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热点评论

合集下载

时政新闻摘抄及评论

时政新闻摘抄及评论

时政新闻摘抄及评论1. 中国政府发布《国家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年)》中国政府近日发布了《国家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年)》,这是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该纲要明确了未来五年中国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根据纲要,中国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同时,加强创新驱动,提升科技实力,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发展。

纲要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和任务,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内需等。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该纲要的发布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赞誉。

外界认为,这是一个务实的规划文件,为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对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起到积极影响。

2. 中国成功发射载人航天飞船中国最近成功发射了一艘载人航天飞船,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

这次发射是中国长期航天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建立一个完整的空间站并进行科学研究。

该载人飞船搭载了三名宇航员,他们将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太空任务。

在此期间,他们将开展一系列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并参与空间站建设工作。

这次发射显示了中国在太空技术方面的强大实力,并且对于未来国际合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已经与多个国家开展了航天合作项目,并向全球提供卫星发射服务。

3. 世界各国领导人参加联合国大会最近,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上,世界各国领导人齐聚一堂,就全球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交流。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了维护多边主义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他呼吁各国加强合作,应对全球挑战,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此外,其他国家领导人也纷纷发表讲话,就气候变化、贸易、反恐等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建议。

他们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并呼吁加强多边机制的作用。

这次联合国大会为各国领导人提供了一个平台,促进了全球议题的讨论和解决。

国际时事热点评论

国际时事热点评论

国际时事热点评论近年来,国际时事热点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从经济发展到地缘政治,从环境问题到人权争议,这些热点问题影响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以评论的方式,对当前国际时事热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经济全球化与贸易战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热点之一。

不可否认,全球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机遇。

然而,近年来贸易战的频发却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全球化的积极影响。

贸易战不仅破坏了国际合作的基础,也使全球经济面临不小的挑战。

二、地区冲突与国际安全地缘政治的变化往往导致地区冲突加剧,对国际安全带来威胁。

历史上,中东地区的冲突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例如,叙利亚内战和伊斯兰国激进势力的崛起,给该地区及周边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三、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责任。

然而,在各国根据自身利益制定行动方案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分歧与纷争。

四、人权争议与全球公平人权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之间的人权差距成为焦点。

例如,一些国家存在严重的人权侵犯问题,而国际社会却难以对其施加有效的压力,这对全球公平和发展构成了新的挑战。

综上所述,国际时事热点议题的复杂性和关联性不容忽视。

经济、地缘政治、环境和人权问题等方面的变化与冲突,都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来应对和解决。

只有通过深入的分析和全球合作,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热点问题,为全球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闻时政点评

新闻时政点评

新闻时政点评
一. 时政热点回顾
1.1 重大国际事件
•美国与伊朗紧张局势升级
•英国正式脱欧
•澳大利亚林火灾
1.2 国内关注焦点
•疫情防控工作
•双倍奉还行动
•网络信息安全立法
二. 争议与解读
2.1 伊朗事件背后的意义
•加大地区和平稳定风险
•中东局势的变数与不确定因素
2.2 英国脱欧对欧洲与全球影响
•欧洲一体化进程受阻
•全球贸易局势变化
2.3 澳大利亚林火灾的教训与启示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关系凸显
•全球环保意识的加强
三. 国内政策解读
3.1 疫情防控工作整体情况
1.行动措施
2.防控成效
3.亟待解决问题
3.2 双倍奉还行动的成效与问题
1.对减负政策的评价
2.教育公平的争议
3.有待改进的地方
3.3 网络信息安全立法的意义与难点
1.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重要性
2.困难与挑战
3.改革方向与发展趋势
四. 未来展望与建议
4.1 国际局势走向分析
•稳定与变动并存
•对我国的影响与挑战
4.2 国内政策发展方向
•提供政策建议
•推动改革与创新
五. 结语
时政热点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影响着国内外的发展格局。

我们应时刻关注新闻时政,深入分析评价,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呐喊呼吁。

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了解时政热点,积极参与社会进步与发展,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关于民族复兴的时事评论

关于民族复兴的时事评论

关于民族复兴的时事评论近年来,中国的崛起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实现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这一梦想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追求。

