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粒度煤粉对Ni_2_的吸附特性
粉煤灰吸附特性研究

21 O 0年 1 月 2
DEC.2 O O1
粉 煤 灰 吸 附 特 性 研 究
陈若 莉
( 建工程学院, 州 300 ) 福 福 1 8 5
摘 要 : 粉煤 灰理 化特 性分 析 的基础上 , 粉煤 灰 进行 了物理 激发 和 化 学激 发. 究 结果 表 在 对 研
明 : 理 激发 和化 学激发 均 能提 高粉煤 灰 的吸 附活性. 学激发 方法在 反 应温度 为 9 物 化 O℃ 、 应 时 间 反 为 1 、 钙 比为 5 水 固 比 为 1 2h 灰 、 5时 , 煤 灰 的 吸 附 活 性 提 高 最 大. 粉 关 键词 : 煤 灰 ; 气脱硫 ; 粉 烟 比表 面 积 ; 理 激 发 ; 学 激 发 物 化
活 性 的激 发 作 用 .
1 粉 煤 灰 理 化 特 性 分 析
实验所 用粉 煤灰 取 自福 建 省某 火 力 发 电 厂, 粉煤灰 的 主要 矿物 组成 和化 学 成 分如 图 1
和 表 1所 示 l . _ 3 ]
Q
M 莫来 石 3 103 S02 一 A 2 ‘2 i Q 石英 SO2 - i
双 聚 体 E . 以利 用 物 理 方 法 , 可 以 利 用 化 学 方 法 . 为 同 种 粉 煤 灰 的活 性 可 以用 它 的 比 表 面 积 来 表 征 【 , 4 可 3 也 因 - 所 以本 研 究 以粉 煤 灰 的 比 表 面 积 为 研 究 对 象 , 究 了物 理 方 法 和 化 学 方 法 对 粉 煤 灰 吸∞ 活 性 的影 响 . 研 附 ∞ 们 ∞
第2 5卷 第 4期
Vo. o 1 25 N .4
徐 州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矿山安全

性
O 0 0 9 6644 4 0・7 4 0
Hale Waihona Puke 在地球大气红外辐 射传输特性 的理论模 型基础上 ,分析 了直的矿井隧道 中大 气 红外辐射衰减 因素 ,研究 了红外辐射 的 传输特性 ; 针对 C 2 0 的吸 收引入 了“ 标准 状态 下 的厚度” 的概 念 ,给 出了水汽 、 C 光谱 透过率的计算方法 .举 例计算 02 了矿 井大气 中红外辐射在 l ~10 k 0 4 t m 波段 的光谱透过 率 .图 l参 7 关键 词:矿井大气 ;红外辐射 ;传输特
3 () 7 3 7 7 06 . 7 ~ 7 一
fl ca i d cvn ae [ , 中] u ymehnz a igfc 刊 l e /
燃煤超细颗粒物喷雾团聚 的模型=Mo- d
el g o u mi o a t l g lmeai n i ln f b c n p r cea g o rt i s r i o n
性 ;标准状态 下的厚度
00o9 6649 4 0 ・7 4 5
关键词 :煤泥水 ;C 2 a ;黏土 矿物 ;吸
附
基于流场模拟 的综 放面 自燃危险 区域划 分及 自燃预测研 究= atin o p n - P rt fso t io a
n o s c mb si n d n e o e a d p e e u o u t a g rz n o n r— 4 0・7 0
S u y o e h o o y o o lwae l ry t d n tc n l g fc a tr su r
i 6 hol rdb i r[ , / na 5t ife o e 刊 中]刘建忠 / i l ( 浙江大学 能源清 洁利用 国家 重点实验 室,杭 州 30 2 ) 10 7 ,周俊虎 ,黄镇 宇,杨 卫娟,程军 ,岑可法, / 煤炭学 报. 0 5 一2 0 ,
《粉煤灰-硅灰联合制备沸石及其对Ni2+的吸附性能》范文

《粉煤灰-硅灰联合制备沸石及其对Ni2+的吸附性能》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重金属离子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其中,Ni2+是一种常见的重金属离子污染物,其排放和处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针对这一环境问题,本论文研究了一种利用粉煤灰和硅灰联合制备沸石的方法,并探究其对Ni2+的吸附性能。
该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时也为重金属离子污染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二、粉煤灰-硅灰联合制备沸石1.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所用原料为粉煤灰和硅灰。
