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指南—五官篇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一、CT常规及增强要点病变描述:部位或分布、数目、大小、形状、边缘、密度、邻近关系、功能变化、动态情况、增强。
扫描基线:喉(颈4下缘),甲状腺(颈5下缘),胰腺(胸12下缘),肾脏(胸11上缘)。
方法:先平扫,设定增强扫描的范围以及两次或多扫描开始时间,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经静脉用电动压力注射器注入对比剂80ml~100ml,3ml~4ml/s,对比剂注射完后与扫描开始时间同步。
注射对比剂开始后分期肝脏25s~30s 肝脏动脉期60s~70s 肝脏门静脉期120s 肝实质平衡期胰腺25s~30s 胰腺动脉期60s~70s 胰腺实质期肾脏30s~35s 肾皮质期70s 肾实质期5min~10min 肾排泄期或肾盂期肺、纵隔25-30S动脉期60-90-120延迟扫描头动脉20-30s动脉期二、影像诊断报告的艺术1、肯定诊断2、否定诊断:排除XX。
3、拟诊断:XX可能,XX首先考虑,XX不排除,XX待排除。
4、符合诊断:XX符合XX。
5、疑诊断:XX可疑,建议进一步检查。
6、活话:建议必要时复查。
三、头颅、五官X线报告1、头颅平片X线诊断报告(1)头颅大小与形态。
(2)颅骨内外板与板障厚度与密度情况。
(3)颅缝与囱门有无异常。
(4)脑回压迹有无增多、增深。
(5)颅板血管压迹有无异常。
(6)蝶鞍大小、形态。
骨质有无异常。
(7)颅内有无生理或病理性钙化,其位置、形态、大小、数目如何。
(8)头颅软组织情况。
2、副鼻窦X线诊断报告(l)各组窦腔发育情况。
(2)各窦腔大小、形态、密度有无异常,壁有无增厚,有否液平。
(3)鼻腔与眼眶情况。
(4)窦腔出现占位性病变应重点描述清理变化情况。
3、乳突X线诊断报告(1)乳突类型(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气房大小及密度。
(2)鼓窦入口与鼓窦区有无扩大或骨质破坏。
(3)鼓室、天盖、乙状窦骨质情况。
(4)内、外耳道情况。
(5)周围组织骨质结构情况。
放射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含X、CT、MRI)

放射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X线、CT、MRI)X线部分一、胸部X线报告胸廓:对称、畸形、骨骼情况。
肺野:肺内血管纹理,肺内有无病灶,如发现病灶要描述其部位、形态、边缘、大小、有无空洞等等情况。
肺门:正常、增大,有无肿块等。
纵隔:气管是否正中,纵隔有无增定及有无肿块发现等。
横隔:位置、形态有无改变,肋隔角与心膈角情况。
心脏:外形有无异常变化,心胸比率,各房室情况。
二、心脏平片X线诊断报告摄片位置:后前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左侧位。
胸廓:纵隔与横形态有无异常。
肺部:重点描述肺门、肺内动、静脉血管纹理的变化,有无肺动脉高压或肺淤血等表现.心脏:心外形增大的类型,肺动脉段外形变化,各房室增大的情况,食道左房压迹变化情况。
三、泌尿系统X线诊断报告1、平片:(1)两肾轮廓、位置、形态与大小。
(2)全尿路区域有无钙化或结石样阴影。
(3)腰大肌及腹壁脂肪线影像情况。
(4)脊椎、骨盆区、骨骼有无异常。
(5)肠道内容情况及其他腹部异常阴影。
2、排泄性尿路造影(IVP)。
