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开采方法》教案
煤矿开采方法_教学大纲word资料17页

《煤矿开采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先修课程基础课;制图;力学;地质;测量;岩石力学。
二、适用范围及属性采矿工程专业复习使用三、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研究地下开采的综合性工程技术科学,是采矿、安全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课之一,目的培养学生对煤矿生产系统,煤矿建设,生产方针有全面了解。
四、课程的重点和基本要求(一)本课程的重点重点要掌握缓倾斜煤层的长壁采煤方法、准备方式和井田开拓三部分,训练学生进行方案设计的基本技能。
(二)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煤矿开采的基本原理,掌握采煤方法、准备方式和井田开拓三部分内容。
并通过各种教学环节,使学生对矿井开采技术、机械化采煤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并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五、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衔接和分工“煤矿地质”、“煤矿测量”是讲述矿图和煤柱留设方法,在本课程之前进行;“井巷工程”是述井巷断面和交岔点设计,在本课程之前进行。
“矿井通风”、“矿山压力与控制”、“矿井设计”、“特殊开采”应在在本课程之后进行。
六、执行大纲的几点说明执行本复习大纲前必须系统的学习完《煤矿开采学》和相关的课程;如基础课,制图;力学;地质;测量;岩石力学;“矿井通风”;“矿山压力与控制”;“矿井设计”否则不利于系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大纲绪论介绍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历程、趋势及煤矿开采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篇采煤方法第一章煤矿开采的基本概念第一节煤田开发的概念介绍矿区、煤田、井田、矿井生产能力和井型、露天开采与地下开采的概念。
第二节矿井井巷名称及井田内划分l、介绍矿井井巷名称;2、井田内划分(分采区、分段、条带、盘区)。
第三节矿井生产的基本概念1、井生产系统概念;2、矿井开拓、准备、回采的概念第二章采煤方法概念及分类第一节采煤方法的概念介绍采场、采煤方法、回采工作面、采煤系统、回采工艺的概念。
第二节采煤方法的分类及应用介绍壁式和柱式采煤方法的概念和特点。
煤矿开采方法说课稿.docx

《煤矿开采方法》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煤矿开采方法是学习和掌握煤矿开釆技术的综合性技术课程,是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
根据煤矿生产、技术、管理一线高技能人才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阐述不同煤层赋存条件下的井田开拓方式、采煤方法、开采设计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因此,学习好本课程,对于从事煤矿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2教材特色本书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注重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煤炭类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对煤矿建设生产知识的要求。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煤矿开采的基本知识和煤矿建设的专业知识,并反映了近年来煤矿建设生产的最新技术、最新成果和煤炭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3教材目的目的是使学生对煤矿建设、安全技术、科学技术的现在及其发展方向具有全面、概况的了解,并明确所学专业在煤矿建设和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学好有关专业课程奠定了基础。
4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本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以下技能:1)能进行采区巷道布置方案的设计、合理确定采煤工艺、编制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
