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师德的现代辩析再读师说_
重读《师说》反思今日教育之师生观

重读《师说》反思今日教育之师生观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经典名作《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也是其阐述师道,师生关系的重要。
这篇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在官学为师时写的,虽然时代不同,但是中的主要思想于今日的教育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唐朝科举制兴起时,尚未采取糊名制的考查办法,所以考试多流于形式。
因此考生为了给考官留下好印象,增加考中几率,多奔走于考前的投献诗文,或脱私人关系,故而学生不再重视学校学习。
即便是一举考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从此享受高官厚禄,便掷书本如敝屣,不再学习。
这导致唐代师道不严,世人以求师为耻。
韩愈不顾流俗的诽谤,不但自己敢于为师,而且写了此文,阐述自己对师道的看法。
批判
当时士大夫阶层不学无术而又不肯从师求教的恶劣风气,鼓励自己的学生尊师重教,从师学习。
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他的师生观,对于今天的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概括起来就是尊师爱生,和谐关系,教学相长,终身学习。
一、尊师爱生
中国历来有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尊师重教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也是我国几千年留传下来的美德,古人曰: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所谓“天、地、君、亲、师”,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把“老师”等同于自己的生身父母,把“尊敬师长”等同于“孝敬父母”,认为父母给人以“性命”,老师给人以“慧命”,等等。
古人把老师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正如《吕氏春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师说心得体会及感悟(3篇)

第1篇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国家未来栋梁的重任。
作为一名学生,我有幸聆听了一位优秀教师的教诲,深受启发,以下是我对《师说》这篇经典之作的心得体会及感悟。
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开篇即点明了师者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道德的引领者、智慧的启迪者。
在教师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有待雕琢的璞玉,他们用自己的耐心和智慧,将知识、品德、智慧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二、师德,师之根本《师说》中提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这句话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
在我看来,师德是教师职业生涯的灵魂,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爱岗敬业: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2. 严于律己: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
3. 关爱学生: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尊重学生的个性。
4. 勤于学习: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师生关系,和谐共生《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句话揭示了师生关系的本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依存、共同成长的关系。
以下是我对师生关系的几点感悟:1. 尊重学生: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关爱。
2. 沟通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共同解决问题。
3. 信任理解:教师应该信任学生,理解学生的困难和需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
4. 激发潜能: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发挥自己的特长。
四、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师说》中提到:“教学相长。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读《师说》体会

读《师说》体会——关于新时期教师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是胡锦涛同志对新时期师德精神的新阐述,新概括;同事也是新形势下的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个人认为不同时代道德观念不同,不同职业道德内涵也不相同,但是无论在哪个时代,也无论是何种职业,道德观念必有其相通的地方。
由此,我想谈谈自己对新时期教师的职业道德的体会。
一、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爱岗敬业精神是师德内容的核心。
高尚的师德是坚定不移的职业信念的体现,这种信念使教师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具体体现在对自己的职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工作中能够甘为人梯、严谨治学、乐于奉献。