(1)两肾轮廓、位置、形态、大小。
(2)使用对比剂名称、剂量、浓度。
(3)两肾功能显影情况:正常、延迟、不显影。
对肾功能差者,造影需延时45’-60’或更长时间摄片观察。
(4)两侧肾盏、肾孟轮廓显示情况。
(5)膀胱充盈情况。
(6)两侧输尿管显示情况。
(7)腰椎与骨盆区骨质情况。
3、逆行肾盂造影(RCP)(l)两肾轮廓、位置、形态、大小、注明导管位置。
(2)使用造影剂的名称、浓度、剂量。
(3)两侧肾盏、肾孟、输尿管充盈显示情况。
(4)腰骶椎与骨盆区骨质情况。
4、膀胱造影(1)造影剂名称、浓度、剂量。
(2)膀胱充盈的轮廓、形态、大小;病理性改变应说明病变范围大小,边界与邻近脏器的关系。
(3)若观察膀胱壁者应测量其厚度,边缘与周围情况。
(4)男性应包括前列腺增生向膀胱突出压迫情况。
(5)有无其它异常发现。
四、头颅、五官X线诊断报告1、头颅平片X线诊断报告(1)头颅大小与形态。
放射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审核制度及流程

放射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审核制度及流程(X线、CT、MRI)X线部分一、胸部X线报告胸廓:对称、畸形、骨骼情况。
肺野:肺内血管纹理,肺内有无病灶,如发现病灶要描述其部位、形态、边缘、大小、有无空洞等等情况。
肺门:正常、增大,有无肿块等。
ﻫ纵隔:气管是否正中,纵隔有无增定及有无肿块发现等。
横隔:位置、形态有无改变,肋隔角与心膈角情况。
心脏:外形有无异常变化,心胸比率,各房室情况。
ﻫ二、心脏平片X线诊断报告摄片位置:后前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左侧位。
ﻫ胸廓:纵隔与横形态有无异常。
肺部:重点描述肺门、肺内动、静脉血管纹理的变化,有无肺动脉高压或肺淤血等表现.ﻫ心脏:心外形增大的类型,肺动脉段外形变化,各房室增大的情况,食道左房压迹变化情况。
ﻫ三、泌尿系统X线诊断报告ﻫ1、平片(1)两肾轮廓、位置、形态与大小。
ﻫ(2)全尿路区域有无钙化或结石样阴影。
ﻫ(3)腰大肌及腹壁脂肪线影像情况。
ﻫ(4)脊椎、骨盆区、骨骼有无异常。
ﻫ(5)肠道内容情况及其他腹部异常阴影。
2、排泄性尿路造影(IVP)(1)两肾轮廓、位置、形态、大小。
ﻫ(2)使用对比剂名称、剂量、浓度。
(3)两肾功能显影情况:正常、延迟、不显影。
对肾功能差者,造影需延时45’-60’或更长时间摄片观察。
(4)两侧肾盏、肾孟轮廓显示情况。
ﻫ(5)膀胱充盈情况。
(6)两侧输尿管显示情况。
ﻫ(7)腰椎与骨盆区骨质情况。
3、逆行肾盂造影(RCP)(l)两肾轮廓、位置、形态、大小、注明导管位置。
ﻫ(2)使用造影剂的名称、浓度、剂量。
(3)两侧肾盏、肾孟、输尿管充盈显示情况。
(4)腰骶椎与骨盆区骨质情况。
ﻫ4、膀胱造影ﻫ(1)造影剂名称、浓度、剂量。
(2)膀胱充盈的轮廓、形态、大小;病理性改变应说明病变范围大小,边界与邻近脏器的关系。
(3)若观察膀胱壁者应测量其厚度,边缘与周围情况。
ﻫ(4)男性应包括前列腺增生向膀胱突出压迫情况。
(5)有无其它异常发现。
ﻫ四、头颅、五官X线诊断报告1、头颅平片X线诊断报告(1)头颅大小与形态。
放射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审核制度及流程

放射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审核制度及流程放射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审核制度及流程(X线、CT、MRI)X线部分一、胸部X线报告胸廓:对称、畸形、骨骼情况.肺野:肺内血管纹理,肺内有无病灶,如发现病灶要描述其部位、形态、边缘、大小、有无空洞等等情况。