首先,将粉煤灰进行预处理,去除其中的杂质。
然后,将预处理后的粉煤灰与硅灰按一定比例混合,进行高温煅烧。
在煅烧过程中,通过控制温度和时间,使混合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沸石。
2. 制备过程分析在制备过程中,粉煤灰中的铝、硅等元素与硅灰中的硅元素发生反应,生成沸石。
这一过程涉及到硅酸盐矿物相变和化学成分重排等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
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制备过程中的物相变化和形貌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
三、沸石对Ni2+的吸附性能研究1. 实验方法将制备好的沸石进行Ni2+吸附实验。
首先,将一定浓度的Ni2+溶液与沸石混合,在一定的温度和pH值条件下进行吸附实验。
通过改变吸附时间、溶液浓度、温度和pH值等条件,探究沸石对Ni2+的吸附性能。
2. 吸附性能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沸石对Ni2+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可以发现吸附性能受温度、pH值、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在最佳条件下,沸石对Ni2+的吸附率可达到90%。
【精品】煤粉对焦化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吸附特性研究

煤粉对焦化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吸附特性研究毕业论文写作流程一览表毕业论文是教学科研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业成绩考核和评定的一种重要方式。
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
毕业论文的撰写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1.论文的选题;2.论文写作框架的确定;3.文献综述;4.开题报告;5.论文的撰写。
一、论文的选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
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
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
选题首先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与所学专业相关;其次,选题要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使其论文形成后既有理论支撑,同时要对现实有所促进;再次选题要注意一些有价值的课题,比如本专业的研究空白、有争议的话题,或者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本专业的老话题、与研究领域有关的当前热点问题、新问题、亲自参与实践调查的课题;第四,选题要结合考虑资料的利用。
能找到比较充分的资料来源对于作者写作论文有重要帮助;最后,选题宜小不宜大。
题目范围太大易导致内容空泛,难于驾驭。
(一)论文的选题的依据:1、依据个人兴趣爱好;2、依据个人知识结构;3、依据当前本专业的研究热点;4、依据当前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局势;5、依据管理学权威刊物的近期发表论文;6、请教他人。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原则和要求:1、注重选题的实用价值,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
(1)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实意义;(2)要注重选题的理论价值。
