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复2015届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2.4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时提升作业(含2014年高考模拟题)新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201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14单元 第33课《探究世界的本质》.pdf

201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14单元 第33课《探究世界的本质》.pdf

(4)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是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多变易逝的联系。 提醒 (1)规律不等于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2)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它们是主观的,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 律。(3)规律是客观的,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4)规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动态发布命题特点2013·北京高考,27 2012·安徽高考,10 2012·江苏高考,28 2012·海南高考,25(2)结合古诗词或者具体材料围绕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按客观规律办事等理论进行测试 ,难度较高。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也有主观题测试。命题点1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典例5 (2012·安徽高考)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答案 D 解析 从诗句中“常道”“常数”“常体”我们能够看到材料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原理,D项与其寓意相近。A项强 调了立足点不同,人们的认识和感觉就不同;B项强调了动与静的对立统一;C项强调了意识能动作用和事物发展是前进 性和曲折性的统一,A、B、C三项均与题意无关。 变式训练5 日全食是指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球挡住全部太阳光的天象。整个日全食的过程分成初 亏、食既、食甚、生光和复圆五个阶段。对地球上的某一具体地点来说,平均大约370年才能出现一次日全食。材料体 现的哲理是( ) A.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B.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C.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D.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主观的 答案 A 命题点2 按客观规律办事 典例6 (2013·北京高考)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 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 ) 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 B.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 D.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中的“超前”、“超负荷”“事与愿违”可以看出,有些家长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忽视了教育规律及 孩子的成长规律,故应选B项。A、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要求。 典例7 (2012·海南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一些地方抓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发掘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市场运作成功地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如山西 打造的晋商文化品牌名噪一时,浙江宁海创办的“开游节”巧用徐霞客游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徒步旅行者参与,呼和 浩特举办的“昭君文化节”因高扬民族团结文化而倍受游人青睐。 随着文化市场不断发展,历史名人、“名人故里”之争日益激烈,一些地方无视历史事实凭空臆造“历史人物”搞 旅游开发,把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作为“文化名人”来开发,甚至利用文学作品中的负面人物形象举办主题文化活动 。但是,这些盲目搞文化旅游的做法,并没有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材料表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有的成功有的失败。运用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相结 合的观点对此加以说明。 答案 (1)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尊重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从而取得成功。 (2)脱离实际,靠虚构历史文化名人等来搞文化旅游,无视客观规律的制约,不可能取得成功。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旅游文化产业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4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4

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单项选择题1.2014年是达尔文诞辰205周年,他发表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在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彩,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 )①生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②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内因③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④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2.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嫦娥三号等。

这表明(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3.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蔬菜,根据海拔高度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

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4.2013年4月3日,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由其主持的AMS(阿尔法磁谱仪)项目在历时18年实验,已经发现超过40万个正电子,这些正电子有可能来自于脉冲星或者人类一直寻找的暗物质。

这一研究成果,进一步佐证了( )①世界统一于物质②构成世界的物质成分是一样的③客观世界的多样性④物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5.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 )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6.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201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名师预测:专题33 探究世界的本质.pdf

201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名师预测:专题33 探究世界的本质.pdf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客观性 17.2013年3月9日,内蒙古、北京等地发生了沙尘天气,这是自2月24日出现以来的第四次沙尘天气,范围更广、 强度更强。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分析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依据。 17.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漳州建成更加宜居宜业、更具魅力活力的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漳州市正式 出台《漳州生态市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要运用生态经济、环境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跨越 发展与持续发展,着力推动生态环境改善、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生态 市建设机制,至2015年将我市建设成为创业创新、又富又美的国家级生态市。 运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评述漳州生态市建设规划。
1.2013年,自然灾害频发,全球经济“伤不起”。自然界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依据是( )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②人类社会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③自然界是客观的 ,它的存在和运动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出发点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二者都( ) A.没有看到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 B.认为物质是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C.没有看到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没有认识到物质是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3.《深圳特区报》报道,由于在非洲相继出土了被认为是最早的人类遗骸化石,人类“走出非洲”说一度占了上 风。最近几年,亚洲和欧洲考古所发现的人类化石的年代并不晚于在非洲发现的那些化石。大量化石和文化遗物证明 ,人类起源于动物界,人类的进化演变是从古猿、直立人、智人到现代人。这表明( )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依存 B.人类产生前的自然界才具有客观性 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有区别的 D.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4.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曾激励了无数南开学子。下列校训所蕴含的哲理与之相一致的是( ) A.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B.悉尼大学:繁星纵变,智慧永恒 C.麻省理工学院:理论与实践并重 D.华盛顿大学:力量借助于真理 5.(2013·天津一中月考)“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句诗不仅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了( )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C.城市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D.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解析:选D 洛阳城的兴衰承载着千古兴亡,即洛阳城是千古兴亡这一运动的载体,答案为D。 6.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毕尔生认为,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 两种说法都是( ) A.离开静止谈运动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D.离开物质谈运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7.2012年,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和国立天文台的研究小组发表公报称,他们利用昴宿星团天文望远镜,发现 了宇宙诞生初期形成的原始星系团,其中8个星系集中在距离地球127.2亿光年的地方。该发现表明的哲学道理有( ) 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②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 ③人能够能 动地认识客观世界 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3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 性和稳定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 ①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②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无条件的 ③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④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政治名师讲练大一轮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三十四探究世界的本质

