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三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之燕歌行2013刘巧玲燕歌行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三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之兵车行用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三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之兵车行用

【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叙事、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2、理解诗人在诗中控诉战争的情感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车辚.辚,马萧萧()哭声直上干.云霄()归来头白还戍.边()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耶.娘妻子走相送()生男埋没.随百草()天阴雨湿声啾.啾()2、解释下面加点词。

行人..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行人但.云点行..意未已:..频:去时里正与.裹头:武皇开边汉家山东..二百州:禾生陇.亩无东西:役夫敢申.恨:县官..:..急索租:信.知生男恶:生女犹得嫁比邻二、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创作背景《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

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燕歌行-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燕歌行-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燕歌行-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掌握《燕歌行》的基本内容。

•明确《燕歌行》中的文化内涵及历史背景。

•学会运用诗歌鉴赏方法,理解和欣赏唐诗宋词的优美。

•建立起对唐诗宋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掌握《燕歌行》的基本内容和文化内涵。

•运用诗歌鉴赏方法,理解和欣赏唐诗宋词的优美。

•建立起对唐诗宋词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1. 课堂导入通过播放《燕歌行》的音乐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唐代的繁华和盛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2.1《燕歌行》文化内涵及历史背景•《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所作,描写了北魏和北齐两朝的宫廷生活、社会风俗和文化习惯。

•通过《燕歌行》,我们可以了解唐代文人诗意生活和他们对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燕歌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唐代都城建筑的风格和特点,了解唐代都城建筑的文化内涵。

2.2 诗歌鉴赏方法•了解唐诗宋词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方法:唐诗宋词以言简意赅、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为特点。

•了解唐诗宋词的文化内涵和传统:唐诗宋词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和生活的理解,也反映了古代文化的传承发展。

•运用诗歌鉴赏方法,通过尝试理解作者创作背景、了解文化内涵和运用联想等方式,理解和欣赏唐诗宋词的优美。

3. 练习和巩固通过诗歌朗诵、诗歌背诵、诗歌赏析等方式,运用诗歌鉴赏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欣赏唐诗宋词的优美。

同时,通过练习和巩固,帮助学生建立对唐诗宋词的兴趣,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后反馈方式,向教师反馈自己对本课程的理解和建议,帮助教师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三唐诗宋词选读:燕歌行导学案12-13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三唐诗宋词选读:燕歌行导学案12-13

江苏省常州市红蚂蚁教育咨询中心高一物理牛顿第三定律讲义学习目标: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 知道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学习重、难点: 牛顿第三定律、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发生的二.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表达式:(作用力)F=- F′(反作用力),式中的“一”号表示方向相反。

3.重要意义①牛顿第三定律独立地反映了力学规律的一个重要侧面,是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重要补充,定量地反映出物体间相互作用时彼此施力所遵循的规律,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

②全面揭示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归纳为三个性质和四个特征。

三个性质是:A.异体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彼此相互作用的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自产生各自的作用效果;B.同时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不分先后;C.相互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互的,成对出现的。

四个特征是:A.等值:大小总是相等的;B.反向:方向总是相反的;C.共线:总是在同一直线上;D.同性:力的性质总是相同的。

③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力作用的相互性,兼顾施力、受力两个方面,是正确分析物体受力的基础.定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也必然相互关联,借助定律可以从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过渡到另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

④牛顿第三定律所阐明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不仅适用于静止的物体之间,也适用于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这种关系与作用力性质、物体质量大小、作用方式(接触还是不接触)、物体运动状态及参考系的选择均无关.⑤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及其前人通过大量实验得出的一条普遍规律,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所以要把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用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例一】一个大汉(甲)跟一个女孩(乙)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拉手比力气,结果大汉把女孩拉过来了,对这个过程中作用于双方的力的关系,不正确的说法是( )A.大汉拉女孩的力一定比女孩拉大汉的力大。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燕歌行》教案【1】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燕歌行》教案【1】

燕歌行【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

2、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阅读诗中写景的诗句,学习借景烘托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理解【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二、介绍背景。

1、阅读注解①中的诗前“序”:“开元二十六年(738),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张守珪)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2、补充介绍:如“序”所云,此诗是有感而发的。