2、勤于思考,刻意求新。
(1)从观点、题目到材料直至论证方法全是新的;(2)以新的材料论证旧的课题,从而提出新的或部分新的观点、新的看法;(3)以新的角度或新的研究方法重做已有的课题,从而得出全部或部分新观点;(4)对已有的观点、材料、研究方法提出质疑,虽然没有提出自己新的看法,但能够启发人们重新思考问题。
高炉炉渣复合陶粒吸附水溶液中Ni2+的影响因素研究

正交实验。结果表 明 , 随着吸 附时间和 p H值增大 , 不 同温度陶粒吸附量与吸附率变化趋势相 同, 在1 1 0 m i n 、 9 0 0℃ 、 p H= 7时 分别达到最大 ; 随着 陶粒投加质量和溶液初始浓度增加 , 陶粒 吸附量 与吸附率变化趋势相 反, 两者 均在 9 0 0 时达到最 大; 正
吸
叼=
×l 0 。 %
( 2 )
元素名称
S i C a A I M g F e K N a P S b
高炉炉 渣( 一 %) 1 0 . 0 6 1 9 . 0 5 6 . 2 0 3 . 7 8 0 . 7 7 O . 5 9 0 . 3 1 0 . 1 3 4 . 2 6
组合。本实 验 为高 炉 炉渣 复合 陶 粒 吸 附废 水 中
N i 的实 际应 用 提供一 定 的参考 意义 。
三氧化二铝 和二氧化硅 等, 属于硅酸盐 质材料 , 其 化学组成与天然矿石 、 硅酸盐水泥相似。 目前对高
炉炉渣 的研 究 主要 集 中在对 污 染 物质 叫的 吸 附 ,
污泥( 一 %) 9 . 2 4 1 . 3 9 2 . 9 7 0 . 5 3 3 . 6 8 1 . 4 8 0 . 2 2 0 . 3 3 0 . 4 2
交实验指标为吸附量和吸附率时, 两者指标影响 因素主次关系不 同且最佳水平组合差别很小。
关键 词
高炉炉渣
N i “
影响 因素 文献标志码
正交实验 B
中图法分类号
X 7 5 6 ;
含镍废 水是一 种 危 害较 大 的 工业 废 水 , 主 要 来
生产 硅肥 “ ] 、 聚合 材料 屹 ] 、 陶瓷 ¨ 以及 水 泥 H 等。
粉煤灰对重金属钼吸附的实验研究

粉煤灰对重金属钼吸附的实验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之一。
粉煤灰作为一种常见的固体废弃物,其大量堆放和使用也对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因此,对粉煤灰中重金属吸附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粉煤灰对重金属钼的吸附性能,并分析影响吸附效果的因素。
三、实验设计1. 实验材料:粉煤灰、钼酸铵溶液。
2. 实验方法:将不同质量浓度的钼酸铵溶液与一定质量的粉煤灰混合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离心分离,取上清液进行钼含量测定。
3. 实验步骤:(1)准备不同浓度(10mg/L、20mg/L、30mg/L)的钼酸铵溶液。
(2)称取一定质量(0.1g、0.2g、0.3g)的粉煤灰分别与上述溶液混合搅拌,静置30min。
(3)离心分离,取上清液进行钼含量测定。
(4)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不同质量浓度的钼酸铵溶液对粉煤灰吸附能力的影响:当钼酸铵溶液质量浓度为10mg/L时,0.1g粉煤灰的吸附率为60.2%,0.2g为76.5%,0.3g为88.7%;当钼酸铵溶液质量浓度为20mg/L 时,0.1g粉煤灰的吸附率为74.8%,0.2g为87.6%,0.3g为94.5%;当钼酸铵溶液质量浓度为30mg/L时,0.1g粉煤灰的吸附率为82.4%,0.2g为92.3%,0.3g为97%。
可见随着钼酸铵溶液浓度的增加,粉煤灰对钼的吸附率也逐渐提高。
2. 不同质量的粉煤灰对钼酸铵溶液吸附能力的影响:当使用相同体积(10mL)的钼酸铵溶液时,0.1g粉煤灰的吸附率为60.2%,0.2g为76.5%,0.3g为88.7%;当使用相同体积(10mL)的钼酸铵溶液时,0.1g粉煤灰的吸附率为65.8%,0.2g为87.6%,0.3g为96%。
可见随着粉煤灰质量的增加,对钼的吸附率也逐渐提高。
五、实验结论1. 钼酸铵溶液浓度越高,粉煤灰对钼的吸附能力越强。
2. 粉煤灰质量越大,对钼酸铵溶液的吸附能力越强。
超细煤粉粒度对煤质分析特性的影响

超细煤粉粒度对煤质分析特性的影响摘要:对科技在不断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本文主要针对不同粒度的超细煤粉进行了粒度粉细和煤质分析测定,研究了超细煤粉的煤质分析特性随粒度的变化规律。