政治名师讲练大一轮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三十四探究世界的本质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三十四探究世界的本质(20分钟70分)一、判断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2.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唯一特性是一回事。

(×)3.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4.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职业,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

其哲学依据是( )A.意识具有反作用B.世界是可知的C.世界的本质是物质D.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解析】选C。

习近平的话强调的是从实际出发想问题做事情,选C;A强调的是意识的作用,不选;B强调的是世界的可知性,不选;D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5.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登上月球、绕地球飞行、建成载人空间站。

宇航员在茫茫太空中发现的只有物质。

这表明( )①神创论的观点是错误的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③自然界是物质的④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选C。

“宇航员在茫茫太空中发现的只有物质”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选①②③;④材料未体现。

6.人口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具能动性的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这表明(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②人口因素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要素③生产力是主观的精神力量,不具有客观性④生产关系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选D。

人口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具能动性的力量,表明人口因素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要素,②符合题意。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4.2.4探究世界的本质课时作业提升练 新人教版必修4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4.2.4探究世界的本质课时作业提升练 新人教版必修4

探究世界的本质(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最近,韩国研究人员研究出一种与微电子兼容的方法来生长石墨烯,成功合成了多层石墨烯,进而解决了石墨烯制造方法与微电子器件不兼容的难题。

这一研究成果的取得( )①与科研人员的主动探索密切相关②因人类的行为而改变了事物的属性③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规律的重大进步④建立在发挥人类思维潜能的基础上A.②④B.①③C.①④D.②③【解析】选B。

采用新方法合成多层石墨烯,体现了科研水平的提高,说明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事物的属性是自身固有的,不能改变,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属性,②错误。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④错误。

2.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

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与“事物”是(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③客观与客体的关系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A。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从物质具体形态中高度概括抽象出的最本质的东西,而“事物”指的是物质的具体形态,故①②正确。

3.有关研究显示,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紧密。

一个物种的消失,一般可影响5~20个物种的功能与生存。

每一种鸟类的消失,都将有大约90种昆虫、35种植物、2~3种鱼类随之灭绝。

每两种鸟类消失,则必然会有一种哺乳动物随之灭绝。

这说明( )A.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B.自然界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和人类的活动无关C.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D.自然界的事物变化万千,人们不可捉摸【解析】选A。

自然界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但与人类的活动无关的说法则是错误的,B项不选。

D项中“不可捉摸”错误。

C项与题意不符。

材料体现的是自然界的客观性,A项正确。

4.即使蒙住了眼睛,也不等于世界漆黑一团。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第33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时作业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第33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时作业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第14单元第33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据此回答第1~4题。

1.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宣布,在暗能量的作用下,宇宙的确是无限膨胀的,同时宇航局也对外表示,此后将不再就宇宙是否存在暗能量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近年来,由于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天文学家发现了许多宇宙间的物质形态,比如暗物质、暗能量、黑洞等。

这些发现表明()A.世界并没有统一的本质B.人们可以穷尽对宇宙的认识C.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不断得到自然科学的证明D.那些未经证实的新发现往往成为科学进步的干扰因素【答案】C2.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登上月球、绕地球飞行、建成载人空间站。

宇航员在茫茫太空中发现的只有物质。

这表明()①神创论的观点是错误的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③自然界是物质的④世界上只有未知的事物,没有不可知的事物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D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该诗所蕴含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B.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C.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D.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答案】A[李白的诗强调了世界是物质的,故选A。

B项说的是物质的含义;C项强调的是世界是可知的;D项属于辩证法。

]4.我们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能够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客观物质要素有()①客观实在②生产方式③地理环境④人口因素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中存在。

