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课堂教学实录2

合集下载

二年级思政与语文学科融合课课堂实录

二年级思政与语文学科融合课课堂实录

二年级思政与语文学科融合课课堂实录一、引言二年级思政与语文学科融合课程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备受关注。

通过将思政和语文学科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想品质。

本文将结合教学现场的实际情况,探讨二年级思政与语文学科融合课的关键要素,以及教学成果。

二、教学环境和学生情况本节课是二年级的思政与语文学科融合课,学生平均芳龄为8岁。

教室宽敞明亮,墙上挂满了学生的作品和精美的语文课件。

学生们都热情活泼,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他们在思政教育方面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基础,但在语文学科方面仍有待提高。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本节课的主题是“亲情”。

首先老师通过音乐、图片、故事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理解。

接着老师以《小熊和爸爸》为范文,进行语文学科的讲解,引导学生从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并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表达等形式,让学生自由发挥,表达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效果和反思在课堂上,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讨论和共享,他们对亲情这一主题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

在语文学科方面,学生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但也有部分学生在创作和表达时存在一些困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训练。

五、个人观点和总结二年级思政与语文学科融合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将思政教育和语文学科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学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需要在教学设计和方法上下一番功夫,确保学生在情感认知和语文能力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也需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感悟和体验,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在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实录时,我对二年级思政与语文学科融合课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不仅能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情感和品格。

期待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将思政与语文学科融合课教学推广开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世说新语》两则课堂实录(通用15篇)

《世说新语》两则课堂实录(通用15篇)

《世说新语》两则课堂实录(通用15篇)《世说新语》两则课堂实录篇1《〈世说新语〉两则》课堂实录湖北省宜昌市第六中学常红艳【授课地点】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授课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试验教材【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中质疑、读后思辨★过程与方法师生同读、同议、同讲、同评、同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情境中感受机灵、在选择中学会做人、在朗读中培育语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制造性阅读品质。

【课堂实录】一、导入激趣师:发现同学们一双双布满才智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宏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灵。

是啊,自古以来,消失过许很多多聪颖机灵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

你知道哪些关于机灵儿童的故事呢”生1:(纷纷举手)司马光砸缸(生笑)师: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假设你在场,面对掉在水缸里的孩子,你会怎么做?生2:大家一起用力把缸推倒。

生3:扔条绳子把他拉起来。

生4:掷根木棍让他爬出来。

师:砸缸的司马光是机灵的,同学们能不局限于故事本身,有自己的创见更机灵。

今日我们就随着南朝刘义庆再熟悉两个聪颖机灵的少年儿童。

他们是谁呢?请阅读《世说新语》两则。

二、品读《咏雪》师:学习文言文重在朗读,请放声朗读《咏雪》(生放声朗读、师同时板书: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师:下面请同学把这句话读一遍。

哪位同学先来试试。

生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师:她读得对吗?(生点头)为什么要这样读?生2:谢太傅在大雪天里举办家庭聚会。

师:喔,原来是依据文意读准节奏的。

(板书:读准节奏)。

下面请两人为一组再读课文,盼望和这位同学一样读准节奏。

(生再读课文,一生举手提问)生3:文中的最终两句该如何去读准节奏?师:这两句的确是全文的难点,要读准这一句,首先我们要弄清前面“与儿女讲论文义”中的“儿女”与今义是否相同?生4:与今义不同,文中的“儿女”指的是侄儿侄女,即谢安的哥哥的儿子和女儿。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小语拼音ie üe er课堂教学实录9篇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小语拼音ie üe er课堂教学实录9篇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小语拼音ie üe er课堂教学实录9篇小语拼音ie üe er课堂教学实录 1【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年级的小学生好动、注意力无法持久,喜欢听故事、做游戏。

而传统的拼音教学是十分枯燥的,难以吸引的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本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尝试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贯穿其中,猜谜、游戏穿插其间,使课堂充满生活情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目标】1.学会复韵母ie üe,特殊韵母er和整体认读音节ye yue,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会读它们的四声。

2.学会拼读带有复韵母ie üe的拼音,掌握ü上两点的省略规则。

3.能够看图说话,根据音节拼读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点:学会复韵母ie üe,特殊韵母er和整体认读音节ye yue。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区别ie üe和ye yue,掌握ü上两点的省略规则。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插图、拼音卡片等【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复韵母ie üe和整体认读音节ye yue,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会读它们的四声。