而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决对不可能做到爱岗敬业;一个仅仅将教书看成是一种谋生手段的教师,也决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更谈不上具有高尚的师德。
当然,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生活也是清贫的,但是只要有着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热爱着,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对民族、国家和社会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就能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并从工作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
就会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勤奋求实,兢兢业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实现人格的升华,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从而适应时代的需求,完成教书育人的重责。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要有爱心。
有一句话说: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
对孩子,对学生要关爱,要宽容,要耐心,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如此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方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师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
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才是神圣。
在应该严厉的时候我们要严厉,而在学生们的生活细微处多去关心他们。
尤其是我们这样的中专学校,学生基本都来自农村,他们的父母基本都在外地打工,也就是说他们都是留守儿童,而且正处在年龄的叛逆期和生理期,我们要多给与这些孩子们关爱,让他们感觉到学校的温暖,然他们能身心健康的成长,学有所成,多给他们关爱和关心,多做交流、交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把学生有力地吸引到教学过程中来,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教育的目标。
作为教师的思考--再读《师说》

作为教师的思考——再读《师说》假期在家休息,偶然翻起了唐代韩愈的一篇文章,这是读高中时学过的《师说》。
通读了全篇,昨日同窗们朗朗的颂读声仿佛还响在耳边,然而,事隔十几年后,已经从课桌后走上了讲台的我,对文章的理解已远远超出了书上的注释和教师当时的讲解,面对这一流传了千年的著作不禁浮想联翩,产生了许多新的思考。
韩愈,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思想家。
他的作品读过的不只一篇,但大概由于职业的关系,我对《师说》这篇文章却情有独钟。
在这篇著作中他集中阐述了自己崇尚知识、崇尚学习的观点,虽然文章在有些观点主张还带有封建烙印,这是历史造成的,没有必要深究,我们需要的是用辩证的观点对待历史,因为人类的发展不能离开历史,特别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更是我们今天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财富,我们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学会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因此我觉得《师说》对当代的教育和教育工作者仍有指导意义,仍需细细口味。
文章开头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授)业解惑也。
”作为中学生来说,人生的阅历不足二十年,也只能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了,但作为一个从事教堂工作十多年的教师来说应该有更深刻的理解,它的内涵远远不是二三十个字可以解释的。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即师学习”,现在的研究学问和做官的人也一定要从师学习。
这是韩愈对当时“士大夫之流”“耻于师”的现象的批判,是对“师道之不传已久矣”的慨叹,深刻地表明了他崇尚知识、崇尚学习的进取精神。
这一点难道不正是当今社会所应提倡的吗?难道不正是有些人(甚至一部教师)头脑中所缺乏的吗?从这一点看《师说》不仅是写给我们的,不是吗?新的“读书无用论”充斥着有些人的头脑,拜金主义、功利思想,迷惑了许多人的双眼,如此下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何时能实现?我想,我们重读《师说》的意义就在于此,这篇文章流传至今的原因也在于此。
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愿望和责任,不仅需要每个公民具有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精神品质和道德风貌。
【课外阅读】再读《师说》的一点思考

【课外阅读】再读《师说》的一点思考《师说》是唐代散文大家韩愈的一篇名作,更是中学课本的一篇传统篇目。
不仅是因为是韩愈是作为一个散文大家,还因为是在文中对老师的作用、意义的解说在古人的基础上更具体,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篇典范的议论文,很值得一教。
也许我是和韩愈老先生一样的人,“唯陈言之务去”,总是想读出点特别来。