中国的崛起不仅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影响力,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的民族复兴始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间。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中国政府坚定的发展战略和人民的辛勤努力。

然而,民族复兴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追求。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加强教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于塑造国家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的认同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政府的努力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中国的崛起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的成功经验表明,发展是第一要务,只有经济的繁荣才能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中国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同时,中国政府还注重人民的福祉,通过改善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些做法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然而,中国的崛起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同时,中国的崛起也引发了一些国际上的担忧和争议。

一些国家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对其利益产生影响,因此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

中国政府需要通过外交手段和国际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形象。

总之,中国的崛起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对于世界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民族复兴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追求。

2023年新闻摘抄及评论

2023年新闻摘抄及评论

2023年新闻摘抄及评论
2023年新闻摘要评论:
2023年是一个非凡的一年。

从气候变化到世界局势的不断变化,
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每个国家都在努力解决这些挑战。

我们看到,
中国一直在积极耕耘,以带来改变。

2023年,中国宣布将实施一项全
面的“先进制造2050”计划,旨在加速国家制造业的发展,促进技术
创新和人才培养,并使国家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根据计划,中
国将投资特定产业领域,如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芯片、新材料等,以及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推动国家产业升级。

另一方面,2023年也是一个充满变数的一年,全球经济形势持续
不稳定,气候变化的影响仍旧在继续加剧,世界各地的战乱仍无法消除。

然而,在这次一年中,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了一些希望和进步。


国和其他国家继续朝着解决气候变化的目标前进,以及反对舆论的改变,让我们更加容易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一切。

令人欣慰的是,2023年
也标志着国际经济又一次小幅复苏,资本流动再次开始加速,以及全
球媒体技术的进步,使得更多人能够及时了解当下发生的事情。

总之,2023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一年,而我们仍需不断努力,
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环境,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共创一个更美好
的世界。

最近新闻评论

最近新闻评论

最近新闻评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无数的新闻涌现,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从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到民生百态的琐碎日常,每一则新闻都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关切。

先来说说国际方面的新闻。

俄乌冲突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

这场冲突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也对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优选择,它带来的往往是破坏和伤痛。

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推动和平解决这一冲突,但是实现和平的道路依然充满了挑战和困难。

经济领域也有不少值得关注的新闻。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依然明显,各国都在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给国际贸易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一些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这对于全球经济的复苏无疑是雪上加霜。

然而,在困境中也有希望的曙光。

新兴产业如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各国也在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发展中的难题,推动全球经济朝着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再把目光转向国内。

教育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教育改革,旨在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从高考制度的改革到素质教育的推广,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心。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关系到民族的未来。

只有不断完善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医疗领域的新闻也频频引发热议。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如何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家在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医保制度。

同时,科技创新也在为医疗行业带来新的变革,远程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兴模式的出现,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医疗服务。

在社会民生方面,就业问题始终是大家关心的焦点。

每年毕业季,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竞争压力巨大。

为了促进就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创业,加强职业培训,优化就业服务。

瞭望披露中国未来外交5大着力点:坚决维护领土主权

瞭望披露中国未来外交5大着力点:坚决维护领土主权

瞭望披露中国未来外交5大着力点:坚决维护领土主权“小平同志晚年一再强调,世界给中国的机会不多,我们不能忘了历史,如果我们有一线可能都要坚持和平发展的决心,排除各种各样的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之后,中国国家领导人开始了新一轮密集的出访活动。

继国家总理温家宝上月底出席东亚峰会之后,国家主席胡锦涛11月4日起访问法国、葡萄牙,并于本月中出席G20和APEC峰会。

吴邦国委员长11月3日起访问亚洲三国。

中国对外工作呈现出的全方位、多领域、大外交的蓬勃发展势头引人注目。

凸显外交的“经济护航”功能通过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权威人士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应对当今世界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适应世界发展大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由之路。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际经济、科技领域竞争更趋激烈,各主要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采取规模和力度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加强体制创新和政策引导,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点,以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

推动强劲、可持续、平衡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科技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相互促进和一体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由此,来自高层的最新分析认为: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国际经济规则改革深入进行,将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快速上升,同时发达国家也在全力维护和巩固其领先地位,发达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领先的格局没有改变。

