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3篇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3篇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会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言行,体会人物性格。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解题1、介绍时代背景(略)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1)注意:廉颇蔺相如胆怯抵御上卿(2)组词:秦璧击协渑泰璧缶胁淹(3)解词: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理直气壮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直奔中心,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1、板书课题后提问:(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后相继被赵王封为上大夫和上卿。

这却引起了威震朝野、战功赫赫的大将军廉颇的强烈不满,廉大将军对此是怎么说的'呢?(生看书,找到廉颇说的话。

)二、深入学习课文,了解人物品行。

(一)、品读廉颇的话,感知人物性格。

1、指名读廉颇的话。

师:要知道廉颇可是一介勇夫,他坦率直爽,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说这番话时,他正在气头上,表情和语气可能是怎样的呢?师:请各自揣读廉颇的话(加表情、动作)。

2、再指名读。

师:我听出来了,廉颇只有一点不满。

允许我读一次吗?师范读(生鼓掌)师:谢谢你们的鼓励!能像我这样读吗?3、请愿意读的男生齐读。

(学生基本能读出那种粗声大嗓、毫不顾忌的气话来了。

)(评:开课就抓住廉颇的话反复读,有利于对廉颇性格的了解,并为学习“负荆请罪”埋下了伏笔。

)(二)、创设情境,深入文中,走近蔺相如。

师:作为旁观者,你们怎么看待廉颇这番话?“蔺相如被封为上卿是不是靠一张嘴”?假如请你当说客,你又将怎样说服愤怒的廉大将军呢?1、我想请三位同学扮演廉颇,其余同学扮说客。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5.18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5.18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学习。此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一幅战国时期的画卷,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描绘的是哪个时期的历史场景吗?”
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强调诸侯争霸、人才辈出的特点。
3.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你们认为团结合作和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成语接龙、古文翻译等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给予表扬,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故事中的道理和人物品质特点。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5.18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将相和》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成语,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并学会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流利地复述故事,感受古文的韵味和表达特点。
c.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品质特点,总பைடு நூலகம்道理。
3.情境体验:

6《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6《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将相和》一文,让学生理解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述战国时期赵国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

廉颇是赵国的一位勇猛善战的将领,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位聪明智慧的相国。

故事主要围绕两人的矛盾冲突展开,表现了他们各自优点和不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故事,认识廉颇与蔺相如的品质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材、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问题导入,让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廉颇和蔺相如吗?他们之间有什么故事呢?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品质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

4.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用所学词语和句式,进行情景对话或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将相和廉颇:勇猛善战,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

蔺相如:聪明智慧,为国家解决难题。

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词语和句式。

2. 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品质特点,写一篇短文。

3. 课后向家长讲述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交流学习心得。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课堂练习、课堂小结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将相和》一文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历史知识的普及。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人物言行,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深入品析人物言行,体会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①文中有许多现在不常用的词语,如,“和氏璧、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课前布置学生查字(词)典;②了解战国的历史。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课。

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更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和”的故事。

板书课题:将相和。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新词:鼓瑟击缶召集允诺胆怯拒绝诸位完璧归赵负荆请罪2、课文中的“将、相”分别指谁?课文讲了哪几个小故事?(将:廉颇相:蔺相如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阅读理解。

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2、交流:课件出示。

3、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的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断。

课件出示。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受?5、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

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我们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

生自由读文,交流:课件出示。

2、交流对第一句话的理解。

(1)、课件出示第一句话。

蔺相如说璧有毛病,你认为呢?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结合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

(体会“无价之宝”成语的含义。

)(2)、小结:蔺相如说璧有毛病,你能从蔺相如的话语中体会到什么?(机智、聪明……)(3)、指导朗读,读出蔺相如的聪明。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经典的成语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将领廉颇与相国蔺相如的故事。

通过廉颇与蔺相如的争执和后来的和好,揭示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

本课的生字词较多,语句较难理解,需要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于成语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可能会遇到生字词和语句理解上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理解课文中的道理,学会宽容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语句的理解和翻译。

3.对课文道理的领悟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定情景、学生互动和问题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课文翻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情景教学法,通过讲述战国时期的背景,引入本课的成语故事《将相和》。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语句的停顿。

