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莲莲拜香》的剧目特点与主胡关系——闽剧《王莲莲拜香》主胡

合集下载

民俗的基本特征

民俗的基本特征

民俗的基本特征目连救母故事在中国有广泛的流传和深远的影响。

从佛经中的目连故事到其繁衍为杂剧以至民间的目连戏,围绕该故事发展出一系列相关的信仰、民俗,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意蕴深刻的目连文化。

目连戏成戏之早,演出时间之久,流传之广,延续时间之长,在中国戏曲史上是罕见的,这构成了独特的“目连戏现象”。

祁剧目连戏在法国的获奖,掀起了又一轮对于目连戏的研究热潮,本文试图对目连戏的传承、目连戏中的民俗特征进行一番粗浅的梳理和探讨。

目连戏指以目连救母故事为题材的戏剧,它是一个大家族。

我国许多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曾有目连戏。

湖南的祁剧、辰河戏、湘剧、江西的戈阳腔、四川的高腔、浙江的绍戏、福建莆仙戏、以及福建、安徽、湖南、江西的木偶戏都曾有过大本的目连戏。

戏曲舞台的散折戏《思凡》、《双下山》、《王婆骂鸡》、《三匠争席》、《滑油山》、《游六殿》、《钟馗》等,或出于目连戏,或与目连戏有渊源。

折子戏《老背少》,也叫《哑背疯》或《老汉驮妻》,原是目连戏《会缘桥》中的片段。

目连戏保留有许多古老的艺术手法和手段,被戏曲界称为戏祖、舞台上的活化石。

一、目连故事的演化和传承目连救母故事起源于佛教传说,西晋著名译经家竺法护的《佛说盂兰盆经》是今知最早介绍目连救母故事的文献。

佛经传说中的目连救母故事,情节简单,题材异常,突出了报恩思想,已与盂兰盆会联系。

后世的目连救母故事、目连戏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晚唐以降,随着佛教在中国趋于繁盛,俗讲、变文亦广为流行。

敦煌变文中有关目连救母故事的有《目连缘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变文》和《盂兰盆经讲文》等。

变文将目连救母故事进一步衍化,贴近了世俗生活。

变文对于目连戏的意义在于,它“真正开启了目连故事走入世俗的那扇门,奠定了后世目连戏的基础。

”到宋代,目连救母故事被搬上戏曲舞台。

佛寺的盂兰盆会融入道教中元节观念与民间祭鬼习俗,即于七月十五“鬼节”这一天上演各种祭鬼仪式,而其中搬演目连救母杂剧则是必有活动。

闽剧贴生行当的特点及表演

闽剧贴生行当的特点及表演
“国宝荣封千总,回乡祭祖会亲,敬谢满城文武……” 可以说贴生这个行当在此剧中把人物发挥得淋漓尽致。 甘国宝长相俊秀,当年深得表姐青睐,显然让丑行来 演绎是不符合的,何况甘国宝高大威武,后来进京做 了官,自然用生行来演绎是再恰当不过。于是能够既 体现生行的才智双全,又能体现丑行的市井不羁,唯 有用闽剧特有的贴生行当最不为过。
闽剧其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闽剧表演中 不同行当所使用的福州话是不同的,通常生行念的是
“韵白”.而丑行念的则是“平白”福州人把这门语 言称作平话(Bdng一和),意思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 的语言”。由于平话贴近生活,其语言更为生动、诙 谐深受百姓喜爱。甚至有许多闽剧观众是冲着来听富
有浓浓“虾油味”的“平白”而来观看的。那么通常 作为一出大戏中的男主,生行念的。韵白”虽也是福 州方言,却不如“平白”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而 丑行为第一男主的剧目也较少,且观众喜欢生行作为 第一男主这一观念无论大江南北都由来已久。这时候 我们闽剧中的贴生这一行当便可以做到“两头兼顾”了: 他可以在“韵白”以及“平白”间自由穿梭、来回切 换,他可以时而正儿八经,时而玩世不恭;几分庄严。 几分诙谐;几分玩笑,几分感慨。
在剧中主人公与下人的调侃与母亲的拍马屁与妻子撒谎为的是骗取银两来资助哥嫂例如称呼母亲为依妈依奶这完全是福州普通老百姓家庭常用称谓依仔听依妈嘴意思是孩儿谨遵母亲教诲用这样的土方言为此剧增添了许多贴近民心的暖意
44
福建艺术
FuJIAN ARTs,2019 07
闽剧贴生行当的特点及表演
文/邓振辉
扮演剧中人物分角色行当是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 每个行当具有鲜明的造型表现力和形式美。其中生行 扮演男性人物,是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生 的名目初见于宋元南戏,泛指剧中男主角,历代戏曲 都有这一行当,近代各地戏曲剧种根据所扮演人物年 龄、身份的不同,又划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分支, 表演上各有特点。

