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步测量表
碎步测量

碎部(地形)测量手簿 碎部(地形)
测站点: 后视点: 仪器高: 测站点: A 后视点: B 仪器高: i=1.42m 指标差: 竖直角计算公式: 指标差: x=-1.0′ 竖直角计算公式: α = 90 − L +
o
测站高程H 测站高程 A= 207.40m
x
视距kl 点号 (m) 1 2 50.6 70.0
2、高差公式: 、高差公式:
hAB = D tan α + i − v
经纬仪法测图的作业步骤
1、安仪:在控制点A安置经纬仪,量取仪器高i。 安仪:在控制点A安置经纬仪, 2、定向:后视(盘左瞄准)控制点B,度盘置零。 定向:后视(盘左瞄准)控制点B 度盘置零。 3、绘图板安放与定向 4、立尺:立尺员把塔尺立到地形、地貌特征点上。 立尺:立尺员把塔尺立到地形、地貌特征点上。 5、观测:瞄准点1的塔尺,分别读取上、下丝之差、中丝读数、竖 观测:瞄准点1的塔尺,分别读取上、下丝之差、中丝读数、 盘读数L 水平角β 盘读数L、水平角β。 6、记录、计算:记录上述观测值,按视距测量公式计算出点1的水 记录、计算:记录上述观测值,按视距测量公式计算出点1 平距离D和高程H 平距离D和高程H。 7、展碎部点:在图纸上,按β、D,定出所测量碎部点的位置。 展碎部点:在图纸上, 定出所测量碎部点的位置。
观测前,必须是经纬仪的竖直读盘铅直; 每观测20—30个碎部点或发现仪器有变动后,应当检查或者 每观测20—30个碎部点或发现仪器有变动后,应当检查或者 重新定向,定向误差不得超过±4′; 重新定向,定向误差不得超过±4′; 立尺员应一边立尺,一边观察立尺点周围的地物和地貌,并 实时地绘制草图; 绘图员应在现场完成绘图的任务,并确认图形关系无误; 在一个测站完成碎部观测任务后,在迁站; 视距的最大长度,以测图比例尺而定。
测量学 碎部点数据

测站15- 1 仪器高1.597 m 测站高程102.6729m视点15-1 观测者彭孝旺仪器号J2/117564E日期2009-12-1 呈像清晰指标差无记录者黄正辉测站15- 2仪器高 1.587m 测站高程102.6599M 后视点15- 3 观测者彭孝旺仪器号J2/117564E日期2009-12-1 呈像清晰指标差无记录者黄正辉测站15- 2仪器高1.587m 测站高程102.6599M 后视点15- 3观测者彭孝旺仪器号J2/117564E日期2009-12-1 呈像清晰指标差无记录者黄正辉测站15-4仪器高 1.679m 测站高程103.8049M 后视点15-5 观测者彭孝旺仪器号J2/117564E日期2009-12-1 呈像清晰指标差无记录者黄正辉测站15- 5仪器高 1.529m 测站高程103.8649M 后视点15- 6 观测者彭孝旺仪器号J2/117564E日期2009-12-1 呈像清晰指标差无记录者黄正辉测站15- 5仪器高1.529m 测站高程103.8649M 后视点15- 6观测者彭孝旺仪器号J2/117564E日期2009-12-1 呈像清晰指标差无记录者黄正辉测站15- 6仪器高 1.639m 测站高程103.8729M 后视点15- 7 观测者彭孝旺仪器号J2/117564E日期2009-12-1 呈像清晰指标差无记录者黄正辉测站15- 7仪器高 1.458m 测站高程102.3439 后视点15-8 观测者彭孝旺仪器号J2/117564E日期2009-12-1 呈像清晰指标差无记录者黄正辉测站15- 8仪器高 1.546m 测站高程101.6609M后视点15-7 观测者彭孝旺仪器号J2/117564E日期2009-12-1 呈像清晰指标差无记录者黄正辉测站15- 9仪器高 1.599m 测站高程102.2319M 后视点15-1 观测者彭孝旺仪器号J2/117564E日期2009-12-1 呈像清晰指标差无记录者黄正辉测站15- 9仪器高1.599m 测站高程102.2319M 后视点15-1 观测者彭孝旺仪器号J2/117564E日期2009-12-1 呈像清晰指标差无记录者黄正辉测站15- 10仪器高 1.641m 测站高程100.1949M 后视点15-9 观测者彭孝旺仪器号J2/117564E日期2009-12-1 呈像清晰指标差无记录者黄正辉测站15-1补测仪器高 1.512m 测站高程102.6729M后视点15-9观测者彭孝旺仪器号J2/117564E日期2009-12-1 呈像清晰指标差无记录者黄正辉测站15-JK4补测仪器高10461m 测站高程102.822后视点15-9观测者彭孝旺仪器号J2/117564E日期2009-12-1 呈像清晰指标差无记录者黄正辉测站15-JK5仪器高 1.572m 测站高程100.5369M 后视点15-1观测者彭孝旺仪器号J2/117564E日期2009-12-1 呈像清晰指标差无记录者黄正辉测站15-9补测高 1.498m 测站高程102.2319m后视点15-1观测者彭孝旺仪器号J2/117564E日期2009-12-1 呈像清晰指标差无记录者黄正辉。
碎步测量记录表格(1~6)