肺门:正常、增大,有无肿块等.纵隔:气管是否正中,纵隔有无增定及有无肿块发现等。
横隔:位置、形态有无改变,肋隔角与心膈角情况.心脏:外形有无异常变化,心胸比率,各房室情况。
二、心脏平片X线诊断报告摄片位置:后前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左侧位。
胸廓:纵隔与横形态有无异常。
肺部:重点描述肺门、肺内动、静脉血管纹理的变化,有无肺动脉高压或肺淤血等表现.心脏:心外形增大的类型,肺动脉段外形变化,各房室增大的情况,食道左房压迹变化情况。
三、泌尿系统X线诊断报告1、平片(1)两肾轮廓、位置、形态与大小。
(2)全尿路区域有无钙化或结石样阴影。
(3)腰大肌和腹部脂肪线的成像。
(4)脊椎、骨盆区、骨骼有无异常。
(5)肠内容物和其他异常腹部阴影。
2、排泄性尿路造影(IVP)(1)两肾轮廓、位置、形态、大小。
(2)使用造影剂的名称、剂量和浓度。
(3)肾功能发育:正常、延迟和未发育。
对于肾功能差的患者,造影应延迟45'-60'或更长时间。
(4)两侧肾盏和肾脏的轮廓。
(5)膀胱充盈情况。
(6)两侧输尿管显示情况。
(7)腰椎与骨盆区骨质情况。
3、逆行肾盂造影(RCP)(l)两肾轮廓、位置、形态、大小、注明导管位置。
(2)使用造影剂的名称、浓度、剂量。
(3)两侧肾盏、肾孟、输尿管充盈显示情况。
(4)腰骶椎与骨盆区骨质情况。
4、膀胱造影术(1)造影剂名称、浓度、剂量.(2)膀胱充盈的轮廓、形状和大小;病理改变应表明病变的大小、边界和邻近器官的关系。
(3)如果观察膀胱壁,应测量其厚度、边缘及周围情况。
(4)男性应包括前列腺增生对膀胱的突出和******。
(5)有无其它异常发现.四。
ct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方案、审核制度和流程

CT/MRI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审核制度及流程一、颅脑与五官CT或MRI诊断报告1、颅脑:(1)颅骨骨质情况。
(2)脑沟、脑池情况。
(3)脑回、脑灰质与脑白质情况。
(4)脑室大小、形态,位置与移位情况。
(5)中线结构是否移位情况。
如发现病灶则应重点描述其发生部位、外形、累及范围、境界、增强前后密度或信号变化等情况。
2、眼眶:(1)眶壁骨质结构:眶顶、眶底、眶内外骨壁。
(2)眶裂与视神经管。
(3)眼球:大小、形态与内部结构情况。
(4)视神经情况。
(5)眼外肌与眶内脂肪间隙情况。
(6)如有增强片应注意眼上部静脉与眼动脉请况。
(7)眶周围鼻窦窦与颅内情况。
3、耳与颈骨:(1)外耳道情况。
(2)中耳:包括上鼓室、中鼓室、下鼓室、鼓上隐窝、耳咽管、听骨链等情况(3)内耳:包括耳蜗、半规管、面神经管等结构情况。
(4)鼓窦入口、鼓窦区、天盖与乳突气房情况。
(5)颈静脉窝、颈动脉管、内耳道、乙状窦以及周围区域骨质情况。
4、鼻与副鼻窦(1)鼻腔骨质结构,鼻中隔、鼻甲情况。
(2)各组副鼻窦大小、形态及骨壁等情况。
(3)鼻腔内与各组副鼻窦内密度或信号有无异常。
(4)鼻后孔及周围结构如眼眶,上颌齿槽骨、颞下窝、鼻隐窝部等情况。
二、颈部CT或MRI诊断报告1、鼻咽部:(1)鼻咽腔:腭帆,鼻咽腔侧壁与顶壁、咽隐窝等情况。
(2)咽旁间隙情况,咽鼓管隆突情况。
(3)咽后间隙情况。
(4)咀嚼肌间隙、茎突前咽旁间隙与茎突后咽旁间隙情况(5)鼻咽部周围骨质结构情况。
2、喉部:(1)声门上区:会厌、杓会厌皱襞,假声带等情况。
