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教育的贡献

合集下载

简述孔子对教育所作出的贡献

简述孔子对教育所作出的贡献

简述孔子对教育所作出的贡献
孔子(551年至479年)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也是中国教育思想的开拓者。

他的言论及主张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把他的哲学思想统称为儒学。

孔子历史上为中国教育思想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
能够塑造义人。

他建议培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诚实,以礼仪之道教育子孙后代,培养仁及德行,以使之能够发挥公冶长技之大能。

由此可见,孔子强调家庭教育和公共教育,认为教育是家庭运行的支柱。

此外,孔子也认为:“教育应该在以及,实际而有用。

”他强调要结合怀疑,
反思,追求真理,他给出的历史丝毫不变的道德文化理论,及其贯穿始终的慈悲、仁爱、君子道德观。

通过孔子提出的“孝悌”的望教育观,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坚持,让旁人尊敬,让其子孙秉持伟大的之精神,从而发挥出改变社会前景的广泛影响。

孔子的教育贡献不仅是在家庭教育上的,同时他也是中国古典教育思想发展的
主要阶段。

他认为个人素质教育应该优先考虑,注重意识培养,更加重视文学知识,讲求历史传统,以“治学”的思想建立起我国古代文化的传统教育模式。

总之,孔子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仁政”的思想深深烙入了许多
学者的心中,他让当今我们懂得“君子务本,守中庸,不以趋炎附势”,实现“仁义礼智信”。

孔子教育思想,宅今中国教育深受其影响,他的精神无以伦比。

论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论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论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孔子,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大人物,可谓是教育界的开山祖师。

他的贡献真是多得数不胜数,简直可以开一场盛大的庆祝会了!那么,今天就让咱们轻松聊聊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顺便也看看他的智慧是如何影响到我们现在的生活的。

1. 教育公平的重要性1.1 教育不分贵贱孔子可是个了不起的教育家,他坚信“有教无类”,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出身显赫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你愿意学习,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想想看,这在当时可是个很大突破啊!他打破了“只让王公贵族上学”的传统,提出了让普通人也能接受教育的想法,简直像是给所有人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的大门。

听到这里,大家是不是都想说:“这哥们儿真是个真善美的代言人!”1.2 教育的多样性而且,孔子还主张教育内容要丰富多彩。

他不只教授书本知识,还重视音乐、礼仪和诗词等多方面的修养。

可想而知,他就是一个教育万花筒,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像个大杂烩一样好吃又好玩。

孔子真的是把教育变成了一个乐园,让大家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这点真是给我们现在的教育提供了不少启示。

2. 传授道德与品德2.1 重视道德教育孔子的教育理念中,道德和品德是绝对的重中之重。

他常常强调“仁”字,意思是要对他人有爱心和同情心。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让人有知识,更是培养一个人的道德素养。

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仁”,这个社会会变得多么和谐美好啊!就像阳光洒在大地上,温暖又明亮。

2.2 做人先做事还有,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你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种“换位思考”的思想,听起来简单,但在生活中却是无价之宝。

他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在社会中与他人和谐相处,让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

哎,想想都觉得受益匪浅呢!3. 提倡终身学习3.1 学无止境孔子也是个终身学习的典范,他常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和实践是多么快乐的事情。

孔子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孔子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孔子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孔子,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儒家创始人,那么孔子的主要成就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孔子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在教育学生方面的主要成就孔子一生热衷于从政,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教育方面。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由贵族专职人员垄断世袭。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从政的人才,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第一位教育家。

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在学术上传播古典文献,为百家争鸣准备了传统思想素材,这是孔子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最大贡献。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可以教育的。

所以他提出“有教无类”,只要愿意上进、虚心求学,他都不加区别地接受。

孔子教育学生,首重德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他善于采用问答方式,启发诱导学生步步深入并自动不断地钻研,他本人也毕生坚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终身的教学实践使孔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炼出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如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倡从正反两方面学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反对自暴自弃的学习态度,鼓励青年不断改进,赶超前辈,“当仁不让于师”;但首先得抓紧学习,“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发展创新;要有实事求是的谦逊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注意不断改正错误,“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非常了解自己的学生,常常就同一问题,针对各人特点,给予不同甚至相反的答复。

