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地试水看“容错纠错机制”的系统建构

合集下载

关于构建容错纠错机制的几点思考

关于构建容错纠错机制的几点思考

关于构建容错纠错机制的几点思考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关于构建容错机制方面的内容,下面我结合自己所思考的几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容错纠错的基本涵义1、容错,就是要允许在探索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风险实践中,启动相应程序,将这种经济社会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对相应的责任人实施豁免。

2、纠错,就是在风险发生之后,能够有一种机制和程序自动启动,对产生风险的源头、过程及后果进行科学评估,找出原因,及时修正。

具体落实到工作中,容错纠错是指对单位和个人在推动发展、改革创新、维护稳定过程中,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或出现偏差失误,但不违反法律规定和政策规定,勤勉尽责、未谋取私利的,不作负面评价,及时纠错改正,免除相关责任或从轻减轻处理。

二、容错纠错的基本依据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改革创新保驾护航,是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干成事,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的重要举措。

而容错纠错的基本标准就是“三个区分”原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就是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通过正确运用“三个区分开来”,就是要严格区分失误与失职、敢为与乱为、负责与懈怠、为公与谋私的界限,保护改革者、鼓励探索者、宽容失误者、纠正偏差者、警醒违纪者。

三、容错的具体情形目前,从各地的实践经验来看,建立合理的容错机制,要综合分析问题发生的背景原因、动机目的、政策依据、情节轻重和性质后果等因素,准确研判,妥善处置。

下面是我个人感觉可以申请容错的几种情形:1、在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中,出现工作失误,但经过民主决策程序,没有为个人、他人谋取私利或为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在这一点中,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要经过民主决策,二是确定没有谋取不正当利益。

新时代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建构及完善丨治党论苑

新时代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建构及完善丨治党论苑

新时代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建构及完善丨治党论苑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能否有效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是关系改革能否继续前行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九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探索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干部容错纠错机制。

但该制度的“导向性”意义大于实际效用,如何进一步发挥该制度优势,最大程度地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任务。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容错纠错机制容错纠错机制是指宽容和纠正干部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因出于公心、未谋私利、大胆改革而造成的非主观性、探索性错误的一种制度安排。

容错纠错机制是一种正向激励,是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和宽容失败的制度化体现。

容错纠错机制不是对全面从严治党“松绑”。

伴随全面从严治党的强力推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自保”心态在干部中蔓延,“只微笑不干事”的“求稳”工作方式成为管党治党的“拦路虎”。

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就是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前提下体现“宽严相济”,打好“从严查处”和“容错纠错”组合拳,从制度层面整治干部乱作为、防止干部不作为、激励干部敢作为。

容错纠错机制不是宽容违纪违法。

容错纠错中的“错”是指在改革创新探索性实践中出现的非主观性错误,是政策、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的错误。

容错纠错必须有以下适用条件:性质上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符合中央和地方决策部署、有利于改革发展大局,且未获取私利;主观上是由于过失或不可抗力等因素造成;客观上表现为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或在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出现失误。

也就是说,能够容的错是努力工作中的错、积极探索中的错,且该错误能够得到弥补或减少损失。

容错纠错机制不是鼓励试错。

容错纠错机制虽然为干部提供了“试错空间”,但绝不是为干部的失误、失手、失策赐予“免死金牌”,而是希望干部放下包袱、开拓创新,为党和人民多作贡献。

干部不能打着“改革创新”旗号,把组织和人民给予的权力,当作自己的试验田;把组织倡导的“容错纠错”,当作自己庸政懒政怠政的“挡箭牌”。

浅论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的实践

浅论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的实践

浅论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的实践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遭遇了很多挑战,其中不少是由于错误决策造成的。

为了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出现,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健全的容错纠错机制,实现客户、员工和股东能够共赢的目标。