(2)声门区:真声带,喉室腔等结构情况。
(3)声门下区情况。
(4)甲状腺与甲状旁腺情况。
(5)舌骨、会厌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杓状软骨等情况。
(6)喉旁间隙与喉周结构及颈部其它结构有无异常情况。
3、颈部:(1)脏器区情况:甲状腺、甲状旁腺、食管、喉部与气管及下咽部结构有无异常.(2)两侧外侧区情况:有无占位灶。
(3)颈后区情况:有无占位肿块情况。
CT诊断报告书写范例

CT报告书写规范一、颅脑与五官CT或MRI诊断报告1、颅脑:(1)颅骨骨质情况。
(2)脑沟、脑池情况。
(3)脑回、脑灰质与脑白质情况。
(4)脑室大小、形态,位置与移位情况。
(5)中线结构是否移位情况。
(6)如发现病灶则应重点描述其发生部位、外形、累及范围、境界、增强前后密度或信号变化等情况。
2、眼眶:(1)眶壁骨质结构:眶顶、眶底、眶内外骨壁。
(2)眶裂与视神经管。
(3)眼球:大小、形态与内部结构情况。
(4)视神经情况。
(5)眼外肌与眶内脂肪间隙情况。
(6)如有增强片应注意眼上部静脉与眼动脉情况。
(7)眶周围鼻窦与颅内情况。
3、耳与颞骨:(1)外耳道情况。
(2)中耳:包括上鼓室、中鼓室、下鼓室、鼓上隐窝、耳咽管、听骨链等情况。
(3)内耳:包括耳蜗、半规管、面神经管等结构情况。
(4)鼓窦入口、鼓窦区、天盖与乳突气房情况。
(5)颈静脉窝、颈动脉管、内耳道、乙状窦以及周围区域骨质情况。
4、鼻与副鼻窦:(1)鼻腔骨质结构,鼻中隔、鼻甲情况。
(2)各组副鼻窦大小、形态及骨壁等情况。
(3)鼻腔内与各组副鼻窦内密度或信号有无异常。
(4)鼻后孔及周围结构如眼眶、上颌齿槽骨、颞下窝、鼻隐窝部等情况。
二、颈部CT或MRI诊断报告1、鼻咽部:(1)鼻咽腔:腭帆,鼻咽腔侧壁与顶壁、咽隐窝等情况。
(2)咽旁间隙情况,咽鼓管隆突情况。
(3)咽后间隙情况。
(4)咀嚼肌间隙、茎突前咽旁间隙与茎突后咽旁间隙情况。
(5)鼻咽部周围骨质结构情况。
2、喉部:(1)声门上区:会厌、杓会厌皱襞、假声带等情况。
(2)声门区:真声带、喉室腔等结构情况。
(3)声门下区情况。
(4)甲状腺与甲状旁腺情况。
(5)舌骨、会厌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杓状软骨等情况。
(6)喉旁间隙与喉周结构及颈部其它结构有无异常情况。
3、颈部:(1)脏器区情况:甲状腺、甲状旁腺、食管、喉部与气管及下咽部结构有无异常。
(2)两侧外侧区情况:有无占位灶。
(3)颈后区情况:有无占位肿块情况。
五官MRI检查

五官MRI检查五官MRI检查介绍:五官MRI检查是对面部五官进行MRI检查,用于诊断面部是否存在有病变。
五官MRI检查正常值:皮下脂肪和骨髓在T1WI、T2WI和质子密度像上均呈高信号;骨皮质、空气、韧带、肌腱和纤维软骨呈低信号;肌肉和关节透明软骨呈中等偏低信号。
液体,如关节内积液,炎症或水肿和肿瘤组织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
血肿则依出血时间的长短而呈现强度不同的信号。
检查没有发现异常的肿块和区域。
五官MRI检查临床意义:异常结果:眼部适应症1、眶部肿瘤2、眼肌疾病3、血管性病变,包括眶内静脉曲张、血管畸形、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4、外伤5、非金属眼内和眶内异物6、眶内炎症鼻咽适应症1、鼻咽部肿瘤2、鼻咽部肉芽肿性病变3、鼻窦肿瘤、囊肿、息肉及黏膜增厚、窦内积液、积脓等面部适应症1、各种面部良恶性肿瘤2、各种面部血管性病变3、面部肉芽肿性病变4、面部淋巴结肿大需要检查的人群:鼻部,眼部,面部有异常感觉,疼痛的人群。