对于好学深思的学生,他公开赞扬;对于学生指出自己的缺点,他也能当面改正。

孔门教学中保持的某种自由论辩的活泼风气,是培育众多人才的关键。

但是,孔子也曾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哪些贡献?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孔子对教育的贡献

孔子对教育的贡献

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治国以礼”(《论语·先进》)、“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的政治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世人所称颂。

而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更是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教育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下面笔者从首创私学和教学思想两个方面来谈谈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一首创私学,广收门徒孔子的一生,大部分从事教育活动。

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孔子本来也想从政,但他在政治上很不得志。

他曾经多次谋求出仕,但遭到权贵的排斥,因此最终未得重用,甚至不得不出走国外。

虽然鲁国的掌权者也曾经想拉拢他,但他认为他们不走正道,不愿合作,于是退而在家讲学。

他是最早创办私学,进行私人讲学的人。

孔子办学,主要有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大约在他30-35岁之间,第二个时期在37-50岁之间,第三个时期是在他的晚年,即68-73岁之时。

他的私人讲学非常成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这些弟子有许多是从远方慕名而来的。

七十二位贤者,有的以学问闻名,有的成为当时诸侯国的卿相。

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因为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而设,所谓“学在官府”,不仅奴隶和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就是奴隶主下层也很少受到教育。

而孔子兴办私学,广收学徒,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即一个人不管他出身如何,都有权接受教育。

孔子收徒,学费很低,只要“自行束修以上”(《论语·述而》),就收为弟子。

“束修”就是十条干肉。

比较贫寒的平民,只有交得起十条以上的干肉做尊师礼,就可以接受教育。

十条干肉,一般的家庭还是准备得起的。

这样就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为普及教育开创了先河。

由于孔子兴办私学,不分贵贱一律施教,使许多出身低微的平民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参与政治活动的能力,从而也就有了成贤的机会。

由于孔子率先兴办私学,使得后来私人讲学的风气盛行。

孔子在教育上有三大创造和贡献

孔子在教育上有三大创造和贡献

孔子在教育上有三大创造和贡献:一是春秋时期,王官之学衰微,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设杏坛讲学授徒,整理并以《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为教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育内容;二是打破教育上贵贱贫富的等级,提纲“有教无类”,使人人享有教育的平等权利,学生众多,史称“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三是主张尊师重道,“三人行,必有吾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和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及“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等等,至今为人所称颂和沿用。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职业教师,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也由此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人类社会的相对和谐与稳定.是一个社会获得发展的基本保证。

儒家和谐思想适应当时封建统治的需要,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抛开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儒家和谐思想所包含的理性颗粒和科学成分.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方法论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战争,敌对关系和友好往来的关系。

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战争和昭君出塞的影响而出现的。

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与他国的友好关系。

先是为了天下,曹操与对自己给予器重的董卓抗争,后来结果大家都知道。

但是孟德他并米有放弃对与身陷水深火热的人,米有放弃天下百姓,开始到别的地方招兵买马,为了汉室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后来他和袁本初联合诸侯进攻董卓……由於孟德当时实力不够强!所以未将其消灭。

等到董卓后来和吕布分裂,人民更加陷入水火之中!曹操因为百姓请求天命所归,善于用人的他,善于用兵的他,打败了董卓的余孽,保全了汉室的天下!当时就有很多人劝他称王,虽然献帝无能,但一心为国的曹操怎么会为了一己私利而置天下之大不为呢!於是他就开始挽救汉朝天下,对各路的叛侯进行讨伐......其他废话就不说了.总之,曹操这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思想品质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思想品质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思想品质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思想品质主要有:
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5、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6、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
1、孔子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对象范围,促进学术文化下移;
2、孔子极端重视教育,要求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3、孔子主张培养“君子”,提出了与世袭制完全对立的教育用人原则——“学而优则仕”。

4、孔子重视整理典籍,保存古代文化遗产,进行了教材建设——编
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

5、孔子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等品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6、孔子创立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的教学原则,极力主张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7、孔子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的理想教师的基本要求。

