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_中_物_理_教_学_案_例1
初中物理_内能的利用(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内能的利用(复习课)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理解热值的概念,会用Q=mq 或Q=vq 计算燃料放出的热量 2、掌握热机的工作原理 3、会计算热机的效率 4、理解能量守恒定律(二)自主复习,展示自我要求:认真复习课本,梳理本章知识,然后回答下列问题(5分钟)考点聚焦:1、热机(1)利用 的机械叫做热机. (2)燃料直接在发动机 内燃烧产生 的热机叫 。
可以分为 和 两大类。
内燃机工作过程(1)每个工作循环分为四个冲程: 冲程、 冲程、 冲程 、 冲程。
曲轴转动 周,对外做功 次。
(2) 冲程内燃机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依靠飞轮 来完成(3)压缩冲程 能转化为 能做功冲程 能转化为 能2、热值(1)定义: 叫燃料的热值,在数值上等于1Kg 某种燃料放出的热量。
(2)热量计算公式 或 。
教师点拨:热值反映的是不同燃料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本领大小,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质量、体积均无关。
3、热机的效率公式:总有Q W =η教师点拨:因为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有一部分被废气带走,由于摩擦也会损失一部分,还有散热损失,做有用功的能量只是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的一部分,所以热机的效率总小于100%4、能量守恒定律教师点拨: 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具有方向性。
例如,燃炉烧水向外散失的能量不会自动再汇集起来。
(学生自主复习5分钟,再提问展示,大部分学生能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但个别学生仍不熟练,需要多加练习)(三)典型例题讲解例1、如图所示是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其中属于压缩冲程的( )A B C D学生认真读题,回答问题。
学生1:选D,因为压缩冲程的特点是: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动,燃料混合物被压缩。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教师提问:A 、B 、C 是什么冲程?学生2:A 是做功冲程,进气门排气门都关闭,在压缩冲程结束时,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高温高压的气体推动活塞向下运动,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初中物理_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要给知识注入生命,把学生领到美好的学科殿堂去遨游。
本节课在学生熟练掌握欧姆定律的基础上结合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电流的规律来学习如何解决串并联电路中较复杂的电学问题。
本节是电学难点之一,学生在学习中有难度。
但是本班学生在电学基础知识方面扎实的功底,所以上课能够较轻松的掌握重难点,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顺利解出题目并在练习本上能够完整写出步骤。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创设一个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展现自我、施展创造才能、实施探究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
为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成为物理新课改下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
具体思路如下:1、首先创设情景。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结合教材,可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如实验、史料、故事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意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就是利用复习旧识,引入新课教学效果较好。
接着展示例题,小组合作,老师提示所用知识尝试推到结论。
最后是知识的应用环节。
2.学会知识整合。
这一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升华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知识与方法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让学生感受们到知识的价值和奥妙,对激发其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本节课的知识整合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串并联电路中的规律?通过大量练习旨在帮助学生自己来总结,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难点。
串联的电流规律是什么呢?这样适当的点拨不仅为学生的设计带来思路,也为他们的思考问题提供了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用欧姆定律解决串并联电路中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欧姆定律的应用加深对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关系的认识,掌握应用欧姆定律解决串并联电路问题的方法。
(2)通过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推导出串并联电路中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串联电路中的分压规律和并联电路中的分流规律。
2022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7篇

2022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7篇初中物理教案1课题:什么是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力的概念(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教具: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和内容新课引入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
(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
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
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新课教学: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多媒体投影)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
(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初中物理_第十五章探究电路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五章探究电路复习目标1、能记住并理解本章的基本概念,规律等基础知识,并能把知识点梳理成网络结构。
2、把握本章知识重点,突破难点,破解疑点。
3、能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能运用所学知识较熟练的解决问题。
4、领会“控制变量”研究方法的基本内涵,并能迁移运用解决基它问题。
复习重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及串并联等效电阻的运算,家庭用电的常识。
自主复习一、电阻和变阻器1、电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电阻。
2、单位:____ 。
3、电路图中的符号:4、导体电阻的大小与材料5、导体电阻的大小与横截面积6、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实验室中常用的变阻器是通过改变___ __ 来改变电阻.7、滑动变阻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为:_____________。
8、连接电路时开关要_________,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要调至__________。
二、欧姆定律1、保持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关系。
保持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关系。
2、欧姆定律: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3、欧姆定律公式:4、根据R= ,就可以算出它的电阻。
这种测量电阻的方法称为“伏安法”。
5、灯丝电阻的大小跟温度(选填“有关”或“无关”)。
灯泡越亮,灯丝的温度越,电阻越6、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______;电阻并联后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______。
