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诺德:文化精英主义者抑或有机知识分子?
有关利维斯主义

有关利维斯主义
马修·阿诺德在其名著《⽂化与⽆政府状态》中把⽂化和⽂明断然分开,他认为⽂化总是少数⼈的专利,是精英们的专利。
阿诺德认为⽂化指的是⼈们的精神⽣活,⽽与此相对的⽂明指的是物质⽣活,⽂化是内在于⼈类内⼼的,⽽⽂明则是外在的、机械的。
⽂化和⽂明的⽭盾,就是精神⽣活与物质⽣活的⽭盾。
利维斯的⽂化思想继承了阿诺德的想法,他认为只有少数精英⼈物能够欣赏但丁、莎⼠⽐亚、堂恩、波德莱尔和哈代,以及他们的继承⼈,⽽后者是构成了⼀个特定时代的种族的良⼼。
正是有赖于这少数⼈,过去最优秀的⼈类经验得以传承,最精致最飘忽易逝的传统得以保存下来,⼀个时代的更好的⽣活,也由此得到了组构的标准。
因此这少数⼈构成了社会的中⼼。
但是⼯业⾰命将⼀个完成的英国⽂化⼀分为⼆,⼀⽅⾯是少数⼈⽂化,⼀⽅⾯是⼤众⽂明。
他认为⼤众⽂明就是商业化的产物,它是低劣和庸俗的代名词:电影、⼴播、流⾏⼩说、流⾏出版物、⼴告等等,被缺乏教育的⼤众不假思索⼤量消费。
在⼤众⽂明的冲击之下,少数⼈⽂化⾯临的危机是前所未有的。
少数⼈被拉下原来⾼⾼在上的统治地位,不仅如此,原来⽂化精英占据的中⼼,被低劣趣味所替代。
“⽂明”和“⽂化”成为两个截然对⽴的概念。
显然,利维斯将有教养的“少数⼈”阶层与⼀个他认为是“群氓”的阶层对⽴起来是不正确的,那必然会导致⼀种以贵族⾃居的集权主义,同时也是是对当代社会的⼀切都极不宽容的怀疑主义。
马修阿诺德

马修·阿诺德的遗产许知远2003年6月15日10:41文化能做什么?诗人马修·阿诺德在1860年代试图在英国讨论这一问题时,文化似乎正陷入一个真正可悲的境地。
在出版于1869年1月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的序言中,46岁的教育调查委员会巡视员阿诺德引用了当时最为流行的论调--“那些奢谈‘文化’的人,无非是一知半解地摆弄希腊、拉丁那两门死语言而已”,“当下最愚蠢的高谈阔论莫过于满口文化了……要论掉书袋、缺心眼、少理智,没人能比得过文化人。
”这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一个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所说的帝国的年代,英国不仅拥有世界最强大的武装,它还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生产着全球一半以上的钢铁与纺织品,伦敦是国际商业与金融的中心;这也是一个民主兴起与物质至上主义兴起的年代。
“英雄崇拜症”患者托马斯·卡莱尔1967年将民主体制比作“尼亚加拉大瀑布”,英国政府“迟早有一天会跳下去”,贵族政治与文化传统在民主化浪潮中越来越遭遇严峻的挑战。
而新兴的中产阶级则纷纷陷入了典型的物质崇拜症中,这种精神直到1909年仍让H·G·韦尔斯惊奇不已:“作为这个阶级,他们谈的、想的和梦的都是财富。
”马修·阿诺德发现,他的同胞竟然将煤与钢铁视作“国脉所系”,机器则成了公众的信仰。
在这个熟知希腊与罗马文化的英国学者眼中,这是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
贵族们充满傲慢,鄙薄大众文化的兴起,虽然在他们身上存续着很多杰出的传统,却常常是沉溺于形式主义当中;中产阶级常常被报刊称作国家的支柱,却往往阴郁沉闷、眼界狭隘,“相信日子富得流油便是伟大的幸福”;而刚刚获得政治地位的劳动阶层,仍然被贫困与无知困扰着,在19世纪后半叶的欧洲,他们是危险、不安与盲动的代名词。
阿诺德给这三个阶级分别命名“野蛮人”、“菲利士人”与“群氓”,它们力量的此消彼长,使传统的社会组织陷入瓦解,混乱与迷惘接踵而至。
文化主义的先知——马修·阿诺德的文化理论

流 中 , 他 以文化抵 制 个人 主 义和 工具主 义 。在他 看 来文化 就是 最优 秀的言论 和 思想 , 能 够 树 立 一 个