五官MRI检查注意事项:不合宜人群:1、安装人工心脏起博器者及神经刺激器者禁止做检查。
2、颅内有银夹及眼球内金属异物者禁止做检查。
3、心电监护仪不能进入MRI检查室。
曾做过动脉病手术、曾做过心脏手术并带有人工心瓣膜者禁止做检查。
4、各种危重病患者:如外伤或意外发生后的昏迷、烦躁不安、心率失常、呼吸功能不全、不断失血及二便失禁者等等。
5、检查部位有金属物(如内固定钢针钉等)不能检查。
6、妊娠妇女慎做检查,如有可能怀孕者,请告知检查医生。
检查前禁忌:成像检查前4小时禁食禁水,训练患者屏气。
检查时要求:检查放松心情,听从医生吩咐进行检查,请将病历、X线平片、C T片、既往MRI片等资料随同带来MRI室供参考。
五官MRI检查检查过程:MRI的扫描技术是各受检部位进行MRI检查时需要常规进行的MRI检查技术,包括成像序列、参数及扫描方位等。
MRI扫描与CT不同,不但要横断面图像,还要矢状面或(和)冠状面图像,还需获得T1WI和T2WI。
五官的MRI诊断

眼部血管 • 眼动脉由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发出,与视神经一起 经视神经管入眶,在视神经与上直肌之间越过视 神经至眼眶内侧向前行。眼的静脉主要有眼上静 脉和眼下静脉,前者起源于眼眶前内侧鼻根部, 向后穿过肌锥行走于上直肌下,经眶上裂入海绵 窦;后者起源于眶底前内侧,向后行于下直肌之 上,一支入眼上静脉,一支经眶下裂入翼丛。血 管内快速流动的血液产生流空效应,因而Tl及T2 加权像呈管状低信号,在高信号的脂肪及等信号 肌肉及神经衬托下常能显示其走行,MRI横断面 及矢状面可显示前后走行的眼动、静脉主干,于 眼球上层面,可见眼上静脉在眼球后方呈向外拱 的弯曲线形,约2mm粗细,冠状面则对垂直于眼 轴走行的分支血管显示较好。 • 信号,T2加权像为略高信号,MRI横断面及冠状 面均可清楚显示。
正常MRI影像表现(图3-1)
• 正常眼部MRI信号强度一般以大脑皮质作为 信号参照,但有时为描述病变的信号改变, 常将病变与眼外肌信号做比较。 眼眶 • 在MRI图像上致密骨所含活动氢质子极少, T1及T2加权像均呈低信号,而松质骨内含红 骨髓,因而T1及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正常 眶缘骨质坚厚,除致密骨外,尚有较少的松 质骨,T1及T2加权像为高信号。而眼眶四壁 主要由较薄而致密骨板构成,T1及T2加权像 为低信号,加上眶壁旁的副鼻窦内的气体亦 为低信号,因而MRI对眼眶轮廓和形态的显 示远不如CT敏感和准确。
眼外肌 • 眼外肌包括4条直肌(上、下、内、外直肌)、 2条斜肌(上、下斜肌)和1条提上险肌。 • 4条眼外直肌均起源于眶尖处视神经周围 的总腮环,上、下、内、外直肌分别起自 总腮环的主、下、内、外侧,沿眼球与眶 内侧壁的间隙向前伸展至眼球前部,止于 巩膜。各肌之间有肌间筋膜相连,围成锥 体形,称为肌圆锥。肌圆锥以视神经孔为 顶点,眼球为底部,视神经位于其内,因 此可将眼眶内间隙分为肌锥内间隙和肌锥 外间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RI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指南—五官篇
五官
眼球及眼眶未见明显异常。
扫描示双侧眼眶对称,双侧眼球对称,大小形态正常,球内玻璃体、晶状体信号正常,眼球均匀光滑,球后脂肪信号均匀,眼外肌无明显增粗,泪腺无增大,视神经及视交叉走行正常,信号均匀,边界清楚,眶尖眶周未见明显异常。