2)能组织采煤工作面生产及工程质量验收。
3)会编制采煤工作面各种安全技术措施,针对事故预兆能采取正确的安全技术措施。
4)能进行采煤等主要工种的技术操作。
二教学内容本书是一门系统地介绍煤矿建设和生产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的课程。
1完成方法模块课堂理论教学110学时课内实践教学30学时2知识内容模块模块1・井田开拓知识(46学时)模块2.采煤方法(64学时)模块3.开采设计(30学时)课程详细内容:模块1 •绪论与井田开拓1)绪论:采矿学科的发展;煤矿开采的基本概念初步了解采矿学科的历史、现状,了解《煤矿开采方法》课程的性质、特点、目的及主要内容;矿井开采技术发展方向。
2)井田开拓井田开拓的基本知识;井田开拓方式;井底车场;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3)实践教学矿井开拓系统模型实践教学。
技能培养要求:能够叙述巷道的名称、形式、用途、主要技术装备及同周围巷道的空间关系,建立矿井巷道的空间概念,能合理选择矿井开拓方式,熟悉井底车场形式及其组成,并能绘制井底车场线路布置图,熟悉矿井生产系统。
煤矿开采教案

煤矿开采教案教案标题:煤矿开采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煤矿开采的基本概念和过程;2. 掌握煤矿开采的安全措施和操作技能;3. 培养学生对煤矿开采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案大纲: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煤矿开采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提问学生对煤矿开采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思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煤矿开采的定义和背景知识;2. 解释煤矿开采的基本过程,包括勘探、开拓、采矿等;3. 讲解煤矿开采的危险因素和安全措施,如通风、排水、防尘等;4. 强调煤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提倡绿色开采和可持续发展。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组讨论煤矿开采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和应对措施;2. 针对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事故原因和教训;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煤矿开采中平衡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
四、操作实践(20分钟)1. 分发煤矿开采模拟实验材料和工具;2.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模拟煤矿开采的过程;3. 强调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佩戴安全帽、正确使用工具等;4. 观察学生操作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和提供指导。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自我总结煤矿开采的重要知识点和安全措施;2. 教师对学生的操作实践进行评价,提供反馈和建议;3. 引导学生思考煤矿开采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教案扩展: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煤矿,深入了解实际开采情况;2. 鼓励学生进行煤矿开采相关的科学研究,如煤层气的利用等;3. 组织学生参与煤矿安全演练或模拟救援活动,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2. 需要提前做好实验材料和工具的准备工作,确保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实际应用能力。
14梁银师教案南区学生13级《煤矿开采方法》第14周教案3次6节

20 14至20 15学年第一学期教师授课教案类别:学生课授课专业班级:(南校区)2013采掘1、2班课程:《煤矿开采方法》课程开课时间:2014年9月2日第1周至第22周总课时:132使用教材:中国煤炭教育协会职业教育教材授课教师:梁银师教研室:安全采矿上课次序14-1 授课课时 2授课章节名称第六章第三节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一、双滚筒采煤机工作方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双滚筒采煤机工作方式能力目标综采工作面双滚筒采煤机的割煤方式教学要点教学重点综采工作面双滚筒采煤机的进刀方式教学难点端部斜切进刀课型新授课。
