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6课《再别康桥》导学案
第6课《再别康桥》学案(语文版初三下)4doc初中语文

第6课《再别康桥》学案(语文版初三下)4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鉴不关键词、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激发学生朗读品赏诗词的爱好。
2.培养学生鉴赏,评判现代诗词的能力。
3.感知«再不康桥»的诗意美,艺术美和人情美。
教学重点:1.«再不康桥»中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2.«再不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阻碍较深,注重意境制造与音律和谐。
著作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名作有«再不康桥»。
他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位毁誉不一的诗人。
1918年到1928年,他三次旅欧,在英国伦敦剑桥大学研究英国文学时,曾在康桥河里划船,在康桥上闲逛,沉醉在漂亮的大自然怀抱中。
代表诗作«再不康桥»、«偶然»、«云游»等,«再不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使诗人获得庞大声誉的诗作。
二、中国现代诗人简介现代诗产生于五四运动前夕,它不断同意外来阻碍并溶化在自己民族风格中,涌现了众多艺术流派。
代表作家有郭沫假设、闻一多、艾青等。
闻一多、臧克家和徐志摩差不多上我国新诗进展史上的先驱,尽管他们风格迥异,生活道路也各不相同,但都为我国新诗的进展做出了重要奉献。
三、概述诗歌写作背景«再不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不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不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闻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刻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刻。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现在又要和它辞不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第6课《再别康桥》学案(语文版初三下)1doc初中语文

第6课《再别康桥》学案(语文版初三下)1doc初中语文教学目的1,感知«再不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观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不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观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不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不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不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如此悄悄地来,又如此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如何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不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不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讲: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不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不康桥»改成的歌曲,能够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不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刻。
«再不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不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不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闻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现在又要和它辞不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因此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6、《再别康桥》导学案

6、《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体会诗中所体现出了的“三美”主张。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情感方式与价值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从而感受诗歌带给人的美感。
【学习重点】通过寻找意象体会作者所要体现的情感。
【学习难点】意象的理解,意境的营造和“三美”的讲解。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诗歌内容(自主学习,班上展示)1、给下面的生字注音荡漾.()青荇.()长篙.()似的漫溯.()斑斓..()河畔..()笙箫2、自己尝试去体会诗人的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用一句话说一说你读了这首诗的感受。
二、读作者和写作背景(自主学习,班上展示)把你所知道的徐志摩的相关资料写在下面:2、你知道这首诗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么?“新月诗派”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从这三个角度去对诗歌进行赏析。
三、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合作学习,班上展示)1、找出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音乐美”?2、你能找出诗歌中押韵的字词么?请找出来标注在书本上。
3、请划分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朗读时应该用的语调,并试着朗读诗歌。
四、欣赏诗歌的绘画美(小组合作探究、班上展示)1、诗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你能否用小标题来概括这些诗句里描绘的画面?2、在诗歌里我们把这些用来寄托作者情感的物象叫做“意象”。
请同学们就自己喜欢的小节,说一说下面的问题。
(1)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你的理解。
五、欣赏诗歌的建筑美1、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______节?每一节有______行?这样就会显得很_____2、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_____个字,间或有_____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再别康桥》导学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再别康桥》【目标择定】1.从品读诗歌的意象和语言入手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主题意蕴。
2. 以这首诗为切入点,了解“新月派”诗歌“三美”主X。
3. 通过朗读和品鉴培养良好的诗歌审美趣味。
【探究一径】【主问题】作为“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诗歌“三美”的?1.诗歌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投射,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表现了什么情感?2.“新月派”倡导的诗歌“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诵读全诗,试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三美”的?3.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流传后世的名作颇丰,请你试着再写出一首体现了“三美”的诗作,并作简要赏析。
【助学资料】1.新月派简介: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
他主X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徐志摩经典作品集: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3. 徐志摩经典语录①有时,我们挣扎着喝完一杯苦味的咖啡,直到最后一口才尝到杯底甜蜜的糖味。
这就是生活,加了糖,只是未被搅动激活起来。
②我将于茫茫人海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③爱是两个人的事,如果你还执着着,纠缠着,原地打滚痛苦的爱着。
时过境迁之后,你会发现,是自己挖了个坑,下面埋葬的全部都是青春。
④生命薄弱的时候,一封信都不易产出,愈是知心的朋友,信愈不易写。
⑤越走越浅的是爱情;越走越急的是岁月,越走越慢的是希望;越走越多的是年龄,越走越少的是时间;越走越长的是远方,越走越短的是人生;越走越远的是梦想,越走越近的是坟墓;越走越深的是亲情,越走越明白的是道路,越走越糊涂的是方向。
九年级语文下册 6《再别康桥》导学案 语文版