孔子对中国文化和教育有何贡献

孔子对中国文化和教育有何贡献

孔子对中国文化和教育有何贡献孔子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贡献孔子,全名孔丘,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倡导仁爱之道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之道。

他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关系,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他鼓励人们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实践和传承仁德。

这种思想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中,至今仍然对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着深远影响。

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孔子将教育视作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的核心,他强调教育的普及和以德育为主要目标。

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理念,强调终身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他主张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知识能力,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德、有才的君子。

这种思想观念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都产生着深远的指导作用。

三、建立了儒家经典孔子经过整理和归纳,将古代经典的内容和思想文化传统加以系统化,形成了儒家经典。

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是《论语》,该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观点,对后世儒家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他重要的著作还包括《大学》、《中庸》等。

孔子的经典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教育和道德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四、奠定了儒家文化传统孔子奠定了儒家文化传统的基础,创立并传承了儒家学派。

他将孔子学说系统化并注重实践应用,影响着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

他的学说主张追求道德完善和修养,提倡个人的自我教育和实践,以及对社会的关怀和担当。

这种儒家文化传统至今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总结起来,孔子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贡献体现在他倡导的仁爱之道、强调的教育重要性、建立的儒家经典以及奠定的儒家文化传统等方面。

他的思想和理念对中国的价值观、道德准则、教育制度以及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是中国文化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治国以礼”(《论语·先进》)、“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的政治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世人所称颂。

而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更是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教育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下面笔者从首创私学和教学思想两个方面来谈谈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一首创私学,广收门徒孔子的一生,大部分从事教育活动。

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孔子本来也想从政,但他在政治上很不得志。

他曾经多次谋求出仕,但遭到权贵的排斥,因此最终未得重用,甚至不得不出走国外。

虽然鲁国的掌权者也曾经想拉拢他,但他认为他们不走正道,不愿合作,于是退而在家讲学。

他是最早创办私学,进行私人讲学的人。

孔子办学,主要有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大约在他30-35岁之间,第二个时期在37-50岁之间,第三个时期是在他的晚年,即68-73岁之时。

他的私人讲学非常成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这些弟子有许多是从远方慕名而来的。

七十二位贤者,有的以学问闻名,有的成为当时诸侯国的卿相。

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因为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而设,所谓“学在官府”,不仅奴隶和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就是奴隶主下层也很少受到教育。

而孔子兴办私学,广收学徒,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即一个人不管他出身如何,都有权接受教育。

孔子收徒,学费很低,只要“自行束修以上”(《论语·述而》),就收为弟子。

“束修”就是十条干肉。

比较贫寒的平民,只有交得起十条以上的干肉做尊师礼,就可以接受教育。

十条干肉,一般的家庭还是准备得起的。

这样就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为普及教育开创了先河。

由于孔子兴办私学,不分贵贱一律施教,使许多出身低微的平民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参与政治活动的能力,从而也就有了成贤的机会。

由于孔子率先兴办私学,使得后来私人讲学的风气盛行。

春秋战国时期“处士横议”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可以说与孔子开创私学有很大关系。

孔子首创私学,“有教无类”,这是孔子对教育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二教学思想,为人称道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

孔子在他一生的教学经历中,总结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经验,既有关于“教”的,也有关于“学”的,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教学思想。

其中有许多教学思想虽然时隔两千多年,至今仍有借鉴之处。

对于学习方法,孔子主张要博学、多练、经常温习。

《论语》开篇首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就是说要多学知识,而且要复习训练,否则,学过的知识就不能巩固。

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这里面其实也包含了复习巩固的意思。

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旧的知识积累得多了,就能够产生新的见解。

所以,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这些话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巩固知识。

孔子还认为,不仅要博学多练,温故知新,而且还要经常思考,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他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

他一方面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曾说“吾尝终日而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这里孔子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说明长时间的空想是没有好处的,不如学一些知识,再去思考。

另一方面,孔子又强调要勤于思考,他对那种不认真思考的学生表示没有办法。

他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论语·卫灵公》)就是说,学习的同时还要思考,要经常问个“为什么”。

由此可知,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光思考不学习也是行不通的。

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得。

孔子这种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至今还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态度方面,孔子主张一个人对待学习要老老实实,谦虚好学。