其所“感”之事,则与谁有关?(张公)“张公”何许人?(张守珪)当时,张守珪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

另外,高適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

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

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適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

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

三、朗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注释自读。

四、整体感知。

1、白话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山西省高平市特立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学案:燕歌行导学案 Word版缺答案

山西省高平市特立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学案:燕歌行导学案 Word版缺答案

燕歌行第一课时班级姓名小组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作者及背景。

2、熟读诗歌,掌握生字词。

3、疏通诗歌大意,划分层次。

【学习重点】疏通诗歌大意,划分层次。

【学习难点】疏通诗歌大意,划分层次。

【导学流程】一、了解感知1、作者高適(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

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世称高常侍。

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并称“高岑”。

高適是一位有政治才能的诗人,以七言古诗见长。

早期的诗歌大多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一部分反映民生疾苦。

但其诗歌的主要成就是边塞诗,诗风粗犷豪放,遒劲有力,语言洗练苍劲,情感深沉雄厚。

著作有《高常侍集》2、背景(结合新坐标)二、深入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

燕.国()摐.金()征戍.()旌旆..()逶迤..()碣.石()塞草腓.()玉箸.()蓟.北()功勋.()2、翻译小序。

“开元二十六年(738),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张守珪)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3、熟读诗歌,翻译下列诗句。

①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②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④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⑤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4、写出这句诗中的古今异义词,并释义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5、疏通文意,划分层次。

(标注在课本上)三、迁移运用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哪些人?哪些景?。

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燕歌行》教案.

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燕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1.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2.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教学重点: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步骤一、导入: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唐诗迎来它的全盛时代,高昂雄浑、阔大恢弘的盛唐之音成为诗歌的主流,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开拓了唐诗题材,唐诗自此“声律风骨始备矣”。

今天我们走进高适的世界,了解他笔下的边塞风光与置身其中的百姓的生活情感,鉴赏“第一大篇”——《燕歌行》。

二、诵读(散读)三、思考讨论:1.从这首诗歌中你读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特点:辽远、开阔、荒凉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广漠、苍凉中透出壮美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如: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3)一场思乡、思亲的战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对比-----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

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死匈奴的悲壮场面。

后两句中征人已成无定河边的枯骨战死疆场,而家中的妻子仍盼着丈夫早日归来。

通过对比表现了征战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燕歌行》导学案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燕歌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课前搜集边塞诗的相关知识。

2.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3.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一、预习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燕.歌()旌旆
..()功勋.()
..()逶迤
碣.石()塞草腓.()玉箸.()蓟.北()
2.解释加点的词。

①作燕歌行以示.适②山川萧条极.边土
③胡骑凭陵
..杂风雨④身当恩遇常.轻敌
⑤边庭飘摇
..从来岂顾勋
..那可渡⑥死节
3. 古今异义
①男儿本自重横行
..
②天子非常
..赐颜色
..
二、鉴赏探究
1.诗歌在表现主题时使用了渲染和对比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1)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2)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三、自学质疑
四、拓展迁移
1.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1) 两首诗均为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燕歌行》(苏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

《燕歌行》(苏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

《燕歌行》(苏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一.知识积累。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

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二.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

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研读诗作,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通读全诗,解决疑难字词,了解诗作大意,理清诗作所写事件的过程:出师、战败、被围、死斗。

2、你认为生疏的字词及读音,并强化记忆。

3.出师时的恩明确关键:将帅们金鼓震天而行,一副大摇大摆的姿态,不可一世,自鸣得意的形象。

这样与下文军情形成鲜明的反衬,从而为抨击挞伐张本。

遇和行军时的状态如何?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习目标: 1.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2.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学习重点: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学习难点: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二、作家与作品介绍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

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

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此外,著名的边塞诗人还有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名篇分别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军行》、《出塞》。

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二)积累有关边塞诗的常识1.边塞诗的形成。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2.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3.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四个方面:(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以如霜月光和似雪沙漠两个朦胧意象营造了绵绵乡思的典型环境,“不知”两字写出征人迷惘心情,“尽”字写出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乡愁。