突然想到一个很陈旧的问题,就是我们一直认为这篇文章是一篇名作,那么到底“名”在什么地方呢?难道真是因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代表作,还是因为是这篇作品中提及到了有关“师道”的很多的观点很富有独创性呢?如果说是,那么韩愈的其他的文章何故不选呢?而至于有关“师道”的说法,在文中确实提及到了一些,如老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还有有关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还有说到有关老师和学生的区别“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工,如是而已”。
可是一想也不对的,“为师”的文章何止千万,韩愈的“师道观”并不是很新鲜的;“为师”的观点中,孔子早在《论语》中就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了,而为何这篇文章就……而且是历代的选文中都会选这篇,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不妨先抛开原先的角度来看看这篇文章,不是从议论的角度来看,可以从作者的情感来尝试下。
要读出情感就要注意来诵读,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来咏叹一番。
兴许会有点不同的眉目来。
《师说》这篇文章共分四段,第一段一开始就开宗明义提出“师者”的作用,说明求师的“必要性”,作者分成两层,先是从人发展成长的角度说明,接着还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特别是文中“非……者”“孰”“终”“固”“夫庸”“是故”,可以说通过这些词句,作者不只是在说明从师的必要性,更是“以己之身来正其言”,不难看出作者韩愈是忧心如焚,用自己的经历对当时的人进行严正劝诫;接着作者在第二段通过“嗟乎”“……也……矣”“……也……矣”“而”“是故”“其”“呜呼”等词句,痛斥现实中的人们不从师的状况,并用对比来说明古之圣人“从师之勤”并让自己更圣明,而现代人“耻于从师”,甚至是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尚且从师”,说明现在不“从师学习”带来的极大问题,最后还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那种人不从师的嘴脸。
浅谈传统师德的当代价值

第2页共2页
做到对学生的尊重、 教育与爱护的统一。 2. 终身学习, 持续发展, 与时俱进。 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需 要当代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 不断学习, 改进, 完善教师知识结构跟 教学能力结构, 方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需要, 保持终身学习的意识, 敢于学 习, 敢于创新, 不断摸索教学改革, 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3. 树立榜样, 教书育人, 用良好的师德形象带动更多高素质人的诞生。 教师 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人士, 教育无小事,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关注榜 样, 并且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 当代师德修养提升要求我 们教师要用先进的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来影响学生, 为人师表, 做好 学生的榜样跟引路人。 4. 关心学生成长与因材施教。要把一般要求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 既要抓好面 的教育,又要根据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谋求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 发展其所 长, 弥补其所短, 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天地, 以施展其才能。 5. 甘于奉献, 在光荣的教学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 改革和发展教育的关键在 教师。 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首先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当代教师 要保持创新进取的劲头,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为教育事业奉献, 在一代又一代 学生的健康成长、 全面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浅谈传统师德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代价值
浅谈传统师德的当代价值传统师德是一份宝贵的道德文明遗产, 通过去除 糟粕, 取其精华的批判继承, 对当代师德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师德是教师 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师德的魅力主要从教师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 一、 中国传统师德的精华部分 传统师德内容十分丰富, 在教师品质上, 要求身体力行, 为人师表, 严于 律己, 宽以待人; 在师德修养上, 强调克己内省、 改过迁善, 对待学生要 诲人不倦、 循循善诱。 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 和蔼可亲; 治学态度上要 教学相长, 不耻下问。 中国传统师德不仅有着完善有序的师德传统, 而且还有无数的有关师德修养方 面的名言和名篇流传至今。 韩愈在《师说》 中将“师” 概括为“传道、 授 业、 解惑”; 并提出能者为师的重要思想。