对超细煤粉的工业分析表明,水分含量基本不随煤粉粒度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煤粉颗粒粒度的减小,灰分含量增大,挥发分含量减小。
对超细煤粉的元素分析表明,由于煤粉偏析,随着煤粉颗粒粒度的减小,C,H和N含量降低,O和S含量增大。
关键词:超细煤粉;粒度;煤质分析引言煤质分析是指为了了解煤的结构、组成以及性质,采用化学的或者是物理的方法对样品煤进行测试以及研究的过程。
煤的工业分析是煤质化验中的常规项目,它主要包括对煤的水分、灰分、可磨性以及挥发分等的测定,还包括对煤中的固定碳进行计算等。
虽然煤炭检验标准GB212—91对煤质分析的整个过程都有详细的描述,但是由于分析环境、样品煤的粒度、操作中的人为因素或者是分析系统的误差等,都有可能对煤质分析的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分析这些因素对煤质分析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分析结果的精度,对提高用煤的质量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1超细煤粉的定义煤岩学认为,煤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不同的显微组分组成。
这些不同的显微组分导致了煤在外表形态、光学性质及显微结构上的差异。
随着煤样粒径的变化,煤的组成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造成煤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燃烧特性的不同。
煤粉的物理结构是决定煤粉颗粒中质量、热量传递速率的重要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煤的着火、燃烧及燃尽等特性。
煤粉的物理结构参量主要包括颗粒粒度、几何形状、颗粒密度、比表面积、孔隙率和孔隙结构等。
其中颗粒粒度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物理参数,它对煤粉颗粒的几何形状、颗粒密度、比表面积、孔隙率和孔隙结构等有重大影响。
从而影响热解、燃烧等特性超细粉体的颗粒分布范围很宽,一般采用特征粒度来表征。
目前对于超细煤粉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有些学者一也将粒径小于常规煤粉粒径的煤粉视为超细或微细煤粉。
茶渣对Ni(II)的吸附性能研究

摘
要
研究 了茶渣对 N i ( I I ) 的吸附性 能。分别考察 了吸附 时间、 茶渣投 加量、 N i ( I I ) 初始 浓度 、 茶渣 粒径、 温度 、 p H值等 因
素对茶渣吸附 N i ( I I ) 的影 响。在 吸附时间 1 h 、 茶渣投加量 1 . 2 g 、 N i ( I I ) 初始 浓度 2 0 0 mg / L 、 茶渣粒径 6 0目、 p H值 1 1 . 2情况
第一作者简介 : 马宏 飞 ( 1 9 7 6 一) , 男, 回族 , 实验 师 , 硕 士 。研 究 方
向: 化学分离及仪器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 . 1 吸附 时间对 茶渣 吸 附 N i ( Ⅱ) 的影响
1 3期
马宏飞 , 等: 茶渣对 N j ( I I ) 的吸附性 能研 究
国 电镀 、 冶金、 采矿 、 机 械 制 造 等企 业 每 年 都 排 放 大
建宁德 地 区茉 莉 花 茶 ) 。实 验 用 水 均 为 二 次 蒸
馏水 。
1 . 2 方 法
1 . 2 . 1 实 验 方 法
量含 N i ( I I ) 废水 , 造 成 严 重水 体 污 染 。镍 的 回收 去 除方法 常用 的有 离 子 交 换 法 、 化 学 沉 淀法 、 电解 法 、 萃取法 、 氧 化 还原 法 和 吸 附法 等 J 。吸 附 法 成 本 低、 去 除效 果好 , 是 近些年 常用 的方 法 。 我 国是茶 叶原 产 地 , 也 是 产 茶 大 国。茶 叶 的多 孔 网状 结 构使其 具 有 很 大 比表 面 积 , 且 表 面 还 有 很 多活性 基 团 , 利 于作 为 吸附剂 J , 现 主要 研究 茉 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N i
for different granularity coal powders
