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流动的花朵为何难以与城市融合》有感

合集下载

《流动娃》舞蹈观后感

《流动娃》舞蹈观后感

《流动娃》舞蹈观后感艺术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但是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归纳可以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是生活的体现。

舞蹈作为一门艺术自然也不例外,生活为舞蹈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所以就更加需要从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走进群众、融入群众,用作品去传达他们的心声,抒发他们的情感。

少儿舞蹈《流动娃》就因贴近生活、反映时代风貌,引起观众的共鸣和社会的关注。

2011年,反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获得公平教育机会的少儿舞蹈《流动娃》获得第六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少儿组唯一的金奖。

之后,舞蹈《流动娃》六进北京上央视,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13年2月,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文化部蔡武部长在讲话中盛赞舞蹈《流动娃》是未成年人题材文艺作品中“广受好评的精品佳作”。

一、精心选材寄托时代情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进城务工农民规模持续扩大,其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出现越来越多的家庭化流动趋势。

他们就像候鸟一样迁徙流动,这其中的流动儿童面临不能及时入学甚至是失学的问题,更是让人牵肠挂肚。

而舞蹈《流动娃》正是关注现实问题,反映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情怀,以广东这个全国农民工大省的流动人员子女为主人公,以幽默、生动、极具表现力的舞蹈语言,把来自全国农民工大省的孩子,分别以四川的芙蓉花、河南的牡丹花、陕西的石榴花、安徽的月季花冠名,表现了他们“坐着火车,跟着爸妈,去广东新家”,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之下,幸福成长、获得平等读书机会的感人故事。

《流动娃》关注外来工子女的教育这一现实问题,通过巧妙地编排手法,在舞蹈结构上,将叙事与抒情相交融合,在舞蹈语汇上,将外显与内隐对比互动,从而凸显时代情怀。

整个舞蹈通过小演员们犹疑的举止、期盼的眼神和欢愉的笑颜,展现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以及渴望学习的愿望,让观众们感同身受,我们如何忍心让他们失去学习的机会,失去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飘零的花—读后感

飘零的花—读后感

若说每一个远离故土的男孩都是一株无根的草,那么每一个身处异乡的女孩就是一朵飘零的花!我们用青春和血汗繁荣了别人的城市,却荒芜了自己的家园!无意中看到一位四川同乡写的记实文学《我是一朵飘零的花》,感慨颇多。

一个被某知名大学录取但由于家庭原因无法进入高校学习的女孩,经过辗转反侧来到被称作世界工厂的心脏---东莞,期间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件,真实描述了个人经历和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

文中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以及对个人命运的不屈抗争,堪称当代写实版《平凡的世界》。

海燕,一个坚强、勇敢、善良、美丽的女孩。

她带着一腔热忱去,希望能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供弟弟上学,帮助体弱多病的母亲缓解家里的经济负担。

然而,她太单纯了,单纯的近乎愚蠢,从未离开过家乡的她在东莞的打工经历让她身心俱疲,心力交瘁。

从一下火车起,她就开始受骗,打一个从广州到东莞的仅仅2分钟的电话就要120元。

后来又被那个老板以假币为接口再次讹去100元。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她坐上去东莞的黑车,再次被敲诈。

好不容易到达目的地,不但要和男人共挤一间房间,还要为没有暂住证而担惊受怕。

第一份工作一个月仅仅150元工资,因为她仅仅做了半个月,工资居然一分钱都没有给她结算。

每天的伙食也让人难以下咽,说是猪食也不为过。

后来虽然跳槽,但是待遇并没有提高多少。

她仅仅诉说自己的遭遇,但是通过她的眼睛,让我看到了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光环下堆积的累累白骨。

海燕仅仅是千千万万个涌入东莞的打工妹之一。

但是正是这千千万万的打工仔、打工妹以尊严和生命为代价,换来了我国经济的持续繁荣,换来了所谓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换来了所谓的“中国崛起”,换来了“中美两极世界”。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当年的知青,其实还是享有城市人的某些特权,但现代的这些打工者,辛辛苦苦,换来的仅仅是一点点可怜的血汗钱,就是这点血汗钱,还要将大部分寄回家,给年迈的父母支撑家庭,给幼小的弟妹读书学习;他们整天与机器为伴,在流水线上忍辱负重,被动地、默默地忍受着诸多生存的艰辛与磨难。

申论流动与新生范文

申论流动与新生范文

申论流动与新生范文流动,就像风,带着未知与可能,吹过每一个角落;新生,则似春芽,在不经意间破土而出,带来惊喜与希望。

这两个词,看似抽象,却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就拿我家附近的那条老街来说吧。

曾经,它是那么的破旧与沉寂。

街道狭窄,路面坑洼不平,一下雨就积水成潭。

两边的店铺,大多是些老旧的杂货店,门可罗雀。

住在那里的人们,也似乎被生活的艰辛压得喘不过气来,脸上少见笑容。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变化开始了。