越剧流派十三派介绍

越剧流派十三派介绍

越剧流派十三派介绍越剧流派,是越剧、豫剧、婺剧等各种剧种在发展史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表演风格和特色。

根据其内容和风格的不同特征,可分为十三派。

第一派:皖剧。

起源于中国皖南地区,由皖剧演员们在一段时间内表演而形成,题材贴近百姓生活,把家乡民间故事唱得热烈欢快,反映出皖南社会风俗习惯,传世有《黄牛甲》《上邽品村》《凤凰娇》等。

第二派:赣剧。

赣剧的根源主要取自庐江地区的民歌和民间曲艺,在此基础上衍变形成独具特色的赣剧流派,风格特点是把民歌和民间曲里类典故进行表演,把社会生活穿插至剧情中,传世有《张通关》《糜烂》《黑木耳》《侠客》等。

第三派:汉剧。

汉剧主要取材于汉文化及传统故事,主题思想具有民族特色,表演形式极其多样,着重表演西安城内的民歌故事。

传世有《大陆波士顿》《红拂山》《五百里追凶》《山海哲》等。

第四派:豫剧。

豫剧由豫剧演员贾虎以及贾思颖等人在河南洛阳着名度很高,形式是体育联欢活动,又称豫章剧,一般以滑稽故事为主,题材丰富,传世有《chenzhuchen》《瘪三哥》《小叶子》《胡三撞墙》等。

第五派:婺剧。

婺剧的起源于阳江,严格来讲属于江南剧种,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剧,主要以神话传说、宗教思想和民间故事为主,有《封神演义》《魔王蒙拐》《鬼夫子》《醉翁芙蓉》等。

第六派:浙剧。

又称浙西剧,由浙西大众剧发展而来,表演形式较大众剧更加简洁,婉约贴近生活,具有浓郁乡村气息,传世有《刘祥芳传奇》《娘道》《弄潮》《夜叉精》等。

第七派:闽剧。

起源于福建,是以小说、变文、谈唱等艺术为基础,表演特色是长期熟练地运用不同向剧艺术技巧,传世有《花枝拨鱼》《魔化腿》《吴三桂》《孽海穿骨》等剧目。

第八派:吴剧。

吴剧分为章剧、调剧、当剧三大类,由上海忠义团剧社创始人吴熙林于1890年创立,以唱腔、形体动作、舞蹈和音乐的表演形式,寓意奔放、恢弘浑厚,传世有《劝学》《周扬子》《浴兰歌》《西厢记》等。

第九派:粤剧。

粤剧起源于深圳,由深圳艺伎熹宼创建,是把乐曲和话剧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古典舞台艺术。

纪念越剧大师傅全香

纪念越剧大师傅全香

纪念越剧大师傅全香越剧大师傅全香,是中国越剧界的一位传奇人物,她以其高超的表演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越剧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她的一生中,她为越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仍然被后人所敬仰和铭记。

傅全香,原名傅世珍,生于1921年,是中国越剧表演艺术家、戏曲音乐教育家。

她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傅全香是中国现代越剧艺术奠基人之一,她舞台形象充满了特殊的个性魅力,又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表演风格,被誉为“傅全香派”,在越剧表演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傅全香从小就对越剧表演充满了热爱,并且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

她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异,从小展示出对越剧的浓厚兴趣和才华。

1938年,傅全香进入了无锡法布工厂学徒班,开始正式接受越剧艺术的训练和教育。

在师承越剧名家尹洪光的指导下,她渐渐地掌握了越剧表演的精髓和技艺,成为了一名备受瞩目的新秀。

傅全香的表演风格独特,她注重在表演中展现出角色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腻的表情和动作,将人物的情感完美地展现出来。