首先,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

在完成决策前,银行需要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以便确定最佳的交易策略。

同时,商业银行应该建立起风险管理系统,对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其次,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健全的决策制度,确保决策是与银行目标相符合的。

这需要有明确的层级管理制度,确保决策的实施始终符合银行整体战略,同时遵守相关法规和规定。

第三,国有商业银行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容错纠错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这一机制应该包括开展风险评估,建立对错误决策责任的核查、审计和追溯等措施。

在风险出现时,银行应该设立应急机构,能够快速响应并采取有力措施。

第四,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以便防止和处理内部违规行为。

这可以通过加强员工教育和培训来实现,促使员工在业务和市场风险管理方面了解更多信息,并保证员工的行为符合银行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第五,国有商业银行应该积极与客户和股东沟通,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

建立稳定的客户和股东关系是银行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石。

这需要银行采用多种沟通渠道,以便及时了解和解决客户和股东关注的问题。

总之,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健全的容错纠错机制至关重要。

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市场调研和风险分析,建立完善的决策制度,以便全面控制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通过完善的容错纠错机制和内部管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市场风险和内部风险问题,确保长远发展的可持续性。

容错纠错 问责机制的建立

容错纠错 问责机制的建立

容错纠错问责机制的建立
容错纠错和问责机制的建立是现代社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对于保障公平、公正和效率至关重要。

首先,容错纠错机
制是指在工作或管理过程中,对于因为疏忽、错误或失误而产生的
不良后果,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行纠正的一种管理机制。

在建立容错
纠错机制时,首先要明确责任,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
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责任范围,这样才能在出现问题时进行有效的
追责和纠正。

其次,要建立信息透明的制度,让相关信息能够及时、全面地被记录和传达,这样才能在出现错误时进行有效的定位和纠正。

同时,要建立一个开放包容的工作环境,让员工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指出错误,并且能够在犯错后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这样才
能真正发挥容错纠错机制的作用。

而问责机制的建立则是在容错纠错的基础上,对于责任人进行
相应的追责和处理。

首先,要建立明确的绩效考核制度,让每个人
的表现都能够被客观评价,这样才能在问责时有据可依。

其次,要
建立权责对等的原则,让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样才
能在问责时不至于出现过错。

同时,要建立公正公平的问责程序,
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进行申辩和辩解,确保问责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最后,要建立问责的标准和程序,让每个人都清楚在什么情况下会
被问责,以及问责的程序和结果会是怎样的,这样才能在问责时做到公开透明、有据可依。

总的来说,容错纠错和问责机制的建立对于现代社会管理来说非常重要,它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公平、公正和效率,是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于容错纠错机制构建与实践情况的研究报告

关于容错纠错机制构建与实践情况的研究报告

关于容错纠错机制构建与实践情况的研究报告【仅供学习参考,切勿通篇使用!】关于容错纠错机制构建与实践情况的研究报告一、容错纠错机制建立的背景为了更好的鼓励和激励干部们进行改革创新,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中提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允许干部们在改革创新中进行可控性的试错,保证干部队伍的活力和积极性,以确保我国政府管理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有效的发展。

容错就是允许在试错的范围内出现一定的能控制在合理范围的经济社会风险;纠错就是在风险发生以后能及时启动一种有效的机制将其造成的经济和社会损失降低到最低。

我国的容错纠错机制的建立,就是为有能力的干部撑腰,让改革创新事业蓬勃发展,令政府更好的为人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和进行高效的社会管理。

______在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把严格管理干部和热情关心干部结合起来,提出建立健全干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

充分的调动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容错纠错机制建立的意义______在十九大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迈入一个新的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也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进行更大胆的创新改革,不断为提供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而发展生产力,为人民提供满意的服务。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的从严治党的政策,对于干部行为的管理和治理达到空前的加强,这一方面解决的一些干部的不良问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干部宁愿“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的不作为心理和现象,这就使得一些有能力的干部在此埋没了其管理和创新的才能。