而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深度变革和调整,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在重塑国家实力,一场新的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正在全球展开。

在这场竞争中,每个国家的发展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十大热点新闻及评论

十大热点新闻及评论

十大热点新闻及评论【最新版】目录1.概述:十大热点新闻及评论概述2.热点新闻一:标题,事件概述3.热点新闻二:标题,事件概述4.热点新闻三:标题,事件概述5.热点新闻四:标题,事件概述6.热点新闻五:标题,事件概述7.热点新闻六:标题,事件概述8.热点新闻七:标题,事件概述9.热点新闻八:标题,事件概述10.热点新闻九:标题,事件概述11.热点新闻十:标题,事件概述12.评论:对十大热点新闻的评论正文一、概述:十大热点新闻及评论概述本文将为您盘点近期的十大热点新闻事件,并附上相关评论。

这些新闻事件涵盖了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多个领域,希望能帮助您快速了解近期的时事动态。

二、热点新闻一:标题,事件概述【标题】:某国家领导人访问我国,加强两国合作【事件概述】:某国家领导人访问我国,两国就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达成多项共识,签署合作协议。

三、热点新闻二:标题,事件概述【标题】:某科技公司发布最新款智能手机【事件概述】:某科技公司发布最新款智能手机,引领市场潮流,受到消费者热捧。

四、热点新闻三:标题,事件概述【标题】:某地区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各方力量紧急救援【事件概述】:某地区发生严重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政府、军队、民间力量共同参与救援,帮助灾区人民度过难关。

五、热点新闻四:标题,事件概述【标题】:某企业收购国外同行,加速全球布局【事件概述】:某企业收购国外同行,提升自身实力,加速全球布局。

六、热点新闻五:标题,事件概述【标题】:某项政策调整,影响广大民众生活【事件概述】:政府调整某项政策,对广大民众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七、热点新闻六:标题,事件概述【标题】:某体育赛事落幕,我国选手取得优异成绩【事件概述】:某体育赛事落幕,我国选手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

八、热点新闻七:标题,事件概述【标题】:某城市举办国际盛会,提升城市形象【事件概述】:某城市举办国际盛会,吸引全球目光,提升城市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需要迎难而上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而攻坚克难的决心和信心,一直就蕴藏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间,奠定于改革开放30年所聚积的精神与物质成果的基础之上文/本刊评论员一年之计在于春。

2008年春节前后,中国经历了一次历史罕见的冰雪大考。

面对肆虐神州大地近20个省份的雨雪冰冻灾害,全国军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战,抗击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工作取得重大的阶段性胜利。

在这场大考中,全国军民所体现出的迎难而上,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英雄气概,令世界为之动容。

阶段性的胜利来之不易,搞好灾后重建工作,夺取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难度更大。

不让灾害打乱全年的工作大局,把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以合格的答卷迎接改革开放30年,则是一项挑战更大,需要付出更大努力的艰巨任务。

对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国务院已有明确的部署,需要各方全力落实。

同时要看到,不期而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只是中国在2008年碰上的第一场大考。

在迎接这场大考的同时,全面完成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既定目标,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则是一场历时更长、难度更大的大考,同样不能有半点的松懈麻痹,同样需要迎难而上。

从眼前的任务看,这场灾害对各地各部门完成全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多少会有影响。

灾区重建要只争朝夕,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也是时不我待。

如何驾驭全局,统筹兼顾,对担纲于第一线的各级党政领导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从全年的发展观察,无论国内还是国际形势,面临的挑战都是巨大的。

举其大要而言之,大抵有:国内的物价上涨与国际物价尤其是原材料和食品价格上涨的双碰头,使今年稳定物价的形势变得尤其复杂。

如何不让物价的结构性上涨演变为全面上涨,并引发通胀,是一道异常复杂的难题。

宏观调控的形势也不容乐观。

投资、出口、内需这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都出现了新情况。

在投资上,如何既遏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又保持着适度投资力度,令全年的经济发展与就业目标实现双赢,是一道不小的难题;在出口上,全球经济放缓,美、欧、日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给中国今年出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内需上,中央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刺激内需的政策措施,但配套落实,还需要一个过程,且效果的显现还有时滞。