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意思是,学习知识,弄懂了就是弄懂了,没弄懂就是没弄懂,千万不可不懂装懂。

在学习上,要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的精神。

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一定要虚心向人请教。

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不耻下问”,要做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论语·泰伯》)同学之间遇到不懂的可以相互请教,老师遇到不懂的可以向学生请教,大学者、大专家遇到不懂的也可以向普通老百姓请教。

孔子自己就是谦虚好学的典范。

他虽然学识渊博,但是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虚心向别人请教。

《论语》记载,“子入大庙,每事问。

”(《论语·八佾》)他曾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论语·子罕》像孔子这样博古通今的大教育家,尚且说自己“无知”,“空空如也”,其谦虚之态不言自明。

孔子好学是人尽皆知的。

他曾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在此,孔子说明,自己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而是通过好学才有的。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未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这是孔子对自己好学精神的自白。

孔子这种实实在在,谦虚好学的精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对于教学方法,孔子主张启发教学,因材施教。

孔子启发教学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他的学生颜渊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子罕孔子启发教学到了让学生“欲罢不能”的程度,可见他的启发教学是多么的在成功。

孔子认为,教师不能一言堂地老是向学生灌输,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去思考和琢磨。

这种启发教学的思想至今仍为社会所提倡。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愤”是指学生求通而不得,产生一种求知欲;“悱”是指学生虽有会意而又表达不出来,处于一种似通非通、似懂非懂,而又急于弄通弄懂的状态。

当学生进入“愤”、“悱”的境地,才是教师进行启发诱导,实施教育的良好时机。

在教学中,要注意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进入“愤”和“悱”的境地,以便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通过启发,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当举一而不能反三时,不要直接告诉他答案,而要他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

在进行启发教学时,孔子往往采用“叩两端”的方法。

他曾说,“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吾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孔子原本对此问题不了解,但通过“叩两端”,即从正反两面去追问发问者,终于把问题谈清谈透。

孔子常用“叩两端”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

孔子认识到,教学的意义不全在于灌输给学生多少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今天仍然广泛运用。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又一个基本教学方法。

孔子认为学生个性有差异,学习程度有高低。

因此,他主张在统一的培养目标下,注意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学习程度高低的不同,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针对学生个性的差异,孔子对症下药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不胜枚举。

最典型的是孔子对冉有和子路两人“闻斯行诸”的回答。

《论语》记载,冉有和子路提出同一个问题:听到道理后是否就去实行?孔子回答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意思是,有父兄健在,怎么能够听了就干起来呢?而回答冉有则说“闻斯行之”,意思是听到了就去干。

公西华不解其故,问孔子这是为什么。

孔子告诉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这样,孔子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用不同的方法来教育他们。

子路可以说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

子路未入孔门时,性格偏激、鲁莽。

在孔子的教育熏陶下,逐步成为一个“君子儒”。

在内乱中与人搏杀时,他的帽缨被击断,还念念不忘“君子死而冠不免”。

现在看来,子路此举显得有些“迂”,但在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成功。

为了因材施教,孔子还实行分科教学。

这在教育史上也是首开先例的。

孔子分科教学培养了不少尖子人才,《论语》记载的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由于孔子坚持因材施教,因此孔子培养出来的学生,各具特色,各有所长。

在教师规范方面,孔子认为身教重于言教。

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榜样。

他认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如果自己行为不端,又怎能端正别人的行为呢?只要自己行为端正了,不怕别人不服从你,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到正人先正己。

教师为人师表,最重要的是要不遗余力地教导学生。

为了教好学生,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孔子自己也是身体力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真正做到了“默而记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孔子就是这样,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感化学生,从而深得学生尊敬,也受到后世的推崇。

孔子的教学思想值得借鉴的实在太多,其他如乐道敬业,修己安人,教学相长等等,都值得好好吸收利用。

孔子在他的教学生涯中,总结出如此之多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这是他对教育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之,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非常杰出的教育家,后人尊奉孔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他不仅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崇高地位,他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

美国出版的《名人年鉴手册》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今天来研究孔子的教育成就,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