同时为了深化改革,谋求更好的社会未来以及为了面临当前更加异常艰难的改革发展任务,我国需要干部们保持创新意识、蓬勃朝气、敢为人先和作风正派的精神和行为。

容错纠错机制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对于现时期发展状态下的中国来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健全干部的激励制度和容错纠错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

首先,容错和纠错制度的建立,是给予干部创新改革的一个试错的机会,这是改革和创新的基础。

创新体系容错纠错机制的I-P-O 管理模型建构

创新体系容错纠错机制的I-P-O 管理模型建构

第18卷第9期2018年9月创新科技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V ol.18No.9Sep.2018创新体系容错纠错机制的I-P-O管理模型建构赵璐(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河南郑州450018)摘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是顶层推动和基层实践合力作用的结果。

创新体系容错纠错机制顺应深化改革、科研管理和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要求和客观规律,具有很强的制度吸引力和创新推动力。

与此同时,容错纠错机制的完善与运行也是创新实践中的难点。

通过管理学中经典的I-P-O模型,将判定“容什么”、过程“怎么容”、结果“容纠效果”有机嵌入,实现容错纠错机制的模型建构。

关键词:创新;容错纠错;I-P-O模型中图分类号:D2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037(2018)9-67-3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8.09.017Construction of I-P-O Management Model with Fault-tolerant and Fault-correction Mechanism of Innovation SystemZhao Lu(Department of decision-making and consultation,CPC Henan Provincial Party School,Zhengzhou Henan450018)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fault-tolerance and fault-correction mechanism is the result of the joint ac⁃tion of top-level promotion and grassroots practice.The fault-tolerant and fault-correction mechanism of the in⁃novation system complies with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and objective laws of deepening reform,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and overall strict party governance,and has strong institutional attraction and driving force for innovation.At the same time,the perfection and operation of fault-tolerant and fault-correction mechanism is also the difficulty in innovation practice.By means of the classic I-P-O model in management,the determina⁃tion of"what to tolerance","how to tolerate"and"tolerance and correction effects"are embedded,and the mod⁃el construction of fault-tolerance and fault-correction mechanism is realized.Key words:innovation;fault-tolerance and fault-correction;I-P-O model“容错”本身是一个科技领域的专业术语,是计算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增强包容性和稳定性的方法和技术,在改革创新实践和创新体系建设中,“容错”成为极具现实意义的激励保障要素。

浅谈容错纠错机制建设

浅谈容错纠错机制建设

浅谈容错纠错机制建设为充分调动和保护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江苏省委办公厅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改革创新担当作为的实施意见(试行)》,旨在用制度为作风正派、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干部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意干事、敢于干事、能干成事,真正成为新时期改革的促进派、发展的实干家。

容什么错、谁来容错、结果如何运用,是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然而在这一机制的具体操作中,却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一、容错纠错条件规定相对笼统,判别标准难以界定在规定容错纠错范围时,采用清单式列举法具体划定了容错纠错具体情形,但在具体操作时,仍然存在一些不清晰、难以界定的地方,因而具体认定时有难度。

因此,在具体甄别时,应从目的、方向以及出发点是否是为了改革发展这几个方面,同时要对干部的错误失误进行具体细化,并制定纠错办法,让“纠错”有据可依。

二、容错纠错的评判主体过于单一目前容错纠错的评判主体主要是以同级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为主,但在实践过程中界定责任并不简单,判断一项情形能否免责,需综合判断行为人的主观动机、实施行为的具体背景、客观条件、过程、结果等因素,这就需要评判主体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同时也给了评判主体较大的自由载量权,有可能出现权力寻租,产生庇护式腐败,这给部分干部带来了会否有失公正的忧虑。

因此,在具体操作时,各地应根据地方实际,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收集、整理各方不同意见和建议,确保判别标准科学化和民主化。