先是一些年轻人,带着新奇的想法和无限的热情,租下了那些闲置的店面。

他们把店面装修得时尚而有个性,有的开起了咖啡店,有的办起了创意工作室,还有的卖起了手工艺术品。

原本冷冷清清的老街,开始有了生气。

那些咖啡店,不再是简单的卖咖啡的地方。

店里的布置温馨又舒适,墙上挂着本地艺术家的画作,角落里摆放着绿色的植物,让人一进去就感到放松和愉悦。

咖啡师们用心地调制着每一杯咖啡,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创作一件艺术品。

他们会跟顾客交流咖啡的口感,分享咖啡豆的故事,让一杯咖啡不仅仅是一杯咖啡,而是一种体验,一种情感的交流。

创意工作室里,总是充满着奇思妙想。

设计师们在纸上涂涂画画,将脑海中的灵感转化为现实。

他们的作品,有的充满了未来感,有的则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独特诠释。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商品,更是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表达。

卖手工艺术品的店铺,也是别有一番风景。

店主们亲手制作的各种小玩意儿,精致而独特。

有木雕的小动物,有手绘的明信片,还有用旧布料做的玩偶。

每一件作品都带着制作者的温度和心意,让人爱不释手。

随着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老街的人气越来越旺。

不仅年轻人喜欢来这里逛逛,就连一些老年人也被吸引了过来。

大家在这里交流、分享,原本陌生的邻里关系变得热络起来。

而且,老街的变化还不止于此。

政府也注意到了这里的发展,开始对街道进行改造。

路面重新铺设了,变得平坦又宽敞;街边种上了花草树木,让空气变得清新宜人;还增设了休息的长椅和路灯,让人们在漫步时更加舒适和安全。

流动与新生 申论

流动与新生 申论

流动与新生申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工作,居住,教育和其他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一个地方流动到另一个地方,而这种流动变化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流动生活。

受到这种新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从一个地方流动到另一个地方,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流动生活。

流动生活为参与者提供了许多优势和更多的机会。

首先,流动生活可以拓宽参与者的视野。

通过流动,参与者可以发现不同的环境和文化,了解不同的人文价值和价值观,拓宽参与者的视野。

其次,流动生活也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

参与者可以体验不同的气候和环境,可以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学习机会,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人群,增强社交能力,增加职业机会。

同时,流动生活也会带来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流动可能会耗费参与者大量的资源,尤其是时间,金钱和精力。

其二,流动生活也会带来一些文化上的挑战。

在不同的地方,文化习俗有很大的差异,参与者可能会因为文化冲突而产生困扰。

此外,流动也可能使参与者失去与他人相处的机会,甚至会失去家庭朋友圈。

流动本身并不好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选择。

我们必须尊重并尊重不同人的选择。

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方面,参与者和当地社区都应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共同维护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此外,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应该通过完善相关政策,为参与者提供更多的支持,确保他们可以在此过程中得到安全保障和平等待遇。

综上所述,流动生活表明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化、全球化的时代。

参与者在选择流动生活时,既要考虑到自己的优势和机会,也要审慎考虑到挑战和困难。

他们应该以积极面对和积极参与的态度,尊重他人的选择,把握良机,为共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新生的世界注入新的活力。

读《自然的脱嵌》有感

读《自然的脱嵌》有感

读《自然的脱嵌》有感作者:马郁靖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7年第04期(兰州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00)(一)传统的游牧生活张雯通过详实的访谈资料的勾勒出“走敖特尔”等游牧行为中包含的地方智慧及宗教传统赋予蒙古族的自然生态观念。

王明珂认为“游牧”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是人类利用农业匮乏之边缘环境的一种生计方式,利用草食动物之食性与他们卓越的移动力将广大地区人类无法直接消化、利用的植物资源,转换为人们的肉类、乳类等食物以及他们生活所需,是一种单位土地产值相当低的生产方式。

①我国牧民大致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甘肃、西藏的一些地区,在这些干旱时有发生的地区,降雨量常常决定着游牧民的动向,因此牧业的流动性就至关重要,不断的移动充分的利用了分散不均的水、草资源,也让游牧民族形成了轻视土地所有权而重视土地的使用权的观念。

在游牧与自然共呼吸的数千年中,滋养了人与自然和谐亲密的关系。

笔者在田野中常听到年长的牧民回忆道,“妈妈不让我折断树枝,只能捡”,“春天母羊下崽,小羊睡着这蒙古包这头,我们睡在那头”…张雯用莫斯“整体性社会事实”来描述传统游牧时代中的“自然”—“草原不仅指生态环境本身,还代表着牧民游牧的生计方式和合作互助的社会关系,它同时还是牧民崇拜的神灵,是养育他们的母亲,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②。