左/右侧眼眶外上象限泪腺窝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泪腺混合瘤。
于左/右侧眼眶外上象限泪腺窝内可见一椭圆形占位性病变,大小约为X cm,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中度强化,眼球向内下方移位、突出,泪腺窝扩大,骨质结构未见明显破坏。
左/右侧眼球内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脉络膜黑色素细胞瘤
于左/右侧眼球内眼环后部见一隆起性病变,呈团块状,大小约为X cm,与眼环相比,T1WI呈高信号,T2WI等/低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后病灶呈轻中度强化,该眼球轻度肿大,局部眼环增厚,球后未见明显异常,颅内结构无异常。
对侧眼球及球后结构正常。
左/右侧眼球内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视网膜母细胞瘤。
于左/右侧眼球内眼环后部局部增厚,并可见一隆起性病变,呈团块状,大小约为X cm,与眼环相比,T1WI呈等信号,T2WI高信号,但较房水信号为低,Gd-DTPA增强扫描后病灶呈轻中度强化,该眼球轻度肿大,球后未见明显异常,颅内结构无异常。
对侧眼球及球后结构正常。
左/右侧眼眶内球后肌圆锥内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眼眶血管瘤。
于左/右侧眼眶内球后肌圆锥内可见一类圆形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楚,大小约为X cm,与眼环相比,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信号尚均匀,
Gd-DTPA增强扫描后病灶强化明显,延迟扫描病灶仍明显强化,视神经受压移位,眼外肌亦受压移位。
眼眶未见明显破坏。
鼻、鼻窦及鼻咽部未见明显异常。
扫描双侧鼻甲及鼻道对称、正常,鼻中隔居中,双侧上颌窦、筛窦、额窦及蝶窦内气化正常呈低信号,粘膜无明显增厚,鼻咽腔对称,双侧耳咽管咽口、咽隐窝基本对称,双侧咽旁间隙对称无狭窄,颅底骨质未见明显破坏。
左/右侧上颌窦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上颌窦癌。
左/右侧上颌窦窦腔增大,其内可见一占位性病变,大小约为X cm,T1WI 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不均匀,Gd-DTPA增强扫描后病灶不均匀强化,病灶向后外侵犯翼腭窝,向前侵犯面部软组织,向后外侵犯颞下窝,窦壁骨质破坏。
左/右/双侧上颌窦/筛窦/额窦/蝶窦炎症。
扫描示双侧鼻甲明显肥大,左/右/双侧上颌窦/筛窦/额窦/蝶窦粘膜增厚,
T2WI呈高信号;窦腔内积液,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明亮高信号,并可见气液平面。
左/右侧上颌窦/筛窦粘膜囊肿。
左/右侧上颌窦/筛窦内可见半圆形信号异常,大小约为X cm,位于上颌窦下壁,T1WI呈等信号,T2WI高信号,信号均匀,窦腔未见明显扩大,窦壁骨质未见明显破坏。
左/右侧上颌窦/筛窦粘液囊肿。
左/右侧上颌窦/筛窦窦腔扩大,其内可见液性分泌物,T1WI呈低信号,T2WI 高信号,其内信号均匀,窦壁骨未见明显破坏。
左/右侧鼻腔内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鼻腔癌。