据此回答第5~8题。

5.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这说明()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B[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是说法度、事例、风气都是运动变化的,说明不运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所以A错误,B符合题意;C正确但与题干不符;D错误,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201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限时分层检测:33 探究世界的本质.pdf

201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限时分层检测:33 探究世界的本质.pdf

课时限时分层检测(三十三) 探究世界的本质一、基础题(共45分,选择题每小题4分)(2014·江苏联考)“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 )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物质是运动的存在方式【解析】 诗的大意是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四季桂)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

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

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栖息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诗句通过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却反衬出春山的幽静。

故选出C。

【答案】 C(2014·湖南联考)美国电影《2012》讲述了在2012年12月21日这一天,天空好像被撕裂开了,无数火球从天而降,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山摇地动的末日景象。

而我国有一些民众对此深信不疑,为保平安还做出了卖房、借钱捐款等极为荒唐的举动。

这启示我们( )要服从自然,人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都是极为渺小的要尊重自然,自然界的各种客观规律都是永恒不变的要尊重规律,物质运动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相信科学,自然界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具有客观性 B.③④【解析】 电影中描述的末日景象是缺少客观依据的,否定了规律和自然界的客观性,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①中的“服从自然”说法错误。

规律是客观的,但不是永恒不变的,②说法错误。

【答案】 B明朝诗人钱宰在《拟古》中写道:“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下列与诗中哲理相近的是(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解析】 该诗蕴涵的哲理是物质是永恒运动的,D与此相符。

A、C属于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属于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或诡辩论观点。

【答案】 D日全食是指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球挡住全部太阳光的天象。

福建省永定县高陂中学2015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新人教版必修4

福建省永定县高陂中学2015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新人教版必修4

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选择题1.2013年10月28日,美国天文学家发现一个距离地球131亿光年远的星系,与前期发现一样,它也是一个年轻的暗弱星系。

这一发现再次印证了( )①自然界是客观的②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③人类社会是物质的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2.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伟大设计》中表示“宇宙并非上帝所造,现代科学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

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人类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③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④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3.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这一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C.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D.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4.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的角度看,这句话( )①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②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③是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点④否认了事物的运动,属于不可知论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5.“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下列选项中与诗中观点一致的是( )A.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B.方生方死,方死方生C.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D.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6.求真务实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彼时的“真”不能代表此时的“真”;彼事的“实”不能代表此事的“实”。

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①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真与假或虚与实是交织在一起的③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④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可捉摸的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③7.在哲学史上,对于“运动”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物质是惰性的,它的运动仅仅是在外力作用下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程复习方略】2015届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2.4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时提升作业(含2014年高考模拟题)新人教版必修4(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B.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客观实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但不等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A、C、D排除;B是对“客观实在”的正确理解,当选。

【加固训练】(2013·滨州模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解析】选B。

本题考查物质的概念。

A、C、D三项都是对“物质”的错误理解,世界上不仅存在物质,同时也存在意识现象,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概括的是各物质形态的共性,不是指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人脑本身也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一。

2.(2014·徐州模拟)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再获发现:中外科学家探测到了迄今人类所知最重的反物质反氦-4。

我们周边环境中的物质是正物质,它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电子以及中性的中子组成;而反物质是由带负电的质子和带正电的电子组成的。

对反物质的认识正确的是( )A.反物质属于意识范畴B.反物质独立于物质之外C.反物质不具有客观实在性D.反物质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反物质的正确认识。

反物质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具有客观实在性,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观点错误。

【知识拓展】反物质反物质概念是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最早提出的。

他在20世纪30年代预言,每一种粒子都应该有一个与之相对的反粒子,例如反电子,其质量与电子完全相同,而携带的电荷正好相反,且电子的自旋量子数是-1/2而不是1/2。

欧洲航天局的伽马射线天文观测台,证实了宇宙间反物质的存在。

他们对宇宙中央的一个区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分析。

发现这个区域聚集着大量的反物质。

此外,伽马射线天文观测台还证明,这些反物质来源很多,它不是聚集在某个确定的点周围,而是广布于宇宙空间。

3.(2014·福州模拟)回顾2013年登陆我国的台风,呈现出明显的频发多发、密集登陆、威力强大等特点。

气象专家指出,台风是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强热带气旋(风速超过32.6米/秒)。

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强热带气旋称为飓风,也就是说在中国、菲律宾、日本一带叫台风,在美国一带则称飓风。

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C.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D.新事物在力量上强于旧事物【解析】选B。

本题考查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材料从台风的形成说明了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应选。

A、C不符合题意。

D观点错误。

4.(2014·芜湖模拟)2013年8月,S市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工降雨作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

