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微
小学语文大阅读教学实施策略探微

小学语文大阅读教学实施策略探微山东省微山县第二实验小学 李体芳【摘 要】 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大阅读教学观念受到更多人的推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落实大阅读教学观念,讲究阅读氛围的打造以及阅读范围的拓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学习技能,让学生有更加广阔的阅读学习平台,才能让学生的阅读学习品质有较大的提升。
【关键词】 小学语文;大阅读;教学策略改变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念,利用大阅读观对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更新,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情感体验,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在大阅读观的指导之下,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阅读能力。
一、创设阅读环境,培养阅读习惯很多学生对阅读没有较大的兴趣,其原因无非是觉得阅读难度较大,且有一些阅读内容看起来比较晦涩难懂,对于调动学生阅读热情非常不利。
但是,在教师创设的具体的阅读环境中,可能会改变这样的阅读现状。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依据阅读内容创设具体的阅读环境,带领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为之后的阅读奠定良好基础。
比如,阅读《风筝》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来,笔者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潍坊风筝节的记录视频,给学生创设情境,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得他们对要阅读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如此便可以降低他们阅读的畏难情绪,从而逐渐引导他们在阅读之前对阅读内容进行合理想象,这样长久下来,便可以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辅助教学的工具越来越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这些工具,给学生创造具体的阅读环境,从而引导他们爱上阅读。
二、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兴趣是学生不断阅读的源泉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1.激发博览群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所阅读的内容给学生进行相应的、类似的阅读书目拓展,从而激发学生博览群书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在阅读大规模书目的基础之上,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之阅读教学策略探微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之阅读教学策略探微摘要:科学离不开探究,探究是科学理念和能力形成的基础。
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既是语文学科特征的体现,也是人才培养的需求。
作为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应当说是我们必须进行深入探究的话题。
关键词:科学精神阅读教学策略思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这是我们人所皆知的道理。
语文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属于新课程所提倡的基本理念范畴。
作为小学语文的教学首当其冲的任务应当是利用文本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而形成我们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笔者以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策略和途径比较多,平时的语文教学主要做到这样三个方面。
一、学生阅读中科学精神的形成需求把握真正的涵义小学生有其身心发展的规律,他们有创造的潜能,也有一定意义上的创造的欲望。
但他们不可能有令人刮目相看的创造成果这是无需争辩的事实,所以,我们必须去真正看待我们小学生的创造,尤其在我们阅读教学中的创新创造。
窃以为根植于我们小学生阅读教学中的创新创造应当是我们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发现和感悟,这也应当是我们学生独到的见解。
就像是切苹果一样,一般的切法是切不出苹果中的五角星的,只有换一种切法,才能把苹果中的五角星切出来。
《苹果里的五角星》给我们的启示是篇篇语文篇目中都蕴藏着颇具特色的五角星,关键是要让我们学生去发现,只要我们学生去发现了一颗颗的就是不那么规则的五角星,那就应当算是我们小学生的创新和创造的真谛所在。
所以,在平素的阅读教学中,无论是识字的方法还是习字的要领,学生总有颇多的发现;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达认识还是文本内容的感悟,小学生也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所以,无论是冰融化了是水还是春天我们都得承认。
有时我们还应当认识到发现是水的还不尽然是创造,而发现是春天的则是打破常规的理解和感悟。
因此,我们不妨多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去想入非非,不管它有无创造的意义和价值,丰富的想象才可以使得我们学生去获取创造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阅读识字教学探微

一
生要认 真看材料 ,可做一些标记 。 第二次 自 读 尝试 。借助注音 ,定准字音 。让学生 自主阅凌材料 ,看 自已 已 学会了哪些字 , 还有 哪些字没学会 。教师将学生不认识的字词带注音用卡片或
2 0 1 3 年7 月第7 期( 下) 2 0 1 3 , J u l y , N O . 7( u n d e r 职 教 探 讨
台。如 :问路 、看病 、 购物 、 郊游 、俱乐部活动等等 ,无一不是课堂活动的内 容 。只要教师努力把活动置于学生熟悉 的生 活情景 中,无形之中便淡化了学生 意识 、学习意识 ,强化 了主体 意识和生活意识 ,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步 人英语学要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就要把教学 过程生活化 .把教学情形复原为生 活情形 ,把教学活动复原为学生的生命活 动。初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刚开端还是
实施要求如下 : ( 1 ) 课外识字交流 。检查课外 自主识字情况 ,激励学生 主动识字意识 ,