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将 “教学相长”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是对儒家师德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师德留给了我们一份宝贵的遗产, 但它终究是旧时代的产物, 带有一定 封建思想的时代局限性。 今天我们教师在继承这份文化遗产时, 必须去芜存 菁, 并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的要求予以补充和发展。 二、 个人对传统师德的继承、 发扬的几点思考: 1. 处理好师生尊重与爱护的关系, 倡导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 在传统教育中, “师道尊严”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这个 意义上讲, 片面强调“师道尊严”的观念, 有悖于现代教育伦理的要求。 新 时期教师要以培养独立性和创造性人才为己任, 必须以维护学生人格、 建立 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前提。 新时期民主性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是, 教师要努力
为感时而作的师道精品──韩愈《师说》赏析

为感时而作的师道精品──韩愈《师说》赏析一、抗颜为师,能行古道魏晋以来师道沦丧,士林之中以相师为耻渐成风习。
至唐代中叶,此风愈演愈烈,“为人师者皆笑之”,甚至“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针对士林如此情态,韩愈“奋不顾流俗”,置“群怪聚骂”于度外,做《师说》,“抗颜为师”,以光复西汉“师道”为己任,这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即使在千载以下的今天,也不能不令人钦佩。
韩愈“毅然为人师”,炫怪群目,士林哗然,遂得“狂名”,为人非笑。
然有识之士,却响应不绝。
韩愈《答崔立之书》曰:“近有李翱、张籍者,从予学文。
”李翱是古文大家,张籍是著名诗人,他们能北面师韩,说明韩愈所倡导的“师道”,如空谷传音,回响甚大。
潭州刺史韦彪之孙韦中立,虽出“高门”,但亦能“不拘于时”,恭行古道,致函柳宗元,提出从师学文的请求,大概也是受韩愈《师说》的影响吧!当时与韩愈齐名的柳宗元,因拒韦中立之请,“不敢为人师”,古代学者多以二人之“道不同”释之,这实为误解。
柳宗元“不敢为人师”,原因是怕“招闹取怒”,并非反对韩愈光复“师道”的主张,其《师友箴》及《序》可为佐证。
《箴》曰“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序》曰“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显然,柳氏对“师道”的理解,与韩氏如出一辙。
他的《师友箴》和《序》,其实就是对韩氏《师说》的支持,而且较之其他有识之士的支持,显得更为有力。
即使柳氏谢绝韦氏“从师”一事,也只是他不愿“以师云尔”罢了,而对其“诚欲往来见所闻”,还是竭诚欢迎,“愿悉陈中所得者”以示杀之的。
这种“取其实而去其名”之论,其实也对韩氏《师说》的一种委婉支持。
再看他把士人对韩氏的“群怪聚骂”比成“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亦可知他对“耻学于师”之风气,是何等深恶痛绝!韩柳二公在“师道”问题上的看法一致,柳宗元亦是韩愈“师论的同调及其抗颜为师的响应者”,勿庸置疑!二、意在传道,重在解惑《师说》首段即开宗明义,点出“师”的作用以说明其重要,并为下文阐述“师道”之当复张本。
寻找教师职业精神的坐标——献给2008年教师节:关于“现代师道”的思考——兼论“师道”“师德”与“现

流 俗 , 笑侮 , 召 后 学 , 《 犯 收 作 师说 》 因抗 ,
颜而 为师。足 见师道之 不传 , ” 自魏 晋 至 韩 、 所 处 时代 , 达 六 世 纪 之 久 。 柳 已 所 谓 “ 道 之 不 传 ” 非 指 自魏 晋 以 师 。
的 不 朽 丰 碑 。 危 急 关 头 溢 出 的 “ 跑 在 范 跑 现 象 ” 还 有 近 日爆 出 的 “ 不 管 ” 。 杨 事 件 … . 些都 已成 为 热 门话 题 . 这 所 谓 “ 不 管 ” 件 , 指 安 徽 省 长 杨 事 是
来 不 存 在 授 业 之 师 因为 在 中国 古 代 , 三
家 村 塾 师 遍 布 各 地 。 只 是 ,正 如韩 愈 所
于为 师之 易 。 弟 子 之所 以事 其 师者 , 而 非 复古 人 之 万一 矣 。 可 谓 之 师哉 ? 那 么 , 犹 ”
时至 明清 之 际 , 师 状 况 、 生 关 系 状 况 教 师
就 与 其 相 关 的深 层 次 问题 , 长 期 以来 即 议论不休 的“ 师德 ” 久 已 漠 视 的 “ 、 师道 ”
到底 如 何 呢? 于 “ 关 师道 ” 失传 , 愈 曾 之 韩 归 咎 于 众 人 “ 学 于 师 ” 黄 宗羲 根 据 他 耻 。
目击 的 状 况 . “ 昌 黎 之 意 ” 认 为 “ 则 反 , 师
师 的职 业精 神” 相 对于这 种职 业精神 , 为教 育而 教 育” “ “ 的 师
道 ” 本 身虽 然不错 , 。 视野 毕竟 比较狭 窄 。 因而 , 们不 妨把 “ 我 教
师 的职 业精神 ” 为 与“ 视 师德 ” 并行的 “ 代师道 ” 现 。
兼论“ ’币 与“ 师道’ 德" 现代教师职业精神"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的家长式权威。爱学生的表现也从传统的“严师出高 前文所讲,我们对于师德的定义尚不清晰,因此便需要从
徒”变为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更乐 德的层面去强调才能,同时又“德”“才”并用,将两者割裂,
于求知。但是,无论古今,对学生的衷心爱护都是一个老师 结果顾此失彼。
最基本的内在素质和最根本的从教动力。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现在使用的大学教材大多存在知识老 “德”一字之差,旨趣却大相径庭。但是,我们并不是说要照
化、内容重复等多种问题,其比例竟高达 74%。因此,该报 搬古代尊师的整套体系,鲁迅先生曾评价古之师道说:“古
评论:“很多教材甚至都可以在书名后面再加上历史二字, 之师道,实在也太尊,我对此颇有反感。”[5]我们要传承的
一个人外在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内在修养的表现,但
10- 22.