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一个生字词或语句进行翻译,其他组进行评价。

通过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生字词和语句。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廉颇最终能够和蔺相如和好?他们之间的和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通过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对课文道理进行思考和领悟。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字词的学习和课文道理的领悟。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翻译课文,写一篇关于“宽容和尊重”的作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

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完成以下自学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跟同学讨论。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有关知识的问题和一些新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来解决。

(2)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交流。

教师可抓住以下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① 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② 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抓住“不动声色”及蔺相如的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写廉颇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③ 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又为什么“和”了?在讨论交流的同时,随机选择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体会。

四、评价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文中讲到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等几个人物,下面我们来开个“人物评价会”。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评价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叙述、描写,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标记,做好准备。

五、拓展练习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1、自己练习说一说。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文昌市第二小学邢兰兰教学目标:1、学习单元导读,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4、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脉络。

教学重难点:熟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脉络。

课前准备:1、查阅《史记》的相关知识,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

2、要求学生查阅了解“战国时期”是什么时候,《将相和》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激趣导入。

1、解析单元导读。

同学们,你听过“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故事吗?“哪吒闹海”呢?“武松打虎”呢?……这些故事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谁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分别是哪些?(《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悠悠中华,流传下来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这“四大名著”,还有很多名著呢!如:(《论语》《史记》《徐霞客游记》《聊斋志异》等)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我们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要亲近名著、阅读名著,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90页,自由读单元导读第一自然段,看看本组课文是以什么为专题的?(“中国古典名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学本单元的课文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学习资料袋。

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史记》这部名著。

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95页,读一读“资料袋”。

读完“资料袋”,你对《史记》有了哪些了解?(师补充一些《史记》的相关知识。

)3、解题,质疑激趣。

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

齐读课题。

讲多音字“将”“相”“和”。

看着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呢?(学生提问)“将”“相”各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自由发言,师板书。

)他们之间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好?让我们去读读课文吧!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6.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6.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教学设计:将相和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将相和的精神,树立团结协作、共创美好未来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一篇讲述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

故事以赵奢为将,赵括接替父亲担任将领,但由于缺乏实战经验,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惨败,赵国因此遭受重创。

课文通过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要实事求是,不能只凭理论知识行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难点:理解将相和的精神,学会从故事中汲取教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生字词可以查阅字典,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学习课文的心得,讨论赵括为什么会在长平之战中失败,以及将相和的精神如何体现在这个故事中。

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分析,讲解赵括失败的原因,阐述将相和的精神,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教训。

5. 巩固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将相和赵奢:实战经验丰富,善于用兵赵括:理论知识丰富,缺乏实战经验长平之战:赵括失败,赵国遭受重创教训:实事求是,不能只凭理论知识行事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关于将相和的故事梗概。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将相和的精神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将相和的精神,学会从故事中汲取教训。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巩固练习等环节,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学习“完璧归赵”故事,感受蔺相如这一人物的形象和品质。

教学重点:指导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PPT课件。

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做到生字、新词认读无阻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就由我来和大家共同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将相和》。

都说“课题是文章的一扇窗户”,看到课题,你对于文章的内容一定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将军(廉颇)与丞相(蔺相如)和好的事情”。

(板书:廉颇蔺相如,并适当讲解蔺的写法)
2、背景介绍。

了解了历史背景会有利于我们来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

在咱们的中国历史上,继周朝以后有一个时期叫做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春秋时期中国有一百多个国.到了战国时期随着不断地发展,一些小的国家合并,
只剩下了十几个国家,而在这十几个国家中有七个国家最为强大,被称作“战国七雄”,分别是“秦、楚、齐、赵、燕、魏、韩”这个韩并非现在的韩国。

“将相和”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战国时期。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1.“和”的手势,体会和之前必定有一个分(不和)的阶段;
这样我们就大致的了解了这篇文章的过程那就是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的过程。

那他们为什么会产生不和,最后又为什么和好了呢?现在就来默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

2.师: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有点难,但只要你完成了这道填空题,难题也便迎刃而解了。

出示填空题——学生思考——指名口填——师引说(将相不和是因为……;将相和好了,是因为……)
填空题: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封为(上大夫);在(渑池会见)又立了功,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所以将相不和。

后来,廉颇听蔺相如说,他所以避着自己,为的是(自己的国家),很受感动,就(负荆请罪),两人又和好了。

三、研读“完璧归赵”。

1、文章是两个人从不和到和过程,那文章当中哪一段文字描写了两个人的不和呢?(浏览读)
生读第16自然段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说这话时,廉颇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不服气)请你把这滋味送进句子中来读一读。