培养学生 自主识字 的能力 。可让学生汇报上节阅读识字课
( 2) 初步感知字音 。 学生通过生动的故事 、 儿歌 , 初步感知生字 字音 。 教
师把奉 节要 阅读识 字的材料 ,通过生动的故事 、儿歌等形式 ,富有激情地讲 给
学 生。
( 3 ) 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 ,以读促识。
第 一次 白凑尝试。让学生 自主阅读材料 ,标m不识 的宁 。 学牛 同桌 ( 或
年级学生身心特点 的要求 ,更因为兴趣性是轻松 阅渎的根基 ,无兴趣 ,便兀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探微

自主、l 、F ' 4 学 { 得地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的主动、 能动性才能真芷发挥出来, 才会具彳真正参与学习的能力:我们要 f
深凄理解 、 议读探讨、品读体会,熟读
运用 ”的 n主学习方法 。
课中,学生对诗人所描绘的 “ 农夫犹
( 一)自读感知 这一阶段学生可根据小学生以直观
刘 亮 ,教 师 .现 居 广 西 南 宁
才能计学生自主地把握学习方向 在学
在语言文字中, 要理解内容,必须 从重点的词句人手,多读 ,细渎理解 。 《 我的 “ 白”书 } { 》一文中, 理解革命烈 士在生死关头的高尚 气节与坚定的意志
是重难点。我在上本文时,先让学生汇
习深交 时要有明确的日怀:即我们要学
仆么.为什么学,有“么用,怎样学 , 怎样用,在解决了方向性的问题后才能
教师关键的指导下思考重 难点, “ 在 议”
的交流中充分理解,最后 “ 品”出文童 的思想感情,在 “ 运用”中形成 f主学 l
高 据小学 蔓 新奇事物 、 喜 游戏等心
理特点,琶l可以创设多种形式学法 . 『 币
综合天地
2 09 1 o O
习的技能。 @
q 什目的地 有选择地 、独创性地 i
主导作用在此得到重要的突现=引入可 用故事、多媒体 、实物 、谜语等.导人 情境.激发 “ 凄”的兴趣一
( 二)深读理解
由发言的形式,谈 f { 己的理解体会,细
细 “ 品读” ( 五)熟读运用 在上述四个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
.
“ 目标导向”是 自主学 习的路标
教学 目标带有明确性 、可操作性 ,
一
悲惨 ,不明白为什么 会这样。让学生 自 学理解 “ 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t”的 t l 丰收情况下, 仔细地 “ 品”味,为什么
快乐读书吧——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微

快乐读书吧——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微发布时间:2023-01-16T16:07:55.861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1月作者:邓俊华[导读] 基于对快乐读书吧——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展开分析,本文提出教材元素的深入解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意识以及借助趣味导读的方式来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激发出来这两点开展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以此来有效的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语文核心素养。
邓俊华秭归县两河口镇两河口小学【摘要】基于对快乐读书吧——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展开分析,本文提出教材元素的深入解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意识以及借助趣味导读的方式来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激发出来这两点开展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以此来有效的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快乐读书吧;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3)1-160-01引言就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来说,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阅读教学都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内容。
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整本书阅读教学理念被提出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该模式来展开小学阅读教学,不但可以使得小学生的阅读范围得到了有效拓展,将更多的阅读资源提供给小学生,而且还可以让小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使得自身的语文素养以及阅读能力得到有效增强。
基于此,本文基于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快乐读书吧”这个板块来展开分析和探索,以此来将小学语文教材所具备的价值和作用充分挖掘出来,提高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果,进而有效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语文核心素养。
一、教材元素的深入解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意识就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而言,其与“快乐阅读吧”这个板块一样,都是在语文教材的基础上而存在的[1]。
基于此,就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若是可以深度的解读和分析语文教材中的元素,并且可以将其中有效的信息提取出来加以利用,那么在基础上来将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以及意识充分激发出来,进而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探微

都特 爱看 童 话故 事 ,而 猜 谜 、科技 、名 人传 奇 、歇 后语 、寓言 等之 类 的书 却极 少 问津 。鲁 迅 曾说 过 ,读 书正 如蜜 蜂采 蜜 ,倘 若 只 叮在 一 处 ,所得 就 有 限。 因此 ,教 师要 利用 各 种机 会 ,尽 所 能激 起学 生 阅读 多种 书籍 的兴 趣。 拓 宽 阅读 空间 ,激 发 阅读 兴趣 。教 完 书上 的一 些课 文 外 , 可介 绍学 生 阅读 相应 的课 外 书 。如 :学完 古 诗后 ,推荐 学 生选 读 《 唐诗 三百 首 》 ,在学 习 了 《 卖火 柴 的小 女孩 》后 可 读 《 安 徒 生 童 话 》 … …教 师 还 可 以 鼓 励 学 生 读小 学 生版 的 “ 四 大 名 著 ” ,读 儿童 报 刊及科 普 读物 。帮助 学生 随课 文 选择 一 些文 学 性 、趣 味 性 强 的 课 外儿 童 诗 、歌 、谣 、趣 味 故 事 、优 秀 作 文 等 ,有利 于开 阔学生 的视 野 ,扩 大知 识 面。 巧设 阅读契 机 ,激 发 阅读 兴 趣 。我 精心设 计 一 系列 活动 , 让学 生 有一 种看 书 的需 要 。如 大 部分 学生 都乐 于 猜谜 ,却 又没 有较 系 统 的猜谜 知 识 ,这 时 ,我 教学 生猜 谜 的一 些方 法 ,告诉 孩子 老 师是 从哪 一 本谜 语 书 中学 到的 ,自然 地 把谜 语 书推 荐给 学生 。最 后 提 出两 周后 将继 续 开展 猜 谜 ,并 将 要推 选 出几 名 ” 猜谜 大 王 ”,孩 子 果真 顺着 老 师设 的 梯子 争相 抢看 谜 语 书 ,偶 尔还会 自己出几个 较简 单 的谜 面 。