三、容错纠错氛围尚未完全形成容错纠错机制建设不仅需要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还需要相应的宽容文化氛围,需要组织部门积极做好正面宣传和引导,消除群众担心容错纠错机制成为干部乱作为的挡箭牌的忧虑。

因此,基于“容错纠错机制”的特殊性,当启动容错机制后,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公开容错纠错事件的来龙去脉,给群众一个交代,接受群众监督。

四、容错纠错机制公信力亟待释放部分干部对该制度仍心存疑虑,担心在容错纠错机制本身并不完善、可借鉴的实际操作经验又少的情况下,如果出现失误,很多因素很可能会影响到评判主体的认定。

典型经验:各地构建容错纠错机制做法汇总

典型经验:各地构建容错纠错机制做法汇总

典型经验:各地构建容错纠错机制做法汇总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懈怠心理和为官不为现象,受到广泛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三个区分”,即“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推动改革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法违纪行为区分开来。

”“三个区分”的提出是为了让那些敢于作为、勇于创新的党员干部卸下“包袱”,激发党员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

“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

”这是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全国两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

这让真正的改革创新者在想干愿干、敢于去闯、大胆去干上进一步放开了手脚,吃了一颗“定心丸”。

根据中央关于在制度层面保护敢于担当的干部的精神,全国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文件,探索容错纠错机制,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干事创业环境。

一、纷纷出台相关文件近年来,各地相继出台与容错纠错相关的文件,涵盖省、市、县各级。

省一级出台相关文件的有四川、湖北、江西、广东、陕西等。

地市一级出台的相关文件更多一些。

从文件出台的时间来看,最早以文件形式来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的是四川省广安市。

2008年8月,广安市纪委、广安市监察局共同印发了《规范澄清是非宽容失误的暂行办法》的通知。

2014年以后,各地相关文件大量出现。

从印发文件的单位来看,很多地区都是以党委、政府的名义共同发文,也有一些地区是新区与党委、政府联合发文,比如,2015年6月10日,中共青岛市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中共青岛市黄岛区委、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政府共同印发《青岛西海岸新区干事创业容错免责庸政懒政严肃追责暂行办法》。

同时,有的省多地出台文件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创新者撑腰鼓劲。

比如,2016年6月,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激励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意见(试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各地试水看“容错纠错机制”的系统建构作者:毕宏音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11期【摘要】基于实践意义,当前各地探索试水的“容错机制”,无疑为我们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化样本。

进一步由学理视域考量,也需要透过地方应用实践,通过探讨决策理念的树立、容错机制的系统化建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兼顾并行的逻辑路径,为机制经试水至完善与推广提供系统化学理依据和理论助力。

【关键词】容错纠错决策理念机制建构【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近一段时间,广东、浙江和山东等地积极行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在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的,要在改革发展中坚持“三个区分开来”的治国理政方略,努力探索建立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建立容错免责机制的实施办法(试行)》、《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草案修改稿)》、《关于建立党员干部改革创新容错免责机制的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条例措施,从而引发各界高度关注和高频热议。

从应用视角出发,基于重大实践意义,各地从不同层面试水创新“容错机制”,无疑为我们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扎实有效推进结构性改革,顺利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化样本。

进一步看,由学理视域考量,更好地思索和回应发展这一时代性课题,也需要我们透过相关地方性应用实践,通过逻辑阐释、规律总结和系统建构,为容错机制由试水到完善推广,提供学理依据和理论助力。

谋发展需要树立容错的决策理念理念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

决策理念则是在现实活动前,首先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关于决策的前提条件、途径、步骤等的观念模型。

①这一观念模型规定了先于决策的,对事物的客观规律、客体本质、人的主体性和需求性等所进行的综合性、再创造与再提升性认识。

正确的行动首先依然来源于正确的决策理念,即对社会本质规律和人的主体需求的客观性了解与创造性认知。

综观当前,从宏观大背景上看,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十三五”规划的起步之年、全面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从中观社会运行层面分析,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们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也遇到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则对物质生活更殷实、精神生活更丰富、人与自然更和谐充满了热切期待。