2.学会拼读带有复韵母ie üe er的拼音。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师:孩子们,咱们在拼音王国里已经认识了不少拼音朋友,猜一猜他是谁(师说一扇小门等,生猜出n l j q x h sh)师:昨天刚认识的复韵母朋友想念你们了。

出示:ai ei ui ao ou iu 认读。

2、今天我们再学习2个复韵母和一个特殊韵母,谁有信心能学好!真棒!板书:12 ie üe er[设计意图]以充满人性化的语言亲情导入,从复习旧的知识开始,引导小学生在成功复习的基础上树立学习信心,十分得体,十分自然。

二、利用插图学习复韵母ie、üe和er的音形(一)提出教学任务。

上一课我们学了3个复韵母,进一步掌握复韵母发音时口形的特点。

语文名师教学课堂实录5篇

语文名师教学课堂实录5篇

语文名师教学课堂实录5篇语文名师教学课堂实录5篇教学实录是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反思,以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和专业发展。

教学实录可以为教学文件、教学报告和教学资源的编制提供参考和依据。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名师教学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学习。

语文名师教学课堂实录精选篇1《丰碑》一文主要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行进,军需处长在部队棉衣不够用的情况下,把棉衣让给战友,自己只穿着簿的单衣而冻死在山中。

将军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要警卫员把军需处长找来,想追究他的责任,而旁边的人却轻声告诉他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向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行了个军礼,继续带领部队走进漫天的风雪中。

本文的教学,我安排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感知大意,讲读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

第二课时讲读第二、三部分(3-14自然段)。

第三课时总结全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课后练习4的`要求),完成有关书面作业。

其中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情况是这样的。

师: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丰碑》。

(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复习1、2自然段的意思。

略)生:(略)师:“丰碑”即高大的石碑,常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上一堂课中同学们提出过这样的一个问题:“课文中为什么把被冰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称作‘晶莹的丰碑’”这堂课我们继续诵读来解决它。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3-6自然段,大家注意听。

师:将军跑到前面,在他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情景呢下面请同学们各自轻声朗读第7自然段,读的时候要做到字字入目,句句留心,一边读一边想一想:读着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像、体会。

)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读了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这位老战士的姿势。

他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

师:那请你把这几句话朗读一下,看能不能让大家仿佛也看到这情景。

(该生有感情朗读,就是声音轻一点。

再请一位朗读,该生读得很入情。

合欢树 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合欢树 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合欢树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合欢树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二选修)1合欢树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二选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合欢树》的作者、背景、作品内容和主题,并理解主人公在作品中的心路历程。

2.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观看视频、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个人思考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爱好文学的兴趣和美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1. 教师自我介绍教师介绍自己的学历、工作经历、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让学生认识并了解教师。

2. 导入环节(1)让学生查阅作家沈从文的相关信息,并了解其创作背景。

(2)播放由青春有你女团合唱《合欢树》歌曲,并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感性思考,了解歌曲背后的意义。

3. 阅读、分析环节(1)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合欢树》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言行举止等,并梳理主要情节和结构。

(2)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合欢树》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引导学生通过细节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4. 创作环节(1)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对小说的理解和自己的体验,创作一篇关于《合欢树》中某个人物的心路历程的文章。

(2)课堂展示:学生在课堂上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和分享。

5. 延伸训练(1)读另一篇沈从文的作品,比较两篇作品的异同,分析作者的文学特点和创作手法。

(2)让学生撰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对于父母亲情的认识和感悟。

三、教学效果通过本课的阅读和讨论,学生对《合欢树》有了明确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分析小说的方法和技巧,增强了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在小组合作、个人思考和课堂展示中,学生体验了文学的魅力,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美的感受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综上所述,本课以《合欢树》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了沈从文的创作背景及文学特点,深入剖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掌握分析小说及创作文章的方法和技巧,进而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邓稼先》课堂教学实录(优秀模板13套)

《邓稼先》课堂教学实录(优秀模板13套)

《邓稼先》课堂教学实录(优秀模板13套)《邓稼先》课堂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通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含义,从而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2.使学生通过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能够深刻体会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心】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关注文中重心语段,能够通过理解文章关键语词的含义,品析句间关系及段间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教师通过对背景资料的充分梳理和恰当引用,和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充分挖掘,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师生共同探讨邓稼先有“巨大贡献”,为何“鲜为人知”?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第三、四、五这三个部分的细读,体会邓稼先尽管历尽复杂恶劣的人文环境和异常艰苦的自然环境,但依然保持着德高望重、严谨沉稳、忠诚坚韧的精神品质。