两者并不一一对应,我们也可以通过外在的行为来加强内 [2]教育部人事司.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
心的修养,例如纪律和习惯都能够内化而成为一个人内在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的素质。教师内在的修养—— —爱学生、爱学问,表现在具体 [3]李国,赵杰昌.大学教材“不思进取”象牙塔内难获“真经”
一、“德”还是“道”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涉及“道德”、“职业 道德”、“教师职业道德”三个概念。教部人事司组编的《高 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修订版)》一书应该算是这方面 的权威教材。然而,笔者认为书中对相关概念的解释却过 于笼统。 先看道德。该教材认为:“为了维护劳动、生活的正常 进行和社会生活的稳定,人们必须对相互之间以及人与自 然的关系进行必要的调节,对个人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 束。道德便是这种调节、约束的重要手段之一。换言之,道 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2]1 对于职业道德,该教材认为:“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 人们在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 德观念、情操和品质。”[2]49 可见,本书所谓的“道德”,其意 义实际上是品德或品质。 该书并没有定义教师职业道德。但是,教材认为,教师
The ory Re s e a rc h
学 ★★ 理 ★★ 论
“师道”、“师德”的现代辩析
———再读《师说》
耿之矗
(广东培正学院 思政部,广州 510830 )
摘 要:近些年来,教师行业受到非议。结合当下的社会现象,通过对韩愈《师说》的解读,提出应该正名而清
源,借鉴传统,舍“师德”而倡“师道”,全面提升教师内在的修养、规范教师外在的行为、提高教师职业素养,为
简单比对以上三个概念,就出现了逻辑与内容上的混 乱。从“道德”和“职业道德”来看,都是指某种规范、观念、 情操、品质。而“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则赫然包括“教师职 业技能”。显然,不管是准则、规范,还是情操、品质等词汇 都不包含技能的内容。即使教师职业道德中应该包含有技 能的成分,按照本书的逻辑,也应该是教师对于提高自身 职业技能的内在愿望,而不是技术本身。
82
①[宋]叶时.礼经会元四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收稿日期:2012- 03- 28
作者简介:耿之矗(1982-),男,河南襄城人,教师,博士,从事宋元明清文化史研究。
W e n Hu a Ya n J iu
☆文化研究☆
的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以作为教师外在行为不错的注脚。
那么师道的内涵是什么呢?“道济天下之溺”①的韩愈
职业道德相对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本质是“造就一代新人”, 而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则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 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 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八个因素构成, 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反映出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定本质和 规律,同时又互相配合,构成一个严谨的结构模式[2]118。
这又如何能教出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呢?”[“3] 问渠那得 “师道”,是其背后尊重知识、爱护学生的社会价值观,也是
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蔡元培在就任北大校长时也强 教师“传道”的责任感与求知精神,以及成为合格教师的全
调:“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并以此为学校之宗旨, 面素质。
端正诸学子读书之目的[4]。为此,自然要求老师,尤其是大
也更符合人们对教师的全面期望。
风貌以及内心对本身职业的理解、认同与热爱。
二、“师道”的内容
人们不吝辞藻来形容教师的职业,“阳光下最灿烂的
孔子讲过,“克己复礼曰仁”,是说内心的修养和外在 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灯塔”、“蜡烛”等
的行为共同作用,才能达到仁的境界,这也正好可以用来 等。但是,事实却是,已经很少有人再提及“师道尊严”这样
应该说,在现有的“道德”语境下,这种混乱是很难避 免的。我们在职业道德中加入了职业技能这个内容,是对 “德”“才”兼备的重视。实际上,人们汲汲致力于辩论“德” 还是“才”究竟哪个对教师来说更重要,恰恰却忘了,由于 教师行业的特殊性,使人们对教师的道德和才能都提出很 高的要求。不管是缺少“德”,还是“才”,便根本不能称之为 老师。就像“商人”是一个中性词,而“老师”却天然是一个 褒义词。
思”、“学海无涯”、“业精于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可
405.
