

平原君借助白雀关的险要地势,成功说服楚国使者援助赵国。

这个典故成为了“白雀关”这个成语的来源。

3. 桃园三结义:这个典故也发生在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和张飞在保定涿州桃园结义,共同抗击外敌,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兄弟结义故事。

这个典故成为了“桃园三结义”这个成语的来源。

4. 地道战:这个典故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保定清苑冉庄村民利用地道与日本侵略军展开斗争,最终取得胜利。

这个典故成为了“地道战”这个成语的来源。

这些典故都反映了保定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著名有意义的成语典故_有深刻意义的成语典故

著名有意义的成语典故_有深刻意义的成语典故

著名有意义的成语典故_有深刻意义的成语典故有意义的成语典故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并且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观念,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著名有意义的成语典故_有深刻意义的成语典故,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有意义的成语典故【1】胸有成竹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

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

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

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

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dāng谷偃竹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有意义的成语典故【2】休戚相关出处《国语·周语下》“晋国有忧,未尝不成,有庆,未尝不恰……为晋休戚,不背本也。

”【释义】“休”,喜“戚”,忧。

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喜忧相关、命运相连。

【故事】春秋时期,晋国的晋淖公周子,又叫姬周,年轻的时候曾因受到族人晋厉公的排挤,不能留在国内,而客居到周地洛阳,在周朝世卿襄公手下做事,周王的大夫单襄公很器重他,把他请到自己家里,就像对待贵宾一样地招待他。

周子虽然年纪轻轻,却表现得十分老成持重。

他站立的时候稳稳当当,毫无轻浮的举动;看书的时候全神贯注,目不斜视,听人讲话的时候恭恭敬敬,很有礼貌;自己说话时总是忘不了忠孝仁义;待人接物时总是十分友善、和睦;他自己虽然身在周地,可是听说自己的祖国晋国有什么灾难时就忧心忡忡;听说到晋国有什么喜庆的事情时就非常高兴。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神话典故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神话典故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神话典故古代的中国文学中,诗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常常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典故和神话故事。

在初中语文课程中,我们经常研究和欣赏各种古诗词,其中许多作品中都能找到与神话相关的典故。

以下是一些初中语文古诗词中常见的神话典故。

1. 《白日依山尽》- 杜甫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杜甫的《登高》中的一句诗,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色。

其中,“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这两句,分别描绘了太阳落山和黄河奔流的景象。

这里的典故来自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神话山河。

传说太阳每天西往,到傍晚时会消失在西山之后,所以有了“白日依山尽”的描写。

而黄河源头高山之间流淌,最终汇入大海,所以有了“黄河入海流”的形象。

2. 《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色。

其中的“更上一层楼”典故,来自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阐教经典《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有一位叫做借蓬莱的公子,登上高楼后,怀着欣赏早晨日出的心情,却发现楼台继续向上更高,形成无穷无尽的楼阁。

这里借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登高望远、追求更高境界的意境。

3. 《登高》- 杜牧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牧的《登高》,描绘了思乡之情。

其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来”典故,来自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话巨蛇。

传说中,一条巨蛇居住在长江之中,常常发出巨大的声响。

杜牧在诗中借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他思乡、积郁之情难以释放的内心状态。

以上是初中语文古诗词中常见的几个神话典故。

通过研究和欣赏这些古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中丰富的神话传说,同时也能够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典故
河东狮吼:佛教经典称“狮子吼则百兽伏”,所以佛家用“狮子吼”来比喻佛祖讲经声震寰宇的威严。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一个朋友叫பைடு நூலகம்季常,他妻子柳氏是一个嫉妒心很强的女子,每当陈季常宴客,并有歌女陪酒时,柳氏就用木棍敲打墙壁,把客人骂走。平时陈季常很喜欢谈论佛事,事后苏东坡借用狮吼戏喻其悍妻的怒骂声,作了一首题为《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的长诗,其中有这么几句:“东坡先生无一钱……只有双鬓无由玄。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仗落手心茫然。”诗中的龙丘居士指陈季常;河东是借用唐代诗圣杜甫关于“河东女儿身姓柳”的诗句暗喻陈妻柳氏,另外柳氏也是河东郡(今山西省)的显贵姓氏。这首诗极为生动地记述了作者困窘、柳氏凶悍以及季常无奈的景况。后来人们便把“河东狮吼”作为妒妻悍妇的代称。有人还把怕老婆的现象戏称为有“季常癖”。
北宋有一文人叫陈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喜好宾客,蓄纳声妓。但他的妻子柳氏非常凶妒,所以,他的好友诗人苏东坡给陈季常写了首打油诗:"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柳氏是河东人,河东狮子即指柳氏,后来使用"河东狮吼"四字来形容妻子凶悍。《跪池》是《狮吼记》中一折,讲的便是柳氏的故事。一天,苏东坡邀陈季常春游,柳氏担心他与妓女鬼混,不准他去。陈作了保证,如有妓女愿受罚打,柳氏才答应。后来柳氏打听到,果然有妓女陪他们游逛,回来便要打他。陈怕挨打,经苦苦哀求,改为在池边罚跪。苏东坡来访,看到陈季常这副样子,认为是男子汉大丈夫的耻辱,用些大道理责怪柳氏,两人争吵起来。柳氏觉得苏东坡唆使其夫携妓游,又来干涉自己家的事,便把他赶出去了。
陈季常为什么这样服管?柳氏在陈季常对她撒谎时,一边哭着一边说出这样一句话:"若还违拗些儿,天吓!我不刎便吊!"原来这是她的法宝,两者相比之下,陈季常只有乖乖地服管了,其实,如按古法,柳氏照为妻之道去做,百依百顺,由陈季常浪荡,恐怕不会有好结果,远不如"妻管严",要他老老实实做学问去,倒能有所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