第6课《再别康桥》【学情分析】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以往讲解得比较多的是古典诗歌,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赏析还不太熟悉。
虽然这首诗歌很多同学以前都读过,但很多诗句还是难以理解。
诗歌教学往往有着这样的困境:不分析学生很难理解,分析得太多了,诗意则会在理性的分析中被消解。
因而要把握好分析的度,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意。
【学习内容分析】《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
【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指导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并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新诗的欣赏方法。
【重难点预测】重点:新诗的鉴赏以及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知识链接】作者及背景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
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
【学习过程】+【学法指导】(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
上初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
这就是离别。
当然是暂时的离别。
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
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
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6课《再别康桥》学案1

《再别康桥》学案1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之情。
2、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
3、品味诗歌语言,感悟徐志摩诗的独特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之情。
难点: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品味诗歌语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关于作者和背景
2、字词积累
青荇()长篙()漫溯()笙箫()浮藻()放歌()柔波()
3、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你能不能举一些你所熟悉的诗词?
4、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研习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再别康桥》,思考下列问题:
1、就结构而言,这首诗最为鲜明的特点是什么?
2、朗读开头和结尾这两节诗,你能不能体会到诗人所流露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3、你能不能找出这两节诗里诗人在表意上的不同之处并体会一下诗人的情感变化?
4、朗读第2—6节,康桥在诗人的眼里和心里无疑是一种“至美”,那么诗人在诗中借助了哪些特殊的意象营造出那种“至美”呢?
5、这些意象有一个共同点,你能不能概括一下?
6、诗中主要描写了那些景物,融合在诗人笔下的这些意象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初三语文版九年级下《再别康桥》导学案课件教学设计反思

