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了解现代散文充分体现作者个性的特点。

二、从语言入手,赏析散文融情于景、缘情造景的艺术技巧。

三、认识平常生活平常景物所蕴含的美以及丰富的人文内涵。

【重点难点】品味散文景物的特点,从而深入探究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及审美情趣,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了解作品的行文线索、景物特征,并搜集古代诗文中赏析秋的名篇名段名句,结合课文进行赏析。

2.每位同学就阅读中的疑惑提出1-2个问题。

3.教师将学生的提问分类整理归纳。

4.根据学生的提问设置教学过程,做好ppt课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学生举例。

【课件展示】教师展示有关秋的名句名篇。

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课件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二、初步感知1.交流初读感受。

从体裁上来说,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你读全文的感受。

找找看,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课件展示】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枣。

2.体会写景抒情散文的辞美、景美、情美。

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课件展示】教师展示五个句子。

师生共同品味辞美、景美、情美。

完成练习二:仿写三、细读品味(一)品味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通用14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通用14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通用14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1教学创意《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

连年内战的中国,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遁世离群,浪迹山水的生活排遣不了他心中忧国忧民的苦闷,作者的主观感情与故都的秋景有机地融为一体,”清、静、悲凉”既是景物的特征又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绝好写照。

因此,本设计的意图就在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故都的秋》激发学生探寻作者附着于景物之中的特殊情感体验,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感悟,去发现、领悟散文的魅力同时让学生掌握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格境界。

教学目标1.培养朗诵能力。

2.掌握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思路本设计主要采取导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由相关的三个环节组成:1、披文入情,沿波讨源;2、感同身受,渐入佳境;3、纵观全局,探索主题;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争辩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预习要求1.读标题,读课文,读注释。

2.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层次,体会课文大意,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时间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通用21篇)

《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通用21篇)

《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通用21篇)《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通用21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通用2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篇1素质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3、理解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

4、联系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重点:1、形散神聚的特点。

2、散文的一般鉴赏。

3、某些段落或句子的理解。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

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

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有关秋景的古诗词)。

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学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板书课题:故都的秋郁达夫)二、作家、作品简介(检查预习)1、作者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七、说板书设计(附后)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重点突出,一目了然,能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说教学反思《故都的秋》是一篇经典的抒情散文,具有无限的张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热情,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意表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课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相互交流探讨
教学设计
课题
故都的秋
学 科
高中语文
年 级
高一年级学生
教师
教师单位
年度
获奖等级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三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散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能否按时完成课文预习
课堂交流是否积极踊跃
课后作业是否能按时完成
能力
能否把握散文的基本鉴赏方法
能否把握作者的情感
能否欣赏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特色
完成学案作业评价表,根据自我评价,找出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努力的方向。
附板书设计: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重视标题的理解,抓住散文鉴赏的灵魂,是散文鉴赏方法之一。培养学生散文阅读的整体观,并学会筛选信息,概括内容。
(三)品读鉴赏
◆老师引导,学生共同赏析《秋晨静观》图,分析“清、静、悲凉”的特点。
◆自主赏析: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景物描写,反复朗读,看看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这些景物怎样的特点蕴含着怎样的情感。然后小组讨论交流,细品秋味。
设计意图:注重导入情景的创设,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其迅速进入情境,温故(从赏秋、乐秋,悲秋诗句)而知新(感知本篇是表达何种情感),也为学习本文奠定良好的氛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课标分析《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是一篇经典的散文名篇,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典型文章。

这个单元选的是写景状物的散文,文章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要求学生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故都的秋》又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清晨小院”“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等几幅画面,将故都的秋色与作家的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

学情分析《故都的秋》是经典的散文名篇,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典型文章。

在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虽是经典,但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不是高中阶段学生可以深刻领悟的。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后,能初步感受到故都之秋的澄澈、寂静之美,能读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爱和赞颂,但对“悲凉”的深刻内涵及其体现的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不能准确理解。

这不是消沉,更不是哀叹,而是作者用另一种视角看孤独,饱含寂寞、萧索、破败。

正因为悲凉能带给作者如此丰富的审美体验,契合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所以作者才会用它来深情赞颂故都之秋,学生只有读懂这一点,才可能真正进入教材所要求的审美境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课文《故都的秋》;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都北京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的掌握。

2.教学难点: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的学习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故都的秋》,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3.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自主学习心得,讨论文章的主题、情感、写作手法等;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

4.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合作探究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文章中的一个片段进行深入分析;3.写作训练让学生以“我的故都”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4.课堂小结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深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3.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故都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将这种情感融入自己的写作中。

4.课堂小结第四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3.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故都的秋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写作训练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