2
LI U Zhuan n ian , ZH OU An ning ,
Chem ica l Eng ineering, X i an Un iv 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X i an U niversity of A rchi tec ture& Techn ology, X i an 710055 , Ch ina )
2+ 2+
diam eter decreased . The N i adsorptio n equilib riu m of d iam eter 9 30 , 4 28 and 4 82 m coal pow ders can be descr ib ed in term s o f F reund lich iso th er m. K ey w ord s : different granu larity coal powders ; N i ; adsorptio n properties 煤是一种芳香大分子有机矿物岩石, 内部有丰富的孔隙结构 , 其分子结构中含有多种含氧官能团, 可 以与吸附质形成氢键、电子授受等相互作用, 是一种天然吸附剂 . 煤吸附剂被用于去除废水中多种污染物 质如: C r , C r , N i , Cd , H g , Cu , Zn , Pb , Yb 、苯酚、对硝基苯酚、活性染料和非离 子表面活性剂等 . 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大多集中在常规粒度煤粉吸附性能的研究上 , 对于超细煤粉的吸附 性能的研究未见报道 . 煤在超细粉碎过程中随粒度的减小, 比表面积增加
2+ 2+
能的影响和吸附机理 . 结果表明 : 不同粒度煤粉对 N i 的吸附符合二级吸附动力学 , 其吸附过 程由孔隙内扩散控制 , 求出了有效扩散系数 . 得出不同粒度煤粉对 N i 的吸附量随粒径的减小 呈指数关系增加 ; 粒径为 9 30 , 4 28和 4 82 m 煤粉对 N i 的吸附符合 F reundlich 吸附等温式. 关键词 : 不同粒度煤粉; N i ; 吸附特性 中图分类号 : TQ520 61 文献标识码 : A
收稿日期 : 2004- 12- 29 基金项目 :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2001C37) . 作者简介 : 刘转年 ( 1968- ) , 男 , 陕西富平人, 博士 . T e:l 029 - 85583188 , E - m ai: l
2+
zhuann ian liu@ 163 com
注 : d10, d 25, d 50 , d 75 , d 90 表示累积 10 %,
25 % , 50% , 75 %,
图 1 超细煤粉的 TEM 分析 F ig 1 TEM of superfine coal powders
( 2) 吸附动力学
2+
不同时间煤粉的 N i 吸附量与吸
2+
附时间 关系 如图 2 所 示. 由 图 2 可以 看 出, 各 煤 粉的 N i 吸附量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 后基本趋于稳定 , 吸 附达到平衡 . 当煤粉 粒径从 108 71 m 减小 到 4 28 m 2+ 时 , 相同时间 N i 吸附量明显增大. 粒径为 4 06 和 4 82 m 煤粉的 N i 吸附量与 粒径为 4 28 m 煤粉无明显差 别 , 这是由于颗粒间的团聚 . 将不同时间 吸附后煤粉的 2+ N i 吸附量与吸附时间分别用 L agergren 一级吸附动力学 方程和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进行回归处理, 数据见表 3. 由表 3 可知 , 7 种不同粒度煤粉吸附 N i 的动力学数据对
2 2 qt 6 1 n = 1 - 2 ! 2 exp - 2 D iq t , qe n= 1 n r0 - 12 2 0 ∀ 2+
式中, D iq为颗粒内的有效扩散系数, 10
cm / s ; r 0 为颗粒半径,
[ 6]
2
c m.
由平衡接近率与无因次时间 ( D iq t / r ) 之间关系表 扩散控制, 否则由膜扩散控制 . 1 3 吸附等温式 ( 1) Langm uir 吸附等温式
F reundlich 吸附等温式的直线形式为 lg q e = lg K F + 1 lg C e , n
式中, Q 为单分子层饱和吸附容量 , m g / g ; b, K F, n 为常数.