共 同的理 想和 权威 , 从 而 维 护 国 家 的 整 体 性 。其 文 化 理 论 属 于 人 文 主 义 传 统 范 畴 , 意 在 培 养 一 个 可 以 领 导 国 家 的 有 教 养 的 中产 阶 级 。 阿 诺 德 开 创 了从 文 化 视 野 展 开 社 会 批 评 的 传 统 , 成为 2 0世 纪 文
化 主义 的先驱 。
关键 词 : 阿诺德 ; 文化 ; 个人 主 义 ; 国 家; 教 育 中图分 类号 : B5 6 1 . 4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9 — 5 8 3 7 ( 2 0 1 4 ) 0 1 - 0 0 3 8 — 0 4
雷蒙 ・ 威 廉斯 在《 文化与社会》 一 书 中提 出 , 有
育对 社 会政 治 的意 义 , 为 他 往后
毋庸 置 疑 , 1 9世 纪 的 革 命 都 与 工 业 和 民 主 相 关, 工业 革命早 在 1 8 世纪 7 O年 代就 已开 始 , 而工业 发展 又 造就 了新 兴 的工业 主 、 商人、 职业 技术 人员 和
社 会变 革 的洪 流不 断冲击 着这 个长 久 以来 自诩 强大
德不认 为 改 革 有 错 , 他将其看作是一 种“ 自然 的运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2 一 O 3 基金项 目: 国 家 社 科 基金 “ 十八 世 纪 英 国 关 学 学 派研 究 ” ( 1 1 C Z X0 7 3 ) ; 山 西省 青年 学 术 带 头 人 支持 计 划 ( 2 0 1 2 ) 作者简介 : 董志刚( 1 9 7 8 一 ) , 男, 山西平遥人 , 山 西 师 范 大 学 副教 授 、 哲 学博 士 , 研 究方向: 西 方 美学 和 文 化 研 究 。
从马修

从马修•阿诺德的理论观点解读影片《香水》作者:董睿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6期摘要:英国著名诗人及评论家马修·阿诺德在他的《文化与政府状态》中指出,文化是一种知识的实体,即是“世人所思、所表的最好之物”。
阿诺德将人划分为野蛮人(指代贵族)、非利士人,(指代中产阶级)和群氓(指代工人阶级)。
在梦工厂和百代出品,汤姆·提克威执导的剧情片《香水》中,拍摄了马修·阿诺德口中的无产阶级极其肮脏的文化,对美好的追求不择手段,对残暴的追求几近疯狂,再现了香水魔力下狂欢纵欲的人们。
关键词:马修·阿诺德;《香水》;无产阶级文化作者简介:董睿,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1一、马修·阿诺德视域下的无产阶级文化工人阶级,粗野而未开化,长久以来半隐于贫困与肮脏之中,如今竟然从藏身之所跳了出来,宣称自己和所有英国人一样拥有上天赐予的自由。
他们想在哪游行就在哪游行,想在哪聚会就在哪聚会,想说什么脏话就说什么脏话,想打砸什么地方就打砸什么地方。
这真是一件令我们困惑的事。
阿诺德将人划分为野蛮人(指代贵族)、非利士人,(指代中产阶级)和群氓(指代工人阶级),表面上看不偏不倚;此外,他还声称“无论哪个阶级的人,都有一种共同的人性基础”。
然而,如果我们认真检视阿诺德所谓的“共同基础”,便会自然而然地得出一个与其立场截然相反的结论。
若以进化论的观点来分析阿诺德的理论,将“人类”这一物种视为拥有共同猿类祖先的进化的产物,那么纵然同为人类,贵族和中产阶级的进化程度也比工人阶级高。
这在阿诺德为“共同的人性基础”所举之例中得以体系。
他指出:每当我们蒙昧或热情地宣扬一个观点,每当我们渴望通过赤裸裸的暴力击垮敌人,每当我们怒火中烧,每当我们兽性大发,每当我们被权力和胜利冲昏头脑,每当我们队某个不受欢迎的名人进行肆意的谩骂,每当我们对他人落井下石,我们都会发现自己胸中存在着只有乌合之众才会有的灵魂。
马修·阿诺德文学与文化批判述评

湖北第 二师范学院学报
Ju a fHu e nv ri fEd c t n o r lo b iU iest o u ai n y o
Ma . y 2011
第2 8卷第 5期
V 12 No 5 o. 8 .