尤其是房地产严把信贷和土地闸门后,房地产业发展放缓,成交量下降,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可能会减小。

另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仍处于制度框架的搭建初期,民生问题能否在今年得到更好的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如何向纵深推进,等等,没有哪一项工作是轻松的。

从更长远的视角分析,各地落实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模式,也需要攻坚克难的勇气与英雄气概。

从各地相继召开的两会所陆续传递出的信息来看,有一种苗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这就是,一些地方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谈“快”的内容多,谈“好”的内容少;谈“快”的目标和措施具体,谈“好”的内容抽象。

如果照此谋发展,则有可能会出现偏差。

经过近30年的高速增长,各地在求快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如何求好,在好中求快,难度大,有效的办法还不多。

这就给各级党政领导出了一道迫在眉睫的考题——知难。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知易行难。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行不易,知也不易。

尤其知难,是一个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并求得全民共识的大课题。

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产生了不同的利益阶层,不同的利益阶层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发展要求。

而地区差别、城乡差别、收入分配差别,也使得不同地区、不同利益群体眼中的难题先后顺序和轻重缓急各不相同。

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使得知难并非一件轻而易举之事。

而在全国,甚至全球的宏观背景下知难,则是一道更大的难题,同时也是一道无法回避的难题。

如今,“心怀全中国,放眼全世界”,已经绝不是一句顺口而出的标语口号,而是各级各地党政负责人必备的宏观视野和思维能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再大的困难,也不可能阻挡中国发展的脚步。

夺取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阶段性胜利即是明证,击退非典、降服洪魔的殷鉴不远。

事实一再证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史诗中,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而克难破难的决心和信心,一直就蕴藏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间,奠定于改革开放30年所聚积的物质成果的基础之上。

最后,仍要提醒的是,今天的“过坎”,迎难而上,不是兵行险招,而是稳中求进,依法“过坎”。

其最要紧之处,则是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中央统筹灾后重建在抗击冰雪灾害转入全面恢复重建的新阶段,一方面要加快正常社会经济秩序的恢复,一方面要“亡羊补牢”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健君“抗灾救灾取得了具有关键意义的阶段性胜利。

”2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208次常务会议上指出,面对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经过近一个月的奋起抗灾,“目前全国交通运输恢复正常,大部分受损电力线路和变电站得到修复,居民生活用电基本恢复正常,电厂煤炭库存稳步回升,受灾群众生活得到及时安置,社会秩序井然。

”但未来面对的情况仍然严峻。

《瞭望》新闻周刊从决策部门了解到,目前一些电力主网架线路尚未修复,电煤紧张的问题还未根本解决,灾区农作物大面积绝收,不少受灾群众生活还很困难,春运旅客返程高峰已经开始,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任务十分繁重。

按照有关部署,下一阶段抗击冰雪灾害将由应急抢险抗灾转入全面恢复重建。

相关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各地区、各部门要科学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早谋划、早安排、早启动,尽快恢复重要基础设施,恢复工农业生产,安排好受灾群众的生活,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努力把这场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雨雪冰冻灾害史所罕见目前,随着天气转暖,这场冰雪灾害已经接近尾声,给社会经济带来的损失也可以初步汇总。

相关负责人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从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南方地区先后出现四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过程,“多数地区为五十年一遇,部分地区为百年一遇。

灾害袭击了21个省区市,其中湘、赣、黔、鄂、皖、桂、浙七省最为严重。

加上时值春运高峰,发生地域又处于交通、电力、煤炭和其他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和人口稠密区,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受到极大影响。

”这些影响包括:电力设施严重损毁。

13个省市电力系统运行受到影响,170个市县停电。

截至2月11日,110千伏及以上倒塔8709基,全国范围内断线2.7万余条,变电站停运1497座。

其中,贵州、江西500千伏电网一度基本瘫痪,电网解列运行,西电东送通道中断。

湖南电网500千伏和220千伏变电站有1/3停运。

交通运输一度严重受阻。

由于倒塔断电,京广、沪昆两大铁路主要干线部分区段运输受阻。

最严重时,京广、沪昆线滞留客车387列,主要客运站滞留旅客180万人。

全国累计有23万公里公路因结冰多次封闭,出现严重拥堵,滞留车辆70万辆,受困滞留人员216万人次,造成110万个公路客运班线停开,影响3400余万人次正常出行,直接损毁公路8.2万公里。