0
07 20 06
7.3
0.000
100.076
E7
10
0
18 10 24
8.1
0.012
100.088
E8
1.443
1.378
0.065
1.412
0
45 14 00
6.5
0.000
100.076
E9
1.443
1.350
0.093
1.398
0
55 21 12
0.261
1.442
0
74 16 06
26.1
-0.034
99.751
碎步点号
上丝读数
m
下丝读数
m
尺间隔L
m
中丝读数
:视线高v
竖直角α
水平角β
° ′ 〞
水平距离
D=KLcos2α
高差m
h=Dtanα+i-v
高程m
H=测站高程+h
点号
备注
B11
1.610
1.282
0.328
1.447
0
77 00 06
15.3
-0.087
99.836
C16
1.581
1.397
0.184
1.488
0
113 02 48
18.4
-0.068
99.855
C17
1.583
1.380
0.203
1.482
0
119 10 48
20.3
-0.062
99.861
C18
1.580
1.335
0.245
RTK测量记录表

项目名称 测量时间: 年 月 坐标系统: 基准站 仪器型号: 流动站 仪器型号: 测点 点名 固 定 差 改 正 固定差改正数: 点号 点名 点 校 核 日 天气: 组长: 高程系统: 仪器编号: 数据链方式: 仪器编号: 数据链方式: 已知点X坐标 实测点X坐标 已知点Y坐标 实测点Y坐标 已知点H坐标 湿度: 测量员: 中央子午线: 参数计算: 实测点H坐标 计量单位:m 记录员:
备注
X已知/X实测
△X
Y已知/Y实测
△Y
H已知/H实测
△H
计算:平均△X= 点号 点名
;平均△Y= X(观测) Y(观测)
H(观测)
;平均△H= X平均数 Y平均数
H平均数
备注
碎 步 测 量
IRTK碎步测量记录表
项目名称 测量时间: 点号 年 月 天气: 日 湿度: 点名 X(观测) Y(观测) 组长: H(观测) X平均数 测量员: H平均数 计量单位:m
校园碎步测量