首先是对邓稼先的人物形象概括;其次是邓稼先所经历的客观条件概括。

学生对于第二部分的探讨可以得到初步的理解,有着“巨大贡献”的邓稼先性格沉稳内敛,未有张扬丰功伟绩的内心需求;他长期扎根于艰苦的科研环境中,也未有被宣传的客观条件。

从而,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下一环节探讨问题:既然邓稼先未有张扬功绩的内心需求,也未有被宣传功绩的客观条件,那么他做出“巨大贡献”的动力是什么呢?第二环节:师生共同探讨邓稼先做出“巨大贡献”的动力是什么?教师可以先给出几种假设,比如“名誉”?“权力”?教师请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就这两个做出贡献的动力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第三、四、五这三个部分的精读,体会邓稼先做出“巨大贡献”的真正动力,从而感受其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和振兴祖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坚定信仰。

在这里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万里长征”“万里长城”和“喇嘛教僧侣向西朝拜的旅程”这“两个半万里”来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共同体会理想和信仰的巨大力量,正是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和振兴祖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坚定信仰,才支持着邓稼先作为一名具有卓越才能的科学家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科研一线,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贡献却甘愿默默无闻。

《品质》课堂教学实录2

《品质》课堂教学实录2

《品质》课堂教学实录2《品质》课堂教学实录2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外国小说,题目叫《品质》,作者是谁?生:高尔斯华绥,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师:这是一篇小说,主人公是谁?生:格斯拉兄弟。

师:小说主人公的命运有哪些变化?从哪些地方看出?生1:从肖像描写可以看出命运的变化。

师:肖像怎么变化的呢?生1:“他本人有点像皮革制成的人……好象在迷恋着理想》” ——“他的红胡子好象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我所遇到的原来是他本人,但是多么苍老,多么消瘦啊!”——“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显得衰老、瘦弱,不断地发抖”——“他变得衰老极了,看了他实在叫人难过”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命运的变化?生2:店面的变化。

先是两间店铺,后来只剩一间,最后不属于他了。

生3:橱窗里陈列的靴子的变化。

“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

”——“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

”但物是师:做靴子的时间长,从靴子本身来说,按理成本升高,价格也要上升,但他的靴子价钱与过去完全一样,这样他的利润减少。

生2:是大公司的垄断。

小说第45页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

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

”这是客观原因。

但也有主观原因,就是“他从不登广告!”说明他不懂得经商之道。

师:他为什么不做广告?酒香不怕巷子深。

生2:说明他对自己手艺的自信。

生3:是人们观念的转变。

当时人们普遍追求时髦,“人们好象不要结实靴子了。

”生4:开销太大了。

第49页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

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

”生5:他做靴子好象不是为了赚钱。

“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

”“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师:他为什么要用最好的皮革?为什么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用一句话来回答。

生1:他把做靴子当作一项事业,而不是谋生的手段。

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堂实录5篇

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堂实录5篇

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堂实录5篇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堂实录1《草房子》活动目标:1指导学生抓住细节描写,走进桑桑的内心世界,为整本书的阅读打开一扇窗。

2指导学生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提高阅读的能力。

3引导学生阅读时学会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关注人物内心。

4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写《童话大王》的大作家_和小朋友曾经有这样一段对话,我请两位同学来读一下:“叔叔,你希望有人敲门吗?”“希望。

”“那我去敲门,你会开门吗?”“当然开门。

”“我要是晚上敲门呢?”“我讲故事给你听,你讲故事给我听。

”“那-----我怎么才能找到你呢?”同学们猜,_怎么回答的?“我就在书中等你。

”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

是啊,“我就在书中等你。

”这是作者与读者的心灵约定,作家永远静静地守候在他的书中,等待着我们,当我们展开书页,其实我们就是走进了作家的心田,去赴一个不见不散的约会。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曹文轩叔叔的《草房子》。

二走近《草房子》1大家已经读完了《草房子》,那你对《草房子》有了哪些了解?作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

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著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

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2你还查阅了哪些相关的资料?学生交流,出示:(1)曹文轩简介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

主要经历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

《红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质》课堂教学实录2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外国小说,题目叫《品质》,作者是谁?
生:高尔斯华绥,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师:这是一篇小说,主人公是谁?
生:格斯拉兄弟。