安全教育义煤公司矿用爆破器材管理办法教法与学法(教具)模型与多媒体主要教学步聚与内容教学过程设计时间分配一、组织教学1、点名,检查学生人数2、安全知识教育义煤公司矿用爆破器材管理办法3、复习上次课内容。
二、导入新课第六章第三节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一、双滚筒采煤机工作方式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是工作面支护采用了自移式液压支架,实现了支护机械化。
这种工艺方式使工作面破煤、装煤、移输送机、支移液压支架等主要作业全部实现了杌械化,大幅度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单产及安全性。
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一般均采用双滚筒采煤机,自开切口进刀。
正常割煤为前滚筒割顶煤,后滚筒割底煤。
液压支架与工作面刮板输送机间用千斤顶连接,可互为支点实现推移刮板输送机和移架。
割煤后可及时依次移设输送机、液压支架;也可先逐段依次移输送机,再依次移设支架。
前者称为及时支护方式,后者称为滞后支护方式。
割煤到工作面下部平巷后,采煤机返回时可再割一刀或空程返回,清理浮煤,前者称为双向割煤方式,后者称为单向割煤方式。
一、双滚筒采煤机工作方式(一)综采工作面双滚筒采煤机的割煤方式综采工作面采煤机的割煤方式是综合考虑顶板控制、移架与进刀方式、端头支护等因素确定的,与普采工作面相同,主要有如下两种:(1)单向割煤,往返一次割一刀。
该方式在工作面中间或端部进刀,适用于顶板稳定性差的综采工作面;煤层倾角大、不能自上而下移架,或输送机易下滑、只能自下而上推移的综采工作面;采高大而滚筒直径小、采煤机不能一次采全高的综采工作面;采煤机装煤效果差、需单独牵引装煤行程的综采工作面;割煤时产生煤尘多、降尘效果差,移架工不能在采煤机的回风平巷一端工作的综采工作面停留。
煤矿开采技术教学设计

煤矿开采技术教学设计引言煤矿开采技术是煤炭行业的核心技术,而且整个社会都受益于煤炭的供应。
为了培养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人才,必须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衔接。
本文将会介绍一个基于项目实践的煤矿开采技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目标1.掌握煤矿基本开采工艺流程;2.理解现代矿山采煤机械技术;3.掌握煤矿安全生产规范。
教学设计内容阶段一:理论学习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煤矿的基本概念、煤矿开采的过程、现代矿山采煤机械的应用等知识。
师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网络学习等方式实现。
阶段二:编写煤矿开采生产计划基于阶段一的学习成果,学生们将被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需要准备一个煤矿开采生产计划。
每个小组的人数以10人为宜,小组长应该由学生主动竞选产生,制定组内分工等计划。
煤矿开采生产计划需要详细规划每一项工程的施工时间、机械、用料等情况,考虑到安全和质量的因素。
阶段三:煤矿生产实操煤矿生产实操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这个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接触到真正的煤炭开采现场,了解生产实际运作的流程,理解并掌握现代煤矿设备(如煤矿钻机、采煤机、输送机等)的操作技术。
煤矿生产实操可以通过学校或者实习企业的协调来实现。
在实操阶段,学生可以根据煤矿生产计划分为若干个组,每个组需要结合煤矿开采生产计划,对实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生产计划进行修正,完成对实际生产过程的模拟演练。
阶段四:生产报告展示生产实操结束后,每个小组需要编写生产报告,其中包括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的总结和反馈。
生产报告还需要包含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对未来生产工作的展望和建议等。
阶段五:课程评估在教学设计的最后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整体表现和课程效果进行总体评估,对好的表现给予鼓励和表扬,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特点本教学设计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加强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结合,在煤矿开采生产计划的制定和实操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2梁银师教案南区学生13级《煤矿开采方法》第2周教案2次4节