校园碎步测量
测区概况
实习区域位于咸阳师范学院西门家属楼周边区域,地势平坦,地理位置良好,周边地物有道路若干条,家属楼若干,还有绿化区域,民族餐厅,居味苑等等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会利用全站仪进行碎步测量,掌握碎步测量的基本方法。
2、掌握CASS软件绘制地形图,要求熟练掌握利用CASS绘制地形图的方法与技巧。
二、仪器与工具
全站仪1个,三脚架1个,对中杆2个,棱镜2个,卷尺1把,说明书1本.
三、实验步骤
1、碎步点的选择:1)选取地物和地貌的特征点;2)选择地物轮廓线的转折点。
2、施测步骤:1)在控制点上架好全站仪,开机进行对中,整平;2)打开已存测绘文件,在测站设置中进行测站定向;3)仪器定向后,进入“测量”状态,输入所测碎步点点号、镜高后,精确瞄准竖立在碎步点上的棱镜,操作仪器并记录;4)之后,自动回到测量状态,再输入镜高,瞄准第2个碎步点上的棱镜,仪器又测量出第2个棱镜点的坐标,并将测量结果保存到前面的坐标文件中.按此方法,可以测量并保存其后所测碎步点的三维坐标。
3、内业数据传输及成图的方法及具体过程:1)打开全站仪,打开所测文件,在文件菜单下,点击导出,选择“.dxf”文件导出到硬盘中,完成内业数据传输;2)在CASS软件中打开
该数据,进行成图;3)运用CASS相关功能,以所测得的点为依据,绘制出平面图。
四、内业处理
平面图见附录
五、注意事项
1)保护好全站仪等外业测量仪器、工具;2)每测完一个点就要在草图上标记,便于明确已测地物;3)进行碎步点测量时,不能过多或过少,要做好碎步点测量的选取工作;
六、个人总结
七、附录。
测量·碎步

4. 碎步测量4. 1 碎步点的选择地形图是根据测绘在图纸上的碎步点来勾绘的,因此碎步点的正确选择是保证成图质量和提高测图效率的关键。
一般碎步点应该选在地物和地貌的特征点上。
我组在选择地物特征点的时候都选择了可以决定地物形状的地物轮廓上的转折点、交叉点、弯曲点及独立地物的中心点等。
例如房屋的房角,河流、道路的方向转变点,道路交叉点等。
我组为求精确,确定了三百多个碎步点。
连接所选特征点,便简单地绘出地物形状。
测地貌时,碎步点我们选择在最能反映地貌特征的山脊线、山谷线等地性线上,如山顶、山脚、谷口、洼地、台地、沟底、河川湖池岸旁的坡度和方向变化处。
为了能如实地反映地面情况,即使在地面平坦或坡度变化不大的地方,我们也是每隔一段距离就采点立尺测量。
4. 2 碎步点的测量方法经纬仪测图法是按极坐标定位的解析测图法。
就是将经纬仪安置在测站上,绘图板安置于测站旁;用经纬仪测定碎步点的方向与已知方向之间的夹角;再用视距测量的方法测出测站点至碎步点的平距及碎步点的高程;然后根据测定数据,用量角器和比例尺把碎步点的平面位置展绘在图纸上,并在点的右侧注明其高程,再对照实地描绘地形。
首先安置仪器,将经纬仪安置在测站点A上,对中、整平,量出仪器高度i。
瞄准点B,设置水平度盘读数为0°00′00″。
将绘图板安置在测站附近,使图纸上控制边方向与地面上相应控制边方向大体一致。
连接图上相应控制点a、b,并适当延长ab线,ab线即为图上起始方向线;然后用小针通过量角器圆心的小孔插在a点,使量角器圆心固定在a点上。
然后立尺。
在立尺之前,立尺员应根据实地情况及本测站实测范围选定立尺点,并与观测员、绘图员共同商定跑尺路线;然后依次将视距尺立在地物、地貌的特征点上。
接着是观测。
观测员转动经纬仪照准部,瞄准1点视距尺,读取下、上、中三丝读数,然后读取竖盘数和水平角,同法观测2、3…各点。
在观测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定向点方向,其归零差不应超过4′;否则,应重新定向,并检查已测的碎步点。
碎步测量实验报告