(个说个读)指导学生朗读。

2.过渡:那么,蔺相如真的如廉颇说的那样,没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吗?(……)
让我们先走进文章的第一个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历史回顾吧!(播放视频动画)
故事就放到这里了,看了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有什么印象?
3.师小结过渡:影片可以给我们留下大致的印象,但要想深刻了解人物,还得用心潜读书本。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快速的找出文章当中那些自然段是在讲述“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

4.师:这个故事的起因源自一块叫“和氏璧”的宝玉。

(出示课件和氏璧)
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呢?——理解“无价之宝”——和氏璧如此珍贵,难怪秦王要以十五座城来换和氏壁。

5.然而,面对秦王要以城换璧的信,赵王和大臣们都怎么了?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吗?(左右为难,束手无策,心急如焚……)
这时候,有人举荐了蔺相如出来。

那人举荐蔺相如的理由是
什么?板书:勇敢机智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勇敢机智?(是)。

在第一个故事中,哪个自然段最能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机智?(第8自然段)
6.学习第8自然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这一段,读的时候拿起笔,找一找、划一划:在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突出蔺相如的勇敢?开始!(1)学生读、找、划。

(2)指名说。

(出示课件)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开始!
你读出了什么?
谁再来试试读读这句话?(个别读——师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突出蔺相如的那份勇敢?(撞)板书:撞
对于蔺相如的这一撞,你想问些什么?
——重点理解:
A.蔺相如是真撞还是假撞?板书:真?假?
——边默读,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重点看第8自然段。

——指名说。

(分两种情况去分析)
观点1——假撞吓唬秦王。

凭什么认为蔺相如这一撞,可以吓唬秦王呢?(知道秦王喜欢璧)你从哪看出来的?
那为什么要吓唬秦王?(秦王不肯交城)
他怎么看出秦王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的?(绝口不提)
是啊,秦王绝口不提以城换璧的事,璧却在他的手里,蔺相如的心里是多么着急啊。

他着急,但他却表现得很平静。

读!(出示课件)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看。


蔺相如为什么这么说?(把璧拿回自己手里。


在紧急的时刻突然想到办法,这叫“急中(生智)”。

蔺相如的机智在这里显而易见。

连接观点2:
壁好不容易拿回到自己手里边了,这秦王要是能被蔺相如这一撞吓唬住,倒也保住璧了。

可万一,秦王要是真的来硬的,抢呢?(真撞)
B.蔺相如为什么要撞?
同样可以从真假两方面来讲。

如果是假撞,是为了……?(吓唬吓唬秦王,让他不敢抢璧。

)如果是真撞,是为了……?(不让秦国得到和错璧,维护赵国的尊严。


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个“撞”,你觉得它还仅仅是体现了蔺相如的勇敢吗?(……)它还体现了什么?(不畏惧生死和机智)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学生齐读)
7.是的,蔺相如真的是具有大智大勇,面对他,秦王也只好退步,不仅答应要给城,还答应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

蔺相如真的是想要举行典礼吗?(拖延时间,让手下人化装带和氏璧回赵国。


从36计的角度来讲,他用的是什么计?(“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8.蔺相如的计谋成功了,可这蔺相如自己却没一起逃走,读。

(出示课件)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蔺相如此时有没有害怕?你从哪个词读出来的?你知道他为什么不害怕吗?(自信秦王不敢杀他,怕失信天下。

)9.是啊,秦王虽然非常生气,可是面对理直气壮的蔺相如,他毫无办法。

最后,秦王还是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了赵国。

这个故事就叫做……(学生答)师板书:完璧归赵一边写一边问各个字的意思,并问璧的写法。

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了赵国,这就叫……(学生
答)。

现在通常用来形容物归原主。

四.回顾小结:
1.回顾: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廉颇对蔺相如的评价,读!(……)你觉得他说得对吗?(……)
2.小结:是啊,蔺相如很有能耐,不是光靠一张嘴。

他勇敢机智,就连秦王也拿他没办法。

3.结课:同学们,你们说,秦王没有得到这块和氏璧,他会不会善罢甘休?(……)
接下来秦赵两国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下节课再学。

五.布置作业:
把“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讲给爸妈货同学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