20 14至20 15学年第一学期教师授课教案类别:学生课授课专业班级:(南校区)2013采掘1、2班课程:《煤矿开采方法》课程开课时间:2014年9月2日第1周至第22周总课时:132使用教材:中国煤炭教育协会职业教育教材授课教师:梁银师教研室:安全采矿上课次序2-1 授课课时 2授课章节名称第一章第二节井田(煤田)划分三、井田内再划分(一)井田划分成阶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井田划分成阶段能力目标井田划分成阶段教学要点教学重点井田划分成阶段教学难点井田划分成阶段课型新授课。
安全教育安全知识教育教法与学法(教具)多媒体主要教学步聚与内容教学过程设计时间分配一、组织教学1、点名,检查学生人数2、安全知识教育3、复习上次课内容。
二、导入新课第一章第二节井田(煤田)划分三、井田内再划分(一)井田划分成阶段一个井田的范围相当大,其走向长度可达数千米到万余米,倾向长度可达数千米。
因此,必须将井田划分成若干个更小的部分,才能按计划有顺序地进行开采。
1.阶段的划分在井田范围内,沿着煤层的倾斜方向,按一定标高把煤层划分为若干个平行于走向的长条部分,每个长条部分具有独立的生产系统,称之为一个阶段。
井田的走向长度即阶段的走向长度,阶段上部边界与下部边界的垂直距离称为阶段垂高,一般为100 - 250 m,阶段的倾斜长度为阶段斜长,如图1-3所示。
每个阶段都有独立的运输系统。
阶段的下部边界开掘阶段运输大巷,在阶段的上部边界开掘阶段回风大巷,为整个阶段服务。
上一阶段采完后,该阶段的运输大巷作为下一阶段的回风大巷。
2.水平的概念水平通常用标高(m)来表示,如图1-3中的±o、一150、一300m等。
在矿井生产中为说明水平位置、顺序,相应地称为±0水平、一150水平、一300水平等,或称为第一水平、多媒体教学1070第二水平、第三水平等,通常将设有井底车场、阶段运输大巷并且担负全阶段运输任务的水平,称为“开采水平”,简称“水平”。
梁银师教案南区学生13级《煤矿开采方法》第16周教案3次6节

20 14至20 15学年第一学期教师授课教案类别:学生课授课专业班级:(南校区)2013采掘1、2班课程:《煤矿开采方法》课程开课时间:2014年9月2日第1周至第22周总课时:132使用教材:中国煤炭教育协会职业教育教材授课教师:梁银师教研室:安全采矿上课次序16-1 授课课时 2授课章节名称第六章第七节其他机械化采煤工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薄煤层机采工艺能力目标大倾角综采工艺教学要点教学重点大采高综采工艺教学难点大采高综采工艺课型新授课。
安全教育义煤公司煤矿地质工作规定实施细则教法与学法(教具)模型与多媒体主要教学步聚与内容教学过程设计时间分配一、组织教学1、点名,检查学生人数2、安全知识教育义煤公司煤矿地质工作规定实施细则3、复习上次课内容。
二、导入新课第六章第七节其他机械化采煤工艺一、薄煤层机采工艺(一)、薄煤层滚筒采煤机采煤工艺特点1、薄煤层工作面对设备及工艺的要求2、薄煤层采煤机的种类(二)、刨煤机采煤工艺特点(三)、螺旋钻机采煤工艺特点二、大倾角综采工艺(一)、防止刮板输送机下滑(二)、液压支架防滑防倒(三)、采煤机防滑三、大采高综采工艺1、矿山压力显现特点2.大采高综采设备技术要求(1)应采用长摇臂采煤机,采煤机应具有足够的挖底量,以便使采煤机能够跨上输送机过渡槽进行采煤,输送机过渡槽要装备有特殊的挡煤板、管状导轨及相应的齿轨。
(2)采煤机机体应具有调斜功能,以便适应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地质、开采条件的委化,以及俯采、仰采的要求。
(3)输送机的机头、机尾及过渡槽应安装有与支架推移机构相连接的托架及耳板以便实现机头、机尾及过渡槽处的顺利推移。
(4)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采落的煤炭块度一般较大,采煤机和输送机应有大块煤的秽械破碎装备,以保证采煤机和输送机正常工作。
(5)大采高液压支架应具有良好的横向与纵向稳定性和承受偏载的能力。
模型与多媒体教学1070(6)大采高液压支架的结构和性能应具有较好的防片帮能力,为此应提高支架的奄撑力,加强支架对顶板下沉的控制能力,利用伸缔或折叠式前探梁对端面顶板及时支护减小端面空顶距;支架应具有完善的护帮装置,可伸缩护帮板应能平移至顶梁端部以外且具有足够的护帮面积和护帮阻力;支架可采用液压前连杆,当片帮深度较深时,可将压前连杆缩短,使立柱前倾和支架顶梁前移一段距离,以便缩小端面距,达到超前支护的目的。
梁银师教案南区学生13级《煤矿开采方法》第17周教案3次6节

20 14至20 15学年第一学期教师授课教案类别:学生课授课专业班级:(南校区)2013采掘1、2班课程:《煤矿开采方法》课程开课时间:2014年9月2日第1周至第22周总课时:132使用教材:中国煤炭教育协会职业教育教材授课教师:梁银师教研室:安全采矿上课次序17-1 授课课时 2授课章节名称第八章采煤工作面生产技术管理第一节采煤工作面生产组织管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循环方式能力目标作业形式教学要点教学重点劳动组织教学难点工序安排课型新授课。