0
2 试验部分
( 1) 试验原料与仪器 5 , 6 , 7号超细煤粉 . 煤粉粒度在欧美克 LS- POP ( # ) 型激光粒度分析仪上进行 , 煤粉透射电镜分析在日本电子公司生 产的 JEM - 100SX 透射电子显微镜上进行. 其它仪器有 742 微机型 可见分光光度计、康氏电动 振荡机、 501型超级恒温器等 . 氯化镍及分析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 ( 2) 试验方法和内容
628
煤
炭
学
报
2005 年第 30 卷
1 吸附理论
1 1 吸附动力学 ( 1) Lagergren一级吸附动力学方程 普遍的吸附动力学方程, 其直线形式为 lg ( q e - q t ) = lg q e k1 , t 2 303
[2 , 3]
基于固体吸附量的 L agergren 一级吸附动力学方程是应用最
[ 4, 5]
基于固体吸附量的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为 t 1 1 = t, 2 + qt q k2 qe e
式中, k 2 为二级吸附速率常数 , g / ( m g m in) . 如果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 则以 t /q t ~ t 作图 , 可得到一条直线. 1 2 颗粒内有效扩散系数 根据煤粉吸附 N i 的动力学数据 , 可求出不同吸附时间的平衡接近率 E, 即 E
表 1 神府煤的工业和元素分析 Tab le 1 T he proxi m ate and u lti m a te analysis of Shenfu coal
工业 分 析 M ad 7 29 Ad 4 27 Vda f 36 42 FC d 60 87 w ( S,t d ) 0 38 w ( C da f ) 81 75 元素 分析 w ( H da f ) 4 79 w ( N daf ) 1 10 w ( O da f ) 11 95
2+
试验所用原料为神府煤 , 其工业及元素分析按国家有关标准进行 . 原料煤经
过粉碎后过筛, 得到 1 , 2 和 3号煤粉 . 将 3号煤粉在行星球磨机上分别真空球磨 0 5 , 3 , 6 , 9 h得到 4 ,
∃ 吸附动力学试验: 取一定浓度的 N i 溶液倒入锥形瓶中, 加入一定量的煤
2+ 2+
2+ [ 1] 6+ 3+ 2+ 2+ 2+ 2+ 2+ 2+ 169 2+
, 表面官能团增加, 表面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性增强 , 这些都有利于煤的吸附性能的提高 . 重金属离子 N i 的主要工业污染来源是采矿、冶炼、电镀 等工业排放的废水和废渣 . 本文选用孔隙率和表面官能团丰富的神府煤为原料 , 研究了超细煤粉的粒度变 化对水溶液中 N i 的吸附性能的影响和吸附机理 , 这对探索煤炭利用的新途径、开发制备高性能煤基吸 附剂等有重要意义.
2+ 2+
第 5期
刘转年等 : 不同粒度煤粉对 N 2+ i 的吸附特性
629
3 结果与讨论
( 1) 超细煤粉的透射电镜 ( TEM ) 分析 神府煤的工业及元素分析见表 1 . 由表 1 可以看出 , 神府煤 的高挥发分说明神府煤中有机物含量较高, 表面含氧官能团较多 , 化学活性好. 试验用煤粉的粒度见表 2 . 经不同时间球磨后超细煤粉的透射电镜照片如图 1 所示. 由图 1 可以看出 , 煤粉粒度随球磨时间的增 加先减小, 后因团聚粒度略有增加.
%
表 2 煤粉的粒度分布 Tab le 2 Th e partic le size d istribution of Sh en fu coa l powders
煤粉号 1 2 3 4 5 6 7 d10 / m 32 41 8 58 2 47 1 93 1 79 1 75 1 88 d25 / m 81 51 19 61 5 00 2 56 2 85 2 74 3 10 d 50 / m 108 71 34 69 9 30 4 58 4 28 4 06 4 82 90 % 粒径 . d75 / m 131 89 49 93 16 10 6 39 5 94 5 58 6 84 d 90 / m 146 83 64 93 21 16 8 07 7 56 7 04 8 84 比表面积 /m 2 0 17 0 32 0 98 1 70 1 93 2 00 1 79 c m- 3
( 1. 西安科技大学 地质与环境工程系 , 陕西 西安 学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55)
2+
2+
1
2
3
710054 ;
2 . 西安科技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 院 , 陕西 西安
710054 ;
3 . 西安建筑科技大
摘
要 : 通过筛分和高能球磨得到不同粒度的煤粉, 研究了粒度变化对水溶液中 N i 的吸附性
粉样品 , 振荡不同时间后抽滤分离, 收集滤液测定剩余 N i 浓度并计算吸附量. % 吸附等温线试验: 取 相同体积不同浓度的 N i 溶液, 加入相同质量的煤粉 , 在恒温水浴中搅拌 6 h、静置 18 h 后抽滤分离, 收 集滤液测定剩余 N i 浓度并计算吸附量. 水中 N i 采用丁二酮肟光度法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