她在表演时所展现出的细腻情感和精湛技艺,使她成为了观众心目中的一位经典越剧大师。

她擅长演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角色,将这些经典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被誉为“越剧贾宝玉”。

傅全香的艺术成就不仅在国内有口皆碑,也赢得了国际上的赞誉。

她曾多次应邀赴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为中国越剧的国际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

她的卓越表演技艺和积极的国际交流,使越剧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除了在舞台上的出色表演,傅全香还是一位乐于助人、热心公益的艺术家。

她曾多次参加各种慈善演出和公益活动,为社会公益事业尽心尽力。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她积极参加越剧团队的劳动和批斗,表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德。

傅全香还是一位兢兢业业的教育家,她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越剧艺术的传承和培养后辈人才。

她曾担任上海戏曲学校的越剧教研组组长,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学生,为越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越剧十三大流派介绍

越剧十三大流派介绍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有十三大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点。

以下是对越剧十三大流派的简要介绍:
1. 袁派:由袁雪芬创立,唱腔婉转细腻,表演真切自然。

2. 尹派:由尹桂芳创立,唱腔深沉洒脱,表演刚健洒脱。

3. 范派:由范瑞娟创立,唱腔高亢激昂,表演富有激情。

4. 傅派:由傅全香创立,唱腔华丽婉转,表演细腻传神。

5. 徐派:由徐玉兰创立,唱腔高亢明亮,表演激昂奔放。

6. 戚派:由戚雅仙创立,唱腔朴实流畅,表演自然大方。

7. 王派:由王文娟创立,唱腔委婉柔美,表演细腻动人。

8. 毕派:由毕春芳创立,唱腔高亢激昂,表演刚健洒脱。

9. 张派:由张云霞创立,唱腔华丽婉转,表演细腻传神。

10. 吕派:由吕瑞英创立,唱腔清新甜美,表演自然大方。

11. 金派:由金采风创立,唱腔婉转柔美,表演细腻动人。

12. 陆派:由陆锦花创立,唱腔高亢激昂,表演富有激情。

13. 竺派:由竺水招创立,唱腔深沉洒脱,表演刚健洒脱。

这些流派各具特色,为越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每个流派都有其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等经典剧目,以及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等著名表演艺术家。

这些流派的传承和发展,使得越剧成为了中国戏曲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中秋节的传统剧目与戏曲演出

中秋节的传统剧目与戏曲演出

中秋节的传统剧目与戏曲演出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圆、品尝月饼、赏月等习俗的日子。

除了这些传统活动之外,中秋节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各类戏曲演出和剧目的上演。

这些传统的剧目与戏曲演出不仅丰富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也让人们在庆祝节日的同时能够欣赏到精彩的表演。

一、京剧《白蛇传》京剧《白蛇传》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剧目之一,也是中秋节期间经常上演的剧目之一。

该剧以杜子春与白素贞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精彩的唱腔、舞蹈和表演,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真爱的追求和坚守。

观看《白蛇传》,不仅能够感受到京剧的独特魅力,还能够欣赏到优秀演员的精湛演技。

二、豫剧《牡丹亭》豫剧是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而《牡丹亭》则是其中最有名的剧目之一。

该剧通过杜丽娘与柳梢青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浪漫情怀和对艺术的追求。

观看《牡丹亭》不仅能够欣赏到豫剧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还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是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而《梁山伯与祝英台》则是其最著名的剧目之一。

该剧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精彩的唱腔和表演,表达了中国古代对爱情的理解和思考。

观看《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仅能够欣赏到黄梅戏独特的唱腔和表演技巧,还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爱情的崇尚和追求。

四、越剧《窦娥冤》越剧是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而《窦娥冤》则是其中最著名的剧目之一。

该剧以窦娥的冤案为故事背景,通过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对正义与良知的追求。

观看《窦娥冤》,不仅能够欣赏到越剧独特的唱腔和表演艺术,还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正义和良知的重视。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剧目与戏曲演出则是中秋节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观看京剧《白蛇传》、豫剧《牡丹亭》、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越剧《窦娥冤》,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够在欣赏精彩表演的同时体验传统的中秋节庆祝氛围。

中秋节的民间戏剧

中秋节的民间戏剧

中秋节的民间戏剧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在这一天,家人团圆、共享月饼是人们的传统习俗。