马 修 ・阿 诺 德 文 学 与 文 化 批 判 述 评
作为与启蒙运动、 理性 主义精 神相生相随 的西方 文 明 观念 , 1 在 8世纪 的德 国遇 到 了质 疑 与挑 战 。德 国 思 想家 赫尔 德 提 出 了区别 于 文 明 的文 化 概 念 , 以描 用 述 和指 称 各 民族 独 特 的 民族 精 神 和 时 代 精 神 。到 了 l 纪 的英 国 , 多 利 亚 时期 的 诗 人 、 学 评 论 家 马 9世 维 文 修 ・ 阿诺德洞察到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兴起对古典文 化 的侵 蚀 , 出 了捍 卫 文 化 尤 其 是 古 典 希 腊 文 化 的大 打 旗 。他 的诗 歌创 作 、 诗论 、 治 社会 批 评 都是 对 维 多利 政 亚社会现实 的回应 。古典文化 的积淀 、 精英意识 的倡 导 、 会各 阶层 的教 化 和 国家 权 威 的 确 立 是 他 终 身 呼 社 吁和奋斗的 目 。他的诗 歌 、 标 诗论 和社会政治批评 中 凸显 出 的精 英 主义 文 化 观 和 文 化 教 育 理 念 , 深 地 影 深 响着后来的英国文学 中意识形态批评那一路传统和英 国社会 的文化 状态 。 阿诺德 的 思想来 源 十 分 复 杂 , 至 阿 诺 德 本 人 在 甚 写 作 中都没 能 注意 到有 些 互相 冲突 的地 方 。他 厌 恶 旧 式 贵族 , 又为 托 马斯 ・ 但 卡莱尔 的英 雄史 观所 吸 引 ; 他 同情工 人 阶级 , 又忧 心 忡 忡 、 但 满腹 狐 疑 的 称 之 为 “ 群 氓” 。不过 , 他确实从 卡莱尔 、 埃德蒙 ・ 博克 、 纽曼等 思想巨人那里受益 良多 。例如 , 求学牛津时 的牛津 他 大学 校 长 、 机 主 教 纽曼 —— 阿诺 德 曾 经在 一 封写 给 枢 恩师纽曼的信中坦言 自己深受 四位学者 的影响 , 向他 们借鉴 了“ 习惯 、 法和主导理念 ” 他提 到的这 四位 方 , 学 者是 歌德 、 兹华 斯 、 伯夫 和 纽曼 。阿诺 德 宗 教 问 华 圣 题上 持 不可 知论 , 纽 曼 主 持 倡 导 的 牛 津 运 动 及 其 宗 对 教 主张 并不 十分 认 同 。牛津 运 动在 纽 曼 心 中是 抵制 英 国国教 、 高 教会 的教 义 重 归正 统 的 宗教 改革 运 动 ; 使 而 在 阿诺 德 眼里 , 看 到 了纽 曼 主 教 的“ 风 正 俗 ” 他 辨 的努 力 , 到 了遭 到 书册 派猛 烈 抨 击 的清 教 价 值 观 的 可 怀 看 疑 之处 。清教 主义在 英 国 的 泛 滥 带 来 的市 侩 价 值 观 、 恶俗 的 自由主义 作 风正 是 阿诺 德 的诗 作 和社 会批 判 中
马修·阿诺德与“文化与无政府状态”理论

S o c i a l C r i t i c i s m) 。从 作 品 的名 称可 以看 出这 不 是一
本 纯 粹 的文 学 作 品 ,而是 文学 批 评著 作 ,它 深刻 剖
析 当 时英 国社会 的政 治 、社会 问题和 现 实 。他这 本
旨归 ,坚 决 捍 卫 高雅 / 精 英 文 学 、批 评 与 抵 制 低 俗/
派 “ 文化 马 克思 主 义 ”勃兴 的政 治及 学理 土壤 。 同
时 ,在 英 国本土 的 学术 源流 中 ,从 1 9 世 纪 以来就 涌 动 着 一 股非 常强 大 的学 术认 知 ,那 就 是 以马 修 ・ 阿 诺德 、F . R 利 维斯 和O. D¥ 1 J 维 斯等 为主 要代 表 的英 国 精 英 文 学 和 文 化 的 守 护者 ,“ 他们 以 文化 的健 康 为
到 了 当时报 刊 杂 志 的报 道 和评 论 、 宗教 问题 。阿诺
批评 ,而且 更 重要 的是 ,孕育 了 ‘ 几 乎 等 同于我 们
的整 个 日常生 活 ’ 的文化 观 念 ,从这 个 意义 上 讲 , 阿 诺 德 与F . R. 利 维斯 等 人 可 谓 作为 一 门学 科 的文 化 研 究 的 智识先 驱 。 ” [ 1 】 8 他 们所 主张 的 “ 文化 与文 明” 传统 对 英 国文化研 究 的 出现 , 特 别 是伯 明翰 学派 “ 文 化 马克 思 主义 ”的 “ 文化 主 义 ”范 式 的 出现 奠 定 了
德 生活 的那 个 时代 正 是 工业 革命 和 产业 革命 深 入人 心 的 阶段 ,此 时的英 国劳工 阶级 作 为一 种新 的政 治