(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如陈陶的《陇西行》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边塞诗中常运用的表现手法。

渲染、反衬、对比、借景抒情、细节、修辞等。

岑参善用细节勾勒的手法描绘奇异粗犷、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细节真实摹写出边地奇寒景象。

高适善用铺排和对比来抒情,如《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前线汉军奋力杀敌与后方将士寻欢作乐对比,暗示了必败原因。

王昌龄善用借景抒情,如《从军行(其一)》中将闺中少妇思念征人之愁寄予在高高孤楼、缕缕笛声、阵阵秋风的边关萧索秋景中委婉表达出来,揭示出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与创伤。

5.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意象。

经常出现的关山、狼山、燕山、阴山、陇头、凉州和玉门关等边塞地名,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羌笛、落日、月、旗、鼓、铁衣等意象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如张籍的《凉州词(其一)》6.边塞诗的时代特点(1)盛唐: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分析:这些诗句表现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在盛唐,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2)中晚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分析: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些许悲壮、惋伤。

(3)宋代: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分析: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7.边塞诗艺术风格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三)预习练习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燕歌yān 旌旆jīnɡpèi 逶迤wēiyí功勋xūn 碣石jié塞草腓féi 玉箸zhù蓟北jì2. 解释加点的词。

①作燕歌行以示适给……看②山川萧条极边土尽③胡骑凭陵杂风雨仗势侵犯④身当恩遇恒轻敌常⑤边庭飘摇那可渡辽远⑥死节从来岂顾勋为节气而死3. 古今异义①男儿本自重横行横行(古)恣意驰骋(今)贬义词,依仗暴力做坏事②天子非常赐颜色非常(古)特别(今)程度副词,十分颜色(古)光彩,奖赏(今)色彩二、鉴赏探究1. 从这首诗歌中你读出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人、事、景。

)人:将帅-----士卒,士卒-----思妇事:战争;景:塞外秋景2.诗人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战争的?过程、环境、人物(将帅、征人、思妇)。

主要结合下面问题的要点,可以用“一场_____的战争”来概括。

3.你觉得这首边塞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特点:辽远、开阔、荒凉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广漠、苍凉中透出壮美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如: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3)一场思乡、思亲的战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对比-----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

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死匈奴的悲壮场面。

后两句中征人已成无定河边的枯骨战死疆场,而家中的妻子仍盼着丈夫早日归来。

通过对比表现了征战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将领: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骄傲轻敌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贪功冒进身当恩遇常轻敌美人帐下犹歌舞纵情声色腐败无能士兵:战士军前半死生拼死作战、流血牺牲孤城落日斗兵稀短兵相接力尽关山未解围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质朴、善良、勇敢、可悲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

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

(5)一场正义的战争(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汉家烟尘再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杨炯的《从军行》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等诗句直接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小结: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久戍思归,离愁别绪;边地苦寒,厌恶战争。

多重主题: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

4.诗歌在表现主题时使用了渲染和对比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1)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特点:辽远、开阔、荒凉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2)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

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A士兵浴血奋战——将军荒淫腐败;B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将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C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D当时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的将军——古代勇猛善战、与士卒同甘共苦的李将军;E出征时的狂妄——战败时的惨烈句中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

三、总结:清人宋宗元在《网狮园唐诗笺》中评述高适《燕歌行》道:“沉痛语不堪多读”。

请大家再次诵读诗歌,体悟高适寓于诗中的沉痛之情。

四、拓展迁移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许浑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1)两首诗均为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不同。

李诗表达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抒发了作者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许诗揭示了战争的残酷,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战争中牺牲的战士的深切同情。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的感情是什么?解析:《出关》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一往无前,急于奔赴疆场建功立业的心理;后两句写临出居庸关即将远离故土时所产生的怀土恋乡的情感。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马后桃花马前雪”运用了对比和借代(答成“象征”也可)手法。

“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桃花”与“雪”分别代指(象征)家乡的温馨生活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将关内桃花烂漫的春景与关外白雪茫茫的冬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抒写出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情感。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陶铸研卷知古今;藏书教子孙。

——《对联集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