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660人教PPT课件

加 强 通过什么措施把改革的内容确立下来呢?
集 制定秦律 权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 定下来
习 俗
商鞅变法措施训练
商鞅变法中直接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内容是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统一度量衡 ③废分封,行县制 ④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④
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历史作用是: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求 废井田,开阡陌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
富
建经济基础
强 废除世卿世禄制, 否定宗法制,打击奴隶主贵族特
兵 鼓励…
权,提高战斗力
加 普遍推行县制 取代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强 哪一措施从根本上变革了社会制度? 集 权 习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全面的根本性变革. 俗
措施
求 富
强 兵
积极作用
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其深远影响有:
积极: 1、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
消极: 1、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导致经济结构单一
措施
废井田,开阡陌
求 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强 兵
积极作用
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商鞅变 法具有什么特点?
(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 习俗等方面。 (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 (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5)强调法治,以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建立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6)强调农业在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时检测新人教版选修1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生产力的发展B.争霸斗争频繁C.思想文化旺盛D.社会动荡变革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实力。
题干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到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
2.依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 )A.铁农具和牛耕的运用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C.各诸侯国的变法D.宗法分封制解体解析:选A。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运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得生产力显著提高。
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大量私田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也随之出现。
故选A项。
3.(2024·衡水调研)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解析:选D。
材料的大意是:伏羲、神农实施教化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依据国家的详细状况制定礼制。
据此商鞅主见“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选D项。
4.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起云涌,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变法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富国强兵B.建立地主阶级专政C.发展封建经济D.推动社会转型解析:选A。
B项表述错误,管仲改革只是维持原统治阶级的统治;C项与D项只是客观效果,错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都是有很强实力的诸侯国,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改革,主要目的就是富国强兵,所以A项正确。
5.(2024·重庆万州区其次高级中学高二测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增加国力,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改革。
专题二商鞅变法[1]
![专题二商鞅变法[1]](https://img.taocdn.com/s3/m/386c46e6551810a6f524866b.png)
意义
增强士兵作战的勇气,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 强 兵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 废除“世卿世禄制” 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 优势。
编制什伍组织
兵源得到了可靠的保证
二、商鞅变法的措施
内容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 度,制定连坐法。
意义
政 治
实行县制,设令 丞,由国君任免
强化了中央集权
焚烧诗书
1.商鞅变法的举措主要有哪些? 思路引领: 商鞅变法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多 个领域。 答案提示: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有: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措施有:奖励军功,实 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籍管理制度,制 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三、上层建筑的改革:
1、目的: 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2、途经: 变法
上层建筑改革
四、改革变法的动力:
1、春秋: 争霸战争
2、战国: 兼并战争
3、主要动力: 富国强兵
五、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1、背景: 经济发展、社会大变革、宽松的文化氛围
2、“百家争鸣”: “儒、道、墨、法”
3、诸侯国变法的思想武器: “法家”
思路引领: 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 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 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 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 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新兴的地主 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 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因此,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
课件6: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 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 表人物。他热热衷于法家学说, 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特征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社会经济、 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表现 (1)经济上 ①农业: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 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②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 的成就。 ③商业: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 商业中心。
(2)历史机遇 ①长期以来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力量 大大削弱。 ②中原地区众多士人游说各国,为秦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 创造了可能性。 ③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特别提醒】 秦国变法的客观条件是大变革时代各国变法的推动;主观 条件是秦统治者意图改变落后局面,实现富国强兵。
(2)作用: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趋势;强化了农本思想, 发展了农业;加强了经济管理,提高了财政收入;有利于魏 国的发展,使魏国一度成为强国;为战国其他诸国提供改革 借鉴。
课堂小结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 (1)齐国管仲改革。 ①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 ②改革赋税制度,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 (2)鲁国的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公开 承认了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 (1)背景 ①经济上,封建土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有制获得发展。 ②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 权,发展封建经济。
(2)概况 ①魏国、楚国改革
课件7: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率先通过变法强盛起来的是( B )
A.商鞅变法—秦国
B.管仲改革—齐国
C.李悝变法—魏国
D.吴起变法—楚国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李悝 变法
②推行平籴法 ③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使魏国在战国诸雄 中率先强盛起来
吴起 变法
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②变相没收 旧贵族的土地③裁官、削俸、养兵和奖励 军功④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
使楚成为战 国中的强国
探究: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有何异同?原因是什么?