之所以要抓住有利天气条件,是因为( )A.物质与人的意识无关B.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C.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D.天气条件是因为人们能否抓住而存在的【解析】选C。

之所以要抓住有利条件,是因为天气条件是客观的,办事情要从客观存在的天气条件出发,故选C项。

A、D两项说法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

5.“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物质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解析】选A。

“树欲静而风不止”形象地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性,A项符合题意。

世界上除了物质现象,还有精神现象,B项不选;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项错误;“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材料未体现,D项不选。

【知识拓展】“树欲静而风不止”出处孔子行,闻哭声甚悲。

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

”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

孔子辟车与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

高尚吾志,闲吾事君,失之二也。

与友厚而少绝之,失之三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

吾请从此辞矣。

”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

”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加固训练】《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的这一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D.离开物质谈运动的精神万能论观点【解析】选B。

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不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

6.(2013·豫南九校模拟)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与这副对联所含哲理相远的是( )A.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B.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C.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解析】选B。

“舟行洲不行”与“鸽飞阁不飞”强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A、C、D均强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故A、C、D不符合题意。

B强调静止的相对性,故B符合题意。

7.(2013·西安模拟)在西方,芝诺提出了“飞矢不动”的理论,迷惑了很多人。

下列对芝诺的“飞矢不动”说评价正确的是( )①承认了事物包含相对静止的一面②承认了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③认为飞箭在同一瞬间离开这一点向新的一点运动的趋势④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不变论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选C。

本题考查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②明显错误,③与“飞矢不动”理论相反,排除含②③的选项,①④符合题意,故选C。

【知识拓展】飞矢不动悖论飞矢不动悖论是古希腊数学家芝诺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中的一个。

人们通常把这些悖论称为芝诺悖论。

芝诺问他的学生:“一支射出的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那还用说,当然是动的。

”“确实是这样,在每个人的眼里它都是动的。

可是,这支箭在每一个瞬间里都有它的位置吗?”“有的,老师。

”“在这一瞬间里,它占据的空间和它的体积一样吗?”“有确定的位置,又占据着和自身体积一样大小的空间。

”“那么,在这一瞬间里,这支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不动的,老师。

”“这一瞬间是不动的,那么其他瞬间呢?”“也是不动的,老师。

”“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动的。

”(2014·黄冈模拟)在我国灿若星河的文学宝库中,有众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

据此回答8、9题: 8.“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解析】选D。

本题考查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材料中的“法”即法则、规律,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D 正确,B缩小了规律的存在范围,A、C不符合题意。

【加固训练】清朝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诗句蕴涵的哲理是( )①世界是运动的②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受人的意识影响③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④在客观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选B。

《暮春》一诗,揭示了自然界有着客观规律,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①③符合题意。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并不是不受人的意识影响,②错误;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故排除④。

B是正确答案。

9.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注:从,顺从,听命。

孰与,哪里比得上。

制,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出的哲理是( )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要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类服务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解析】选B。

本题考查规律是客观的,但可以被认识和利用。

规律是客观的,要求人们要遵循规律,但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来为人们服务。

故选B。

A不符合题意。

C错在“改造客观规律”。

D错在“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

【知识拓展】荀子《天论》《天论》节选自《荀子·天论》,有删节。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0),名况,当时人尊称他为荀卿。

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荀子》主要为荀子所著,共三十二篇,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作。

其主旨是揭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客观规律,和人事没有什么关系。

其主要思想是,社会是清明富足还是动乱不堪,也全是人事的结果,和自然界(所谓的“天”)也没有什么关系。

荀子的这种思想,有力地否定了当时的各种迷信,强调了人力的作用,放到战国时期看,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

10.根据一项国际性协议,为使官方原子钟与不规律、且逐步变慢的地球自转保持同步,世界各地的计时机构宣布,在关键年份过渡时插入闰秒。

关键年份额外增加了一秒钟蕴涵的哲理是( )①意识是运动的承担者②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④人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选B。

材料强调人们认识到原子钟与地球自转的问题,设法加以解决,因而②③符合题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①表述错误;④与题意无关。

11.(2014·东营模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

这启示我们( )A.只要坚持创新,就能促进事物发展B.要做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C.规律是不可抗拒的D.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做到实事求是【解析】选B。

A观点错误;既要形成正确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又要做到科学发展,体现了B;材料没有涉及抗拒规律而导致不良后果的信息,C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方式和机制,D与此不符。

12.日本观叶石楠、美国红栌……一个个农业新名词走进百姓生活。

某市近年来引进农业新品种约50个,农艺师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