新课改 下的小学语文课 外 阅读教 学探微
河北 省武 安 市 南关 小 学 黄彦 霞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探微[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探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09fc38dbceb19e8b8f6ba50.png)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探微[摘要]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许多内容可以引发出各种问题,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促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思维、学会学习。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情景创设一、从问题出发进行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是智慧的窗口,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只有当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
探究学习的实质是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
因此,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创设问题情境是语文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条件。
创设问题情境的路径大致有以下几种:由教师或教材直接提出;由学生加工而形成的问题情境;学生从提供的一组问题中选择而形成问题情境;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这四种不同的方法决定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程度也不同。
在具体的教学中采用何种路径确定问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的熟练程度而定。
二、抓住课文题目进行问题情境创设课题就是问题的一个着眼点,为此,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我在导入课题后,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当你读了这个题目,你会想什么?生:我想知道题目中的《再见了,亲人》是谁与谁再见?生:我想知道文中的亲人指的是谁?生:我想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生:我想知道再见的情景是什么样的?生:我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情景的?师:好!同学们想知道那么多的问题,说明大家很会动脑想问题,那么大家就带着这些问题去认真读课文,你一定能解决自己的疑问的。
学生就带着心中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去课文中寻找、探究。
很快,他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探究所得。
“快乐读书屋”教学策略探微

黑 龙 江青 冈县 民主 小 学(560 郝跃 军 110 )
打 开教 科版 义 务教 育课 程标 准 小学 语文 实 验教 材 .我 们 会 发 现 这 套 教 材 阅读 板 块 改 为 主 体 课 文 和 快 乐 读书 屋 两 个 部 分 。这 个 改 动 体 现 了 教 育 思 想 的 根 本 性 改 变 。第 二 、 学 段 阅 读 板 块 由主 体 课 文 、 乐 读 书 三 快 屋 、 读 课文和 “ 读资源 ” 同构成 了语文 阅读教学 选 阅 共 体 系 ,共 同担 负 着 培 养 学 生 独 立 阅 读 能 力 和 良好 阅读
的阅读方法去 阅读 , 助学 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步骤 , 帮 养 成 认 真 阅 读 的 习惯 。 教 师 只 对 学 习进 行 组 织 及 点 到 为 止的 引导 。 摆正 自己的位置 , 处理 好课 堂 中“ 放手 ” 与
“ 导 ” 关 系 , 放 手 时 就 放 手 , 学 生 摸 着 石 头 过 辅 的 该 让 河 , 游 泳 中 学 游 泳 。 在通 常情 况 下 , 先 引 导 学 生 通 在 可 读 一 遍 , 略 把 握 文 章 的大 概 内 容 , 整篇 课 文 有 一 个 粗 对 总 的 了解 , 成 一 个 初 步 的 整 体 印 象 ; 分 段 细 读 , 形 再 理 清文童的基本脉络 , 了解文 章的大体结构 , 同时引导学 生 体 会 、 味 好 词 佳 旬 和 文 章 的精 妙 所 在 ; 后 综 观 全 品 最 文 , 会 作 者 写作 意 图和 所 表 达 的 思 想 感情 。如 果 是 低 体 中年 级 , 只要 理 解 文 章 的 主 要 意 思 就行 了 。通 过 由整 体 到 部 分 , 由部 分 到 整 体 的 反 复 阅读 , 仅 使 学 生 学 会 再 不 步 步 深 入 的 阅 读 方 法 ,而 且 逐 步 懂 得 认 识 事 物 既要 看 整 体 , 要 看 部 分 , 要 看 整 体 与 部 分 之 间 的关 系 。 这 又 还 样 一 个 学 习文 童 的方 法 与规 律 , 正使 学 生 终 身 受 益 。 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微
发表时间:2011-01-19T14:08:33.45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苏君棉[导读] 所谓动情,就是一种能促使学生学习、思索、探究、审美的情境。
◆苏君棉河北省隆尧县千户营小学055350
吕叔湘老师为语文教学经过了最长的时间而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而忧郁,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轰轰烈烈的课改在全国打响了。
总结课改得失,崔峦老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成为当前最受关注的教育话题。
要想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寻求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做好课堂内外的一些细节是至关重要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过五个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孩子敢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孩子能干;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多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孩子能到大自然中去学;解放孩子的时间,使孩子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三动”即“动情、动口、动脑”为教师教学的活动,这种阅读教学方法可以带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阅读,提高其阅读能力。