师:小说主人公的命运有哪些变化?从哪些地方看出?
生1:从肖像描写可以看出命运的变化。

师:肖像怎么变化的呢?
生1:“他本人有点像皮革制成的人……好象在迷恋着理想》”——“他的红胡子好象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我所遇到的原来是他本人,但是多么苍老,多么消瘦啊!”——“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显得衰老、瘦弱,不断地发抖”——“他变得衰老极了,看了他实在叫人难过”
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命运的变化?
生2:店面的变化。

先是两间店铺,后来只剩一间,最后不属于他了。

生3:橱窗里陈列的靴子的变化。

“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

”——“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

”但物是人非了。

生4:店面招牌的变化。

“格斯拉兄弟的招牌”——“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

师:从上述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一,生意越来越清淡;二,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三,他们最后离开了世界。

师:那么,他们是怎么死的?
生:(齐声)饿死的。

师:你们真的相信是饿死的吗?课文是怎么说的?
生:他哥哥的死是从格斯拉口中得知,“他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心里老是想不开。

”可见,他哥哥是抑郁而死。

格斯拉的死是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说的,“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


师:他们究竟是怎么死的?他们的死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留到最后。

下面我们回到原先的问题:是什么东西造成他们命运的变化?请同学们从原文找出依据。

生1:是靴子的品质。

小说多处写到他所做的靴子非常
经穿,一时穿不坏,如43页说的:“他好象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靴子耐穿,生意就不好。

他做靴子的时间长,顾客可不愿意等待,失去生意。

师:顾客为什么不愿等待?
生1:说明生活节奏快,人心浮躁。

师:做靴子的时间长,从靴子本身来说,按理成本升高,价格也要上升,但他的靴子价钱与过去完全一样,这样他的利润减少。

生2:是大公司的垄断。

小说第45页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

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

”这是客观原因。

但也有主观原因,就是“他从不登广告!”说明他不懂得经商之道。

师:他为什么不做广告?酒香不怕巷子深。

生2:说明他对自己手艺的自信。

生3:是人们观念的转变。

当时人们普遍追求时髦,“人们好象不要结实靴子了。


生4:开销太大了。

第49页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

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


生5:他做靴子好象不是为了赚钱。

“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

”“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
师:他为什么要用最好的皮革?为什么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用一句话来回答。

生1:他把做靴子当作一项事业,而不是谋生的手段。

生2:他把每一双靴子当作艺术品,让世人明白他的心思。

师:他的心思是什么?
生2:是为了做顶好的靴子。

师:这也就是他的理想。

他为了怎么样的理想?请在中间加上一个定语。

生:一生的、终身的、唯一的、永恒的……
师:他为什么要为了这样的理想,他的这种理想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价值呢?
师:先请同学们翻到45页,“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我完全可以想象到他埋头细看那双靴子时的历久不停的悲伤心情。

这里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完美的靴子,对他来说,靴子要是质量不好就是他的耻辱。

师:再看46页,“这下可糟了!这些靴子比以前的格外经穿。

”第47页“过了很久,靴子才送到——但是这几双靴子比以前的更结实,简直穿不坏。

”第48页,“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

”这些都说明他为我做的靴子一次比一次好,为什么呢?
生1:因为当时有垄断,他的生意越来越清淡,而我坚持到他那里定做靴子,所以他为了感激我。

生2: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做靴子,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手艺越来越娴熟。

生3:他要为世界留下最美好的一面,所以每做一双靴子都是用尽心血。

生4:他为了做我的四双靴子而死,因为他每做一双靴子都要花大约半个月的时间。

他可能觉得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四双靴子是他的精神支柱。

师:刚才,同学们都谈到,格斯拉生意越来越淡,但是“我”自始至终都关护着他,格斯拉会这样认为的吗?
生:不会。

师:那他为什么仍然是越做越好呢?
师:我以为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一种自然的行动,因为他把顾客的利益放在了首位,顾客对他的肯定就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从顾客的眼中,他得到了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他为自己的这样的理想而活着。

小说中说到那些大公司“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如果是靠广告和工作,那么他死而无憾!但是当时的人们否定了他的价值,消灭了他的理想,使他的精神无所寄托。

师:可以说,靴子就是他的生命,灵魂寄托的地方。

他为了靴子已达到“忘我”的境界,就如中国的庄子“无功无名无己”的圣人境界。

师:那么,今天我们阅读这篇小说的意义和价值在哪
里呢?
师:它提醒人们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什么东西才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责任意识和理想的坚守,这是人类最为宝贵的品质,格斯拉为我们立起人生的丰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