不同
目的 特点 实质
春秋时期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填表任务。
时间 国家
齐国 春秋
鲁国 魏国 战国 楚国
改革 名称
变法内容
作用
管仲 ①发展农工商②整顿、发展军备 改实革质:承③认改土革地赋私税人制所度有“相地而衰征”
增强齐国实力, 使齐桓公成为春 秋第一个霸主
BC594年实行初税亩
实质: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①“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
材料四:“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魏·李悝
楚·吴起
秦·商鞅
4.思想: 打破私学,“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诸侯国变法的思想 武器为法家思想。
【学思之窗】 当时兵家、法家为什么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变法改革与战 胜攻取又有什么关系?
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点,“战胜强立”是 战国历史的主线。
上层建筑的变化: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基础关系);
奴隶主贵族制度→封建专制统治;
变
世卿世禄→选贤任能、奖励军功;
革
封邑制→俸禄制;
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中央集权制。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二、各国的改革和变法
春秋时期:
1.齐国管仲改革 相地而衰征”
2.鲁 国: “初税亩” “履亩而税”
承认土地的私有
战国时期:
1.魏国李悝变法:
率
1)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
先
2)推行“平籴法”
强
3)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盛
2.楚国吴起变法:
1)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收回爵禄 成
2)强令旧贵族迁居
4.战国时期,最合乎社会发展需求,并成为各国变
法改革思想武器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5.“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实质是 A、根据土地数量的多少收税 B、按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C、按公田数目向耕者收税 D、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6.战国时期,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
化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①选贤任能,奖励军功②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变法背景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时代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2.表现: ⑴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⑵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封 建专制统治
⑶军事: 争霸兼并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⑷文化: 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 思想理论武器
A、管仲改革
B、李悝改革
C、吴起变法
D、商鞅变法
2.春秋战国时期总的时代特征是 A、生产力获得很大发展 B、战争频繁 C、文化繁荣 D、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A、新兴地主阶级势力越来越大 B、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实行 C、生产力的提高 D、统治者增加国力进行争霸战争的需要
原创4: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社会大变革
军事: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改革变法的动力:
a.春秋:争霸战争 b.战国:兼并战争 c.主要动力:富国强兵
社会大变革
文化: 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a.背景:经济发展、社会大变革、宽松的文 化氛围
b.表现:“百家争鸣”:“儒、道、墨、法”
c.诸侯国变法的思想武器: “法家”
谢谢观看!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阅读第一个标题下的内容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怎样的大变革?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
2.特点: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和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①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 入,加速了齐国井田制 瓦解 ②使齐国率先成为中原 霸主
名称 内容含义
本质
成效
鲁 初 不论公田和私 公开承认
国 税 田,都征收实 土地私有
亩 物税
认 顺乎了时代需要;局限:重在经济改革(改革税制,增加收 识 入),没有改革旧的世卿世禄政治制度
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
国家 名称
内容含义
政治:君权集中 思想:重法学 民风:质朴、尚武 其它:外患减,人才聚
遂开益 霸地国 西千十 戎里二
,,
处
在
落 后 …………迫切性
十 字 权力集中 路 法家学说 …… ……条件
口 民风质朴
的 秦 邻国削弱 国 士人游说 …………机遇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4.商鞅来到秦国,面临着哪些变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有利条件: (1)秦孝公支持 (2)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守旧势力相对薄弱 (3)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4)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 (5)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历史机遇: 三家分晋;中原地区众多士人的游说,追求建功立业。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670人教PPT课件

探究归纳:春秋、战国改革变法的异同?
2、不同: (1)性质:
前者是奴隶制改革;后者是封建性质改革。
(2)内容:
前者主要从改革赋税制度入手;后者既有对经济基础的 变革,又有上层建筑的改革,而且从法律上保障新兴地 主阶级的利益。
(3)影响:
战国时期改革比春秋时期改革更彻底。春秋改革成效主 要体现在经济领域;战国变法使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 济地位得以强化,极大的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实现,为日 后秦帝国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1、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A、表现: (1)农业:有了较大发展
①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②兴修水利: ③农田施肥: ④荒地开垦: (2)手工业: 技术进步,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 就。 (3)商业: 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 B、影响: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改革是时代的趋势。
学思之窗:“兵家和法家都重视战争,他们为什么会 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和战胜攻取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1)原因: 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点, “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 战国兼并战争迫使各诸侯国发展经济、富国强兵; 法家思想直接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兵家 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进步思想为社会变革提供 思想基础,指导社会变革的进程。 (2)关系: 只有变法才能富国强兵;只有富国强兵才能在兼 并战争中战胜对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
1.经济方面:
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农业: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 商业:活跃,出现繁华商业中心
表 现
石犁
铁犁
六角形佚锄
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
手工业技术进步
春 秋 早 期 重 环 纹 铜 鼎
战国晚期兽形足铜敦 春秋时期蟠虺纹高蹄足铜鼎
楚国吴起变法:
2)强令旧贵族迁居
3)裁减冗员,节余养兵和奖励军功.