对这些发展中的规律和需求进行精准判断和清晰把握,有助于我们在尊重人性和遵循现实的思想基础上运筹帷幄,下好发展这盘棋。

也就是说,坚定发展信念,坚信发展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还是要依靠发展来解决。

创新则无疑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只有从观念上认识创新、理解创新、支持创新,才能从行动上激发创新、引领创新和参与创新。

无论是科技创新、社会创新还是文化创新,不管是产品的结构、功能和表征的变革,组织的更新、突破与再造,精神内容的丰富、完善与重构,其核心就是打破定势思维,突破常规戒律,通过求“新”和求“变”,来获得国家和社会进步与腾飞的无限动能。

正由于发展离不开“创新”和“求变”,我们引领发展才亟待进行前无古人的探索,亦需要谋求改变的勇气,同时,还面临着未知的风险和巨大的挑战。

也正是基于对这一大局大势的清醒认识和清晰研判,我们党和政府将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的思想,始终贯彻至“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的决策部署之中,无疑也成为了各地试水建立容错机制的行动指南。

例如,2016年3月初,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草案修改稿)》(二审稿),相较于第一稿,该草案修改稿为了减轻创新中所承受的不当压力,尝试建立了创新容错机制。

条例规定,为体现“法无禁止即可为”的精神,增加“对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的事项,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自贸试验区开展创新活动”的规定;同时,“在自贸试验区进行的创新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但是符合国家确定的改革方向,决策程序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未牟取私利或者未恶意串通损害公共利益的,对有关单位和个人不作负面评价,减免相关责任”。

条例的最大亮点就是,深刻理解和切实贯彻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地方建设实际,通过政策落地和措施对接,为改革者解压,为创新创业“搭桥铺路”。

全面深化结构性改革需要容错机制的系统化建构当前发展中,结构性问题突出,需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通过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进一步追问,如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呢?一方面,绝对离不开干部群众的贡献;另一方面,更加离不开鼓励改革、包容改革、推进改革的机制化建设。

假若没有鼓励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容错机制,恐怕也难以让像小岗村这样的“大包干”精神写进改革开放的史册,同样,也很难迎接以“电子商务”、“移动网络平台建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全面崛起。

因此,加强容错机制建构,无疑是当前激发全社会发展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力,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抓手。

机制一般表现为相对稳定的互动关系,或者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工作方式和运行过程。

考察容错机制,其建立与运行离不开主体、客体、渠道和保障等要素的相互配合与补台,也需要顶层设计、落地实施、反馈评估、完善推广等环节的相互协调与联动。

正因此,配合当前结构性改革所进行的容错机制建设,是一个建立多要素、多环节规范有序运行工作方式的系统化过程,而绝不仅仅表现为地方性实践这样一个个散在的“横断面”,或者说,绝不单纯局限于一些地方的试水先行,它所呈现的应该是一个从主体到客体,从设计到推广,从法律到道德,由始至终进行的系统化运行的完整“路线图”。

整个容错机制系统主要包括主体、客体、渠道与保障四大要素。

第一,国家高层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属于容错机制中的主体要素,他们是握有公权力,通过组织设置、决策执行和制度安排,承接和代表民众利益的那一群人。

其任务职责就是通过顶层设计和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为容错机制的良性运行把关导航。

应该说,在整个容错机制的运行过程中,国家高层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始终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主体要素。

这不单单因为它是理性决策观念持有者和决策制定者,还因为其作用发挥的如何,成为机制能否良性运行的基础。

第二,广大干部群众构成了容错机制的客体要素。

他们是容错机制良性运行的直接受益者,同时也是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的生力军。

从特点上看,他们具有创业创新和被鼓励包容的主体性地位;同时,他们需要依赖容错机制主体来代表自身利益和鼓劲减压;当然,社会的分化和多元化也使得他们在机制中存在着地位、能力等诸多差异;而他们能否用好机制、把握机遇干事创业,既受到刚性的制度化因素影响,也受到内在的传统文化和乡规民约的影响。