初三语文版九年级下《再别康桥》导学案课件教学设计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初三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再别康桥》导学案PPT教学设计反思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1、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2、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重点、难点:
1、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2、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时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
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
受读者们的青睐。
为诗句燃断想象长须的徐志摩
志摩写作的态度是严肃的,他在《轮盘》自序里说:“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想把当写的一个。
”在《猛虎集》的自序里他又说:“但为了一些破烂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经燃断了多少根想象的长须。
”所以一些极普通的字眼,一经从他笔下流出就
标出了自己的分量。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徐志摩心旷神怡,
他是喜欢飞的。
在空中飞行,人常常觉得自己脱离
了肉体凡胎,跟蓝夜里彗星一样,在天际遨游。
他曾在散文《想飞》中写过:“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
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回看陆地。
凌空去看一个明白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再别康桥教案 (新版)语文版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感知《再别康桥》意境美。
(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1)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入手,鉴赏诗歌。
(2)诵读入境,欣赏诗意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恰当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发挥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意境。
(2)通过解读意象去把握诗歌的主旨;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教学难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有人说,中国现当代诗坛只有一个半诗人。
尽管这种评价太偏激了,却也可以看出着一个半诗人在中国诗坛的分量。
他们是谁呢?一个是徐志摩,半个是何其芳。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走近康桥康桥就是剑桥,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是世界十大学府之一。
剑桥大学位于风景秀丽的剑桥镇,著名的剑河横贯其间。
英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都来自于这所大学。
剑桥大学也是诞生最多诺贝尔奖得主的高等学府。
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齐名为英国的两所最优秀的大学。
剑桥的名称取自当地的一条环城河流——剑河。
剑河是一条南北走向、曲折前行的小河,剑河两岸风景秀丽,芳草青青,河上架设着许多设计精巧,造型美观的桥梁,其中以数学桥、格蕾桥和叹息桥最为著名,剑桥之名由此而来。
剑桥大学没有围墙,没有校牌,整个校园一派田园情调。
幻灯出示康桥图片,让学生感受康桥优美的景色。
三、作者名片幻灯出示。
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南湖、云中鹤。
现代诗人、散文家。
早年留学欧美,深受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形成独特的人生观:追求爱、自由和理想的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再别康桥
【学习目标】
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及作者对康桥深深地依恋之情。
2.品味诗歌语言,感悟徐志摩诗歌的独特风格。
3.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能有自己的体会。
【学习重点】
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及作者对康桥深深地依恋之情。
2.品味诗歌语言,感悟徐志摩诗歌的独特风格。
【学习难点】
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能有自己的体会。
【走进作家】
徐志摩(1897~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
名章垿,小字槱森,后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
1897年出生,至1931年飞机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
诗集4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4部《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集1部《轮盘》,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
【写作背景】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到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中,他咏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难点解+析】
1.如何理解“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该诗句是诗人当时内心的真情流露。
在诗人的眼里,榆阴下波光滟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似的绚丽迷人的梦,梦中的希冀往往受到当时的折磨而破灭。
因此作者既有对美好理想和完美情操的不懈追求,又有梦幻寂灭的迷离和忧伤。
诗人的气质是伤感惆怅而又敏感天真,故此借淡淡的笙箫,烘托出一中梦幻般的惆怅气氛。
2.诗人在康河泛舟寻梦,寻的是一种怎样的梦?结果怎样?
诗人寻得是一种向从前一样,能在康河里常常泛舟,能与康桥日日相伴的梦。
但现实却是难以面对的别离。
所以,诗人所寻的,也只能是一个“梦”。
【写作鉴赏】
①诗歌中的情景交融,意境美:诗人是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为抒情对象的,诗中写尽了康桥的秀美,写透了诗人与康桥难舍难分的依依之请。
②语言美:《再别康桥》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诗。
其中,第三节一个\"招摇\"。
勿庸置疑,这个词是诗人精心锤炼的结果,它用得如此生动营造了美妙的诗境,与整首诗的情调合谐统一,对抒发诗人的感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③绘画美、音乐美:这首诗不仅美在意境,而且美在乐感、美在旋律、美在结构。
据说此诗配乐吟颂,美不胜听.全诗七节音韵轻盈、换韵灵巧且不去说,尤其是开头结尾的两节诗,除了几个字的变化之外,几乎完全相同。
这种重复造成了全诗的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
【文本链接】
什么是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
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基础知识训练】
1.填空。
撑一支,向青草更青处。
我衣袖,不带走。
2.体会加点词表现的意境。
①油油的在水底招
摇
②满载一船星
辉
3.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轻手蹑脚水波荡漾飘浮B.柔声细语波光艳影破锭
C.力挽狂澜招摇过市回溯D.悄无生息沉默寡言沉淀
4.下列加粗词与例句中的词意思相同的是()
例句: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A.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
B.这件事办得很漂亮。
C.这件衣服不大漂亮。
D.这房间布置得很漂亮。
5.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
答:三个即金柳、青荇、潭水点拨:“意象”即“诗人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事物”,要充分把握诗歌所绘景物。
6.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
答:
【创新能力应用】
(一)阅读第2~6节,完成第7~10题。
7.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第二层
是。
8.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
出
的内心感受。
9.“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里的“梦”是
指(当时、昔日)的梦。
10.《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答:
(二)阅读《雨巷》,完成第11~14题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仿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11.给加点字注音。
颓圮.( ) 彷徨
..( )( ) 寂寥.
( ) 彳亍
..( )( )
12.对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整首诗凄清,婉转,而又含意绵绵。
B.整首诗意境深远,让人肝肠寸断。
C.诗人以“雨巷”为题,揭示内心的苦闷、惆怅以及对理想的渴望。
D.诗人大量运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给人回味。
13.比较诗歌的首尾两节,说说它们有何异同点?
答
14.请从诗中选取一处,简析戴望舒诗歌的意境美。
答:
【三新精英园】
15.创新片段作文题
只有观察生活,才能写出真实的生活。
大自然赐予我们阳光、雨露,也有风电乌云,请任选一个自然景观,从一个角度进行描写。
250字左右。
16.合作探究题
徐志摩是我国诗坛上一位多情诗人,虽英年早逝,但留下了大量的诗作,其实他最初并不叫徐志摩,请搜集资料探究一下,缘何改名?另有哪些诗作,试写出2~3个诗的题
参考答案
1.长篙,漫溯。
挥一挥,一片云彩。
2.①写出河中水草的飘忽肥美②把星的光辉装满船舱,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夜色的美好(点拨:要真正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
)3.C 点拨:A项中“飘”应为“漂”,B项中“锭”应为“绽”,D项中“生”应为“声”。
4.B
5.三个即金柳、青荇、潭水点拨:“意象”即“诗人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事物”,要充分把握诗歌所绘景物。
6.诗人不愿把来寻旧梦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此外“悄悄”也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片感情领域是属于他自己的。
点拨: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7.写景,抒情。
8.悲伤、遗憾、苦闷点拨:要抓住诗人在诗歌中贯穿始终的感情。
9.昔日(当时、昔日)。
10.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既是写景,又是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离恍惚,色彩斑斓。
清泉潭底的浮藻间荡漾着染有晚霞的榆树的倒影,美丽得如同幻觉,使诗人遥想当年的欢乐。
这些美丽的、斑驳的颜色和水草,仿佛是当年欢乐和理想的沉淀,
像梦一样遥远,可它又在眼前。
诗歌景中有情、音调柔美,被人称道。
点拨:解答此题,要把景物描绘的内容写出来,同时把寄寓的情道出来。
11.pǐpáng huáng liáo hìc chù
12. B (点拨:本诗并没有让人达到肝肠寸断的程度。
)
13.首尾运用反复的手法,内容大致相同;不同处是,开首表明希望逢着,后面则是希望飘过。
14.如诗的第二节,诗人拿丁香来比喻姑娘,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充满了意境美,在这里,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丁香姣好,但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
15.言之有理即可
16.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