1)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收回爵禄
吴起
4)要求官员秉公执法
小结:各国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战国时期其他变法运动
国家 主持者 赵国 赵列侯 韩国 申不害 时间 内容 作用 前408至 选拔贤能做官, 封建政权 前387年 并“节财俭用” 得以巩固 前335年 “循功劳,视次 诸侯不来 第”的因功行赏 侵伐 制度
战争频繁
思想文化繁荣
战国变法 商鞅变法 秦的统一
民 俗 野蛮,还有人殉存在 基本没有人殉事件发生
公元前7世纪秦穆公 “益国十二,开地千里, 遂霸西戎。”
韩非子的法 家学说为君 民接受
赵 魏 韩
秦孝公下令求贤
“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 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春秋改革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课标标准: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 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 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导
目的
言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一、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背景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概况)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商鞅变法的背景)
西周.镐京
东周.洛邑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前221
阅读课文第一个标题的内容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哪些?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 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具体表现在经济、政治、军 事、文化等方面)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②新的阶级力量产生: 新兴地主阶级、自耕农
封 建 生 产 关 系 产 生
生 产 力 决 定 生 产 关 系
(经济基础变化)
2.政治方面:
新兴的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表 现
奴隶主贵族制度→封建专制统治 世卿世禄→选贤任能、奖励军功 封邑制→俸禄制 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中央集权制
途径:推行变法
手工业技术进步
莲 鹤 方 壶
战国 漆器
邯郸 大梁 宛 郢
临淄
商 业 城 市 兴 起 , 人 口 增 加
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 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战国策· 齐策一》
1.经济方面: 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封建
生产关系出现
影 响
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齐国
邹忌
前347年 整顿吏治、谨修 东方诸侯 法律而督奸吏 霸主
燕国
乐毅
前311至 “与百姓同甘苦” 使燕国强 前279年 盛起来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改革的迫切性 偏居关中,经济、政治、文化落后 2.改革的有利条件 1)君权集中 2)法家学说受到君民认同 3)民风质朴,尚武精神
抓 住 机 遇 迎 接 挑 战
1.春秋时期:
齐国:管仲变法;“相地而衰征”
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 地的所有权 鲁国:初税亩;“履亩而税”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地主阶级改革
魏国李悝变法:公元前445年
李 悝 李 悝 1)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
2)推行“平籴法”
3)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率 先 强 盛 成 为 吴起 强 国
3.改革的机遇
1)三家分晋 2)“士”人要求 3)秦孝公发愤图强,重用商鞅
9 8 7 6 5 4 3 2 1 0
战国七雄实力比较
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
秦的境况
秦 国 六 国 地 理 西部偏远,土地贫瘠 多在中原,土地肥沃
军事
经济 文化
军力较弱,被魏夺土 魏实力最强,初期霸主
铁农具现,井田瓦解 铁农具普及,完成税改 百家诸子无一秦人 诸子多在六国
3.军事方面: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表 现
——为改革变法提供了动力
(1)春秋: 争霸战争
(2)战国: 兼并战争
(3)改革变法的动力:富国强兵
文化思想领域出现私学和“百家争鸣” 4.文化方面:
表 现
①文化领域: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
②思想领域:出现儒家、道家、法家等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依法 治国的法家学说成为诸侯国变法的思想武器
生产力 生产关系 阶级关系变化 封建土地私有制 (新兴地主、自耕农)
政治: 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 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 制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争霸、兼并战争频繁 百家争鸣
改革
富国强兵 理 论 依 据 上层建筑
军事: 思想:
法家学说顺应时代需求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秦始皇佩服 的“韩非子”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
1.经济:
生产力发展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3.军事: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要求富国强兵 4.文化:
文化思想领域出现私学和“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时代背景
经济: 铁农具和牛 耕出现推广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