安全教育《关于印发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安全事故追究制度的通知》教法与学法(教具)模型与多媒体主要教学步聚与内容教学过程设计时间分配一、组织教学1、点名,检查学生人数2、安全知识教育《关于印发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安全事故追究制度的通知》3、复习上次课内容。
二、导入新课第八章采煤工作面生产技术管理第一节采煤工作面生产组织管理采煤工作面生产技术管理是矿井生产管理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采煤工作面的生产组织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是实现矿井高产、高效和安全生产的基本保障。
第一节采煤工作面生产组织管理采煤工作面生产过程的组织是采煤生产管理的基本内容,其目的是使采煤工作面生产过程在各环节、各工序之间,在时间、空间、能力的配合上达到合理安排,紧密衔接,协调配合,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采煤工作面生产组织管理包括循环方式、作业形式、劳动组织及工序安排的确定及实施等。
一、循环方式采煤工作面的“循环”就是完成工作面落煤、装煤、运煤、支护和放顶(或放顶煤)等工序的全过程,并且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
炮采、普采工作面多以完成工作面放顶工序作为完成一个循环的标志;综采工作面一般是以完成进刀或移架工序作为完成一个循环的标志;放顶煤采煤工作面则是按完成一次放煤工序过程作为完成一个循环的标志。
循环方式是循环进度和昼夜循环次数的组合。
采煤工作面的循环方式主要分为单循环与多循环两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我国煤炭资源分布我国是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多的国家,2006年煤炭产量为23.5亿吨;煤炭资源丰富,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区都有不同数量的煤炭资源分布,已知的含煤面积约为55万平方公里,累计探明总储量为78223.4亿吨。
仅次于俄罗斯,居世界第二位。
据预测,我国煤炭资源远景储量为50592亿吨;保有储量为10025亿吨。
仅次于俄罗斯、美国,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的三大聚煤期:石炭二叠纪、侏罗纪、第三纪。
根据地质构造带为界,全国划分为五个聚煤区:1.华北聚煤区:包括山西、山东、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内蒙古大部、江苏北部、辽宁和吉林南部。
其煤炭资源量占全国总煤炭资源量的53%。
2.西北聚煤区:包括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西部。
其煤炭资源量占全国33%。
3.东北聚煤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
其煤炭资源量占全国8%。
4.华南聚煤区:包括贵州、广西、广东、海南、湖南、湖北、重庆、江西、福建、江苏和安徽南部、四川和云南大部。
其煤炭资源量占全国5.9%。
5.滇藏聚煤区:包括西藏、青海南部、四川和云南西部。
煤炭资源量占全国0.1%。
二、煤炭资源赋存的主要特点1.成煤地质年代长。
从早古生代至第四纪,均有煤炭沉积。
具有工业价值煤层形成始于早石炭世,成煤期自老到新有:早古生代、早石炭世、早二叠世、石炭二叠纪、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侏罗世、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等十一个地质年代。
2.地质构造多,煤层赋存条件多样按煤层厚度分:薄煤层占17.36%,中厚煤层占37.84%,厚煤层占44.80%。
按煤层倾角分:缓倾斜煤层占85.95%,倾斜煤层占10.16%,急倾斜煤层占3.89%。
我国资源赋存特点是缺油、少气、富煤。
全国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仅占化石能源探明储量的6%,其余94%为煤炭。
煤炭1000米以浅保有储量约1万亿吨,其中探明可采储量1145亿吨。
煤层气35万亿立方米。
按目前生产和消费水平,可以开采使用100年以上。
而石油可采储量只有38亿吨,可采年限仅20年;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8万立方米,探明剩余可采储量可开采37年。