第三,因为容错机制的运行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尤其是正式的组织、机构、人际网络和信息传播等管道来承接,因此,渠道要素就构成了机制中的另一个基本要素。

其主要包括了党政渠道、社会团体渠道和传媒渠道等。

第四,保障要素。

为从根本上保证容错机制的顺利运行和协调有序,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维持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和渠道要素等各要素间的长期稳定与平衡和谐,还离不开制度、法律规范、实施措施、道德风俗、文化心理和社会舆论监督等各种保障要素,保障要素作为社会控制和约束手段,无论是通过软约束还是硬约束,无论是以内在力量控制还是以外在力量强制,无论是书写在条文中还是印刻在头脑里,其在机制的运行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制衡和规范作用。

再考量容错机制的运行过程,其主要囊括了顶层设计、基层(试点)探索、反馈评估、完善推广等相互配合与交叉联动的环节。

在容错机制中,四个环节各司其职。

容错机制始于顶层设计,终于完善推广,以先试先行和操作化为重点的基层探索,以及旨在监督考察试水效果的反馈评估,成为机制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

如若再进行细分,顶层设计、基层探索、反馈评估这三个环节还能够构成一个相对闭合的工作环路。

即,基于宽容“推进改革”和“探索性实验”中所犯错误这一大原则,由高层统筹到基层试点,从基层实施效果评估到报送反馈高层,形成了一个从理论(决策)指导到具体实践再至理论升华(制度化)的具体过程。

而这一相对闭合环路,为最终大面积铺开推广奠定了基础。

进一步具体分析,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辩证统一过程。

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

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容错机制的运行也离不开这两个环节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结合。

如果说,进行顶层设计是在最高层次上制定如何鼓励创新、包容失误的总体构想,是一项高屋建瓴、统揽全局,统筹兼顾的系统工程、理论建构和制度谋划,那么,顶层设计不是“拍脑袋”,它的制定来自于对客观事物和自然规律的理性判断,来自于对舆情民心的尊重和倾听,也来自于基层探索所提供的实际经验和宝贵创造,即来自于广大干部群众通过投身改革洪流所提供的试错经历、丰富内涵和生动脚本。

正为此,广东、山东和浙江等地所开展的基层容错机制探索,无疑是力促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将结构性改革引向深入的一次次有益尝试和大胆突破。

其次,事物的变化与发展是长期的和复杂的,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结合也不会一蹴而就。

上述基层实践,还只是从国家战略决策刚刚转化为地方性条例和实施办法,这期间,既需要各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逐条落实相关配套措施,使得办法和条例更具操作性,也需要经反馈评估环节,对基层探索的效果,特别是对条例和办法的实施进度、遇到的有关法律、制度、执行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以及干部群众对实施情况的感受、要求、意见和建议等舆情反应,进行实时监督反馈和全面综合评价,以便使顶层设计更加完善,并再返回到试点进行探索性实验,如此形成动态的循环过程。

而最终,则要以点带面,全面铺开,通过完善推广环节,用不断健全的科学经验和有效方法服务于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

全面决胜小康需激励机制、容错纠错机制并行不悖系统论认为,大至宇宙,中到社会,小到个体乃至原子,都是系统。

同样,宏观的社会运行机制与小的局部工作机制也是系统,而从系统结构上看,大系统正是由一个个中小系统构成的。

进一步看,其一,任何系统本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绝不是各个部分(要素)的机械组合或简单叠加。

即,系统中各要素并非孤立存在,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有着自己的特定位置,发挥着特殊的功能。

正是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

其二,系统具有开放性,它的存在和运行离不开环境,在环境中,不同系统之间随时进行着能量、信息与物质交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