一、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动情
所谓动情,就是一种能促使学生学习、思索、探究、审美的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在最大限度上找到与文本意境的契合点。
这种氛围的营造能很好地带动学生品味、创读文本。
如教学《庐山云雾》时,课件依次出现山头、山腰和山谷里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如白色绒帽,如玉带,如茫茫的大海,如巨大的天幕……学生看了不禁惊叹:“啊!太美了!”“太神奇了!”“难怪游人会流连忘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教学这类写景文章时,教师的语言反而破坏了文本的美感。
无论是“为文造境”,还是“为情造境”,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表达,让学生动口
动口是指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积极回答问题,进而主动提问,它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充分选择时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动口、敢动口、善动口。
如我在教学《陶罐和铁罐》、《去年的树》之后,要求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将所学课文中的生动情节、人物性格、对话语言,通过自编自演,以戏剧的形式演绎了出来。
课本剧表演,不但可以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与文本更加亲密接触,使语文学习变得生动、充满活力、富有灵气,而且还能使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学习,提高认识水平,发展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三、引导学生体验,让学生动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与思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动脑。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主要通过几个事例的描写,使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从而在心中树立起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形象以及“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人格,并涌起无限的爱戴之情。
教师就要围绕主旨确定切入点,以突出阅读教学的中心。
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同学们,现在我们就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把这样的语句找出来深入体会,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的读书收获。
”这样的阅读指导能启发学生围绕主题、抓住重点深入阅读,使整个阅读过程整体性更为凸显。
四、拓宽阅读空间,让学生要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
语文课人文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不仅有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任务,还兼具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以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等多重任务。
因此,语文教学应在努力保持语文学科个性的同时,注重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
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创设了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情境——制作幻灯片。
学生通过对画面的选择,经历了一次复杂的思维活动,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文,并通过介绍幻灯片这一形式将理解外化,这样使得信息技术教育、美术、语文三门学科成为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整体,构成了跨学科、跨类别的开放而充满活力的立体空间。
在这样的空间内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了发展,他们的创造性得以充分体现。
只有在开放的生活空间里、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开展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提高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
因为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既是学的过程也是使用的过程,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也只有在生活环境中学习语文,才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才能真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动情、动口、动脑”为主线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动”,在动中学习知识,在动中不断创新,从而达到在动态的学习中获取静态的知识、形成阅读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目的,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是贯穿始终的,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的要求组织指导读写听说训练,使学生又将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
这个过程既符合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这个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殊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