雨雪天气共造成3840个航班取消,9550个航班延误,长江中下游14个机场一度关闭。

电煤供应一度告急。

由于电力中断、交通受阻,加上一些煤矿提前放假和检修等因素,煤炭供应急剧下降。

1月26日直供电厂煤炭库存下降到1649万吨,仅相当于7天用量,不到正常水平一半。

最困难时期,存煤不足3天用量的电厂86座,因缺煤停机达4200万千瓦,19个省市拉闸限电。

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

据农业部统计,农作物受灾面积1.78亿亩,成灾8764万亩,绝收2536万亩。

其中,油菜受灾4891万亩,占全国秋冬种油菜面积48.4%,预测油菜籽将减产170万吨。

蔬菜受灾面积4208万亩,占全国秋冬种蔬菜面积35.2%。

死亡牲畜606万头,家禽6275万只。

农业设施损毁严重。

灾区工业企业大面积停产。

受停电及交通运输受阻等影响,江西、湖南、贵州和云南四省共有1794处煤矿停产,造成瓦斯积聚,600多处矿井被淹。

湖南8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江西90%工业企业一度停产,有的至今尚未恢复。

贵州化肥减产30万吨,中铝在贵州的企业全部停产,月减少工业产值10亿元。

灾区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长期低温冻害和大面积停电,造成部分城市水厂停止运行,供水管网冻裂,群众缺水困难。

垃圾和污水得不到及时处理,严重污染环境。

固定通信倒杆断坏22万根,受损线路2.6万公里,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受到严重影响。

移动通信基站有8.3万个一度中断服务。

证券交易网点有174个正常营业受到影响。

部分商业流通设施受到严重破坏,多个城市限制或停供生产生活用气。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月12日,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已造成107人死亡,8人失踪,紧急转移安置151.2万人,倒塌房屋35.4万间,损坏房屋140.8万间。

军民抗灾总动员为处理灾情,国务院及时成立了由党政军29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煤电油运和抢险救灾应急指挥中心,统筹协调抢险救灾工作,各地区各部门紧紧围绕“保交通、保供电、保民生”的总体要求,取得了抗灾救灾的阶段性胜利。

相关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在“保交通”方面,抢修道路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全国交通运输恢复正常。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1月31日起,京广、沪昆线恢复正常运行;到2月5日,广州地区350万持票旅客全部运送完毕;2月4日京珠高速全线打通,次日滞留车辆全部疏散,国道省道恢复正常;2月3日主要机场全部开放。

截至2月13日,全国铁路、公路、民航、航运交通运输情况正常,春运秩序平稳。

在“保供电”方面,抢修电网和抢运电煤攻坚战取得了重大进展,节前灾区居民用电基本恢复的目标如期实现。

截至2月13日,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分别有16.5万和7.4万名抢修人员奋战在第一线。

同时,广州军区、成都军区、二炮部队以及武警湖南、江西、福建总队等共出动1万多人协助地方电力部门抢修供电设施。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已有93.6%的停电用户恢复供电。

其中,城市营业区99.95%的用户已恢复供电,农电营业区91.4%的用户已恢复供电。

南方电网公司系统累计恢复线路5437条,占因灾停运线路总数的74.9%;恢复变电站696座,占停运变电站总数的81.4%。

电煤产量大幅增加,电厂存煤稳步回升。

山西、陕西、内蒙古和河南等主要产煤省份和神华、中煤集团,组织约占全国生产能力63.8%的2282处国有大型骨干煤炭企业,节日期间坚持生产,国有重点煤矿日均产量同比增长29.8%。

截至2月11日,直供电厂煤炭库存回升到2370万吨,平均可用天数恢复到12天。

在“保民生”方面,受灾群众生活得到及时安置,灾区市场基本稳定。

截至目前,民政部共组织向灾区调拨棉被198.8万件,向边远山区乡镇紧急空投棉衣棉被等御寒物资和方便食品43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