重 要 的思 想基 础 。 为此 ,思 考他 们 的思 想 认知 对 我 们 理解 和 阐释 “ 文化 马 克思 主 义 ”在伯 明翰 学派 中
从《文化与无政府状态》看阿诺德的平衡观

摘要:马修?阿诺德在《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中阐述了关于社会发展的平衡观,他提倡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重视文化的作用;既充分发挥希伯来精神中“行”的作用,又能使希腊精神中的“知”得到应有的关注,在个人发展和整体发展中寻求平衡点,实现由普通自我向优秀自我的转变。
关键词: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平衡观普通自我优秀自我作为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化巨匠,马修?阿诺德在《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以下简称《文化》)中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文化理论,并对那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失衡状况提出了批评。
在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社会上日益盛行的物质至上主义使文化渐离公众的视线,人们对物质的狂热追求导致了物质与文化的脱节。
作为世界运转的两大支柱,希伯来精神和希腊精神也在社会发展中出现不平衡的状况,人们更多地关注了希伯来精神的“行”,却忽略了希腊精神的“知”,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成为一个时代性的课题。
由于个人的发展难以突破普通的自我,向优秀自我的转变也就无从谈起。
阿诺德的文化观不仅全方位地审视了上述种种问题,还提倡整个社会在诸元素之间实现平衡发展。
一、物质与文化追求的平衡阿诺德虽然批评了维多利亚时期的物质至上主义,但并不否认物质生产的重要性。
英国凭借“工业革命”的成果一举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和领头羊。
随着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英国海外贸易日趋活跃并逐渐实现了对海外贸易市场的垄断。
在国内,人们对物质生产的热忱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英伦三岛上空弥漫着物质崇拜与拜金主义的气息。
阿诺德对这一时期的物质崇拜症予以严厉的抨击,指出英国社会尤其是中产阶级只顾追逐物质的短视行径;同时,他还批评了社会上流行的物质至上主义,虽然那一时期的人们难以接受阿诺德的冷嘲热讽。
他虽然对物质至上主义进行了批评,但并不否认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为在他看来,“文化承认财富,言过其实的工业主义运动有其必要性,也很乐于认可未来从社会中获益的提法”①。
文化对财富的承认意味着它并不是脱离物质的纯粹的精神追求,认为工业主义运动有其必要性,这也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重要原因,工业运动的发展使整个社会都能从中获益,这些都是文化认可的范畴。
浅析马修·阿诺德的“文化救世”思想

浅析马修·阿诺德的“文化救世”思想作者:李灿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3年第03期作为英国文学批评奠基人——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 1822-1888)开创了文化批评之先河。
里昂纳尔·特里林称其为:“我们的时代中人文主义传统在英国和美国的伟大继续者和传播者”。
阿诺德一生可明显的分为两个时代——50年代的诗歌时代和60年代及以后的文学和文化批评时代,然而他扬名后世并不是因为他是诗人,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伟大的批评家。