三、家庭电路1、大量事实表明:_______________的电压才是安全电压。
2、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事故,都是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_______引起的。
万一发生触电事故,应首先_________________,不能直接去碰触电的人,否则施救者也会__________。
3、如果不能及时切断电源,可以用干燥的木棍、竹竿等___________(选填“导体”或“绝缘体”)将电线挑开。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本章的内容进行知识梳理,达到巩固本章的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2、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学情分析
1、学生整体基础不够扎实,知识的应用能力不强。
2、面临中考学生学习的任务比较多。
3、单元复习时中考复习的重要环节,做好单元复习时十分重要的,重点是知识梳理和综合运用。
3重点难点
重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难点:利用速度物体运动的快慢,理解速度单位。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讲授】复习第一章机械运动
梳理内容:
一、运动的描述。
1、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械运动。
2、为了判断物体的运动还是静止的我们选择判断的标准叫参照物。
二、运动的快慢。
1、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知识综合应用
教学任务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
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
米。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5篇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5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1【学习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
3.理解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单位。
能用速度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平均速度。
【知识结构】运动图像:有两物体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2米/秒、4米/秒,请分别画出它们的图像一、热身训练:1.运动员在跳伞过程中,选择地面为参照物时他是_________的, 选择降落伞作参照物时他是_____________的。
2.飞机作俯冲飞行时,飞行员说:“大地迎面而来”,这是以______________作参照物的。
3. 5米/秒=_____________千米/时4. 54千米/时=______________米/秒二、典型例题: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下列关于公式v=S/t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B.速度v的大小与路程S、时间t都没有关系C.当速度v一定时,路程S与时间t成反比D.速度v与时间t成反比2.小红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A.迎面走来的行人B.路旁的树木C.小红骑的自行车D.从身边超越的汽车3.一辆摩托车在平直的路上行驶,在1秒内经过1米,在二秒内经过2米,在3秒内经过3米,在4秒内经过4米,则对此摩托车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D.以上说法都不对4.小明为了探究物体运动速度与运动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在课外实践活动时,选用了两辆不同规格的四轮驱动模型车A和B,在实验室做了探究实验.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运动路程 S/m 汽车A 0.1 0.2 0.3 0.4汽彻B 0.2 0.4 0.8 1.2运动时间t/s 汽车A 1 2 3 4汽车B 0.5 1 2 3(1)试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右图5-11坐标系内分别画出两车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根据数据分析,比较出汽车A和汽车B的快慢程度.(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分析出两车处于什么运动状态(3)在相同时间内,汽车A和汽车B谁运动的路程长三、课堂巩固:1.两个同学并肩走在林荫路上,若相对于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来说两人都是____________的;而相对于其中的一个同学另一个同学是_________的。
初中物理教资教案

初中物理教资教案初中物理教资教案模板(通用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教资教案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物理教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突破】首先认识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想,激发兴趣。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同学们想起很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
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
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复杂机械。
复杂机械也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
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单机械。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现?(各小组同学分别进行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
约2分钟后平静下来。
)初中物理教资教案篇2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初中地理_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4.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世界的聚落第二课时_地理_初中__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文化遗产包括的内容。
2、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3、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现状。
4、收集资料,总结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
5、通过学习,将保护意识内化到实际行动中,理解支持社会上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1、认识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意识并内化到实际行动。
2、明确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
教学方法:图文结合、对比分析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故本节的重点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重点应放在“保护的意义”上,使学生明白这方面工作的重要性和我们所肩负的责任,因此教材的活动设计,将学习转化到行为方式的引导上,引导学生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强调教育的意义。
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们集中的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它既是人们居住的处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交往的场所。
由于各地自然环境的不同,各地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民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几幅特色民居。
(边展示,学生边回答。
)[承转] 几千年以来,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古代建筑遗迹。
我们一起来看短片感受一下。