三、煤的形成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煤是由高等植物转化而来的。
1.成煤植物:植物分为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
由低等植物形成的煤称为腐泥煤;由高等植物形成的煤称为腐植煤。
目前开采主要是腐植煤。
2.成煤作用:煤由植物经过漫长极其复杂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作用转变而成的。
成煤作用分为两个阶段:泥炭化阶段、煤化阶段。
四、成煤的必要条件1.植物条件:植物是成煤的原始物质。
2.气候条件:潮湿、温暖的气候是成煤的必要条件。
3.地理条件:发生大面积沼泽化的自然条件。
4.地壳运动条件:地壳大幅度快速下沉。
五、煤的工艺性质1.煤的工业分析:煤的工业分析是评价煤质的基本依据。
包括测定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和计算固定碳等四个项目。
①水分:分为内在水分和外在水分。
外在水分很容易蒸发。
②灰分:煤燃烧后的残留物质。
灰分是煤中的有害物质,灰分越高,煤质越差。
按照灰分高低将煤分为六级。
特低灰煤(小于 5.00%)、低灰分煤(5. 01~10.00%)、低中灰煤(10.01~20.00%)、中灰分煤(20.01~30.00%)、中高灰分煤(30.01~40.00%)、高灰分煤(40.01~50.00%)。
③挥发分:反映煤中有机质性质,煤的变质程度。
④固定碳:焦渣减去灰分。
2.粘接性:它是评价焦煤、动力煤的主要指标。
包括粘接指数、胶质层最大厚度、奥-阿膨胀度。
3.煤的发热量:单位质量的煤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
按照煤的发热量高低将煤分为六级。
低热值煤(8.50~12.50MJ/kg)、中低热值煤(12. 51~17.00 MJ/kg)、中热值煤(17.01~21.00MJ/kg)、中高热值煤(21.01~24.00 MJ/kg)、高热值煤(24.01~27.00MJ/kg)、特高热值煤(大于27.00MJ/kg)。
六、最新煤炭分类国家标准:将煤炭分为14类。
分别是:无烟煤(WY)、贫煤(PM)、贫瘦煤(PS)、瘦煤(SM)、焦煤(JM)、1/3焦煤(1/3JM)、肥煤(FM)、气肥煤(QF)、气煤(QM)、1/2中粘煤(1/2ZN)、弱粘煤(RN)、不粘煤(BN)、长焰煤(CY)、褐煤(HM)。
七、煤层分类1.煤层按厚度分类①薄煤层:地下开采厚度在1.3m以下,露天开采在3.5m以下的煤层。
②中厚煤层:地下开采厚度在1.3m~3.5m,露天在3.5m~10m的煤层。
③厚煤层:地下开采厚度在3.5m以上,露天在10m以上的煤层。
2.煤层按倾角分类①近水平煤层:地下开采倾角在8º以下,露天倾角在5º以下煤层。
②缓倾斜煤层:地下开采倾角在8º~25º,露天倾角在5º~10º煤层。
③倾斜煤层:地下开采倾角在25º~45º,露天倾角在10º~45º的煤层。
④急倾斜煤层:地下或露天开采倾角在45º 以上的煤层。
3.煤层按稳定性分类①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很小,变化规律明显,煤层结构简单或较简单,全区可采或基本可采的煤层。
②较稳定煤层: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变化规律较明显,煤层结构简单至复杂,全区可采或大部分可采,可采范围内厚度变化不大的煤层。
③不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变化规律不明显,煤层结构较复杂至复杂煤层。
④极不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极大,呈透镜状、鸡窝状,一般不连续,很难找出规律,可采块段分布零星的煤层。
4.煤炭按煤的含碳量和煤化程度分类⑪硬煤(含无烟煤、烟煤)⑫褐煤⑬泥炭。
①无烟煤:含碳量90%~98%,煤化程度较高,挥发分低,密度大,燃点高,无粘结性,燃烧时多不冒烟。
②烟煤:含碳量75%~90%,煤化程度低于无烟煤高于褐煤,特点是挥发分产率范围宽,不结焦与强结焦均有,燃烧时有烟。
③褐煤:含碳量60%~75%,煤化程度低,特点是外观多为褐色,光泽暗淡,含有较高内在水分和不同数量腐植酸。
④泥炭:含碳量50%~60%,高等植物遗体,在沼泽中经泥炭化作用形成的一种松散富含水分的有机质堆积物。
八、煤炭开采带来的主要问题1.资源有限,不可再生。
2.开采利用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3.开采与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煤炭开采中的安全问题。
5.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九、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历程煤炭的用途:工业动力、火力发电、化学工业原料、民用燃料。
我国煤炭开采历史悠久,距今有6800+/-150年的历史。