除了这些传统活动外,中秋节还与丰富多彩的民间戏剧紧密相连。

这些民间戏剧不仅让人们在节日期间得以娱乐,也传承了中国悠久的戏剧文化。

一、豫剧《牡丹亭》豫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流派,而《牡丹亭》则是豫剧中的著名剧目之一。

该剧讲述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以中秋节为背景,在该剧中展现了中秋节的浪漫和温馨。

剧中人物通过精彩的表演和唱腔,表达出了人们对中秋节的祝福和美好愿景。

二、京剧《长生殿》京剧是中国戏曲中的另一大流派,而《长生殿》则是京剧中的经典之作。

该剧讲述了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之间的传奇爱情故事。

其中,中秋节作为故事背景,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演员们通过京剧的独特唱腔、动作和化妆,将故事进行了生动而传神的演绎,使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到中秋节的独特魅力。

三、评剧《白蛇传》评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表演形式,它以曲艺和评话为主要表演方式。

而《白蛇传》则是评剧中的一部经典剧目,被誉为中国梦幻传说的一部代表作。

该剧以中秋节为背景,以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向观众展示了中秋节的神秘和浪漫。

评剧中的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舞台布景,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中秋节舞台。

四、越剧《杜鹃山》越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流派,它起源于浙江地区,以唱腔婉转动听、戏服华丽为特点。