(二)迈向“现代化”的草原在历史典籍中对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就倾向于突出无目的性的“游”及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汉文正史中“游牧”最早见于《新唐书》中吐火罗“北有颇黎山,其阳穴中有神马,国人游牧于侧,生驹辄汗血”③,而现代意义上所说的游牧则初见于清朝《清史稿》“蒙古地方幅员辽阔,蒙众皆则水草旺处游牧,相距数十里始有毡庐”④,《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人“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

”⑤正如阿拉腾所言这是一种农耕文化对异文化界定的結果⑥,并成为农耕民族千年来对游牧文化刻板印象的主基调。

摸排卷09 论述类文本阅读-高三语文考前必考考点梳理摸排卷(原卷版)(江苏专版)_1

摸排卷09 论述类文本阅读-高三语文考前必考考点梳理摸排卷(原卷版)(江苏专版)_1

2020年高三语文考前必考考点梳理摸排卷09 论述类文本阅读【梳理清单】一、三种题型:1.分析概念、句子和信息筛选。

理解概念主要考核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命题的方式一般为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等。

主要错误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与文中概念的内涵、外延的细微差别。

2.归纳内容要点。

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设错方式一般为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近几年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点,重点注意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

3.归纳内容要点简答题。

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

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4.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江苏卷要向课标卷靠拢,今年有可能学习课标卷出现相关论证的试题,这些在以前江苏卷一直也是重点考核的内容)主要考核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论证的方法等。

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重点注意用文中的观点分析文外的事例,活用生活中的事例佐证文中的观点的试题。

二、六类素材1.传统文化思想;2.传统文化符号;3.传统文化保护;4.文艺理论;5.社会热点(重点注意疫情和扶贫攻坚);6.前沿思想、科技理论;【考点摸排】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考语文试题2套附答案

春考语文试题2套附答案

XX市2016年春季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卷一〔选择题和卷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卷一〔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0个小题,在每个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字母代号选出,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本大题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是A.濡.养<rú> 寰.宇<huán> 摩肩接踵.〔zhǒng 风驰电掣.<chè>B.沆.瀣<hàng> 崚.嶒<líng> 腾挪跌宕.<dàng> 万籁.俱静〔làiC.菲.薄〔fēi> 皈.依<guī> 孑.然一身<jié> 振聋发聩.〔kuìD.愤懑.<mèn> 泥淖.<nào> 言简意赅.<gāi> 沁.人心脾〔xì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A.遇到挫折,他就自抱自弃,从此旧习毕露,写过的计划也就作废了。

B.对假冒和作伪,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健全法制,严加防犯。

C.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草菅人命,把老百姓逼上了造反的道路。

D.老唐误信友人劝说,导致投资失败,如今已到了走头无路的地步。

3.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小屋了自己的艰难岁月,有很长一段时间,谁也记不得什么人曾经在这里出生。

②我时时在中国古典诗歌地天地里,体会最细微地感情,捉摸耐人寻味地思想。

③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的组成部分。

A.度过徘徊质疑B.度过徜徉置疑C.渡过徘徊置疑D.渡过徜徉质疑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A.天刚蒙蒙亮,薄雾还还未散去,田家的烧饼、潘家的包子、李家的肠子面等……热腾腾的蒸汽搅合在一起,唤醒了整座老城。

流动的花朵读后感3篇

流动的花朵读后感3篇

流动的花朵读后感3篇流动的花朵读后感1寒假期间,我读了一本徐玲的著作《流动的花朵》。

他被称为流动的花朵,他期待着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可是他一个快乐无忧的五年级学生,跟随父母漂泊异地,却遭遇了我们从未有的挫折,他就是故事的主人公王弟。

品学兼优的王弟是五⑵班的优等生,从乡下来到城市的他虽然生活十分艰辛,但是他却觉得十分幸运,同学们的爱,老师的关怀,人们的友好,都让他有一种奋力向上的力量。

王弟是那么地渴望像城里人一样快乐、幸福无论是王弟、钱国钱、刘端端还是叶客倩,都是外地生,和城里人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他们却都有这种胡杨精神支撑前行,依然是傲然挺拔。

但是,有一天他被分到一个临时组建的班级,只因为他是外地生,孤立感迅速萦绕在他的身旁,然而,更让他难过的是他将要去一所绿叶学校,与老师和同学们分开,离开那个熟悉的校园,遇到更大的挫折与困难,但他仍然靠着这种胡杨精神支撑前行,依然是傲然挺拔。

胡杨,它挺立在无边的沙漠,把根深深扎进沙土,顽强的支撑起生命的绿洲,是的,也许人生路上会有无数片的沙漠,但只要我们学习这颗英雄树,一路上就能沐浴着阳光和露水,最终傲然挺拔。