#### 引言碎步测量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方法,通过记录行走步数和步伐长度,可以评估个体的行走能力和身体平衡状况。
本实验旨在通过碎步测量方法,对实验者的行走能力和平衡能力进行评估,并分析其与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关系。
#### 实验目的1. 了解碎步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2. 评估实验者的行走能力和平衡能力。
3. 分析行走能力和平衡能力与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关系。
#### 实验原理碎步测量是通过记录行走步数和步伐长度来评估行走能力和平衡能力的一种方法。
实验者按照指定路线行走,记录步数和步伐长度,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行走速度、步频等指标。
#### 实验材料1. 全站仪2. 碎步测量记录表3. 步频计4. 年龄、性别调查问卷#### 实验步骤1. 实验者按照指定路线行走,记录行走步数和步伐长度。
2. 使用全站仪测量行走距离,并记录数据。
3. 使用步频计测量步频,并记录数据。
4. 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行走速度、步频等指标。
5. 收集实验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
6.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行走能力和平衡能力与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关系。
#### 实验结果与分析1. 行走速度分析表1:实验者行走速度统计表| 实验者编号 | 年龄(岁) | 性别 | 行走速度(m/min) || :--------: | :-------: | :--: | :--------------: || 1 | 25 | 男 | 105 || 2 | 30 | 女 | 100 || 3 | 35 | 男 | 95 || 4 | 40 | 女 | 90 || 5 | 45 | 男 | 85 |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实验者的行走速度逐渐降低。
2. 步频分析表2:实验者步频统计表| 实验者编号 | 年龄(岁) | 性别 | 步频(步/min) || :--------: | :-------: | :--: | :-----------: || 1 | 25 | 男 | 140 || 2 | 30 | 女 | 130 || 3 | 35 | 男 | 120 || 4 | 40 | 女 | 110 || 5 | 45 | 男 | 100 |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实验者的步频逐渐降低。
碎步测量

碎部测量一.概念碎步测量:以控制点为基础,测定地物、地貌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并将其绘制成地形图的测量工作。
碎部点:碎部测量中,地物的测绘实际上是地物平面形状的测绘,地物平面形状可用其轮廓点(交点和拐点)或中心点来表示,这些点被称为地物的特征点(碎部点)。
这些点被称为地物特征点碎部测量实质:测绘地物和地貌碎部点平面位置和高程。
碎部测量工作两个过程:一是测定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二是利用地图符号在图上绘制各种地物和地貌。
碎部测图方法:平板仪测图、经纬仪测图等传统测图、地面数字测图及航空摄影测量等。
2.传统测图传统测图实质:即图解测图,通过测量将碎部点展绘在图纸上,以手工方式描绘地物和地貌,具有测图周期长、精度低等缺点,主要适用于小区域、大比例尺的地形测图。
方法:平板仪测图、经纬仪测图传统测图工作程序:①在收集资料和现场初步踏勘的基础上,拟定技术计划;②进行测区的基本控制测量和图根控制测量;③进行测图前一系列准备工作,以保证测图工作顺利进行;④在测站点密度不够时要对测站点进行加密;⑤逐点完成碎部测图工作;⑥进行图边测图和野外接图;⑦组织检查和验收;⑧野外原图整饰及清绘等工作二.测图方法(一)传统测图1.准备工作:资料准备:包括收集测图规范、地形图图式、控制点成果以及任务书和技术计划书等。
仪器与工具准备:种类繁多,小物件较多,认真准备,以免遗漏,对测图仪器按规定进行检查、检验与校正,使其能满足测图要求。
图板准备:图纸的准备、绘制坐标格网和展绘控制点。
经纬仪测图所用图纸:一面打毛的聚酯薄膜,其厚度为0.07~0.1mm,并经过热定型处理。
具有伸缩性小、无色透明、不怕潮湿等优点,便于使用和保管。
测图前,要将控制点展绘在图纸上,首先在图纸上精确绘制直角坐标格网,大比例尺地形图采用10×10cm方格网。
坐标格网绘制可采用绘图仪、专用格网尺等工具进行。
坐标格网绘制好后,必须进行检查,检查内容:方格网长对角线长度与理论值之差应小于0.3mm;各小方格的顶点应在同一条对角线上,小方格的边长与其理论值之差应小于0.1mm;图廓边长与其理论值之差应小于0.2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