《杜鹃山》讲述了唐代文学家杜牧与杜鹃山仙子红娘之间的爱情故事。

剧中的中秋节场景,通过舞台布景和演员的精彩表演,为观众打造了一个惊艳的中秋节盛宴。

越剧中的唱腔和舞台动作,使观众感受到中秋节的独特氛围,让人们仿佛置身于现场。

结语:中秋节的民间戏剧为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也传承了中国悠久的戏剧文化。

通过以上介绍的豫剧《牡丹亭》、京剧《长生殿》、评剧《白蛇传》和越剧《杜鹃山》,我们能够感受到中秋节戏剧的魅力。

希望中秋节的民间戏剧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欣赏到这一独特的中秋文化艺术。

王莲莲的忏悔与救赎之路—闽剧《王莲莲拜香》剧评

王莲莲的忏悔与救赎之路—闽剧《王莲莲拜香》剧评
王 莲 莲 的忏 悔 与救 赎 之 路
— — 闽 剧 《王 莲莲 拜香 》剧 评
文 康 杉
闽剧 王莲莲拜香》脱胎于传统 闽剧 甘 国宝》 , 在 甘 国宝 的传 奇 故事 中 “泼旦 ”王莲 莲是被 丑化 了 的 一 种福 州市 井女 人形象 ,嚣 张跋 扈、趋炎 附势 ,是典 型 的反 面 人物 ,在 福州 本地 可谓 是家 喻户 晓。但 王 莲莲拜香》却脱 出了原来连 台本戏 甘 国宝 的窠 臼 , 展示 了一个女性的挣扎与觉醒 。
突破 甘 国宝 单一扁平化 的人物形象特征 , 王 莲 莲拜 香 则告诉 我们 :王莲 莲本就 非坏 人 ,她 会 为 母 亲难过 、会为丈夫的哀求而动恻 隐。她只是要伪装 , 只 是害 怕受 伤害 。因此 ,在 丈 夫下狱 ,她请 求甘 国宝 的师傅王 成代为求情时 .王 成才能 “一语 点醒 梦 中人 。 也 正是 因为 王莲莲 并非 坏人 ,她 的忏 悔来 自于 内心而 非权势所 逼。母 亲与甘 国宝才会原谅她 。
在 甘国宝 当中,原本游手好 闲的赌徒甘 国宝 , 在 表妹 廖 雪娇 的劝告下 改过 从善 ,做 了一 个掌鞋 的学 徒 。甘 国宝 的表姐 王莲 莲性情 孤僻 古怪 ,对 国宝与 雪 娇百般奚落 。甘 国宝到 “财主妈 ”王莲 莲家中借盘川 , 王莲莲 非但 不借 ,还戏 弄 了甘 国宝一 番。后 来 ,甘 国 宝官 拜九 门提督 ,微服 前往 王莲 莲家 劝其 改过 ,王 莲 莲依 旧我行 我素 。得知 甘 国宝真 实身份 后 ,王 莲莲 追 悔 莫 及 。在 甘 国宝》 中 ,王莲 莲 的身世 没有被 过 多 地提 及 ,因此她 自然而 然地 成为 了一个 恶毒 的女人 。 与此 同 时 ,王莲 莲 的忏 悔只 是 因为看 到甘 国宝做 了大 官 ,人物性格 的转变极其 突然而不 合逻辑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系
——闽剧《王莲莲拜香》主胡演奏体会
陈兆和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福建 福州 350003)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创作演出的《王莲莲拜香》入选国家舞台艺 术精品工程2010—2011年度资助剧目,剧中王莲莲扮演者陈琼荣获 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作为该剧的乐队主胡演奏者,能够 为该剧的成功演出贡献自己一份绵薄的力量,笔者感到非常荣幸。 《王莲莲拜香》是根据多年以来在福州地区广为流传的传统喜 剧整理改编,不但在语言方面而且在音乐唱腔方面,都具有非常浓 厚的地方民俗色彩,也就是闽剧界常说的“虾油味”。 《王莲莲拜 香》着力塑造了市井小市民出身,后又嫁给老富商一夜暴富的王莲 莲骄横泼辣、尖酸刻薄的人物性格,剧本里运用了许多最具福州方 言特色的俗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王莲莲势利至极的性格。 由于该剧的剧目特点充满了福州小市民的虾油味,所以主胡 演奏特点和其它剧目演奏方法有所不同。在该剧的主胡演奏中, 主要在一般剧目“同音托腔”的基础上以节奏、曲调韵味两个方面 的不同变化,以“同中有异”的拖腔伴奏手法,用最具特点的演奏 技巧,着力使主胡伴奏和人物唱腔水乳交融。特殊的处理使该剧的 主胡演奏既丰富了闽剧主胡自身的表现力,又更好烘托了人物唱腔 以及剧情气氛,突出表现了闽剧演员唱腔与主胡伴奏不可分割的关 系。同时,应该注重主胡在演奏唱腔过门音乐以及对唱腔的引领和 衔接作用,在全局演奏中配合鼓板引领着全体乐队音量强弱、节奏 快慢,以及人物唱腔情感变化,音乐色彩的转变。 在第四场“盘答”中,王莲莲的表弟甘国宝已经在台湾荣任九 门提督高官,但是,他返回家乡福州时,故意又装扮成未发迹时的 补鞋匠模样登门去见表姐。王莲莲见表弟甘国宝衣着寒酸,挑着补 鞋担子前来,不明真相,对着表弟又是嘲弄又是挖苦: “有这样做亲 嘉有够体面呀!都都好权票没博(哎哟)碎银仔古咧未备呀!论情 理表弟你(嘉)台湾到此呀!