(播放短片:世界历史遗迹)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这些历史遗迹现状如何?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出示并请学生读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方法)讲授新课:[一]自主学习布置自主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对遇到的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课题什么是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力的概念(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教具】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新课引入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
(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
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
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新课教学】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多媒体投影)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
(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括:(多媒体投影)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多媒体投影)(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
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1、学生实验: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2、(多媒体投影)①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②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③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5、质疑讨论: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了力而手没有?6、做一做: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
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多媒体投影——火箭)原因:气球向后压出气体,反过来气体向前推气球三、力的作用效果先提出问题:物体间力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受到了力呢?会产生什么效果呢?教师讲解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由学生的实验概括出结论(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1、学生演示:两名学生传接排球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学生演示:(1)轻压气球(2)轻拉压弹簧(3)使锯片变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3、质疑讨论:(学生实验)学生用手压桌面,桌面看不出变化,从而提出: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不都是能产生效果的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多媒体投影帮助释疑。
)四、理解知识,发展智力: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重视个体,激活学生思维,并使学生获的成就感(穿插于过程)1.马拉车时车,车随马前进,可见车受力而马不受力对吗?2.脚踢球时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时受到球作用的物体是什么?3.人站在地面上不动,人就不受力吗?4.磁铁能够吸引铁钉,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为什么会碎?6.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7.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
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五、探讨总结(多媒体投影)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六、教师结束语:有的力很小:小蚂蚁搬着面包屑,细雨纷飞飘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
有的力很大:狂风巨浪,轰然巨响,火箭腾飞,斗转星移,宇宙奇观,力真美妙!关于力还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学现象,同学们回去后按探究问题探究,如果发现新的问题,我们大家再来共同探讨!七、探究问题1、力的大小如何比较?2、怎样对力进行测量?3、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吗?第二节电功率教案(一)教学目的1.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知道电功率的意义(反映电流做功的快慢)、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公式(P=UI)和单位(瓦);能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计算用电器(只限于一个)的电功率问题。
2.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教具1.标有不同额定电压和不同功率的灯泡各一个。
2.45伏左右的电源一个。
3.安培计、伏特计、变阻器各一个。
4.灯座一个、导线若干。
(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电功大小与什么有关?电功的公式和单位是什么?(2)电力机车上的电动机和电扇上的电动机。
哪个做的功多?(引导学生如下回答:不能确定,因为未告诉各自做功的时间。
在相同时间内,肯定电力机车做的功比电扇大得多,但如果电力机车做功时间很短,电扇工作时间很长,那就不一定了。
)2.引入新课由复习提问自然引入:电力机车和电扇的电动机做功大小不好比较,那末它们做功究竟有什么不同呢?(答:做功快慢不同,电力机车在单位时间做的功多,电扇在单位时间做的功少)为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引人电功率的概念。
3.讲授新课(1)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
这个单位时间就是1秒钟,如果通电时间为t秒,电流所做的功为W焦,则电功率是P=W/t∵W=UIt∴P=UI即电功率等于电压与电流的乘积。
(2)电功率的单位。
第一册中学过功率的单位是瓦,即每秒钟做功1焦其功率为1瓦。
电功的单位也是焦,所以电功率的单位也是瓦。
由P=UI可知:U的单位为伏,I的单位为安,P的单位就是瓦。
(以上均采用边讲边启发的方式得出)电功率的单位还有千瓦1千瓦=1000瓦。
l焦=1瓦·l秒=1瓦·秒如P取千瓦,t取小时为单位,则得一电功的新单位:千瓦时(kw·h)1千瓦·时=1000瓦×3600秒=3.6×106瓦·秒=3.6×106焦联系上节课讲的电功单位“度”,可知1千瓦·时=1度注意:“度”是生活中的说法,今后一律用千瓦·时。
(以上采用讲授方式)(3)例题《以下例题应预先抄在小黑板上)。
例①一只小灯泡所用的电压是:3伏,通过的电流是0. 3安。
通电时间是100秒。
求电流所做的功和灯泡的电功率。
解I:由W=UIt=3伏×0.5安×100秒=150焦。
P=W/t=150焦/100秒=1.5瓦。
解Ⅱ:由P=UI=3伏×0.5安=1.5瓦。
W=P·t=l.5瓦×100秒=150焦。
两种解法是一样的,但解Ⅱ在计算上简便些.例②一只电阻丝,接在40伏电路中,通过的电流是安,电阻丝的电功率是多少瓦?如把它接在20伏的电路中,电阻丝的电功率又是多少?解:接在40伏电路中的电功率P=UI=40伏×5安=200瓦接在20伏电路中的电功率∵R=U/I=40伙/5安=8欧I′=U/R=20伏/8欧=2.5安∴P′=U′I′=20伏×2.5安=50瓦可见:同一用电器(电阻不变)所加电压减小到原来的1/2,则电功率减小到原来的1/4,即电功率与所加电压的平方成正比。
(例①解后应强调思路和方法,例②解后应强调用电器的功率随所加电压的变化而变化)(4)从例②中可以看出,同一个用电器在不同电压下,电功率是不同的。
可是为什么日常使用的用电器都有一定的功率值呢?(演示课本讲述额定功率的实验。
取一标有电压和功率的小灯泡,分别接在标定电压、高于标定电压、低于标定电压的电路中,观察发光情况。
最后接入220伏的照明电路中。
灯泡浇毁)所以我们说用电器的功率是多大时,必须指明电压是多少。
由于照明电路电压都是200伏,所以我们说15瓦的电灯。
1000瓦的路灯,40瓦的日光灯等等,都是指在220伏电压时的功率。
但在这些用电器上必须同时标明电压和功率。
(出示各种用电器,让学生认明标记)不同厂家生产的用电器上的标记大同小异,如40瓦电灯泡,标记为“220伏40瓦”、“220V40W”、“PZ 220梍40”等等。
用电器上标定的电压和功率叫做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
用电器只有在额定电压下工作,其功率才是额定功率,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用电器工作才是正常的。
例如电灯在额定电压下正常发光,若电压低于额定电压,就发光暗淡,高于额定电压就发光强烈,时间长了就容易烧坏,若远高于额定电压,就立即烧毁;因此,使用用电器时,一定不要使电压高于额准电压。
%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是一切用电器的重要性能指标,一般都标在用电器上或使用说明书中。
(5)一些电器设备的功率。
(根据学生日常用到的电器设备举例)指出:①家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均为220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