当然他的批评不仅仅停留在文学领域内,而是扩展到文化、社会、艺术、宗教及历史等等方面。
一、维多利亚时代下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 era)一般认为是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在位的统治时期(1836-1901),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峰端。
经过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物质财富极其丰富,信仰科学进步并对工业化、机械化、技术化时代充满了乐观和信心。
英国只注重物质文化的积累,却忽略精神文化的发展。
科学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传统的社会秩序瓦解了,千百年来的宗教信仰正在崩溃。
一切旧的秩序、旧的传统在一个变化巨大的社会面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当时很多有识之士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社会问题,并力求化解这些危机的办法。
阿诺德无疑成为了其中最突出的一位。
在《多佛海滩》中以精炼的语言概括的步入工业时代后英国的繁华以及繁华背后存在的危机:“这个如此多彩、美丽而新鲜的世界其实并没有欢乐、光明和爱,也没有确信、安宁和对苦难的拯救;我们在世,犹如在一片昏暗的荒原,纷争和溃逃的惊恐在荒原上交织,愚昧的军队于昏暗中在荒原上争斗。
”阿诺德对自我完善的追求促使他最终从文学创作走向文化批评之路。
二、阿诺德的完美文化观在新旧秩序的转换中,如何才能遏制混乱?阿诺德认为只有通过文化才能构建正确的秩序,指导正确的行动,重建精神信仰,实现社会的成功转型及和谐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大学学报 ( 哲学 ・ 人文社会科学版)
N OV. 09 , 20
第 3 卷第 6 7 期
J unl f ni gUnv rt( hlsp yHu nt s S c c n e) o ra o j n ie i P i o h , maie & o i S i cs Xi a sy o i l a e
Sr s ei )等诗 集 ,从 而 奠定 了 自己在 英 国诗坛 的地 e 位 。众 所周 知 , 诗人 阿诺 德 以《 多佛 海 滩 》 为其 代 表
( oe B ah 等名篇传世 , D vr ec ) 而且 留下 了《 批评一集》 ( s y i Cic m,s sr s E s s n ris 1 e e)等 范式性诗 歌论 a ti t i 述 。作 为文 化 批 评 家 , 诺 德 的 《 化 与 无 政府 状 阿 文 态》C l r ad A a h )至今依旧为英美国家人 (ut e n nr y u c
的 成就 。在 诗歌 方 面 ,阿诺 德 不 仅有 《 佛海 滩》 多
释放 “ 普通 的 自我”
阿诺德曾先后涉足文学 、 社会、 政治、 宗教及教 育等领域 , 显在地将其一生进行 了区隔 :5 年代是 “0 其 诗 歌 时代 , 后是 ‘ 文 时 代 ’6 代 是 文 学批 此 散 ;0年 评和社会 、政治批评时代 ,O 7 年代是宗教批评和教 育批评时代 , 年代又 回到文学批评。” 所以 , 8 O 阿 诺德无异于勃朗宁( oet r n g 等同时代人 , R br Bo i ) w n 首先 闻名 于 “ 通 的 自我 ” 释放 。继 14 普 而 89年 匿名 出版 的 首部 诗集 《 途 的 狂欢 者 及 其 它 》Te 迷 (h Sry d R vl ra d O h rP e s ,8 2 15 t e eel n te o m ) 1 5 - 4年 a e 8 问 阿诺德 又 出版 了 《 培 多克 利 斯 在 埃特 纳 》 恩 ( m eol o ta 、 诗 集 》( 版 ) Pe sA E pdc s n En ) 《 e 新 om , N w E io ) 《 集 》( 二 集 ) Pe ,Scn e dtn 、 诗 i 第 ( oms eod