也着花二十四钱(嘉)落一碗清汤面 呀!正好你表姐夫没在厝,你休怪表姐会做(咧)只俭呀!”“奴 卖晓呀什么命嫁丈夫会这么富呀,看见你这(卖)穷鬼我会呕吐! 准款式古卖多敢够我厝咧,可惜你做发卖像(哎哟)脸皮都没顾 呀!达落我莲莲莫要紧,一身臭味闻到会吐呀!”这两段唱作曲运 用闽剧的传统曲牌“双蝴蝶”,而接下来的第三段则运用“改良孝 顺歌”的曲牌,慢起渐快: “臭皮匠没资格唱孝顺歌,王莲莲我坐着 比你站着高。歹仔你有本事高官显爵,莲莲我三步一磕五步一拜拜 香,拜香!跪去后脑朝天补鞋去,莫来跟我穷啰嗦,没空跟你穷啰 嗦!”这几段唱不仅入骨三分地刻画了王莲莲的人物性格,而且从 唱词到音乐都充满着浓厚的“虾油味”。我对自己提出要求,一定要 竭尽全力演奏好。如“双蝴蝶”的曲谱中,主胡演奏要强化后半拍 的力度,如:bsnnblnXdbbnpgnbpgxdbcpstunba’mhnbanbsnmhzg’ , 强调p5p 5两个音符马上就展现出王莲莲的人物性格。总之,这场 戏演奏时,采用弓法多变,采用顿弓、分弓、长弓、短弓等不断变 化,而在指法上同样也多样变化,采用压揉、腕揉、臂揉变化揉 弦,还有tr.颤音等技巧。不断变化的弓法、指法互相配合,在加上 演奏力度上的强弱对比,不仅生动活泼地表现出“双蝴蝶”曲牌的 音乐风格色彩,而且把唱词所具有的福州方言韵味唯妙唯俏地表现 出来,我觉得,这也就是闽剧的主胡演奏的“虾油味”。而另一个男 主角甘国宝是个正直善良,又机智风趣的大人物,在演奏上我就运 用了长短弓、连弓、分弓等,在揉弦方面则运用了压弦、腕揉等, 力求把作曲在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物情感体现出来,同时,又能 够和王莲莲形成对比,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正如俗话所说“天有不测风云”,就在王莲莲骄横跋扈之后, 她家的宝隆行因牵连犯罪事件而被官府抄家,老公也锒铛入狱。 “青天白日恶梦临,风狂雨暴大树倾。宝隆行一夜之间鸟兽散, 百万家财归他人……”王莲莲的命运一霎那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音乐演奏的力度和速度都急剧变化,如引子:xpgcxlcbpgxpdcxps’ xpaxclpcbsxpgcxpd’is,第一节的用弓力度要饱满,然后用最强有 力的断弓演奏接下来:bPgPnbhPnbjPnbhPbgPnbdPnbsPnbd’ 。为救老 公她只得四处求人,然而,四处碰壁,她昔日给人的骄横、泼辣、 冷眼、恶语,到此时都还给她了。她终于醒悟了善有善报恶有恶 报,时候一到一切都报!于是,她三步一跪五步一磕,上鼓山涌泉 寺去向昔日因她情断义绝而被逼出家为尼姑的母亲拜香忏悔。 “拜香”这场戏王莲莲的唱腔作曲采用了“江湖”、 “叠牌”、 “宽三眼”以及“水过浪”几个曲牌。唱腔一开始用“江湖”,王莲 莲内心翻江倒海,她痛心疾首地唱: “巫山愁云压心头,压心头!长 途跋涉来赎罪,悔恨之苦胸中燎!”然后转“叠牌”慢板,王莲莲 出自内心的忏悔: “悔不该守着百万当财奴,屡将国宝来羞辱。逼得 丈夫成死囚,拒不赡养逐慈母,桩桩件件皆难饶!”接着,曲牌转 为“板下串”。她回首往事痛断肝肠,尤其对着被她逐出家门削发 为尼如今又拒不见面的母亲拜香磕头声泪俱下: “……我悔不该以 怨报德心怀恨,我悔不该当众责难摔嫁妆。我悔不该无视众亲苦相 劝,我悔不该逐母出门丧天良,母亲呀!”接着,曲牌转为“宽三 眼”,王莲莲唱: “我痛失人性十八载,我良知泯灭如禽兽。我不 孝无义又绝情但求母亲能恕罪!我革面洗心重做人,千呼万唤叫母 亲,若不饶恕我纵然万死也甘心!”最后一句拖腔,作曲又特地转 为“水过浪”以达到全剧的音乐最高潮。 在《王莲莲拜香》排练之前,仔细研究了这场戏的曲谱之后, 笔者就思考作曲为什么要在一段唱腔中变换了几次曲牌,甚至为了 最后一句托腔而再换一次曲牌? 闽剧剧种在四百年不断成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 最有代表性的曲牌,这些曲牌经过历代音乐与表演艺术家的充分运 用而且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改良让闽剧观众倍感亲切,所以,代表性 曲牌常常也是闽剧最有特色的音乐,最能够抒发地方人物的心理情 感,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最具“虾油味”。在《王莲莲拜香》这出戏 里,人物从骄横泼辣、尖酸刻薄到声泪俱下,痛心忏悔,音乐情感 的变化,首先从唱腔曲牌上体现出来。在唱腔中,作曲为了淋漓尽 致地表达王莲莲五内俱焚百感交集的内心情感,变换几个曲牌,表 现出作曲对闽剧曲牌的深刻理解和驾驭能力,而作为主胡演奏员, 善于分析剧目特点、掌握曲牌演奏风格与突出韵味特色,更好地领 会作曲所要表达的音乐情感和音乐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