于左/右侧鼻腔内可见一团块状软组织病灶,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信号欠均匀,Gd-DTPA增强扫描后病灶有强化,同侧鼻道变窄,肿块向前生长入鼻前庭,向后长入后鼻孔区,鼻甲/鼻中隔骨质有破坏。
鼻咽癌
扫描示鼻咽腔不对称,轻/重度狭窄/闭塞,左/右侧咽隐窝变浅/消失,局部软组织肿块,鼻咽左/右侧壁增厚形成肿块,突入鼻咽腔,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后轻中度强化,肿块向深部侵润,左/右侧翼内外肌受侵,左/右侧咽旁间隙变窄/闭塞;向后生长,头长肌界线欠清,向后上生长侵犯同侧颈动脉鞘区,斜坡/岩骨/蝶骨翼板松质骨信号变低,骨皮质不连续。
鼻咽癌并颈深上组淋巴结转移。
扫描示鼻咽腔不对称,轻/重度狭窄/闭塞,左/右侧咽隐窝变浅/消失,局部软组织肿块,鼻咽左/右侧壁增厚形成肿块,突入鼻咽腔,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增强扫描后轻中度强化,肿块向深部侵润,左/右侧翼内外肌受侵,左/右侧咽旁间隙变窄/闭塞;向后生长,头长肌界线欠清,向后上生长侵犯同侧颈动脉鞘区,局部可见类圆形病灶,颈静脉周围可见类圆形病灶,T1WI 等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后轻度强化。
鼻咽癌并颅底骨质破坏。
扫描示鼻咽腔不对称,轻/重度狭窄/闭塞,左/右侧咽隐窝变浅/消失,局部软组织肿块,鼻咽左/右侧壁增厚形成肿块,突入鼻咽腔,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增强扫描后轻中度强化,肿块向深部侵润,左/右侧翼内外肌受侵,左/右侧咽旁间隙变窄/闭塞;向后生长,头长肌界线欠清,向后上生长侵犯同侧颈动脉鞘区,斜坡/岩骨/蝶骨翼板松质骨信号变低,骨皮质不连续。
鼻咽癌并颅内侵犯(左/右/双侧海绵窦)。
扫描示鼻咽腔不对称,轻/重度狭窄/闭塞,左/右侧咽隐窝变浅/消失,局部软组织肿块,鼻咽左/右侧壁增厚形成肿块,突入鼻咽腔,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增强扫描后轻中度强化,肿块向深部侵润,左/右侧翼内外肌受侵,左/右侧咽旁间隙变窄/闭塞;向后生长,头长肌界线欠清,向后上生长侵犯同侧颈动脉鞘区。
冠状面见左/右/双侧海绵窦增宽,内见软组织影与鼻咽部肿块相连,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
左/右侧颈动脉鞘区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淋巴结转移。
于左/右侧胸锁乳肌深面,颈动脉鞘区、颈内静脉前/后/外侧可见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大小约为X cm,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与血管对比清楚,冠状面扫描见肿块位于胸锁乳头肌深面,颈内静脉外侧。
左/右侧颈动脉鞘后方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神经鞘瘤。
于左/右侧胸锁乳头肌深面,颈动脉鞘区,颈内静脉后/外/内方见一类圆形肿块,大小约为X cm,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较明显,与血管对比清楚,冠状面扫描见肿块位于胸锁乳头肌深面,颈内静脉外侧。