流动的花朵读后感2最近不知不觉读了好多本书,我想,让我深受感动的一本书就数这本《流动的花朵》了。

这本书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从乡下来的王弟和姐姐跟随父母来到了一座美丽的江南城市,虽然生活无比艰辛,可王弟觉得自己非常的幸运,城市对外来人员的包容,政府对农民子女教育的高度重视,同学的友爱,老师的关怀,人们的友好,让王弟从心底里滋生出奋发向上的力量。

王弟是那么的渴望,能像城里人那样快乐、幸福地生活。

无论是王弟、钱国钱、刘端端还是叶客倩,都是外地来的孩子。

和城里人有着巨大的差距,可是他们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精神,这种精神使他们更加向往着城里的生活。

来到了城里的王弟,经常受到城里人的侮辱,但是他们不怕困难,因为他们有着城里人的支持,就像他的好朋友左伟,和他是那么的友好,所以,王弟经常能得到好朋友的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流动的花朵为何难以与城市融合》有感
读到这片文章还是在几年前,那是在一份语文试卷上,因为很有感触及一些其他原因,所以一直保留到现在。

今天就让它成为我的第一篇日志吧。

当前,随着大城市对日益饱和的城市资源的不断“挖潜”、公共财政的不断增支、“两为主”(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志公办中小学为主)方针的贯彻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问题似乎得到了初步解决。

流动的花朵在城市过的好吗?学的好吗?与学校老师、小伙伴的关系融洽吗?能适应城市文化吗?在异乡能产生归属感吗?将来会有发展吗?前不久,河南郑州一项大型调查显示,该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普遍易产生学习焦虑以及自卑、孤独、烦躁心理,很难融入同龄群体。

2010年,上海市教课院普教所曾选取上海、南京等5市17所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学校,进行融合问题调查。

这两次调查结果十分相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了城市却难以融入城市。

我们过去多是从宏观着眼,由政策入手来解决问题。

如果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仅是简单地将他们从乡村带到城市,在公办学校寻得一张课桌,那么,造成一个独特群体成长缺失的症候便已隐约可见,整个社会也将为之付出巨大代价。

现在,到了从文化着眼、由个体入手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时候了。

一个在浙江上学的孩子跟随父母会老家青海过年,刚住了两天,就说“我要回家了”。

这个孩子指的“家”,是浙江。

对他来说,家乡的概念和父母那辈人心中的家乡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中的很多人出生在城市并在城市里成长。

社会学上有一个“文化混血儿”的比喻:这部分人的身份意识是模糊的,心理状态呈现出既有希望又唱怀失望,痛苦与憧憬存,自尊与自强同在等特质。

新一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渴望融入城市社会,享受和城里孩子平等的待遇,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在各个现实层面都遭遇“想融而不能融”的困境。

身份意识影响着融合。

有一个就读于打工子弟学校的小女孩在课堂上这样描述自己的理想:“我要好好读书,长大后当城管!我当城管,在街上碰到妈妈的菜摊时,就可以慢慢追,慢慢撵!”而在说这番话之前几天,她的妈妈买菜时因为躲避城管追赶,撞在电线杆上受了伤。

理想的存在,其意义正在于为平淡的人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可“慢慢追”,“慢慢撵”,又是何等微不足道,让人在为小女孩的微小理想唏嘘不已的同时,不得不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未来画上一个问号。

文化冲突影响着融合。

固守传统的乡土社会与具有现代性的城市社会,文化特质明显不同。

最外显的表现,就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会感觉到自己的方言、衣着、饮食与城市学生格格不入。

更深层次的文化冲突来自于行为习惯、生活节奏、价值体系上的综合差异。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罗大佑的歌词反映的正是城市新移民因文化隔阂而产生的一种深深的心理孤独。

不同文化的了解、交融显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城市胸怀影响着融合。

一些城市居民具有优越感,对外来人口天然具有排斥心理和偏见,一些机构和学校在公务中存在歧视现象。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需要的是城市和城市居民的大视野和大气魄。

说到底,“融入”属于深层社会问题。

户籍制度尚未“破题”,城市化浪潮已迅速而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令人措手不及的社会整合。

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居民在医疗服务、教育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都
具有乡村居民无法比拟的优势,而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势必造成“争利”现象。

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第一步是力争做到同城待遇,第二歩才是消弭同城隔阂。

因而,“融入”是一个时间跨度更长、更深也更难的问题。

破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难题的主阵地在教育。

发挥教育“粘合剂”的作用,促进社会整合,让流动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我们不能把解决方案仅仅停留在“两为主”的政策层面,也不能停留在“适应教育”的微观层面,而要把教育放大到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高度。

虽说近几年来政策在不断放开,但对于基层农民子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我依然见到自己的弟弟妹妹像自己曾经那样,因为不能在异地参加中考而不得不回到家乡就读,命运就此改变,他们将失去很多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