2.故都的秋【教学目标】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郁达夫以及创作风格;2.领略故都秋景的特点,掌握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3.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领略故都秋景的特点,掌握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钟情于秋天,在他们的笔下,秋有万众风情,但大多时候都是悲凉愁苦的。

在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笔下,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他的《故都的秋》,一起品味他笔下的故都秋天与南方秋天的不同之处。

二、知识积累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2.作品简介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3.背景介绍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

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

三、初读感知1.速读课文,回答故都的秋景有什么特点?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关键词语:清、静、悲凉2.作者在文中共描绘了几幅秋天的画面,请尝试给每幅图命名。

五幅:小院秋晨图、槐树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

四、重点探究3.在第一幅图中,作者选取了哪些具体意象来写,有什么作用?小院秋晨图: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故都的秋教案(5篇)

故都的秋教案(5篇)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一):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透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资料,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透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情绪,自然融化在一齐,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潜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

第一课时从资料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

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潜力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潜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个性和创作风格,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之秋,感受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结构特点,并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本文细腻优美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并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感情。

二、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安排在高中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所选的都是经典散文,名家名作,因此,学好《故都的秋》对了解散文的写作特征以及表现手法有很大的作用。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

“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于是他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三、学生分析:
作为高一的学生,他们在初中时对散文已有所接触,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教师要适当引导,利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来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掌握散文鉴赏的一般规律。

四、重点难点: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掌握散文鉴赏方法,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缘景入情,领会作者热爱故都的美好情感进而准确的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
六、教学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为此,我的教学方法确定为:诵读感悟——情感体验——探究学习——总结评价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秋天,无论是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她陶醉,为她销魂,为她作诗吟诵。

我们以前学过关于秋的诗
句有哪些?(学生回答)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这些诗句有的昂扬,有的悲凉,有的清新,有的沉郁。

这和作者的个性、情趣和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那么,郁达夫眼里的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郁达夫细腻的笔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

(多媒体展示)
(二)研读文本:
1、把握感情基调
让学生自由默读,找出本文的文眼。

(老师指导)
明确:本文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诵读感悟
怎样把郁达夫笔下“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给读出来?(以第3、4段为例)
①学生甲诵读第3段。

学生评,老师评。

②教师示范读第4段。

(放背景音乐)
让学生点评,老师总结诵读技巧:声情并茂,抑扬顿挫。

③全班男生配乐诵读第3段,让学生体会秋的特点。

④全班女生配乐诵读第4段,让学生体会秋的特点。

3、体悟鉴赏
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的秋》主体部分(3-11段)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如何突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这个特点?找出相关语句诵读品赏,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①教师示范赏析第5段
写秋蝉(5段)——“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秋蝉又叫寒蝉、暮蝉。

它是古诗词里一个特定的意象。

其形象既有餐风饮露的清高,其鸣声又充满了生命短促的哀怨、伤感。

作者把他自己心中的悲凉寄寓在秋蝉的身上,让故都的每一个角落都渗透着悲凉的气息。

这让我想起了宋代柳永的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雨霖铃》)。

归纳赏析方法:景——境(环境、心境)——感
②根据刚才归纳的赏析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赏析其他段落
分小组讨论: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如何突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这个特点?找出相关语句诵读品赏,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提示:写秋院(3段)——“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断壁腰”“秋草”(境的悲凉)。

学生展示:
写秋槐(4段)——“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
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雨(6-10段)——“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11段)——“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

(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③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故都的秋的景物尽管很散(形),但都体现出“清、静、悲凉”(神)的特点。

④老师补充品读散文的方法——知人论世
思考:故都著名风景那么多,而作者为什么不写红叶如火的香山,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却写带有“清﹑静﹑悲凉”特点的秋景呢?
提示:个人性格、时代背景
对故都的秋的感情——深爱。

他性格抑郁、善感,提倡“静的文学”。

另外,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安,居无定所。

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经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人生的感受。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清、静、悲凉”是故都秋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情感的自然融合。

可以说,情中有秋的眷恋,秋中有情的落寞。

(情景交融)
(三)、课堂小结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碗茶,苦涩而清醇;《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悲凉。

故都的秋,让郁达夫痴迷,也让我们着迷了!今天的课,不仅让我们再次了解了散文的一般特征和写法,更然我们走进了一代散文大师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和体味他深沉、含蓄的文风和爱国之情。

八、附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秋院含蓄秋槐
清、静、悲凉秋蝉(形)情景交融
九、教学反思
通过《故都的秋》的学习,学生再次明确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学生能根据老师的指导和引导,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完成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文章情感和主旨的把握,学生的诵读技巧和鉴赏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习该文让学生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如果说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时间不够,文中还有些句子来不及深入探究,只能留给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慢慢品味和赏玩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