公元前2700年黄帝时代,中国出现了早期的采矿业,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00年)煤炭成为重要商品;17世纪中叶,宋应星编著了世界上第一部记录煤炭开采的技术著作《天工开物》。
1949年全国煤炭产量为0.32亿吨,2002年全国原煤产量为13.93亿吨。
其中:国有重点煤矿生产7.12亿吨,国有地方煤矿生产2.63亿吨,乡镇煤矿生产4.18亿吨;2004年全国原煤产量达到19亿吨;2006年全国原煤产量达到22.5亿吨。
我国煤炭开采技术经历了七个阶段:手镐采煤—风镐采煤—爆破采煤—普通机械化采煤(普采)—高档普通机械化采煤(高档普采)—综合机械化采煤(综采)—综合普通机械化放顶煤采煤(综放)。
据专家分析,2050年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仍将占50%以上。
十、教学重、难点与学习方法1.教学重、难点§1 井田开拓基本知识:井田内再划分、矿井储量、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2 井田开拓方式:平峒、斜井、立井、综合开拓;井筒形式分析与选择。
§3 井底车场:井底车场调车方式及通过能力、井底车场形式及其选择。
§4 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井筒的数目及位置、开采水平的划分、开采顺序、采掘关系与三量管理、水平大巷布置、矿井开拓延深、矿井技术改造。
§5 采煤方法概述:采煤方法概念及其分类、采煤方法的选择、采煤方法发展方向。
§6 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基本规律(选):矿山压力基本概念、采煤工作面围岩移动特征、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规律。
§7 缓斜倾斜煤层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煤系统:单一薄及中厚煤层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煤系统、煤层群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煤系统、采区车场形式。
§8近水平煤层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煤系统(选):井筒数目及位置、开采水平划分。
§9 长壁采煤法采煤工艺:炮采工艺、普采工艺、综采工艺、其他条件下机采工艺、倾斜长壁采煤法采煤工艺特点、采煤工艺特殊技术措施、采煤工艺方式选择。
§10 采煤工作面生产技术管理:生产组织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
§11 厚煤层放顶煤采煤法(选): 基本特点及类型、放顶煤支护设备、放顶煤工作面矿压显现特点及顶煤破碎规律、放顶煤采煤工艺、厚煤层放顶煤采煤法技术发展展望。
§12急斜煤层采煤法:开采特点、采区巷道布置方式、走向长壁采煤法、伪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水平分段放顶煤采煤法、水平分层及斜切分层采煤法、仓储采煤法。
§13 柱式采煤法(选):柱式采煤工艺、柱式采煤法特点及适用条件。
§14 其他采煤法(选):“三下一上”采煤方法、水力采煤法、水砂充填采煤法、深井采煤、煤炭地下气化。
§15 矿井开采设计:设计依据、程序和内容、设计方法、矿井开拓设计示例。
§16 采区方案设计:采区设计依据、程序、步骤和内容、采区参数的确定。
§17 采区车场轨道线路设计:轨道线路设计基础、采区下、中、上部车场设计。
§18 采区峒室设计:采区煤仓、采区绞车房、采区变电所、采区水泵房设计。
2.学习方法煤矿开采技术课程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学习方法:认真学习书本知识,记好笔记;积极参加实习实训;独立完成课程设计。
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①薄煤层②中厚煤层③厚煤层④近水平煤层⑤缓倾斜煤层⑥倾斜煤层⑦急倾斜煤层。
2.我国三大聚煤期和五个聚煤区域。
3.我国煤炭资源赋存的特点。
4.我国的开采技术经历的七个阶段。
5.最新煤炭分类国家标准。
6.煤炭开采带来的主要问题。
§1 井田开拓基本知识§1.1矿井生产概况一、基本概念1.煤田: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含炭物质沉积形成基本连续的大面积含煤地带。
2.矿区和矿区开发开发煤田形成的社会组合,成为矿区。
根据煤炭储量、赋存条件、煤炭市场需求量、投资环境等情况,确定矿区规模,划分井田,规划井田开采方式、规划矿井或露天矿建设顺序、确定矿区附属企业的类别、数目和生产规模、建设过程等,总称为矿区开发。
3.井田:在矿区内,划归给一个矿井开采的部分煤田。
二、矿井巷道矿井井巷按其所处空间位置和形状,可分为垂直巷道、水平巷道和倾斜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