(责任编辑:陈雅莉)
83
①[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东坡全集卷八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我们处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这在过 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在党和
去的任何时候都没有出现过,所以师者更需爱学问,大学 政府大力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我们要不断地促进教
尤其如此。据《工人日报》报道,重庆某高校前不久的一项 育思想的转变。中国自古便有尊师重道的传统,“道”与
达。比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就有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意思。 “德”与“才”的争论。这种问题,并不仅仅限于教师这个职
随着人们个性和自由意识的加强,人们更加注重平等,学 业。但是,因为教师比任何一个行业都更加需要将德与才
生们更愿意和老师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也日渐失去 结合在一起。仅仅有一个“师德建设月”,是远远不够的。如
3.融通的境界
曾在《原道》中解释:“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
所谓的境界,是内在与外在的融通,但绝对是 1 加 1
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便分析了道与 大于 2 的结果。也就是说由于内心的修养和外在行为“从
德的界限:达到仁义的方法与原则是道,不依靠外力而自 心所欲不逾矩”而达到了一种状态。达到这种状态,便会表
为、融通的境界。
有师,今之亦然,教师是伴随着文明而产生的,也必将伴随
1.内在的修养
着文明的传承而贯穿古今。也许社会上的外在环境并不
在韩愈的《师说》中,提到了师者的内在修养,主要是 好,而这正是为师的责任所在。所以,为师者不能不促使自
“不耻相师”,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其实就是 己通过努力,痛并快乐着,达成自我认同,感染学生。
我们倒不如重新审视“师道”这一传统概念。 提到“师德”,都会想到韩愈《师说》,但是,韩愈感慨的 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不过,“师道”这个思想并不是韩 愈的创造发明,《礼记·学记》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 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并且,韩愈也不是最后 一个提倡这种思想的人,宋人一直讲:“师道不立则天下无 善人”。①这说明,师是道的传承者,尊师重道,一直是我们
的行为上则为,尊重并平等对待学生、在教学中提高教学
[N].工人日报,2011- 9- 29.
水平的过程及结果、探求更新更深的知识、良好的学习与 [4]蔡元培全集:第 3 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生活习惯、得体的待人接物。传统中“有教无类”、“博学慎 [5]鲁迅全集:第 12 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解释韩愈所说的达到仁义的方法。用韩愈的说法,克己复 的字眼。韩愈的那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现实中已经
礼便是达成仁的道。由此,为师者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行 和经济社会格格不入了。
为相互促进,才能达到一个更加融通的境界,这。人非生而知之者,
因此,师道便包含三大方面的内容:内在的修养、外在的行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学者必
“爱学问”。但是,到了现代,我们对老师有了新的要求,把
三、结论
对学生的爱心看得更加重要。两者结合,老师最重要的内
正名,是理清事务本源的基础。“师德”与“师道”的争
在修养就是:爱学生,爱学问。
论,也许从表面上看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习惯性认为,“道
所谓爱学生,并不是说古代没有,只是缺少类似的表 德”二字联系起来,实际上却将“道”抛弃了,于是便有了
觉遵守仁义的要求是德。由此,用韩愈的思想来解释“师 现为精神状态、气质以及荣誉感,关于这种状态,我们还可
道”和“师德”,应该是“做老师的方法与原则”和“自觉成为 以用熟知的“风骨”、“气度”来表达。而用现代的词汇来讲
合格老师的思想品质”。显然,“师道”包含了更多的内容, 就是专业素养和职业荣誉,是一个人自然流露而出的精神
学的老师能够时刻谨记爱学问、勤登攀,也只有这样,才能 参考文献:
将活水引给学生,使学生“爱惜光阴,孜孜求学”[4]。
[1] 王竞等.2008 成师德争议井喷年 三成网友认为老师无德
2.外在的行为
[EB/OL]./a/20081022/000009.htm,2008-
当下所面临的教育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师德;师道;职业道德;师说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2589(2012)18- 0082- 02
近来,教师行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非议。“范跑跑”、“杨 不管”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师生关系问题充斥 于媒体,“师德”成为关键词。据媒体调查显示,41.3%的人 表示经常关注有关“师德”的报道或讨论,表示偶尔关注的 则有 48.1%。”[1]两项相加,师德问题在 2008 年引发了近九 成公众的关注。该年,教育部颁行《新师德规范》,并向全国 人民征求意见。接着,各省市陆续启动“师德建设主题教育 月”活动,试图通以此来对教师进行道德上的洗礼,净化教 育队伍,提高教育质量。但是,就“师德”这个概念来讲,仍 然有许多模糊不清的地方,而中国的传统中,却早已形成 一个更加合适的概念—— —“师道”。为什么我们选择了“师 德”建设,而不是“师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