Vo .7, o. 13 N 6
阿诺 德 : 文化精英主义者抑或有机知识分子 ? 术
徐 德 林
( 中国社会科学院 外国文学研究所, 北京 10 3 ) 0 7 2
摘 要 :阿诺德不仅是传 统意义上的“ 文人” 文化精英主义者 , 多佛海滩》 及 其《 为代表 的传 世佳作 , 通过诗 歌 即 “ 人生批评” 的理论 奠定 了英 国文学批评 的基础 , 而且更是葛 兰西 意义 上的“ 有机知识分子” 毕 生致力于改造 由心 , 胸狭 隘、 不具 亲和力、 不具 吸引力的 中产阶级所代表的维多利亚时代 英国社会。换言之, 传播 与丰富“ 世界 上的最佳
文学 科学 生 的必 读 经典 , 引领 与规 范着 文 学与 文化
生产 。作为宗教思想家 ,阿诺德的 《 文学与教条》 (irtr ad D g a 曾是 多 次再 版 的畅 销 书 , Lt a e n om ) e u 而
且尽管时移世转 , 影响依旧① 。作为教育家 , 阿诺德 不仅 向政府提交了 《 国的伊顿》A Fec t ) 法 ( r h Eo n n 等 旨在 改革 的考察 报 告 , 而且 借 助 自己的教育 督 学 身份 促成 了英 国现 代教 育体 制的建立 。阿诺 德这些 成 就 的取 得 直接 联 系着 他 对 “ 世界 上 的最 佳思 想 与
以, 阿诺 德 纯然 是文 化 精英 主义 者 这一 观 点有 待商
收 稿 日期 : 0 9 0 — 5 2 0 - 2 2
付 出了腰斩诗歌抱负的代价 , 以新婚 的阿诺德只 所
作者简介 : 徐德林(9 8 , 重庆大足人 , 16 一) 男, 博士 , 中国社会科 学院外 国文学研 究所助理研究员, 事外 国文学、 国文学理论研 究。 从 外 ① 《 学与教条》 文 的影响 已从英伦三岛播 散到了世界各地 , 受到了宗教界及学界的广泛关注 , 成为了诸多学术 ( ) 位 论文 、 专著 的主题 ; 由 博士学位论 文修改而 成的《 圣经 >的文学性诠释与希伯来精神的探求》 刘锋著 , < ( 北京大学 出版社 , 9 年 ) 2 7 便是其 中一例 。其问 的原 因一如 0 刘锋所言 , 对阿诺德本人来说 , 宗教 问题在其全 部思想生涯 中占有不 寻常 的地位 , 他专 门花在这上面的时间长达八年之久 , 以, 果我们不 所 如 通过《 文学与教条 》 等著述 了解 、 研究阿诺德的宗教思想 , 我们“ 就无法获得 他的思想生涯 的完整 图景” 参见刘锋《 圣经 ) 。 < 的文学性诠释与希伯 来精 神的探求 》北京 大学 出版社 ,0 7年 , 2页。 , 20 第
思想 与言论” 并非是作为传统文人的阿诺德 , 的, 而是作为有机知识分子的阿诺德。
中文关键词 :诗歌;批评 ;有机知识分 编号:0022(09 0— 150 10— 8020 )6 00—6
马修 ・ 阿诺德( ahw A o ,82 18 ) M t e r l 12- 88 是 t n d
言 论 ” 的 坚 守 与 传 播 , 以致 威 廉 姆 斯 ( am n R y od
Wii s等人“ la ) lm 恰如其分地 ” 给他贴上 了文化精英 主义 者 的标签 。然而 , 如果 我们进 行语 境还 原 , 会发 作 ,涨 满 ” 《 “ 于 多佛 海 滩 》 , 非是 诗 人 燕 尔 之 际 的 并 现 阿诺 德 实 则 为 具 有 强 烈 现 实关 怀 的诗 人 与评 论 (8 1 15 年夏) 的欢愉 , 而是浓浓的忧郁与哀愁 。究其 家 、 会 的文 化 组 织者 , 然 “ ‘ 守 ’ 社 虽 有 保 的一 面 , 原 因 , 首先 与 阿诺 德 的个人 情感 有 关 : 了与 心 但 这 为 他 所坚 持 的 理想 具 有 文 化守 成 的积 极 意义 ” 。所 上人 终成眷 属 ,阿诺德 被 迫接 受 了教 育督 学 一 职 ,
维 多利 亚 时 代 英 国的文 化 巨人 , 通 过 从 “ 通 的 他 普
榷 , 同时也是葛兰西( n n r s ) 他 A t yG a c 意义上 的 o m i 有机知识分子。
自我” 完美 的 自我” 到“ 的转变[ 在诗歌创作 、 1 ] , 文学 评 论 、 化 批 评 、 育 等领 域 取 得 了令 人 高 山仰 止 文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